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童话类文本“语用”浅探(郑庆乐)
低段童话类文本“语用”浅探(郑庆乐)
低段童话类文本“语用”浅探——《小鸟和牵牛花》教学案例郑庆乐【案例背景】新课标中对语文学科性质定义:语文学科是一门以培养孩子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
“语用”是其题中之义。
那么我们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语用”落到实处?这一直使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所思考的核心问题。
不完全统计,童话类文本在人教版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约有35篇,比重相当之大。
为何会有如此的安排?一方面是童话类文体之于这个阶段孩子年龄心理特征的需求而安排;另一方面,这类文本自然要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承载着巨大的学习任务:字词的学习训练,阅读能力、习惯以及兴趣的培养等等。
基于以上,我们常常陷入迷茫:我们该如何去建构我们的课堂。
让“语用”贴着孩子的成长而“语用”。
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的《小鸟和牵牛花》一课的磨课以及教学为例,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所思、所教、所悟。
初构,本着理想构“语用”【案例描述】(一)有效与高效板块一:入课之后,老师是进行如下教学引导师:孩子们,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用手指告诉老师,你们都读了几遍课文?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几个生词你都会读吗?(出示:图片,并结合图片教学榆树、鸟窝、蔓、缠)生读正确后,老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孩子理解这两个生字的意思。
师:这个谁来读?(出示:嗒嘀嗒)生在老师指导下快速读,慢慢读,按节拍读师:文中啊,还有很多的儿化音哦,要读好故事啊,先得读好他们。
谁来试试?(出示儿化音:玩儿、一点儿、一会儿、蔓儿、那儿。
)孩子读。
师:(出示费了好大的劲使劲爬更带劲了)谁还能读好这一组呢?师:如果,你把这个“劲”读成儿化,就更加有味道了,你来试试看?(生读)【反思】这个环节是词语的教学。
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手段是比较丰富的。
老师用了很多方法帮助孩子们理解,学习词语,比如对“榆树”与“鸟窝”这两个词的教学,结合图片进行教学;而“蔓”与“缠”的教学,则用简笔画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形象地理解其意思;而对一组“劲”的教学,则上下勾连,让孩子在读的时候对之进行儿化,在学习“劲”的同时,有效地巩固前面儿化音的教学。
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调查与建议
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调查与建议作者:许军娥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10期一、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现状调查儿童文学作品大量地入选小学和中学语文教材,那么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难题?了解的儿童文学作家又有多少?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多少?他们的期盼是什么?等等。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给中文专业函授班本科及其专科的学员(基本上是小学和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中,组织了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情况摸底”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580份,回收580份,100%的回收率。
本调查研究的内容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情况摸底统计”,问卷的项目设计包括:(1)阅读和学习儿童文学作品的愿望(见表1);(2)你最熟悉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及作品(见表2);(3)你最熟悉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家及作品(见表3);(4)你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儿童文学(见表4);(5)你最希望儿童文学课程培训解决什么问题(见表5)。
调查结果表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希望接受儿童文学学习和培训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尽快成为合格的专业化语文老师。
希望通过培训解决儿童文学作品的讲授、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接受、儿童文学经典名著的导读、在教学中审美教育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等具体问题。
由于时代的限制,大多数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缺少对儿童文学知识的系统学习。
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儿童文学界的学术动态,更新理论体系,重视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二、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建议1.《语文课程标准》呼唤语文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就是专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精神生活、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和阅读经验的文学。
就文体而言,主要有少儿小说、童话、寓言、故事、儿童散文、儿童诗歌等。
因而儿童文学是少年儿童的最爱,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
《看图编童话》教学纪实与评析
《看图编童话》教学纪实与评析作者:张晶郑丹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2年第07期编者按:2012年5月22日,黑龙江省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展示暨科研成果创新发展推进会于哈尔滨落下了帷幕。
会议由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语文教育研培部主办,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承办,南岗区、香坊区、道外区教师进修校协办。
会议历时两天,来自全省15个市(地、企)900多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围绕国家级重点课题《新时期教师专业素养研究》及《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阅读行动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会上展示了我省部分地市“敬业、务实、改革、创新”的教师综合素养团队文化,推出优秀地市科研成果供全省与会教师学习,专家讲座气氛热烈高屋建瓴,焕发生命光彩、令人震撼的教学观摩课精彩纷呈。
与会者普遍认为这是一次能够推动我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会议。
本刊从会议的展示课中,选择一节呈献给读者,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从这样的课中得到启示,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学内容:教科版教材3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书面语训练,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改正自己或提醒他人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2.发挥自己的想象,合理安排故事情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3.互动修改习作,分享编故事的快乐。
教学难点、重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合理安排故事情节。
通过习作,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生:喜欢。
师:张老师也和你们一样,从小听着爸爸妈妈讲童话故事长大。
今天张老师带来了几个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的图片,来和你们玩一个“猜猜猜”的游戏,最先猜出故事名字的小组获胜!(课件出示:《小猫钓鱼》《小马过河》《小猫咪穿鞋子》图片。
)师:刚才这些都是我们课文中学过的童话故事,看样子难不倒你们,来点课外的,敢挑战吗?(学生信心满满、兴趣极高。
)(课件出示:《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狐狸和乌鸦》《灰姑娘》《白雪公主》图片。
低年级童话文本解读及教学刍议
低年级童话文本解读及教学刍议作者:罗艳林来源:《湖南教育·D版》2018年第04期童话之于儿童,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儿童通过阅读浅近的童话,会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童话约占课文总数的31%,其中一年级共11篇,每一篇童话都有所改动。
笔者尝试通过对童话作品进行文本解读,使学生掌握童话解读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一、品字词——读中善幻想文本无语,细读有情。
童话中的“幻想”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手段。
文章由词语构成,细读文本首先必须关注词语。
如《树和喜鹊》一文在开篇就写到:“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顶真修辞方式的运用,使句子能够首尾相联、上递下接,更好地反映了“树”和“鸟”之间的有机联系,景景相连,孤独、寂寥的气氛则一气呵成。
教师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朗读,发现这一特点,并充分展开想象。
二、重游戏——说中悟情趣童话的叙事模式与象征性游戏相契合,语言反复性的特点使儿童获得了游戏的趣味。
如《小蜗牛》中词语反复,朗朗上口。
其中,第三、五、七自然段结构相同,首起句式都是:“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
”语言的反复性,充满童趣,读之让人趣味盎然。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其中,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四季里大自然的变化,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感悟爬的过程,了解自然,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三、创新异——编中学创造童话中充满着瑰丽的幻想,又反映着现实生活。
它抽取、浓缩了现实事物的特征,加以想象、夸张,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审美特征。
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中,狗熊先后发布了4次通知:“大家注意,动物王国要开大会,请你们都参加!”这个通知里缺少了时间、地点。
狗熊前三次发布通知后,都有一只动物来提醒它补充通知所需要的信息。
这些内容与形式的反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阅读习惯。
故事类文本教学之浅见
故事类文本教学之浅见作者:郑可可来源:《文理导航》2014年第36期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类文本,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包括经典名著中的故事)、外国小说等等。
这些故事体裁多样,因具有表达生动、立意鲜明的共同特点,所以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那么,这一类的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才能真正发挥其特点,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做了如下几点思考:一、莫纠结于“内容分析”,抓住语文的“根”故事类文本不仅小学生喜爱,更因其情节生动、主题鲜明深受公开课执教老师的青睐。
不久前,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公开课《日月潭的传说》,上课伊始,教师就把“大尖哥和水社姐是英雄吗”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孩子们自主探究之后教师带领他们逐层剥茧文本:大尖哥和水社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的呢?最终人们商量出来的办法是什么?如果他们是你的亲人,你会担心些什么呢……不难发现,这位教师一味地抓住故事情节进行内容分析,完全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吸收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
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需要教师因文而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阅读发法,切忌“千课一面”的“内容分析式”教学。
仍以《日月潭的传说》为例,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神话故事,笔者认为根据中段学生的学情特点,应以“听说”为基本形式,以“讲故事”为最终落脚点,分成三个梯度来促进学生习得语言。
首先是记忆关键词串,“漆黑一团、一筹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为民造福”等等,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大致情节。
不必强求生动具体,这是学生理清脉络,初步内化的起点;第二步,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讲故事,例如:人们商量对策时,会想出哪些办法?翻山越岭时,饿了渴了怎么办?遇上狂风暴雨怎么办?遇上豺狼虎豹又该怎么办……学生进入情景中想象,才能将故事讲丰满讲生动,这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有了前面的铺垫,此时再加上动作和表情已是水到渠成,第三步是学生内化积累、运用语言的升华,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特色。
浅谈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童话导入许保侠
浅谈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童话导入“引起注意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从儿童音乐教育的观点看,根据儿童的生理、知识水平、注意力等特点,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可能专门集中注意于音乐。
要让他们在音乐课上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就要寻找一种能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让他们在其中以最自然的最纯真的方式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满足其天生的好玩好动性格。
有一次上课时我用童话导入欣赏乐曲,孩子们的兴趣特别高,欣赏的教学效果特别好。
于是,我又想:既然用童话导入欣赏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果用童话导入歌曲教学、歌表演、发声练习、听音训练、乐理学习、以及综合活动,是否也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不久以后的实践证明:用童话导入各种教学,确实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音乐游戏是帮助儿童架设学习音乐的一座桥梁。
一、用童话导入欣赏教学欣赏管弦乐《快乐的小熊猫》时,我按照乐曲所表现的内容,编了一个童话给学生听:一个清新的早晨,树林里静悄悄,阳光一道在小鸟醒来了,一边梳妆打扮,一边唱起了歌,接着又在枝头跳来跳去,飞上飞下,忙着叫好伙伴们:多美好的早晨啊!伙伴们快起床了。
百货商店柜台上站着快乐的小熊猫:欢迎大家快快来,买啥东西任你挑….童话讲完了,我就让学生根据《快乐的小熊猫》的音乐,进行边听赏边表演。
学生有了教师所编童话的引导和提示,听得兴致勃勃,表演得自然大方,体现出激动的心情和兴奋的神态,从而感受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体验了作品的音乐美。
二、童话导入歌曲教学一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少,让他们一本正经地看书朗读歌词,或反复地跟老师朗读歌词,是一件很乏味、很头疼的事。
因此我常常根据歌词的内容编成童话,在学习歌曲之前,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内容,唱好歌曲。
这样一来,我演讲的童话,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歌词内容,还启发了学生上天揽月的梦想. 三、用童话导入歌表演在一、二年级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歌表演,而且一般的学生都能当堂学会。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童心童梦童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童心童梦童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童心童梦童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建设六马路小学严兆宁一、教材分析:本课程设计想法来源于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一课,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童年生活,和学生生活经历相似,容易引起共鸣,而儿童诗又是一种十分自由、充满童趣的体裁,十分适合学生进行学习,汉语有音律美,节奏美,中国儿童在写诗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于是选择这一个主题,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儿童诗中,发掘童真,发现儿童诗中的特点,学写童诗。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写作基础,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多篇文章,具有群文阅读的能力,同时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有一定的写作经验,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相信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去创作诗歌。
三、教学目标:1.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学习十首儿童诗,发现儿童诗的特点,让学生感悟诗歌之美,童心之美。
2.通过学习多首儿童诗,在充分感受儿童诗之美的基础上学写儿童诗。
四、教学重难点:1.在学习儿童诗的过程中,发现诗歌中的结构密码,学写儿童诗。
2. 通过学习儿童诗,感受生活之美,诗歌之美,中国语言文字之美。
四、设计理念:“群文阅读”理念——“群文阅读”的显著特征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1.让师生回归生活世界的“阅读”状态。
“群文”更容易促进学生的自由探究。
2.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
单位时间内,“群文阅读”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3.发挥阅读策略指导的优势。
“群文阅读”可以依凭“多文本”优势,充分发挥实用阅读策略:“速读”、“比较”、“统整”…五、教学过程:一、课前背诗,谈话导入1.课前组织学生背诵《古诗词三首》,营造学习诗歌的氛围。
2.师: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儿童诗则是诗歌王国中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是诗歌王国里的小精灵,为什么说儿童诗是自由的呢?因为身边看起来普通的事物,都是我们儿童诗的题材。
探索童话世界,打造互动性课堂——《小青虫的梦》教案案例分析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将教育渗透于生活当中,开创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其中,以互动性教学为代表的新教学方法已经深入人心。
在小学教育中,通过互动性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本文主要介绍一下通过《小青虫的梦》的教学案例中如何打造一个充满互动性的课堂。
一、案例简介《小青虫的梦》作为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动人,内容朴实。
在小学生中特别受欢迎。
而本案例在教学中,通过对《小青虫的梦》故事内容的深入分析,让学生真正进入到童话世界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从而探寻童话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该案例从收集童话故事,拍摄故事视频,准备故事道具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安排,考虑了学生心理的特点与需求,最终带给了学生一个难忘的教学体验。
同时,该案例重视观察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寻求最佳实践路径。
二、课堂设置1、故事背景教师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童话世界,充满童话氛围。
教师可以制作各种奇特的道具,例如:阴影灯、彩色灯、角笛、铃铛等,让学生们更好地进入故事的情境当中。
2、预热通过一些小游戏或其他小活动,让学生们在课前已经进入到轻松、愉悦的状态中。
可以设计一些小比赛,小队对战等互动游戏。
3、教学过程(1)制作故事视频教师可从网上下载一段动画片或绘本视频,并对视频中的细节加以补充解释。
同时,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讲人物形象、情节点、神秘元素、阴谋等,以此小调整大方向。
(2)使用道具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故事道具,例如蜗牛的壳、小青虫的画、蜜蜂的后腿、蛛蛛的网、水牛的角、毛毛虫的眼睛等等。
把道具放在教室中,学生可观察、感觉、动手交流,以此形成个人的感性认识。
同时,在故事进程中,让学生们操作相关的道具,进行互动游戏。
(3)创设角色教师可利用童话中的角色进行学生的分组,并设置多个情景,利用带冲突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表情解释和表演。
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们活在学习的情境中,通过互动交流,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理和情感。
在童话教学中渗透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初探
龙源期刊网 在童话教学中渗透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初探作者:吴立里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11期【摘要】统编版教学目标重心的转变,使语用的地位得到凸显,思维训练及思维的拓展成为我们课堂上应该教的,低段的童话教学将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引进课堂,通过比较词语、句子、故事的结构,采用点式比较,让童话教学绽放出不一样的色彩。
【关键词】比较阅读;角色;朗读;创编一直以来,童话这类型的课文在小学低、中段颇多,童话文体相关研究是一直有的,而且相当全面。
有专门针对童话教学的研究,但大体在所谓的文本理解上做文章,深入针对其文体的专项研究少,而在即将普及的部编教材中,一二年级语文课文中,选用大量的童话作品,共有29篇,可以说占课文篇幅的34.1%。
而低段的童话教学长期秉承“创设情境,引发想象——角色扮演,入情入境——句式训练,练习说话”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确这种模式符合低段孩子的感知学习,但是2019新版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组成。
”很明显统编版教学目标重心的转变,使语用的地位得到凸显,思维训练及思维的拓展成为我们课堂上应教的,增加了复述、梳理、评价说理等复杂语言实践活动。
为此在实际的童话教学中如何将新型的训练融入其中呢?我尝试将比较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引进课堂,并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等水平。
众所周知,比较阅读是近几年在课堂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进行阅读,让学生从中辨析、在比较中梳理和发现相似点和不同点,进一步分析、综合、概括、重组,从而产生新的看法。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创新性、深刻性、批判性有着很好的训练,中、高段的语文教师经常会采用。
那针对阅读经验较少的低段孩子,童话教学该如何渗透比较阅读呢?可以通过比较词语、句子、故事的结构,采用点式比较,力求体现低段的特点。
关于低年级童话式情境导学策略的几点思考
关于低年级童话式情境导学策略的几点思考作者:吉婷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4年第8期江苏兴化市实验小学(225700)吉婷“‘童话’这个美丽的词眼,标志着一个具有诱人魅力的世界。
”(陈伯吹语)童话式情境导学,正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素材唤起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引起共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将认知和情感相互交织,使课堂教学达到水到渠成的理想境界。
现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一谈关于低年级童话式情境导学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素材选择导向化案例:“认识人民币”课始,教师通过一只调皮可爱的卡通兔创设童话情境:“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吗?”部分学生兴奋地喊道“彼得兔”,有的学生因为不认识则保持沉默,还有些胆大一点的学生不断问“彼得兔是谁?哪里来的”……教师稍感意外,但仍继续创设“彼得购物”情境,可是学生似乎不买账,仍在讨论:“你有没有看过这个童话?”“这个童话好看吗?”“你喜欢彼得免吗?”……彼得兔是英国经典绘本童话故事书中的主角,很多学生对它的故事不熟悉,因而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
课后交流时,上课教师说:“很多老师上课都用喜羊羊、孙悟空、米老鼠这些学生熟悉的角色创设情境,我担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用了一个新颖的角色。
”这时,有位听课教师很幽默地问了一句:“英国兔就该用英镑,怎么用人民币啊?”虽然是句笑话,但言外之意就是素材的选取不要偏离学生的生活现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
创设童话式情境的目的不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童话故事中人物或内容的关注上,而是要引发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浓厚兴趣。
因此,教师创设童话式情境要注重情境的导向化作用。
二、问题引领数学化案例:“9加几”多媒体出示一组美丽的图片,有小桥、流水、人家和9只小鸭子在河里嬉戏,岸上还有4只小鸭。
不同维度下童话类文本的解读
不同维度下童话类文本的解读作者:孙国平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19年第09期摘要:单元教材的解读是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研制教学内容、精心遴选教学策略的基础和保障,教师切不可自我解读,更不能脱离学情而深度解读。
教师只有真正揣摩教材编者的真实用意,凸显文本的内在价值,才能真正发挥教材载体的价值意蕴,才能真正地用好教材来教语文,也更好地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可以从人文主题、聚焦细节、关注状态、策略解构四个方面解读童话类文本,为童话类文本单元整体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童话;人文主题;聚焦细节;关注状态;策略解构童话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载体,其蕴含的丰富想象、独特夸张、美好情感,都让学生在无痕之中享受到精妙言语的滋养和美好情韵的熏陶。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中的第三单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童话类文本单元,作者借助于动植物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奇特的经历。
部编版语文教材编者将这一组童话文本汇聚于此,设置了“感受童话丰富想象”的语文要素,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阅读这一单元课文的基础上,感受童话奇特的想象。
在后续《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栏目中,也以这一单元中童话文本的设置为蓝本,引导学生对童话类文本的特点和阅读方法进行梳理。
笔者旨在以这个童话单元的解读为例,谈谈部编版语文教材编者在创编上的独运匠心。
童话类文本蕴含着丰富的语文价值和育人价值,需要教者在教学之前进行准确的解读文本。
童话类文本毕竟是儿童文学,儿童是这一类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
因此,教师不能仅仅站在成人的视角解读,而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童话的主旨,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解读。
以《去年的树》一文为例,整篇童话以鸟儿和树的快乐相处为开端,着力展现了鸟儿在第二年寻找树的执着,将一个信守承诺、忠于朋友的形象塑造了出来。
这篇课文的语言浅近而精准,将鸟儿对树至死不渝的真情融入其中,这就为学生品读童话语言、解读童话内涵提供了辨析与品味的对象。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教学篇•学科教学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王慧晶(东阳市南市街道复夏小学,浙江东阳)童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束缚的文学体裁,它用丰富奇妙的想象,把平凡无奇的世界变化为纯洁、神奇、高尚、美丽的灵动境界。
童话是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文学表现形式,可以引起孩子们对于美丽自然界的欣赏与想象共鸣,它能够开拓少年儿童的视野,活化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孩子们乐在其中而充满创造感悟。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提高小学生的童话思维,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现存的问题与困境1.小学语文老师在童话教学方面的基本能力应予以提升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师范类学校中儿童文学素养教育学科设立的并不算多,这就涉及了一些儿童教学方面的问题,这种教育师资力量培养的不均衡性,造成了小学文学教育未成稳固良性发展。
由于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对于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作品的创作思路及创作源泉并不十分了解,而且也不太熟悉少年儿童在学习文学知识方面的审美观念以及喜好,仍采取常规化的讲课模式,单一地从讲解方面入手,只给孩子们以故事形式的传递,导致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未能实现最佳效果。
与此同时,许多小学语文老师还将童话的讲解看成是一种哄孩子的方法,只注重亲切式交流、逻辑思维等教学环节,忽略了童话教学中的真正内涵,把童话教学低质化,让童话教学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2.小学生的个性化意识没有完全展现乐趣是童话故事最明显的特点,小学生通过学习童话故事,可以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童话中学习语文内容,对语文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不过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通过自我深造而提升至一个新高度,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还无法达到能够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的能力,这就使得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不断落后于其他教学,久而久之让童话教学失去了设立的意义。
而语文老师对于童话的教学只重视基本教育,并不注重审美培养,这一弱点尤为凸显,这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降低了少年儿童思维拓展的能力。
依童话,话童心——浅析低年级童话文本的语用训练策略
依童话,话童心——浅析低年级童话文本的语用训练策略陈青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
【年(卷),期】2022()15
【摘要】童话文本因其独特的语体和表述特征,深受儿童的喜爱。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童话文本密集出现,足见其特有的教学价值。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些目标与内容不适宜、教学策略不恰当的问题时有发生。
基于童话文本的教学现状,本文主要阐述童话文本的特别之处,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的相关内容为理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关于童话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陈青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立新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立足童话文本凸显语用训练
2.浅析低年级写话训练选题策略
3.品味童话落实语用——以低年级童话教学为例谈语用训练
4.浅析中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
5.运用语用点进行低年级写话训练的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尊重学生童真语
尊重学生童真语
郑玲
【期刊名称】《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 [教例]<雨点>教学片段rn师:同学们,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在干什么呢?rn生1:雨点落在花拼上,在花辫上跳开.rn生2: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画画.rn生3:雨点落在草丛里,在草丛里打滚.rn生4:雨点落到冰棒上,在冰棒上……【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郑玲
【作者单位】沭阳师范附属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童言童语童真童趣--浅谈低年级口语交际
2.从两位教师的教学谈尊重学生童真语言的个性化
3.关注儿童,追寻小语"童真课堂"
4.童真童语
5.小语专家汪潮教授为“童真语文”把脉引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年级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
低年级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发布时间:2022-09-01T07:32:43.74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3月总第402期作者:昝春雨[导读] 童话教学以生动的语言、奇幻的想象、充满惊喜的情节、夸张的创作手法,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求知欲更加丰富。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古镇小学266107 摘要:童话教学以生动的语言、奇幻的想象、充满惊喜的情节、夸张的创作手法,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求知欲更加丰富。
童话是儿童最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启迪儿童的认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促进儿童人格健全发展上有重要意义。
小学儿童正处于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跟想象的年纪,而童话使儿童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是儿童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
因此,童话教学成为幼小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今中小学童话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使童话教学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为此,研究低年级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为了使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正常有效的进行,本文研究了当前童话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诸如完善童话内容、丰富童话教学方法等一系列解决策略。
旨在提高低年级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它在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童话教学现状策略 “在广阔的文学领域中,有一片壮丽的园地,这片园地允许任何人入内——小学生享有它,教师享有它,诗人享有它。
文学大师也享有它,这就是童话。
”一二年级的儿童通过童话体验真、善、美,通过童话认识世界。
这个阶段童话的学习可以为接下来的中高年段的散文阅读学习和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可见,童话在我们学业成长的每一段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响应《课程标准》的号召,重视童话教学在小学生学习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激发儿童阅读童话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我任教的是低年级语文,童话教学占课文内容的比例相当大,很多课文都是通过童话来让孩子们体会其中的道理,引起情感共鸣。
童话类文本的基本特质及教学方法浅探
童话类文本的基本特质及教学方法浅探
郭宜敬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
【年(卷),期】2022()28
【摘要】童话类文本故事以想象联想为主,充满浪漫的气息,折射客观的生活,情节跌宕起伏,表现形式多样。
童话类文本对培养儿童思维,启发儿童想象,促进儿童语言表达具有显著作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声音演绎童话,用表演诠释童话,用写作丰富童话。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郭宜敬
【作者单位】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3
【相关文献】
1.览景悟情:让教学在探寻表达特质中行走r——游记类文本教学策略浅探
2.通讯类文本的教学策略浅探
3.小说类文本主问题设计浅探——以《船长》的教学为例
4.小学语文童话类文本的基本特征、教学价值与教学策略
5.百“感”交集,因“维”妙解——以《乡下人哪儿去了》为例浅探记叙类文本的多维情感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梦中的红野果
红色的、圆润的、甜蜜的野果,明明就生长在那里,但是我好像永远寻找不到它们。
它们会雾散,它们会土遁,它们长有翅膀,它们奔跑起来比野兔还快。
也许是因为家乡的土壤太贫瘠,野果只生长短短一段时间,就忍耐不住,趁着黑漆漆的夜色搬迁到另一个地方。
也许野果跟童话故事中的小精灵一样,对我,它们既不感兴趣,也理解不了。
每当我有意无意靠近它们时,它们就一边默默地嘲笑我,一边神秘地躲藏起来。
越是野果难觅,越是要渴望见上一面。
虽然我不该垂涎偶尔到嘴的甘甜,野果的红令我心疼、焦躁,但那一盏盏玲珑奇妙的小灯笼经常燃烧在我童年的暗夜里。
也有橙,也有紫,甚至有黑,不过我最喜欢浑身通红的野果,像野兽的眼睛那么红,还像罕见的宝石那么红。
红色更有趣味,更值得追寻。
我的童年称得上快乐无忧,但只缺一样宝贝——水果。
我口渴的次数本就比其他孩子要多,而且嗜甜,总喜欢把一些平平常常的东西想象成甜的:泉水在地上哗哗地流淌着,瓶子里的酒水倾倒到杯子里,一个孩子从大人手中接过一把瓜子,牛羊低着头大口大口地咬断青草……它们一定都是甜的,甚至是非常非常甜的,我却无法品尝,也不愿意品尝,因为害怕自己会失望。
那么就到村庄之外去寻找野生的水果吧,要红,要甜,最好全部是多汁的果肉,仿佛一颗野果本身就是一眼小小的甘泉。
我孤身前行,道路变得坚硬、陌生,庄稼地变得荒凉,庄稼苗稀稀疏疏。
继续往前走,便没有多少我能够叫得出名字的植物了,灌木藤条牵连不断,树木翠竹高大粗壮,随着光线的减弱,周围显得更加安静,只能听见一声一声的鸟鸣,却不见鸟的踪影。
轻手轻脚地走着,有时候猫腰,有时候则吸紧肚皮,侧着身子钻过树丛。
这是一道深深的山谷,应该生长有各种各样的野果,我鼓足勇气顶着一阵凉风钻进去。
带刺的荆棘勾住我的衣裤,手腕和脚踝都被划出一道道伤痕,汗水黏黏的,蚊子嗡嗡直叫唤,可是一直找不到我渴望拥有的野果。
那些青色的、瘦小的野核桃,我一点儿也不稀罕,毛茸茸的山梦中的红野果文/孙君飞39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桃更讨厌,我只要那种鲜红的、饱满的、甜软或者甜脆的野果,里面有一个个小果核也没有关系,我会在吸吮完果肉中的蜜汁后,笑嘻嘻地把果核吐射到一丈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段童话类文本“语用”浅探——《小鸟和牵牛花》教学案例郑庆乐【案例背景】新课标中对语文学科性质定义:语文学科是一门以培养孩子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
“语用”是其题中之义。
那么我们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语用”落到实处?这一直使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所思考的核心问题。
不完全统计,童话类文本在人教版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约有35篇,比重相当之大。
为何会有如此的安排?一方面是童话类文体之于这个阶段孩子年龄心理特征的需求而安排;另一方面,这类文本自然要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承载着巨大的学习任务:字词的学习训练,阅读能力、习惯以及兴趣的培养等等。
基于以上,我们常常陷入迷茫:我们该如何去建构我们的课堂。
让“语用”贴着孩子的成长而“语用”。
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的《小鸟和牵牛花》一课的磨课以及教学为例,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所思、所教、所悟。
初构,本着理想构“语用”【案例描述】(一)有效与高效板块一:入课之后,老师是进行如下教学引导师:孩子们,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用手指告诉老师,你们都读了几遍课文?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几个生词你都会读吗?(出示:图片,并结合图片教学榆树、鸟窝、蔓、缠)生读正确后,老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孩子理解这两个生字的意思。
师:这个谁来读?(出示:嗒嘀嗒)生在老师指导下快速读,慢慢读,按节拍读师:文中啊,还有很多的儿化音哦,要读好故事啊,先得读好他们。
谁来试试?(出示儿化音:玩儿、一点儿、一会儿、蔓儿、那儿。
)孩子读。
师:(出示费了好大的劲使劲爬更带劲了)谁还能读好这一组呢?师:如果,你把这个“劲”读成儿化,就更加有味道了,你来试试看?(生读)【反思】这个环节是词语的教学。
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手段是比较丰富的。
老师用了很多方法帮助孩子们理解,学习词语,比如对“榆树”与“鸟窝”这两个词的教学,结合图片进行教学;而“蔓”与“缠”的教学,则用简笔画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形象地理解其意思;而对一组“劲”的教学,则上下勾连,让孩子在读的时候对之进行儿化,在学习“劲”的同时,有效地巩固前面儿化音的教学。
而拟声词“嗒嘀嗒”则更富游戏性与趣味性,在长短有序,有节奏地游戏式的读中,让孩子感受到的是语言的节奏之美。
而这种美好的感受则是第一学段孩子在阅读课上的教学基点之一。
可以说,这样的词语教学是贴着孩子认知特点的,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我们细细玩味,不难发现,这里出示了四组词语,且都是以语词的方式出现,形式上有点单一且多了,可以进行整合;其次,对于词语的教学,生字的教学不能一味地认读,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认字识字自然是教学的重点,而写字也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词语的教学中,应该要对重要生词进行写字指导,方不失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之本色。
(二)图片与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有创意地使用了连环画这一形式,可谓匠心独运。
我们也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要这个教学工具。
在课堂上,我们是这样操作的:1、出示图一,配乐老师讲述故事第一段。
适时插入想象说话:他们会玩些什么呢?2、出示图二,师引导:可是啊,有一天,你看小鸟怎么了?(病了)你说说生病了是什么感受?(生说)小鸟,你生病了最想做什么呢?(生说)指导读好:要是你能跟小花一起唱个歌,跟小草一起跳个舞,该有多好啊!1、出示图三,师启发:小鸟他想干什么?提示学生发现小鸟说的话,并画出来进行对比发现相同点;2、出示图四,师提示:凤仙花和小草又是怎么回答的?迁移前面方法从文中找出来。
3、出示图五,师点拨:请你好好地读一读故事的第六自然段,请你画出图中的主角(牵牛花)。
4、出示图六,师配乐讲述故事结尾。
【反思】语文课是孩子的语文课,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是指向更好地帮助孩子学的。
而课堂上采取的一切教学措施或者教学媒介都是为了孩子的学的。
而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们采用了一个新意的教学媒介——连环画。
但是在匠心独运的教学媒介,他都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落实的,而在这堂课上,我们发现这个媒介被运用的得过于泛滥了,给人感觉有点为连环画而连环画之感,有反客为主之感。
何以至此?仔细分析,原因如下:第一,过多的发现与训练,割裂了故事的完整性,破坏了童话故事的整体美;第二,没有将连环画的画面之美与文本语言之美进行体验上的融合、桥接,由于分析过多,然后又在画与文之间来回牵扯,反而让课堂变得理性化和碎片化。
(三)内容与形式第三板块老师是这样展开教学的:(一)小鸟的语言:1、(出示图片)引导,你看他(小鸟)在干什么?(生:对凤仙花和小草说话)2、(出示两个对话泡泡)引导:小鸟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好好读读第三、第四自然段,然后将能够填在对话泡泡中的话画出来。
3、明确,指导朗读。
4、同伴仔细发现以下,小鸟的两处对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交流,老师明确:很有礼貌,恳求的语气,“请……好吗?”)(二)凤仙花和小草的语言:1、(出示图片)引导,凤仙花和小草又是怎么说的呢?用同样的方法从第三、第四段中找出来吧!2、指导朗读;3、并对比发现“红着脸”、“不好意思”“没有……没有……”……4、小组演读第三第四段,并展示。
【反思】这个板块的设计应该说是很有新意的,理念也是非常新的。
但是从具体的操作来看却是不甚理想。
首先,老师在多次引导孩子发现语言的形式之后,孩子对于童话故事的体验的情境淡然无存,课堂只剩下干枯的语言形式;其次,孩子的体验是基于整体的故事情境的,而这样来回于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教学建构,二年级上学期的孩子还不能承受其“重”。
所以应该在二者之间有所取舍,方为正道。
那该如何取舍?还是要基于孩子的学习起点出发。
二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语文学习,更多注重的是对内容的感悟与体验,而语言形式的发现更多地是中段、高段的学习任务。
未来的路很长,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所以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扎扎实实地将字词学好,另一方面让孩子在语言文字中好好地去感受和体验其整体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
当然,如果能在课堂上不影响内容感悟的整体情境的前提下,无痕地渗透语言形式,并加以练习,也不失为画龙点睛之笔。
但若以牺牲孩子对语言内容体验的整体美感为代价而却追求“语言形式”则有“舍本逐末”之嫌,“为言语而言语”之态。
(四)笼统与简明回过头来看看本课教学的教学目标设定:1、通过预习检查学习本课生词;读好本组的儿化音、多音字。
2、运用连环画,读懂童话内容,并结合联想与想象,将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在此过程中加深对童话故事的深入体验与感悟。
(重点)3、在图文转化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渗透阅读习惯。
4、在阅读中创绘,在创绘中阅读,让孩子在阅读课上汲取阅读的高峰体验,激发阅读的兴趣。
【反思】为何一堂课下来,教学内容会细碎且凌乱?为什么教学重点没办法在教学中得以有效地落实?回头仔细分析教学目标设定,不难发现几个问题。
第一,对于教学内容的指向不够明确,比如“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何为“非连续性文本”?什么样的“非连续性文本”?怎么转化?这一些问题,在教学目标中描述得都比较模糊;再比如,目标4中的表述也不够明确,“在创绘中阅读”应该有更明确地指向。
第二,对于教学的重点把握的不是非常准确,低段阅读的教学重点还应该是在字词的教学,内容的感悟和理解。
本目标的设定表面上似乎也吻合这一前提。
但是仔细分析:这里所设定的教学重点所的指向有很大一部分,指向的是学习的策略,而这个“过程”是理性的。
所以导致过程与目标的最终落脚点背道而驰。
【深度思考】这是本课的第一版本的教学设计,我们教学的理念上,应该是高屋建瓴的。
但是我们却发现,初衷固然美好,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我们的脚步显得蹒跚不稳。
存在问题比较多的。
但透过问题表面的迷雾进行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出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的根本问题是在与我们在构课的过程中,老师的经验起到了绝对主导的作用。
我们在处理教材上,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们是努力地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去思考构思。
但是尽管这样,这整个过程的设计,我们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之上而加以分析与建构的。
可是,我们要走进的课堂以及课堂上学生都是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的。
所以,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就这样无声地横亘在我们的面前。
其次,教学内容的多点开花,让课堂不能承受其重。
这堂课,我们要教什么?一堂课下来,我们看到老师在带领着孩子们做着如下的事情:字词的认读理解,内容的感知体验,语言的品赏感悟,言语形式的发现与迁移,故事的讲述与演绎,绘本故事的创编与续写……每一块内容都可以单独成课,至少可以说是需要要花上大量的时间。
我们的课堂上要承载如此之多的教和学的任务。
所以,课堂上老师教得勉为其难,学生学得兴味索然。
再次,脱离文本的整体感悟,致课堂形式凌驾与文本内容。
整堂课下来,我们看到老师在一幅一幅地出示图片,孩子随着图片循规蹈矩地学。
看似流畅,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童话故事的整体之美已经荡然无存。
原因何在?无他,在于缺乏对童话故事的整体性关照。
因而让课堂变得零散,变得理性,脱离了低段童话教学的特点。
再构,立足学情索“语用”基于第一次课堂磨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对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再探讨再分析。
最终,我们依据孩子在课堂上学习的表现,对教学进行以下方面的调整。
一、根据低段孩子的学习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
对于二年级上学期的小朋友,他们刚刚从一年级上来不久,他们在学习这样的童话故事,应该学些什么?什么是重点?我们认为,字词的教学定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读懂读好故事应该是课堂的一个基点,进行迁移续编故事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生发点。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二年级小朋友的学情出发的。
二、让位于孩子的学习,让新巧的教学设计沉降到学的下面。
使用连环画串联整个故事,串联整堂课的板块环节,思路很好,但是如果让这种设计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则十分不妥。
所以应该要让连环画回归到他最应该的位置,连环画本身是教学的一种媒介一种手段,他的不是教学这个文本的目的。
我原初设想是通过这个媒介,帮助孩子进入故事情境,帮助孩子理解感悟故事内容而设置。
三、回归学生的学习,简化、明晰教学目标。
第一稿教学设计,是给予我们已有的教学经验,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种种设想之下设计出来的。
是比较理想化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是比较模糊的。
而要想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明丽清爽,让呈献给孩子的学习任务有更加清楚,更有操作性。
教学目标必须要进一步的量化。
【案例描述】(一)理念与学情老师的字词教学片段:当孩子们自由朗读完课文之后,老师这样地进行字词的教学推进。
(1)师:孩子们,你都圈出了文中哪些拿督的的字词呢?(生:蔓、缠)(2)指导学生读正确后,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孩子理解蔓和缠。
(3)师:还有哪些字,你还觉得比较难读得?(生:冲着、蒙蒙亮)(4)指导学生读正确后,情境理解“冲着”(师:请你冲老师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