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感受阈限的测量
阈值的测定
阈值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测定对各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性。
2.学习测量味觉绝对阈限的方法。
3.作为筛选品评员的一个依据。
二、实验原理:阈值测定方法:最小变化法(极限法):将刺激强度按大小顺序一点点增加,直到被试者有感觉为止。
这时刺激物刺激量的大小就是“出现阈限”,反之,从较大的刺激量开始,按顺序逐渐减小刺激物的刺激强度,直到被试感觉消失为止。
此时的刺激量为“消失阈限”。
感觉的绝对阈限是出现阈限和消失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三、实验材料1.材料:蔗糖、酒石酸、咖啡因、无水氯化钠等分析纯物质。
2.仪器:烧杯、分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样品准备(1)标准储备液配制表2 基本味道溶液配制标准2、溶液配制(1)参照上表2,每组选定其中的两种,配制从低到高的溶液浓度,并对各溶液进行编号,避免对评品员的心理干扰。
(2)按从低到高的浓度进行排序依次品尝。
品评员以纯净水作为对照,细心品尝,口中停留一段时间吐出,每次品尝后漱口,记录。
无味用“—”表示,味道感知(刺激阈)用“+”。
测定数中常以50%的出现次数为度,有50%的次数引起了感觉,即表现为刺激阈。
注意不要将样品咽下,测定出“出现阈限”。
(3)按从高到低的浓度进行排序按(2)中的品尝方法,测定出“消失阈值”。
五品评表表3 不同味道反应记录总表(如甜味,其它相同)表4 不同味道反应记录总表(如甜味,其它相同)注:阈值以“—”到出现“+”所对应的两者浓度的平均值来确定。
六、数据处理RXX i∑=X —平均刺激阈值(g/L )i X —第i 个人的刺激阈(g/L )R —品评员人数七、注意事项1、先用纯水刺激2、选用分析纯溶液,避免干扰样品必须编码,避免对评品员的心理干扰。
极限法测定几种频率的听觉阈限实验报告
极限法测定几种频率的听觉阈限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采用极限法测定集中频率下的听觉阈限,极限法是测定阈限的直接方法,它能形象地表明阈限这一概念。
也就是说,在记录纸上可以直接看出这一类与那一类(感觉得到和感觉不到)反应的界限。
极限法一般交替地使用递增和递减系列,这样既能抵消习惯误差,又能抵消期待误差。
本实验被试为吉林化工学院安全专业学生2名(男)。
本次实验地目的在于:1.熟悉极限法地应用。
2.了解纯音听觉阈限与不同频率地关系。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绝对听觉阈限与不同频率地声音刺激有关,听觉感受性最高地频率在1000Hz到4000Hz之间,当声音频率低于1000Hz或高于4000Hz时,听觉阈限显著升高,即绝对听觉阈限与声音刺激频率呈现“U”字相关。
关键词:极限法、听觉阈限1.引言感觉是由物质刺激作用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因此可以用物理量来说明感觉量。
如以“刚刚感觉到”的物理刺激量来代表感觉的绝对阈限(简称RL),用“刚刚感觉到”有差别的两个物理量之差来代表感觉的差别阈限(简称DL)。
“刚刚感觉到”是指这种感觉正处在“感觉到”与“感觉不到”的过渡地带,这样大小的感觉量可以用有50%的次数能感觉到、有50%的次数感觉不到的物理刺激量来表示。
传统心理物理法有三种基本方法。
作为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的极限法是测定阈限的直接方法,又称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
其特点是刺激按“渐增”和“渐减”两个序列交替变化组成,且每次变化的数量是相等的。
每一个序列的刺激强度包括足够大的范围,能够确定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因为极限法刺激的两个序列被试预先知道,也知道每次都有一定强度的刺激出现,因此易产生两种误差:一种是在渐增序列中提前报告“有”和在渐减序列中提前报告“无”的倾向所产生的期望误差;另一种是在渐减序列中坚持报告“有”和在渐增序列中坚持报告“无”的倾向所产生的习惯误差。
渐增序列和键键序列交替出现,在确定阈限时,求各次结果均值的方法就是为了平衡这一系统误差(一般称作“常误”)。
阈值的测定
阈值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测定对各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性。
2.学习测量味觉绝对阈限的方法。
3.作为筛选品评员的一个依据。
二、实验原理:阈值测定方法:最小变化法(极限法):将刺激强度按大小顺序一点点增加,直到被试者有感觉为止。
这时刺激物刺激量的大小就是“出现阈限”,反之,从较大的刺激量开始,按顺序逐渐减小刺激物的刺激强度,直到被试感觉消失为止。
此时的刺激量为“消失阈限”。
感觉的绝对阈限是出现阈限和消失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三、实验材料1.材料:蔗糖、酒石酸、咖啡因、无水氯化钠等分析纯物质。
2.仪器:烧杯、分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样品准备(1)标准储备液配制表2 基本味道溶液配制标准2、溶液配制(1)参照上表2,每组选定其中的两种,配制从低到高的溶液浓度,并对各溶液进行编号,避免对评品员的心理干扰。
(2)按从低到高的浓度进行排序依次品尝。
品评员以纯净水作为对照,细心品尝,口中停留一段时间吐出,每次品尝后漱口,记录。
无味用“—”表示,味道感知(刺激阈)用“+”。
测定数中常以50%的出现次数为度,有50%的次数引起了感觉,即表现为刺激阈。
注意不要将样品咽下,测定出“出现阈限”。
(3)按从高到低的浓度进行排序按(2)中的品尝方法,测定出“消失阈值”。
五品评表表3 不同味道反应记录总表(如甜味,其它相同)表4 不同味道反应记录总表(如甜味,其它相同)注:阈值以“—”到出现“+”所对应的两者浓度的平均值来确定。
六、数据处理RXX i∑=X —平均刺激阈值(g/L )i X —第i 个人的刺激阈(g/L )R —品评员人数七、注意事项1、先用纯水刺激2、选用分析纯溶液,避免干扰样品必须编码,避免对评品员的心理干扰。
两点阈实验报告
2007----2008第一学期《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学院:班级:学号:姓名: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手背触压觉的两点阈引言传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自感觉阈限的测量开始。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简称阈限,包括两方面: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其中,绝对阈限(Reiz Limen,简称RL)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而两点阈(two-points limen)是指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
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会被感觉成一个点。
能辨别的两点距离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
两点阈是对触觉空间辨别能力的度量。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
其规律是,运动能力越高的部位两点阈越低。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不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本实验用两点阈从一个侧面表示触觉绝对阈限,其目的是:测定手背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两点阈的测定方法之一:最小变化法;掌握EPT506型两点阈测量器的使用;学会对整理实验数据。
2、方法2.1 被试XXXXX在校大学生1名,女性,21岁,身体健康。
2.2 仪器和材料EPT506型两点阈测量器、记录纸。
2.3、实验程序:(1)在正式实验前,主试先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以确保仪器能够正常使用,保证两点阈测量计两脚能够垂直地、轻轻地、同时落在被试手背上。
(2)要求被试在实验位置就坐,支起挡板,确定被试不能看到刺激点。
主试向被试陈述指导语,要求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情况下根据感觉报告“两点”或“一点”,分不清可以猜测(仅两种报告结果)。
在被试的非实验区试测几次后,进入正式实验。
(3)主试按事先拟定好的刺激序列呈现刺激,实验总的刺激变化范围为2~50mm,每次变化的距离为固定数值2mm。
为控制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递增和递减系列应数量一致,20个系列中应包含10个递增系列和10个递减系列;为平衡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递增和递减系列按照ABBA法安排,交替进行;为防止被试形成预测,每一系列起始位置随机变化。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的一般规律作为教师考试中的必考知识点,考生是否能正确理解其含义,准确区分其不同,对考试的得到情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感觉的一般规律这个知识点呢,中公讲师将在此帮您进行释疑解惑。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感受性是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需要强调的是,感受性是一种能力,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例如当一个人受到蚊虫叮咬时能立刻拍死蚊子,就说明这个人的感受性比较好,对蚊虫叮咬的痛觉感受十分灵敏,这就是一种能力。
感受性又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如上文中蚊虫叮咬的例子,就是人能够刚刚有所感觉或刚刚能够感觉到疼痛的能力或灵敏程度。
再比如,你刚刚能够感觉到饭菜里有咸味儿的能力,就是你对咸味儿的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是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如在饭菜里继续加盐,你能够刚刚感受到菜的咸度上有变化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感受能力,强调了感觉的灵敏程度;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对感受性是感觉的从无到有,而差别感受性是人对最小刺激的辨别能力。
2、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感觉的刺激范围,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因而需要注意的是,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不同,它不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而是一个量值。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例如,在饭菜里加一勺盐A就能感觉到饭菜里有咸味儿了,那么一勺盐这个量值就是A的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分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例如在已经有咸味儿的菜里继续加盐,再加半勺,A就觉得这个菜比刚才更咸了,这个半勺就是A的差别感觉阈限。
因而,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个量值,代表着个体感受性的高低;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对感觉阈限是表示个体刚刚能够有所感觉的那个临界值,而差别感觉阈限是个体刚刚能够区分刺激变化的最小刺激量。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可以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指的是能力,感觉阈限指的是数值和范围;绝对是从无到有,差别指的是从有到有,但是两者之间是相对的。
例子:假设在手上放1g砝码,感觉不到有重量,加到2g,刚感觉到有重量的能力,就是绝对感受性,而2就是绝对感觉阈限;再往上加1g,加到3g,感觉2g和3g的重量是一样的,再加到4g,刚刚能感觉到2g和4g之间重量不一样的能力就是差别感受性,而引起差别感受性的数值4-2=2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2、感受像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一个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像,感受性的变化可以是上升的也可以是下降的。
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晚上刚泡脚的时候刚开始觉得烫,之后在水里呆的时间长了,就适应了,感觉不烫了,是肤觉的适应。
······注:痛觉是没有适应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视觉的适应,视觉适应可以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从明的环境中到暗的环境中。
例如:白天刚进电影院刚开始的时候伸手不见五指,感受性很低,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稍微能看见一些东西,感受性是在上升的;明适应是从暗的环境到明的环境中。
例如:白天在屋子里拉着窗帘睡觉,醒了之后拉开窗帘,刚开始觉得有点刺眼,感受性是很高的,后来适应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再觉得刺眼,感受性是有所下降的。
根据明适应和暗适应,得出:持续的弱刺激感受性在上升;持续的强刺激感受性在下降。
(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个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像。
根据时间的先后可以把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是同时出现的。
例如:用红笔做笔记;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
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是相继出现的。
例如:先吃药在吃糖;冬天从有暖气的屋子到外面,感觉很冷。
感觉及感觉规律
对于感觉规律,第一个要明确的就是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数值,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比如我们常说某人能吃辣,吃辣是他的能力,而如何表现他能吃辣呢?100克小米椒他才刚刚能感受到辣,这时候的100克就是感觉阈限。
需要明确的第二个知识点就是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比如,50分贝的声音小明刚刚能够听到,50就是绝对感觉阈限,这个能力就是绝对感受性;当声音提高到60分贝时。
小明感觉到此刻的声音与50分贝的声音大小不一样,这种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10是差别感觉阈限。
第三个需要掌握的就是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比如老年人听力比年轻人听力差,但是对声音的强度要求高。
年轻人听力好,对声音的强度要求低。
第四个考点就是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也叫感觉现象。
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感觉的补偿和相互作用。
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比如在KTV待久了之后,本来很吵闹的声音不吵了。
这就表现为听觉感受性降低,感觉阈限上升。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实验报告
表1全组被试原始记录数据
次数
被试1
被试2
被试3
次数
被试1
被试2
被试3
1
6.5
5.5
3.5
31
3.5
4.5
4.5
2
5.5
4.5
2.5
3
6.5
5.5
5.5
33
7.5
6.5
4.5
4
6.5
5.5
6.5
34
7.5
4.5
2.5
5
4.5
5.5
3.5
35
4.5
4.5
4.5
6
7.5
5.5
5.5
结 论
运用最小误差法可以测定被试的感觉阈限。阈值大小因人而异。但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在实验中要严格遵循程序进行操作,控制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的方法是交替呈现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并且随机选择每个序列的起点,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被试形成习惯或期望;为控制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应使最小变化法中的递增、递减序列按ABBA的顺序交替呈现,这样,即使整个实验过程中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也会平均作用在递增或递减系列上,不至于产生额外的干扰。
2.5
50
6.5
5.5
3.5
21
7.5
3.5
3.5
51
8.5
6.5
5.5
22
4.5
4.5
3.5
52
4.5
5.5
1.5
23
3.5
4.5
5.5
53
4.5
5.5
1.5
24
5.5
实验心理学作业之心理物理学方法
传统心理物理法一、最小变化法I 特点:探索从感觉不到到感觉到的转折点和从感觉到到感觉不到的转折点1、刺激是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2、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出现3、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不同4、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5、每个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就是绝对阈限II 阈限的测定1、绝对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刺激由递增和递减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寻找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重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每一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当被试说不清时,意义与之前的判断相反。
阈限计算:转折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阈限,绝对阈限就是系列所有阈限的平均值。
2、差别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即刺激是固定的,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又称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到大或由大而小的顺序排列。
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照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
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四类反应,当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记录为“+”;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录“=”;当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记录“—”;表示怀疑可记作“?”.阈限计算:在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取平均上下限的不肯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为主观相等点,理论上应与标准刺激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被称为常误。
III 误差及其控制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错误。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基本概念: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2)平均差误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绝对感觉阈限名词解释
绝对感觉阈限名词解释绝对感觉阈限是一个物理量,也称为绝对感受性,它是最大可能的把单位负荷输入到神经元上所引起的动作电位增量的最小值。
绝对感觉阈限在神经生理学中有重要意义。
1、绝对感觉阈限( 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当刺激按绝对感受性水平从感觉神经纤维上去除时,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值。
它是刺激强度和个体灵敏度之间的主要差异。
2、感觉阈限( sensory threshold):人们刚刚能够觉察到刺激量变化的最小差别。
绝对阈限( absolute threshold)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又称感觉阈。
是最大可能的把单位负荷输入到神经元上所引起的动作电位增量的最小值。
实验证明,这个数值等于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值。
在同一强度下,刺激物的强度愈高,引起的动作电位增量也就愈大。
绝对感觉阈限( absolute sensorile threshold,简称ESP)的测定需将刺激由微弱变为明显,再从明显变为微弱,最后用极微弱的刺激来进行测量。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制订了以美国M.S.D.V.鲍泰利斯博士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绝对感觉阈限( ESP)测定法,其要求标准如下:第一节是“阈下刺激”,即以绝对感觉阈限中最弱的刺激进行测试。
第二节是“阈上刺激”,即以绝对感觉阈限中次弱的刺激进行测试。
第三节是“绝对感觉阈限”,即用相当于所有可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强度的刺激进行测试。
例如,把一个光点放在前额上,记录下产生的动作电位数值。
若用一般的感觉刺激,则所记录的数值将包括许多由阈下刺激所造成的动作电位数值。
由此可见,绝对感觉阈限实际上包含了绝对感觉阈限和感觉阈限两个概念。
绝对感觉阈限等于单位刺激的动作电位增量(单位时间内刺激所引起的动作电位变化的最大值),即: ESP=cN-∑T|dt|cN=∑T|dt|( T为常数)式中cN是感觉阈限, t是刺激出现的时间,单位为ms。
此外,绝对感觉阈限还受环境影响。
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
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Xx(应用心理学)1 引言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
阈限包括两种: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其中,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最小变化法(minimal-change method)又称极限法(limit method),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本实验目的是:测定手心触压觉绝对感觉阈限;学习确定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范围和间距的方法;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2、方法2.1 被试大二年级1名,女性,身体健康。
2.2 仪器和材料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阈测量计、记录纸、彩笔。
2.3、实验程序:(1)先向被试发放指导语。
首先进行练习。
请被试在实验台一侧正对套袖口的位置就坐,身体各部分尽量保持自然舒适。
将左右手分别伸进对应的套袖里。
将左臂伸直,手指朝前手心向上放置,前臂的重量尽量让桌面承托。
右手尽量保持自然舒适的姿势。
主试在被试左手手心画一个圆形标记,以使测量计在该圆形标记内接触。
(2)听到实验主持者的口令后进行练习,主试在喊出“预备”后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的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觉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即右手伸出两个手指),否则就报告“一点”(即右手伸出一个手指),练习结果不记录。
(3)被试休息,主试根据练习结果确定两点距离范围。
(4)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的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1”,“两点”则记“2”。
要求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和“两点”这样两种报告,即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做渐减系列时被试第一次报告“一点”之后,此系列方可停止,然后进行下一系列。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个阈限值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愈陷的大小。
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人的感官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一般来说,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呈反比例: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of vision):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由于若干个外侧膝状体细胞共同会聚到一个皮层细胞上,因而皮层细胞的感受野是网膜上的一个更大的区域。
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在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做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做特征觉察器。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了暗适应过程,但作用的大小及起作用的阶段,两者是不同的。
早期的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
以后,椎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只有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
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继续提高了。
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最小变化法测定响度的绝对阈限
最小变化法测定响度的绝对阈限姓名(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上海,201418)摘要本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考察了被试在400HZ 的频率下响度的绝对阈限。
在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采用ABBA的安排,使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进行,且递增递减系列数目相等,以抵消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联系误差和疲劳误差。
经试验发现,上述方法的确有效降低了四种误差。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绝对阈限;ABBA法1导言人的感觉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当强度适当的通道特异性刺激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官时,才能产生某种感觉。
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通常用感觉阈限对其进行度量。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种。
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心理感受的最小刺激强度。
由于个体的心理感受是一个正态连续体,可以把绝对阈限的操作性定义设定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绝对感受(表现为报告“刺激存在”)的刺激值。
最小变化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也是阈限测量的三大经典心理物理法中,最贴切阈限的理论定义(即心理感受的突变点所对应的物理刺激强度)的一种。
该法通过交替呈现递减或递增的刺激序列——每个序列均由若干个强度水平的绝对值不同而间隔相等且较小的刺激构成——来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位置。
只有当频率和强度都处于一定范围内的声音刺激作用于耳朵时,我们才能听到某一声音,这种刚好能引发听觉感受的最小声压级称为听觉的绝对阈限。
本实验中使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听觉阈限,即交替呈现声压级以相同的幅度(1dB)递增和递减的纯音刺激序列各4个,并要求被试在每个序列中的每个刺激呈现后均对是否有感觉到刺激做出反应,而每个序列都要进行到被试的反应转折时才能停止。
在实验中采用ABBA法交替呈现递减(↓)和递增(↑)序列(如↓↑↑↓↑↓↓↑),并且随机选择每个序列的起点,从而控制最小变化法可能导致的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考察了400HZ频率下,声音刺激的声压级对听觉感受的强度的影响。
绝对感觉阈限的名词解释
绝对感觉阈限的名词解释感觉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我们的身体感觉器官将外界的刺激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被转化为我们所感受到的各种感觉。
然而,我们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敏感,而是存在一个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概念。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当我们感知某种刺激时,所需要的最小强度或最小量级。
也就是说,只有当外界刺激的强度或量级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才能察觉到这个刺激的存在。
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我们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绝对感觉阈限的存在。
例如,当冬天寒冷时,我们会感到寒冷,但是当温度略高一点时,我们就不再感到寒冷了。
这是因为我们的绝对感觉阈限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不同,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我们的感觉会有所变化。
绝对感觉阈限的大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
首先,每个人的感觉系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人对刺激更加敏感,而有些人对刺激的敏感程度较低。
此外,个体所处的环境也会对绝对感觉阈限产生影响。
例如,当我们处于一种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对声音的敏感程度可能会降低,因为其他的噪音干扰了我们对声音的感知。
另一个与绝对感觉阈限有关的重要概念是“差异感觉阈限”。
差异感觉阈限是指我们可以感知到刺激变化的最小强度或最小量级。
也就是说,当刺激发生较小的变化时,我们才能察觉到这种变化。
例如,当音量从较低的水平增加到稍高一点的水平时,我们才能感受到声音的变化。
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异感觉阈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帮助我们感知到外界刺激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例如,当我们觉察到温度升高时,我们可能会脱掉一件衣物来适应变暖的环境。
当我们听到声音变大时,我们可能会转移注意力或采取其他行动。
对于科学研究和应用而言,理解绝对感觉阈限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可以被用于量化感觉刺激的强度和变化,并作为研究人员评估人们对刺激的感知能力的指标。
在医学领域,绝对感觉阈限可以用来评估人们对某种疾病、损伤或治疗方法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总结起来,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我们感知刺激时所需要的最小强度或最小量级。
绝对感受阈限的测量
如何测量绝对阈限/差别阈限传统心理物理学(classical psychophysics)所处理的问题大体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感觉阈限的测量。
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1)极限法;(2)平均差误法;(3)恒定刺激法。
第二类是阈上感觉的测量,即心理量表的制作问题。
本节讨论第一类问题,第二类问题在下节中论述。
一、极限法极限法(limit method)又称最小变化法(minimal-change method)、序列探索法(method of serial exploration)、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method of least difference)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极限法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极限法既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阈限。
(一)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1.自变量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自变量是刺激系列。
刺激系列要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递减时,刺激系列的起点要大于阈限的某个强度,一般应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
为了使测定的阈限准确,并使每一刺激系列的阈限能相对稳定,一般递增和递减刺激系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共100次左右)、刺激应由实验者操纵。
为了避免被试者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不应固定不变,而应随机变化。
2.反应变量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时,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
当刺激呈现之后,被试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有”,当被试没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无”,其依据是被试的内省,而不是刺激是否呈现。
被试报告后,主试以“有”“无”或“+”“-”记录被试的反应,每个系列都需要被试作“有”到“无”、或“无”到“有”这两种报告,亦即,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有”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递减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无”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系列。
绝对感受性名词解释
绝对感受性名词解释
绝对感受性名词解释:人的感官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一般来说,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呈反比例=1/(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
)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而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就是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
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用公式表示为: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举例
一般来说,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
在黑暗而空气新鲜的夜晚,人们可以看见30英里外的一支烛光,它的强度相当于10个光子;人能嗅到一公升空气中散布的1/10万毫克的人造麝香的气味等。
绝对阈限名词解释
绝对阈限名词解释
绝对阈限名词解释:
绝对阈限指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能量)。
【题目】:
词解释:绝对阈限
【答案解析】:
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绝对阈限是指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阈限标定了绝对感受性.绝对阈限越低,即能引起感觉多需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即对刺激越敏感.
虽然理论上阈限是心理感受“全或无”的突变点,但事实上这样的阈限定义并不能在阈限的实际测量中起到作用。
面对阈限的概念,实验者必须借助操作定义。
由于个体所有时刻的感受性在分布上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根据统计学原理,可以把那个可以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以其算术平均数来表示,而这个平均数恰好为有50%的实验次数报告为“有感觉”的刺激强度,由此,可以把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设定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标定了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越低,即能引起感觉多需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即对刺激越敏感。
也就是说,绝对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用字母S代表绝对感受性,用R代表绝对阈限,则两者间的数字关系可表示为:S = 1/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测量绝对阈限/差别阈限传统心理物理学(classical psychophysics)所处理的问题大体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感觉阈限的测量。
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1)极限法;(2)平均差误法;(3)恒定刺激法。
第二类是阈上感觉的测量,即心理量表的制作问题。
本节讨论第一类问题,第二类问题在下节中论述。
一、极限法极限法(limit method)又称最小变化法(minimal-change method)、序列探索法(method of serial exploration)、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method of least difference)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极限法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极限法既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阈限。
(一)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1.自变量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自变量是刺激系列。
刺激系列要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递减时,刺激系列的起点要大于阈限的某个强度,一般应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
为了使测定的阈限准确,并使每一刺激系列的阈限能相对稳定,一般递增和递减刺激系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共100 次左右)、刺激应由实验者操纵。
为了避免被试者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不应固定不变,而应随机变化。
2.反应变量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时,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
当刺激呈现之后,被试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有”,当被试没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无”,其依据是被试的内省,而不是刺激是否呈现。
被试报告后,主试以“有”“无”或“+”“-”记录被试的反应,每个系列都需要被试作“有”到“无”、或“无”到“有”这两种报告,亦即,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有”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递减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无”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系列。
若被试者在这二类判断中有“说不准”的情况,则可以猜,但不可放弃。
3.阈限的确定在一个刺激系列中,被试者报告“有”和“无”这两个报告相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表4-1是以极限法测定音高绝对阈限的实例。
表的下部显示:把各刺激系列的每一个阈限计算出来,然后分别求出递增系列或递减系列的平均数,之后再求出此两系列的平均数,最后求出的平均11.7(赫兹)就是阈限值。
4.误差及其控制用极限法求绝对阈限经常会产生一些误差。
在这些误差中,有些是由直接对感觉产生干扰的因素引起的;还有些是非感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如习惯和期望、练习和疲劳、时间和空间等等。
这些因素在测定阈限的过程中经常起作用,以致使测定结果产生一定倾向的误差。
这类误差叫做常误(constant error)。
检查常误和消除常误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引起常误的原因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这四种误差恰好组成两对: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相对,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相对。
我们依然用表4-1的实例来分析这四种误差的情况。
在极限法实验中,由于刺激是按一定的顺序呈现的,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给同一种判断的倾向,如在下降序列中继续说“有”或“是”,在上升序列中继续说“无”或“否”,这种被试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叫作习惯误差(error of habituation)。
由于习惯误差在递增法序列中,即使刺激强度早已超出阈限,被试仍报告感觉不到,这就会使测得阈值偏高;相反,在递减法序列中,即使刺激强度早已小于阈限,被试仍报告有感觉,这就会使测得的阈值偏低。
与习惯误差相反的是另一种误差叫期望误差(error of anticipation)。
它表现为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的倾向,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
用递增法测定时,阈值就会偏低;用递减法测定时,阈值就会偏高。
为了使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彼此抵消,可交替使用递增法序列和递减法序列,但可能其中的一种倾向较大。
阈值用符号T(threshold的第一字母)来表示。
如果在上升序列中求得阈值T上大于在下降序列中求得阈值T下,即表示有习惯误差;反之,如果在上升序列中求得阈值T上小于在下降序列中求得阈值T下,则表示有期望误差。
表4-2分别求出了上升与下降序列音高的绝对阈限的均数的差别(0.4),经过t检验,表示序列误差是不显著的(本例p>0.05)。
上升序列中求得阈值T上与下降序列中求得阈值T下无显著性差异。
本实验还有练习和疲劳的影响。
练习误差(error of practice)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与此相反,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之为疲劳误差(error of fatigue)。
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检查有无这两种误差就要分别计算出前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与后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若前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比后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大,并差别显著时,就可以认为在测定过程中有练习因素的作用,若前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比后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小,并差别显著时,就可以认为在测定过程中有疲劳因素的作用。
为了消除练习和疲劳的影响,就需作以下安排:如以“↑”代表递增,以“↓”代表递减,并以四次为一轮,就可以按照“↓↑↑↓”或“↑↓↓↑”排列。
实验按此原理,一般10次为一轮。
总之,递增和递减各自所用的次数要相等,整个序列中在前在后的机会也要均等。
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两种影响可能互相抵消,也可能一种影响比另一种影响要大。
为了比较两种影响的大小,在表4-2中分别求出前10个系列与后10个系列的平均阈限值,经比较,两者差异为0.8,统计检验,p <0.05。
就是说,在这个实验中,练习比疲劳的影响要大得多,练习显著地降低了阈值。
(二)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1.自变量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standard stimulus,简称St),即刺激是固定的,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comparison stimulus)又称变异刺激(variance stimulus,简称Sv),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顺序排列。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可同时呈现,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以测定绝对阈限的同样方法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
2.反应变量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反应变量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一般用三类反应,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当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主试记录“+”;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主试记录“=”;当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主试记录“-”。
当被试在比较时表示怀疑,可记作“?”3.差别阈限的确定确定差别阈限时先要求得一系列的数据,这些数据有:(1)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依次“+”到非“+”(即“=”或“-”或“?”)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upper limit,用符号Lu表示);第一次非“-”到“-”(即“=”或“+”或“?”)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ower limit,用符号Li表示)。
(2)在递增系列中最后依次“-”到非“-”(即“=”或“+”或“?”)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i);第一次非“+”到“+”(即“=”或“-”或“?”)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
(3)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Iu)。
(4)不肯定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
在理论上主观相等点(或主观等点)(point of subjective equality,简称PSE)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称为常误(constant error,简称CE)。
(5)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者取上差别阈(DLu=Lu-St)和下差别阈(DLi=St-Li)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4.误差及其控制与用极限法求绝对阈限一样,在测定差别阈限时,也必须想方设法控制常误。
除了要控制习惯和期望误差外,还要控制因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同时呈现所造成的误差。
控制方法可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
下面我们以时间辨别实验说明用极限法如何测定差别阈限。
此实验采用AB法。
实验结果见表4-3。
本实验以0.40秒的持续时间为标准刺激,以0.20秒至0.56秒,间隔0.04秒为比较刺激。
主试先呈现标准刺激,然后呈现比较刺激,以小等间距逐渐增加,直至被试报告“=”,并第一次以长于标准刺激的反应为止。
以递减法进行实验时,比较刺激的起点应长于标准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小等间距逐渐减少,直至被试报告“=”,并第一次以短于标准刺激的反应为止。
为了控制常误,可用比较刺激先于标准刺激的次数占全部实验次数的一半,并比较刺激的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各占一半。
在比例中:Lu=0.412(秒)Li=0.350(秒)St=0.400(秒)DLu=0.412-0.400=0.012(秒)DLi=0.400-0.350=0.050(秒)CE=0.400-0.381=0.019(秒)二、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法(或均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methodof adjustment)、再造法(method of reproduction)、均等法(method ofequation),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
虽然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但也可用以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比较刺激也可由实验者调节,由被试判断。
调整法曾是过去在天文学上常用的一个方法。
那时让观察者调整一个光表面的强度,使之与某星体的亮度相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各星体间的亮度。
因此,这个方法是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相等。
被试判断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比较刺激,并不总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围绕着一个平均数变化的一个数。
这个变化的范围就是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就是主观相等点。
通过对主观相等点和不肯定间距的测量,就可以估计差别阈限。
把平均误差作为差别阈限,与差别阈限的定义并不相符,但因为平均误差和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也作为测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
(一)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1.自变量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是让被试者调整一个比较刺激与一个标准刺激相等。
不过,此时的标准刺激假设为零,即让被试者每次将比较刺激与“零”相比较。
2.反应变量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是被试者每次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的那个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