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军人政权对国家宪法变迁与宪政发展的影响_周琦

合集下载

非洲国家对社会主义宪法的移植

非洲国家对社会主义宪法的移植

非洲国家对社会主义宪法的移植引言在摆脱殖民统治并获得独立之后,非洲大部分国家在两大阵营对立的情况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作为根本性法律,宪法成为非洲各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重点。

由于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附属国是依靠群众运动和宪法改革等和平道路赢得独立的,例如加纳、尼日利亚、肯尼亚、赞比亚、几内亚等,这些国家在原宗主国的干预下通过宪法改革,用法律的形式确立自己的独立。

为什么要制定宪法呢?对于1960年加纳宪法的制定,在恩克鲁玛政府的白皮书中透露出了他的动机:“制定宪法的目的是为了在加纳建立一个坚强、稳固、得民心的政府,以便加纳有助于实现建立一个非洲国家和领地联盟的目的。

使在加纳以外与加纳人民有种族、家庭和历史纽带联系的民族,加入一个统一的国家。

”[1]即以宪法的形式肯定国家的主权与独立。

由于这些国家的宪法是根据原宗主国的宪法制定的,不适合本国的国情,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它们采取抛弃的态度。

由于自己一时难以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宪法,尤其是满足执政者意图的宪法。

这个时候,它们选择了移植苏联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做法。

其他通过武装独立取得国家独立的,例如阿尔及利亚、莫桑比克、安哥拉和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等,它们在独立过程中就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建国之后顺理成章地移植了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

因此,在冷战激烈的特殊年代,它们抛弃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建立自己宪法时,纷纷采取了移植的方式,而且基本上以苏联宪法模式为圭臬。

在这种移植的过程中,各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囫囵吞枣式的。

由于社会主义在当时还处于初创阶段,包括苏联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只是在探索中前进,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

但苏联所取得的巨大政治经济成就让这些非洲社会主义国家钦慕,他们认为苏联的模式是最好的,正确无误的,所以就不顾国情照搬过来。

这体现在这些非洲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制度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大规模的国有化、集体化以及一党制等等。

非洲独立与领导层的政治能力

非洲独立与领导层的政治能力

非洲独立与领导层的政治能力20世纪60年代,非洲出现一波独立浪潮,13个非洲国家相继获得独立。

然而,独立之后的非洲却面临着许多问题,政治不稳定、经济停滞、社会矛盾等问题带来的影响甚至到今天依然存在。

在这些问题中,非洲政治不稳定是最为突出的,也是导致其他问题的根源。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非洲现在的领导层政治能力相对较弱,无法解决诸多难题。

非洲的独立是从殖民统治下一步一步争取得来的。

但是,这种过渡并未真正实现非洲的全面独立,依然存在各种制度和结构性问题,而实现这些独立本身就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维持与突破,这其中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

世界银行对非洲进行研究发现,非洲大陆40%的人口尚未获得现代教育。

很多基础设施也都无法时间保持正常运转状态,人们在没到夏季的热季也无法打满一天的水。

非洲很多国家的领导层都无法明确提出反对腐败、加强基础设施、打造制度框架等问题。

这就导致了培养出来的领导无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实质性的承诺,也无法带动机构改革,使得非洲大哥直到如今依然陷入低谷。

非洲的政局不稳定至今依然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不断的内战、政变、部族之间的冲突让这个大陆注定了会与其他地区分为两个阵营。

这样的危机不仅对人民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整个大陆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外部因素可能会对非洲局势产生影响,但是真正的根源还是在于非洲本身。

那么,这样的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一方面,非洲政治领袖们的政治能力相对较低,领导没有被培养出来,也无法推动所在国家走向有序、合法、稳定的政治道路,因为他们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权力和财富。

这样的反复族群与部族冲突不仅大幅限制了人民的生活权利,更导致了非洲各个国家政局的不稳定。

另一方面,在殖民主义结束之后,大陆上的非洲人一方面面临失去了相对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另一方面广泛存在文化冲突等问题,更严重的是,在非洲,为了抵抗殖民统治,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更趋激烈。

所有这些问题超越了单个国家的范畴,因而需要整个大陆的各个领导层共同合作解决。

非洲国家的军队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非洲国家的军队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作者: 贾平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西亚非洲
页码: 10-17页
主题词: 军官转业;部族主义;政治生活;胡图;奥博特;蒙博托;警卫部队;边界争端;社会经济发展;北部地区
摘要:非洲国家的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担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稳定局势,确保一定的政治、经济路线顺利推行的任务。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

为探讨非洲国家军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从非洲国家军队的状况、特点、活动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加纳向“宪法统治”过渡的特点

加纳向“宪法统治”过渡的特点

加纳向 宪法统治 过渡的特点1993年1月7日加纳成立第四共和国,完成了军人政权到 宪法统治 即多党民选政府的过渡㊂这是加纳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㊂加纳军人政权即 临时全国保卫委员会 (以下简称 临保会 )政府,是空军上尉罗林斯于1981年12月31日发动政变推翻利曼政府后成立的,由罗林斯任 临保会 主席和国家元首㊂在罗林斯和 临保会 统治的10年中,加纳在经济上取得显著成就,政权和社会也相对稳定㊂但在80 90年代之交多党民主制之风猛刮非洲时,加纳也不得不随风转向㊂西方援助国和国际援助机构扬言,非洲国家如不实行政治民主化就不给予援助,加纳国内的反对派也要求结束军人政权,建立宪法统治㊂1990年罗林斯就此问题在全国各省组织了研讨会㊂一位 临保会 成员表示, 如果多数人主张实行多党制,我们就实行多党制 ㊂罗林斯本人对多党制一直抱怀疑态度,他认为多党制可能导致政权腐败和为精英分子所控制,当然还可能担心大权旁落㊂罗林斯且有自己的一套想实行的民主制度,即自下而上地首先建立县议会,然后建立无党派的全国议会㊂这一蓝图他已开始实施:1989年加纳全国110个县成立了县议会,其代表大部分民482㊀高晋元集选,小部分由政府任命㊂但在内外压力下,他不得不中止这一计划,转而向多党制的宪法统治过渡㊂同其他一些非洲国家相比较,加纳由军人政权向宪法统治或多党民主制转变有三个特点,即:(一)整个进程始终是在政府控制下根据它宣布的时间表有秩序地和相对顺利地完成的,当然也存在各种斗争;(二)1992年加纳的总统选举是以罗林斯为代表的新兴势力同加纳两大传统政治势力的一场激烈较量,最终罗林斯获胜;(三)由于反对党的抵制,加纳议会选举后产生了一个没有反对党的多党议会㊂现分述如下:第一个特点:加纳向 宪法统治 过渡始终是在政府控制下有秩序地相对顺利地完成的㊂1991年4月,加纳官方的全国民主委员会发表题为 发展真正的民主 的报告,总结了几个月来各省关于政治民主问题的讨论,认为大多数加纳人主张实行某种形式的多党制,同时建议应制定规则避免过去多党制下的弊病㊂罗林斯接受了报告提出的建议并随即成立了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宪法㊂7月,加纳政府公布宪法起草委员会提出的宪法草案建议;8月,召开协商议会进行讨论㊂之后,罗林斯先后宣布了两个相衔接的时间表,规定了实施宪法过渡各项步骤的具体时间㊂这两个跨度一年多的时间表在基本上无变动的情况下得到兑现:1992年3月协商议会完成对新宪法草案的讨论修改工作;4月底举行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5月18日公布政党法,开放党禁;11月初举行总统选举,原定12月初举行的议会选举虽然经两次推迟到12月29日才举行,但成立第四共和国的日期未变㊂总之,同多哥㊁尼日利亚等其他非洲国家相比,加纳向宪法统治过渡的整个进程显得相当平稳顺利㊂但这不等于说加纳的过渡是在没有斗争的风平浪静的条件下实现的㊂实际上,从起草宪法㊁召开协商议会㊁举行公民投票㊁公布宪法以至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可以说每一阶段罗林斯和加纳当权派都遇到反对派的各种挑战和对抗,进行了紧张较量㊂例如1992年4 5月间,反对派就新宪法的 过渡规则 第34款联合发难㊂该款规定(大意)加纳实现宪法过渡后, 临保会 成员和各级政府官员无论个人或集体都无须为其在 临保会 执政期间的行为负法律责任㊂反对派群起而攻之曰:这表明罗林斯和 临保会 政府干了见不得人的事,所以害怕追究㊁负责,等等㊂他们在大小报纸上接连不断地刊登攻击罗林斯和 临保会 的文章㊁报道,还联合上诉最高法院,要求法院裁决㊂一时罗林斯和加纳当权派显得比较被动㊂最后罗林斯亲自出面解释说:(1)这类规定过去在1979年的宪法中也有,并非创造;(2)这条 不负法律责任 (也称 不予追究 )的规定不适用于经济犯罪行为,后者应受法律惩处㊂一场延续半个多月的风波遂告平息㊂最严重的挑战出现在1992年11月初总统选举后㊂在传出投票结果表明罗林斯获胜后,阿散蒂省首府库马西等城市爆发了反对派支持者表示愤怒的示威游行和暴力行为,有赖享有威望的传统首领阿散蒂汉尼出面做了工作,事态才未扩大㊂此外,西部省一个选区的罗林斯支持者遭歹徒用汽油烧成重伤(后来死于伦敦医院),阿克拉㊁特马发生了三起炸弹爆炸事件㊂如此等等㊂不过,除此之外,加纳的宪法过渡仍可说是相对顺利平稳的,这是罗林斯政权的一大成就㊂究其原因,主要似有以下五点:一是罗林斯政权顺应时势,力争主动,摆脱被动,将过渡进程牢牢控制在手中,不给反对派以可乘之机㊂如前述,罗林斯曾公开表示不喜欢多党制,但当他得知大多数加纳人主张多党制后,便及时调整了方向,接受多党制并下令据此进行立法;同582加纳向 宪法统治 过渡的特点㊀。

非洲国家的政治独裁与社会权力结构

非洲国家的政治独裁与社会权力结构

非洲国家的政治独裁与社会权力结构在非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政治独裁长期存在,并且对社会权力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独裁意味着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对政府的掌控力过大,导致权力集中。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权力结构被扭曲和破坏,制约和平衡机制不再起作用。

首先,政治独裁使得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机制。

在一个独裁政权下,权力往往由少数人掌握,而不是由广大民众共同参与。

这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泛滥。

少数人士可以利用权力为自己谋求私利,而不顾及大多数人的需求和利益。

这样的政权通常缺乏透明度和问责机制,而国家资源被挪用和浪费。

其次,政治独裁对社会权力结构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社会权力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平衡。

在民主国家中,社会权力是分散的,有许多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可以参与政治和社会决策。

然而,在政治独裁的国家中,社会权力往往被限制和压制。

独裁政权会打压独立的媒体、公民组织和反对派,限制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

这导致了社会权力的弱化,使得民众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和意愿。

同时,政治独裁还经常使得社会分裂和冲突加剧。

由于政权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他们往往可以利用国家资源和军队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这种掌控权力的手段常常引发社会的不满和反抗,进而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无论是种族、宗教、地区或其他利益集团的分歧都可以被独裁政权所利用,加剧社会的紧张局势,甚至可能导致内战和暴力冲突。

然而,非洲国家的政治独裁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一成不变。

近年来,一些非洲国家开始进行政治改革,试图摆脱政治独裁的枷锁,恢复社会权力的平衡和秩序。

例如,一些国家开始实施选举制度,允许政权更迭和多元政治的发展。

此外,公民社会的兴起也为社会权力的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公民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自由媒体的活动使得社会权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和保护。

然而,要想真正实现政治独裁与社会权力结构的平衡,非洲国家还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和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20世纪非洲的政治变革及民主运动

20世纪非洲的政治变革及民主运动

20世纪非洲的政治变革及民主运动20世纪是非洲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非洲的国家纷纷独立,民族主义和解放运动广泛开展,随之而来的是非洲大陆上持续不断的政治变革。

本文将从非洲的独立开始,探讨非洲的政治变革及民主运动的历程。

一、非洲的独立20世纪初,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殖民统治之下。

但是随着欧洲国家的势力逐渐衰落,殖民地主义日渐难以为继。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国家开始纷纷要求独立。

1950年代,非洲独立运动逐渐升温,不断从殖民统治的笼罩下获得自由。

在1957年,非洲首个独立国家隆重诞生,它就是西非利比里亚共和国。

之后,一系列独立运动在非洲大陆上爆发,如埃及、苏丹和突尼斯等等,纷纷获得了国家的独立。

二、非洲的民族主义和解放运动非洲的民族主义和解放运动是指非洲各国民族争取独立和发展的运动。

它的兴起集中体现了非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谋求独立的共同愿望。

这些运动多数由果断的领导人策划推动,如肯尼亚的焦莫·肯雅塔、坦桑尼亚的朱利叶斯·尼里尔和南非的纳尔逊·曼德拉。

这些领导人鼓舞了非洲人民,推动了民族主义和解放运动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这些运动在全非洲民族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三、非洲的政治变革在独立后的非洲国家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治不稳定。

非洲的政治变革所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贫穷、不平等、腐败、政党的滥权、个人实权与选举权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在第一个独立的几十年里加剧了,特别是在那些政治制度欠缺建设和实施的国家。

经济上的不平等也影响到了人民对政治的信任,这也使得政治变革受阻。

另外,非洲的政治制度在民主构建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困难。

在一些非洲国家中,民主制度包括选举,但缺乏具体的广泛民意。

民选官员的职位也存在意识形态和族裔考虑因素,而不是选拔最佳人才。

四、非洲的民主运动非洲的民主运动涉及到面对着许多不同的社会问题,如选举公正性、反腐败、法律保护、新闻言论自由和政治反对派的权利。

非洲政治的变迁

非洲政治的变迁

非洲政治的变迁非洲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实现政治独立的洲。

至2000年底,非洲共有5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为葡萄牙的直属领地,加那利群岛为西班牙的直属领地,留尼汪为法国的“海外省”,圣赫勒拿为英国“直属殖民地”,西撒哈拉地位未定,其余的为53个独立国。

非洲是一块古老的大陆,是现知最早居有人类的大陆。

历史上,非洲人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但从公元15世纪开始,欧洲的殖民者开始进入非洲大陆,非洲开始了它长达几百年的血腥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非洲只有北非的埃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和西非的利比里亚这三个国家是独立国家,其它均沦为英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殖民地。

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陆兴起民族独立运动,非洲国家先后挣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实现了国家独立。

1980年津巴布韦宣布独立,标志着非洲大陆完成了非殖民化的历史进程。

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绝大多数采取民主共和体制,实行总统制或总统内阁制。

总统是国家元首,由普选产生,掌握国家权力。

摩洛哥、斯威士兰和莱索托3个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掌握军政大权,任命政府官员,王位世袭。

少数国家是军事政府或介于不同政体之间的政府。

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西方国家在非洲推行多党民主制,并鼓吹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将经济援助与是否按西方标准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挂钩,同时,国际形势的巨变(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等)也给非洲带来了强烈冲击,导致非洲地区原有的一些政治、经济、部族和宗教矛盾激化,造成一些国家政局动荡。

利比里亚、索马里、卢旺达、布隆迪、刚果(金)等国陷入了内乱之中。

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则因边界问题进行了持续两年多的战争。

但在另一方面,非洲大陆的政治形势也有良好的发展结果。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结束了南非的统治,宣布独立。

1994年5月,曼德拉就任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结束了南非长达300年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

2000年前后,非洲的政治局势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民族矛盾有所缓解,政治局势趋向稳定。

非洲军事干预的国际合法性与伦理考量

非洲军事干预的国际合法性与伦理考量

非洲军事干预的国际合法性与伦理考量随着国际社会的日益紧密联系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非洲大陆也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冲突和动荡的热点区域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国际社会会选择采取军事干预来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

然而,军事干预是否合法,并且是否具备伦理考量,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非洲军事干预的国际合法性与伦理考量,以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

一、国际合法性军事干预作为一种干涉国家主权的行为,必须符合国际法的规定。

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军事行动只能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经过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二是遭受到武装攻击并且属于自卫的情况下。

当然,还有一些被普遍承认的例外情况,如人道干预等。

1. 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联合国安理会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高决策机构,只有当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后,军事干预才具备合法性。

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索马里内战和科特迪瓦内乱,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相关决议授权了军事行动,因此这些军事干预是合法的。

2. 自卫行动根据国际法,一个国家如果遭受到武装攻击,有权进行自卫行动。

然而,在非洲冲突中,很多情况下涉及到该国政府对自身国民的武力镇压,这就使自卫行动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国际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更多考虑人权和人道干预因素,而非传统的自卫观念。

3. 人道干预人道干预是指为了保护受到迫害的人们,在遭受暴力和迫害的国家干涉的行为。

例如,在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中,由于国际社会未能及时介入,导致了大量无辜人民的死亡。

这引发了国际间的广泛争议,使得人道干预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军事干预可以被视为一种人道干预,以制止暴力和人权侵犯,实现穷人兼容。

二、伦理考量除了考虑军事干预是否合法之外,还需要对军事干预的伦理性进行评估。

伦理考量是对军事干预的道德和伦理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并权衡行动的成本与收益。

1. 避免更多暴力和伤害军事干预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武装冲突和暴力,这会对受影响国家的民众造成更多伤害。

因此,军事干预必须遵循最小化暴力和伤害的原则,以确保干预行动不会加剧局势。

非洲殖民统治下的政治发展与经济改革分析

非洲殖民统治下的政治发展与经济改革分析

非洲殖民统治下的政治发展与经济改革分析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殖民主义是非洲大陆历史上最深层次的影响之一。

自欧洲国家开始在19世纪中期殖民非洲以来,非洲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非洲各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非洲大陆在20世纪获得了独立,殖民主义还是对非洲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现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非洲殖民统治下的政治发展与经济改革。

首先让我们探讨非洲殖民统治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在殖民时期,非洲国家的政治制度由殖民国家的统治者完全支配。

这种情况在20世纪初期变得更加明显。

殖民国家资助的行政机构在拥有高层级的欧洲管理层的同时,统治者对本地管理人员的任免和政治体制的制定完全掌控。

这种情况意味着殖民国家对非洲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非常深远,而非洲国家的政治经验和实践因此被完全忽视。

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非洲国家变得更加中央集权化,权力在少数统治阶层手中高度集中。

许多组织和机构被创建和发展,但大多数都没有为非洲国家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机会和权力。

为一系列急需的改革创造机会似乎是不可能的。

殖民国家通过劝说和经济压力来维持自己的利益,而非洲国家的思想领袖则被迫纠缠于内部争斗,政治反对派的强力反对也使得任何推动多党制的提议无法执行。

此外,消费税和财产税等政策也严重影响到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考虑一下非洲经济发展中的殖民主义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成长速度仍然远低于世界其它地区。

这是因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殖民主义势力在19世纪和20世纪通过经济压迫和剥削来达到其经济利益。

殖民国家在统治过程中,破坏了非洲国家的经济体系,并以殖民地的形式引入一些其它的产业规划。

剥夺土地可减轻食物生产被束缚的局面,但在许多情况下没有产生一个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系统。

除了官方的不透明性和贿赂,偷渡和腐败的活动持续不断。

大多数的资源和经济收入都流向了殖民国家,导致了非洲人民贫困和无法发展。

虽然对于非洲殖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仍有争议,但非洲国家正以自己的方式建立和发展着。

拉丁美洲军人干政国家的军人与民主

拉丁美洲军人干政国家的军人与民主

拉丁美洲军人干政国家的军人与民主
梁宝卫
【期刊名称】《外国问题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拉丁美洲军人干政国家中的军人是影响国家民主和民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短期来看,拉丁美洲军人干政国家中军人对民主化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军人有时安邦定国为民主化莫定基础,有时践踏宪政成为民主化的障碍.军人干政不代表堵死民主化之路;军人返回军营也不代表通向民主化坦途.长远来看,军人干政不具备终极合法性,民主巩固的结果将是文人领军和宪政.在民主转型中的拉丁美洲军人干政国家,一方面民主转型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军人干政并未销声匿迹.民主的推行需要合理利用军人的积极作用,以形成独特的民主模式.
【总页数】5页(P81-85)
【作者】梁宝卫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73
【相关文献】
1.论泰国民主化过程中军人干政的原因 [J], 肖立国;钟雪霞
2.从民主参政到军人专政——建国后印尼军人政治角色转变初探 [J], 石坚平
3.从泰国军人干政看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危机 [J], 唐昊;陈乔之
4.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计划:推进中医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J],
5.有关拉美国家军人干政问题的研究述评 [J], 宋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洲军队冷知识

非洲军队冷知识

1.埃及军队的规模:埃及是非洲拥有最大规模军队的国家之一,其军队不仅在维护国内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曾参与过多次国际军事行动。

2.摩洛哥的特种部队:摩洛哥皇家陆军拥有精锐的特种部队,这些部队在反恐、维和和人质解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专业能力。

3.埃塞俄比亚的女兵:埃塞俄比亚军队中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女兵力量,她们在军队中担任着各种职务,从后勤到前线作战,都有她们的身影。

4.尼日利亚的军事工业:尼日利亚是非洲少数拥有自主军事工业能力的国家之一,能够生产一些轻武器和军事装备,满足国内军队的需求。

5.南非的军事技术:南非在军事技术领域有着较高的水平,其研制的某些武器系统在非洲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

6.利比亚的军事遗产:在卡扎菲时期,利比亚曾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引进和研发了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然而随着政权更迭,这些军事遗产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

7.苏丹的内战与军队:苏丹长期的内战对其军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军队在战争中分裂成多个派系,使得国家统一和军队整合变得困难重重。

8.刚果(金)的维和部队:刚果(金)的军队积极参与非洲和全球的维和行动,为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贡献。

9.马里的军事合作:马里与法国等西方国家在军事领域有着紧密的合作,这些合作对于打击恐怖主义和维护地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0.安哥拉的军事历史:安哥拉在冷战时期曾是苏联和美国军事竞争的重要舞台,其军队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冲突,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11.乌干达的军事改革:近年来,乌干达致力于军事改革,提高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和作战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

12.加蓬的军事教育:加蓬军队重视军事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来推动军队的建设和发展。

13.中非共和国的军队困境:由于长期的内乱和政治不稳定,中非共和国的军队面临着装备落后、人员流失等困境。

14.肯尼亚的反恐力量:肯尼亚军队在反恐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其特种部队多次参与打击恐怖分子的行动,为地区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非洲持续的政变对中国影响及对策

非洲持续的政变对中国影响及对策

非洲持续的政变对中国影响及对策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洲地区的政变问题愈发严重,这对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探讨非洲持续的政变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非洲地区的持续政变给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和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政变导致政治环境的不稳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这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和经营产生了负面影响。

政变引发的冲突和动荡使得中国企业难以正常运营,给企业的利润和声誉带来了损失。

政变还导致了非洲地区的安全形势恶化。

政权更迭和冲突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恐怖组织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

这对中国在非洲地区的员工和投资的安全构成了威胁,给中国企业的运营带来了风险。

此外,随着非洲地区安全形势的不稳定,中国的援助项目和人道主义行动也面临着困难。

面对非洲地区持续的政变,中国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

中国可以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政治交流和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和机制。

通过政治指导和经验分享,中国可以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其政治环境,减少政变的发生。

同时,中国可以提供培训和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加强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的稳定性。

中国可以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安全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和犯罪活动。

中国可以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安全能力,加强边境管控和打击恐怖主义的能力。

同时,中国还可以加大对非洲地区的和平维护行动支持,通过派遣维和部队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来稳定局势。

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中国可以继续提供投资和贷款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基础设施和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中国还可以加强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合作,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民生,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中国可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非洲地区的政变问题。

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推动国际社会加大对非洲地区的支持和援助。

同时,中国还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自身在发展和稳定方面的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非洲政变问题的有效途径。

殖民主义时期下的非洲政治变革

殖民主义时期下的非洲政治变革

殖民主义时期下的非洲政治变革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物种和人力资源。

然而,在殖民主义时期,这个大陆失去了自主权,成为了殖民国家的附属品。

随着殖民主义的结束,非洲开始了一场政治变革,试图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实现自主。

一、殖民主义对非洲的影响在殖民主义时期,非洲遭受了不可估量的人员和财富损失。

白人殖民者强行掠夺非洲的自然资源,破坏了非洲的生态环境。

他们剥夺了非洲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系统代替非洲的语言和文化系统。

殖民者控制了非洲的经济与政治,使非洲无法独立、自主和自给自足。

二、非洲的政治变革随着殖民主义的结束,非洲开始了一场政治变革,寻求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实现自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非洲国家纷纷独立。

这些国家在独立后,试图建立自己的国家体系。

一些国家通过制定宪法、建立立法机构、司法机关和行政机构来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体系。

然而,在独立后的几十年里,非洲仍然面临政治和经济上的挑战。

国内政治动荡不断,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很多国家陷入了内战和政治危机。

三、政治挑战在非洲,政治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问题:许多非洲国家缺乏稳定的政治领导层。

政治领导人的腐败和不作为使国家陷入动荡和混乱。

2.民主问题:仅有少数非洲国家完全实现了民主制度。

传统的领袖崇拜和种族、宗教差异往往成为制约民主发展的因素。

3.经济问题: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贫困和失业率居高不下。

这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犯罪和社会动荡。

4.外部干涉:非洲国家长期以来受到外部干涉和控制。

外部势力干预非洲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使得非洲国家无法自主地发展。

四、展望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洲国家正在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体系。

非洲国家不仅需要解决内部的政治、经济问题,还需要应对外部的威胁和干涉。

因此,非洲国家迫切需要加强内部的合作与协调,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增强地区经济和政治的自主性。

这将有助于非洲国家更好地应对内外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非洲国家的政治发展

非洲国家的政治发展

非洲国家的政治发展随着非洲非殖民化进程的基本完成,巩固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历史任务提到非洲独立国家的面前。

非洲各国独立后,先后走上了建设民族国家的道路。

非洲国家独立初期建立的政治体制有所不同,这与它们取得独立的方式与国情各不相同有关。

采用武装斗争和大规模的群众斗争方式获得独立的国家,通常是在激进的民族主义政党领导下赢得胜利,这些政党在独立后成为执政党,党的领袖成为国家首脑。

他们在当政后一般都宣称要走非洲式社会主义的道路。

另一些国家往往是在宗主国被迫让步和交权后取得独立的,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及其领袖与宗主国保持密切联系,其政治体制基本继承殖民时期的传统形式,受宗主国政治体制的影响较大。

从政府组织形式上看,非洲国家独立后大多数采取共和政体,实行政党政治,颁布宪法,组成议会,建立文官政府。

有的实行一党制,有的实行多党制。

大多数国家建立的是总统制内阁,总统权力很大,有的国家宪法规定总统为终身制,如马拉维、突尼斯。

在非洲,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如摩洛哥、莱索托、斯威士兰以及1974年军事政变前的埃塞俄比亚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国王。

非洲国家独立后,拥有了国家主权,普遍实行不结盟政策,支持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政治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许多国家政局不稳,政府更迭频繁。

这具体表现在:(1)军人干政和军事政变频繁发生。

据统计,1952~1985年,在非洲共发生241次军事政变,72次成功;1986~1989年又多次发生。

非洲国家军事政变次数多,频率高,波及面广,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发生过军事政变,有11个国家曾发生10次以上,最多的在独立后的30年来发生了21次军事政变。

(2)局部的武装冲突与内战连绵不断。

50~80年代,非洲发生了20多次战争和武装冲突(不包括民族解放战争)。

其中有边界冲突、内战、外国雇佣军入侵等形式,卷入的国家达30多个。

内部冲突往往有外部势力(大国或邻国)插手,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非洲政局的稳定。

对非洲国家政治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

对非洲国家政治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

对非洲国家政治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每个国家都面临着自身政治发展的问题,但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政治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和紧迫。

是故,比较政治学理论一般将政治发展界定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政治领域所发生的变化。

关于政治发展的涵义,虽因研究者的理解不同而各异,不过,政治发展意味着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加的观点则受到普遍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内容,亦是政治发展的目标。

一、黑非洲国家独立后政体的演变黑非洲国家独立后,为探索和实现国家的政治发展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诸多尝试。

就政治体制的取向而言,多数国家经历了两次大的变迁,即由民主政体向集权政体,再由集权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变。

进入90年代,黑非洲国家的政治体制发生了独立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几乎涉及政治体系的各个方面。

其中包括宪法制度、议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人事制度等诸多方面的改革。

其要旨是以多党制为特征的代议制民主政体取代以一党制或军政权为特征的集权政体。

目前,黑非洲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制度性建设,即政治制度建设和法律制度建设已具雏形,绝大多数国家通过修宪立宪、全民公决、立法选举和总统选举等方式,初步确立了民主政治的框架。

在国家政权系统的设置方面,本着分权与制衡原则,分别设置了民选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独立的司法机构。

同时,建立了与国家政权活动相关的竞争性的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

在公民与国家政权之间,建立了反映和聚集公民利益要求的媒介体,诸如大众传媒系统和各种利益集团。

不少国家还在新的政治体制下完成了立法和总统换届选举。

以被奉为黑非洲民主样板的贝宁为例,贝宁开90年代黑非洲国家政治变革之先河,成为黑非洲大陆第一个在多党民主化浪潮中通过召开全国会议实现政治体制转轨与政权和平更迭的国家。

到90年代中期,贝宁的民主政治框架已初步建立。

根据1990年新宪法,贝宁系“法制和民主国家”,国家政体实行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离的原则及总统制。

军人政权

军人政权

2、民主的倒退
由于前文官政权无能,加上新军人政权承诺建立有序、高 效的政府,军人政权上台之初曾受到普遍欢迎。但它很快彻底
由于军人政权的特殊性导致了,军政府的统治,-1987年 朝鲜1950年7月4日- 泰国2014年5月22日-斐济2006年12月5日- 几内亚 2008年12月23日- 毛里塔尼亚2008年8月6日-尼日尔 2010年2月19日-阿尔及利亚(1965至76年)贝宁(1963至64 年; 1965至70年; 1972至87年)布基纳法索(1966至70年; 1980至91年)布隆迪(1966至93年)中非共和国(1966至 76 ; 1981至85年; 2003至05年)乍得(1975至79年)科摩罗(1999至2002年)刚果民主共和国(1965至67年)刚果共 和国(1968至79年)科特迪瓦(1999至2000年)埃及(1952至58年)赤道几内亚(1979至87年)埃塞俄比亚(1974至87 年)冈比亚(1994至96年)加纳(1966至70年; 1972至79年 ; 1981至93年)几内亚(1984至91年; 2008年至今)几内 亚比绍(1980至84年)莱索托(1986至93年)利比里亚(1980至84年)利比亚(1969年至2011年)马达加斯加(1972至 75年; 1977至91年)马里(1968至76年; 1991至92年)毛里塔尼亚(1978至92年; 2005至07年; 2008年至今)尼日 尔(1974至89年)尼日利亚(1966至79年; 1983至99年)卢旺达(1973至75年)塞拉利昂(1967至68年; 1992至96年; 1997至98年)索马里(1969至76年)苏丹(1958至64年; 1969至1986年; 1989至96年)多哥(1967至1969年)乌干达 (1971至1979年; 1985至86年)阿根廷(1930至32年; 1943至46年; 1955至58年; 1966至73年; 1976至83年)玻利 维亚(1861至71年; 1876至80年; 1930至31年; 1936至44年; 1951至52年; 1964至66年; 1969至79年; 1980至 82年)巴西(1889至94年; 1964至85年)智利(1891至96年; 1924至25年; 1927至31年; 1973至90年)哥伦比亚 (1953至58年)哥斯达黎加(1870至76年; 1877至82年; 1917至19年)古巴(1933至40年; 1952至55年)多米尼加共 和国(1916至22年; 1930至61年)厄瓜多尔(1876至83年; 1937至38年; 1963至66年; 1972至79年)萨尔瓦多 (1885至1911年; 1931至35年; 1944至80年)危地马拉(1944至45年; 1957至58年; 1963至66年; 1970至86年)海 地(1950至56年; 1986至90年)洪都拉斯(1603至1907年; 1956至57年; 1963至65年; 1972至82年)墨西哥(1877 至1911年)尼加拉瓜(1937至47年, 1950至56年; 1967至79年)巴拿马(1968至89年)巴拉圭(1940至48年; 1954 至93年)秘鲁(1845至72年; 1876至79年; 1888至95年, 1914至15年; 1930至31年; 1933至39年; 1948至50年; 1962至63年; 1968至80年)苏里南(1980至88年)乌拉圭(1876至79年; 1981至85年)委内瑞拉(1908至35年; 1952 至1959年)折叠 孟加拉国(1976至81年; 1982至90年)缅甸(1958至60年, 1962年至2010年)柬埔寨(1966至67年; 1969至75年)中国(1912至49年(整个中国); 1949年至87年(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1966至98年)伊拉克(1949至 50年; 1952至53年; 1958至79年)日本(1922至24年; 1932至45年)韩国(1961至79年; 1980至87年)老挝(1959至 60年)巴基斯坦(1958至71年; 1977至88年; 1999至2007年)卡塔尔(2008年6月4日-2009年2月9日)叙利亚(1951 至54年; 1963至72年)泰国(1933至45年; 1946至47年; 1948至73年; 1976至92年; 2006至08年)土耳其(1960至 61年; 1980至82年)南越(1963至75年)北也门(1962至78年)英格兰(1653-1659)保加利亚(1934至35年; 1944至 46年)希腊(1923至26年; 1936至41年; 1967至74年)波兰(1926至35年; 1981至83年)匈牙利(1944-1945年)葡萄 牙(1917至19年; 1926至30年)罗马尼亚(1940至45年)西班牙(1923至30年; 1939至75年)德国(1933年至1945 年)

国际非洲的权力竞争与民主进程

国际非洲的权力竞争与民主进程

国际非洲的权力竞争与民主进程非洲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大陆,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权力竞争和民主进程的挑战。

在国际社会的参与下,非洲的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影响着整个大陆的发展和民主进程。

本文将探讨国际非洲的权力竞争对民主进程的影响,并分析相关的案例与背景。

1. 国际势力与非洲权力竞争非洲自独立以来一直是国际政治的角力场。

各大国为了争夺资源、利益和影响力,在非洲实施着复杂的外交政策。

这种国际势力的角逐使得非洲的权力竞争更加复杂多样。

例如,中美两国在非洲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升级。

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为非洲的民主进程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2. 民主进程面临的挑战尽管非洲许多国家已经实现了选举制度和多党制,但在实际操作中,民主进程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之一便是选举过程中的权力滥用和选举舞弊。

在一些国家,执政党往往利用职权优势和资源优势,干涉选举过程,以维持自身的权力地位。

这种非法手段的使用严重影响了选举的公正性和民主性。

此外,政党之间的权力竞争也是民主进程中的一大挑战。

党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和利益之争,常常导致政治动荡和社会分崩离析。

这种竞争不仅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也影响了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3. 案例分析:民主进程的成功与失败在非洲,有一些国家成功地实现了较为良好的民主进程,而另一些国家则陷入了动荡和冲突的漩涡。

以南非和津巴布韦为例,南非在民主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功过渡为多党制和选举制度,并实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权交替。

而津巴布韦则在长期的权力竞争中,陷入了政治和经济的困境,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和民众的困苦。

4. 国际社会的作用和责任国际社会在非洲的权力竞争和民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各大国和国际组织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和援助措施,促进非洲国家的民主发展。

例如,对选举过程的监督和援助机制,可以帮助非洲国家建立公正和透明的选举制度。

政治对话和调解也是国际社会帮助非洲解决权力竞争和民主进程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059/43-1008/c.2011.10.051
2011 / 10
非洲军人政权对国家宪法变迁与宪政发展的影响
周 琦 贺 鉴

要: 非洲的军人政权是二战后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的一种政权 形 式, 最先出现在二战后的北非阿拉伯国家 中 。 就整个非 洲 而 言, 比较典型的是尼日利亚的军人政 加纳的军人政权以及苏丹的军人政权 。 军人政权对非 权、 洲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它对东北非国家的 影响主要表现在宪法变迁与宪政发展两个方面 。 关键词: 东北非国家; 军人政权; 宪法变迁; 宪政发展 中图分类号: DF2 作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90X( 2011 ) 10 - 155 - 03 者: 周琦, 湘潭大学教务处处长, 教授 / 贺鉴, 湘潭大 411105 学副教授, 法学博士; 湖南, 湘潭, 基金 项 目: 湘 潭 大 学 博 士 与 博 士 后 专 项 经 费 项 目 ( 10QDZS02 )
所谓北, 是指非洲大陆北部地区, 习惯上为撒哈拉沙漠 以北广大区 域, 面 积 837 万 平 方 千 米, 包 括 埃 及、 苏 丹、 利比 亚、 突尼斯 、 阿尔及利亚 、 摩洛哥 、 加那利群岛( 西班牙属) 、 亚 速尔群岛( 葡萄牙属) 。 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是北非的重要 人文特征, 阿拉伯人占北非总人口 70% 以上 。 一般将埃及 、 苏 丹、 利比亚称东北非; 将突尼斯 、 阿尔及利亚 、 摩洛哥称西北非 或马格里布 。 北非阿拉伯国家就是指以上六国, 而且是特指 “东北非阿拉伯国家 ” 民族独立后的北非六国 。 本文的 就是指 埃及 、 苏丹 、 利比亚三国 。 军人政权对东北非三个阿拉伯国家 的宪法变迁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 一) 军人政权对埃及宪法变迁的影响 。在北非阿拉伯国 家中, 最早因政治革命和军事政变导致宪法变迁的国家是埃 。 及 埃及是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遭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国 家, 也是首先接触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国家 。1922 年埃及获得 了名义上的独立, 次年, 以比利时宪法为蓝本, 颁布了有史以 “政府是世袭君主 来的第一部宪法 。 宪法开宗明义, 确定埃及 。 从宪法实践看, 制政府, 其形式为代议制形式 ” 名义上独立 后的埃及的政体实质上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 这时期, 埃及 政坛党派林立, 政局动荡不定, 民主选举流于形式 。1952 年 7 月 23 日, 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 后很快发展成为反帝 取 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953 年埃及进入 3 年过渡时期, 1956 年颁布了革命后第 消了 1923 年宪法 。 过渡时期结束后, 强调埃及的阿拉伯属性及其为阿拉伯事业所 一部临时宪法, 改称阿拉伯联合共 承担的义务 。1958 年埃及和叙利亚合并, 和国, 制定了确立南北两地政治关系原则的另一部临时宪法 。 1961 年埃叙分裂 。1964 年埃及在保留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国 名的情况下公布了又一部临时宪法, 增添了纳赛尔社会主义 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 。 ( 二) 军人政权对利比亚宪法变迁的影响 。利比亚也曾因
政治革命和军事政变导致宪法变迁 。1951 年 12 月 24 日利比 成立由伊德里斯一世为国王的利比亚联合王国 。 亚宣告独立, 根据宪法规定, 利比亚是由的黎波里塔尼亚 、 昔兰尼加和费赞 议会由参议院 三个具有半自治地位的省组成的联邦制国家, 和众议院组成, 政府大臣由国王任命 。1969 年 9 月 1 日, 卡扎 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九一 ” 革命, 推翻伊德里斯国王 成功地夺取了政权 。1969 年 12 月 12 日, 利比亚公布 的统治, 《宪法性宣言 》 。1973 年 4 月 15 日, 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 卡 “人民革命 ” , 并宣称“人民革命 ” 是革 扎菲提出利比亚将进行 。“人民革命 ” 命的真正开始 和人民委员会制度的建立是卡扎 菲扩大个人权力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是日后实行民众国制度 的前奏 。 ( 三) 军人政权对苏丹宪法变迁的影响 。苏丹是北非阿拉 伯国家中因军事政变导致宪法变迁的典型 。 从 1956 年独立 以来, 苏丹的 国 家 形 态 与 政 治 制 度 经 历 了 复 杂 的 演 变 过 程 。 半个多世纪里, 苏丹发生了多次军事政变, 经历了三届文官政 1964 - 1969 年 、 1985 - 府统治时 期 ( 分 别 为 1956 - 1958 年 、 1989 年) 和三届军人政府统治时期 ( 分 别 为 1958 - 1964 年 、 1969 - 1985 年 、 1989 - 2011 年) 。1958 年 11 月 17 日, 苏丹发 1955 年的临时宪 生了第一次军人政变, 苏丹由军人集团统治, 法被废除 。1964 年 10 月, 军政权被推翻后, 过渡政府宣布将 实施经过修改的 1955 年的临时宪法 。1965 年 6 月, 苏丹制宪 议会成立, 宣布将制定新宪法 。 但军队并不愿意轻易退出国 以尼迈里为首的一批年轻军 家权力中心 。1969 年 5 月 25 日, 官成功地发动了军事政变, 并上台执政, 苏丹由此开始了第二 届军人政权时期 。1973 年 4 月 11 日由苏丹人民议会通过新 。1985 经尼迈里总统批准, 称为“永久宪法 ” 宪法 。5 月 8 日, 年 4 月 6 日, 武装部队总司令阿布德 · 拉赫曼 · 苏瓦尔 · 达哈 改国名为苏丹共和国 。 在同一天, 还宣 卜发动军事政变上台, 1985 年 10 月苏丹政府颁 布中止宪法 。1973 年宪法被中止后, 布了过渡性的临时宪法 。1989 年 6 月 30 日, 巴希尔通过军事 政变上台, 冻结了 1985 年制定的过渡宪法, 苏丹开始进入第 三届军人政权统治时期, 并于 1998 年 6 月 30 日颁布并实行了 1998 年宪法 。2005 年 7 月 9 日, 巴希尔总统和第一副总统约 翰 · 加朗在喀土穆的一个庆典上联合签署的 2005 年临时宪 法取代了 1998 年宪法, 直到 2011 年 7 月 9 日, 苏丹南部独立 。 三 军人政权对东北非阿拉伯国家宪政发展的影响
非洲的军人政权是二战后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 “非洲比较普遍比较突出的一种国 有的学者将其称为 权形式, ① , 也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非洲特殊条件下形成 家管理形式 ” 。② 还有人认为 , “非洲军队可以称得上是非洲最 的政党制度 ” ③ ” 重要的政治机构 。 军人政权对非洲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 这突出表现在东北非国家宪法变迁与宪政发展中 。 “茉莉花革命 ” 后, 军人政权的演变及其对非洲国家政治的影 响, 将会有一个较长的变化与组合过程 。 一 非洲的军人政权 非洲的军人 政 权 最 先 出 现 在 二 战 后 的 北 非 阿 拉 伯 国 家 。 中 就整个非洲而言, 比较典型的是尼日利亚的军人政权 、 加 纳的军人政权以及苏丹的军人政权 。 ( 一) 非洲军人政权的发展变化与特点 1. 非洲军人政权的缘起与发展 。军事政变是二战后非洲 : “事实上, 国家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 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言 除了实现国家独立以外, 军事接管就成为近 20 年来非洲历史 ” 20 世纪 50 年代, 上最广泛经历的政治现象 。 埃及( 1952 年) 和苏丹( 1958 年) 等国的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 开创了非洲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军人政权之先河 。 在其影响下, 许多黑 。 非洲国家的军官组织也纷纷发动军事政变 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 非洲一共发生了 120 多起规模较大 其中成功的有 72 起 。 例如, 尼日利亚自从 1960 的军事政变, 10 20 40 年 月独立以来到 世纪末的 年中, 就有 29 年是处于军 人政权统治之下, 先后经历了 7 届军政府和 8 位军政首脑的统 其中军人连续执政最长达 16 年之久 。 直到 1999 年 5 月, 治, 尼日利亚军政府最终将政权交给民选政府 。 又如, 加纳军人
155
裂。 ( 二) 非洲军人政权产生的原因 1. 非洲军人政权产生的主观原因 。随着非洲国家军官集 干预政治和上台执政的要求日 团的政治与社会地位的提高, 益强烈 。 在许 多 国 家 里, 军 队 反 对 执 政 党 便 发 动 武 装 政 变。 相比而言, 军官集团比文职官员具有较大的优势 。 军官集团 他们不仅学习了现代的军事技术 的领导成员都受过西方教育, 知识, 是社会中最具有严密武装的集团, 而且还学习了诸如政 经济、 社会和心理等课目, 这对于他们文化素质的提高颇有 治、 帮助, 从而使他们具有对政治, 特别是对当权者政绩作出评价的 。 能力, 以及应该持有的态度 军官集团还有夺取政权后担任政 ⑧ 治领导的能力。 这就是非洲军人政权产生的主观原因。 2. 非洲军人政权产生的客观原因 。非洲军人政权产生的 客观原因是, 持续的社会动乱给军队发动政变提供了有利的 机会 。 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 1 ) 执政党的政绩 、 不佳, 经济一团糟, 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 2 ) 各“部族 ” 地区和 宗教势力争夺政治权力斗争的激烈化; ( 3 ) 执政党利用军队打 助长了军人势力的膨胀, 造成社会动乱; ( 4 ) 当权者 击反对派, ⑨ “失败 独断专行, 四面树敌, 致使社会动荡 。 例如, 苏丹就曾被 国家指数列表 ” 评为 " 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国家 " , 这归咎于军政 府在达尔富尔战乱问题上的专制统治 。 二 军人政权对东北非阿拉伯国家宪法变迁的影响
于 1966 年 2 月推翻民选的恩克鲁玛政权, 成立最高国家权力 “全国解放委员会 ” 。1969 年 8 月, 军政府宣布“还政于 机关 , 民” 公布宪法, 举行大选, 成立文官政府 。1972 年 1 月, 加纳 “救国委员会 ” 。1979 年 6 月 4 日, 再次发生军事政变, 成立 空 军上尉罗林斯发动政变, 推翻原军人政权, 成立“武装部队革 。6 月 18 日举行大选, 命委员会 ” 建立文官政府 。1981 年 12 , 月, 罗林斯再次发动政变, 成立“临时全国保卫委员会 ” 终止 ④ 解散议会, 禁止一切政党活动 。 再如, 苏丹在半个多世 宪法, 纪里发生了多次军事政变, 经历了三届文官政府统治时期( 分 1964 - 1969 年 、 1985 - 1989 年) 和三届军 别为 1956 - 1958 年 、 1969 - 1985 年 、 1989 人政府统治时期( 分别为 1958 - 1964 年 、 - 2011 年 7 月 9 日) 。 非洲 50 多个独立国家中, 有 29 个国家 有 26 个国家曾经历过军人 先后经历过 1 次或多次军事政变, ⑤ 便有 23 个非洲国家的首脑由军人担任 。 执政 。 仅 1984 年, 20 世纪 90 年代的民主浪潮尽管对非洲军人政权提出挑战, 但 导致多党竞 也有政局比较稳定的国家因某些问题处理不当, 争中政治混 乱, 再 次 发 生 军 事 政 变 。 例 如, 科 特 迪 瓦 自 1960 年独立以来, 政局一直比较稳定, 被西方人称为非洲“民主窗 “和平 、 。 然而, 1999 年 口” 与 稳定样板之地 ” 谁也没有料到, 12 月 23 日, 科特迪瓦的军人突然哗变, 推翻了贝迪埃文官政 , 府, 成立了由 10 名军人组成的“全国救国委员会 ” 实行军人 , “军人们又回到了社会的前台 ” , “撒哈拉 统治 。 有舆论认为 ⑥ 。 以南非洲大陆的民主化命运仍然掌握在握枪的人手中 ” 因 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军人政权 仍是非洲国家可能的一种政权形式 。 2. 非洲军人政权的特点 。与非洲国家普遍采用的君主立 宪制和共和制相比, 非洲军人政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 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 国家元首既不是世袭也非民选, 而 是由军人通过政变方式上台; ( 2 )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由军人 组成的执政委员会( 这类机构的名称不一, 如尼日尔称“最高 , , 军事委员会 ” 苏丹称“救国革命指导委员会 ” 布基纳法索称 “争取国家进步复兴军事委员会 ” , “武装部队执政 尼日利亚称 , “国家复兴军事委员会 ” ) ; ( 3 ) 军人执 委员会 ” 中非共和国称 政委员会掌握立法 、 司法和行政大权; ( 4 ) 一般实行党禁 、 停止 执行宪法; ( 5 ) 废除文官制, 政府要害部门如国防部、 内政部等 均由军人担任, 其余非关键部门负责人也由军人或军政府指定 “还政 或 的文人担任; ( 6 ) 一些军人政权在经过一段统治之后, , 于民” 恢复文官统治。 例如苏丹的三届文官政府统治时期和 三届军人政府统治时期就是交替进行的; ( 7 ) 一些军人政权则 “自我演变 ” , 通过制定新宪法、 建立新党、 举行公民投票等方 淡化军人色彩, 使军人统治合法化; ( 8 ) 一些军人政权则一 式, ⑦ 直坚持军人统治, 直到被另一些军人推翻, 或者导致国家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