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四4选修三巩固提能训练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四选修四部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习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四选修四部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习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

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能够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解析:第(1)问,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得出:剿、抚并用。

第(2)问,从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2.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综合测评:模块四 选修部分 4.3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综合测评:模块四 选修部分 4.3

1.(2017·赣州市高三模拟)【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条约共十条,主要内容有:缔约双方宣布停战;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政,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

——摘编自互联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时代背景。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的影响。

(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主要内容有:缔约双方宣布停战”,结合所学可知,一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新生政权颁布了《和平法令》宣布退出战争;但这一建议遭到协约国的反对;面对德国的强大进攻,苏俄开始于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当然,该协议的签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苏俄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列宁等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态度。

第(2)问,根据材料“缔约双方宣布停战”,《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摆脱了一战的困扰,为新生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发展,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有利的外部环境;根据材料“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俄国为了争取和平,付出了部分领土和赔款的巨大代价,损害了俄国的国际大国形象。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新方略讲义:选修四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新方略讲义:选修四 Word版含解析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9·淄博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公孙弘在这次对策中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

同时,他又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糅合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

当时参加对策的儒士共有一百余人,主持征辟的太常在评议对策等第时,“弘第居下”,后来上奏皇帝,武帝把他的等第颠倒过来,“擢弘对为第一”。

公元前126年,公孙弘迁御史大夫,后为丞相。

汉初常以功臣列侯或其后嗣充任丞相,公孙弘以布衣擢居相位。

自他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文人学士无不靡然效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孙弘得到汉武帝重用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孙弘得到汉武帝重用产生的影响。

(9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原有的黄老思想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同时,他又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糅合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得出是将儒学与法家思想相融合,适应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第(2)问,根据材料中公孙弘的思想特点可知有利于推动儒学的发展,从当时汉武帝“大一统”需要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中“自他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文人学士无不靡然效仿”得出推动了崇尚儒学的风气。

答案:(1)原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公孙弘将儒学与法家思想相融合,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6分)(2)影响: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提升了儒学的地位,推动了儒学与政治的结合,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形成了崇尚儒学的社会风气。

(9分)2.[2019·安徽蚌埠二模][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苏轼,眉州眉山人,生性放达,为人率真。

嘉祜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得中殿试乙科。

当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4 提能训练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4 提能训练 Word版含解析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

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

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

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

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

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

——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可知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根据材料“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可知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带有感情色彩。

第(2)问,根据材料“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可知减免百姓租税;根据材料“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可知鼓励百姓内迁;根据材料“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可知削弱蜀汉残余势力;根据材料“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可知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

还可以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促进蜀地经济发展,稳固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基础等方面回答。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四 2 选修一 巩固提能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四 2 选修一 巩固提能训练 Word版含答案

1.(2017·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质检)材料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二是车兵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胆的地区作战;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

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中大显神通。

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人一败涂地。

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

解析(1)由材料“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及材料“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可见从春秋时期的车兵为主、步兵为辅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为主、车兵为辅,骑兵和弩兵出现;由材料“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可知原来车兵主要为贵族充任,现在大量农民编为步兵,因而兵员主体从贵族为主逐渐变为以农民为主;由材料“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可知铁兵器和机弩的广泛使用。

(2)由材料“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及广泛使用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可知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更加灵活,战争更加残酷;步兵军事地位重要推动农民通过军功向贵族转化,从而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君主权力加强;军事战斗力的增强使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因而加速了统一的历史进程。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四选修四部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四选修四部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选择题1.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

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

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哩!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它的进步。

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

”该文旨在( )A.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B.希冀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C.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D.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解析:前两句话是提醒国内要充分注意到列强对中国的觊觎,没有涉及外交的被动,故A项错误;第三、四句话表明希望中国要认清当时的国际形势,要增强自己的力量,不能完全依靠国联,但又不能把国联看的毫无价值,故B项正确;第五句话表明国联为世界和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C项错误;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2.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德国可以拥有等于英联邦成员国海军总吨位35%的军舰和45%的潜水艇。

该协定( )A.违反了《凡尔赛和约》B.突破《五国条约》海军军备的限额C.拉开了绥靖政策的序幕D.推动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解析:一战后,在凡尔赛会议上极力削弱德国,特别是军备上,德国要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不得保留进攻性武器,如飞机、潜艇。

根据材料,德国1935年拥有了军舰和潜水艇,这说明违反了《凡尔赛和约》,故A项正确。

答案:A3.下图所示事件发生后,反法西斯国家应对的举措是( )A.发表《大西洋宪章》,反对纳粹暴政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联盟C.开辟第二战场,实施“先欧后亚”战略D.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解析:该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 跟踪检测: 模块4 选修3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 跟踪检测: 模块4 选修3

第一部分 选修31.(2019·山东济宁二模)【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00年以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

据统计,一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

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

结果,一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阻碍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从组织、基本力量、范围、规模、影响等角度概括。

第(2)问因素,据材料从欧洲社会思潮、资产阶级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张对世界和平运动的打击等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有组织开展,工人阶级是反战运动的基本力量;和平运动波及欧美国家,规模较大;和平运动的影响有限。

(2)因素:欧洲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等思想的冲击;资产阶级政府信奉军事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张对和平运动的打击。

2.(2019·山东菏泽一模)【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四点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警察的威望。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

十四点和平原则中第一点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

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

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 跟踪检测: 模块4 选修4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 跟踪检测: 模块4 选修4

第一部分选修41.(2019·山东日照一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玄(127~200年),东汉北海高密人。

自幼志于经学,在外求学近20年,最后师从经学大师马融,博通群经,“既归,聚徒讲学,弟子千人。

桓帝时党祸起,被禁锢,杜门修业。

”他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自成一家,号称“郑学”,使之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

郑玄晚年守节不仕,刻意保持名士清节,专心经术,著书立说,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古文献材料。

郑玄的教育思想寓于经学注解与聚徒讲学中,强调“学,修德学道。

”“道”即包括“六艺”在内的知识技能。

指出“师善则善”,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因此,教师要“以正教之”,“自强,修业不敢倦”,教学“既开其端意,进而复问,乃极说之。

”反对照本宣科“填鸭式”的强行灌注。

郑学对后世发展的影响深远。

唐朝列郑玄于“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追封他为高密伯。

——摘编自吴存浩《郑玄教育思想及成就试论》等(1)根据材料,指出后世高度赞誉郑玄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简要评述郑玄的主要教育思想。

答案(1)依据:辛勤学习,致力于儒家经典的传播和弘扬;整理注释儒家经典,独创新的儒学学派;守节不仕,表现出名士的气节;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封建政府的褒奖。

(2)评述: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德育教育,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对教师的要求上,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

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2.(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房玄龄(579~648年),齐州临淄(今属山东)人。

少年时就很聪敏,博览经史。

隋末天下大乱,房玄龄投身于李世民麾下。

从此,便随从秦王李世民转战南北。

房玄龄的忠诚及才干深受李世民的赏识,每次战胜敌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寻求金宝,唯有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使秦王府人才济济。

武德末年,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斗中,房玄龄极力劝世民先发制人。

2022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综合测评:模块四 选修部分 4.4 Word版含答案

2022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综合测评:模块四 选修部分 4.4 Word版含答案

1.(2021·山西省晋中市1月高考适应性调研测试)【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入家庭,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

材料二据司马迁《史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说明材料一中“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的含义,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分析苏格拉底这一行为对西方思想文化进展的影响。

(6分)(2)西塞罗评价苏格拉底和司马迁评价孔子的视角有何不同,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两者评价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9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含义,据材料一“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入家庭,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结合所学可得,苏格拉底将哲学对自然的关注引入到对社会和人身的关注,对学问和美德的追求。

其次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学问,从“对西方思想文化进展”的角度分析可得: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争辩“人”的学问;他崇尚学问和自由探究的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问的第一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一“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可得:西塞罗从哲学进展的视角;据材料二“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可得:司马迁从政治与文化的视角。

其次小问看法,联系所学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西塞罗生活的时期是罗马帝国扩张、制服希腊的时代,希腊的文化对其影响很大;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地位,国家的文化政策对其评价产生了肯定影响。

答案:(1)含义:苏格拉底将哲学对自然的关注引入到对社会和人身的关注,对学问和美德的追求。

(2分)影响: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争辩“人”的学问;他崇尚学问和自由探究的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4选修部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4选修部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019·大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

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

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

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战后的战争观。

(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中前两句话对比分析其变化;第二小问,从一战的破坏力和影响力上分析。

第(2)问,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评价。

积极方面: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消极方面:结合二战爆发前英法的绥靖政策的惨痛教训分析。

答案:(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

(任答两点即可)(2)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刻意避战导致了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任答两点即可)2.(2019·临沂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求助。

课标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选修综合训练习题.doc

课标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选修综合训练习题.doc

选修综合训练限时:60分钟总分:90分非选择题(共6题,共90分)1.(2019课标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2.(2019课标Ⅱ,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2020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辅导与测试押题:板块4选修4(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辅导与测试押题:板块4选修4(Word版含解析)

►板块四选修部分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9·广东揭阳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地人。

他的太叔祖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这使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

他的叔叔丹杨太守周尚深知其侄乃人中龙凤,于是让周瑜来到丹杨,早晚对其有所教诲。

兴平二年,周瑜的至交孙坚之子孙策途经历阳时,驰书周瑜,邀其共创天下,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

孙策死后,作为淮泗集团首领的周瑜对孙权“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

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

——摘编自崔兰海《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1)根据材料,指出周瑜成为一代“人杰”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瑜在巩固东吴政权中的作用。

(8分)解析:(1)原因:根据“他的太叔祖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这使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于是让周瑜来到丹杨,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得出家庭环境的熏陶;根据“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得出周尚的教诲与支持;根据“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等得出周瑜本人在历练中逐步成长。

(2)作用:根据“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得出,树立了孙权的权威,增强了东吴政权的凝聚力;根据“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得出,举贤荐能,为东吴政权的兴盛提供了一批人才;根据“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讨伐山越,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根据“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得出提拔本土将领,笼络了当地的士族豪门,有利于巩固政权。

答案:(1)原因:家庭环境的熏陶;周尚的教诲与支持;周瑜本人在历练中逐步成长。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四选修四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四选修四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1.“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解析:注意审题“正确反映上述观点”,即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兼顾了两个阶级的利益,体现了其改革中庸的特点,梭伦改革废除了平民债务,因债务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A项中“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中“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与题干中“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建立了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体现了其改革中庸的指导思想,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故D项正确。

答案:D2.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判断图中四个地名分别是:①长安(西汉都城)、②开封(北宋都城)、③平城(北魏初都城)、④杭州(南宋都城)。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A项说法错误;孝文帝迁都是从平城迁至洛阳,B 项错误;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在南京,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3.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重点在于解决生产问题,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故A项错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模块通史贯通四

2020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模块通史贯通四

模块通史贯通限时:60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山东济宁期末)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

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

上述事件()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C.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答案 D 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选D项。

《和平法令》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

俄国沙皇退位,二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日益上升,排除B项。

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排除C项。

2.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

这一法令()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答案 C “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是对农民利益的维护,这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选C项。

“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其产品支配权没有变化,排除A项。

“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不是农民私有制,排除B项。

“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对工业化的阻力会很大,排除D项。

3.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他的观点()A.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B.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C.坚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集体化道路D.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分歧答案 D 由题干中“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推知当时还有与斯大林模式不同的建设道路,故选D项。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 跟踪检测: 模块4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 跟踪检测: 模块4

第一部分选修11.(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二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初年,币制混乱,汉武帝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考虑,任用桑弘羊推行币制改革。

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下令“悉禁郡国无铸钱”,废除了景帝以来的郡国铸币制度,“专令上林三官铸。

(注:上林三官系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均输三官)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武帝还下令提高三官五铢的铸造工艺,规定“周廓其质”。

在此工艺下,三官五铢边廓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且质量上乘,其盗铸成本较高。

“……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且五铢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铸币权、铸币机构、铸币管理、铸币的工艺等方面概括。

第(2)问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币制改革的措施、汉武帝知人善任及汉武帝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

答案(1)措施:在中央设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统一铸币;铸币铜材由中央统一管制;提高铸币工艺。

(2)原因: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的加强;币制改革措施得当,币值合理;善于用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2.(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在中国古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

”除了郎中以外,考功司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

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

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四 4 选修三 巩固提能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四 4 选修三 巩固提能训练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四 4 选修三 巩固提能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四 4 选修三 巩固提能训练 Word版含答案

1.(2017·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联考)材料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Mahan,1840-1914)是美国近代军事学家、海军战略家。

他以史学家的明鉴,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海上战争,1890年起总结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等一系列著述,创立了海权论学说。

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进而阐明了“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

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

其中,美国是海权论的最大受益国,二战前逐渐取代了英国的海洋霸主;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

——摘编自程前光《马汉的海权论及对二战前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汉核心观点,简析马汉海权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明马汉观点的实质,谈谈你从“海权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中得到的认识。

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可得控制海洋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第二小问原因,抓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攫取海洋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烈;19世纪末,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亟需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地位。

(2)第一小问实质,据材料“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可得资本主义“强权即公理”的扩张理论。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四 6 选修四 巩固提能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试题:模块四 6 选修四 巩固提能训练 Word版含答案

1.(2017·临沂模拟)材料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

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

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

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

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

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

——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

解析(1)据材料“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得出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据材料“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得出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带有感情色彩。

(2)据材料“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得出减免百姓租税;据材料“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得出鼓励百姓内迁;据材料“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得出削弱蜀汉残余势力;据材料“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得出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还可以从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蜀地经济发展,稳固了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2017 •东七校联合体高三联考)材料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 . Mahan ,1840 —1914)是美国近代军事学家、海军战略家。

他以史学家的明鉴,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海上战争,1890年起总结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 —1783》等一系列著述,创立了海权论学说。

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进而阐明了“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

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

其中,美国是海权论的最大受益国,二战前逐渐取代了英国的海洋霸主;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

――摘编自程前光《马汉的海权论及对二战前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汉核心观点,简析马汉海权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明马汉观点的实质,谈谈你从“海权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中得到的认识。

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可得控制海洋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第二小问原因,抓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攫取海洋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烈;19世纪末,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亟需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地位。

(2)第一小问实质,据材料“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可得资本主义“强权即公理”的扩张理论。

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海权在大国崛起中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要增强海权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崛起之路;争取海权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作为基础等。

答案(1)观点:控制海洋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攫取海洋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烈;19世纪末,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亟需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地位。

(2)实质:资本主义“强权即公理”的扩张理论。

认识:海权在大国崛起中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要增强海权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崛起之路;争取海权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等。

(言之有理,答出两条即可)2 . (2017济南高考针对性训练)材料而在同一年(1917年)的早些时候,4月1日的夜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忧心忡忡地向世界日报的柯布尔先生讲了下面的一番话:“战争会使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翻身。

只要我们不参加战争,则中立主义还可以有优势地位,假使我们加入了协约国方面,则世界就会离开了和平的基础,而进入了战争的基础了。

那就是说我们也和旁人一样的丧失了头脑,不再有是非的考虑,那也就是说这个半球上的大多数人民都会发了战争狂,放弃了冷静的思考,而集中其精力来从事于毁灭。

”威尔逊又说美国的宣战,其意义即等于德国已经被击败了,而且是相当的惨败,所以结果将是一个指定的和平和胜利的和平。

威尔逊的这种矛盾的心理,没有能挡住美国公众对惩罚德国的义愤,美国终于参战了。

不过,欧洲的政治家们不是像威尔逊总统一样,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称为“胜利的和平”或“指定的和平”,而是尖锐地指出:欧洲失去了无胜利有和平的机会,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

--- 摘编自王苏波《恶魔在徘徊----对20世纪战争的回顾与反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威尔逊的矛盾心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人“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的理解。

解析(1)根据材料“美国的宣战,其意义即等于德国已经被击败了,而且是相当的惨败,所以结果将是一个指定的和平和胜利的和平”得出参战可以镇压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结束战争形成一个和平的局面,惩罚德国对美国商船的袭击;根据材料“只要我们不参加战争,则中立主义还可以有优势地位”得出破坏美国的孤立主义;根据材料“假使我们加入了协约国方面,则世界就会离开了和平的基础,而进入了战争的基础了”得出使世界形成一种用战争处理国际事务的传统。

⑵可以从一战后对德国制裁的影响、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不均引发的问题、法西斯的上台和二战的爆发等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1)心理:参战可以镇压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结束战争形成一个和平的局面;惩罚德国对美国商船的袭击;但是破坏美国的孤立主义;而且会使世界形成一种用战争处理国际事务的传统。

⑵理解:一战后的德国受到战胜国的分赃式制裁,弓I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战胜国之间也因为分赃不均而加剧各种矛盾;一战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意法西斯上台,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3. (2017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模拟)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1917年12月,谈判在布列斯特开始,德国代表团长提出了掠夺性条件,要求占有被德军占领的大片俄国西部领土。

1918年2月,德军终止谈判,占领大片土地,逼近彼得格勒。

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

会上,列宁的主张被以6:7的票数否决。

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

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材料二《洛迦诺公约》草签后,欧洲一片欢腾,法国外长白里安说:“和平终于到来了。

”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称,公约将成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两个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德国从两则条约中的获利之处。

解析(1)《布列斯特条约》的背景,根据材料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得出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生存艰难和经历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渴望和平;根据材料一“要求占有被德军占领的大片俄国西部领土……占领大片土地,逼近彼得格勒”可知,德国提出苛刻条件并对俄国发动军事进攻;根据材料“会上,列宁的主张被以6 : 7的票数否决……通过了列宁的提案”得出党内对条件签订存在严重分歧。

《洛迦诺公约》的背景,结合课本知识作答,英美扶植德国压制法国,希望借助德国遏制苏联;法国严厉制裁德国的政策失败,法国要求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

德国也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英国等的促成。

(2)根据材料一,《布列斯特条约》俄国退出一战,对德国来讲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威胁,客观上为德国侵略提供了保证;根据材料二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称,《洛迦诺公约》将成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得出,改善了德法之间的关系;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为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崛起创造了条件。

答案(1)《布列斯特和约》: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面临内忧外患,生存艰难;经历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渴望和平;德国提出苛刻条件并对俄国发动军事进攻;党内对条件签订存在严重分歧。

(答出两点即可)《洛迦诺公约》:英美扶植德国压制法国,希望借助德国遏制苏联;法国严厉制裁德国的政策失败,法国要求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

德国也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英国等的促成。

(2)获利之处:《布列斯特和约》解除了德国两线作战的威胁,客观上为德国侵略提供了保证。

《洛迦诺公约》改善了德法之间的关系;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为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崛起创造了条件。

4. (2017孝义高考考前质检)材料1940年9月23日,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9月26日,美国给予还击,宣布日本实行钢铁禁运。

为了南进,日本一方面于9月27日与德、意缔结同盟条约,以德制美,共同对付英美;另一方面,又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以此稳住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夺取南方丰富的战略资源以解决中国战场问题。

1941年7月2日御前会议确定首先南进。

24日,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作为南进的桥头堡。

美国立即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

英、荷与美采取一致行动。

日本军方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是威胁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摧毁它才能解除南进时倒翼和后方的威胁,在西太平洋地区取得战略主动。

10月,日本主战派代表东条英机出任首相,决心在12月初对美、英、荷开战,加速战争准备。

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

8日,美英对日宣战,从此,亚太地区对日作战有了两个主战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军实施南进战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军南进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与德、意缔结同盟条约”,德意日结盟;根据材料“在莫斯科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根据材料“当务之急还是夺取南方丰富的战略资源”,日本意欲夺取东南亚战略资源;根据材料“解决中国战场问题”,日本陷入中日战争的泥潭。

(2)根据材料“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印度支那南部”,日本占领东南亚;根据材料“美国立即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

英、荷与美采取一致行动”,美英等国对日经济制裁,矛盾加剧;根据材料“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

8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争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亚太地区对日作战有了两个主战场”,日本陷入两个战场同时作战的困境。

答案(1)背景:日本急于夺取东南亚的战略物资;英、法无暇东顾;德、意、日结盟;《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美、英加紧对日经济制裁;中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