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课堂设计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堂学习设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标准实验版必修一)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其基本内容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一切特权;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使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2、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目的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5年4月,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2)中苏建交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4)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5、1970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重要国际因素: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6、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局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7、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8、尼克松访华的时间:1972年2月;主要原因:为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双方会谈的最大难题是:台湾问题;访华的最大成果: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9、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10、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1、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邓小平12、中日建交的直接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13、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间:1972年,同年中日建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设计3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以教师引导、师生讨论探究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2.师生互动,再现历史3.学生感悟,教师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3.通过感受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特点,形成大局观念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并学会看主流的科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
难点:理解在国际局势复杂变化的不同时期,中国政府是如何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的。
【教学方法】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对基本事实有基本的认识,而且对最近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
同时,针对高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将着重于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讲授】新课导入通过七十年代三大外交事件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图片反映了70年代中国外交的哪几件重大事件?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对提问进行总结:大家都知道,进入到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那么,这个时期我国究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怎样取得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
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教法简介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景→“诱与导”体念情景→“思与探"变换情景→“用与创”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设计4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
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教材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
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重点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进入到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个时期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怎样取得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讲述内容】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板书)(问题探究1)(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新中国建国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示)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但是,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设计(无答案)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学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重点难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自主探究】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背景、时间、含义、内容分别是什么?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作用是什么?: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目的和过程是怎样的?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是什么?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背景、经过、意义各是什么?2.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背景、经过、意义各是什么【合作探究】1.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总原则是什么?这些原则归纳起来表现出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与基本方针是什么关系?2.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关系,为什么它能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3“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分别指的是什么?它的提出起到了哪些作用?【当堂达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务部准备将它的许可证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所有运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
商务部在星期六(1950年12月2日)宣布今日午夜以后拟运出的货物均需要有许可证。
在以前,许可证管制办法只适用于政府列为战略物资的货物。
商务部国际贸易局法律顾问纳珊•奥斯特罗夫对记者说,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一切商品,在政府决定有对共产党中国实行绝对禁运的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实施这种禁运的手段。
奥斯特罗夫声称,商务部对运往远东的战略货物进行控制已有一年;他又说,目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公开好战态度”导致对“所有的东西”在运出以前都要“看一看”的新政策。
他接着说,如果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都不许运出去的话,纺织品和废橡胶均将被禁止。
——美国对运往中国的一切货物实施许可证管制办法材料二:兹建议每一个国家:(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北朝鲜当局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禁运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有用的物资;(乙)确定从它的输出的商品中何者属于禁运范围,并实施使禁运办法获得实效的管制;(丙)在它的管辖范围内,使用一切办法防止任何逃避其他国家依本决议实行的货运管制的事情;(丁)同其他国家合作以实现此项禁运的目的;(戊)于30日内将依本决议所采取的措施向额外措施委员会报告,嗣后将依该委员会的要求续提报告。
人民版必修1课堂设计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整合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整合学案人民版必修一、中国外交三次大转型第一次: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出现巨大转变,由“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驱动转变为国家利益驱动,国际形势的定位也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中国外交从极左的意识形态因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真正地为国家利益服务。
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转变,可以被称之为中国的“外交革命”。
第二次:从“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中国由被动外交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机制的外交转变。
这次外交方式的转变意义深远,也被政界、学界普遍称为中国“新外交”。
中国在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一直对参与多边机制和维和行动讳莫如深,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上升是成正比的。
只有经济搞上去了,世界才承认中国是大国,不可小觑,国际大家庭中才有中国的位子。
中国逐步认识到多边机制的重要作用,中国外交开始自信地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多边机制规则的制定。
第三次: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
当年,推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领导人邓小平曾给中国外交定下基调:“冷静观察,站稳脚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三十年来,中国领导人严格遵循“韬光养晦”战略,对内发展经济,强身固体,对外近睦远和,避免冲突。
经过三十年的卧薪尝胆,务实低调,终于结出累累硕果。
事实上,“韬光养晦”的战略正逐步淡出中国外交的历史舞台。
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悄然转型,在近几年新中国外交的活动中,已初见端倪。
二、现代中国不同发展阶段外交政策调整的国际因素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主要是由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学案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这一政策以保障本国领土主权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基本原则。
新中国建立之初,两大阵营处于对立和激烈斗争状态,再加上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的政策,所以使得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教材中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其意义则在于:首先,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社会制度异同,一律平等,和平共处。
这使它成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一条线,一大片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3.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亚非国际会议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D.第六届联合国大会〔二〕能力提高1.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为了〔〕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C.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D.开拓外交新局面2.新中国成立初期,展开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B.提高国际地位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制定外交原则3.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B.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C.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D.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三〕延伸拓展1.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包括〔〕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B.帝国主义东方战线被冲破C.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2.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面的大事,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确定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3.以下不属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C.实行“无敌国外交”D.参加万隆会议〔四〕模拟练习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A.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B.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D.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2.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A.中印谈判B.中苏谈判C.中美谈判D.中缅谈判3.亚非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B.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C.亚非国家无矛盾和分歧D.亚非各国有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4.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目的是〔〕①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②稳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③急于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④突破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D.①②5.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管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有答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①背景:两大阵营之间的。
②内容:外交方针。
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
③成就: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突出成就是1950年签署《》。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
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突出成就是1950年签署《》。
②目的:是为发展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③首次提出:年,周恩来接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周访问印、缅一致同意将其作为基本原则。
④意义:该原则的提出标志着的成熟;它也成为解决的基本准则。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①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目的:为解决的和平问题。
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②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会上讨论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特点是:第一次的亚非会议。
中国提出的方针是:。
作用:①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
②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学习探究】1、建国初期的“三大政策”(见全评45页)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见全评46页)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课堂检测【知识梳理】1、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①中国;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
②标志:年10月25日,第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意义:是中国;标志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2、中美关系:①主要原因: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双方国家利益所在。
美国方面的原因是:中国;美国;美国与苏联。
中国方面的原因是:苏联;为了解决。
②进程:基辛格访华时间是年,尼克松访华时间是年,签署《》,美国承认的原则,并承诺从撤军,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所在。
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年。
3、中日关系:①直接原因:关系的改善②进程: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学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重点考查建国初独立自立自主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原则。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突出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着重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突出考查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贡献、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中国的影响。
【归纳总结】一、50年代的外交(外交政策核心:一边倒)(一)背景: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并激烈斗争,美国在外交上孤立中国,国家关系紧张(二)外交方针:三大政策(三)外交成就:【方法技巧】(一)建国初期为什么实行“一边倒”政策1、受两极格局影响(美国敌视新中国,苏联支持新中国)2、我们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学习与借鉴苏联3、由党的外交政策决定(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归纳为“一、一、二”一个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个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两次重要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三)“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的含义(四)对比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1)清末: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民国:北洋军阀时期,列强对中国“分而治之”。
“一战”时,日本独霸中国;华盛顿会议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等奖教案】人民版必修1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设计思想】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营造宽松、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在多元体验中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设计的理论依据包括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景教学论。
通过交友小调查、历史短剧表演、图文并茂的史料、时政信息等多种教学载体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帮助学生体验历史学科蕴涵的时代感是本课的设计特色。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都强调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建国初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而且对于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和谐世界”、“共同发展”等外交新概念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都有重大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
(配有地图)②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和地位。
③逐条解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
(配有思考题和课后自我测评)④中苏建交及其意义。
(配有两幅照片和知识链接)。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材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形成过程、内容和意义,补充了许多初中教材没有涉及的历史细节。
(配有一幅照片)第三目“走向国际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
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以其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外交才干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风采,打破了西方大国的外交封锁。
(配有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和材料阅读与思考题)在专题五中,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既可以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作对比,又是学习“外交关系的突破”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的基石。
本课编写上突出“外交政策对于外交活动成败的影响”。
同样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关于“建国初的外交”的介绍也侧重政策层面。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名师导学案设计
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导学案编写人:赵志尚审核人:李忠旗领导签字:【使用说明】首先通读课文,其次结合学案梳理课本基础知识,然后完成合作探究和问题引导,并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写在我的疑问中2.重点预习的内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3.首先依据自学引导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划出关键句然后完成探究题目,最后记忆重点基础知识,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概念。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学习目标】课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掌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基本史实;理解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步骤,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影响。
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一些历史场景。
与学生一起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进行探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
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局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课前预习】(依据知识归纳导学体系,通读教材,并在教材上填写勾划出下面提炼的关键知识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1.背景:(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美苏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主题词:外交二、核心内容分析: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权阶级属性)、民族利益、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
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包括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外交活动、外交地位和外交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分三个阶段对现代中国的外交概况进行了阐述,向学生展示了现代中国外交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起步,到20世纪70年代的新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大发展的进程。
纵观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史,我们可以感觉到,中国外交在不同阶段的着力点是不同的,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也是分明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与旧中国全然不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主权国家的外交蓝图,并开始了以世界上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这就是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的主题内容。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更多的西方国家与我国建交。
改革开放后,中国步入全方位的外交新时代:外交政策作进一步的调整,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努力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创造一个和平的有利环境,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的国际组织中,在国际外交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初步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现代中国外交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从而把握现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脉络。
2、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针的含义,了解一些重大的外交活动,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我国外交政策进行的几次调整的必要性,充分领会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等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智慧,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伟人的高瞻远瞩和宏大气魄。
4、让学生体会一些重大的外交活动的历史情景,使他们认识到当前我国良好的外交局面来之不易,提醒他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局面,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
③“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2)、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①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各级推动会议进展,促成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公约达成,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成功。
意义:扩大中国的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修改后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③它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②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程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运用。
①难点:中国建立初期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背景:1.国际(1)二战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斗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形势有着密切联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另一个重点,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也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难点:本节难点是新中国初期基本方针确立的原因。
另一个难点是亚非会议。
学生对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国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难以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围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来分析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
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准备五组材料,制成幻灯片文件,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图片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前四组材料,重点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学案2
1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学案1.对于新中国的外交,复习的关键是梳理历史发展脉络。
重在理顺三个历史阶段外交的基本知识,即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内涵及其背景、成就。
比较分析不同时期外交策略的异同及其原因。
2.将现代中国的外交置于世界大背景下进行理解,并根据当时国内形势的变化,把握我国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认识到决定外交地位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实力,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
3.注意联系时政热点如美国对台湾问题、南海主权、钓鱼岛争端等问题,(10分钟快速记忆,老师可要检查哦)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奠基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背景如何?外交方针是什么?其主要表现为哪三大政策? 各自的含义及作用?建国后第一年外交成就?(1)背景:①国际: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表现:①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特权、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③“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4)成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目的?过程?内容?意义? (1拓展外交空间。
(2)过程: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
(3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表明中 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20世纪50年代标志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是什么?中国为会议取得成果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对中国而言,两次会议各有何重要意义? 提高了国际地位。
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 成功。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1.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概况如何?对中国而言有何重要意义? (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结束,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________________和以美国为首的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基本方针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
3.基本原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______的合法政府。
(2)______、互利及互相尊重__________等原则。
4.内容(1)“另起炉灶”:①含义:不承认__________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使中国改变了__________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__________。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先清除__________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__________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________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__________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______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①含义: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________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__________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__________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思考1新中国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美国的遏制:建国初期,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________、经济上__________、军事上__________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2)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__________,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_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睦邻友好:新中国积极同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______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访问______和______,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________________、平等互惠、__________。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________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思考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有哪些?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__________,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__________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______和__________问题。
(3)时间、与会国、地点:______年,中、____、美、____、法及有关国家外长,瑞士________。
(4)概况:会议讨论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______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当会议陷入僵局时,________提出__________停止敌对活动的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①是中国______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②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__________。
2.万隆会议(1)背景:______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时间、与会国、地点:______年,亚非有共同遭遇的______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印尼的______。
(3)特点:是________没有__________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内容:①讨论________、争取民族独立、发展__________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②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5)影响:①加强了中国同______各国的联系。
②中国与更多的______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思考3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同”和“异”分别指什么?探究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材料《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问题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
如何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材料2009年10月13日晚,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出席了中俄建交六十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俄语年”闭幕式。
2010年全国出现了新一轮的“俄语热”。
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结束了被剥削受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建国初期,我们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呢?3.问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有何特点?探究二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云1.材料下图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的纪念明信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在外交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外交原则。
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有何意义?2.材料毛泽东说:“周恩来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
”作为新中国外交方针的重要决策者,作为新中国的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的外交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举世公认的、无与伦比的贡献。
问题在万隆会议上,面对美帝国主义的破坏,周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如何看待“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史料文本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人们担心会议会发生激烈争论,走向歧途。
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在会上作了补充发言。
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
周恩来提出,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来掌握,呼吁亚非国家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圆满成功而努力。
周恩来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使会议取得积极的成果。
后来,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信息本材料反映了中国步入国际舞台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更多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方法观察历史图片要注意与相关资料相结合,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价值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联系。
以上资料使我们对万隆会议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在考试中,以上资料也常常作为背景材料用于相关历史知识的考查。
【答案解析】课前准备区一、1.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2.独立自主3.(1)唯一(2)平等领土主权4.(1)①国民政府②半殖民地独立自主(2)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新中国平等互利西方(3)①社会主义②人民革命独立与主权二、1.(1)不承认封锁禁运包围威胁(2)外交孤立17(3)邻近国家新兴的民族独立2.(1)印度(2)印度缅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4.国与国三、1.(1)台湾海峡印度支那(2)朝鲜印度支那(3)1954苏英日内瓦(4)美国周恩来印度支那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5)①首次②国际声誉2.(1)亚非(2)195529万隆(3)第一次殖民主义(4)①保卫和平民族经济②求同存异(5)①亚非②亚非思考1.新中国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另一方面旧中国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采取新的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政策,废除旧中国的屈辱的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同”指的是: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异”指的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不同。
课堂活动区探究一和意识形态划分,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
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联合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不承认,全面敌视新中国,严重威胁新生的人民政权。
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
(2)是由新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所决定的。
一方面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消灭国民党军队和残存的武装土匪,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另一方面要恢复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需要一定的国际支持和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3)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向决定的。
党领导革命的最终前途就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进入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需要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取得这些国家的支持和合作。
(4)是由党的外交政策所规定的。
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就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的基本方针。
3.(1)革命性: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依次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③这里所谓的“革命性”指它们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密切联系。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探究二1.(1)内容及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和独立的根本标志,主权国家有选择本国社会制度等处理内政的权利;领土完整则是主权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各国主权一律平等,应充分享有领土不受侵犯、内政不被干涉的权利;平等互利是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和平共处是目标,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遵循前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