唐朝如何经营西域
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机构
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机构唐朝时期,西域地区是中国的边陲地带,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辖。
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机构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骤:军事控制、地方设立、官员安排、考评制度以及联络机制。
首先,军事控制是唐朝在西域建立机构的第一步。
天山南北地区与外国接壤,部族纷繁,唐朝为了维持这片边疆地区稳定,必须要有军事力量进行控制。
唐代天山南北边疆地区的军事机构主要分为西州、蕃戍、五院、四镇等,是唐朝镇守这片地区的主要力量,并且起到了稳定边疆,维护地区安宁的作用。
其次,设立地方机构也是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重要步骤之一。
唐朝在天山南北地区设立的地方机构主要有安西都护府、高昌回鹘都督府、龟兹护军府等。
这些地方机构主管当地政务,处理民事纠纷、征收税赋等,是唐朝在西域边疆地区治理身份、稳定南疆的重要手段。
接着,官员安排也是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重要措施之一。
唐朝在这片地区任命的官员主要有都护、护军、军副等职称,他们有着丰富的施政经验,可以在管理、调度和军事指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唐朝还通过设置布政使和行台使的机构,对于这些官员的管理和考评进行监察。
考评制度也是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重要步骤之一。
唐朝在这片地区实行了科举考试制度,以选拔贤才,推行人才政策,降低地方腐败。
唐朝在设立地方机构与官员安排之后,进行的考评工作,是唐朝治理西域地区的又一个重要手段,起到了检查、监察、选拔、晋升的作用。
最后,唐朝还通过建立联络机制来扩大对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管辖范围。
在唐朝时期,隋炀帝曾经派遣僧人到西域传播佛教,在唐朝时期,官方对佛教和摩尼教态度更加开放,这对于对内取得地方民心,对外加强对于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管辖,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唐朝为了维持边疆稳定,在管辖西域天山南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机构建设,包括军事控制、地方设立、官员安排、考评制度以及联络机制等。
这些措施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统治,促进边疆稳定,保障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是如何对西域进行治理的 方法是什么
唐朝是如何对西域进行治理的方法是什么唐朝对西域进行治理的方法为:设安西都护府、合理安置西域原统治者、加强货币管控、加强军事配置。
唐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效仿西汉,建立了永久性军事和政治机构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后设立北庭都护府,以此来管理西域。
唐朝是如何对西域进行治理的1唐朝治理西域的方法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合理安置西域原统治者保留了西域各部及中亚诸国原来统治者的政治地位,任命原来的酉长或国王担任都督、州剌史等实职,授与中郎将、大将军、公、王等爵衔称号。
各部落及诸国须定期朝贡和遣子入侍,其国王、可汗、酋长嗣位或有更迭,须经唐政府册封和承认,他们作为唐政府任命的官吏行使职权,其中有的部落首领,还由唐政府发给固定俸禄。
加强货币管控在货币制度方面,西域各地遵唐钱法形制铸钱流通,伊塞克湖北岸曾出土铸有突厥文、汉文合璧的西突厥货币。
加强军事配置为巩固和加强西域地区的统治,在军事设施方面,也建立了一整套机构,在安西、北庭辖境内各重要地区和交通要道,设有军、镇、守捉、烽、戌等军事单位,分布于天山南北各地,“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戌逻卒,万里相继”,“边烽互相望”,负责守卫边疆及稽查行旅。
各族人民往来交通,必须持有府、州所颁发的“过所”(即通行证)。
2西域都护府的作用和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任命官员,派兵驻守并屯田,统计当地户口,推行汉朝的政令等等,都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它由此奠定此后历代中央政权管理西域的基础。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造就了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西域各地相互交流的日益增多,增进了西域诸城邦国、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同时也增进了西域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增强了西域各地对中央政权的认同。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中国唐朝(618-907)是我国古代最繁荣的王朝之一。
自唐太宗李世民(588649)建立至他的儿子李治(628683)继位,唐朝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拥有着辽阔的边界疆土。
由于唐朝的幅围边界过于庞大,唐朝的政府在管理边疆的时候,比较重视边疆的管理。
因此,唐朝政府关于管理边疆的一系列措施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和认可。
首先,唐朝政府重视边疆防御工作。
为了增强边界的安全防御,唐朝政府在边境派遣了大量的军事力量,维持边疆的稳定,保护人民群众免受外来侵略。
同时,唐朝政府还加大对可能出现的外来侵略的准备力度,定期检查边界境内的据点,加强边界境内的军事防御建设,提高预警能力,有效防止可能出现的外来侵略。
其次,唐朝政府重视边疆税收。
为了稳定边疆,唐朝政府在边疆实行政治分封,以收取边疆税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善民生,为边疆地区发展留出充足的财政支持。
同时,为了扩大边疆的税收,唐朝政府还曾颁布过一系列关于边疆税收的法令,规定边疆税率、边疆税收的征缴体系以及税收分配的标准等,更好的促进了边界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唐朝政府重视边疆文化建设,建立了唐朝边疆文化的特色体系,大力推进边疆文化的发展。
为此,唐朝政府投资大力发展边界地区的教育,鼓励边疆地区的精英攻读高等学府,培养精英人才,更好的服务和发展边界疆土。
另外,唐朝政府投资修建很多寺庙,整理汉藏文献,促进边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丰富边疆地区的传统文化。
最后,唐朝政府重视边疆地理调查和勘测,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为此,唐朝政府高度重视边疆地理调查和勘测,派遣大批科技人员前往边疆,对边疆地区的植物、土壤、水体和气候等自然资源进行各项调查和勘测,以便精确掌握边界内的地理信息,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边疆资源提供依据。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唐朝政府在管理边疆的时候既重视防御工作,又重视边疆税收、文化建设和地理调查等,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政策,有效的稳定和发展了边疆。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一唐朝如何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有何重要意义?唐太宗打败颉利可汗,西域各国纷纷依附,尊其为“天可汗”;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武周时,设北庭都护府,以天山为界,与安西都护府分而治之;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而衰,对西域的控制大大降低.意义:开通了丝绸之路,使之畅通无阻,加深了唐王朝的影响力;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政治方面: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有利于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建立,加强了唐王朝的统治文化方面: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唐王朝政治经济的繁荣二唐代能够受到如此多的美誉,与当时的统治政策是分不开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唐朝当权者,以开明、包容、合理的边疆政策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一、羁縻统治——地区自治与中央集权的两全之法《汉官仪》中记载:“马云羁,牛云縻。
”在此处,羁指用来套住马头的网罩,縻指牵牛的绳索,合在一起就是“笼络、控制”的意思,因此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也就是设置州府以笼络控制少数民族的制度。
前朝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镜”,一位好的统治者必须要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结合国家情况来制定政策。
唐朝的统治者,在经历了隋前南北朝割据、隋末五胡乱华的乱象后,深刻地意识到了尊重不同民族之间差异的重要性,更兼之唐朝都城地处中原,有控制少数民族以求安定的现实需要,而羁縻府州制度的推行就显得十分合理。
(二)现实的实践羁縻府州制度是在唐太宗平定突厥后正式确立的,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采用,该制度规定:羁縻府州的官员由各个部落的首领担任,管辖民族内部事务,可以世袭,但必须经过中央的任命,一经任命,就必须按照中央的政策法规行事,同时,羁縻府州还要定时向中央汇报工作,履行朝贡的义务。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朝廷间接统治了少数民族,同时又不会冒犯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而引起不满,既加强了中央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实现中央集权,又实现了少数民族内部自治,可谓是两全之法。
唐代在开国之初至开元年间的一百多年里,一共设置了856个羁縻府州,西北的河套、幽州地区,北部的漠北地区,西部的回纥、高昌地区,都有羁縻府州的设置,正是这些羁縻府州管辖着各个民族、联系中央与地区,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隋唐时期的西域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西域这段历史大约有300余年时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并且很快统一中原,结束了中国几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一、隋炀帝经营西域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开始经营西域的活动。
首先,隋炀帝派吏部侍郎、著名的地理学家裴矩在河西走廊一带主管与西域商人互市,并了解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等情况为再次进入西域做好准备。
裴矩把所获资料写成《西域图记》一书献给隋炀帝,供隋朝制定经营西域方略之用;其次,公元608年,隋炀帝派军队攻降伊吾,并在此修筑新城,号新伊吾。
第三,联络铁勒诸部,大败今青海境内的吐谷浑,并在其地设置四郡,其中鄯善且末两郡在今新疆境内。
第四,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到河西一带时,大势张扬国威,西域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国国王或派使者,或亲自到河西晋见隋炀帝。
事后,高昌王麴伯雅还跟随炀帝到京师,并娶了隋朝的华容公主为妻子,被隋朝册封为光绿大夫、牟国公、高昌王。
第五,公元610年,隋朝政府在西域的伊吾设伊吾郡,在伊吾大兴屯田。
第六,对西突厥首领实施分化瓦解政策,以信义公主妻西突厥处罗可汗。
二、唐朝统一西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继续图谋西域。
公元630年,唐朝大军灭亡了东突厥汗国。
此举对北方和西域各部震动很大,纷纷要求归附唐朝,他们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同年,原臣属于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石万年举七城归属唐朝。
唐朝在此设西伊州,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门户。
伊吾的归附行动在西域引起了连锁反应,西域各国纷纷表示归属唐朝。
高昌王亲往长安朝见唐太宗,王后宇文氏上书,希望加入唐朝皇家宗室。
唐太宗昭准宇文王后改姓李氏,并封为常乐公主。
接着,游牧于热海附近的契必部在首领契必何力率领下降服唐朝,唐朝政府任命契必何力为左领军将军。
公元635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社尔也率众归唐,这种形势为唐朝统一西域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640年,唐拜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领兵数万,进讨高昌。
唐朝的外交策略与西域的开发
唐朝的外交策略与西域的开发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自开元盛世以来,唐朝国力昌盛,国家疆域辽阔,为了更好地开拓西域和发展外交关系,唐朝进行了一系列有力的外交策略和实践。
一、唐朝的外交策略唐朝在治国之初,便积极开展外交,推行了“制度化外交”的政策,通过建立外交机构及制定外交规章制度,来维护和拓展国家的利益,推行了“和议”、“修好”、“修贡”、“封爵”等多种外交手段,以维持周边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1. “和议”唐朝在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边疆争端,常常采取“和议”方式处理。
在649年,唐太宗与新罗国缔结的“和议”,验明了双方领土及民族的界限,维护了唐朝对新罗的威望。
这种方式展现了唐朝的大国风范,取得了周边国家的尊重和信任。
2. “修好”在同突厥、吐蕃和回纥等游牧民族的接触中,唐朝需要保持良好的关系,以维持零散的和平。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遣郭子仪、尉迟恭等人与回纥重新结盟,订立了“修好”条约。
这种方式是指确立外交上的友好关系,也是唐朝外交的一种方式。
3. “封爵”唐朝不仅在修筑边境、开发边疆,而且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其“封爵礼”制度也是一项非常成功的政策。
唐朝在处理边境纷争和对付游牧民族时,非常重视“封爵”制度。
这种方式是指唐朝将外来使节和其它有功之臣,封为亲王、一个郡王或楼船使,达到维系和优化国际关系的目的。
二、唐朝的开拓西域之路唐朝开辟西域道以来,对于西域地区的开发意义重大。
唐朝的西域开发,是建筑于丝绸之路上的一座民族交流桥梁,这条“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哲学、文艺、技艺等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唐朝的西域开发,可以分为“军事安置”、“绕道北疆”、“丝绸贸易”三个阶段。
1. 军事安置在玄宗时期(712-756),唐朝向西启用发兵征战的政策。
通过在西域屯田置军,同时还开辟西北军区,集中兵力与各部游牧民族冲突。
这种方式又称之为开发“邲州路”,其目的在于稳定边疆,防止外族侵扰,加强国防力量,发挥唐朝的军事实力。
唐代西域重要的战略价值
唐代西域重要的战略价值作者:邵康来源:《速读·中旬》2020年第07期◆摘要:唐朝在消灭最大对手东突厥汗国后,便开始着手对西域的经略。
此后经过太宗、高宗两朝人的努力,基本实现了对西域的全面控制,先后对西域统治长达百余年之久。
虽有几次短暂的失陷,但并不影响唐朝对西域的统治根基。
直至唐德宗时期,唐朝才彻底结束对西域的控制。
从唐朝对西域高度的重视和精心的经略,可以看到西域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这种地位更是由其独特的战略价值所决定的。
◆关键词:唐朝;羁縻;西域;西突厥一、唐对西域的经营策略(一)唐朝对西域的经略唐初,虽然要面对自北方东突厥汗国的威胁,但未影响唐朝对西域的经略。
早在贞观初年,唐朝对西域有了充分的了解。
贞观四年,唐朝正式经略西域的开始。
贞观十四年设置西州、庭州。
九月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
贞观二十二年,安西四镇至此基本建立。
唐高宗显庆二年,唐朝实现了对西域的彻底掌控。
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西域其独特的价值意义。
而西域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经济价值以及重要的军事价值。
二、西域的战略价值(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唐朝控制西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首先,西域是连接中西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
并且其地势多以高原山地为主,易于防守。
绿洲密集,农业发达,是当时许多势力竞相争夺的对象。
此外,该地区北接金山(阿尔泰山),南抵昆仑,西临葱岭,东连河西。
形成了一种“袋状”的地理形势,便于唐朝直接掌控。
通过控制西域,唐朝可以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来制驭周边势力。
西域对吐蕃的制衡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西域地区连接着河西、陇右,这对吐蕃形成了北部和东部两面夹击的态势,从而分散了吐蕃的国力,减轻了唐朝在西北的军事压力。
并且西域地区又可以横绝突厥与吐蕃的联合,保障河西地区的稳定。
总之,唐朝控制了西域,不仅仅可以达到“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的目的,还可以与河西走廊相连接,为核心地区的关中提供广袤的战略缓冲空间,为大唐提供天然的防御屏障,保障关中地区的和平与安定,使唐朝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周边潜在的威胁。
唐朝管理边疆的措施
唐朝管理边疆的措施
1、进行民族融合和皇室和亲。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入藏。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道宗,江夏郡王和礼部尚书,护送文成公主进入吐蕃,从此之后,吐蕃和唐朝成为盟友,松赞干布曾派贵族子弟前往长安学习诗书,并出兵天竺救出唐朝使者。
2、设立少数民族行政区。
通过设立都护府的方式来有效管理边疆事务。
3、消灭侵扰的少数民族政权。
对于不服从唐朝管理的边疆少数民族,唐朝也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斗争,通过直接出兵的方式来消灭这些少数民族部落。
汉唐对西域的管理
汉唐对西域的管理
汉唐通过典制和财政制度对西域进行管理。
从西汉至唐朝,汉代政府把西域分为境内部分和境外部分,在境内部分,汉朝采用中央直辖式的政府管理,境外部分由官员受王室委任管理,建立蒙文书院记录文档等。
汉武帝任命分封宣慰司,自此西域发展迅猛,交通活跃,文物走私频繁,财政得到充分收入。
唐太宗更是为西域统治构建了回车网络,派遣大量官员及兵马把关。
大批官员被任命去检验部落的组织状况,收集国防情报,实施补贴政策,开展贸易活动。
唐朝还发行了涉禁西域的诏令,令官吏远离各部落,制止无序交易,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古代各朝代管理西域的机构
古代各朝代管理西域的机构
总的来说,古代各朝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机构主要是通过设立都护府、都督府、都护府、 行省等机构来实现的。这些机构负责管理和统治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对西域 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代各朝代管理西域的机构
古代各朝代管理西域的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 汉朝: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和统治西域地区。都护府设有都护、副都护、 都尉等官职,负责辖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西域都护府在汉朝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统治 和控制作用。
2. 魏晋南北朝:在这个时期,西域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分裂成多个小国。北朝时期,北魏设 立了西域都督府,南朝时期,南朝梁、陈、隋等朝代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来管理西域地区。
古代各朝代管理西域的机构
3. 唐朝:唐朝对西域的管理机构主要是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对西域地区 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统治和管理西域各国。安西都护府设有都护、副都护、行军总管等官 职,掌管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
4. 元朝:元朝对西域的管理机构主要是设立了西域行省。西域行省设有行省官员,负责管 理和统治西域地区。元朝时期,西域地区的管理更加强化,行省官员与当地各族人民的交流 也更加频繁。
唐朝在西域的故事
唐朝在西域的故事
唐朝时期,西域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中心。
唐朝政府派遣大量官员和军队前往西域,积极与当地的各族人民进行交流和贸易。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朝的玄奘法师,他历经千辛万苦前往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并将其引入中国。
除了玄奘法师外,唐朝还派遣了大量的商人前往西域进行商贸活动。
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品,换取当地的马匹、玛瑙、铁器等商品。
这些贸易活动使得唐朝与西域各族人民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唐朝在西域的故事还包括了一些战争和政治事件。
唐朝政府曾经多次派遣军队前往西域剿灭叛乱,同时也通过政治手段建立了对当地各族人民的管辖。
在唐朝的统治下,西域地区逐渐变得稳定和繁荣。
总之,唐朝在西域的故事是一个充满着商业、文化、政治和军事交流的历史。
唐朝与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 1 -。
唐朝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
唐朝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经营,就其规模和时间而言都超过魏晋,远迈两汉。
西域各族人民为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为唐朝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确立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隋朝设郡与唐朝统一西域公元6世纪末,杨坚建立隋朝,灭陈并统一中原地区。
隋朝在对突厥的征伐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积极开展了经营西域的活动。
隋炀帝即位之初,便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贸易,并调查了解西域区情。
裴矩后来将其获得的有关信息撰成《西域图记》呈上供隋炀帝参阅。
公元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
之后又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
隋朝开始经营西域诸地事务。
不久,西突厥派遣使者到中原自称臣属,两地之间交通畅达,西域各地前往中原朝贡者不绝于途,“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
隋朝的政治影响因此而扩展到天山南北。
公元7世纪,唐朝代隋而兴,唐太宗李世民联合漠北铁勒诸部灭东突厥汗国,西域各族为之震动,各地首领纷纷要求归附,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公元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率所属七城自愿归顺唐朝,唐朝置西伊州(后改称伊州),西域门户洞开,高昌、焉耆、龟兹、疏勒等纷纷效之。
这些都为唐朝统一西域各地创造了条件。
公元640年,唐军渡碛击败了追随突厥反唐的高昌麴氏王朝,高昌地区归唐朝所属,唐朝于此置西州,又建庭州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同年置安西都护府,府治设在西州,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
之后,几经周折,公元647年,唐朝大规模用兵西域,终于打败同唐朝作对的西突厥势力,攻下焉耆、龟兹等地,收其降部,完成统一西域的宏图大业。
随之唐朝置立焉耆、龟兹、毗沙、疏勒等都督府,府下领藩州若干。
次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城,并置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四个军镇,史称“安西四镇”。
唐朝对西域各地的统一管辖局面基本形成。
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建立及其职能唐高宗初立,降归的原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叛唐,率众西徙,唐朝发兵平叛,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将苏定方、阿史那弥射南北合击,最终平定了西突厥之乱,西突厥全境及所属中亚诸地皆归唐朝,“于是西域诸国,安诸如故”。
唐朝对边疆的治理
唐朝对边疆的治理
唐朝对边疆的治理,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1.设立都督、节度使等官职,加强对边疆的统治和控制。
2.实行屯田制,发展农业,吸纳边民参与农业生产,增强边疆
的经济实力。
3.设立边防军队,并采用驻军、巡逻、戍边等手段,加强边界
的防御能力。
4.采取和戎、和议、婚姻联姻等政策,通过和平手段稳定边疆,缓和民族关系。
5.经常派遣贵族和文臣到边疆巡视,了解情况,加强对边疆的
管理和监督。
6.在边境设置关所和屯堡,管制边疆的商贸和风俗习惯,维护
国家的法制和领土完整。
通过这些措施,唐朝成功地稳定了边疆,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大漠孤烟直—安史之乱前唐朝在西域的经营
大漠孤烟直—安史之乱前唐朝在西域的经营西域,这个充满的黄沙,戈壁滩,绿洲,几乎是历代强大的中原王朝都会经营的地方,在唐朝也是如此。
唐朝立国之初,和汉朝的形势颇为相像,都处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压迫之下,李渊太原起兵,也不得不先向突厥称臣,然后才能无后顾之忧。
突厥在唐朝立国之初,却很不给太宗李世民面子,居然倾国之兵南下,这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桥段—渭水之盟,太宗皇帝六骑赴会,谈笑之间退强虏,终于使得唐帝国免受开国时的磨难。
上天是很眷顾大唐的,没有让唐朝重复汉与匈奴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在贞观四年(公元1104年),惊才绝艳的不世名将李靖,仅仅以三千之众,奇迹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后与另一位大唐名将李世绩的配合之下,一举将东突厥彻底消灭。
(这里被消灭的突厥是政权名而不是民族)于是在大约50年中(630 -682 年),东突厥汗国臣属于中国。
和硕。
柴达木的突厥碑文上记道:“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
突厥之匐,弃其突厥名称(或官衔),承用唐官之唐名(或衔),遂服从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
为之东征向日出之方,西征远至铁门。
彼等之克国除暴,皆为唐皇。
出力也。
”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军队作为先锋,在西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消灭突厥之后,唐朝正式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
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国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又于贞观十四年攻灭了西域上的绊脚石—高昌国,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护府。
此后唐朝连续剿灭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不听话的西域小国,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
当时的安西四镇为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护府则座落在龟兹镇。
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即是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中,这也算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成果之一吧。
显庆二年(657 年),唐军灭西突厥汗国,将整个西域纳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下。
唐朝在中亚碎叶川以东置昆陵都护府,以西置蒙池都护府,皆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唐代管理西域的措施是
唐代管理西域的措施是唐代管理西域的措施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和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管理西域,唐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唐代管理西域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1. 加强军事防御为了稳定西域地区的局势并确保自身安全,唐代采取了加强军事防御的措施。
他们在关键地区修建了许多军事要塞,以防止来自西域的入侵,并派遣大批禁军和游牧部落,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通过这些军事手段,唐代成功地保持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
2. 实行归化政策为了巩固对西域的统治,唐代实行了归化政策。
他们通过引进汉族人口、推行中央政府制度以及加强对西域地方政权的监管,使西域地区逐渐同化于中原文化。
这种政策不仅推动了西域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还进一步巩固了唐朝对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3. 发展丝绸之路贸易西域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因此贸易在唐代的西域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促进贸易发展,唐代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
他们修建了许多连通中原和西域的道路和桥梁,并设立了贸易市场。
此外,唐朝还推动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的出口,吸引了大量商人和外国使节到来,推动了西域地区的经济繁荣。
4. 建立儒学教育体系为了推广中原文化,同时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唐代建立了儒学教育体系。
他们派遣具有儒学知识的官员到西域地区传授儒家经典,建立学堂和书院,培养当地士人和学者。
通过儒学的传播,唐代加深了对西域地区的文化影响,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
5. 吸收异域文化在管理西域的过程中,唐代也吸收了一些异域文化。
他们从西域地区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建筑风格、服饰和乐器等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原文化,也使西域地区的文化更加多元化。
总结起来,唐代管理西域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军事防御、实行归化政策、发展丝绸之路贸易、建立儒学教育体系和吸收异域文化等方面。
唐朝管理西域的措施
唐朝管理西域的措施
1.唐朝统治西域
唐朝时期,皇朝统治西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中央对边境
地区的统一管理。
1.1建立官职
唐朝时期,皇朝针对西域的特殊环境,建立相应的官职,中央官
员从长安出发,一级到洛阳,二级到西州(今四川),三级到阿拉木。
为了管理西域,设立了高速司等官职。
1.2派遣巡抚
唐朝时期,皇朝从长安派遣高级官员,任命宣抚使封疆大吏,直
接督管西域,联系内外多方。
朝廷把西域分为三部分,按不同权责职
守分别设立营帐,专门负责管理各地政治、军事、禁止、法律等事务。
1.3通行税官司
唐朝时期,皇朝针对西域的地理实情,设立相应的运输司,充当
货运税官司的职责。
通行税官司的权力较大,官员可以审核关税,负
责贸易管理、宠赏收购、路税收入和战争期间保护外交使节等任务。
1.4多方合作
唐朝时期,皇朝与穆斯林有着多方合作关系,同城与西域各部落
沟通交往,结成同盟,出兵打仗,或者互结婚宴。
这样,唐朝在对诸
多问题上得到了西域民族的大力支持,将作用和影响发挥得更大。
2.结束语
唐朝在西域的统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些成就的背后,就是由多方合作、分工明确、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正是由于朝廷设立官职、派遣巡抚以及实行税官司制度,才使唐朝的西域统治不断壮大,并为今天的浩瀚大江历史留下深刻印象。
唐朝经略西域简史
唐朝经略西域简史前期发过两篇关于两汉与西域关系的文章,今天再来看看唐朝。
南北朝后期,北方草原上突厥和吐谷浑崛起,两大汗国胁迫西域诸小国威胁中原王朝。
直到隋朝迫使东、西突厥分裂,消灭吐谷浑,在西域建立鄯善、且末、伊吾三郡,才再度实现了对西域的初步政治整合。
但好景不长,隋末农民起义使得西域刚刚好转的形势再度恶化。
东突厥与吐谷浑复兴,西域三郡陷落,西域与中原王朝刚刚重新建立起的政治纽带再度断裂,也将彻底实现西域与中原政治统一的重任交给了后来的唐王朝。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时,东西突厥之间爆发全面战争,东突厥惨胜,加之连年天灾,国力大减。
唐朝趁机于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开始北伐东突厥。
东突厥被消灭后,其属民大量涌入西域,盘踞在伊吾附近。
由于与唐毗邻,唐朝不惜物力全力招抚。
贞观四年八月,东突厥余部投向唐朝,唐随即在伊吾设置郡县,称西伊州,贞观六年又改称伊州。
伊州的建立,标志着唐经营西域的开端。
随着突厥的衰落,原本向其称臣的西域各国,包括葱岭以西的昭武九姓胡国家(中亚的粟特人国家)纷纷遣使赴唐,唐在西域的政治影响进一步扩大。
此后,吐谷浑屡次侵扰边境,唐太宗于贞观九年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兵分多路讨伐吐谷浑,迫使吐谷浑首领伏允自杀,伏允之子率众投降。
东、西突厥和吐谷浑三大汗国的衰落为唐在西域盛势的迅速形成奠定了基础。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 年),乙毗咄陆可汗重新统一了西突厥,一改之前结好于唐的政策,挑唆高昌国王屡屡向唐挑战,并试图离间薛延陀国反唐。
在多次向高昌发出警告无效后,唐于贞观十三年发起交河道行军征讨高昌。
唐军连破高昌、西突厥军,控制了整个高昌国。
贞观十四年九月,唐朝将高昌改为西州,并组建安西都护府,成为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军府,这标志着唐朝在西域东部地区统治的确立。
高昌灭亡后,唐与西突厥在西域的争夺日趋激烈。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 年),在西突厥支持下,焉耆、处月、处密等部发生反唐叛乱,唐军兵分两路讨伐,得胜后在其地设置焉耆都督府。
唐朝对西域的治理
唐朝对西域的治理1.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唐朝是怎么管理那遥远的西域的。
别以为这是什么枯燥的历史话题,我跟你们说,唐朝对西域的治理简直就像是在玩一场超大型的战略游戏!2. 想象一下,你是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统一了中原,正美滋滋地享受胜利的果实呢。
突然有人跑来报告:"陛下,西边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不少宝贝啊!"李世民一听,眼睛都亮了:"哦?快给朕说说!"3. 于是,唐朝开始了对西域的"大冒险"。
可不要小看这片土地,它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唐朝的皇帝们可不是傻子,他们知道控制了西域,就等于掌握了连接中国与西方的黄金通道。
4. 唐朝对西域的治理,首先就是设立了一个超级厉害的机构——安西都护府。
这个机构就像是现代的"西域总公司",负责管理整个西域地区。
你们可别小看这个"总公司",它可是集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的超级机构!5. 安西都护府的"总经理",也就是安西都护,可是个了不起的职位。
他们不仅要管理当地的各种事务,还要时刻提防周围虎视眈眈的敌人。
想象一下,你是安西都护,一边要哄着当地人开心,一边还要提防敌人的偷袭,这工作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啊!6. 唐朝还在西域设立了四镇:疏勒、龟兹、于阗、碎叶。
这四个地方就像是唐朝在西域的四个"分公司"。
每个"分公司"都有自己的"经理",也就是都督或者刺史。
他们的任务就是管理当地事务,确保一切都在唐朝的控制之下。
7. 但是,唐朝的皇帝们可不是只会用武力的莽夫。
他们深知,要想长治久安,光靠武力是不行的。
于是,他们玩起了"文化牌"。
唐朝派出了大量的文人、艺术家、工匠前往西域,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了这片土地上。
8. 想象一下,西域的小朋友们第一次看到唐朝的诗词歌赋时,肯定惊呆了:"哇,这些字怎么这么好看?这些诗怎么这么有意思?"就这样,唐朝的文化开始在西域生根发芽,影响越来越大。
西域丝绸之路唐朝与中亚贸易的重要通道
西域丝绸之路唐朝与中亚贸易的重要通道随着历史的演进,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
而在唐朝时期,西域丝绸之路被发掘并迅速发展,成为了古代中亚贸易的重要纽带。
本文将从唐朝对丝绸之路的重视、中亚贸易的繁荣以及西域丝绸之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唐朝对丝绸之路的重视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不仅在国内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进取的政策,也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交往。
其中,对丝绸之路的重视使其在唐朝时期迎来了全盛时期,成为了贸易的重要通道。
首先,唐朝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发展给予了积极支持。
他们大力推崇商业文化,试图通过发展贸易来巩固国家的经济实力。
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繁荣,唐朝设立了专门的西域都护府,并派遣大批使节到中亚各国进行交流与贸易。
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其次,唐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开放也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唐朝推行的开放政策吸引了众多海外商人和使节前来唐朝贸易,使得中亚贸易蓬勃发展。
大量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运至中亚,并带回一些珍贵的物品,如马匹、宝石、香料等。
这种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促进了唐朝与中亚地区的繁荣。
二、中亚贸易的繁荣唐朝时期,中亚贸易的繁荣为整个丝绸之路带来了活力。
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节点,而在唐朝时期,中亚贸易进一步扩大与发展。
首先,中亚地区的资源丰富,为贸易提供了强大支撑。
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等资源,这为贸易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唐朝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运至中亚,与当地的商人进行交换,获取中亚的马匹、宝石等物品,互利共赢。
其次,中亚地区的宗教文化交流也推动了中亚贸易的繁荣。
唐朝时期,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这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
佛教寺庙、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场所成为商人们交流的场所,也为贸易提供了便利。
最后,中亚地区的政治稳定也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唐太宗征服西域研究
唐太宗征服西域研究唐太宗,名李世民,被称为“太宗皇帝”,他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唐朝最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的一位皇帝。
在他统治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期。
而他征服西域地区的壮举更是令人折服。
西域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对中国的文化与交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在唐朝的时候,这一地区被诸多少数民族居住,而唐太宗却设法将其纳入统治之下。
首先,唐太宗实施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以维持与西域地区的友好关系。
他大力提倡和发展与外族的邦交,派遣使者频繁往来,与当地君主建立了政治和经济的合作关系。
通过这一手段,太宗可以维持与西域地区的稳定,并且顺利为他的征服行动做好准备。
其次,唐太宗善于利用地理和交通优势。
在征服西域地区时,他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优势。
他实施了修筑道路、开通渠道以及建设驿站的计划,使得西域地区的交通运输更加方便快捷,也方便了他在该地区的驻军和行动。
通过这一方式,太宗可以更好地掌控西域地区的局势。
此外,唐太宗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征服策略,以确保西域地区的稳定。
他一方面依靠军队的武力来确保统治,另一方面也注重设立地方政权,吸收当地的领导人,为他的统治提供支持。
这种灵活多样的策略使得太宗成功地征服了西域地区,并且保持了长期的稳定。
最后,唐太宗的征服行动也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
随着唐朝统治的建立,西域地区与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唐朝政府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汉族文化的传播,同时也鼓励与西域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
这不仅使得西域地区的社会发展得到了加快,还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唐太宗征服西域地区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广阔而深入的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唐太宗采取了多种手段与策略,使得他能够成功地征服西域并且维持了该地区的稳定。
同时,这也促进了西域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唐太宗在征服西域方面的壮举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如何经营西域最新文章《人民论坛》孟宪实2014-04-05 08:20我要分享∙腾讯微博∙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4[摘要]国家之间的分歧,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文化。
英国和美国是近代以来影响世界历史进程最重要的两个西方国家。
分析英美历史,人们注意到一个重要的外在环境相似性,即光荣孤立: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相对隔绝,美国与世界重要国家的相对隔绝。
这种地理环境,为英美制定相应的“光荣孤立”政策打下基础,让英美面对世界的时候可以从容不迫地按照自身的意愿去行事。
这个观察角度也可以运用到古代世界。
在古代世界,以文明古国为基础的强大帝国都集中在欧亚大陆的西方,只有中国长期孤悬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当时世界文明的基本格局,而这个格局显然有利于中华文明从容不迫地健康发展。
孤立的中国不是文化选择的结果,完全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但这却为中国的外交格局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中国间歇性受到草原力量的冲击,这为中国文明的统一性酿造了外在条件,也促成了中国外交重点以北方、西方为主的态势。
因为古代海洋的隔绝性比较强,汉代以后,中国对外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西方,丝绸之路于是成为中国外交努力的化身与代表。
中国对域外交往的向往,一方面存在“万国来朝”的政治期望,一方面也积极寻找机会进行接触和交流。
不过,在东方形成的“汉字文化圈”足以证明,古代中国对于周边的文化贡献是多方面的,影响力基本上是放射性的。
“以我为主”的外交格局汉唐之际,中国的外交体制获得良好发展,唐朝“以我为主”的外交已经相当成熟。
所有与唐朝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都被唐朝纳入自己的外交体制中。
他们的情况不尽相同,与唐朝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在唐朝的观念中,中国居于天下之中,“四夷”环绕着中国,而“四夷”这个观念来之久远,唐朝不过是沿用而已。
不过,正是因为这个观念的存在,相应的制度设计也会相配套。
比如“四方馆”,就是一个专门接待外国使者的场所,并有一整套制度,如每有使者前来,就会有专门的人员接待、访问、记录,尤其是访问记录来访国的风情、制度,这些文字都会保存在唐朝的史馆之中。
在唐朝的外交体制中,交往各国都有等级,这个等级是由唐朝设定的,相应的接待工作,也按等级进行。
专门的外交部门,唐朝叫做鸿胪寺,“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
”鸿胪寺的长官鸿胪卿、副长官少卿也有相关的出使任务,“若诸蕃大酋渠有封建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
册封政治首脑,是中国皇帝(唐太宗开始也称“天可汗”)的权力,而鸿胪卿等人是执行者,即参加各国首脑的加冕仪式,表达中国皇帝的政治姿态。
鸿胪寺管辖的典客署,职责为招待外宾,“凡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
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
”等位显然是个关键因素,具体而言,“三品已上准第三等,四品、五品准第四等,六品已下准第五等”。
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使者很可能没有官阶,不过唐朝也有安排,即“其无官品者,大酋渠首领准第四等,小酋渠首领准第五等。
所乘私畜抽换客舍放牧,仍量给刍粟”。
级别不同,待遇不同,这是那个时代的等级特色。
所谓品阶,就是唐朝的官员品阶,包括职务、将军号和爵位等。
国外领袖,获得唐朝的官职,在当时很普遍,显然是双方共同遵守的一项规则。
以阿史那思摩为例,他是突厥人,在东突厥内部官职为“夹毕特勤”,没有兵权,几次出使唐朝,唐高祖曾封他为“和顺郡王”。
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唐太宗任命他为“右武侯大将军、化州都督”,五月又册封为“怀化郡王”,将军号为正三品,而郡王品阶为从一品。
很多册封,是具有沿袭性质的,比如新罗王为乐浪郡王、百济王为带方郡王、高丽王为辽东郡王等。
与唐朝交往各国,多为附属国,向唐朝称臣朝贡;而接受唐朝的册封官职,应是它们外交的内容之一。
史书对于唐朝的邦交国,也称之为“外臣”。
因为唐朝主宰外交事宜,与中国交往的条件与待遇,各国或者只有接受这一种可能。
形式上的平等交往并不存在。
古代外交,实力原则贯彻得赤裸鲜明,丝毫不加掩饰。
看看古代波斯帝国流传至今的“万国来朝”浮雕就能明白,国际关系的实质不平等是根本性的。
在实力相当的大国之间,小国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不得已只好首鼠两端。
西汉与匈奴长期战争不休,致使很多小国朝秦暮楚。
楼兰王对汉武帝说:“小国在大国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存”,获得汉武帝的同情理解,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所以,与大国交往,小国追求的绝不是与大国分庭抗礼,而是其他实际利益。
朝贡,实质为经济贸易朝贡,看上去是附属国的进贡,在政治上主仆分明,但是现在研究表明,朝贡与其说是政治关系,不如说是经济关系,所以学术界又称之为“朝贡贸易”。
唐朝对于这种朝贡贸易,有独特的语言描述。
对于朝贡一方,唐朝称之为“献方物”,名马、战象、狮子等,都是具体的“方物”。
唐朝有专门的规定,如何接收处置,都有明确的程序和办法。
如果方物是药物、食物,一进入唐朝边境,边境的州县就要验收、打包、封印,然后交给使者,同时上报鸿胪寺。
鸿胪寺检验无误,通知少府监和市场管理部门,派专门官员检验贡品并且确定价值,然后奏报并送往朝廷,是否引见、宴会等皆听从朝廷指示。
使者归国(称作“还蕃”),一定要赏赐(“赐各有差”),地点是朝堂之上,典客署的官员负责引导使者领取,并教会使者拜谢礼节等。
为什么“赐各有差”呢?之前对朝贡品的定价,在最后的赏赐环节发挥因果作用,皇帝的赏赐是有依据的,即根据进贡方物的价值决定赏赐的多寡。
虽然没有使用交易之名,而本质上就是交易。
唐朝皇帝对外交使节的赐物,并非百物皆有,通常只是纺织品,这就是“赐物”的真正含义。
不过,赐物分内外,如果是朝臣,赐物“十段”的具体内容是绢三匹(四丈为一匹)、布三端(五丈为一端)、绵四屯(六两为一屯);如果是“赐蕃客锦綵”,则“十段”为锦一张、绫二匹、缦三匹、绵四屯。
看来为蕃客准备的赐物更加丰富多彩。
唐朝与边境之外的居民有互市,但有些物品不许用来互市。
唐朝的《关市令》规定:“锦、绫、罗、縠、绣、织成、紬、丝绢、丝布、牦牛尾、真珠、金、银、铁,并不得与诸蕃互市及将入蕃”。
同是锦绫等丝织品,皇帝的赐物中有,但却不许互市交易,或许是想体现浩荡皇恩的独特性。
朝贡贸易本质上是贸易,但毕竟打上了深刻的政治印记,所以受到政治的影响不可避免。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回鹘曾经援助唐朝平乱,作为回报,唐朝除加大赏赐外,还规定以丝绢购买回鹘马,每年最高额为10万匹,每匹马换绢40匹,这为唐后期的双方关系带来了长期的问题。
回鹘利用互市关系,输送大量的马匹给唐朝,以换取唐朝的绢帛,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文化软实力比军事实力更重要外交活动具有能量交换的意义,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共同抗击匈奴,虽然没有成功,但开辟的丝绸之路却成为当时世界主要文化区域之间的交通大通道。
此后,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文明输入西方,都是通过这条道路实现的。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文化也常常成为外交活动的一部分。
文明的近似会促进双方的好感,这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
汉武帝正是在张骞的介绍中了解到西域有“行国”与“城郭之国”的区别,知道后者与中国文明相近,这才对发展与西域的关系产生浓厚兴趣。
古代中国,因为对本国文化拥有坚定的自豪感,所以在外交活动中对文化因素的加入采取积极开放态度。
唐朝的中央学府是国学、太学,而在这里就学的学生并不限于高官子弟,还有各国的留学生,“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唐代史书还记载新罗、渤海等国向唐廷请求中国书籍的故事;而朝鲜半岛的国家,言及经典常常首先历数中国的儒家经典。
开元十九年(731),唐朝发生的一个故事很有意味。
根据和亲于吐蕃的金城公主的请求,唐玄宗让有关部门抄写《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准备送给金城公主。
不想,朝臣于休烈上表反对,理由是《左传》是历史书,记载着很多政治军事谋略,而唐朝与吐蕃经常和战不定,这些谋略如果为吐蕃所用,将不利于唐朝。
唐玄宗要宰相们讨论。
裴光庭发言反对于休烈的观点,认为于休烈只看到了史书中的谋略,没有看到书籍中的道德,“不知忠信节义于是乎在”。
裴光庭的观点得到了唐玄宗的支持,于是一批传统经典进入吐蕃。
在这个外交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中国的主政者,展现出无可比拟的文化自信,而这种自信在外交活动中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平定高昌,此役是唐太宗外交思想的卓越表现。
高昌王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自公元502年麹嘉建立王国至此,已经一百多年,在南北朝时代,算得上是长命之国。
但是,自西突厥陷入分裂以来,一直向唐朝称臣的高昌王国,也无法摆脱西突厥的内战。
尤其是,控制了高昌的西突厥欲谷设一派,倚仗连续的胜利,并不把唐太宗的朝廷放在眼里。
高昌国被西突厥挟持,也对唐朝采取不恭敬的态度,攻打另一个唐朝的附属国焉耆,阻断唐朝的贡道,拒绝唐朝的劝阻,等等。
高昌国的不臣举动,让唐朝兴兵讨伐师出有名,但是唐太宗还是尽量给和平留下空间,使者前往,道路相望。
当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彻底丧失之后,唐朝不得已动用军事力量解决问题。
高昌国人口不足四万人,而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出兵不少于二十万。
何以如此?唐朝讨伐高昌,但把西突厥的势力计算在内,所以才会如此兴师动众。
既然采取最后手段,就不能去打无把握之战,不能怀抱侥幸希望西突厥不参战。
唐朝打击高昌的动作十分优雅,高昌王麹文泰战前去世,当唐朝大军压境之时,高昌举国发丧,唐朝指挥官侯君集决定暂时放弃攻打高昌首都的机会,让高昌安心发丧。
何以如此从容?因为此时的西突厥主力在欲谷设的率领下已经西逃,高昌国被西突厥临阵放弃。
高昌国国王麹氏是金城(今甘肃兰州)人,高昌国的国民以来自中原的汉人为主。
在唐朝与西突厥之间,高昌王国内部也存在意见分歧,高昌王麹文泰采取实用主义路线,与西突厥相配合,终于遭到了唐朝的毁灭性打击。
而高昌内部的人心所向,因为文化亲缘的关系,不希望与唐朝开战,所以战前就有童谣流传:“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
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
高昌平定,唐朝经营西域的战略得以贯彻,丝绸之路东段再次回到中国的控制之中。
武力是最后手段,不得已才能动用,不能经常性使用武力,但更不能没有武力。
经常性的外交手段是贸易、是经济,而最受欢迎的交流方式还是文化。
古代中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平的时间更长久,因此积累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制度经验,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更加突出。
如此,在外交活动中,常常处于从容不迫、有理有利的良好状态中。
外交是国际多重关系的综合展现,经济利益、军事实力和文化状态,任何方面都不能在外交活动中缺席,任何一方缺席都会损害外交国的整体利益。
中国信奉物极必反的原理,所以不片面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因为暂时的利益最大化,最有可能损坏长期与整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