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鹿柴》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翻译】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
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
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
《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
《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鹿柴》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鹿柴朝代:唐朝|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译文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注释①鹿柴(zha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②但:只。
闻:听见。
③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④照:照耀。
赏析/鉴赏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全诗原文及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出自唐代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相关翻译写翻译鹿柴英文译文Quiet valley did not see anyone,Can only hear the voice.The after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 ...鹿柴译文及注释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 ...相关赏析写赏析鹿柴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 ...作者介绍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juview_2842.h tml绿叶紫裹,丹茎白蒂。
出HH56F>自先秦宋玉的《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为高唐之客。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
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王曰:“朝云始楚,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楚也,榯兮若松榯;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衭鄣日,而望所思。
鹿柴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古诗鹿柴的原文及赏析
鹿柴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古诗鹿柴的原文及赏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想要了解古诗鹿柴的小伙伴快来瞧瞧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鹿柴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古诗鹿柴的原文及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古诗鹿柴的意思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古诗鹿柴的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古诗鹿柴的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
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
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
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
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
《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鹿柴·空山不见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言】《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翻译】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唐代王维《鹿柴》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王维《鹿柴》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王维《鹿柴》。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原文: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但〕只。
〔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古诗《鹿柴》翻译及赏析
鹿柴王维〔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及注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一说“返景中景,同‘影’。
意思是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出自唐代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
鹿柴古诗赏析(详细版)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文解释】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鹿柴(寨),又作鹿砦。
柴,栅栏。
鹿柴,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个处所。
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涛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这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造成闻声不见人效果的客观环境并不一样。
那么,诗中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既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
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
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
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
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
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
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
《鹿柴》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鹿柴》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鹿柴王维〔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一说“返景中景,同‘影’。
意思是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王维鹿柴原文及赏析两篇
王维鹿柴原文及赏析两篇【原文】鹿柴(zhai四声)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4) 照:照耀(着)。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赏析 1】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
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
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
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
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
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
《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
《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鹿柴·空山不见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言】《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翻译】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王维:鹿柴范文
王维:鹿柴范文王维: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鹿柴(zhai ):养鹿的地方,“柴”同“寨”。
但:只。
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韵译】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網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鹿柴,是網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L1J 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111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L1J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111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岀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鹿柴王维意思
鹿柴王维意思鹿柴王维意思《鹿柴》是一首简短精炼、意味悠长的写景诗,它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期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鹿柴王维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意思空寂的山中不见有人,只听到人语的声响;太阳的余晖返入深林,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那空寂的山谷有人语喧哗,但空谷传音,更可见山谷之清幽。
那空寂的山林有夕阳斜照,但阴暗潮湿的青苔,更可见山林之幽暗。
王维特别善写“空”,他笔下的“空” 并不是空虚无有,而是象征着他内心世界的空明澄澈,无牵无挂,无忧无虑,无累无碍。
这种空寂是一种远离尘世的从容闲适,去除尘累的清净本心。
当他以这种“心静如空”的状态去观照自然山水时,所获得的自然是一种空灵的审美体验,而我们在读这些诗时亦可获得心灵的洗涤。
就是这四句诗,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寂静而清晰的世界,它就像是一张用淡墨画成的山水画,寥寥几笔,意境无限。
关于王维的山水诗,苏东坡有着极为精彩的评价。
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这首诗中,所谓“诗中有画”,指的正是王维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写作手法。
清人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这样评价《鹿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
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
”通过“人语”映衬空寂,通过“返景”映衬幽深。
这就像传统山水画中,用留白来映衬墨色,用墨来映衬白底一样,都是相当高明的表现手法。
当然,诗歌毕竟不等于绘画,这首诗中也有超出绘画的地方:第一句写声响与声响背后的人迹,第二句写光线的动态与青苔的色彩,这些都不是传统水墨画所能够表达的。
《鹿柴》诗中有画,而又超越于画,具有立体而多维的艺术感。
作为画家的'王维,他的艺术修养影响着《鹿柴》的写作,而作为学佛人的王维,他的禅宗思想更是诗歌的精神底蕴。
王维写辋川,写山水,多有“照”的意象。
他笔下的“照”不是阳光普照,不是烈日朗照,而是如《鹿柴》中的落日那般静静的映照。
《鹿柴》原文及翻译
《鹿柴》原文及翻译《鹿柴》原文及翻译《鹿柴》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翻译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鹿柴》注释①鹿柴(zha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②但:只。
闻:听见。
③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④照:照耀。
《鹿柴》赏析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鹿柴古诗全诗的意思
鹿柴古诗全诗的意思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所著之诗无不浸染了禅意而言尽意无穷,令人在空花水月般无我之境里体悟现实之外的幽然之境,摩诘的诗总能唤起人们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共鸣,最终窥见内心本我,迎来,久违的宁静与释然。
以《鹿柴》一诗为例,全诗未著“我”一字,却感觉得到一位孤独旅人的行迹。
看似写景,实则写虚空,写内心的圆满自足:
“空山不见人”,子然一身于渺无人烟的空谷荒原,目之所及是迷雾般陌生境地,却蕴含着独自面对世界万象的勇气。
“但闻人语响”,还是望不见一息人影,熟悉的人声这么近又那样远,如同独我人置身世外,只是清风忽而送来尘世的喧器即便这样也无法扰乱我心。
“反景如深林,复照青苔上”,一束阳光始料未及地惊动了这仿佛凝滞了的深山,透过密林、尘埃与时光,映照青石之上,恰如顿悟的灵光闪现给人以启迪,仿佛来自太虚的意旨,蕴含神意与关切,为结尾增添一抹暖色。
诗画的圆满结合是情景相融,臻于艺术高境,正如苏东坡论其《蓝田烟雨图》
时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种物我不分、冥合天人的思想令王维之诗触及自然神韵、人生哲思、与宇宙玄妙。
以我拙见,此境成因非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却是此心本静,无可取舍,在平淡之中参透永恒。
其诗意蕴之隽永恰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论唐诗之境所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
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文解释】
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译文二: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
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
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词语解释】
空山:空旷的山林。
但闻:只听到。
但,只。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但:只。
闻:听见。
照:照耀(着)。
【诗文赏析】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
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这首诗是诗、画、音乐相结合的和谐,幽深境界的表现。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
苔上。
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