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第一轮复习
(1)根据年龄组成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指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见下表)
类型
图示
种群特征
出生率 种群 与死亡率 密度
增长型
幼年个体数 多于成年、 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 死亡率
增大
类型 稳定型 衰老型
图示
种群特征
出生率 种群 与死亡率 密度
各年龄期个 体数比例适 中
出生率≈ 死亡率
要分清同一物种和日常用语中同一类,如日常中 “鱼、老鼠、蛇、牛、羊、鸟”都是指一类动物, 而不是一种动物,不能看作是一个种群
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要点归纳
一、几个不同生命层次的比较
概念
比较
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个体
与种群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 个体
系,每个个体携带有本种群基
因库的部分基因
联系 见下图
↓ 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的数量,并记录 ↓ 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即为该种 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 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 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牧民在承包的 草场上该放养多少 头羊,既能保护草 原,又能取得最好 经济效益?
怎样控制害 虫数量,以防止 虫灾发生?
对于某水体中的鱼,何时捕? 捕捞多少?才能既不会使资源枯 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种群数量特征:
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 个有机单元,它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课堂达标)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课堂达标):A组双基题组1.(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二模)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2.(2014·山东省临沂市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种群是物种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单位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3.统计某农田中玉米种植后植株平均高度,结果如下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50天左右玉米植株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B.90天左右玉米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该农田中玉米长势整齐,因此该农田没有群落的垂直结构D.由于种内斗争的加剧,玉米平均株高达到160 cm后不再增长4.(2014·绍兴一中高三阶段性测试)研究人员调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根据该曲线,为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应从哪一年进行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是多少() A.第三年捕捞量为(K/2-0)B.第四年捕捞量为(n-K/2)C.第五年捕捞量为(m-n)D.第六年捕捞量为(K-m)B组高考题组1.(2013·浙江高考)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2013·山东高考)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 A、B两种微藻对磷元素需求较高,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和B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在不同浓度的磷元素下的生长速率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为X的环境中,若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那么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知能定位】本题以磷元素对微藻的生长影响为话题,以曲线的形式,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关键】通过审图,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并在特定条件下,如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准确预期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答案解析】D 由甲图可知,微藻A对较低浓度的磷元素环境比微藻B强;由图B知,微藻A在磷元素浓度较高时的生长速率较快。
【易错点击】审题、审图不细致,未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
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知能定位】本题通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查“S”型和“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及其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种间关系、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准确获取图文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答案解析】C 由图可知:a种群的数量达到K时,b的数量为0,与捕食关系相悖;若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后期a种群的竞争加强是导致b种群灭亡的原因;a种群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会受到自身增长而导致的食物、空间等因素的影响;b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在有限条件下进行的,不是“J”型增长。
【易错点击】不能准确获取图文信息及其对能力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是导致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3.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知能定位】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意义。
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 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3.K值与K/2的应用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 利用
有害生物的防治
K值(环境最 大容纳量)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 境,减小环境阻力,增 大K值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 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 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 敌等),降低K值
1.“S”型增长曲线中K值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 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 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 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 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3)调查过程中,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数据 会_____偏__大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如果动物被捕获并标记后
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 密度相比可能_____偏__大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误将部分未标
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 会____偏__小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
连续观察7天,统计 数目
(5)绘图分析
将所有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 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3.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 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 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均匀分布 ,减小误差。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02核心考点培素能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核心突破 1. 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 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 群密度的变化。
[答案] D
【互动探究】 (1)B项中的影响因素对该种群一定是不利的吗?为什么? (2)D项所涉及的因素影响该种群密度的途径是什么? 提示:(1)不一定。当天敌捕食弱小的个体后,有利于该种 群的进化。 (2)通过改变性别比例进而降低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 度。
2.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 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 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 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 鹿群约有(M×n÷ m)只
[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 取样。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 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方 法进行密度调查;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 不宜采用样方法,而应用标志重捕法;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 到种群密度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 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 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 (M×n÷ m)只。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 适宜;③样方数量不宜太 少,样方的多少随调查地 注意 事项 段的总体面积而定;④计 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 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 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 右”的原则
一轮复习课件--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 大数量
④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在 K/2 时达到最大
a.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b.特点: 有最大值K值,K/2时斜 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大。
K 值含义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
种 群 增 长 速 率
拓展理解:
⑴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J”型曲线 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 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 ⑵公式:Nt=N0·λ t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若 λ >1, 种群密度增大, 为增长型种群; 若 λ <1, 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 若 λ =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K值变动的示意图
⑴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 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 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⑵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 K值会上升。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如城市人 口的变化。
四、年龄组成 种群中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目的比例。
老年个体 成年个体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幼年个体
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 )析
种群 A B C
图
出生率和死 亡率情况 > = < 种群数量 所属类型 变化趋势 增加 波动 降低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2013届高考生物起点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学案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学案4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数量的变化(Ⅱ)。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复习要求1.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分析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3.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及特征 4.列举“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础自查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 。
(2)调查方法①样方法⎩⎪⎨⎪⎧适用于 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方法有 和 两种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想一想 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2.出生率和死亡率: 。
3.迁入率和迁出率: 。
4.年龄组成(1)概念: (2)类型①增长型: 。
②稳定型: 。
③衰退型: 。
想一想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1)方法:。
(2)意义: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 。
(2)数学公式:(3)特点:。
3.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2)概念:。
(3)K值:又称,在的情况下,。
(4)特点:。
课堂深化探究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分析种群数量特征模型、理解种群数量特征:(2)析图①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 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⑤预测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是,其次是,由此推导预测出种群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变化趋势。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1)模式图①图解②析图特别提醒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导学教程】201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能达标训练
第九单元第32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能达标训练真题演练1.(2011·北京理综)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解析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答案 D2.(2011·上海单科)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A.Ⅰ B.ⅡC.Ⅲ D.Ⅳ解析由图中曲线①可知,在一定范围内,猎物种群的密度越高,捕食者所消耗的猎物数越多,其食物数量就会减少。
答案 D3.(2011·海南单科)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解析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既含有核基因,线粒体中又含有质基因;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CO2和酒精,两者均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的早期,资源和空间充足,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碳源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大于碳源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答案 B4.(2011·浙江理综)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
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析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7岁(平均生理年龄)以后大量死亡,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的种群存活曲线应为凸形(类型Ⅰ),该生物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题型一、种群的特征一、考查形式选择题二、典型例题1.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 D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
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答案 B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
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法进行密度调查;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用标志重捕法。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n÷m)只。
三、答题技巧1.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2.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1: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优质课件
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③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个体的总和,即种.群.是物 种存在的形式,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④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3)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4)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 量的变化( √ ) 提示 种群的各个特征对种群的数量变动都有一定的作 用,但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这三者只是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或者对种群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而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则是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 量的多少,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 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2)“S”型曲线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___资__源__和__空__间____是有限的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_增__大__后__减__小____ ③K值:_又__称__环__境__容__纳__量____,一定环境条件下 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2)“S”型曲线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___资__源__和__空__间____是有限的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_增__大__后__减__小____ ③K值:_又__称__环__境__容__纳__量____,一定环境条件下 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受气候、食物、天 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
(5)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比例。
3.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位置状态_ 或 布局 。 (2)类型: 随机 分布,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_均__匀__分布,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集群 分布,如瓢虫 的空间分布。
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显微计数 法。
2.实验流程
液体
无菌
均匀
上盖板片边缘
计数板
计数室底部
7 曲线
3.结果分析
(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 “S” 型曲线增长模型。 (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营__养__物__质__随__着__消__耗__逐__渐__减__少__,__有__害__产__物__逐_ 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 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减__小___(填“增大”“不变”或“减 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 K值_不__变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K_值__是__由__环__境__资__源_ _量_决__定__的__,__与__接__种__量__无__关____。
的视网膜上存在一种色素,对这一波段的光
活
很最敏终感引。发色昆素虫吸趋收向光 光之源后飞,行刺。激一视盏觉20神W经的,动能力强
黑光灯可管理50亩农作物,一夜诱杀的虫总微生物(如蓝藻、
重数高达4~5 kg。
酵母菌等)
样方法
标志重 捕法
抽样检测法
讨论
趋光性昆虫
黑光灯诱捕
要调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野驴的种群密度,通常采取哪种调查方 法?并说明理由。 逐个计数法。此地带野驴分布范围较小,种群个体较大。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注意计算单位面积
重点剖析归纳
点击重点 攻克难点
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 (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例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 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 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 灌木为9 m2,草本植物为1 m2。 (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例如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 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高考一轮复习)
3、保护濒危动 物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变环境,增大K值
(四)“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 K值 关系
1500 1000 500
1937 39
环颈雉种群增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0
42
年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条件下
3、公式
Nt=N0.λt
λ>1,种群密度最大,为增长型 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 λ=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 线 4、特点
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增长速 率不断增大,无K值 增长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初始个体数 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
数学模型的类型 数学方程式 Nn=2n 曲线图 科学、准确,但不能直 观的反映出种群数量的 增长趋势。
能直观的反映种群数量的增 长趋势,但不够准确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 种群数量 线
1、概念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 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 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曲 线大致呈“J”型。 2、条件
年龄组成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的关系 1、年龄组成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1)增长型:出生率 > 死亡率; (2)稳定型:出生率 = 死亡率; (3)衰退型:出生率 < 死亡率; 2、相同年龄组成情况下,性别比例不同,增长速 度不同 (1)雌性>雄性,增长较快。 性别比例,直接 (2)雌性=雄性,相对稳定。 影响出生率,间 接影响种群密度。 (3)雌性<雄性,增长较慢。
【导学教程】2013高考生物一轮课件 第九单元第32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新人教版
【对位训练】 1.(2010·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 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年龄期
幼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个体数
甲
乙
丙
600
400
0
400
400
400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解析 甲种群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故种群年龄结 构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故种群年龄结 构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比幼年个体少,故丙的年龄结 构为衰退型。 答案 A
6.研究意义 (1)合理利用、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预防虫害。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种群
1.概念: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 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特征及相互关系
【对位训练】 3.(2011·南京二模)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 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 . 种 群 呈 “ S” 型 增 长 过 程 中 , 在 达 到 K 值 之 前 就 是 “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 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 长;“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 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答案 B
解析 振荡试管有利于酵母菌均匀混合,有利于正 确计数;应先将盖玻片盖上再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的一 侧,便于计数,酵母菌数量过多不好计数,应将培养液 按比例稀释处理;计数方格内的酵母菌时,应计数相邻 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和方格内的个体数。
2013届高考生物考点精讲精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一、考点概述:1.此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年龄组成图形解读2.在高考试题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二、具体考点分析: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图解(2)析图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形解读(1)模式图①图示②析图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 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B 各年龄段比例适中=波动稳定型C 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2)曲线图①图示②析图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①图示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①图示②析图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三、典例精析:1.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②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③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④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逐渐加强,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故①正确;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开始种内斗争较弱时,开放条件下容易出现外来种群迁入现象,从而使种群增长速率过快而率先达到密度峰值,故②正确;分析图中的四条曲线可知,种群的密度在达到最高点时,都没有出现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的现象,即达到K值的现象,所以四条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种群数值并不一定是种群的K值,因此,无论是开放条件还是封闭条件,种群数量并不一定在达到K值时开始下降,故③错误;因实验中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随种群数量的增加,棉叶减少,导致棉蚜因缺少食物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但种群数量减少后棉叶数量更少,种内斗争不会减弱,故④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纲要求
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目 Contents 录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考点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堂练真题——明高考规律
课下练模拟——试自身能力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 考点一 密度的调查方法
基础识记类—重在识记·自学能会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பைடு நூலகம்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
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较
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
[思维导图·成一统]
[基础速练·固根基]
题组练透·过考点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解析
解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解析:根据题图,种群数量约为最大种群数量的 1/2 时,种
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与甲、乙、丙点相
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速率附近,
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
答案:D
2.(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
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 模型
前提 条件
理想状态:①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种群的概念及其数量特征[判一判]1.种群既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同一个池塘中全部鲤鱼和一个房间内全部蟑螂都是一个种群()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5.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6.同一物种可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7.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000+10)×100%=0.99%() 8.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9.动物种群密度都不能用样方法,因为动物能活动,只有植物能用此方法() 名师点拨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该方法。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一练]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和研究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1.影响因素(3)人为因素影响: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4)自然因素影响:气候条件等。
2.对有害动物的______、野生生物资源的____________,以及对濒危动物种群的____________,都有重要意义。
[想一想]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的原因?1.教材61页[探究]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样方的原则、计算公式及适用范围。
2.教材63页[思考与讨论]及小字部分:种群的空间特征。
3.教材65页数学模型构建。
4.教材67页中间一段“K”值的定义和[思考与讨论]中家鼠的控制措施。
5.教材68页[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关注7个讨论问题。
6.教材69页练习一基础题中2。
考点95识图析图能力提升——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1.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②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③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④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排雷(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田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图解(2)析图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形解读(1)模式图①图示提醒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①图示②析图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①图示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①图示②析图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1.(2010·海南卷,17)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衰退型,乙是增长型,丙是稳定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2.(2011·上海卷,19)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曲线①所示,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A.ⅠB.ⅡC.ⅢD.Ⅳ考点96坐标曲线解读能力提升——“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2.(2010·山东卷,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排雷(1)“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曲线。
“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所以绝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清扫卫生、做好粮食贮存、饲养天敌等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3)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4)生产上捕获生物资源,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低于K/2。
但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在潜伏期。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前提条件(判断依据)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J”型曲线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
(2)公式:N t =N 0·λt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若λ>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若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若λ=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3)曲线及解读 ①曲线1⎩⎪⎨⎪⎧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c.特点:无K 值,持续增加;d.影响因素:N 0(即起始数量),λ值。
②曲线2⎩⎪⎨⎪⎧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 增长率;b.特点:保持相对稳定。
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1)达到K 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 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2)曲线及解读 ①曲线1⎩⎪⎨⎪⎧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c.特点:有最大值K 值,K /2时斜率最大, 增长速率最大。
②曲线2⎩⎪⎨⎪⎧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速率;b.特点: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 (即K 值时),t 1对应K /2值,t 2对 应K 值。
③曲线3⎩⎪⎨⎪⎧解读:a.横坐标:种群数量,纵坐标:出生率或死亡率;b.特点: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在B 点时差值最大,为K /2值; D 点时=0,为K 值。
(3)K 值含义: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 值)以后保持稳定。
4.K 值变动的示意图(1)同一种生物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 K 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 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 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 值会上升。
5.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3.如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 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 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 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后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的哪一点 ① ② ③ ④ A b a c d B d c b a C d b c b D cadc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1.样方法:样方的获取——随机取样(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大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样方的数量——不能太少,计算时应去掉特别悬殊的数据,并求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有大的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不能易脱落。
3.显微计数法:计算时不要忘记稀释倍数的计算。
典例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右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物——标志重捕法。
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3)细菌——显微记数法。
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 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
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小时。
(4)昆虫——去除取样法。
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
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
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①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只/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