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当代经济增长范式革命
《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及当代价值
《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及当代价值作者:鲍悦来源:《商情》2016年第24期【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也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了解其的内容与当代价值有助于深化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更有助于解决当代中国中西方经济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意义深远。
【关键词】资本论贡献当代价值《资本论》主标题是“资本论”,副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经济学说著作中最出色的经典,被誉为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理论著作。
“它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炳瑛认为它为政治经济学阐述了基本原理,为指导我们从根基上分析研究我国当代国内外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一直做着巨大的贡献。
一、《资本论》的贡献(1)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傅华钢认为劳动价值论由英国的配第最先提出,之后经过斯密与李嘉图的贡献形成了古典的劳动价值论,而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古典劳动价值论之后便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基石即是劳动价值理论。
刘炳英认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价值规律。
其中商品理论说明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实体;货币理论说明商品价值的表现;价值规律表明商品价值的运动。
”(2)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微观基础即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核心,社会经济中剩余价值通常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
马克思的资本总公式G-W-G表明“资本的运动是为了增殖”,而增殖的方式是通过劳动力的买卖,使“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的矛盾得以实现。
剩余价值论是通过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来实现的,而这也是马克思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这一秘密的揭露。
剩余价值理论也因此犀利的解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源泉。
(3)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
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
《资本论》读后感(大学生马原作业)
Deep Analysis: The Impact of Capital on Contemporary Society
演讲人:
2023/12/8
深度解析:《资本论》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深度解析:《资本论》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目录
Content
《资本论》对现代经济的影响
The Impact of Capital on Modern Economy
2.消费观念的影响资本论》通过揭示消费的本质是资本循环的一部分,对消费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提醒我们在消费决策中关注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资本论》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The Impact of Capital on Social Politics
02
.
01
当代社会的影响
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深远影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国家中,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被广泛引用,以指导实际经济政策。同时,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出现也证明了《资本论》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为现代社会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问题、社会公正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资本论》中汲取智慧,将其与现代政治思想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指导现代社会的发展。
02
未来社会的影响
资本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问题,也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可能发展方向。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和政治思想将为未来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例如,数字货币的出现和普及将改变货币的本质和流通方式,这正是马克思货币理论所强调的。因此,《资本论》对于未来社会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摘要: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有关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有影响力的经济规律之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周期性规律、理论本质、产生根源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论断,对于我们现时代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危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在西方经济学的总供求曲线图上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在这个点上,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然而,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供给的商品价值,总是大于他对商品价值的需求。
因为资本家的目的在于赚钱,也就是追逐剩余价值,那么他们的目的就不在于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相抵,而是使他们的总供给超出社会的总需求。
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大,它们之间的平衡只能通过爆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出来的商品和资本强制贬值,即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实现,从而形成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再危机的周期循环。
1.《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内容1.1《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诱因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出了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
那资本的本性是什么?正如我们所知,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能够生产钱的工具。
资本家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限的,也就意味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限的,由此推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但绝大部分的资本是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的,留在劳动者手里的资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减少,劳动者的购买力会随之变弱,这样一来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运转,随之而来企业就会闲置生产力,这样便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其次,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的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资本所有者卖不出去产品就不能给员工发工资,这样购买力就会更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理论,关于通过三大创新建立由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经济理论体系的方法,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辨证关系的分析,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经济发展《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经济学经典巨著,自1867年出版以来一直在世界广为流传,并被称作“工人阶级的圣经”,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
当人类社会进入第二个千年的时候,主要由于《资本论》的影响,马克思又被西方世界评为千年思想家。
2007年由美国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论》作为分析危机产生原因的重要著作,在西方世界又被抢购一空。
2010年春,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的到中央党校号召我国所有党政领导干部都要学习《资本论》。
是什么原因能够使《资本论》跨越时代和社会阶层而被广为传播和研究呢?我认为,就在于《资本论》作为科学巨著本身所具有的当代价值。
一、《资本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经济发展形式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在产生以来的160多年里,之所以能历经风雨洗礼而颠扑不破,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真理。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后来,马克思以《资本论》第一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基础,于1859年出版的《序言》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概括,并以此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五大形态。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资本论》与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作用的二重性
【 中图分类号】 019 ;码 】 A
【 文章编号】00— 452 1)4— 0 1 1 10 55 (02 0 09 — 2
马 克思在 《 本论》 相关 著 作 中 , 合 资 本 主 资 及 结 义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实际 , 运用 大量 的篇 幅 , 对金 融 和
、
马 克 思 关 于 危 机 二 重 作 用 的 论 述
在《 资本 论》 相关 著 作 中 , 克思 从 许 多方 面 及 马 揭 示和 分析 了金 融和经 济危 机对 资本 主义 经济 的破
坏作 用 。
心 积虑 地积 累起来 的大 批资 本怎 样 由于所有 主 的破 产 而从 他们手 中飞掉 了 。 ⑧ ” 恩格 斯 还说 : 在每 次危 “ 机中, 社会 在 属于 它 自己而 又 不 能为 他 自己所利 用 的生 产力 和产 品 的重 压 下奄 奄 一 息 , 面对 着 生 产 者
的资本 大 部 分 因 为 这 种 商 业 危 机 而 又 重 新 化 为 乌
其实非然 。只要认真翻阅《 资本论》 及其相关著作 , 就不难 发 现 , 克思 在 揭示 和分 析 危 机 破 坏作 用 的 马
同时 , 在许 多地 方 , 揭示 和分 析 了危 机对 资本 主义 也
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本文拟在回顾马克思关于金
唐 的社会 瘟疫 , 即生 产过 剩 的瘟 疫 。社 会 转 瞬 间 回
复到 突如其 来 的野蛮状 态 , 仿佛 是一 次大饥 荒 、 一场 毁灭 性 的大战争 , 完全 吞 噬 了社 会 的全部 生活资 料 ;
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进行 了揭示和分析。这就给人
以错 觉 , 似乎 马克 思 只注 意 到 危 机对 资 本 主义 经 济
《资本论》对新时代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指导意义
《资本论》对新时代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指导意义作者:蔡万焕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年第03期[内容提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市场经济运动的一系列客观规律,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掌握和发展这些科学经济理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有效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同时降低其消极影响。
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重点需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收入分配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等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入手,以《资本论》提供的方法论和基本原理为基础,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资本论》;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方法论[作者简介] 蔡万焕,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论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中找到方法论指导。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资本论》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资本主义制度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深刻剖析。
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要以《资本论》提供的方法论和基本原理为基础,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资本论》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有學者认为,《资本论》是批判资本主义的,是革命的经济学,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需要的是建设的经济学。
这种观点首先将革命同建设对立起来,而且缺乏一般和特殊结合的分析视角,忽视了中国现阶段的具体现实。
《资本论》与当代经济危机
《资本论》与当代经济危机《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的经济危机理论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周期性规律、理论本质、产生根源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论断,以及对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解释,对于我们现时代如何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资本论》;经济危机;现实意义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资本论》中有这样的叙述:“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
”[1]而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便是资本的本性,认识和理解经济危机及其理论是我们应对当代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
一、《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阐述和分析1.《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直接诱因分析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出了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
那资本的本性是什么?正如我们所知,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能够生产钱的工具。
资本家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限的,也就意味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限的,由此推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但绝大部分的资本是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的,留在劳动者手里的资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减少,劳动者的购买力会随之变弱,这样一来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运转,随之而来企业就会闲置生产力,这样便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其次,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的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资本所有者卖不出去产品就不能给员工发工资,这样购买力就会更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很快就超过消费。
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到来了。
”[2]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却没有购买力,就是说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社会实际需要的一种绝对意义的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者的无支付能力的一种过剩。
《资本论》经济学 解读范式及其理论转向
《资本论》经济学解读范式及其理论转向《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
但是,不能仅从经济学角度来解读《资本论》。
纵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完整理论历程,马克思通过经济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的结合,不但在《德意志形态》中草创了唯物史观,而且用唯物史观来指导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创立了《资本论》。
从经济学层面看,《资本论》表现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一系列经济学基础理论问题上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从哲学层面看,《资本论》是唯物史观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这一具体应用,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而且强有力地验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质。
《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双向建构的必然理论环节,也是一部哲学著作。
一、《资本论》经济学解读范式及其症结1.经济学解读范式的表现:经济学著作国外研究者把《资本论》主要解读为经济学著作,而不是哲学著作。
这些研究者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者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其《资本论》研究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西方经济学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开始对《资本论》进行攻击与诋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的背景下,冯?庞巴维克发表了《马克思体系的终结》一文,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并断言马克思的体系已经终结。
20世纪初,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来对抗劳动价值论。
鲁道夫?希法亭发表《驳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评》一书,对庞巴维克进行理论批判,捍卫劳动价值论。
其次,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遭受重创。
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重视马克思经济理论,开始重视从中找寻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良方,比如,里昂惕夫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对当代经济理论的意义》等。
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甚至承认马克思经济理论是一个重要流派,对马克思大加赞赏。
比如,琼?罗宾逊就不但声称要向马克思“学习很多东西”m(p+2),而且认为“现代学院派的教义经济学离开正统派而朝着马克思的方向移动[1](M)。
《资本论》与当代经济
《资本论》与当代经济当我们审视当代经济的复杂现象和发展趋势时,马克思的《资本论》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刻而富有洞见的视角。
这部著作虽然诞生于19 世纪,但其中蕴含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当今经济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资本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当代经济中,这一本质特征仍然存在。
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优化管理、降低成本。
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过度的竞争可能导致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产品质量和劳动者的权益。
在当代经济中,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依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马克思强调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在现实中,劳动者的待遇和权益保障并非总是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
一些行业中,劳动者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不合理的工时安排以及相对较低的薪酬。
这与《资本论》中所揭示的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现象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从《资本论》的观点来看,经济危机也是资本主义经济难以避免的现象。
虽然当代经济在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经济危机的风险仍然存在。
例如,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暴露了金融市场的过度自由化和监管不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也提醒我们,不能忽视经济运行中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
另外,《资本论》中关于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论述,对于理解当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的流通和货币的流动更加频繁和复杂。
价值规律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可能导致市场的盲目性和波动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经济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经济环境存在着诸多差异。
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都为经济运行带来了新的特点和挑战。
在科技领域,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自动化生产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但也引发了关于就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技能提升的讨论。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资本论》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它不仅承载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也提出了一种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
尽管《资本论》首次出版于19世纪,但它的当代价值仍然非常突出。
首先,《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书中详细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作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力商品化、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占有等等。
这些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比如,在当前全球化与金融化的背景下,资本的力量越来越集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预警机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资本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社会组织的理论构想,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作为一本批判性的著作,马克思在书中勾勒了一种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
他认为,资本主义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动力,最终将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虽然马克思的具体方案并不完善,但《资本论》对于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特别是在现实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比如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和可持续性,以及如何构建更加人性化的社会制度。
最后,《资本论》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人文学科等领域,人们仍然对《资本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借鉴。
同时,它也成为了人们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书目,促进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深刻思考和审视。
总而言之,《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它的批判性思想、理论构想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
它不仅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对构建更加公正、可持续的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资本论》将继续为后人的研究和思考提供沃土,推动学术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资本论与当代世界社科院余斌解读资本论
不可持续的增长
在这里,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它的相 对性和穷途末路,就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 身体现出来,并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出来。
除了理论之外,说明问题的是实践, 即来源于资本过剩的危机,或者同样可以 说,资本由于利润率下降而进行疯狂冒险。 由此,危机——见富拉顿——被看作是对 付资本过剩,恢复正常利润率的必要的强 制手段。
2
不可持续的增长
凯恩斯的乘数公式即乘数=产出的变动 /投资的变动,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增长的公 式,即投资的增加会按乘数来导致产出的 增长。萨缪尔森等举例如下:
“假设我利用闲置资源建造了一幢价 值1000美元的木屋。我的木匠和木材生产 者会因此增加1000美元的收入。如果他们 的边际消费倾向(MPC)均为2/3,则他们 会支出666.67美元购买新的消费品。因而
6
不可持续的增长
费支出加再投资支出)数值没有减少。乘 数达到无穷大。
实际上,这一轮轮的再支出和再生产 正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再生产的表现。再支 出的永无止境,意味着其在时间上的永无 止境。如果某一年的投资增加1000亿美元, 要在未来成百上千年里逐渐导致产出增加 3000亿美元。其乘数为3还有意义吗?
10
不可持续的增长
果是: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时, 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一般 利润率。例如, 80c+20v+25m的利润率低 于50c+50v+50m的利润率,而前者的剩余 价值率更高。
一个同样的或甚至一个不断提高的剩 余价值率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这个规 律,换一个说法就是:某个一定量的社会 平均资本表现为劳动资料的部分越来越大,
22
不过剩也危机
4000Ic+1000Iv+1000Im=6000 2000IIc+500IIv+500IIm=3000 这样经过一次生产,我们得到价值 6000的生产资料和价值3000的消费资料。 为简便计,我们暂时撇开固定资本在 当年因损耗而转移到年产品中去的那部分 价值,因为这种固定资本没有在当年重新 得到实物补偿。于是,我们得到了总价值 为9000的各种商品,按照假定,其中不包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资本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的重要著作,首次于1867年出版。
尽管它是19世纪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产物,但它
仍然具有今天的重要性和当代价值。
首先,《资本论》涉及到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如利润、剥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
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马克思的观点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观点和工具。
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应对当代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资本论》对劳动力和商品交换的分析也具有当代价值。
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生产力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工人阶级的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析也对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经济问题具有启示作用,尤其是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背景下。
最后,尽管《资本论》的形式和语言可能有些过时,但其关于对抗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无产阶级的觉醒与团结的呼吁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斗争等问题,而马克思提出的解放和社会正义的理念仍然是我们思考和追求社会进步的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资本论》作为一本理论著作,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批判、对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
析、以及对社会正义与解放的思考和指引。
尽管它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模型或解决方案,但它为我们认识和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和工具。
《资本论》对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超越
2 0 1 7年第 8期
总第 4 0 5期
人类 社会 存 在 的基础 .个 体不 能脱 离社 会 生产关
此来 勾 勒组织 演进 史或 人类 制度 变迁 史 。 二 、“ 辩 证 法” 分 析超 越 “ 边 际” 分析 西方 经 济 学 强 调 理 性 与 个 人 选 择 的 边 际分 析 ,在边 际分 析 的框架 下 ,人 的经济选 择 是纯粹 自利 的 行 为 ,理 性 也 可 以 被 演 绎 为 数 学 计 算 。
要 变革。《 资本论》 开创 了一种全新的研究 范式 :强调 以生产 实践 为基 础 ,使 用物质 生产活动 中 形成 的 “ 社会 人” 范式 .不 同于西方经济学的 “ 经济人 ” 范式 ;强调 运用 “ 辩证 法” 分析 经济 现 象 ,区别 于西方 经济学的 “ 边际” 分析 ;强调 用 “ 逻辑一 历 史分析 ”揭 示 经济现 象的本质和 规律 。超 越西方经 济学的 “ 均衡一静 态分析” 。《 资本论》 在 哲学基础 上 ,全 面超 越 了西方经济
意义 。2 0 1 7年时逢 《 资本论》 ( 第1 卷 )诞生
1 5 0周年 ,撰写 此文 以志纪 念 。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社 会 人” 范式 超越 “ 经济 人” 范式
《 资 本论 》 在 研 究范 式方 面 的创 新 是 以 主客 体 之 间 的物质 活 动—— 生 产 实践— — 为基 础 ,在 这一 物 质 生 产 实 践 中形 成 社 会 关 系 的 总 和— — “ 社会 人 ” — —才 是 一 切 经 济分 析 的基 础 ,从 而
一
层次 ,“ 劳 动 价 值 论 ” 处 于硬 核 的第 二 层 次 , 在西 方 经济学 占据 主流 地位 的古 典经 济学 和
马克思及其《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马克思及其《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读《资本论》有感一、马克思与《资本论》匆忙的六月又过去了。
开题、考试接踵而至,看书的时间自然少了不少。
准备计量的同时,我抽空看了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
这本著作里,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广泛的收集和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仅仅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就深入研读了1500余种各类著作,所作的摘录和笔记达100余本。
这一点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学习的方面之一。
马克思1818年出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
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学习,最后在耶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842年担任《莱茵报》的主编。
这期间他与恩格斯相见,从此两位巨人成为一生挚友。
当年,由于革命活动而被驱逐以至于迁居布鲁塞尔。
1847年,马克思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之后便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
1848年,恩格斯再度回到德国,在创办了《新莱茵报》后就再次遭到驱逐流亡到了巴黎,后来定居伦敦。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晚年,他继续耕耘着《资本论》。
1883年3月14日这位伟人在伦敦离世。
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共有四卷。
马克思把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而把第四卷称为历史批判部分。
因为第四卷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故通常所说的《资本论》仅指前三卷。
第一卷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资产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并且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卷共有三篇,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
在这里,他进一步解释了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内部分配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这一点与黑格尔相似。
马克思认为所有哲学家所作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是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人类思想体系。
《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与社会变革
《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与社会变革《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他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让我们明白商品的价值并非仅仅取决于其表面的使用价值或者供求关系,而是背后隐藏着的劳动量。
比如,一件手工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美观和实用性,更在于制作过程中所投入的大量劳动时间和精力。
马克思还深入研究了剩余价值理论。
他认为,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资本家能够不断积累财富,而工人却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比如在一家工厂里,工人每天工作很长时间,生产出大量的产品,然而他们得到的工资仅仅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工厂主却凭借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得巨额利润。
资本积累理论也是《资本论》中的重要内容。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会不断地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
这种资本积累的过程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生产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大量的工人则面临失业和贫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由于资本家盲目追求利润,导致生产无限扩大,而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从而引发产品过剩,经济危机爆发。
经济危机不仅给工人带来了失业和贫困,也给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资本论》中的这些经济理论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提供了理论基础。
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从而更加坚定地团结起来,为争取自身的权益而斗争。
《资本论》与当代经济增长范式革命
【资本论】与当代经济增长范式革命摘要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循环)的过程中。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在双重意义上出现循环断裂,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断裂以及经济社会资本循环的断裂。
要实现可持续开展就必须实现当代经济增长范式的转变,资源价格是实现这一飞跃的突破点。
【资本论】不但揭示了资源价格的作用,而且与当代循环经济思想也是相通的,这再次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物质交换;增长范式;资源价格;循环经济[中图分类号]FO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21)114)001-05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就形成了从开采资源到生产兼任意排放污染物,再到消费兼丢弃的单向线性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生活在大工业生产的上升阶段,却已经看到了这种生产方式的缺陷。
在【资本论】中,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断裂。
虽然“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都是当代用语,但是,我们可以从【资本论】中发现某些具有生态学意义并与当代循环经济相契合的根本思想。
他还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生产方式具有生态合理性的设想,这对当代社会经济的开展有着实际意义。
一、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马克思用“物质变换〞(metabolism或metabolic interaction或Stoffwechsel)(或“物质循环〞,【资本论】法文版的中译本用此译文)一词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德文“Stoffwechsel〞恰恰是由“物质〞与“变换〞两词构成,马克思在双重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一是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变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二是人类社会内部的物质变换,马克思用它分析资本的循环过程和商品的交换过程。
“物质变换〞既包含了特定的生态意义,也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过去我们无视了马克思关于第一种含义物质变换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资本论》转型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资本论》转型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一、本文概述《资本论》是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该书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资本论》中的转型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我们将首先回顾《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特别是关于资本积累、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
我们将探讨这些理论如何与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相联系,以及它们在理解和指导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并探讨《资本论》转型发展理论对于构建更加公正、和谐和可持续的社会的重要启示。
二、《资本论》转型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其对转型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
这一理论主要围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矛盾展开,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动力和方向。
《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以生产商品的形式实现剩余价值的创造。
这种生产方式具有自我扩张的特性,即资本家追求无限的利润增长,从而导致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生产力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加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
再次,《资本论》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动力。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动力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
《资本论》与新时代经济政策的选择
《资本论》与新时代经济政策的选择作者:王宏鑫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于1867年完成的《资本论》花费了他人生大部分的人力、物力、精力,其关于政治经济学领域方面的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资本论》一书系统全面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理论的逻辑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正确性,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在新时代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也为我们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资本论》;新常态;政治经济学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1.07.046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要从原典出发,学好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中所蕴含的理论方法,总结提炼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的理论方法,为经济建设服务。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就曾单独拿出一节专门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不断在新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新的特点新的规律,并将得到的新的经验教训运用到后续的经济建设上去,不断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内涵。
1978年12月,党中央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决定实行改革开放,40多年栉风沐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水平越来越高,世界经济逐步融入中国,中國经济也逐步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资本论》中蕴含了丰富的关于宏观经济方面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提供理论基础;它提供的关于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尤其是社会总资产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可以有效的指导我们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为我们分析宏观政策以及下一步经济发展走向提供有力支持。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初探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初探高国顺
【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0)001
【摘要】经济增长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活劳动和资本投入等方面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作了较系统分析,并从中勾勒出两个基本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的投资效应、重置投资效应和技术及制度创新效应,阐明了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高国顺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2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研究 [J], 潘蒙红
2.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融合——基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新解释[J], 李永军;郭鑫;贺慧玲
3.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研究 [J], 郑伟林;;
4.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因素的简释:读《资本论》札记 [J], 张良悦
5.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简评 [J], 文大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与当代经济增长范式革命摘要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循环)的过程中。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在双重意义上出现循环断裂,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断裂以及经济社会资本循环的断裂。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当代经济增长范式的转变,资源价格是实现这一飞跃的突破点。
《资本论》不但揭示了资源价格的作用,而且与当代循环经济思想也是相通的,这再次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物质交换;增长范式;资源价格;循环经济[中图分类号]FO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9)114)001-05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就形成了从开采资源到生产兼任意排放污染物,再到消费兼丢弃的单向线性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生活在大工业生产的上升阶段,却已经看到了这种生产方式的缺陷。
在《资本论》中,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断裂。
虽然“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都是当代用语,但是,我们可以从《资本论》中发现某些具有生态学意义并与当代循环经济相契合的基本思想。
他还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生产方式具有生态合理性的设想,这对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实际意义。
一、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马克思用“物质变换”(metabolism或metabolic interaction或Stoffwechsel)(或“物质循环”,《资本论》法文版的中译本用此译文)一词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德文“Stoffwechsel”恰恰是由“物质”与“变换”两词构成,马克思在双重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一是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变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二是人类社会内部的物质变换,马克思用它分析资本的循环过程和商品的交换过程。
“物质变换”既包含了特定的生态意义,也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过去我们忽视了马克思关于第一种含义物质变换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一句话,劳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长期以来,人的衣食来自大自然,而人的排泄物又以肥料的形式回归土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现代科学让我们认识到,地球上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完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其中的物质循环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
生态系统就是生命有机体与无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自然过程,这个系统内部的各组分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没有“因”和“果”以及“废物”之分。
19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农业造成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断裂,城市污染、土壤肥力的衰竭和人口过剩是当时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虽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技术范式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使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之间产生了物质循环断裂(metabolic rift)。
那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会造成物质循环的断裂?马克思认为,一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正好在于它的这种趋势:使生产力绝对发展,而这种发展和资本在其中运动、并且只能在其中运动的特有的生产条件不断发生冲突”。
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市场问题是实现剩余价值的关键,而绝对发展的生产力一旦与广大的世界市场相结合,就推动了资本对自然的掠夺。
二是大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向自然索取,这是因为工业生产的原料来自农业和自然界。
不仅如此,“剩余价值的全部生产,从而资本的全部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
另一方面,在大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了资本主义农业制度,大工业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业渗透,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等工业产品进入农业,加快了对土壤自然力的掠夺和对土地的破坏。
马克思精辟地说明了这一过程:“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通过破坏这种物质变换的纯粹自发形成的状况,同时强制地把这种物质变换作为调节社会生产的规律,并在一种同人的充分发展相适合的形式上系统地建立起来”。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资本扩张的无限性,既使地力枯竭,又使生命力遭到摧残。
它的必然结果是世界范围的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并存、某些区域的自然保护与另一些区域生态恶化的并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物质变换断裂可以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循环断裂、人类社会经济循环的断裂以及城乡对立。
这些矛盾一旦尖锐化就会爆发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积累和危机会导致生态问题,而生态问题(包括环境及社会运动对这种问题所作出的反应)反过来又会导致经济问题”。
自从1825年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已经爆发了多次经济危机,人们也在不断寻求预防与缓解危机的办法;而由于地球的承受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有一个过程,直到20世纪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才真正爆发。
“物质变换”思想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的。
如果人类对自然不友好,自然就会对人类不友好。
因此,当我们进行物质变换时,无论是索取还是回归,都要考虑自然的承受力。
“物质变换”思想实际上一直在引导着人们不断地探索自然物质变换的新形式,例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本的还是在于增长范式的革命。
现在已经得到广泛传播的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物质变换,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能够在循环中得到充分利用,将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
二、资源价格是实现增长范式革命的突破点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隐含着后来的合理的生产方式。
我们可以借用托马斯?S?库恩的“范式”(Paradigm)概念,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循环断裂预示着人们将以新的生产方式取而代之。
19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大工业是一种单向线性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大量消耗资源和任意排放废料的生产方式,它建立在一种旧范式的基础上。
旧范式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界和经济社会规律的一种解说或共同认识。
这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污染。
19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意识觉醒,终于提出了末端治理生产方式,但仍然属于老范式的范畴。
旧的范式中产生的问题是不可能在相同的范式中得到解决的。
只有当旧范式不足以应付新问题的挑战时,才会促生新的范式。
可以说,一种新范式产生于老范式的问题之中。
循环经济要求以高效、生态、循环和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将人的最终产物再进人物质循环,这就是一次生产方式的范式革命,也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转型。
而这个范式革命的突破点就在于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资源(原料)的价格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马克思一是分析了原料价格对利润率的影响,他指出:“原料的价格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比固定资本的价格对产品价格的影响要大得多”。
现实中也存在着产品价格和原料价格不按相同的比例提高或下降。
随着机器质量和生产工艺的提高,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加工更多的原料,也可以更彻底地利用原料。
无论如何,原料价格还是决定了人们对待原料的态度以及对技术的选择。
当原料的价格足够高时,人们可通过提高原料利用率来减少废料,也可将废料转化为原料,因此原料价格在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也可以说,资源的耗竭问题根本上是一个价格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源也在于人为压低了自然资源的价格和环境监管不到位,结果是企业对减少废料的产生和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没有积极性,低廉的自然资源价格不仅导致浪费,还使废物难以被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没有动力。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很多行业的单位能耗都远远超过国际水平。
为了扩大出口,我国企业竞相压低资源出口价格。
2001年之后出口的稀土资源价格明显下滑,降幅甚至超过55%。
因价格低廉,发达国家限制甚至停止本国稀土矿的开采,转从我国进口。
外国资本还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规避我国的出口配额,在我国大量采购稀土原料,稍作加工便运往国外深加工或储存。
虽然采掘工业的劳动对象是由自然无偿赠予的,但因资源的有用性、稀缺性和专属性(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有了价格。
一个合理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是循环经济运行的前提和条件。
只有让资源价格回归合理的水平,才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只有以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节能降耗和废物利用,严格控制粗加工资源品的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会成为市场主体的必然选择。
在具体方法上,可以运用资源税达到调节资源价格的目的。
二是原料价格会影响对废物的态度。
原料价格日益昂贵,刺激了废物利用。
这从另一方面提示我们,如果原料价格过于低廉,人们是不会重视废物利用的。
马克思将人的排泄物分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
前者包括工农业废料,后者包括人的新陈代谢物和消费品的残留物。
生产排泄物可以作为原料再进入生产,一些消费排泄物可进入农业用途。
马克思辨证地认为:“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不由地让我们想起当代循环经济学家常说的一句话: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我国不少城市现在对一些废品不加以回收利用,就是因为原料价格低于回收的费用。
当原料价格上涨时,导致废料的价值损失也随之上涨。
“由废料所引起的费用和原料价格的波动成正比:原料价格提高,它就提高;原料价格下降,它就下降~[2J124。
但有一个界限。
当原料价格涨到足够高时,废料得以重新利用,就可以补偿部分涨价。
因此,资源价格的合理确定可以发挥刺激废物回收的杠杆作用。
废物的回收利用除了资源价格的影响之外,还需要其他条件。
一是排泄物要有一定的量,才可能形成回收规模,在经济上才具有可行性。
马克思说:“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
实际上,无论是生产排泄物还是消费排泄物,只要建立了社会回收网络就可以具有再利用的经济价值。
垃圾是个巨大的资源体,垃圾内的几乎所有物质都可以得到循环利用。
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回收既让全体国民参与环境保护,又降低了回收成本。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生产上没有确立生态设计的理念,在起始端一产品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产品回收的便利性;我国的城市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可行的垃圾分类回收的网络。
二是机器的改良和新生产工艺使原来不能利用的物质得以利用,从而减少废料的产生。
马克思用英格兰和爱尔兰的例子加以说明,这两个地方的农场主都不愿种植亚麻,主要理由在于小型梳麻厂加工亚麻时用极粗糙的方法梳理,产生了许多废料,损失达28%~30%。
工人们常常将废麻当柴烧,而这些废麻却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