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讲解
(0405)《教育学》西南大学18年12月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道题3.0分,共30.0分)
1.
孔子说“(),习相远”指的是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强调教育对人的塑造。
A..性相同
B..性相异
C..性相善
D..性相近
2.
20世纪初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教育就是()。
A..生活
B..学习
C.成长
D.实践
3.
教育活动包含()的教、学生的学两种基本的方式。
A..课程
B..家长
C.教师
D.学校
4.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逐步实行“()聘任制度。
A..校长
B..教师
C..学生
D.家长
5.
按照教育作用的性质不同,教育功能可划分为()功能和负向功能。
A..同向
B..异向
C..相向
D..正向
6.
在课程设计时,重视以下四大原则:人的基本需要是成长和()实现心理和社会健康依赖于“存在”的确认和整合成长的基本工具是人际关系、学习模式应以个人的经验为主。
A..联合
B..自我
C..自主
D.集体
7.
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
(0405)《教育学》西南大学18年12月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道题3.0分,共30.0分)1.孔子说“(),习相远”指的是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强调教育对人的塑造。
A..性相同B..性相异C..性相善D..性相近2.20世纪初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教育就是()。
A..生活B..学习C.成长D.实践3.教育活动包含()的教、学生的学两种基本的方式。
A..课程B..家长C.教师D.学校4.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逐步实行“()聘任制度。
A..校长B..教师C..学生D.家长5.按照教育作用的性质不同,教育功能可划分为()功能和负向功能。
A..同向B..异向C..相向D..正向6.在课程设计时,重视以下四大原则:人的基本需要是成长和()实现心理和社会健康依赖于“存在”的确认和整合成长的基本工具是人际关系、学习模式应以个人的经验为主。
A..联合B..自我C..自主D.集体7.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
A. 标准统一B..因人而异C..循序渐进D.长善救失8.()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篇章,中心思想是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纲领”“八条目”,并进行了论证。
A.《礼记》B.《大学》C.《中庸》D. 《荀子》9.最有代表性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是美国()。
A.杜威B..荣格C..桑代克D.斯宾塞10.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教育活动主体的( )、教育活动客体的丰富性、教育活动过程的非线性。
A.永恒性B..可变性C.不变性D. 一致性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道题2.0分,共30.0分)1.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对错2.教师个体专业化指教师个体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伦理、专业人格等方面的专业化,其基本途径包括: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学习。
()对错3.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明确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
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五篇范例)
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五篇范例)第一篇: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
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
首先是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是小班讨论研究,每个小班20个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上课的材料;最后是个别作业,其中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作业由学生自选,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三种形式的时间分配大致分别: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讨论占20%,个别作业占40%。
不难看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综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使既能集体上课,又有一定的研究讨论,还能够进行独立钻研。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
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
“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
“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
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
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西南教育学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
三、论述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
0405《教育学》大作业A答案
学号:姓名:层次:专升本
类别:网教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5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教育学【0405】A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卷人
得分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个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对教育本质的看法: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
(2)、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3)、在阶级社会中,教育还有着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和加强上
(二)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对人的发展的诸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从人类发展的总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是正向的,具有促进作用,从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具有功利的价值。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能否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赖于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10).言行服饰要“舒心”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人格力量。学生的行为习惯,从启蒙时代开始,是以模仿大人、模仿同伴开始的,进入学校以后,则转而模仿自己所尊敬的老师。因此,作为班主任,尤其要做到说话文明,有素养.当好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又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这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这种劳动离不开班主任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离不开强烈的责任心。
西南大学《教育学》网络作业题及答案1
2011年秋季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2、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
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
首先是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是小班讨论研究,每个小班20个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上课的材料;最后是个别作业,其中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作业由学生自选,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三种形式的时间分配大致分别: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讨论占20%,个别作业占40%。
不难看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综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使既能集体上课,又有一定的研究讨论,还能够进行独立钻研。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目前仍在使用。
3、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
4、非指导性教学:指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
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二、简答1.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
作业及答案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班级授课制答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2、课程答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3、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适度超前的原则是指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又要考虑合理性、可操作性。
4、校本管理答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答首先导向功能。
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其次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
再次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第四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
最后协调功能。
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
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2、简述新型课程管理的建构答述新型课程管理的建构答1课堂管理目标的确定任何有效的课堂管理都是从明确目标开始的。
2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包括有形的物质环境建设和无形的心理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3课堂管理手段的运用——沟通沟通是信息的交换。
良好的师生沟通是课堂管理产生效能的关键。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沟通这一管理手段采用简单、有效的图像、符号等作为载体使沟通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当中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保持一种真诚、信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此外教师还要主动积极地创造利于沟通的良好气氛并对学生的沟通行为做出及时的反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0405]《教育学》大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公共课 2017年6月课程名称【编号】:教育学【0405】 A卷大作业满分:100 分一、简答题(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选做其中的3个,每个小题20分,多做按前3个小题给分,共60分。
)1、简述教育评价的内涵。
2、简述教育的有限性。
3、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4、简述教育目的是什么。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选做其中1个,每个小题40分,多做按第1个小题给分,共40分。
)1、论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2、论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一、简答题2、教育的有限性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物质存在和运动形式,并非"永恒范畴",它同样具有有限性。
这种有限性起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的有限性、教育主体的有限性、教育时空的有限性和教育责任的有限性。
3、教育评价的功能一、导向功能首先,要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科教兴国要求、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应体现正确的教学观念,建立科学评价标准。
二、激励功能通过教学评价肯定学生的达标速度,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学习的成绩,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自信。
新课程评价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学习方法,只有智力特征各异的学生群体,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优势领域而成为人才;评价还强调应尽可能关注各类学生,其标准应涵盖学习过程、能力、成果等方方面面,既可促使社会和学校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展,又为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智力领域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三、反馈调控功能新课程教学评价强调及时反馈,以利及时发现、弥补、矫正学生的知识缺陷和认知错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能。
反馈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和输出的动态过程。
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自我反馈环境,进行自我反馈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方法,要逐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我矫正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南大学教育学大作业答案
2、实践性
教育学理论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直接来源于人类教育实践需要;第二、教育学理论构建的目的是直接指向对教育实践的指导;第三、已经形成的教育学理论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得以丰富和发展。
3、层次性
教育科学是一个内部结构具有层次递阶性的有序的独立系统,随着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特性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教育学理论的层次性从综合性这个特点而来,教育学理论的综合性的特点表明教育学理论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而教育学理论的层次性则表明其内在结构的系统性、有序性及其不同的功能。
但是,知识所提升的主要是知识的经济价值,对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取得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是知识经济的本性。因而,在宏观的教育价值层面上,就社会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个体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生存价值。这反映到教育实践上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片面性。其一,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属性,如片面追求教育的经济利益或片面强调能获取经济利益的知识的生产和传授,而淡化(忽视)教育的政治、文化等属性,从而有可能使教育在知识经济的旗帜下走上片面性;其二,强调个人为了经济目的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作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高低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知识创新依赖于人的创新的素质。但是,并不是人的任何素质都能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在追求最佳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就不符合经济利益的原则。这就有可能促使人们把有限的教育资源仅仅用于与经济有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
西南大学教育学2022年《课程论》作业答案
1、()是根据各科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
1.教案2.课程表3.课程计划4.教科书2、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既定的课程目标,这体现的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结构性原则2.合目的性原则3.量力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3、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这说明的是课程设计的( ) 。
1. D. 探究原则2.责权对等原则3.系统原则4.发展原则4、依据知识的组织模式分类,()是一种多学科的知识组织模式,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1.国家课程2.综合课程3.学校课程4.分科课程5、学习者在一个可供选择的课程群当中,必须选择一定数量或课时的课程。
这种课程类型指的是:()1.任意性选修课程2.必修课程3.限制性选修课程4.潜在课程6、CIPP课程评价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及其同事提出的。
1.斯塔弗尔比姆2.斯塔克3.泰勒4.斯克里文7、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的课程内容是:()1.永恒学科2.人类共同文化要素3.现实社会问题4.学科的基本结构8、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的课程内容是:()1.现实社会问题2.永恒学科3.学科的基本结构4.人类共同文化要素9、课程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但要逐渐扩大范围并加深程度。
这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是:()1.直线式组织2.逻辑式组织3.心理式组织4.螺旋式组织10、在课程的类型中,以隐性方式出现,能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非正式课程是:()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潜在课程4.悬缺课程11、依据教育影响的方式分类,学校理应教导却未能教导的内容,属于哪种课程类型?()1.正规课程2.非正规课程3.悬缺课程4.潜在课程12、教科书总是借助一定的质料而存在,它是构成教科书的有形因素。
这指的是教科书的()性质。
1.逻辑性2.完整性3.物质性4.精神性13、近代分科课程的出现是捷克教育家()提出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1.赫尔巴特2.杜威3.泰勒4.夸美纽斯14、依据教育影响的方式分类,官方规定必须教授的课程类型是()1.潜在课程2.悬缺课程3.正规课程4.非正规课程15、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1.施瓦布2.马斯洛3.杜威4.罗杰斯16、课程设计情境模式的代表人物是:()1.布鲁纳2.索基特3.沃克4.斯腾豪斯17、关于课程内容的社会本位取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学科知识是课程的主要内容2.强调教师、教材和课堂的三中心3.从社会需要出发来确定课程内容4.永恒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都是其体现18、关于课程的类型,“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教学科目”指的是()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3.潜在课程4.活动课程19、课程设计自然模式的代表人物是:()1.布鲁纳2.斯基尔贝克3.泰勒4.沃克20、将植物学、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融合为生物学,这个“生物学”属于什么课程类型?()2.融合课程3.广域课程4.核心课程21、课程计划具有强制实施的性质,这说明课程计划的性质具有()。
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讲解
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答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
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
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
2、非指导性教学答指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
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3、个案研究法答个案研究法通常是以单一的、典型的个体为具体研究,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深入研究, 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并施行一些积极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
4. 活动课程答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首先,导向功能。
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其次,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
再次,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西南大学《教育学》网络作业题及答案4
西南大学《教育学》网络作业题及答案42011年秋季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题及答案4一、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
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
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
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3.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教学内容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有次序,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尽可能快速地促进学生身心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4.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二、简答1、简述新课程的主要特征答:第一,提出了课程的“综合性”。
首先,课程结构“综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这既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当代世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第二,提出了课程的“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第三,提出了课程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
课程结构“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1)对学习领域的规划和设计,或者对学科与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全面、均衡;(2)对各学习领域,或者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必须均衡;(3)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均衡2、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答:《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答案 (2)
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
班级授课制具有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等特点。
2、课程“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到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
其次,课程也涉及到对预定的教育标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
再次,课程还涉及到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
据此,可以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
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计划性”或“方案性”即给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方案。
作为方案,课程是学校各类教学、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或“蓝图”,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则是课程的实施或具体执行。
3、潜在课程指学校潜在课程指学校内部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式课程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总和。
4、校本管理校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的学校管理观: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学校管理目标和任务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的,而不是上级或外部强加的。
校本管理系统实质上是自组织管理系统。
校本管理理念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动态有序的结构,学校组织最初是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首先,导向功能。
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其次,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
再次,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第四,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
最后,协调功能。
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
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
西南大学—教育学作业第一次作业一、简答题:答:1.评价分析哲学的局限性(一)分析哲学由于它重在方法,不考虑哲学思想体系问题,这样必然使方法分析有时陷于困境,不仅无法回答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甚至对一些教育概念和术语也很难分析清楚。
(二)分析哲学不仅反对建立本体论、认识论的体系,而且反对回答人生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等问题,因而价值问题和道德问题在分析哲学中是没有地位的。
(三)由于分析哲学只重视对问题进行逻辑的和语言的分析,其结果常常是走向支离破碎或咬文嚼字,成为烦琐哲学的一种形式。
2.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市民阶级的一种社会思潮。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12世纪以前,培养僧侣的修道院是学校教育的唯一形式,神学是唯一的学科。
12世纪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出现了非教会的世俗学校和教授语言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文学科”,同“神学”相区别、相对立。
所以,人们把14~16世纪欧洲的世俗文化以及其中所贯彻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新社会思潮称为人文主义。
就其主流来说,人文主义代表了新兴市民阶级的利益。
它宣扬以人为本,赞美人的力量,讴歌世俗生活,鼓吹个性解放,实质上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表现形式.3.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4.简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首先,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
一是文化作为教育的内容,影响教育内容的状态,影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二是文化影响教育的模式、方法与手段等,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教育的内容选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等都有显著差异。
2023西南大学[0405]《教育学》作业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教育2教师3学生家长2、当代社会,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核心力量,()职业在这一过程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领导5教师6商人学生3、()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7五经8四书9学记礼记4、《学记》提出“未发先预”、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10长善救失11互为依赖.12相互补救因人而异5、衡量教育测量的质量,可以采用信度、()、难度、区分度4个指标。
13效度14纬度15经度长度6、1.近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发展目标的全面性。
16教育的普及性17教学的限制性18教育的社会性学生的差异性7、董仲舒的“三纲”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9人为物纲20君为臣纲21天为地纲天地统一8、道家,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派别,以()、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22孟子23荀子24老子孔子9、教育内容具有目的性与()性。
25不确定26预想27预定确定10、()是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国家。
28德国29美国30中国法国11、从性质划分,教育活动可分为教授活动、()活动和管理活动。
31教师32学生33学校学习12、教育内容概括为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资源及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等人力资源四大种34精神35物质36知识文化13、夏代设置了“序”“校”学校, “校”的()与夏政权的性质有直接关系,教以习射等军体技能,以37教学方法38教育内容39教育手段教学对象14、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专制性、保守性、非生产性。
40相同性41等级性42差别性原始性15、个体社会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体思想意识的()、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个体职业角色和身份的43社会化44个体化45观点化集体化16、在美国最有代表性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405专升本教育学作业及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405专升本教育学作业及答案《教育学》作业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潜在课程:指学校潜在课程指学校内部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式课程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总和。
2、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首先,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其次,教育制度是指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与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4、课程:“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到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
其次,课程也涉及到对预定的教育标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
再次,课程还涉及到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
据此,可以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
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计划性”或“方案性”即给教学、教育活动提供方案。
作为方案,课程是学校各类教学、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或“蓝图”,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则是课程的实施或具体执行。
5、主体性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二、简答题1、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答:(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
(2)教学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存在、运动,推动了教学的发展,成为教学过程运行的原动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发展包括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
(3)教和学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的有机结合,教和学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答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
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
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
2、非指导性教学答指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
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3、个案研究法答个案研究法通常是以单一的、典型的个体为具体研究,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并施行一些积极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
4、活动课程答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首先,导向功能。
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其次,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
再次,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第四,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
最后,协调功能。
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
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 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2.简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作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一、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维持主要是通过选择、整理和传递文化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整理要依据两个重要尺度一是社会需要二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
教育主要依据这两个尺度对文化作出肯定和否定的选择即对符合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心理状况的文化要素成为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对违背社会需要又不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状况的文化要素及以排斥、弱化或消除其影响。
教育所选择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乃至核心的成分教育把这些文化内容进行组织和重构以受教育者最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传递可以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得较多的文化掌握社会文化的主体从而使社会文化体系不致丧失。
二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
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
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椽以新的文化意义或因融合、汇综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
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造和革新的萌芽。
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还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上。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结晶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可言同样没有创造性的人才人类文化也就不能创新、变革和发展。
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人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创造性人才从而为文化创造提供原动力。
三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文化达到整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有相应的文化使得文化围绕社会的政治、经济一步步协调起来在各方面出现一种越来越和谐的外形二是年轻一代在教育等活动中获得本民族已有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知识经验与周围的人共享一种文化并因而获得认同感以同样的社会文化目的结成群体。
文化一旦达成整合就会形成为一种文化模式有一种保持下去的倾向它会凭借自身存在的各种自我组织系统是一种很强的文化控制力量它对文化的产生、发展起着重要的限制作用。
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教育传递和传播的社会价值规范规定着受教育者的文化行为。
教育从社会中心目的出发所传授的价值标准体系深深嵌制着受教育者的言行。
第二学校、班级作为社会群体对文化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在学校及班级生活中学生会逐渐发展起自己的行为尽量为其它人接受。
第三教育对文化的控制还表现在人才选拔制度上。
远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选贤贡士”的制度对受教育者考其德行察其道艺”。
德行” 与道艺”兼优者入选选士”俊士”等劣之者则不得入选。
在这当中就体现了十分明显的文化控制特点。
如果说教育的文化变迁功能是倾向于促进文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的话那么教育的文化整合、控制功能则是倾向于保持文化的延续和稳定。
这也是教育在其文化功能发挥上的一个明显的悖论”教育对文化是促其行”还是固其步”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来自政治压力其次是文化背景以及教育自身。
就其一般来讲教育因其性质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注重的是文化的整合、控制方面的作用。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表现不尽相同对此不能一概而论。
从以上对文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的泛论”中不难看出文化与教育是层层相因、袭袭相连的。
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
如果抽去了文化教育就不仅失却其内容而且会失却其作用教育就无从谈起。
同样抛却了教育文化就成了不可思议之物无由存在和发展•3.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学原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主要教学原则有: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
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4、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集体中学习。
(5、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
7、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4.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的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三、论述题1.运用课程原理评价新课程改革.答: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有:(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专注走向民主,课程内容也从圭寸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把教学看成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实际运用的训练等,教学场所由课堂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在新改革中,首先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从只考虑目标取向转变为强调过程取向。
其次,评价方式的改变顺应了当前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课程资源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它不仅是教材,也不仅限于学校内部,它涉及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第二次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首先涉及到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组织。
其次,课程也涉及到对预定的教育标准或目标、预期的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定。
再次,课程还涉及到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总体构思和初步设计。
据此,可以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2.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是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创立。
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
首先,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15~20人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
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自学占40%。
3.潜在课程潜在课程是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4.教育评价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
组成教育评价系统的要素包括价值目标、人员组织、实施程序、方法技术与质量保证其中价值目标包括价值、目标、指标三个基本因素人员组织是对评价构成的规定包括机构、角色、职能等基本因素实施程序是对基本过程的规定包括评价的方式、步骤和分工方法技术是对评价的认知过程与工作方式的规定它包括方法论、具体方法与操作技术三个层次质量保证是对评价科学性的规定二、简答题1.简述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1、复杂性。
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班主任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上。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构成班集体的数十名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2、动态适应性和创造性。
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达到培养人的目的,班主任组织的激发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征,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