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从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掌握长征的主要经过和重要历史事件,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资料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帮助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长征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可能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这些元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掌握长征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征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经过,长征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和背景的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资料、故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教材、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征的图片和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长征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十七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从长征的背景、长征的历程、长征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对于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理解长征的过程,感受长征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了解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精神。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长征的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长征的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长征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影视和音乐作品,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精神2、难点: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聆听红色歌曲,感受革命情怀,播放音乐视频《十送红军》片段。

问题:这首歌曲歌颂的是谁?反映的又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红军长征)由此引出“长征”的历史概念。

(二)探究与学习:《一》感知红军长征之“迫”——红军长征的开始(“被迫”和“急迫”)探究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大转移”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81—82页内容,探究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2、教师展示资料:展示图片:《农村革命根据地图》,让学生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展示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情况简表展示材料二:中国工农红军前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根据图示和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分析红军为什么要“战略转移”?3、展示图片:《红军长征行军图》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急迫”)↓遵义会议(1935年1月)《二》感悟长征之“转”——红军长征之——遵义会议1、师:“转”有转变的意思,此时的红军到底是由先前的危转为安,还是由危转为败?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湘江之战后的形势和内部存在的两种主张(一种是以博古为首的,坚持要到湘西去,为什么到湘西?另一种是毛泽东,主张到贵州去),由此引出遵义会议。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设计思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本课以“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探究学习—归纳升华—发散思考”为主要教学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

通过情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加深感悟。

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红军长征的的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体验历史、主动探究历史和深入感悟历史的能力。

本课设计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历史,将历史精神与当今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思考。

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空间,以促进学生继续进行课后的探究拓展【学情分析】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小学品德课和语文课多有提及,这为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长征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了解是零星的,分散的,片段的需要通过教学使之完整化,全面化和系统化。

由于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没有苦难的经历,要学生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落实到自身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前承“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后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主要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况,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苦历程,同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党内“左”的错误,战略战术失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共产党被迫转移,开始长征。

2.阅读课本81页,填写下列表格。

板块二:绝处逢生万里行——长征经过1.教师:同学们看课本82页,并根据红军长征路线图思考红军长征初期的路线。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明确答案。

教师: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人数由8万多锐减到3万多,这时红军长征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敌人已埋下重兵的湘西,而毛泽东则坚持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2.教师:在这个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阅读课本82页,填写下列表格。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改编,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红军继续长征。

同学根据课本83页内容,及红军长征路线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红军长征后期的路线。

5.我们做一个活动,名字叫:我是小导游。

为了纪念长征的胜利,我们举办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你就是这个活动的小导游。

我选举了四个有代表的地点,你从中选一个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组讨论并发言。

同学选择某一个地点,讲述原因。

6.教师:伴随着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

根据长征路线,教师出示长征图片。

7.胜利会师:(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板块三: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意义1.结合材料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
师: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那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A.湖北B.广东C.贵州D.广西
11、请将下列长征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
①强渡大渡河②冲破四道封锁线③解放遵义④翻越大雪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12、非材料题: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学生自已写出答案,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回答。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测检】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蒋介石调集50万人重点围攻
B.蒋介石有帝国主义全力支持
C.蒋介石的50万人装备先进
作业设计
1、主体作业:
课后书面作业:相应习题。2、分层作业: Nhomakorabea板书设计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战略转移
二、红军长征的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
2、转折:遵义会议
(1)会议内容
(2)历史意义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1.红军长征的背景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 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展示课件)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红军开始长征(展示课件)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介绍图片展示的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提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探究新知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一)战略转移【教师活动】出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讲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提问:国民党对红军采取了什么行动?【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围剿”红军。

【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学生活动】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使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教师活动】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讲述1934年10月红军从瑞金出发,突围西进,攻克贵州遵义的过程。

(二)遵义会议【教师活动】出示图片《遵义会议会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知道: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南昌起义开始,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内容包括: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国共十年对峙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有所了解,但对长征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中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记住长征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弘扬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公开课获奖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公开课获奖教案_1

(部编)⼈教版初中⼋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农红军长征》公开课获奖教案_1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7课中国⼯农红军长征【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命史上的地位。

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学习⽬标】1.知识与技能:①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②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过程与⽅法:①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分析问题的能⼒。

②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临的不同⾰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培养学⽣的分析能⼒。

③充分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合作讨论,积极发⾔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学⽣思维能⼒的提⾼。

通过让学⽣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的概括能⼒,并结合《中国⼯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的读图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体会⽑泽东、周恩来等⽼⼀辈⽆产阶级⾰命家在⾰命危机关头⼒挽狂澜的伟⼤魄⼒,感受伟⼤的⼈格⼒量。

激发学⽣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活。

②体会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③通过感受在困难⾯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和决⼼,让学⽣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态。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长征精神。

【学习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死攸关的转折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导⼊新课红军长征途中,⼏乎平均每天就有⼀次遭遇战,路上⼀共368天,有15天⽤在打⼤决战上,有235天⽤在⽩天⾏军上,18天⽤在夜间⾏军上。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及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八万多人只剩下三万多人。

4.出示图片: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5.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

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

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历程,体会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红军长征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对长征的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和理解长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了解长征的最新研究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精神,讨论红军长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
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
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
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5.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况有关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2.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
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3.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

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

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高呼:长征精神万岁!
❸板书设计➷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1934年10月
初期受挫
时间:1935年1月
历史转折——遵义会议内容: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
意义:历史转折,成熟标志
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抵达甘肃
胜利会师胜利会师: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意义: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伟大意义:挽救革命长征精神
❹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在该课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再如,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了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教学中掌握长征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加强对史料的深层次解读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