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总结-专题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

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水力)。

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从生产力水平看:长期使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从地位和影响看: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1)冶金业: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小件铜器。

②商代青铜器繁荣时期。

③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西汉时,煤开始成为冶铁燃料⑤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2)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萌芽。

②商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③西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出现,纺织品数量相当可观。

⑤宋代:棉纺织业推广到江南地区,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清: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3)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即原始青瓷;(2)东汉: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始输出国外;(4)宋代涌现一批名窑,如江西景德镇;(5)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

清代粉彩瓷器。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3年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

3年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A组2012—2014年高考坊√庾é1.(201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2013安徽文综,12,4分)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2013江苏单科,1,3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4.(2013重庆文综,2,4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5.(2013北京文综,14,4分)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6.(2013福建文综,15,4分)《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知识点总结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知识点总结
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

以下是古代中国农业知识点总结,请大家学习掌握。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③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1。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知识的总结: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知识的总结: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知识的总结: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一
历史学习是有技巧的,在掌握了每单元重要知识点后就可以很好的学习高一历史为以后
高考
文科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是高一历史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021高考指南:热门专业高校收费标准招生办联系电话估高考分选大学高考录取安排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农业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一、各历史时期的农业政策:西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春秋: "相地而衰。

"初税亩"。

--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秦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秦朝:①徭役繁重。

②刑罚严酷,③赋税沉重④土地兼并—破坏农业生产。

西汉初;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西汉末土地兼并严重东汉豪强地主庄园南朝江南农业开发:(1)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生产技术;(2)民族融合(3)农业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隋的暴政:徭役、兵役沉重、严刑酷法唐朝:贞观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免租税,兴修水利;戒奢从简;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农民有一些土地,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唐玄宗:限制佛教,裁汰僧尼,保证农业劳动人手。

募兵制减轻农民负担。

唐中后期:两税法。

明:一条鞭法清(前期)康熙帝“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摊丁人亩”。

清中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重农仰商政策各朝代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一般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必要条件)(2)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共同点: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重要条件)(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科技条件)(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

(5)中外交往的加强。

(6)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基础。

(根本原因)(7)前朝经济的发展。

古代农业发展:技术开发地区农作物夏商西周:"五谷"、(稻麦黍稷豆)桑麻西汉:西域的葡萄、石榴、盲荐、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唐朝:①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明朝:棉种植由南向北。

推广国外作物玉米、甘薯。

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种植扩大。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表现;①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②封建社会:A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

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珠江流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壁和犁耕法,赵过发明耧车。

C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D唐朝:发明曲辕犁和筒车。

2.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①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

②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主方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③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

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

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④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⑤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专业生产区,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3.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①奴隶社会:夏商周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卜辞问农事。

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士兵复员,免除若干年徭役;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的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文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④东汉:多次下达释奴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鼓励流民返乡,复员军队。

⑤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高三历史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

高三历史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

高三历史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高考历史必背重点知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③周学熙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④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原因: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外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松侵略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高三如何高效复习1、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考点5—古代中国的农业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考点5—古代中国的农业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二)
封建国家、地主、农民的关系
封 建 国 家 徭 役 兵 役 田 赋 人 头 税
轻 徭 薄 赋
田 赋 地主 地 租
沦为 佃农
抑 制(均田、限田) 兼 并
新 的 封 建 国 家
自耕农
激化矛盾
农民起义
新的自耕农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土地兼并 (1)含义: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 农民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没有土地。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 代后期表现突出。 (2)原因: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土地兼并的根 本原因;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封建中央政权的软弱。 (3)危害:对农民而言: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农,导致租佃关 系出现并普遍化,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危急王朝统治; 对地主而言:土地兼并使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 对 国家而言: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政府的 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 (4)协调措施: ①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 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②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占田制、课田制等。 ③清查大地主占有土地的实际数目。 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 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最终不能解决土地 问题。 3、租佃关系 (1)含义: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 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就形成租佃关系。在租佃制下,地主和佃 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一种比较纯粹的经济关系或者剥削与被剥削的 关系。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秦汉 石器 耒耜,青铜 铁农具、牛耕 耦犁(二牛三人) 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 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锄耕排水 垄作法 代田法 耧车 一年一熟 都江堰、郑国渠 秦:灵渠 汉:井渠(坎儿井) 耕作制度 水利工程/灌溉工具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隋唐 立井筒车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隋唐 高转筒车
使用人力或畜力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筒车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宋 水转翻车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明清 风力代中国农业经济ppt课件完美课件优秀课件公开课课件
1. (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下图描绘了汉代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 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 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 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 铁器农具使用、牛耕的采用
4、汉代时期: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 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曲柄锄、 大镰 )
东汉:二牛抬杠——一牛挽犁 (有利于…)
5、唐代:曲辕犁(优点)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高效实用学案·中国古代史考点1中国古代的农业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高效实用学案·中国古代史考点1中国古代的农业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考点指南】课标要求考纲考点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手工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发展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专题结构】【知识结构】【重点精析】一、中国古代农具农技的改进和耕作方式的演变农具农技耕作方式原始社会石制、骨制农具(石器时代)商周时期以__为主,青铜农具少(“金石并用”“青铜时代”)石器锄耕(或“耜耕”“千耦其耘”)春战以来春战: 和三国:唐朝:和____ ____(或“个体农耕,男耕女织”)(填空:刀耕火种耒耜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翻车筒车曲辕犁铁犁牛耕)二、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1. 主要成就:著名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的漕渠、白渠、治黄工程、西域。

2. 历史背景:(1)客观: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离不开水利;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主观:统治者的重视。

(3)制度:___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填空:坎儿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三、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含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1. 出现时间: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2. 出现原因:(1)铁器和牛耕技术出现(生产力);(2)土地私有制出现(生产关系)。

3. 基本特征:(1)以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2)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保守性、稳定性、脆弱性、落后性。

4. 历史评价:(1)积极性: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农民生活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局限性: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3)历史地位:农民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着,负担重,易破产。

(4)历史认识: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小农经济是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物质基础;小农经济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岳麓版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主干整合] 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 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 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 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综合归纳]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产农业生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 模式 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2.从范围看,宋朝的商业革命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 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 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 小;西方的商业革命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市场的 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 金融机构、银行等。
3.从影响上看,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西方商业革命迫使西 欧封建制度瓦解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贸易中心的转移推动 了西欧的英国、荷兰、法国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 化和社会制度开始变革。
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
()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手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提供生产工具
手工业制造的农具、耕作机械等,为 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工具,提 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商业化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 品被加工成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推动 了农业商业化的进程。
加工农产品
手工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如碾米、 磨面、榨油等,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 和用途,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古代农业发展阶段
经历了夏商周时期的奴隶制农业、春 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农业、魏 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庄园制农业以 及元明清时期的租佃制农业等阶段。
耕作技术与农具演变
耕作技术
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耜耕、犁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同时,还出现了代田法 、区田法等先进的耕作方法。
农具演变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具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出现了石斧、石锄、骨耜、木耒等 原始农具,后来演变为铁制农具,如铁犁、铁铧、铁锄等。
产品种类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既有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纺织品、陶瓷器皿等,也有满足统治者奢侈需求 的金银珠宝、玉器翡翠等。
市场需求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 手工业产品的出口,使得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主要手工业部门及特点
主要手工业部门
古代中国的Leabharlann 工业部门繁多,主要包括 纺织、陶瓷、冶金、造船、建筑等。
VS
特点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以家庭作坊和官营手工 业为主,民营手工业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 壮大。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工艺精湛, 技术水平高超。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推 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
手工业生产技术与工艺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A组2012—2014é1.(201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2013安徽文综,12,4分)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2013江苏单科,1,3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4.(2013重庆文综,2,4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5.(2013北京文综,14,4分)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6.(2013福建文综,15,4分)《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7.(2012广东文综,12,4分)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8.(2012海南单科,1,2分)《礼记吩铝睢吩Ø,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9.(2012浙江文综,14,4分)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10.(2014四川文综,13,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

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

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

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

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

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

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8分)材料二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

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

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

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

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

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

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

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

(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

(9分)(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

(5分。

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11.(2012四川文综,39,10分)(节选)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B组2012—2014é1.(2013海南单科,1,2分)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2.(2013海南单科,8,2分)右图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3.(2013四川文综,2,4分)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衤单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4.(2013上海单科,3,2分)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

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A.经济生产B.政治活动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5.(2012课标全国,24,4分)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6.(2012江苏单科,2,3分)《周礼房脊ぜ恰吩Ø:“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7.(2014课标Ⅱ,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

“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

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A组2012—2014年高考·基础题组1.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中等。

由“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和“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可知,江南经济开发新格局形成,B项正确。

A项中“迅速超过”、C项中“优势地位不复存在”的表述错误。

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D项错误。

故本题选B项。

2.B 图中数据表明,除隋朝外,两汉至唐朝水利兴修的次数总体呈上升态势,其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

图中并不能反映出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也无法说明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故A、C两项错误。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3.B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成套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均可排除。

4.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国家将掌握的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

受田农民除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项错误。

5.C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故该船在理论上的最早沉没时间应为C。

在A、B两个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尚未成立,故可排除。

D不符合“最早”这一要求。

6.B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表明工匠职业是世袭的,不可更换工种,排除①④,正确答案为B。

7.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考查学生处理历史信息和进行基本历史研究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初步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