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疯狂的战车教案 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疯狂的战车
教学目标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德国突袭波兰和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史实。
难点:对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是炮弹式花瓶你见过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先一睹它的绝妙身姿吧!这款形状特别的花瓶,巧妙地将炸弹和花朵组合在一起,对比战争与和平。
任何时候,虽然总是有更多的人渴望和平的降临,但战争的阴霾并没有远离。
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
作为波兰的盟国,英法只得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但紧接着出现的局面却让人费解:一方面,德国法西斯以牛刀杀鸡之势,压向波兰;另一方面,在西欧战场的法德边境上,百万英法联军却按兵不动,坐观波兰灭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
推进新课
一、和平到来了吗?
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内容,了解书中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内容)
问题1: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哪个?
(奥地利)
问题2:德国吞并奥地利实际上是向哪一条约的挑战?
(《凡尔赛和约》)
拓展: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多媒体展示材料)
问题3: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各国政府态度如何呢?
(英国、法国、美国这些主要帝国主义强国对德国的侵略行径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放纵侵略!)
教师总结:1936年,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又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
德国的这些扩张举动,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
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及影响
(多媒体展示图片《慕尼黑会议》)
教师介绍:这就是当年慕尼黑会议上的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他们无耻地导演了一场丑剧!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总统哀叹:我们被可耻地出卖了!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慕尼黑阴谋”。
问题1: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慕尼黑阴谋”)
问题2: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一系列表现中我们看出绥靖政策的实质其实就是对德国的侵略行径采取什么态度?
(妥协、纵容)
二、闪击波兰
1.德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教师设问:在刚刚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就下达了“永远消灭”波兰的命令。
希特勒为什么首先选择攻击波兰?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德国完成了对波兰的半包围,赢得了有利的战略条件;利用英、法“祸水东引”的心理,麻痹英、法;波兰是英、法的盟国,消灭波兰可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获取波兰的战略物资。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出动58个师,坦克2 500辆,飞机2 000多架从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对波兰首都华沙实施向心突击。
英、法政府先是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波兰的灭亡
提问:英法既然已经对德宣战,为什么坐视自己的盟友波兰灭亡呢?(结合波兰的位置和之前法国、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思考)
教师归纳:英法以为德国法西斯会继续东进攻打苏联,但是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1940年4、5月,德军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的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了德军飞机的猛烈轰炸!这个时候意大利也加入德国一方作战!3.法国投降、英国抗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多媒体展示漫画《希特勒的侵略野心》。
漫画中“牙医”希特勒出来喊:下一个!墙上的帽子上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最后一顶帽子是英国。
请同学们看完漫画后,思考: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屡屡得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主要原因是绥靖政策的影响;军事战术思想陈旧;欧洲国家各自为战,被德国各个击破。
三、“巴巴罗萨计划”
1.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教师首先让学生探讨一个问题:德国在当时为什么要侵略苏联?从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形势等角度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适时点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显示:①灭苏是希特勒的目标,是他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而制定的侵略计划的重要一步。
②苏联正在积极备战,希特勒已侵占了欧洲14个国家,为避免苏联继续强大和英苏联盟,他决定在英国遭到沉重打击之后,先以闪电战灭掉苏联,再回师灭掉英国。
(屏幕显示《德军入侵苏联路线图》)
教师总结:1941年6月22日,一个星期天,德国动用14个国家的人力、物力,集中190个师从南北1 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企图一举灭掉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战争初期,苏军失利,德军兵临莫斯科。
1941年12月初,德军侦察部队在莫斯科郊外已能用望远镜看到克里
姆林宫的尖顶,莫斯科处于极度危急的关头。
想一想,战争初期,苏联为什么会失利?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德国、苏联两方面去寻找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从德国方面看,兵力强大,准备充分,以及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战方式,使德军在战场上占据了有利地位。
从苏联方面看,“大清洗”运动使苏联损失了大批优秀指挥员,削弱了战斗力;对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特别是利用星期天发动突然袭击以及对战争规模的估计不足,仓促应战,导致损失惨重,在战场上处于被动状态。
面对这样的形势,英勇的苏联人民没有屈服,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反映当时情况的影像。
(影像内容包括:德军逼近莫斯科;苏联政府机关和外国使团撤出莫斯科,但斯大林仍坐镇莫斯科指挥;11月7日,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活动照常举行,接受检阅的部队穿过红场,直接开赴前线等镜头)
提问:看了这段影像材料,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苏军不屈不挠、英勇顽强、镇定自若、不畏强敌、誓死保卫祖国等。
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均给予鼓励)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苏联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誓死捍卫祖国的行动,终于阻挡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
2.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抵抗德军的莫斯科保卫战。
(演示影片《为祖国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相关片断。
莫斯科居民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十月革命纪念日红场阅兵及斯大林进行鼓舞人心的演说,红军由红场直赴前线)第二年初,苏军从莫斯科的南、北两面开始反攻,经40多天激战,歼敌50万,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这次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欧洲战场如此,此时的亚太地区形势又怎样呢?
四、“虎!虎!虎!”
1.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展示《日本偷袭珍珠港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述)珍珠港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活动中心,它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是太平洋上的交通枢纽。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对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仅以28架飞机、几艘潜艇的微小代价,毁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主要舰只。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与此同时,日本还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地的美、英军队发动进攻。
到1942年春,日军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
2.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珍珠港被袭后,美国对日本宣战。
紧随其后对日宣战的有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本课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促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起了推动作用。
板书设计
第7课疯狂的战车
【教学园地】
历史教师备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运用教材与学生运用教材问题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
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运用教材,而应考虑学生如何运用教材进行历史学习,并把学生运用教材也列入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活动计划之中。
如安排学生对教材的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书中的地图进行识别、运用,对补充的材料进行解释和讨论等。
只有引导学生使用好教材,教材的作用才能真正完全发挥出来。
2.教材正文与辅文问题
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在教材的主体——课文部分,基本上都是采用基本文和补充文相结合的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大字与小字的分段混合编排。
正文(大字)部分是历史基本知识,即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和叙述;辅文(小字)部分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补充一些资料性的内容可对正文起到活化、充实、引导和衔接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应该以正文为教学的基础,教学的重点要围绕正文来选择,但也不要忽视对辅文的运用,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辅文,使课文的这两部分的运用达到和谐统一。
3.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问题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在辅文部分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
这些活动的设计往往是教材的特点所在。
教师在使用时,不能只重视对课文的讲授,而应注重对书中活动设计的灵活运用。
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文,更要备活动,把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在教学整体规划中,并在教学实际中得以实施,使之配合并深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记忆。
4.书中文字与图片问题
历史教材结合课文叙述配置了大量的插图和地图。
这些图片含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直观、形象,又与课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中,对图片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图片属于形象化的教材,具有展示历史情境和活化课文文字内容的功能。
教师应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图片的内容,把图片的使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设计出运用图片的活动,以便在教学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阐释和运用图片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对课文的学习与对图片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
5.课文与补充资料问题
现行的历史教材往往编入一些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多是出自原始材料,如历史文献、档案、诗文等,而且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教师应善于运用书中的这些补充资料,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
对原始资料中的一些难懂的文字,教师还要进行解释。
补充资料的运用也要同课文的学习相配合,尤其是同课文的重点问题相配合,使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与理解,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重点,同时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6.课文学习与拓展训练问题
历史教材在课文中或课后,一般都设计了相应的思考题,目的是加强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训练思维和答题技能。
对于书中的问题,教师也应在备课时加以统筹考虑,因为拓展训练可以起到运用和巩固知识的作用。
【历史资料】
关于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被占领
德国法西斯在灭亡波兰后便开始西进,很快就占领了北欧的丹麦、挪威,西欧的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其中,仅用4小时占领了丹麦,卢森堡不战而亡。
在攻打比利时的时候,在比利时的英法盟军约有40万人,他们被迫从法国北部敦刻尔克海港撤退。
这时德军主力已从比利时突入马奇诺防线的背后,突破色当南下,于1940年6月14日占领“不设防城市”巴黎。
意大利眼看法国就要失败,赶忙趁火打劫,于6月10日对法宣战,同时出兵进攻法国南部。
法国投降后,许多法国人坚持抗击侵略,其中著名的有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