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隋书·经籍志》在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合集下载

试论《隋书·经籍志》在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试论《隋书·经籍志》在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其 中 记 传 录 类 分历史 文 献


为 十二子


这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创 举 它 为 以 后 历 史 文 献各 类


的确 立 奠定 了 基础
“ ”

李 唐 建 国 后 唐太 宗高 度 重 视 史 鉴 作 用 不仅 开史馆 专修 五 代史





即《 梁书 》


陈书》


北齐书 》
试论 《 隋 书 经 籍 志 在 中 国 历 史 文 献 目 录 学史 上 的 地 位

颜 永涛
余 敏辉
由 唐初 政 治 家


史 学 家魏 征 等 人 编 撰 的 《 隋 书 经 籍 志 》 以 下 简 称 《 隋 志 》



是继
汉 书 艺 文 志 》 以 下 简称


汉志》

之后 我 国 又




此 后 世 相 祖述 产 无 所 变 革



成 为 永 制 历 史 文 献 目 录在 四 分法 书




中 的第 二地

位 由 此 奠 定 刘 宋 秘 书丞 王 俭 作 《 七 志 》 即 经 典 志 诸 子 志 文 翰 志 军 书 志 阴 阳 志 术
、 、 、

艺 志 图 谱 志 另 附有 道 佛 经
门 不 同 于 经学 的 独 立 学 问 在社会 上 得
十 三 种 别 为史 部


文献学总复习

文献学总复习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文献学总复习题 [乔其言]7页中国古典文献学总复习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1.文献校勘的对象包括讹文、脱文、衍文、倒文。

2.刘向《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3.古代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牍文献、缯帛文献、抄本文献、印本文献等。

4.中国古代文献的装帧形式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七种。

5.张之洞认为古籍善本包括三类:足本、精本、旧本。

6.宋濂《诸子辨》为首部辨群书之伪的专书。

7.被陈垣称为既“最高妙”又“最危险”的校勘方法是理校法。

南京大学文学院考博试题

南京大学文学院考博试题

南大古代文学历年考博专业试题汇编(2000-2009)南京大学2009年古代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文学史1.评述《毛诗序》的学术论争史。

2.具体论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交叉演进。

3.评价中唐韩孟诗派成就并论述北宋诗坛对其接受状况。

4.评论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语:“诗中之有骚,犹如词中之有贺方回、周美成。

”5.王士禛“神韵说”及其诗歌创作评述。

中国学术史1.先秦诸子流派、著述及思想评述。

2.谈谈中国古典目录的种类。

3.谈谈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与文学艺术之关系。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提到“清儒通释史籍的三部著作”,写出书名、作者并加以评价。

5.评述“新儒学”。

南京大学2008年古代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文学史1.刘熙载《艺概•赋概》中一段文献(评价屈原离骚和陶渊明赋的)的疏释。

2.魏晋六朝时文体论的发展趋势。

3.唐代社会“任侠”与文学的关系。

4.《四库全书总目》曰:“词中之有吴文英如诗中之有李商隐”,谈谈你的看法。

5.评价姚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学术史1.20世纪出土的简帛文献对于中国学术史的影响。

2.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从七分法到四分法的转变所体现的学术史的变迁。

3.朱熹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东亚文化的影响。

4.论古代社会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5.“国学”的渊源以及你对它的评判。

南京大学2007年古代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文学史1.谈谈《诗经》的雅与乐,正与变的关系,说说自己的看法。

2.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说说自己的看法。

|3.评述韩愈与中唐古文运动。

4.说说上述三则材料(略)提到的词“正”与“变”(本色)的关系。

5.谈谈《聊斋志异》中“狐鬼世界”对“拟晋唐小说”的超越。

中国学术史1.《四库全书总目》的成就及其在中国学术史的地位。

2.《五经正义》的撰者及在中国思想史的成就与影响。

3.谈谈《史记》与《汉书》的异同点。

4.说说“章(太炎)黄(侃)学派”,具体说说黄侃的学术思想与特点。

《隋书》内容丰富充实在正史书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隋书》内容丰富充实在正史书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隋书》内容丰富充实在正史书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隋书》,“二十四史”之一。

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

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

《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

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此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2019年,由吴玉贵、孟彦弘主持修订的中华书局点校本《隋书》修订本出版。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参加隋书编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

六三六年(贞观十年),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历史。

隋书的帝纪、列传和其他四朝史同时完成,合称「五代史」。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隋书》志包括梁陈齐周隋五朝制度,分段叙述。

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

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

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

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

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

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

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隋书·经籍志》总集观念

《隋书·经籍志》总集观念

《隋书·经籍志》总集观念探析摘要:《隋书·经籍志》合并《七录》之“总集部”与“杂文部”而成“总集类”,并以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为总集之始,在总集类中著录了各种文学文献。

其中有总集,亦有非总集者。

这种别具一格的文献著录方式源于其创新的总集观念。

与前人不同的是,它更注重文献体例的优劣,而少在意文献是否符合“总集”的性质。

本文试对《隋书·经籍志》的总集观念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隋书·经籍志》;总集类;总集;观念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来编撰图书的目录学书籍。

它在《文集录》的基础上专门设立集部,正式确定“集部”之名,并将它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类。

此“总集类”与题目中的“总集”概念不同。

“总集类”是指《隋志》集部下设的三大类目之一,而“总集”指的是与别集相对的一种编撰方式,它往往汇集诸家作品,是包括一种或多种作品体裁的综合集。

《隋志》总集类包括了总集与非总集,总集有专体总集、多体总集等;非总集则包括了一人之作、单篇之赋和文论之作等。

这种特殊的文献著录方式所呈现出来的总集观念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隋志》总集类之文献来源《隋志》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三类,而《七录·文集录》则下设“楚辞”、“别集”、“总集”、“杂文”四部。

显而易见,《隋志》比《七录·文集录》缺少了杂文部,但作为一部史志目录,它不仅要做到分类精密,还要求著录完备,因此,《隋志》不可能删去《七录·文集录》“杂文部”所著录的众多图书,而应是将其归入了“楚辞”、“别集”、“总集”某一类目中。

仔细分析《隋志》总集类,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仅著录的专体总集就不下百余种,有赋体总集、赞体总集、诗体总集、书体总集等等,而这些庞大数量的专体总集以及另外的一些非总集不可能全部来自仅著录了16种文献的《七录·文集录》之总集部,其必然是著录了来自其他类目的文献。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摘要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又无比繁复,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不同的层次有机的组织起来,对典籍加以整理、编纂和分类,做到纲举目张,执简驭繁。

在中国历史上对文献目录的分类早已有之,历经了准备、创制、发展、兴盛等不同的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本文拟就对四部分类法的源流作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文献目录源流四部分类法我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重要的学科技及学术分类的观念。

这一时期可以视为我国文献目录的准备阶段。

其后,两汉时期是文献目录的创制阶段,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东汉明帝时期由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术志的先例。

自此完成了具体使用的目录体制的创立。

至隋唐为文献目录的兴盛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一、四部分类法的产生魏氏代汉,采掇遗亡,与秘书中、外三阁藏之。

魏秘书郎邓默,删省旧文,除其浮秽,始制《中经》。

西晋时期,秘书监荀勖重编国家目录,依据魏秘书郎郑默的《中经》更辑新簿而撰《中经新簿》(亦称《中经新簿》或《晋中经簿》)。

《中经新簿》改刘向《七略》的分类法,始为四部,“一曰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①因此,从内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经、子、史、集。

《隋书.经籍志》史学思想初探

《隋书.经籍志》史学思想初探

5隋书#经籍志6史学思想初探何晓涛由唐初魏征等人编纂而成的5隋书#经籍志6(以下简称5隋志6),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5隋志6继承和发展了汉魏六朝的目录学成果,在分类体系、体例结构和编制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已为众所公认。

但5隋志6的学术价值远不止于此。

5隋志6实质上是一部官修的学术史,它继承了5汉书#艺文志6/辨章学术,考镜源流0的传统,对唐代以前的整个学术的发展作了全面和概括的总结,对于经学史、史学史、子学史和文学理论史等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即是从史学思想史的角度对5隋志6所作的一些初步的研究和阐述,疏谬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一、5隋书#经籍志6对经史关系的认识两汉时期,儒学被确定为官方意识形态,专门研究儒家学术的经学地位开始凌驾于其他学问之上,成为众学之学。

在经史关系上自然就表现为重经轻史。

汉魏南北朝时期,随着经学的衰落和人们对于史学功能及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史学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一门与经学相并立的学问。

作为一部总结性的学术史著作,5隋志6对此有着自己的认识。

在经史关系的认识上,5隋志6表现出一种较为客观和求实的态度。

首先,5隋志6如实地肯定了史学的独立地位。

汉魏南北朝是中国传统史学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史学逐步从经学的附庸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两汉时期,虽然出现了5史记6、5汉书6等辉煌的史学巨著,但史学的重要性尚未被人们认识,其地位和影响远不如六艺、诸子之学重要和显赫。

司马迁就慨叹/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0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皇朝迭起,政权更替频繁,民族冲突不断,社会矛盾尖锐,人们急需从历史中汲取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史学因而得到了飞速发展。

这一时期,史风之旺盛,史家之辈出,史书数量和种类之繁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史学和史家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魏收就因为掌握着修史大权而敢说/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0º史学的发展情况在5汉志6和5隋志6等目录文献学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隋书经籍志·集部序》的目录体制与内容特色

《隋书经籍志·集部序》的目录体制与内容特色

《隋书经籍志·集部序》的目录体制与内容特色苗贵松【摘要】[摘要]从体制上看,《隋书·经籍志》集部在书名、卷下,常附简要注释,指明作者及时代、爵衔,间或说明真伪及存亡残缺等,并以夹注,依类附录已佚书目。

从内容上看,《隋志集部序》侧重从文献学角度,阐明文学源流,总结文学文献与文学学术发展演变规律,表明编撰者的文学史观。

《隋志集部序》的特色,是在考得失、评异同中体现出作者的批评眼光。

限于时代和史家本身思想认识水平,《隋志集部序》也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

【期刊名称】黑龙江史志【年(卷),期】2012(000)017【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隋志;体制;集部序;内容;特色《隋书》,唐魏徵等撰,八十五卷。

《四库总目》卷四十六《隋书》条指出“其十志最为后人所推”。

十志原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而作,称《五代史志》,后各史单行,遂并入《隋书》。

其中由唐李延寿等撰,魏徵删定的《经籍志》,首创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系,成为旧目录书籍分类的标准(1)。

它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也显示六朝图书流通情况,是《汉书艺文志》以后最早的史志书目。

《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的文学类目——集部,是《隋志》最具特色和成就的部类之一。

从体制上看,《隋志》集部在书名、卷下,常附简要注释,指明作者及时代、爵衔,间或说明真伪及存亡残缺等,如称“梁有”、“宋有”、“亡”,并以夹注,依类附录已佚书目。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目录体制三小序》说:“汉、隋《志》皆有大序一篇,为总书之纲领。

其每一种后辄为一序,而每略每部之后又总而论之,皆所以叙源流明得失也”[1];陈垣先生也说:“《汉志》、《隋志》只一方式而已,所谓一方式者,志前有总序,中间分类排列书名、卷数、撰人,每一类毕,总其家数,条其派别而已。

”[2]叙录用以介绍一书之大要,书目之序则用以介绍群书之概略。

《隋志》集部既为研究先唐文学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献(2),又上承《七略》、《汉志》传统,撰写部类序论(3)。

从《隋书·经籍志》看中国唐朝以前的农学著作

从《隋书·经籍志》看中国唐朝以前的农学著作
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共10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共13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共14对隋书经籍志的简单评价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隋书部史志目录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经史子集类目名称直接影响了后世公私家书目的分类体系
维普资讯
摘要 叙述 了何谓 《 隋书 ・ 经籍 志》 其 内容 、 及 体例 , 隋 书・ 对《 经籍 志》 中的农 业著作进行 了 究 , 研 进一 步探讨 了中国唐朝 以前 农学著作 的 概况及特点 。 关键词 经籍 志 ;隋书 ・ 《 经籍 志》 农 学著作 ; 中图分类号 F 2 文献标识 码 A 39 文章编号 O1 — 61 ̄ 80 — 09 — 2 57 61( )1 033 0
字的第 1 个意项 这样 解 释 : ( ) 书籍 凡 着 于 竹 帛 皆渭 之 音 i( i
现《 隋书 ・ 籍志 》 最古 的第 2 史 志 目录 , 历史 上 第一 经 存 部 在
次 以经 、 、 、 史 子 集类 目名称 , 接影 响 了后世 公 私 家书 目的 直
分类体系。《 隋书・ 经籍志》 既反映了隋朝时期的一代藏书,
1 《 隋书 ・ 经籍志》 内容及 其体例 的
理、 、 谱系 簿录( l 类)子 : 、 、 、 、 、 共 3 ; 儒家 道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 家、 、 、 杂家 农家 小说家 、 、 、 、 、 ( l类 ) 兵家 天文 历数 五行 医方 共 4 ;
集: 楚辞 、 别集 、 总集( 3 )附道经 、 。 共 类 ; 佛经 13 对《 . 隋书 ・ 籍志》 经 的简 单评 价 《 书・ 隋 经籍 志》 我 国 是
从《 隋书 ・ 志》 中国唐 朝 以前农 学 著作 的话 , 注 意 以 经籍 看 应

史部目录的独立及其子目沿革——以《隋书·经籍志》为中心考证

史部目录的独立及其子目沿革——以《隋书·经籍志》为中心考证

史部目录的独立及其子目沿革——以《隋书·经籍志》为中心考证作者:金华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第12期金华(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天津300134)关键词:史部目录;隋志;子目沿革摘要:作为“纲纪群籍,簿属甲乙之学”,目录学的发展关系重大。

随着七部分类到四部分类法转变的完成,史部目录的地位最终突显出来。

直到《隋书·经籍志》(为了叙述方便,仿照惯例《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的完成,史部目录终于独立而且下设各子目成熟完善,为后世所效仿。

中图分类号:G2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12-0132-03唐初《隋志》正式启用了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并把附庸于《汉志》六艺略春秋家的史部书目独立出来,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上有贡献的创举,一直沿用至今。

1《隋志》的简介“(贞观)十五年又诏左仆射与志宁太史令李淳风、著作郎群安仁、符玺郎李延寿同修五代史志,凡十志三十卷,显庆元年太尉长孙无忌等上,诏藏秘阁后又编入隋书……”[1]。

《隋志》即为十志之一,有评价其编排的内容、笔法“在十志中为最下”[2],但在目录学上,《隋志》却有“创始”的意义。

“(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3]四部分类法始于此。

在此之后目录学的“六分法”与“四分法”仍是交织进行,刘宋、王俭的《七志》颇有回归《汉志》的意味。

梁秘书监任昉、殷钧造《四部目录》,又将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终成《五部目录》,[4]但实际仍以“四分法”为主体。

阮孝绪的《七录》,表面分为七类,但除去佛道二录,也是以四部为主体的。

直到《隋志》最后确定经、史、子、集四类,成为我国古代目录的正统和主流,即“汉以后之艺文唯籍是,以考见源流辨别真伪”[5]。

2史部目录的独立《隋志》是唐代官修的书目,在隋代藏书目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编成,可谓“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合其近秘,约文诸义”[6]。

《隋书·经籍志》及其现代价值启示的开题报告

《隋书·经籍志》及其现代价值启示的开题报告

《隋书·经籍志》及其现代价值启示的开题报告《隋书·经籍志》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颜真卿所作的一部介绍古代经典书籍的文献,时代跨度包括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并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书籍的篇目、作者、编纂背景、传世情况、流传渠道等内容。

《隋书·经籍志》在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方面,它为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书籍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它的作者颜真卿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诗歌等作品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了解唐代文学艺术以及中国文化艺术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对于《隋书·经籍志》的研究以及其现代价值的思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1. 书籍的传播和价值的认知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对于书籍的获取和识别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数字化的书籍、在线阅读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等技术手段为书籍的传播和价值认知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 中国古代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对于现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传承意义,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所在。

因此,在学习《隋书·经籍志》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认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并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性。

3. 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应该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隋书·经籍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对于它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

4. 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与创造学习《隋书·经籍志》,更要在保持古代文化传承的同时,面向未来,不断创新和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道路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能够运用文献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隋书·经籍志》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够启示我们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思考和文化创新。

史部目录的独立及其子目沿革——以《隋书·经籍志》为中心考证

史部目录的独立及其子目沿革——以《隋书·经籍志》为中心考证

第33卷第12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年12月史部目录的独立及其子目沿革———以《隋书·经籍志》为中心考证金 华(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134)关键词:史部目录;隋志;子目沿革摘 要:作为“纲纪群籍,簿属甲乙之学”,目录学的发展关系重大。

随着七部分类到四部分类法转变的完成,史部目录的地位最终突显出来。

直到《隋书·经籍志》(为了叙述方便,仿照惯例《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的完成,史部目录终于独立而且下设各子目成熟完善,为后世所效仿。

中图分类号:G2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12-0132-03收稿日期:2013-11-13作者简介:金华(1986-),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唐初《隋志》正式启用了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并把附庸于《汉志》六艺略春秋家的史部书目独立出来,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上有贡献的创举,一直沿用至今。

1 《隋志》的简介“(贞观)十五年又诏左仆射与志宁太史令李淳风、著作郎群安仁、符玺郎李延寿同修五代史志,凡十志三十卷,显庆元年太尉长孙无忌等上,诏藏秘阁后又编入隋书……”[1]。

《隋志》即为十志之一,有评价其编排的内容、笔法“在十志中为最下”[2],但在目录学上,《隋志》却有“创始”的意义。

“(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3]四部分类法始于此。

在此之后目录学的“六分法”与“四分法”仍是交织进行,刘宋、王俭的《七志》颇有回归《汉志》的意味。

梁秘书监任昉、殷钧造《四部目录》,又将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终成《五部目录》,[4]但实际仍以“四分法”为主体。

阮孝绪的《七录》,表面分为七类,但除去佛道二录,也是以四部为主体的。

直到《隋志》最后确定经、史、子、集四类,成为我国古代目录的正统和主流,即“汉以后之艺文唯籍是,以考见源流辨别真伪”[5]。

《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和著录上的创新

《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和著录上的创新

《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和著录上的创新王洁【摘要】与<汉书·艺文志>齐名的<隋书·经籍志>,在编撰体例、序言、学术探究等方面对<汉书·艺文志>都有所继承,甚至在内容方面也有沿袭.但为了适应当时文献编目的具体情况和时代要求,<隋书·经籍志>在分类,著录方面等都有所创新.这种创新在我国图书分类史上和目录学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1【总页数】4页(P62-64,86)【关键词】《隋书·经籍志》;《汉书·艺文志》;分类方法;著录方式;创新【作者】王洁【作者单位】毕节学院图书馆,贵州,毕节,55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两部史志目录学著作。

自汉至隋,长达600年,此间《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南北朝诸史,均无《艺文志》或《经籍志》,故《隋书》实为继《汉书》之后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学著作。

《隋书》在编撰体例、序言、学术探究等方面对《汉书》都有所继承,甚至在内容方面也有所沿袭。

自魏晋以来,因战乱、尊儒以及史学的发展,兵书、术数、方技之书籍大减,而史书却大增。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当时文献编目的具体情况,《隋书》在继承沿袭《汉书》的基础上,在图书分类法、著录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分天下图书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大门类的分类体系,在《隋书·经籍志》中演变为经、史、子、集等四部分类。

这种演变有它自身的必然性。

首先,东汉末年至西晋,战祸频仍,社会动乱,历史文献遭到严重损毁。

隋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言书有“五厄”,其中东汉至隋时就有三厄:“及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

《隋书-经籍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隋书-经籍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隋书-经籍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隋书-经籍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隋书经籍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

《隋书·经籍志》与《四库全书总目》的比较

《隋书·经籍志》与《四库全书总目》的比较

《隋书·经籍志》与《四库全书总目》的比较《隋书·经籍志》成书时间是唐初,为唐初官修的一部史书目录,列于《隋书·志三十二》到《隋书·志三十五》。

因为《隋书·经籍志》确立并且细分了目录的四分法,将一切收录典籍归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上承《汉书·艺文志》和《七录》,下启历代目录类书,因此在目录类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库全书总目·凡例》中有言:“自隋志以下。

门目大同小异。

互有出入。

亦各具得失。

今择善而从。

”下面论述了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根据诰令的要求作出的一些细节方面的分类:“文献通考入集部。

今以其事关国政。

诏令从唐志例。

入史部。

奏议从汉志例。

亦入史部。

东都事略之属。

不可入正史。

而亦不可入杂史者。

从宋史例。

立别史一门。

香谱鹰谱之属。

旧志无所附丽。

强入农家。

今从尤袤遂初堂书目例。

立谱录一门。

名家墨家纵横家。

历代著录。

各不过一二种。

难以成帙。

今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例。

并入杂家为一门。

又别集之有诗无文者。

文献通考别立诗集一门。

然则有文无诗者。

何不别立文集一门。

多事区分。

徒滋繁碎。

今仍从诸史之例。

并为别集一门。

又兼诂群经者。

唐志题曰经解。

则不见其为群经。

朱彝尊经义考题曰群经。

又不见其为经解。

徐乾学通志堂所刻。

改名曰总经解。

何焯又讥其杜撰。

今取隋志之文。

名之曰五经总义。

凡斯之类。

皆务求典据。

非事更张。

”根据《凡例》中的说法,《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编纂方法是根据《隋志》继承发展而来的,只在四分法之下的细分方面有所区分。

究其原因,大约有一下几点:1.《隋志》与《四库全书总目》成书时间相差较远。

这就造成了有大量的典籍,在《隋书》的时候还不存在,到了《四库全书总目》编纂的时候却已经蔚然大观,乃至可以别立门户;同时也有大量的典籍,在《隋志》编纂的时候尚有存书,但是到了《四库全书总目》编纂的时候,就已经零星散佚,不成大类了,正如凡例所说“名家墨家纵横家。

隋书的史学价值

隋书的史学价值

隋书的史学价值《隋书》的史学价值《隋书》是唐代官修正史的代表作。

《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较好的一部。

它的纪传部分有本纪5卷,列传50卷,记载隋朝38年的历史,志的部分有十个门类30卷,记载的是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典章制度史,又称《五代史志》。

关于《隋书》的作者,一直搞得很乱,《旧唐书》记载“魏徽等撰”。

而刘知几《史通》则说颜师古、孔颖达等和于志宁、李淳风诸人共同撰成。

还有题为长孙无忌撰述的。

这是因为参加《隋书》撰述的人很多,几乎集中了当时大部分有名之士;开始以魏徵为其主编,后来魏徵死了,又由长孙无忌续为主编,完成未完成的部分。

一、内容现行《隋书》共八十五卷,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纪传部分,由魏徵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另一部分为史志部分,始修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是由长孙无忌监修的。

《隋书》十志包括:《仪礼志》7卷,《音乐志》、《律历志》、《天文志》各3卷,《五行志》2卷,《百官志》、《地理志》各3卷,《食货志》、《刑法志》各1卷,《经籍志》4卷。

《隋志》继承了《汉书》十志的传统,它记述典章制度的范围,实际上包括了已有史志的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权结构、统治规模和学术文化的面貌。

《隋志》写得一般都很有章法,每志都有序论概述历史源流和本志要旨,然后按五个朝代分段记述史实,给人以清晰、严整的印象。

《仪礼志》记载封建礼制方面的内容,贯彻着维护等级制度的宗旨。

《音乐志》除记录祭天地、祀鬼神的乐章外,还记载当时杂技的各种表演和域外音乐的内流,是有价值的艺术史料。

《律历志》、《天文志》和《五行志》记载了不少神秘主义的东西,是统治者用天意来为现实服务的工具。

但是其中记有不少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南北朝以来天文历算方面的成就。

《食货志》和《刑法志》篇幅较小,内容却很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 流 变 对 唐 以 前 历 史 文献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作 了


次 全面 总 结 而 且 首 次 提 出 史部 概念





将历 史文 献独 立设 为

大 门 类 并集 中 进 行著 录 从 而 奠 定 了 此 后
, ,
千 多 年 中 国 传统 历 史

文献 著录 的 基本形 式 它 在 中 国 历 史 文献 目 录 学 史上 有 着重要 地 位 本 文 对此 略 作 探讨
, ,

因 此 《隋 志 》作 为 唐代



部重要

的 官修学术史 就 能 够在各种 官修 私撰 收 目 的 基础 上第

次 正 式 提 出 史 部 概念 并
, ,

集 中 著 录 各类 历 史 文 献 正 如 作 者 明 确 指 出



班 固 以 《 史记 》 附 《 春 秋 》 今 开 其 事 类 凡


周书 》


隋 书 》五史 合称



并 委派 宰相监 修 还 亲




些 纪 传撰

写 论赞 而 从郑 默 到 阮孝 绪 的 三 百 年 间 图 书 四 分法 五 分法 七 分法 交 相 出 现 争 奇 斗



艳 使 得 历 史 文献 的 著 录 也 逐 渐 走 向 成 熟 和 趋 于 定 型
门 不 同 于 经学 的 独 立 学 问 在社会 上 得
十 三 种 别 为史 部



这就标 志 着史 学 巳 作 为

到 了 广 泛认 可

以 上可看 出

历 史 文 献 目 录 在 两 汉 魏晋 南 北 朝 数百 年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过 程 中 曾 屡
, ,
经 变 化 和 多 次反 复 其 间 经 历 了 与 其 它 文 献





取 消 史 部 历 史 文 献 又 重 入 经 典志





另 设 史记





传 子



与 六艺


” 、

小学 并列 搀 杂经 史 于





萧 梁处 士 阮 孝 绪 创 制 《 七 录 》 即 经


典 录 记 传 录 子 兵 录 文 集 录 技术 录 佛 法 录 仙 道 录
试论 《 隋 书 经 籍 志 在 中 国 历 史 文 献 目 录 学史 上 的 地 位

颜 永涛
余 敏辉
由 唐初 政 治 家


史 学 家魏 征 等 人 编 撰 的 《 隋 书 经 籍 志 》 以 下 简 称 《 隋 志 》(),是继
汉 书 艺 文 志 》 以 下 简称


汉志》

之后 我 国 又

, ,
早 在 先 秦 我 国 就产 生 了 为 数 不 少 的 历 史 文 献 比 较 著 名 的 如 《 尚 书 》



春 秋》



传》


国 语》


战 国 策 》 等 而 历 史 文 献 的 最早 著 录 却 是在 两 汉 时期



东汉 史 学 家 班 固 依

据 西 汉 末刘 向 刘 歆 父 子 相 继 完 成 的 《 七 略 》 而 撰 写 的 《 汉 志 》 分 天 下 图 书 为 六 大 门 类
即 六艺

诸 子 诗赋 兵 书 术 数 方 技





在 这 部 系 统 目 录 中 历 史 文 献 并 未 单 独设 类 主


要 附 在 《 六 艺 略 》 的 春 秋类 如 《 战 国 策 》
, ,


太史 公 》 即 《 史 记 》
( 、



楚 汉 春秋 》


汉 著 记》
等 但 也 有 个 别 收 入 《诸 子 略 》 的 儒 家类 如 《 高 祖 传 》

录 的 分 与合 即 由 最 初 的 入 经 为 附 庸 到

, ;
与 其它 文 献 的 混 沌 相 错 再 到 后 来 独 立 成 为 仅次 于 经 部 的 第 二 大 门 类 到 了 唐 代 又 为


变 即 《隋 志 》沿袭 了 《 七 略》
, ,


七 志》


七 录》 的 标 名 分 部 首 次 正 式 采 用 经 史 子 集




旧事

” 、

皇览簿



杂事

历 史文献 开始 独 立设 类 不 过 作

为 类 书 的 《 皇 览 》 也 夹杂 其 中 而 多 为 历 史 文 献 的 汲 冢 书 却 收 在 丁 部

东晋 著作 郎 李
古 籍研 究
卷上

充 撰《晋 元帝 四 部 书
“ ” “


调 整 四 部 中 乙 丙前 后 位 置 始 定 经 史 子 集 四 部 的 编 次 顺 序
益 提 高 历 史 文 献 目 录 开 始 成 为 独 立 门 类 且地 位 上 升 曹 魏 时 期 秘 书 郎 郑 默 始 制 《 中
经 》 西 晋秘 书 监 荀 勖 因 魏 《 中 经 》 更 著 《 新 簿 》

; ,

四分图 书 即 甲




乙 丙 丁 四部
、 、




三部是丙 部 著 录 史记


孝文传 》 这 种著 录 形式正 是 当

时历 史 文献数 量 较 少 史 学欠 发 达 而 且 不 被 社 会 重 视 的 历 史 真 实 反 映

, , ,

魏 晋南 北 朝 时 期 随 着 历 史 文 献 数 量 不 断 增 多 体 裁 愈 加 丰 富 史 学 的 社 会 地 位
, ,






其 中 记 传 录 类 分历史 文 献


为 十二子


这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创 举 它 为 以 后 历 史 文 献各 类


的确 立 奠定 了 基础
“ ”

李 唐 建 国 后 唐太 宗高 度 重 视 史 鉴 作 用 不仅 开史馆 专修 五 代史





即《 梁书 》


陈书》


北齐书 》

部类 名 称来 概 括 各 部 图 书 性 质 以 取 代 魏 晋 以 来 四 分 法



此 后 世 相 祖述 产 无 所 变 革



成 为 永 制 历 史 文 献 目 录在 四 分法 书




中 的第 二地

位 由 此 奠 定 刘 宋 秘 书丞 王 俭 作 《 七 志 》 即 经 典 志 诸 子 志 文 翰 志 军 书 志 阴 阳 志 术
、 、 、

艺 志 图 谱 志 另 附有 道 佛 经

部 比 较成 功 的 综合 性 图 书 分类 史 志 目
录 这 已 为 学术 界 所公认 我 们 认 为



隋 志 》 在 中 国 历 史 文 献 目 录 学方 面 也取 得 了 巨 大成

就并 产生 了 深 远 影 响 它 不 仅 以 部 类 序 论形式 界 说各 类 历 史 文献 的 性 质 内 容 阐 述 其 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