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短文两篇》语文教案

《短文两篇》语文教案

《短文两篇》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能够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短文一:《的早晨》描述了的早晨景象,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物的活动,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2 短文二:《的变迁》描述了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并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2 教学难点: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短文,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两篇短文的期待和好奇心。

4.2 阅读与讨论:学生自读两篇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并引导学生思考短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4.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短文的内容和主题,写一篇类似的短文。

学生互相交换并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表达和思维过程。

5.2 学生互评: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写作,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建议。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阅读短文时进行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词典、参考资料等方式,帮助理解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是一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短文写作技巧的好文章。

本期教案主要针对该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中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写出自己的短文。

2、教学重点(1)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短文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1)提高写作能力,由浅入深地展开短文写作。

(2)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写作2、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学生自学第一篇短文《菜市场的买卖》,尝试总结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一篇短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短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语言运用等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和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4)写作指导教师列举短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写出自己的短文,也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写出自己的短文。

(5)学习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1、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学生在短文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学反馈(1)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2)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完善。

七年级语文上册 18《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8《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2. 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蝉一、导入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已,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令我们惊讶佩服,就拿蝉来说吧,大家知道蝉吗?(生活在夏天,歌声嘹亮,响彻一个夏天……)这篇小短文数百字,大家认为就单单是写蝉吗?那是写什么呢?大声朗读文本思考。

二、学生朗读课文三、理解课文内容1、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写蝉的生命。

蝉生命的短暂。

写蝉聒聒,但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2、自由朗读,并考虑:一个的蝉。

(提示:一个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的蝉。

一个等了17年才活一个夏天的蝉。

一个酝酿了17年才一朝花费的蝉。

一个知知不休却响彻一个夏天的蝉。

……)3、用一个词来填写试试,可。

(提示:可怜,因为它的生命只有一个短暂的夏天,还可怜在被人厌烦被人聒聒。

还可敬,因为它懂得利用短暂的时光好好珍惜鸣叫,因为它坚持走自己的路,知知个不停,不在乎别人的说法。

)4、从文中看,人们对蝉前后感情变化怎么样?烦——知知不休(板书)宽恕——生命意义(板书)5、生命意义的内涵是什么,可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来解读。

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6、能从文中找几个能体现蝉生命的短暂词语吗?•(才,就只有,就等)7、那蝉的生命意义的最核心的一句就是:(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8、“好好”,在这里应怎么解释?(珍惜生命,善待每一天。

)9、是啊,短短一个夏天的生命就能如此珍惜,那我们人有几十年的生命历程,大家认为长吗?(不长),那大家觉得怎么做?10、这里有一段话,你们听听这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生命的?师读。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短文两篇》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短文两篇》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短文两篇》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由两个短文组成。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课文中的语言优美,富有深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手法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和欣赏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中的生字词,课文的大意和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相关的预习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让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停顿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表达方式。

小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8《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小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8《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学情分析
学法指导
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导入
二、目标探讨
三、检测预习
四、学习《蝉》
五、学习《贝壳》
六、比较两篇散文的异同
七、仿句练习
八、拓展积累
谈话: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板书课题《短文两篇》(蝉、贝壳))
3、品悟句子: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明确: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丰功伟业,她只想用仔细、精致来执著追求人生的美丽,让人们为她而感动。“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
相同之处:
1、都是由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托物言志);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不同之处:
1、《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奔主题;
(2)作者由蝉的生命特征感悟到怎样的人生道理?
明确:
(1)(先)厌烦:写蝉的叫声使人们心烦;只不过是夏天(不值得为此歌唱),而蝉却聒聒不休(后)赞扬: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2)不管生命长短,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
3、你是由文中那一句话得出作者有这样的人生感悟的?
明确:“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文眼)
《短文两篇》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课题:7.短文两篇
授课时间:1 课时
目标:《行道树》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次真好》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在朗读中学会抓住文眼,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手段:录音、学习卷。

教学过程
《行道树》(共20-25 分钟)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看看作为行道树,在作家台湾女张晓风的眼中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散文《行道树》。

[来源:学.科.网Z.X.X.K]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

(两篇短文一起朗读和正音)正音:堕(duò)落点缀(zhuì)牙龈(yín) 贪婪(lán) [来源:]
冉冉(rǎn) 雏形(chú)丰硕(shuò)十姊(zǐ)妹
累累(léi)繁弦(xián)急管剔(tī)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7.短文两篇授课时间:1课时目标:《行道树》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次真好》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在朗读中学会抓住文眼,整体把握课文的内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容和主旨。

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教学手段:录音、学习卷。

含义。

教学过程《行道树》(共20—25分钟)一.导入同学们,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看看作为行道树,在作家台湾女张晓风的眼中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散文《行道树》。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

(两篇短文一起朗读和正音)正音:堕(duò)落点缀(zhuì)牙龈(yín) 贪婪(lán)冉冉(rǎn) 雏形(chú) 丰硕(shuò) 十姊(zǐ)妹累累(léi)繁弦(xián)急管剔(tī)透2.研读课文(一)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提出问题:A“我们是……树”,本文可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第一人称,象征手法,托物言志)B 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

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学生回答问题(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1).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那么文中阐发这一哲理的议论性语句是什么?围绕对主旨的理解,你认为作为把握课文内容的文眼句,它的关键词是什么?(明确:哲理性语句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新课标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新课标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新课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关于蝉和贝壳如此小的东西都有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

例如:(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2)我喜爱回顾,是因为我不喜爱不记得。

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好像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然而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不记得。

(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可不能停顿可不能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摘自《生命的滋味》)二、介绍作者1、小思简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神话简介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

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象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

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堕落()点缀()苦熬()贪婪()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2.解释下列词语贪婪:堕落:冉冉:雏形:丰硕: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回味无穷:二、理解探究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语分析“好”的含义。

3.《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三、合作释疑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

”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③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⑴ 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⑵ 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2、教师准备:⑴ 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⑵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

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

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

《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

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整体感知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2、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3、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千古名句,又在开头)⑵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三、研讨品读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3、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

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

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

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

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进行强化训练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第一次真好》学习目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

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

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

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

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

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

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

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

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

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

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

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

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

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记: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