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资源流动分析

合集下载

国际货币体系变迁分析及展望

国际货币体系变迁分析及展望
(四)、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信用能力、数量规模与国际支付需要相符合的关键货币作支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关键货币的基础是美国当时远胜于他国的经济实力和巨额黄金储备,而最终体系的瓦解也是由于美元显胜于其他货币的信用能力的降低,使它与价值基础间的联系受到了削弱;现在以欧元为代表的区域货币体系则是靠有限的相关国经济实力联合在一起加以支持的。
在各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特别是对关键货币的选择中,各国的经济实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体现了世界范围内各国间货币政策相互协调状态及金融监管的变化约束、控制,比较强调各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是一种倾向于事先的政策调节;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这种“自然”的协调机制,较侧重于事后的汇率政策调节;到牙买加协议体系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和稳定吸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教训,又开始偏重于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并加强了监管当局的机能,成为各国的一种自觉的集体行为。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体现相关国经济政治利益一致的重要性
这主要指国际货币体系对国家间经济政治的“相互依赖性”(一国政策措施和自发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对其他国家和整个国际货币体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只有相关国的经济政治利益一致才能产生共同要求,达成协议,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
三、国际货币体系现状及缺陷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处于“基本上由少数国家的目标和政策主导,但没有一个有足够能力来对世界经济发号施令”的状态。1、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金融全球化的现实不相称。2、现行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安排与金融全球化的矛盾越来越尖锐。3、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国际最终贷款者的功能。上述弊端导致了国际货币体系原先的体系均衡被打破,原有的制度安排和规范无法满足新的环境要求而产生对新制度的需求。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及未来发展方向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及未来发展方向

01
加强金融市场改革和开放
中国应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竞争力,促进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02
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更加公正、合理
和稳定。
03
加强风险管理
中国应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跨境资本流动机制,
降低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06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对中国 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全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实力和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中国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 的使用范围。
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
中国不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竞争力。
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提高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和影响力,促进全球经济 的多元化发展。
03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趋势
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
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的崛 起,逐渐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
际货币体系。
多元化的货币体系有助于降低单 一货币的风险,促进各国经济的
稳定和发展。
货币的相对地位变化带来国际经 济格局的调整,国家间的竞争与
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
经济治理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表 现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协调上。国 际货币体系演进可能导致某些国家在全球经 济中的地位上升,从而改变了全球经济治理 的格局。
政策协调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还影响了各国之间的政策 协调。当某些国家的货币汇率波动较大时, 这些国家可能需要调整其货币政策和其他经 济政策以保持经济稳定。这种政策调整可能 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并需要各国之间的协 调合作。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变革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变革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与变革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深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变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交流和国际货币支付的机制和规则,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以及未来的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可以分为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三个阶段。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主流。

在金本位制下,货币的价值是通过与金的兑换关系来确定的。

这种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之后逐渐瓦解。

1944年,为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经济重建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

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稳定汇率并确保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

这个体系规定了所有货币都由美元来代替黄金进行国际交易。

美元的价值与黄金的兑换比例为35美元对一盎司黄金。

1971年,因为美国面临了国内经济问题,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正式崩溃了。

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包含了一个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主导的多元化体系。

这个体系允许各国货币相对自由地浮动,并通过货币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来调整汇率。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变革。

其中一些挑战包括:1. 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不够稳定。

目前,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交易货币。

这表明,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还不够多元化和均衡。

2.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

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这些国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这意味着世界上的经济中心正在不断向东移动,国际货币体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3. 数字货币的兴起。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等成为了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和价值储存方式。

与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相比,数字货币具有更快、更便宜和更安全的支付方式。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未来走向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未来走向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未来走向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未来走向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核心,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之间进行贸易和资本往来时所采用的货币关系体系,它是一种货币规则的结构,将不同的货币联系起来,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多个阶段,并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和新兴市场的崛起。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历程1、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国际货币体系中最早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货币的价值是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各国政府的货币保值稳定性是由它们所持金属储备的大小来决定的。

这种货币制度存在的问题在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很大,导致了黄金价格的剧烈波动。

因此,这种货币体系在20世纪初期被逐渐淘汰。

2、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二战后建立,其基本原则是以美元为基础的货币体系。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各国将自己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任何国家都可以将自己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

这种制度稳定而又简单,但出现了美国贸易赤字的问题,导致美国黄金储备下降,最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法郎兑换标准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之间的货币联系就渐渐断裂,出现了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等问题。

这时,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采取了法郎兑换标准。

它是一种维持货币稳定的方式,其实质是通过比较货币购买力、利率、就业率等指标,实现欧洲货币间的稳定汇率。

它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和失业数据对货币价格的影响。

4、泛欧宝计划泛欧宝计划是为解决欧洲货币联盟的问题而设立的。

泛欧宝计划的宗旨是在欧洲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市场,促进对欧洲货币与外部货币的交易,并获得资本和知识的流动。

这种货币体系加速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其并没有解决货币政策的调控问题。

5、浮动汇率体系浮动汇率体系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流形式,它没有采用一个单一的货币基准,而是采用市场的自主决定力。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趋势分析随着国际经济的蓬勃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趋势备受关注。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交流和流通方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本文将从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演变和趋势分析三个方面,来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趋势。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贸易往来时期。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中,用银、铜等贵重金属作为流通货币。

中世纪的贸易中,宝石、贵金属和战利品等被用作流通货币。

但是,在中世纪以前,没有一个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

到了20世纪,随着众多国家之间贸易的频繁发生,货币贬值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各国开始寻求建立一个国际货币体系。

最初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金本位制度,即以黄金作为国际货币储备和结算货币的主导货币体系。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然而,黄金提供的货币储备不足以支撑增长迅速的全球贸易。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货币周期波动、股市崩盘和失业率的加剧,使得各国政府开始尝试建立固定汇率制度。

这样的制度要求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人民币与美元相对稳定。

这时的货币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由于经济增长和全球通胀导致黄金储备下降,加之美国大幅度印发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6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困难。

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印钞票的继续增加,导致美国的黄金储备过少,国际投资者对欧元和美元的需求大幅下降。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取消美元与黄金的挂钩,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破产。

接下来,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真正的浮动汇率体系,同时以美元为主导的新货币体系。

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趋势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趋势是多元化和充分流通。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体量的快速增长,各国渴望减少与美元、欧元等少数货币的依赖。

因此,国际机构积极推动发展人民币、卢布、卢布、印度卢比和巴西雷亚尔等地区性和新兴货币。

此外,数字货币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诸如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在全球扩大使用。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趋势与可能路径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趋势与可能路径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趋势与可能路径作者:赵国华陈岩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05期国际货币地位的变更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看美元本位仍将持续;从中期看美元本位会逐步被多元货币体系替代;从长期看超主权货币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实现。

超主权货币有以下可能路径:扩展SDR使之过渡到超主权货币、从区域货币渐进过渡到超主权货币。

进入21世纪,美元本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建立起能够反映各方利益,尤其是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国际货币体系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一、美元本位的演进趋势(一)短期看美元本位仍将持续首先,国际货币地位的变更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国际货币体系中本位货币变更背后是经济地位的变化。

但是由于惯性的存在,经济地位的变化后很长时间,货币地位才会发生变化。

例如,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是在19世纪末,但美元取代英镑却是在其后几十年才完成。

国际货币地位不单单是相关方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政治力量的博弈。

其次,美国会竭力维持美元的地位。

美元本位是美国地位的象征,而且能够带来许多收益。

在这种情况,美国必然会竭力维持美元的地位。

通过美元环流,许多国家将贸易盈余积累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债券,使得美国可以以较低的收益率发行国债,支撑起包括美国军事霸权在内的庞大的政府开支。

当美国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时,其他国家由于持有较多的美元资产,不得不承担起共同应对的任务。

最后,其他货币短期内很难超越美元的地位。

由于欧债危机爆发、竞争力疲软、财政纪律松弛、经济结构不平衡以及监管奖惩不利等一体化的制度缺陷,使得欧元的未来竞争力受到了影响。

日元、英镑在国际储备中占有的份额本来就较少,再加上日本和英国的经济不振,日元、英镑也很难承担起主要国际储备的任务。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由于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也很难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世界各国只能无所作为。

各贸易大国之间可以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货币互换协议,减少美元国际储备,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打下基础。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优化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优化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优化随着全球化不断加深,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优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以及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资本流动活动,而资源优化则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两者在全球化时代互为影响、共同发展,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I. 全球化时代国际资本流动的特征国际资本流动的特征由资本流动的规模、方向和方式三个方面构成。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特征有:1. 资本流动规模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2. 资本流动方向多样。

除了跨国公司的资本流动,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向外部资本市场寻求资金,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寻找投资机会。

3. 资本流动方式多元化。

资本流动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还有海外基金、保险产品等衍生品的出现,为资本流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II. 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源优化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对于资源优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既推动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又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

1. 推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使得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在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可以根据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选择最优的投资地点,从而使得全球资源得到更为平衡的优化配置。

2. 促进全球产业结构升级。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国投资活动,不仅可以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还可以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

跨国公司往往将高附加值的环节放在发达国家,而将低附加值的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从而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分工的再调整。

III. 资源优化的国际合作虽然国际资本流动对于资源优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跨国公司的行为规范和跨国公司与当地政府的矛盾等。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和变迁的原因探究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和变迁的原因探究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和变迁的原因探究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融领域的公共品。

本文从公共品供给视角,通过比较纳什均衡总供给与帕累托最优总供给,指出每个国家对于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种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是不足的,需要加强协调和管理,并且纳什均衡供给的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提供公共品,在建立国际货币体系上要肩负责任与义务,低收入国家可搭便车。

国家收入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异及变化是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和变迁的根本原因。

标签:公共品供给;国际货币体系;纳什均衡;帕累托最优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及原因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交易结算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

历史表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和变迁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国际金本位制(1880-1914)—混乱的浮动汇率时期(1914-1929)—国际金汇兑本位制(1933-194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1)—史密森体系(1971-1973)—牙买加体系(1973-1999)—后牙买加体系(1999-)。

每阶段的国际货币体系都存在缺陷,不能长期维系,因此,尽管大多数国家都强调成熟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至今为止,成熟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仍未建立。

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和变迁原因的研究成果众多,理论上最经典的解释如“特里芬难题”和“三难选择”。

1960年提出的“特里芬难题”揭示了美元本位制的两难选择和不可持续性,美国创造国际清偿能力和其他国家对该制度的信心存在根本矛盾,美元将被新的清偿力所取代;由蒙代尔、弗莱明提出并由克鲁格曼等人发展的“三难选择”揭示不同国家在资本流动、汇率稳定和独立货币政策三个目标中只能实现其中两个,因此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难度较大。

国内学者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该问题,李海海(2004)从新兴古典经济学角度分析指出,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原因是专业化、技术和交易效率的相互作用加剧国际分工深化,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

张明、覃东海(2005)从国际资源流动的特点出发指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呈现中心—外围框架,在该框架下中心国输出通货获得实体资源注入,外围国输出实体资源获得国际流动性和金融资产,单中心构架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具系统相容性,导致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和变迁。

世界经济中货币流动性的演变及趋势

世界经济中货币流动性的演变及趋势

世界经济中货币流动性的演变及趋势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币流动性也随之发生了演变。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货币、金融科技、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经济。

那么,这个变化趋势将如何影响货币流动性的演变呢?货币流动性是指货币供应量与交易需要的比例关系,即货币的流动性越高,交易需要的货币量越小,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流动性的演变影响着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货币流动性的演变及对未来的趋势展望。

首先,货币的流动性逐渐趋于全球化。

在过去,由于国家边界限制和汇率体系的不同,货币的流通受到很多限制,使得货币流动性并没有达到最优状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寻求货币流动性的全球化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其次,数字货币成为了货币流动性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数字货币在货币流动性方面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数字货币的优势在于实时交易、成本低、全球化、安全性强等方面。

这使得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金融综合服务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同时,数字货币市场的发展也将会加强货币流动性,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

第三,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支付方式和结算方式也在不断转变。

在过去,人们支付和结算的方式主要靠现金和银行卡,但是现在,支付宝和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之一。

对于跨境支付来说,数字支付和移动支付无疑将成为未来清算和结算的首选方式。

这种形式的支付方式和结算方式也为货币流动性的提高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最后,货币政策的调整也将影响货币流动性的演变。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经济政策。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利益的不同,货币政策也会发生变化。

不同政策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动性,从而影响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经济发展中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经济发展中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经济发展中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关注焦点。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中这两个体系的演变,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国际金融体系是指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市场和资金流动所构成的系统。

它的演变可以追溯到现代国际贸易的起源,随着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体系逐渐形成。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阶段:(1)古代和中世纪:在这个时期,贸易往来主要是通过物物交换和货币贷款实现的,没有建立完整的金融体系。

然而,随着古代帝国的兴衰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金融体系逐渐发展起来。

(2)现代金本位时期:19世纪到20世纪初,一些国家采用了以黄金为基础的金本位制度。

这种制度下,货币与黄金挂钩,国际收支通过黄金流动来调节。

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衰退,金本位制度逐渐被放弃。

(3)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产生标志着现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根据协议,美元被设定为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然而,由于美国的贸易逆差和世界范围内的通胀压力,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年瓦解。

(4)自由浮动汇率体系:1971年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自由浮动汇率时期。

各国货币的汇率在市场供求关系下自由浮动,国际资金流动更加自由。

这个体系仍然存在至今,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金融危机和资本流动的波动。

2.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全球范围内货币的流通和交换体系。

它的演变主要是受到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阶段:(1)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度:在现代金本位时期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国际货币体系主要运作在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度下。

国际贸易主要依靠黄金和美元作为储备和支付货币。

(2)多种储备货币制度: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货币体系逐渐多元化。

除了美元之外,其他货币如欧元、日元和英镑也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这种多种储备货币制度的出现,增加了国际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与运行机制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与运行机制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与运行机制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使用的货币体系。

它是全球经济运行的基石,也是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的纽带。

然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与运行机制一直备受争议,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各经济体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将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与运行机制,包括其主要特点、演化历程、优缺点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点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国际货币是多重而混杂的,采用主要货币之间的兑换,中心国家货币的作用存在,汇率制度来源复杂,存在着贸易顺差和逆差的不平衡等问题。

首先,国际货币体系是多重而混杂的。

世界范围内有各种各样的货币流通,而它们之间的汇率关系又是多变的。

因此,人民币、美元、欧元等货币作为国际交易的主要货币,往往要求在交易中进行多次兑换,这也增加了交易的成本。

其次,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中心国家货币的作用。

世界上的中心国家货币主要是美元,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贸易大国。

由于美元的地位,美国可以利用它来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运作,这一点也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三,汇率制度来源复杂,世界范围内采用了不同的汇率制度。

这包括了可自由兑换的汇率制度、可变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这些制度对于货币转换和国际贸易的开展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最后,国际货币体系也存在着贸易顺差和逆差的不平衡问题。

一些国家的贸易顺差过大,而另一些国家的贸易逆差则相应过大,这可能导致财政经济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性。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历程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金本位货币体系,它是指国家将货币的价值和黄金挂钩,在国际贸易中流通。

第二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它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制度的诞生,同时美元也被定为世界储备货币。

第三阶段是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它是指国际货币市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形成。

第四阶段是区域性货币合作,它强调区域货币合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前景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前景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前景分析自从人类开始贸易活动以来,货币体系就是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国际货币体系作为跨国经济贸易的基础,自然也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本文将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出发,探讨其演变过程,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那时候的贸易往来主要采用金银贵重金属作为媒介。

但这种不断升值的贵金属很快被纸币所代替。

在公元13世纪,中国的元朝开始发行纸币。

而到了16世纪,欧洲的商人也开始使用纸币进行贸易。

到了19世纪晚期,传统的金本位货币体系开始崩溃。

全国银行家协会在1892年首次提出重黄金标准的建议,这种标准规定货币并不是直接以黄金担保,而是以中央银行的信用来担保。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为了战争需求,不得不暂时停止了金本位货币体系。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使得许多货币崩溃,也需要一种新型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各国间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议,该协议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设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并确立了以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特点是各国在国内政策上必须以维持固定的汇率为首要目标,同时在国际政策上则为各国央行提供美元,保持有限的汇率浮动幅度。

除此之外,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有一项限制,就是美国政府将美元作为基础货币而不是黄金,而其他国家则将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美国对金的需求不断上涨,而多数的外汇收入都被美国借用,因此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也随之增加。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美国经济对外的逆差和强烈的通货膨胀压力,美元被迫下调,也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随着各国货币之间的浮动汇率的推行,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

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开放、扩大,商业金融活动不断深入、广泛,国际汇率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发展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发展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发展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加深,国际货币体系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这一进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全球经济的变化和国际货币体系的适应性调整。

第一阶段:以黄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黄金是国际支付和储备的主要标准。

各国货币的价值与黄金挂钩,即可兑换为黄金。

这种以黄金为中心的体系保证了货币的稳定性,但也存在着固定汇率和流动性的限制。

第二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储备。

根据该体系,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

通过这样的安排,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国际贸易得以促进。

第三阶段:浮动汇率体系。

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以黄金兑换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

随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

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不再固定,而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波动。

这样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汇率的灵活性,但也带来了汇率波动和金融风险。

第四阶段:多元货币体系的出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新兴经济体崛起,国际货币体系逐渐出现多元化趋势。

尽管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但其他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例如,欧元、日元和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储备中的使用逐渐增多。

这种多元货币体系有助于减少对单一货币的依赖,提高全球金融稳定性。

尽管国际货币体系已经经历了多次演进,但它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全球货币供应与经济实力之间的不匹配。

由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美国可以通过发行更多的货币来满足全球需求。

这造成了各国货币之间的不平衡,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金融波动。

其次,国际货币体系的治理机制存在不足。

国际货币体系的决策权和权力集中在少数国家手中,这导致了一些新兴经济体的不满和挑战。

因此,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治理机制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最后,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应对全球金融风险和不稳定性的挑战。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路径与动因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路径与动因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路径与动因分析作者:朱丰根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2012年第10期朱丰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眼摘要演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国际清偿力的提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合理调整和国际经济主体对世界储备货币的信心三大问题。

至今为止,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历经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大阶段。

体系的演进可从四大动因中得到相当程度的解释,分别是实力、信心、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动态化制度,其演进变迁展现出人们的无奈和智慧。

眼关键词演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路径;演进动因眼中图分类号演F82 [文献标识码] A 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2)10-0075-04前言国际货币体系,或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为满足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的需要,而形成的各国间的货币关系、世界货币的职能原则、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

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解决三个专门性问题:国际清偿力的提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合理调整和世界经济主体对国际储备货币的信心。

历史上的任何一种国际货币体系都是为了满足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贸易与投融资的需要而形成的。

世界经济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市场统一体,要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有效运作,必须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以完成在国际贸易中日常的资金融通结算和国际投资中资金的转移流动。

同时,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建立有效应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其中最重要是储备变动和汇率改变(升值、贬值)。

即使有强有力的清偿能力,有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有效机制,如果人们对储备货币缺乏信心,就会招致大量的投资行为引起汇率的大幅波动,从而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严重不稳定甚至崩溃。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路径随着国际经济的变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古典金本位制和金汇兑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今牙买加体系三大阶段。

国际金本位制。

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货币体系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实现货币流通和国际贸易转移的重要载体,全球货币体系逐渐壮大,同时也在演变和发展中不断调整。

本文将对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自古至今,货币体系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演化。

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较为复杂,下面将其概括为三大阶段。

1,金本位货币体系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全球货币体系以金本位货币体系为主流。

这一时期的金本位货币体系指的是货币(主要是货币发行国的主要货币)和黄金的固定兑换比例。

国家间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以黄金作为支付媒介。

在这个货币体系下,货币发行国的货币发行量受到黄金产量和持有量的限制,因此,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得到了比较稳定的发展。

2,美元霸权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全球货币体系的主流由金本位货币体系转向了美元霸权货币体系。

这一时期的美元霸权货币体系指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美元成为主流货币,大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政府通过军事、经济、贸易等手段来维持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并通过美元的国际化实现了其国际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多极化货币体系时期21世纪初至今,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和普及,全球货币体系正在向多极化货币体系转变。

这一时期的多极化货币体系是指除美元以外,其他货币也在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除美元外,欧元、人民币等新兴经济体货币逐渐走向国际化,并逐步被作为跨境贸易和投资的结算货币,国际货币地位更加平衡。

二,全球货币体系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全球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方向:1,货币多元化越来越显著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发展,相应国家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的定价能力日益增强,货币多元化的趋势愈加显著。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现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选择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现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选择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现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选择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选择与策略。

我们将首先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从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当前的多元化货币体系,揭示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和关键转折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包括主要货币的地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接着,我们将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地位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收益与风险,包括经济、金融、政治等方面。

我们还将讨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资本管制、金融市场开放、汇率制度选择等。

我们将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建议。

结合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经验和当前现状,我们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具体的路径和策略建议,包括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等。

本文旨在为中国政府和企业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回顾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全球经济交往中的核心架构,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其历史演变不仅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也揭示了各国对于货币主导权的争夺和博弈。

在最初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贵金属如黄金和白银充当了主要的交易媒介。

这种以贵金属为基础的货币体系,由于其内在价值的稳定性,为早期的国际贸易提供了可靠的支付手段。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全球贸易的扩大,贵金属的产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货币需求,导致了货币供应的紧张。

20世纪初,国际货币体系迎来了第一次重大变革。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陷入混乱,原有的贵金属货币体系难以为继。

战后,为了重建国际经济秩序,各国在1922年召开了热那亚会议,决定建立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然而,由于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平衡和国际贸易的摩擦,这一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崩溃。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自古以来,国际贸易和货币一直是不可分割的。

国际货币体系作为支撑全球经济运转的基石,在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并讨论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 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国际货币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货币的发展史。

在古代,贸易通常采用以大宗商品为媒介的实物交换,如粮食、金属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金属作为货币媒介,如以黄金和银币为基础的货币体系。

然而,由于黄金和银的稀缺性,这种货币体系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

2.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随着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贸易迅速增加,国际货币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于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前,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一系列的演变。

2.1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主要国际货币体系。

根据金本位制,货币的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挂钩,国际贸易结算以黄金为媒介进行。

这种货币体系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稳定的汇率和一定的信用保证,但同时也受到黄金供给不足的制约。

2.2 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

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被确认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并将其与黄金挂钩。

此外,各国的货币也与美元保持一定的固定汇率。

这种体系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并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2.3 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了挑战,随着美元兑换黄金的限制被取消,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制阶段。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变动取决于市场供求,国际贸易结算不再以固定汇率为基础。

这种体系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但也引发了汇率波动和金融风险。

3. 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使得跨境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同国家间的货币交换更加便捷,并且市场参与者可以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增加。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资源流动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资源流动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资源流动分析[内容提要]迄今为止的国际货币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外围式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

位于这一构架中心的国家通过输出通货获得了实体资源的注入,得到了铸币税的好处,位于这一体系外围的国家通过输出实体资源获得了国际流动性和金融资产。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里,单中心构架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系统相容性,因此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多中心构架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方向。

一问题的提出迄今为止的各种国际货币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中心-外围构架。

位于这一构架中心的国家担负着提供国际货币的职能,而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输出guo际货币过程的对应面,就是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注入实质资源的过程。

换句话说,外围国家以支付国际铸币税为代价,获得了使用国际货币的便利。

波多(MichaelBordo)和弗兰德若(MarcFlandreau)比较了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围构架和当前的中心-外围构架后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中心国家把货币和黄金固定,外围国家或者仿效中心国家和黄金固定,或者实行浮动汇率。

外围国家的大量外债以中心国家的货币计值,因此外围国家容易遭受 __和债务失败的打击。

货币贬值意味着外围国家债务负担更重,它们不得不在“保持汇率浮动的同时严格限制外国借款”和“投入巨大资源维持与中心国家的硬钉住”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

在当前的中心-外围构架下,中心国家能够成功地实行浮动汇率,而外围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成熟,依然需要借入大量以中心国家货币计值的债务,并且同样害怕汇率波动。

为了能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它们不得不选择钉住中心国家的货币。

中心-外围构架的形式不断演进,但实质并没有改变,即中心国家对整个构架具有支配权,外围国家只能是被动依附。

(注:MichaelBordoandMarcFlandreau,"Core,eriphery,ExchangeRateReg imes,andGlobalization,"NBERWorkingPaper,No.8584,Novemberxx. )我们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

国际资金流动分析

国际资金流动分析

专栏一:1994年以来我国“热钱”流动情况 的估算


根据前述“热钱”估算口径,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 革以来,我国“热钱”流动存在较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 1994-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比较平稳,GDP增长率平均 为9%,并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热钱”合计净 流出近4000亿美元;2003-2010年,我国经济总体呈现高 速发展势头,GDP增长率平均为11%,人民币单边升值预 期且预期有所强化,“热钱”合计净流入近3000亿美元。 从1994-2010年较长时期来观察,则前期“热钱”净流出 与近年来“热钱”净流入基本相抵,总体呈现净流出约 1000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加额的3.5%。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提高和对外开放扩大,“热钱”流 动对储备积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1998年亚洲金 融危机前后,“热钱”净流出规模与GDP之比在8%左右, 但随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热钱”净流入规模与 GDP之比仅为0.6%。
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概况


跨境资金流动是反映一个经济体资金流出 入状况的统称,它具有严格的定义和规范 的统计标准。“热钱”是跨境资金流动中 的一部分,有理论上的定义,但无严格意 义的统计规范和标准。 本部分主要用国际通行口径和宽口径两种 方法分析了我国2001-2010年的跨境资金流 动状况,并重点讨论了“热钱”流动规模 的测算问题。
国际资金流动
பைடு நூலகம்
国际资金流动概念


国际资金流动——是指与实际生产,交换没 有直接联系而发生的以逐利为目的,以货币 金融形态存在于国际间的资金流动. 近年来,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扩大,跨 境资金流动规模明显增加,长期呈现净流 入态势,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为深入分析过去十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状 况,全面准确介绍我国“热钱”等套利资 金规模、特点、原因及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资源流动分析张明覃东海2012-12-26 22:41:00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京)2005年12期作者简介: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覃东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100732)内容提要:迄今为止的国际货币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外围式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

位于这一构架中心的国家通过输出通货获得了实体资源的注入,得到了铸币税的好处,位于这一体系外围的国家通过输出实体资源获得了国际流动性和金融资产。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里,单中心构架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系统相容性,因此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多中心构架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方向。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外围构架资源流动一问题的提出迄今为止的各种国际货币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中心-外围构架。

位于这一构架中心的国家担负着提供国际货币的职能,而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输出国际货币过程的对应面,就是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注入实质资源的过程。

换句话说,外围国家以支付国际铸币税为代价,获得了使用国际货币的便利。

波多(Michael Bordo)和弗兰德若(Marc Flandreau)比较了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围构架和当前的中心-外围构架后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中心国家把货币和黄金固定,外围国家或者仿效中心国家和黄金固定,或者实行浮动汇率。

外围国家的大量外债以中心国家的货币计值,因此外围国家容易遭受金融危机和债务失败的打击。

货币贬值意味着外围国家债务负担更重,它们不得不在“保持汇率浮动的同时严格限制外国借款”和“投入巨大资源维持与中心国家的硬钉住”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

在当前的中心-外围构架下,中心国家能够成功地实行浮动汇率,而外围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成熟,依然需要借入大量以中心国家货币计值的债务,并且同样害怕汇率波动。

为了能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它们不得不选择钉住中心国家的货币。

中心-外围构架的形式不断演进,但实质并没有改变,即中心国家对整个构架具有支配权,外围国家只能是被动依附。

(注:Michael Bordo and Marc Flandreau, " Core, eriphery,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Globalization, " NBER Working Paper, No. 8584, November 2001. )我们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

在一种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被引入初期,总能适应该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对于国际流动性和清偿力的要求,从而能够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往往是几十年时间,例如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都延续了3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国际经济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特别是主要大国之间的相对实力发生了变化之后,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变得不再具有可持续性,或者说变得系统不相容了。

此时,旧体系就会被新体系所取代。

(注:张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系统相容性分析》,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26~28页。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外围构架具有动态演进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彼此之间可能相互转化,经济实力的衰落可以使中心国家蜕变成外围国家(例如金本位制下的英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英国,地位就完全不同),经济实力的上升或者国家之间的联合可以使外围国家升级为中心国家(例如牙买加体系下的日本和德国升级到未来三大货币区鼎立体系的日本和德国)。

第二,中心国家的数量可能发生改变,既可以只有一个中心(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也可以有多个中心(例如金本位制和未来三大货币区鼎立体系)。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外围构架的演进过程中,国际货币的输出方式和实质资源的注入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从这种资源流动的视角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外围构架的变迁,并且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并给出几点具有普遍意义但有待于进一步检验的结论。

(注:在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确一下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划分。

我们把从1870年至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划分为4个时期:金本位时期(1870~1914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隔期(1918~193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4~1973年)、牙买加体系(全球浮动汇率体系)时期(1973年至今)。

本文不讨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隔期,因为这一时期里并没有成熟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金本位制下的资源流动在金本位制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黄金挂钩。

实行金本位制的30多年时间里,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货币的汇率平价几乎没有发生变动。

(注:Richard Baldwin and Philippe Martin, " Two Waves of Globalization: Superficial Similarities,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 NBER Working Paper, No. 6904, January 1999. )黄金事实上充当了世界货币,金币可以自由流动、自由兑换,甚至自由铸造或融化。

金币的自由流动保证了各国货币比价的相对稳定;金币的自由兑换保证了黄金与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金属铸币和银行券之间比价的相对稳定;金币的自由铸造或融化保证了各国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

因此,金本位制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固定汇率体系,促进了该时期国际汇率的稳定、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深入理解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构架的话,就不能脱离这个时代的特征去孤立地分析。

这一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三大货币区鼎立的货币体系,英镑区、法郎区和美元区以各自的殖民地为核心进行构筑。

在殖民地国家里,整个经济体系和货币制度都严重依赖于殖民者所在的国家。

很多殖民地国家甚至没有本国货币;即使在存在本国通货的国家里,也基本上把殖民者国家的货币视为官方认可的硬通货。

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围构架如图1所示。

图1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围构架和资源流动附图在图1中,位于这一构架中心的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美国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该体系是一个多中心的构架)。

位于这一构架外围的国家是各货币区的其他国家,主要是各中心国的殖民地国家。

以英国和英属殖民地为例,英国把英镑输出到英属殖民地,这往往是通过两种手段,第一种是进口殖民地的资源和初等工业品,第二种是到殖民地进行直接投资,而这两种手段都换来了来自殖民地国家的实际资源的注入。

我们也可以把这一过程视为英国向所述殖民地国家征收国际铸币税的过程,英国获得了实际资源,而殖民地国家获得了国际流动性便利(因为殖民地国家的本国货币不能用于国际支付)。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金本位制下,中心国家的英国、法国和美国的经常项目都保持了持续性顺差(见表1),也就意味着上述的第一条路径在净值上是反向的,即通过进口发出的银行券又通过出口收回来了,而且收回来的更多。

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输出货币而得到实质资源,从净值上只能通过上述第二条渠道(即资本项目渠道)完成。

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注入的资源一方面是资源等初级产品,另一方面是大量的黄金。

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国家以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和黄金持续不断累积为特征,外围国家则以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和黄金不断流失为特征,黄金越来越集中于中心国家手中。

表1 金本位时期各主要发达国家经常项目占GDP比例的平均值(注:整个样本期各国的时间范围为:澳大利亚(1861~1945年)、加拿大(1870~1945年)、丹麦(1874~1914年、1921~1945年)、芬兰(1872~1945年)、法国(1851~1913年、1919~1938年)、德国(1877~1913年、1925~1938年)、意大利(1861~1936年)、日本(1885~1944年)、俄罗斯(1885~1913年)、瑞典(1875~1945年)、英国(1869~1945年)、美国(1870~1945年)。

Matthew Jones and Maurice Obstfeld, " Saving, Investment, and Gold: A Reassessment of istorical Current Account Data, " in Guillermo Calvo, Rudi Dornbusch and Maurice Obstfeld. eds. , Money, Capital Mobility, and Trade: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Mundell, Cambridge, MA. : MIT Press, 2001, pp. 303-364. )国家整个样本期间1885~1913年原始经调整后的原始经调整后的常项目经常项目常项目经常项目澳大利亚-3.9 -4.2 -2.4 -2.8加拿大-3.5 -3.4 -7.2 -6.9丹麦-0.2 -1.2 -2.6 -2.6芬兰-5.2 -5.1 -5.8 -5.8法国 2.6 2.6 3.1 2.6德国 1.2 1.2 1.6 1.6意大利-1.3 -1.3 0.8 0.8日本-0.2 0.1 -0.8 -0.3挪威-1.7 -1.7 -3.2 -3.1俄罗斯-1.0 -0.4 -1.0 -0.4瑞典-0.8 -0.8 -2.3 -2.4英国 2.3 2.3 4.8 4.6美国 0.5 0.5 0.1 0.1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围构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构架,金本位制的崩溃有3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货币区外围国家不断向中心国家输出黄金,从而无法维持本国货币对黄金的平价。

第二,各中心国家内部发生了问题,中心国家之间也会进行商品贸易,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黄金越来越集中在个别大国手里(例如英国),从而造成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金本位制难以为继。

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英国的经济实力很强大,一方面通过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从世界范围内吸收黄金,另一方面通过资本项目的持续逆差向世界范围内输出国际通货。

第三,金本位制具有过于刚性的弊端,它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受制于黄金产量的增长。

上述原因决定了金本位制最后走向衰亡。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资源流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再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孤立和封锁,美国就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因此,在二战之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必然是美国承担主要义务和占有主要收益的货币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和美元挂钩,这种双挂钩结构赋予了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