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兔毫
最全最专业建盏赏析
最全最专业的建盏赏析由于建盏可是一个茶碗,器型小且简单,因此在器型方面的技术难度不大;建盏的主要特色是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花纹,这些花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为了这些拥有审美价值的釉面花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沥悉心血,试图搜寻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研究最正确的烧成方法,经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问世的优秀作品极少。
因此,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关于建盏名贵品种与名称问题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是一个生产青釉器和酱釉器的一般窑场,后改烧釉面无花纹的黑釉茶盏,为建盏的出生确定了基础。
从青釉→酱釉→一般黑釉→建盏釉,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然特色是,坯与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
宋代初期建盏的出现,反响出斗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大书法家)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民俗,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拥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1054 年)。
书中载:“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
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录》充足必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
《茶录》问世后,斗茶文化推波助浪地在朝野流传,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医生不惜重金搜寻的宝物,文坛巨匠畅怀颂扬的极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建窑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鹧鸪斑(即建窑油滴)、曜变(即毫变)。
兔毫盏(图 1)是建窑主打产品,它的主要特色是黑釉表面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花纹,近似兔毛。
鹧鸪斑盏(图 2)是建盏珍品,产量罕见,其主要特色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近似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
它也像水面上飘浮的油珠,被日本称为油滴。
曜变盏(图3)是建窑的特异产品,特别难得,极为可贵,它的主要特色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阳光照射下会表现出蓝、黄、紫等不同样色彩,并随赏析角度而变。
赏析宋代饮茶方式蕴含的文化魅力
赏析宋代饮茶方式蕴含的文化魅力作者:贾红文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3期摘要:宋代是中国茶业与茶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在中国茶文化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中外茶道的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阐述宋代饮茶之点茶法的基本要素及支撑宋人饮茶方式的文化背景,探索茶文化兴盛时期与之呼应的文化内涵,领略宋代饮茶文化的历史魅力。
关键词:宋代;饮茶方式;点茶法;茶文化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唯有宋代茶文化堪称精绝,达到了无所不臻的至高境界,且为当时乃至今日的优雅生活注入了情趣。
饮茶文化的发展是从茶的形态变化而演进的。
研究宋代的饮茶方式之点茶法,可以看到将固形茶碾成碎末煮汤点饮的背后其丰富的文化背景。
它揭示出宋代茶道在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化渊源。
一、点茶道形成与流行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时期。
宋改煎茶为点茶,其独特的点茶击拂方式,包括斗茶的流行,都使宋朝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
(一)宋代用茶---蒸青茶北宋初年,茶事与文化表现出较为繁荣的态势。
刚登基不久的宋太宗颁下诏令,派专使到建州北苑制造帝王专属的龙凤团茶,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棬模专门制造贡茶。
贡茶精益求精,又造出小龙凤茶、密云龙、端云翔龙、三色细芽,最后郑可简创制银线水芽,即茶芽蒸熟以后,将外面一层剥去,取其心部一缕细嫩茶芽制成上面有小龙蜿蜓的“龙园胜雪”茶。
至此蒸青团饼茶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 。
(二)点茶法之器具---建盏宋人茶色尚白,點茶最爱黑釉盏,甚至认为非此不能表现点茶效果。
这在宋人茶诗里常见吟诵,如苏轼(1037-1101)《水调歌头·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中“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诗中提到的兔毫盏是福建建窑(位于福建建阳县水吉镇)烧造的绀黑色茶盏。
蔡襄(1012-1067)在《茶录·器论·茶盏》中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宋代建窑黑釉瓷辨识
宋代建窑黑釉瓷辨识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在习惯上,人们把福建地区生产的瓷器,都称之为建窑瓷。
在建瓷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建黑和建白两种瓷器。
前面说过,建白指的是明代德化窑的白釉瓷器;而建黑,就是指宋元建阳窑烧造的黑釉瓷器。
建阳在宋时属建州管辖,故称建窑,或称建阳窑、乌泥窑。
这是狭义的建窑概念。
建阳窑始建于晚唐,至两宋达于顶盛,到元代就逐渐衰落。
其实,所谓建窑黑釉瓷,建阳水吉镇一带是它的主要窑场,除此,在宋元时期,同在福建的崇安、松溪、光泽、泰宁、建宁等地也都在烧造。
唯宋代时,建阳窑烧造的黑釉茶盏无论数量或质量,均位居第一,著称于世。
建窑也因此而跻身于宋代的著名瓷窑之一。
建窑除黑釉瓷外,也生产青釉、白釉、褐釉等其他瓷品。
此文主要讲一下对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辨识要领。
在宋代时,饮用的白茶是通过半发酵的方法制成的膏饼。
饮用时先把膏饼碾成粉末,再放入茶盏,沏入初沸的开水,水面即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
宋人认为,泡沫越多,则茶叶就越好。
文人好事,遂以斗茶来比试取乐。
于是,斗茶之风骤起,后来从民间又传入皇室,皇室、官员也纷纷以此为乐。
在这种情况下黑釉茶盏便应运而生。
因白茶入黑盏最便于观色。
建窑烧制的黑釉盏一度成为皇室斗茶的专用茶盏。
其中的名贵品种如兔毫盏、油滴盏、窑变釉花盏等更是成为进贡皇室的贡品。
这些贡品中,部分茶盏的底部刻有供御、进琖(盏)字样的,便是当年准备进贡的贡品的见证。
据已故专家冯先铭先生生前考据认为:宋徽宗赵佶斗茶时使用的茶盏就是建窑的兔毫盏。
黑釉盏,在当时不是只有建窑一家在烧,比它创烧略晚的吉州窑也在烧。
一般传统的看法认为在品种上,吉州窑要远比建窑丰富。
建窑的主要产品是兔毫、油滴、曜变和鹧鸪斑釉花盏等几种,而吉州窑除了这几种以外,尚有玳瑁斑、木叶纹、玳皮釉、虎皮釉、彩绘纹、洒彩纹、剪纸贴花等多种。
但是,据当地资深研究专家近期研究发现,建窑发展到南宋,已拥有两大系列的产品。
一是自然窑变类。
产品包括兔毫、油滴、曜变、柿色、乌金盏等多种;二是人工装饰类。
中国八大名窑---建窑
中国八大名窑---建窑建窑是中国宋代名窑之一,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窑遗地位于闽北建阳市水吉镇,遗址总面积有十余万平方米.建窑以烧造黑釉茶碗(俗称建盏)著称于世.其名贵品种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兔毫盏是建窑主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上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而得名.油滴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它也像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被称为鹧鸪斑.曜变盏的典型特征就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兰,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色而变(建窑上述三个大杰作,其釉面斑纹都是在龙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它们属于铁钙系结晶釉,须在,,,,度以上的还原焰中烧成(由于这类结晶釉非常敏感易变,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很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要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的并具有美丽斑纹的优秀建盏非常困难,即使现代也难掌握,所以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盏非常稀少,市面上难得一见(从烧制建盏的工艺特点可知,烧成一件优秀作品,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废品和次品,尤其不难看出这一点(那在宋代(当我们走进古窑遗址,那令人惊讶的如山包状的废弃物堆积就么建窑艺人为什么要烧制这种难度大,成功率低的茶碗呢,无疑,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驱动建窑发展的根本原因,建窑的历史与斗茶历史息息相关(宋代时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已在闽北民间兴起,:斗茶: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的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的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建窑在晚唐五代时期是一个生产青釉器的普通窑场,到了五代宋初,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宋代初期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青釉,酱釉,普通黑釉,建盏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著特点是,坯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宋代初期建盏的出现,反映出宋代品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蔡襄将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进行总结推广,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年),《茶录》中载::茶色白,宜黑盏(建成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免毫(其坯微厚,XIE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它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茶录》问世,斗茶文化推波助澜在朝野传播,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诗坛巨匠抒发情怀讴歌的极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龙窑多达十余条,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到了北宋晚期,精通茶艺的徽宗皇帝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将斗茶推向顶峰(他号召:天下之土,立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载之别:(书中也详细描述了建盏的功用,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赵佶把建盏作为御前隆重赐茶的茶盏,: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这时记载的无锡惠山泉,建窑异毫盏和太平嘉瑞茶(建成瓯北苑贡茶)便是名震暇迩的:天下三宝:。
建窑建盏的历史传承与特征
建窑建盏的历史传承与特征摘要:建窑建盏不但代表了鲜明的建盏文化,更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在宋时也远征海外,对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建窑建盏的历史文化是一部记载华夏艺术文明的史书,向当代大众展示了古人的智慧、思维、情感和艺术共鸣,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本文将深入分析建窑建盏的历史文化及传承发展。
基于此,对建窑建盏的历史传承与特征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窑建盏;历史传承;特征引言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茶文化在我国再度风靡,建盏文化也逐步兴起,同时,我国一直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不但将建阳建盏列为地理标志产品,更将很多艺术传承人收录到非遗名单当中,共同发展我国的建盏艺术,也使得我国的建盏技艺再度得到创新突破,文化声名远扬。
1历史发展建盏文化最早诞生于东汉,于唐朝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又于宋朝发扬光大,而建窑建盏也在这个时间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与延伸,制作技艺、制作规模和制作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建窑为宋时的著名窑场,历经千年,对于我国的陶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时,我国福建沿海等地区海运产业非常发达,该地又是建窑建盏的发源地,因此广泛地兴建建窑出产建盏,利用货运船远销海外,时至今日,我国的周边国家仍保留着我国宋时的建盏作品。
但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大众审美和社会文化的迁移,建盏文化不再受到热烈的追捧,青瓷、白瓷成为瓷器艺术的主流,建窑也逐步关闭,建盏文化也开始逐步走向没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一直致力于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宣扬,使得建盏文化再度在我国兴起,窑炉形式也与时代结合,发展出了电窑炉。
2烧制特点(1)矿土中的铁元素含量建窑烧制的黑釉瓷建盏往往铁元素含量较高,通常在8%以上,能够保障通身呈现墨黑色,同时还要注意铁元素含量不能超过30%,否则会因为含量过高导致成品表面龟裂或脆化。
但在科技力量不足的古代,想要合理地控制泥坯中铁元素的含量往往是很难的,需要工匠的经验判断以及反复的试验。
藏于北京故宫馆的4只老盏
藏于北京故宫馆的4只老盏这段时间回味看了央视的《国家宝藏》,深深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啊,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智慧的结晶,宝贝数不胜数。
并不是所有宝贝都距离我们这么遥远,有的宝贝在生活中就可以拥有,想要欣赏到建盏之中文物级别的,当然要去北京故宫博物院看看啦。
接下来就带大家欣赏一下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四个建窑老盏。
一、建窑黑釉兔毫盏宋代的撇口盏,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盏壁斜直,圈足小,胎体为铁黑色,盏内满釉,盏腹下部的垂流不规则。
口沿呈酱色,口沿往下的部分黑褐相间,接近盏内中心部分为纯黑色。
釉中有黑褐色条状结晶,也称“兔毫”。
二、建窑黑釉兔毫盏宋代的敛口盏,高9.6cm,口径16.2cm,足径4.9cm,底圈足,通体黑釉,口沿呈现出黄褐色,露胎处呈现出黑色。
盏外壁有釉滴珠。
釉中有放射状黄褐色条纹结晶,也是兔毫盏。
这种器型为宋代典型的建阳窑产。
裴春元建盏价格三、建窑系福清窑黑釉兔毫盏宋代敞口盏,高6.5cm,口径12.5cm,足径4.5cm,里外兼施黑釉,口沿失釉呈酱色,盏外壁有釉滴珠。
裴春元建盏价格此盏产自建窑系福清窑口东张窑。
福清窑是建窑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窑口,地处于福建福清的东张镇,所以名为东张窑。
东张窑一直以抢占市场,追求利益的为目的,一直仿制建窑各种受到市场欢迎的黑釉盏,并且还生产建窑没有的产品,增加利益增长点。
不过东张窑的产品工艺较草率,质量不高。
早期模仿还下工夫,产品有粗有静,但为了追求利益开始大量生产,控制成本,质量下滑。
古时,市场的流通程度不如现代,商品的优劣无法太讲究,所以数量能带来利益,尽管质量不高。
东张窑一度给建窑其他窑口形成极大压力。
四、建窑系黑釉兔毫盏宋代撇口盏,高7.5cm,口18cm,底径5cm。
盏壁有明显弧度,圈足浅,满釉至足底,口沿呈棕色,外壁口沿比内壁口沿明显。
虽然它的造型不似常见的建盏,但仍属于建阳窑类茶盏。
从造型上去判断这个盏,它可能产自于武夷山的遇林亭窑。
最全的宋代知名瓷器
最全的宋代知名瓷器宋,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出彩的一个朝代,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仅传承了唐以上的陶瓷风格,还开创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一直到现在,一个真品的宋代精美瓷器都价值连城。
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一、建窑三名品:曜变、油滴、兔毫1.建窑“曜变三绝”及“亚曜变”说起宋代茶器,不得不提建窑;说起建窑,不得不提“曜变天目三绝”。
这三件建窑稀世珍品难得一见,目前泱泱中国,无一完整器物传世。
仅见的片瓷之珍出现在杭州工地,据说小半个残碗也是价值30万元,是有钱难买的罕见之物,完整器之珍贵可想而知。
目前,“曜变天目三绝”被日本政府公布为“国宝”,分别收藏在东京静嘉堂、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大阪藤田美术馆。
这类曜变天目可以随着光线的变化,发出七彩宝光,华丽精美。
日本人形容这盏(碗)为“碗中宇宙”,意思是一个碗里可以看见整个星空,变化莫测,星光闪烁,极为耀眼华美。
这种曜变天目目前虽有国内外多种仿制品,但均与原作有差距。
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是“准曜变”或“亚曜变”,目前仅见一例。
2.建窑“油滴天目”“曜变”罕见,另外一类油滴存世量稍多,完整器不过十余品,国内几乎不见,也是极为出彩的作品。
目前主要收藏在日本,如九州国立博物馆、东京国立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根津美术馆、德川美术馆、松平直国等公私收藏的油滴都极为绝美。
其中东洋陶瓷美术馆油滴盏被定为日本“国宝”,其他的也大多被公布为“重要文化财产”。
说起这类油滴的成因,其实是因为釉中含有大量铁元素,在窑炉高温烧造过程中,这类铁的氧化物析出在釉表面,然后在冷却过程中形成各类圆形结晶斑点。
根据颜色的不同,可以细分“金油滴”及“银油滴”。
其中以银白色的银油滴多见其唯美。
油滴器物在宋代其他窑口多有仿制,如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数以百计的窑口都可见,但质量不如建窑。
3.建窑兔毫盏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说的正是建窑中的兔毫盏;蔡襄在《茶录》中也有“兔毫紫瓯新,蟹眼煮清泉”诗句;苏轼“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也表了一把对兔毫的情有独钟。
建盏知识汇总你想了解的建盏知识都在这
建盏知识汇总你想了解的建盏知识都在这什么是建盏?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
为宋朝皇室御⽤茶具。
都⽤正烧,故⼝沿釉层较薄,⽽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粘窑。
由于釉在⾼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
这是建盏的特点之⼀。
建盏名称的由来建盏(天⽬瓷),⿊瓷代表。
是中国宋代⼋⼤名瓷之⼀。
因产地为宋建宁府瓯宁县,⼜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故此称为建盏。
建盏纹饰:建盏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
建盏斑纹是在还原⽓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温焙烧⽽⾃然形成的,是建窑的杰出成就。
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温中易于出现变化,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的坯体难以承受⾼温变化,窑烧制⼀件外观没有缺陷⼜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现代科技⼿段,其成品⼏率也⾮常低。
曜变建盏纹饰特点建盏的曜变斑其实是圆环周围的薄膜,它像光晕,以圆环为中⼼向外散射,构成斑纹的物质最分散,最⾃由,能冲破形的束缚。
曜变斑的主要特征其实是'影像',⽽不是'形状'。
这些'影像'是结晶物质在釉⾯剧烈动荡留下的踪迹,实质是'形状'剧变的结果,所以它没有具体的形状。
可以说是⽆形之形,⽆状之状。
这些'影像'隐隐绰绰,清晰不⼀,飘忽不定,⽞之⼜⽞。
与⽼⼦所描述的深层灵物的⾏踪相似。
'迎之不见其⾸,随之不见其后'。
'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曜变斑在釉⾯上的分布也最⽆规律,最不均匀。
曜变是国际公认的瓷釉艺术的'神品',现代陶艺家经过数⼗年甚⾄⼏代⼈的努⼒,⾄今还⽆⼈能烧制。
可见⼈们获取真正能'传神'的物的能⼒极其有限。
兔毫釉
摘要兔毫釉是黑釉名贵品种,属于二液分相的釉,其特点是在黑底釉上透出黄红色流纹或黄棕色底釉上透出黑色流丝,自然流淌恰似兔毛悬浮在釉面上而得名。
本课题主要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Fe2O3、石英、高岭土、方解石单一原料量的改变对釉面效果的影响,分析了K/Na比例变化和Si/Al的改变对釉面流动性和“兔毫”形成的影响。
通过试验发现:当釉中Fe2O3含量为5%~5.6%时,会形成铁的过饱和溶液,利于兔毫的形成,实验中可以看出配方中石英含量的最佳值应该是21%-24%范围内比较有利兔毫的析晶,结合资料和实验可知骨灰的含量在3%左右适合兔毫的分相析晶,TiO2和MnO2起着调色作用。
关键词:兔毫釉单因素硅铝比钾钠比AbstractTuhao glaze is black glaze precious varieties, and due to its produced Yu Jianan kiln so also was called "built lamp", in tuhao glaze in the remains to iron for is color agent, due to which contains few of phosphate, dang temperature is high and various components melting of when, and billet body stick attached of glaze is powerful of with billet body bonded, so no and billet body contact of surface Shang of glaze due to melting and flows below, and also occurred lost through role and the Crystal role, on appeared has we by see of tuhao.Tuhao glaze belongs to II liquid points phase of glaze, its features is in black late glaze Shang revealing yellow red flow lines or yellow brown late glaze Shang revealing black flow silk, natural flowing like rabbit suspended in glaze surface Shang, through collection to of information and the by understanding to of knowledge, used has single factors test, system of research has Fe2O3, and quartz, and ashes, and kaolin, and calcite, and TiO2 and MnO2 content on of changes on tuhao glazeof effects, through test found: Dang glaze in the Fe2O3 content for 5%~5.6% Shi, Will form a supersaturated solution of iron,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tuhao, experiments can be seen in the formulation of quartz in the best value should be within the scope of 21%-24% better tuhao crystallization, combining data and experiment the ashes content in 3% for tuhao of split-phase crystallization, TiO2, MnO2 a toning effect.Key words:hares-fur glaze single crystal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 I II 1前言. (1)2文献综述 (2)2.1天目釉的由来 (2)2.2建窑的介绍 (3)2.3兔毫釉的种类 (3)2.4兔毫釉的形成机理 (4)2.5兔毫釉的研究现状 (5)2.6兔毫釉的化学组成范围 (5)3实验内容 (7)3.1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7)3.1.1坯料 (7)3.1.2釉料原料及介绍 (7)3.1.3实验仪器及设备 (8)3.2釉料的制备及工艺 (9)3.2.1釉料的制备 (9)3.2.2施釉 (9)3.2.3烧成 (9)3.3实验 (10)3.3.1基础试探性实验 (10)3.3.2 n(K2O)/n(Na2O)的调整 (11)3.3.3Si/Al的改变对釉面析晶效果的影响研究 (12)4实验结果与分析 (13)4.1实验结果分析 (13)4.1.1 石英量的调整 (13)4.1.2 高岭土量的调整 (14)4.1.3 方解石量的调整 (14)4.1.4 Fe2O3含量的调整 (15)4.2.5 n(K2O)/n(Na2O)的调整 (16)5 结论 (18)6 经济分析 (19)6.1 单位样品的原材料成本核算 (19)6.2 能耗、水电设备折旧 (19)6.3 税收与利润 (19)7致谢 (20)8参考文献 (21)1前言根据所查阅的资料可知兔毫釉属于二液分相的釉,这是磷在釉中分相的结果,兔毫釉分为两层釉,底层釉为黑色,表层釉为极薄的红黄色,上面有自然流淌的黑丝,其特点在红黄色釉面上透出黑色流丝。
兔毫盏介绍
兔毫为建盏一大品种,在宋代的时候是建盏最具表现力的一类代表作,也是黑釉瓷器中的一朵奇葩。
据《君台观左右账记》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由此可见,兔毫盏在当时还是非常珍贵的。
兔毫盏的析晶斑纹形态为黑色釉层中透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
兔毫一词从宋代就开始流行,历史悠久。
宋代建窑兔毫盏宋代不但盛行饮茶,而且盛行斗茶。
宋代饮的是碾茶,即把茶叶加工成半发酵的膏饼、并将膏饼茶碾成细末。
先注热水调匀,再用初沸水点注。
茶水表面泛起一层泡沫。
斗茶方法,先斗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
其次斗水痕:茶水先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水痕者为败,后沾水痕者为胜。
斗茶胜者,不但自己名声大振、脸上有光,就连制茶内眷也被誉为“贤妇巧手”。
茶色既然是白色,为观茶色、验水痕,以黑釉盏(碗)最适宜。
它能使茶水色调分明、便于品评。
宋代福建建阳窑兔毫盏最著名。
它釉色绀黑、对比度强,胎体较厚、保温性好。
加上釉面光润如玉,兔毛毫纹向外放射,极为美丽。
因而为当时“斗试家”最珍视。
宋代皇室也一度下旨定烧建窑兔毫盏,供宫内饮茶、斗茶之用。
宋徽宗曾御批:“盏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
”宋代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不少赞美诗句。
苏东坡:“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
黄庭坚词也有“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赞美文字。
一时间兔毫盏身价百倍,供不应求。
宋代建窑兔毫盏有敛口、撇口两种。
敛口多,撇口少。
有人研究过,认为千件兔毫盏中,才有一只撇口兔毫盏。
传至今日,当属稀世奇珍。
详情可登录武夷建盏官网进行了解。
蔡炳龙建盏名家介绍
蔡炳龙,1952年生人,水吉镇人。
自幼受建盏文化的影响,家庭的熏陶,喜好制陶烧瓷工艺制作。
自1981年从事建盏烧制创作以来,在手工建盏作坊工作了三十多年,陆续制作出兔毫盏、油滴盏、鹧鸪盏、虎皮斑、木叶、珍珠斑等多种产品,釉面采用天然矿釉,与宋代建盏仿真度极高,产品经久耐看,每只建盏的斑纹和形状都有细微变化,意趣天籁,美仑美奂。
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窑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建窑,宋代名窑,始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
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分布在南平建阳水吉窑、南平茶洋窑、武夷山遇林亭窑,三处窑址统称建窑系,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
建窑所产黑釉瓷被称为建盏,其中曜变天目、油滴盏等南宋旷世珍品,日本把它们当作国宝级文物来看待。
蔡炳龙大师,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挖掘,对釉的配方和火候掌控上进行了上百次的独立自主试验研究,成功还原出了这个失传了600多年的建盏制作技术,得到业界行家们的一致认可与赞誉。
宋代建窑中的“油滴”、“兔毫”、“鹧鸪斑”等瓷器中的精品,他都能仿制出来。
其作品胎骨似铁,釉色古朴典雅,枯高幽玄,静谧脱俗,釉面斑纹天然形成,富于变幻。
斑纹晶莹清晰,金属感强,功力非凡。
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浓寓的传统风格。
详情可登录武夷建盏官网进行了解。
紫玉瓯心翠涛起r——从宋代的斗茶习俗看建窑兔毫盏的工艺特征
紫玉瓯心翠涛起r——从宋代的斗茶习俗看建窑兔毫盏的工艺特征施泳峰【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3页(P50-52)【作者】施泳峰【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宋代的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
”诗中的“紫玉瓯”指的就是建窑生产的兔毫盏。
建窑的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
建阳县始建于东汉末年,最初名为建平,后在西晋改名为建阳,唐代改为建州,宋代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而闻名于世[1]。
建窑生产的器物,胎体中含铁量较高,所以胎体的色泽多呈黑色、黑灰色或深褐色,历史上又称之为“乌泥建”“黑建”或“紫建”。
器物内外皆施黑釉,釉色乌黑晶亮,釉面上常渗透出自然形成的黄棕色或铁锈色丝条状纹,俗称“兔毫”,在宋代又称为“玉毫”“兔褐金丝”“兔毛斑”等。
由于建窑生产的茶盏上常有此类结晶,故又称“兔毫盏”。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黑青,玉毫条达者为上。
”其中“玉毫”指的就是建窑兔毫盏。
建窑历来被认为是宋代瓷窑,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建窑始烧于晚唐、五代,宋代达到鼎盛,宋代以后衰落[2]。
建窑在宋代的突然兴起与宋代社会的饮茶和斗茶风俗有直接的关系。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
建窑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重要。
出他处者,或薄霍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自不同。
”斗茶是先把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膏饼,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上会浮起一层白沫。
观察茶盏内壁留下的白色茶痕,先退去者为负。
斗茶的重点在于它的观赏性,尤其是当初沸的水倒入茶盏白沫尽显之时,不仅扣人心弦,而且妙趣横生。
使用黑釉茶盏盛茶,便于观察茶沫的白色茶痕。
视觉上黑白分明,较为清晰。
斗茶之风在宋代盛极一时,甚至连皇帝也不能免俗。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
建盏
建盏详细说明品牌:建窑建盏材质:陶瓷等级:一级规格:12公分重量:300(g)产地:福建包装:礼盒风格:中式图案:兔毫颜色:黑色贸易属性:内贸加印LOGO:不可以送礼用途:商务送礼适用送礼对象:朋友适用送礼场合:生日产品类别:茶杯类别:其他适用对象:茶因为建盏的特殊材料和工艺,建盏皆是拙朴质粗厚釉的,并且都有瑕点,光滑无瑕的反而不是建盏,特此说明,不理解的请慎拍,以免造成彼此的麻烦。
谢谢!口径:120mm 底径:40mm高:65mm 宋代八大瓷之一的建盏,有着古朴自然,静寂脱俗的美,代表着平淡简素的风格。
作为瓷坛的明珠,它不仅体现的是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对烹茶又有着神奇的作用。
1.奥妙一:盏形设计——底小口大,茶香易显。
建盏造型有哪些类别呢?建盏根据造型可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上述四大类器形,不论如何变化,就整体而言,建盏是一种底小口大,形如漏斗的黑釉瓷盏,为什么建盏要设计成底小口大呢?原来这正是她得以妙绝天下的奥妙之处——底小口大,有利于茶香的显现和散发,从而为斗茶高手和龙茶极品的极致发挥提供了最上乘的利器!正如朱琰在《陶说》中说的:“宋代茶尚撇碗,以建安(今建瓯)兔毫盏为上品。
”2.奥妙二:盏胎创意——厚沉挂釉,久热难冷。
建盏的盏胎别具匠心,很有创意。
她的胎体厚重,胎色绀黑。
从烧制工艺分析,建盏都用正烧,且是高温烧成,因此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制时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
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因此,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
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3.奥妙三:盏质选取——铁胎奇功,润茗保鲜建盏的胎质,从外观上看,是用粗糙的含铁质粘土来制造的,且原料中含有或是掺了少许石英砂,使她断口的外观呈现许多白色小点,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
浅论柴烧建盏的美学特征
[1]郭学雷.从新安沉船出水 瓷 器 看 元 朝 及 日 本 镰 仓 时 代 茶文化的变迁———以新安 沉 船 发 现 黑 釉 瓷 及 相 关 遗 物 为 中 心 [J].华 夏 考 古 ,2020(6):87-108
[2]叶少芬,吴 乐 天.“中 国 建 窑 建 盏 之 都 ”发 展 建 设 的 若 干思考———专访 福 建 省 陶 瓷 行 业 协 会 叶 少 芬 [J].东 方 收 藏, 2019(10):48-49
[3]陈志斌.试论建 盏 特 征 及 应 用 意 义 [J].全 国 性 建 材 科 技 核 心 期 刊 ——— 陶 瓷 ,2021(4):129-130
( 陶 瓷 文 化 ) 2021 年 06 月
· 111 ·
浅论柴烧建盏的美学特征
余宇鹰*
(南平市建阳区召星台建盏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摘 要 中国器物之美始终强调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理念,器物之美并非人造,而是强 调 浑 然 天 成,因 此,哥 窑 冰 裂 纹 和 柴 烧建盏的釉变姿态被认为是最上乘的瓷器之美。我国现代瓷器研究者,也始终专注于 建 盏 的 研 究,其 中 柴 烧 建 盏 最 为 著 名,而其中又以龙窑柴烧最为极品。虽然,目前已经无法实 现 曜 变 建 盏 的 复 原,但 现 存 的 曜 变 建 盏 却 能 很 好 地 展 现 出 建 盏的精髓所在。这也意味着,建盏的美历久弥新,即便是今天,仍旧是不可多得美 学 体 验。 所 以,深 入 地 探 究 柴 烧 建 盏 的 美 学 特 征 成 为 关 键 。 则 本 文 将 从 柴 烧 建 盏 的 精 华 所 在 入 手 ,全 面 展 开 柴 烧 建 盏 的 美 学 特 征 探 究 。 关键词 柴烧建盏 美学特征 老庄哲学 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TQ17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72(2021)06—0111—02
宋代黑釉瓷 至简至美
宋代黑釉瓷至简至美作者:王志琴来源:《中国新时代》2016年第11期宋代,黑釉瓷器的生产数量大大增加。
据资料统计,全国1/3以上的窑场都生产黑釉瓷,黑釉瓷器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瓷器,说到黑瓷瓷器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不能不说宋代当时特定的社会生活。
宋代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免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对中央政权的影响,采取杯酒释兵权来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制,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宗旨,开创了宋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景象,也使得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
关于宋代文化,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因此,“宋代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处于一个划时代的坐标点。
两宋320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
”如同整个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样,宋代美学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高峰。
那时候,人们在审美方面要求极致的单纯,讲究素色和质感。
在烧制瓷器方面,人们主张烧单色釉瓷器,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那时候,南方和北方的众多窑厂都有精品问世,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和磁州窑,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和景德镇的青白瓷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作为中国古代瓷器中最常见的品种,黑釉瓷器也赶上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黑釉瓷器的生产数量也大大增加。
据资料统计,全国1/3以上的窑场都生产黑釉瓷,黑釉瓷器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高峰。
斗茶利器黑釉茶盏作为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宋代,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几乎人人都喜欢饮茶。
茶坊、茶肆、茶楼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随处可见。
宋代人的烹茶法,跟明代以后形成的泡茶法不同。
我们现在喝的叫“散茶”,宋人喝的叫“团茶”,就是把茶叶采摘之后制成茶饼。
饮用时,人们将团茶研成茶末,置于碗底,然后用沸水冲成茶汤,同时用茶筅快速击拂茶汤,使之发泡,泡沫浮于汤面。
建盏成品率很低?到底是什么因素制约着?
建盏成品率很低?到底是什么因素制约着?玩盏的盏友都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建盏的成品率很低,这也是好盏难得并且贵的主要原因。
那么,建盏为什么成品率这么低呢?大家都知道,烧制建盏所使用的,是水吉当地所产、含铁量很高的红棕色粘土(含铁量达7%~10%)。
这个泥土粘性很差,在高温下,胎土的收缩比例也特别大,关键是耐火性也很差,在高温下,很容易导致坯体变型或者起泡、胎裂,出现气孔等现象。
但是要烧制出精美斑纹的建盏,窑炉内温度必须达到1300度以上,耐火性不佳的材料却需要经受这个高温才能出成品,这个矛盾必然导致建盏的成品率很低。
正是这个死结,一直困扰着建盏的所有匠人,千百年来无人能解决。
或许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有得必有失,福祸相依。
成品率底下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成品尤其是精品建盏的成本必然高昂。
这个比例有多低呢?建盏泰斗李达老师在其论文里有过一番描述:一件优秀的建盏是在大量的废品的基础上产生的。
笔者估计,没有起泡变型或脱釉或粘底等重大缺陷的建盏所占比率不到百分之一,优秀的(没有明显缺陷且斑纹流畅通达)褐兔毫占比率不到千分之一,优秀的银兔毫占比率不到万分之一,而鹧鸪斑和曜变分别属于十万分和百万分之一内的作品。
高品位的建盏,为数极少,我们从大量的实物和图片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建盏技术重点在窑内,有些陶瓷技术重点在窑外,如绘画陶瓷、器型陶瓷、雕塑陶瓷等。
窑内技术不是靠手,而是靠土与火,难于操控。
所以试验周期长,见效慢,缺陷无法修复,生产成品率低,成本高。
就是现代优秀的陶艺家,几天时间也未必能烧出一件好作品。
高品质的鹧鸪斑建盏,目前全世界每年仅有数十件作品产出。
建盏制作难度大,烧成几率低,生产成本高这一重要特点是解释建窑许多问题的基本依据,它蕴藏着令人神往的迷一般的建窑最本质也是最丰富的内涵。
由于建盏的烧成处于众多缺陷的包围中,一件没有丁点缺陷而斑纹效果很优的建盏几乎难觅。
李达老师一生致力于建盏的研究和制作,应当说这个论述是他在建盏废墟的观察和生产制作中最直观的总结。
建盏釉面赏析之乌金釉、柿红釉、茶叶末釉、银黑釉
建盏釉面赏析之乌金釉、柿红釉、茶叶末釉、银黑釉建盏的“自然釉”除了兔毫、油滴、曜变这三种名贵品种以外,还有“乌金釉”与“杂色釉”其中“杂色釉”包括柿红釉、茶叶末釉以及银黑釉等,虽然这两大类釉色并无铁系析晶斑纹,或斑纹较少、不明显,但亦非常典型。
柿红釉柿红釉,顾名思义就是颜色和成熟的柿子一样红的釉色,属于杂色釉中的佳品。
虽然色调不是黑色系,但是这类色调也很多人喜欢。
宋柿红釉建盏柿红釉的釉料配方和兔毫釉是一样的。
因窑炉位置不同或其他原因,导致温度偏高、气氛偏氧化时,会形成柿红釉。
柿红釉所使用的釉料配方是与黑釉一样的,只是因为窑内温度及窑炉内部气氛产生变化使局部空间有空气进入,简单的说就是黑釉的二次氧化形成的。
形成过程是先黑后红:一般黑釉--生烧品(灰背,龟裂纹等)---短兔毫---长兔毫---柿红釉,因此呈柿红色的只是表面很薄的一层,敲到里层还是黑釉,也就导致柿红釉的外观常会在细节处“红中带黑”。
这也正是建窑的魅力所在,完全一样的配方之下,由于窑温、窑内气氛的少许变化,就幻化出乌金黑釉、兔毫、油滴、曜变,乃至柿红釉、黑褐釉、酱釉等等。
宋柿红釉建盏日本德川美术馆藏如日本德川美术馆收藏的这只传世建窑柿红釉盏,是曾经被归为“大名物”的茶器。
“大名物”是居于“名物”、“中兴名物”之上的最高等级。
虽然柿红釉被今人归入“杂色釉”中,但却是典雅温润的优美色调。
釉面光泽不强,红褐色釉面有深红色小结晶点,放大镜观察,釉中遍布圆形雪花状红色结晶小斑点,各小圆斑点内又有放射纹,像熟透的红柿子般的釉色,显得极为美丽。
加上每只建盏的窑变情况不一样,柿红盏在“流行色”的基础上,又颇具个性,也有难得的精品。
宋柿红釉建盏日本德川美术馆藏柿红盏未发生窑变,没有形成兔毫、油滴一类的结晶,非常朴素的以单一釉色示人。
工艺考究,造型古色古香,秀雅溢趣,初看似粗,细赏极精,既不施艳丽的色彩,也不彩雕绘画,却给人以质朴的美感,具有精深的工艺制作水平。
建盏常见的几种斑纹
建盏常见的几种斑纹由于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又呈现多种纹理。
对于这些釉面纹理的说法,陶瓷界尚有不少争议,一般比较被认同的分类有:兔毫盏、油滴盏、鹧鸪斑盏、矅变盏急其他杂色盏!1)兔毫盏兔毫盏是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
其中“银兔毫”最为名贵,是建盏珍品。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2)油滴盏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
“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析出晶体所致。
在黑色釉面上呈银晶斑者称“银油滴”,呈赭(zhe)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
3)鹧鸪斑盏鹧鸪斑盏烧制条件要求非常高,成为极为稀少的名贵器型。
鹧鸪斑是鹧鸪鸟胸部遍布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鹧鸪鸟的羽毛为紫赤相间的条纹,胸羽白点正圆如珠,正是鹧鸪所独具的风韵。
“鹧鸪斑”的烧成比“兔毫”难,在建阳永吉镇古窑址“兔毫”瓷片到处都是,而“鹧鸪斑”的瓷片却难见到。
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中国美术史著作《君台观左右账记》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4)矅变盏矅变盏的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其特点是,在黑釉里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围绕着这些斑点四周还有七彩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着。
而且也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
5)其他分类后续再逐步分享,结尾介绍一款特殊的斑纹:吉州窑木叶盏在众多的吉州窑器型中,最具艺术魅力的就少木叶盏了。
将天然树叶浸水腐蚀脉络后沾釉贴在器物上烧制而成,其朴实无华的沉稳,天然去雕饰的工艺,能够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
宋代兔毫盏是什么它的作用又是什么(3分钟带你看懂兔毫盏)
宋代兔毫盏是什么它的作用又是什么(3分钟带你看懂兔毫盏)兔毫盏,是宋代建窑产量最大的茶盏,也是宋代茶盏的代表。
宋徽宗所言“玉毫条达者为上”,就是指建窑兔毫盏建窑黑釉盏能在宋代成为最受欢迎的茶碗,其决定因素就是釉色。
假如建盏的釉面斑纹容易控制、模仿且千篇一律,就不会在宋代独领风骚。
釉色之于建盏,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也是鉴赏的重点。
不过,正因为建盏的釉色为窑变自然形成,导致每只盏的斑纹都有出入,釉面细节也变化多端,从而带来一定的鉴赏难度。
兔毫盏,在黑色底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故此得名。
在建阳水吉的宋代古窑遗址上,发现了大量建盏残片,其中比例最高的就是兔毫残片。
由此可推断,宋时的兔毫盏产量是很大的。
▲宋代兔毫盏残片除了窑址残片的证明,依据宋代流传下来的文字和古画资料也可以得知,兔毫盏是当时皇家贵族、文人雅士乃至民间百姓斗茶的首选。
▲三昧手的由来-南屏谦师曾为苏东坡点茶在建阳建窑遗址上出土的兔毫一类残片中,我们可窥见多种形态和釉色差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国家组建的专家小组成员成功恢复了兔毫釉的烧制技艺。
常见的兔毫釉大致可以分为:金/褐兔毫、红兔毫、青兔毫。
1、金/褐兔毫▲▲叶礼忠作品-金兔毫金兔毫,也称褐兔毫,乃风靡北宋的斗茶经典釉,最具质朴的文人气息,蕴藏老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高级美。
纤毫毕现的兔毫,如宋徽宗笔下的花鸟画般精微,一派生机盎然之态。
2、青兔毫▲▲叶礼旺作品-撇口青毫兔毫斑纹脉清晰、丝丝相连,宛若一场正从天际纷纷坠落的流星雨。
配上大方利落的大撇口器型,极具视觉冲击力,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3、红兔毫▲▲叶礼旺作品-鸿运束口红兔毫厚釉不仅造就了视觉上“釉泪”的流动感,也带来温润如玉的触手感。
红色兔毫纹红艳夺目,有“鸿运当头”之美意。
不管是个人收藏还是馈赠亲友,都是绝佳的选择。
“兔毫”作为自然烧成的釉色,能形成有规律的拟物纹理,是窑变釉中的杰出之作,也是建盏跨越千年,仍是爱盏之人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历史上著名的古窑址有“白建”、“黑建”之说,“白建”指闽南的德化窑,而“黑建”指闽北建阳市水吉镇的“建窑”。
明曹昭著《格古要论》中称建窑为“乌泥建”、“黑建”或“紫建”。
日本人又称“天目”。
宋代制作黑釉瓷的窑场很多,但以建窑产品为贵。
“盏”是一种较浅的小碗,宋代喜用的茶具,建窑黑釉茶盏,始烧于唐末宋初之际,繁盛于南宋元初之时。
北宋后期,建窑曾为宫廷生产茶盏。
宋初的陶谷《清异录》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以茶叶的浸出汁作饮料,在我国开始的很早,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汉。
但是直到唐代,饮茶才成为一种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普遍饮用的社会习尚。
入宋以后更盛行“斗茶”,使饮茶具备了一种超乎止渴作用的风雅价值。
据史料记载,宋代的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宋人便以此茶为竞技游戏,看茶的泡沫多而消失的慢则为胜,沫少消失的快为负,即“斗茶”。
黑釉茶盏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珍爱。
宋徽宗皇帝乐于此道,常与臣属斗茶,上行下效,影响很大,由此兴起了不少专烧黑釉盏的瓷窑,尤以建窑生产的黑釉兔毫盏为贵,当时的宋人就已“珍之”。
据建窑古窑址遗存发掘资料证实,建窑黑釉器的胎骨都极厚重,碗盏类的口沿部份较薄,腹部以下至底与圈足则厚度最大,有的厚达一厘米。
胎为黑色和紫黑色,质地粗糙但十分坚硬,有“铁胎”之说。
外底部均有露胎处,露胎面大小不一,形状也不规整,垂釉下流自然,结珠欲滴,这是建窑黑釉器的重要特征。
建窑品种大部份为碗和茶盏,另有小量的钵、玉壶春瓶、小罐、小壶等。
茶盏有敞口和敛口两大类,敛口盏多于敞口盏。
据本人多年研究,敛口盏多用于冲茶、斗茶,口敛茶水不外溢;敞口盏多用于喝茶,薄边喝茶方便。
建窑黑釉茶盏口径大的达20厘米,据桑行之等编《说陶》第824 页载有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瓷器目录第62号展品“宋建阳窑乌金釉鹧鸪斑大碗,口径20公分、高5.7 公分,底径4.4公分。
小的口径仅为9.5厘米,以口径12厘米左右的较为多见。
底足为瘦底小浅圈足,大部份刻划“供御”款,另外还有“进盏”、“小七”、“肥”、“斤”、“心”、“得”、“小”、“张一”、“吉”、“戊”和数目字等划纹以及龟背图案,说明宋代建窑的成型工艺,是以家庭手工业为制作单位,制成坯后,再集中到窑场统一烧作。
建窑发展到南宋,已拥有两大系列产品。
一为自然窑变类(包括兔毫盏、油滴盏、窑变盏、柿色盏、乌金盏等品种);另一为人工装饰类(包括氧化铁装饰、乳白釉装饰、草木灰装饰、描金装饰)。
从装饰技法上看,有点装饰、线装饰、面装饰和图案文字装饰四种。
其兔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丝、油滴釉、窑变花釉等等,都是兔毫盏的不同名称。
茶盏身里外都有细长的条状纹、细长的程度很象兔毛一样,因此称做兔毫盏,这种细条纹都闪银光色,胎中氧化铁的含量高达9 %以上,兔毫的形成是由于在烧成过程中釉层中产生的气泡将其中的铁质带到釉面,当烧到1300度以上,釉层流动时,富含铁质的部份流成条纹,冷却时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所致。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毫毛呈鱼鳞状结构。
在毫毛两侧边缘上,各有一道黑色粗条纹,系赤铁矿晶体组成。
兔毫盏的烧成温度为1330±20度。
古瓷鉴赏的要点为“辨真伪、断时代、判窑口、评价值”。
据《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第306 页载:北宋建窑兔毫盏,高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4厘米,1981年江西婺源、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张氏墓出土,现藏婺源县博物馆。
1995年,美国纽约佳士得公司拍卖一组三件宋建窑盏(口径分别为10.5、9.8、9.5厘米),成交价为3680美元,平均一件约价人民币一万元。
中国收藏家协会认定的《中国宋元瓷器图录》153页载:宋建窑黑釉碗,高6.3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厘米,参考价为二万元人民币。
邵武市与建阳市相邻,笔者早年在市文化系统工作,见出土过不少的宋代建窑兔毫盏,至今仍有少量发现。
笔者的《富屯宝斋》藏有一北宋建窑黑釉兔毫盏,高7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4厘米,其紫黑铁胎、敛口造型、釉药下垂自然,盏里外布满兔毫纹、瘦小底足粘釉斑结晶等重要特征呈现为北宋早期建窑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