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救助论文
浅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措施-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浅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措施-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形成了自然灾害救助、城市单位救济与农村集体救济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制度。
市场经济改革以来,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内容不断丰富,制度规范不断提高,形成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八项救助内容。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了贫困群体的基本需要,保证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维系了社会和谐,促进了社会公平。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走向是:救助对象从覆盖市场转型的城市新型贫困者向全体贫困者过渡;从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为主体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渡;从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分离向社会福利整合社会救助制度过渡;长远来看,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过渡。
关键词: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经济;市场经济;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planned economy,China formed a relief system combined natural disaster relief,urban units relief and rural collective units relief system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riod,with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China has formedInterim Measures of Social Assistancewith eight rescue provisions in it.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China s social assistance is:the relief object 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covering the new urban poor to covering all urban poor;from the urban social relief system as the main body to the 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from the separation of social relief and social welfa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from the government leading to the plural subject of government,market and society.Keyword:social assistanc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planned economy; market economy;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救灾救济为制度主体的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末的制度过渡和转型时期;三是90年代后期,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到目前的制度全面建设时期。
社会救助范文
社会救助范文第一篇:社会救助范文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城乡低保提标重大战略部署,州委、州政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州人大常委会对州政府2012年以来的城乡低保工作情况进行审议和开展专题询问,强力推进全州低保等社会救助各项工作规范化建设,切实确保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一、以低保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城乡低保减量提标工作全面完成1、切实抓好城乡低保减量提标准工作。
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减量提标、实现同步小康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有效衔接,通过农村低保“减量提标”,到2020年农村低保标准、扶贫标准、小康标准“三线合一”,达到6200元(1000美元)/人/年,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728元/月/人。
城乡低保减量提标是保障困难群众在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的重大政策,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的实际,各县(市、区)克服各种困难、问题,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按照省、州要求圆满完成了2015年低保减量提标工作;基本完成了低保信息系统对象信息数据录入工作,基本实现了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
目前,全州有城乡低保对象29.7万人,比上年减少29.2%;城乡低保标准分为2个档次,都匀市、福泉市和都匀经济开发区为一档,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495元/月和2640元/年;荔波县、贵定县、瓮安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三都县10个县为二档,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440元/月和2580元/年。
全州城市、农村平均低保标准提高到453元/月/人和2594元/年/人,分别增长17.35%和30.47%;城低保、农低保月人均补差305.24元、135.6元,分别增长15.5%、50%。
2、通过“分类施保”,加大低保对象中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论文
关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100-01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生、社会稳定密切相关。
尽管人类社会发展到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的当今时代,贫困仍然是远没有解决的世界性重大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反贫困的途径和办法。
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救助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在社会救助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否进一步发展、完善,关系到广大人民能否分享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社会救助实施过程中几个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资金分担责任主体社会排斥救助对象救助标准一、引言社会救助是国家立法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中国进入全面转型以来,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深入地的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
社会救助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中国当前社会救助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得成就,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在保障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一定得作用。
但是,社会救助政策在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一)社会救助的项目比较单一现行的社会救助重在保障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是比较单一的生活救助。
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与救济毕业论文
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与救济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目录一、我国弱势群体分析 (2)(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2)1.弱势群体的含义 (2)2.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 (2)(二)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2)1.社会原因 (2)2.个人原因 (3)(三)加强弱势群体保护的必要性 (3)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法律体系不完善 (3)2. 救助对象存在不公平性 (3)3. 救灾救济面还存在很大局限性 (3)4. 救助水准偏低 (3)三、健全与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机制 (3)(一)就业保障机制 (3)1.政府推动:积极预防失业 (4)2.社会保障:失业补救 (4)3. 提高个人素质:积极寻找再就业途径 (4)(二)医疗保障机制 (4)1.应建立对危、急、重病人的医疗救助制度 (4)2.健全适用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的社区卫生保健制度 (5)(三)完善教育机制 (5)(四)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 (5)1. 正确定位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职责 (5)2.制定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原则 (5)【内容摘要】目前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规模较大,具有自身特征的复杂群体,在社会中处于极低的地位,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应通过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等措施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发言稿申论范文
社会救助发言稿申论范文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大家好!我今天要分享的是关于社会救助的话题。
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困难群体需要我们的帮助。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向他们伸出援手,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帮助和支持。
首先,我想谈谈贫困群体。
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
他们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法满足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因此,社会救助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计划可以提供经济援助、医疗保障和教育机会,帮助贫困家庭渡过难关,改变他们的命运。
例如,我们可以提供贷款、补助金或者创业基金,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并找到稳定的工作。
此外,我们也可以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开发产业,创造就业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改善生活的机会。
另外,残疾人也是需要社会救助的群体。
他们面临许多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无法像健全人一样全面参与社会生活。
我们应该确保他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提供适应他们特殊需求的服务。
政府可以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他们购买辅助器具和医疗保健设备。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残疾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就业创造条件。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法律保护,打击对残疾人的歧视和虐待行为,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对孤寡老人的关爱。
随着社会进步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着孤独和生活困境。
他们缺乏陪伴和关心,可能听从不了解的人的劝说进行投资,受到经济和情感上的伤害。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老年人社会救助体系,包括提供心理咨询、陪伴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此外,社区义工和社会救助机构可以组织各类活动,让老年人融入社会,增加他们的社交和娱乐活动,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总结起来,社会救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救助工作中,为困难群体提供所需的帮助和支持,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公平和有序的社会。
谢谢大家!。
中国现行社会救助发展论文
中国现行社会救助发展论文摘要: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对于缓解我国社会矛盾以及保障人权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由于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社会救助发展历史,导致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因此,我们目前要从各个方面对我国的社会救助进行改革以及建设。
建立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才能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一、社会救助含义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它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此,我们可以把社会救助的概念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其一,每个公民都有享有获得社会救助的权利,为每个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公民提供社会救助应当算是国家的应尽的义务;社会救助只对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公民发生效用;社会救济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救济只是一种为了帮助社会成员脱离生活困难而产生的临时的短期的补助现目前中国的社会救助主要体现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的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已见发展雏形。
二、中国社会救济面临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面临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在此时间,中国社会救济也有了巨大的变革。
特有的国家政治经济历史和经济改革方式,导致了中国的社会救济事业在发展中依赖于经济改革的路线,有巨大成就的同事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
(一)、救济的普及范围较窄传统的社会救助主要救助没有劳动能力且生活困难等群体,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之下,有许多由劳动能力甚至有工作的人也面临着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窘境,暂时失去工作或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入不敷出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比比皆是,救助对象由绝对贫苦者转为相对贫困者。
申论热点:完善社会救助制度600字
申论热点:完善社会救助制度600字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也是政府社会治理的必备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不断凸显,社会救助制度更加需要完善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方面,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和改善金融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基本生活,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弱势群体的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政府还应积极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发挥慈善基金会、公益事业等组织的作用,尤其是对穷困群体的援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
其次,政府应该重视促进发展和社会救助合作。
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减少社会分离和结构性失落现象,从而使贫困群体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对发展合作组织和其他国际社会救助组织等实施政策支持,以促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法制建设,规范社会救助制度的有关政策,健全法律法规,确保社会救助制度的正常实施,以及有效的执行和监督机制,保障社会救助的权益。
总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也是政府社会治理的必备条件。
政府要实施积极而有效的政策,加大金融政策投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穷困群体提供更有效的帮
扶,加强法制建设,促进发展和社会救助合作,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社会救助申论作文
社会救助申论作文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摆脱困境,实现基本生活保障和尊严。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救助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首先,社会救助需要公平公正。
在现实情况下,由于一些原因,可能存在一些群体无法获得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因此,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救助评估和分配机制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标准和程序来确保救助的公正性,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救助资源真正流向最需要的人群。
其次,社会救助需要综合考虑。
救助对象的需求因素多种多样,单一的经济资助无法满足全部需求。
因此,社会救助应该综合考虑家庭情况、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的需求,提供全面的帮助。
比如,可以组织提供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社会救助项目,帮助弱势群体提高自身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社会救助需要精准施策。
精准施策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避免将资源浪费在不需要的人身上。
为了实现精准施策,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收集更多真实、准确的数据。
同时,要加强对救助对象的排查,确保资源真正流向有需要的人。
此外,要加大对各级社会救助机构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救助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
最后,社会救助要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短期的救助可以解决当下的困难,但长期的发展和改善才能更好地解决根本性问题。
因此,要重视救助对象的脱贫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创业支持、公共就业服务等方式来推动长效机制的建设。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尊严。
然而,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的作用,我们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综合考虑、精准施策和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并加强对救助机构的监管和指导,确保资源真正惠及到最需要的人。
浅析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
浅析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摘要】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本文首先介绍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现状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
接着探讨了社会救助的意义,介绍了现有的社会救助政策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最后提出了提升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促进他们融入社会,建设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摆脱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能建设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工作是社会责任与义务,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定义、现状、问题、政策、不足、措施、加强、工作、融入、包容、环境。
1. 引言1.1 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可以说是指那些没有固定住所,靠乞讨来维持生计的人群。
他们可能是因为生活困难、家庭问题、失业等原因导致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而被迫流浪乞讨。
这些人常常无法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救助,生活在贫困和困苦之中。
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也可以理解为那些缺乏稳定居所,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生活来源而只能通过乞讨等非正常手段谋生的人群。
这些人往往处于社会的边缘,缺乏法律保护和社会支持,面临着种种不公平和歧视。
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可以涵盖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使得他们无法正常融入社会,无法维持基本生活需求而被迫流浪乞讨的人群。
对于这一群体,社会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建生活。
1.2 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他们通常是因为生活困难、失去社会支持或精神健康问题等原因导致无家可归、无法自给自足而成为流浪乞讨者。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流浪乞讨人员中有相当比例是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这些弱势群体更容易陷入流浪乞讨的困境。
流浪乞讨人员往往面临着经济贫困、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面临暴力和歧视等问题。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缺乏温暖的家庭、稳定的工作和社会关系,生活环境恶劣,身心健康处于危险状态。
论文提案范文
论文提案范文【篇一:提案范文】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案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改善民生的关键,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生命质量,让广大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十一五”期间,市南区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在完善制度、落实政策、确保效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化国际城市首善之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区的社会救助面依然很大,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一、基本情况我区社会救助工作主要面向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
低保居民除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外,还享受物价联动补贴、临时性生活补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取暖补助、节日救助、廉租住房保障等多项救助优惠政策。
对低保边缘家庭出现患病或有突发困难的给予及时救助。
目前全区有低保家庭2936户,低保边缘家庭约3000户,申请廉租住房家庭2264户。
在实施救助工作中,我们严格落实国家、省、市的各项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应保快保”。
2010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3479万元。
二、主要问题、救助范围的问题。
目前对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救助比较全面,但对部分低保边缘家庭的救助还显不足。
这些家庭按规定不能纳入经常性救助范围,有些家庭因疾病或其它突发性困难,其生活状况甚至比低保家庭还要困难。
对于这部分家庭如何掌握情况、界定标准、实施及时有效救助,有待进一步研究规范。
、救助标准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救助总体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大部分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的生活仍较困难,特别是大病、重病无力就医及子女就学等问题突出,我区的社会救助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审核操作的问题。
社会救助的各项规定是明确的,程序是规范的,但实际情况往往极为复杂,给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低保家庭的准确收入不易掌握;二是部分申报低保待遇的人员,其劳动能力认定没有政策依据;三是部分低保家庭住所不固定,加大了居委会的随访难度;四是对违反《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低保家庭不易实施责任追究等。
社会救助案例范文(7篇)
社会救助案例范文第1篇xx县民政局:我叫xxx,现年xx岁;家住xx县、xx镇、xx村xx二组山上。
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经济落后,生产单一,广种薄收,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农作物。
我在XX年9月7日因做阑尾炎手术住进了xx医院,先后将近花去医疗费xxxx元。
手术后我体弱多病,需要长期治疗。
我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在这秋收季节里,我不能从事体力劳动,需要有人来关照我和孩子。
老父老母还需要供养。
一时之间,家里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境,生活没有了着落。
因此我不得不向xx县民政局申请医疗救助。
望被救助为谢!申请人:xxx20xx年xx月x日社会救助案例范文第2篇尊敬的上级领导:您好!我叫xxx,现年岁,xxx县xxx镇xxx村人,现是xxx畜牧局一名普通的职工,因家庭经济困难,经过再三考虑,特申请贫困补助。
我的家庭是一个五口之家:丈夫、儿子、两个女儿还有我。
丈夫xxx是一位农民,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本钱,只好在家务农以种田为生;儿子xxx,24岁,在xxx大学;大女儿xxx,xxx岁,已出嫁,家庭条件一般,对这个家也帮不上什么忙;小女儿xxx,19岁,在xxx县第三中学读高中。
我虽然有一份工作,由于家庭收入仅仅来源于我一个人,支出的项目比较多,所以,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家庭的艰辛深刻影响着我的儿女,家庭的困难已无力支持儿女完成他们的学业,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全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难,让我非常的揪心,不知道明天的路在何方。
幸好,我听说我们的这种情况可以申请贫困补助,我异常高兴,好似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看到了一线黎明的曙光,可以救我们的家庭于水火。
全家人商量之后,为维持我们家庭的基本生活,支持我的儿女完成学业,特申请贫困救济补助。
我有理由相信伟大的中国_,相信伟大的政府会给我们解决实际困难,解决我们的生活危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申请人:xxx20xx年xx月x日社会救助案例范文第3篇尊敬的xx领导;您好!我叫xxx,现年xx岁,家住xxxx院内。
有关社会救助的文章
有关社会救助的文章《社会救助那些事儿》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里,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可能正处于困境之中,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多么需要一束光啊!(就像在黑夜中迷路的你,是不是急切地想找到方向?)比如说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工作、家庭遭遇重大变故、身患重病却没钱医治的人。
他们该怎么办呢?这时候社会救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啦!我给你们讲个例子啊,我认识的一个大叔,他本来有着幸福的家庭,自己也有份稳定的工作,可谁能想到突然遭遇了一场意外,让他受了重伤,不仅没法工作了,家里的积蓄也花得差不多了。
这要是没有社会救助,他们一家真不知道该怎么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
(这要是换做你,你不觉得绝望吗?)社会救助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滋润了他们干涸的生活。
再想想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社会救助能给他们提供住所、食物和温暖,让他们感受到关怀。
(这不就像是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送上一件棉衣吗?)它也是贫困家庭孩子求学路上的助力,让他们能有机会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不至于因为贫穷而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
(这难道不是给了他们一双飞向未来的翅膀吗?)社会救助可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体能完成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出一份力,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关心和帮助,都可能给别人带来巨大的改变。
我们可以捐赠一些生活用品给需要的人,可以在志愿者活动中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可以为社会救助事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进来。
我就觉得,社会救助真的太重要了,它是社会的良心和温暖所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支持的。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独自挣扎,而应该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更加美好和温暖!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
以《社会救助与公平》为作文600字
以《社会救助与公平》为作文600字
《社会救助与公平》
社会救助和公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们是建立一个社会公正、尊重每个人权利和福利的基础。
没有社会救助,无助的受害者很可能会失去被保护的权力以及合理被照顾的机会。
相较于贫困拮据的社会成员,政府在没有社会救助的情况下,最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差异性待遇,从客观上剥夺了他们的公平权利。
另一方面,公平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被认为是社会道德和正义的内在要求。
没有公平的实践将对每个人的权利造成损害,破坏了社会的公正秩序,而社会救助也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
因此,政府应该把贫困问题作为最优先考虑的问题,采取措施确保贫困群体的合理受益和受到救助,例如可以实施一系列低收入家庭补贴,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援助,减轻他们负担。
另外,政府还应该推出政策,使贫困群体享受到更公平的待遇,而不只是优先考虑富裕阶层,例如应该确保学费、医疗服务、住房等最基本的服务对所有人都公平、合理和客观地提供。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和公平对于建设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以及缓解贫困是不可或缺的。
政府应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每个人都有合理的权利得到尊重,并享受到公平的待遇。
救助工作征文稿
救助工作征文稿标题:救助工作的重要性与意义救助工作是一项伟大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关怀弱势群体、帮助有困难的人们摆脱困境、重获信心的桥梁,充分展现了社会的温暖、公平与正义。
本文旨在探讨救助工作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救助工作是缩小社会分裂的一道利器。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
如果不及时向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不帮助他们再次站起来,这样的社会分裂将会无休止地加大,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救助工作的存在和开展,不仅能够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还能提供一种平等、公正的机会,重塑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缩小社会分裂,促使社会更加和谐。
救助工作是宣扬人间大爱的一种行为。
人间大爱是传统文化的基石,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传承。
救助工作的开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
当一个人遭遇困境时,如果没有人主动伸出援手,他们往往感到孤立和绝望。
而救助工作的存在,会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更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社会的感恩之情,进一步增强社会凝聚力。
救助工作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方式。
社会的进步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重要的是人民的幸福感和公平感。
而救助工作的开展,正是为了弥补社会公平的不足。
在现实生活中,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困境和贫困是不可避免的,这需要社会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才能实现人人平等、享有基本权益的目标。
救助工作的作用就是通过提供各种支持和救助,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社会的福利和资源。
然而,要想确保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其中。
首先,救助工作需要各级政府领导重视和加强。
政府部门应出台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政策,确保救助工作的规范开展。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救助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技能。
社区救助工作的发言稿申论
社区救助工作的发言稿申论尊敬的评委、各位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发言人,今天我想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社区救助工作的一些想法。
社区救助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事业,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危,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区救助工作,就是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组织和协调各方资源,快速投入到相关救援行动当中,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首先,我想谈一下社区救助工作的意义。
社区救助工作就是在危急时刻为民众提供帮助和救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团结。
在灾难面前,民众往往处于十分脆弱和无助的状态,他们需要有组织、有力量的救援力量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社区救助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民众度过难关,重建生活,从而稳定社会的秩序。
其次,我想谈一下社区救助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社区救助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社区救助体系。
各级政府和社区机构也开展了大量的救援演习和培训活动,提升了社区救助的能力和水平。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社区救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基层社区救援力量薄弱,人员不足,设施不完备;另一方面,社区救助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提高民众的自救自护意识和能力。
最后,我想谈一下社区救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首先,我们应加大对社区救助工作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人员培训和设施建设。
其次,我们要注重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自救自护能力,提高社会的整体安全防范意识。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跨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社区救助工作的合力,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总之,社区救助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责任重大的工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行动起来,为社区救助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让社区救助工作更加完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谢谢大家!。
社会援助对弱势群体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影响研究
社会援助对弱势群体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影响研究社会援助是一种旨在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发展机会的政策或行动。
它在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讨论社会援助对弱势群体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机制和挑战。
首先,社会援助对弱势群体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教育机会和职业培训等资源,社会援助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
此外,针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援助项目,比如补助金和食品券等,有效减轻了弱势群体的负担,使他们能够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摆脱贫困的困境。
其次,社会援助对社会公平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援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使得社会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给有需要的人群。
这有助于减少贫富差距,弱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社会援助的实施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机会,推动了社会公平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社会援助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资源短缺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经济和人口变化等原因,社会援助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往往存在不足的情况。
这使得援助的覆盖面和效果受到限制,有些弱势群体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援助支持,导致社会不公平的进一步加剧。
其次,援助的滥用和不当分配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有些人滥用社会援助,以求追求个人利益,使得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此外,由于援助政策的执行缺乏统一规范和监管机制,有时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正和不平衡。
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强社会援助体系的建设和政策的改进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政府需要增加对社会援助的投入,提高援助项目的覆盖面和力度,确保更多的弱势群体能够得到足够的援助。
其次,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加强对援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监督,遏制滥用和不当分配等问题的发生。
另外,加强社会援助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激发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对援助项目进行监督和反馈,有助于提高援助的效果和社会公信力。
在社会援助对弱势群体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影响研究中,我们意识到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分析论文
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分析论文1.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实施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1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现状。
1.1.1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五保”供养制度,这是农村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制度。
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农村村民中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制度。
为解决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的照料问题,许多贫困地区相继兴办敬老院,将这些人员集中供养,并逐步发展成为“五保”供养的一种重要形式。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仍还有约2000万老龄人口,按照这一实际需求状况,“五保”供养远没有满足贫困地区农村实际需要。
1.1.2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
农村特困户主要是指因病和因残丧失劳动力、鳏寡孤独以及灾害等造成的家庭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户。
在现有国情国力的限制下,完全依靠地方政府的财力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显然还不可能。
为此,2003年,国家民政部通过对农村困难群体的调查研究,制定了对生活极度困难、自救能力很差的农村特困户的救济办法。
主要做法是对不救不活的农村特困户发放《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实行定期定量救济。
1.1.3临时救济措施。
临时救济的主要对象是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和农村特困户救济标准、生活水平略高于特困户的一般贫困户。
这类贫困户有一定劳动能力、生活来源,其生活水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的边缘地带,一旦受到饥荒、疾病、意外伤害等影响,就很容易陷入贫困境地。
对于这部分贫困户,一些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采取了临时救济的方式。
临时救济一般都采取不定期的多种多样的扶贫帮困措施,如年节来临时给予生活补助或不定期地给予生活物品救助等。
1.1.4灾害救助制度。
灾害救助对象是突然遭受灾害侵袭的农户。
早在1950年初期,国务院就提出了“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的救灾方针;1983年,救灾工作思路又充实为“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并强调群众自救与国家救济相结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为探索救灾管理机制,国家民政部还提出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理念。
社会学论文: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学论文: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我国村庄残疾人社会救助概况1.1 、我国村庄残疾人社会救助方式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关于残疾人的社会救助方式首要包括医疗介入救助、社会参与救助和劳动救助3种。
其间,医疗介入的救助方式首要指为残疾人供应必要的医疗帮忙和日子物质等,确保残疾人底子健康日子需求,是以生存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救助方式。
社会参与的救助方式首要指根据残疾人的打开需求,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忙,使残疾人可以参与正常的社会日子,甚至帮忙其取得相等作业及受教育的机遇,是较为人性化的社会救助方式。
劳动救助的救助方式首要指根据残疾人的自身条件,为其供应劳动并使其取得报酬,是倡导残疾人回归社会、参与社会劳动的救助方式,是将残疾人的精力调度与经济救助联系起来的社会救助方式,也是当前与残疾人实践救助需求最相符的社会救助方式。
硕士论文毕业网1.2 、我国村庄残疾人社会救助打开概况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是在1949年后逐步打开起来的,随着经济的打开可以划分为以下3部分。
(1)1949—1977年的起步阶段。
此阶段逐步打开残疾人的救助作业,该阶段的社会救助是以物质救助为主,没有构成社会救助体系。
随后因为社会变化,该作业出现了阻滞现象。
(2)1978—2005年的重建阶段。
该阶段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作业被正式上升到国家打开层面,逐步开端构建社会救助体系。
1994年出台《残疾人教育编制》,为残疾人救助作业供应了参阅。
(3)2006年至今的快速打开阶段。
该阶段将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作业安排在国家的打开大纲中,细化了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具体实施策略,社会救助也逐步从物质、经济救助向精力救助等更加人性化的方向打开。
2、我国村庄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2.1、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难以满足救助需求残疾人社会救助作业是我国社会确保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是通过多个区域试点作业后构成的,但这种救助体系的构成方式,使得全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难以全面习惯我国一切地区的实践需求。
浅论中国现行社区救助体系
浅论中国现行社区救助体系第一篇:浅论中国现行社区救助体系浅论中国现行社区救助体系陈健【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空巢、留守、残疾、孤寡与失业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和救助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需要社会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去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之外、运行于社区之中的高效的社会救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现行社区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社区救助体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区救助保障困难一、社区救助的内涵所谓的社区救助即独立于企业之外、运行于社区之中的社会救助制度,可由国家的社会救助和社区社会救助两个部分组成[1]。
国家的社会救助, 是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者实施的一项低层次的、最基本的保障制度, 其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拨款, 其对象是无生活来源, 无劳动能力, 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 或者抚养人是城市居民, 虽有一定收入, 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其中包括在职的、下岗的、退休的和失业人员领取失业救济金期满仍未就业的人。
国家对此进行社会救助, 社区主要进行日常管理和服务, 如接受申请, 进行调查核实和批准, 代为发放救助钱款和实物。
社区社会救助,是指社区内的居民在享受了国家和单位及社团的保障待遇后,因各种原因造成临时或长期的特殊困难,影响本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社区给予的一种补充的救助。
如对孤老、孤儿、无业、重残人员及低收入家庭救助对象中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体弱多病的学龄前儿童,采取规定具体数额的办法给【2】予定期、定量补助,以及对社区内突发事件引起的困难对象进行的帮困。
二、我国社区救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即对策随着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带有我国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各地也基本确立,形成了政府主导,整体推进,全面拓展,典型引路,突出创新的构建格局,在已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作用下,社区建设在稳步推进。
爱心救助作文
爱心救助引言爱心救助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而采取的行动。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不平等、自然灾害以及其他各种原因都会导致一些人陷入困境。
而这时候,爱心救助就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给予这些人希望和温暖。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爱心救助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个人、社会和全球的影响。
个人层面的影响在个人层面上,参与爱心救助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
当我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感激和快乐,这将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此外,通过参与爱心救助,我们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和责任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困境,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种状况。
这些积极的体验将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层面的影响在社会层面上,爱心救助在减少社会不公平和贫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贫富差距仍然存在,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临着生活困难和缺乏基本福利的问题。
通过爱心救助,人们可以提供食物、衣物、住所等各种资源,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此外,爱心救助还可以帮助那些遭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打击的人们重新站起来,重建家园,重返正常生活。
爱心救助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凝聚力的提升。
当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关爱和帮助时,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善关系也将得到加强。
这种社会和谐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全球层面的影响在全球层面上,爱心救助对于解决全球贫困和不平等的问题至关重要。
全球许多地区依然存在着贫困、饥饿、疾病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困境,也对全球稳定和繁荣构成威胁。
通过国际间的爱心救助活动,可以提供援助和支持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爱心救助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增加各国间的友谊和合作。
当人们通过爱心救助活动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困境时,他们将更加关注和尊重其他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社会救助标准和物价联动机制摘要:随着CPI的不断走高,物价的上涨压力已经使得困难群体难以承受。
为化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体造成的生活压力,2011年3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及信托网挂钩的联动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明确责任、改善民生;短期波动、发放补贴;持续上涨、调整标准”的要求,建立联动机制。
截至8月底,31个省区市中,北京、天津、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海南、贵州、陕西、宁夏、青海、河北、山西、辽宁、四川、上海、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河南等27个省区市已经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据称,原计划31个省市区在年底之前都要建立物价联动机制,现在要提前到10月份之前都建立起来。
一、背景物价上涨更专业的说来,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
自2010下半年我国的CPI增长率超过4%以来,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重大问题。
2011年几个月来,我国的物价水平持续攀升,尤其是食品、蔬菜等日常生活消费品的价格上涨过快,这已经影响到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最切身的感受是原定的生活费不够花了。
就物价上涨的问题对沈阳地区做了调查,2011年,在沈阳受小麦等原材料持续上涨的影响,酱油价格普遍上涨20%左右,原来4元的拓东一级咸酱油,现在已经卖到4.8元了;而至5月下旬,成品油价格已在一年间上涨幅度超过30%。
与此相关联,国内不少地方出租车价格也水涨船高:原来卖两元一斤的苹果现在涨到三四元一斤;甚至平时不起眼的白糖,也涨价了;另外一些蔬菜、牛羊肉也在不同程度地涨价,而菜价涨跌互现,尖椒、青椒、云豆等少数品种价格高于去年,白菜、土豆、韭菜、胡萝卜等价格低于去年,蔬菜的整体价格水平低于去年,供应总量与去年持平,基本满足市民消费需求。
在日常用品类方面,商品的涨价像传接力棒一样,纸巾、毛巾类商品也偷偷跟着涨价。
我从一个超市负责人处得知,超市方已经得知厂家的通知,后期纸巾、毛巾等部分商品价格将上调10%。
目前,维达、心相印、清风等多种品牌的10只装卷筒纸,市场价格在15—23元。
到时,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将进行微调,价格几乎都涨到20元以上。
据介绍,纸巾涨价与纸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关。
受到去年旱灾、霜冻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国内林木减产,直接导致木浆涨价;另一方面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增加,加重了纸巾生产企业的造纸成本压力。
房价方面,沈阳原来城市人口中下岗人员比较多,收入比较低,所以沈阳的房价调控一直很严,做的不错,经济发展不错,而且最近十多年来,依靠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建设,不需要靠房地产来提升GDP,还有个原因就是沈阳作为东三省的集散中心,大量再就业人员和外来人员也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比照小城市的吃拿卡要现象也少些,所以房价照同等规模大城市相比并不高,但仍旧年年呈现走高的趋势。
总之,全国城镇居民8大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但不同的居民食品支出的比重差别较大。
10%的高收入户和10%的最高收入户其比重分别为33.4%和27.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和8.5百分点;而10%的低收入户和10%的最低收入户食品的消费比重分别达43.5%和46.3%,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7和10.5个百分点。
因此,从数据可看出,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是最大的。
从宏观的角度看,由于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特别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肉禽蛋、鲜菜、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等商品价格仍保持在高价位上运行,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6%,影响了农民人均多支出186元。
这些都必然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和心理。
人民手中钱越来越不值钱,纸币贬值,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少了,势必影响人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人民购买力降低,影响人民消费心理,商家难攻消费者荷包,消费市场不活跃。
但涨价幅度大的恰恰是低收入群体支出比重高的商品,而降价幅度大的也恰恰是这一群体支出比重低的商品。
因此,可以说对于城镇低收入群体而言,是一方面要承受涨价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较少或难以享受到降价带来的好处。
对这一反差现象,理应受到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收入阶层既消费了粮油肉,也购买享受型、科技类高端产品,在承受涨价负担的同时,也获得降价的好处,两者相抵,得益大大高于支出。
比如买车,原价20万元现在只需18万元,这2万元的“额外”收益,可以弥补多少个月家用的“额外”支出。
相反,低收入群体维持生计原已有些困难,应付一日三餐之后,无力购买其他,甚至需动用积蓄来度日,使原本买电脑的计划泡汤,于是,只承受涨价的痛苦,却得不到降价的好处。
这就是当前物价涨跌的对不同人的不同感受与影响。
因此,从价格的涨跌和居民消费比重的分析,不难看出,面对涨价,哪些人的承受力强些、哪些人承受力弱些?在涨跌之中,谁的利益受损最大,谁的损失小些,谁不仅没有损失反而得益呢?在社会分层日益明显的今天,富人群体与穷人群体的存在是客观事实,而他们对消费品涨价的承受力差别很大。
为应对“开门七件事”,每月多开销几百元,对富人来说,压力不明显;对只有千把元收入的家庭来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对城镇的大多数中等收入阶层来说,其实也不轻松。
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不外乎五大类,即供给面的成本推动和供给不足因素、需求面的需求拉动因素、国际上的通胀输入因素、市场上的投机炒作和监管不力因素、人们心理上的通胀预期因素。
前三类是基本性因素,后两类是增强性因素。
这次物价上涨,从供给面看,成本推动因素比较广泛,主要包括6种成本的上升,即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成本、运输等流通成本、资源环境成本、土地成本、住房成本均有上升和传导作用;加之全国从南到北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特别影响到一些品种的农产品供给。
从需求面看,主要拉动因素是货币信贷超常增长,其存量规模较大,对物价上涨的压力要逐步释放。
这是近两年多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为迅速遏制经济下滑和有力拉动经济回升所不可避免的一些副作用。
从国际上看,主要通胀输入因素有:全球流动性泛滥、境外热钱流入、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世界自然灾害导致国际农产品供给紧张和价格上扬等。
从市场管理因素看,一些社会游资乘机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哄抬物价,而市场监管有所疏忽。
从心理因素看,社会各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定的通胀预期。
二、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所谓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它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救助最根本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法治化是维护并实现困难群众基本权利(生存权)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法治缺失,而以公法和私法为主要架构的二元法律结构体系对于社会救助的规范相对贫弱。
社会救助法治进程必须形成合理健全的社会救助立法机制,寻求公法私法外的社会救助法的生存空间和价值张扬,建立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要规范公权对社会救助的干预,适当配置权力,切实依法行政,防止权力异化;通过立法培植中间力量,尽快推进并实现社会救助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要规范社会救助法的立法规划和体例,尤其防止制定错位的下位法来实施上位法的现象。
目前,在我国农村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有:五保供养制度、特困户救济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灾害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
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维护农民利益、建设新农村、保持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施社会救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公民的权利:社会救助是居民生存权的基本保障,体现了国家职责。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获取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社会救助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应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当今世界上,社会救助制度通常被视为纯粹的政府行为,是一种完全由政府运作的最基本的再分配或转移支付制度,其责任或义务通常以立法方式加以确认。
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社会救助是他们应当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
(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救助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是克服现实的贫困,它在公民因社会的或个人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致使其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因而陷入生活困境时发生作用。
因此,一般会有一套称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法定工作程序来审核申请救助的公民的收入状况,主要包括:个人申请、机构受理、立案调查、社区证明、政府批准。
能否得到社会救助的关键在于申请者个人收入或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是否低于政府事先确定了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有的国家或地区还要调查申请者的家庭财产和工薪之外的其他经济来源。
这种“选择性”原则是社会救助最为突出的特点,它能保证有限的社会救助经费切实地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
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的仅仅是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或实物,目的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
它不问致贫原因,只看受助者是否真正贫困,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它的责任仅仅是使受助者的生活相当于或略高于最低生活需求,以避免产生依赖心理或者不劳而获的思想,只要受助者的收入超过最低生活标准,救助行动就相应中断。
(三、)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的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效地弥补了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
三、社会救助—就物价上涨建立的物价联动机制各地依价格指数涨幅自主确定国家规定,各地要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涨幅作为依据,启动机制的临界条件可参考当地政府每年提出的预期价格调控目标自行确定。
由于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启动联动机制的指数依据和临界点因地制宜,不再是全国“一刀切”。
已出台联动机制的27个省份中,以城镇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调控标准的最多。
其中,福建、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甘肃、四川、河北、内蒙古9省区将同比涨幅连续3个月达到或超过3%作为启动条件;而海南、辽宁、河南的这一数字是4%,吉林是4.5%,安徽、山东、宁夏是5%。
此外,天津、江苏、新疆、湖北、云南、陕西、山西则直接采用指数单月涨幅作为标准,启动临界点分别为3%、3%、3.8%、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