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同步练习7.23人教版必修1及答案
新课标高一历史同步练习:7.23(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必修1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
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不结盟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D.求同存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结合1949年我国的外交方针分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4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不结盟政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的一项重要方针。
答案: C2.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采取的外交孤立政策主要表现在()①政治上不承认②经济上封锁禁运③军事上包围威胁④制造“两个中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根本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也就谈不上制造“两个中国”,所以④错误,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答案: A3.新中国首次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政策的外交行动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派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C.派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D.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解析: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这就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答案: D4.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此次访问()A.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B.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C.提出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办法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 B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主要是因为它() A.适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B.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C.指导处理了中国和印度的关系D.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析:本题变相考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同步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文档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单元卷)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武丁卜辞》中有“乙巳卜毂贞(壳上的纹路),王大令衆(众)人臼恊(协)田……”的记载,由此可见商代的政治特征是()A.神权王权密切结合B.王位世袭制的实行C.井田制的广泛盛行D.统治集团矛盾重重答案:A2.《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封建礼制答案:D3.(2012·青岛模拟)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域制度答案:C4.(2012·福州期末)下边是古代帝王家庙布局图,一般而言祖庙居中,二世称昭,三世称穆,四世称昭,互为昭穆。
这可能与哪项制度有关()A.君主专制B.郡县制C.宗法制D.分封制答案:C5.《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答案:B6.《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7.“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材料表现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使人民有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答案:D8.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7.23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日内瓦会议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参加会议除五大国和朝鲜双方外,还有比利时、加拿大等国。
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双方进行激烈斗争。
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就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5月8日开始,大会转向讨论印度支那问题。
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
中国、苏联、越南代表团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而美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5月初,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为和平解决印支问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遇到困难时,6月16日,周恩来提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四点建议,得到许多国家赞同和支持,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提供基础。
7月21日,法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签订了停战协定。
法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出自己军队的声明以及尊重三国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声明。
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
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
亚非会议的召开1955年4月,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五国政府总理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尼风景秀丽的山城万隆召开了。
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国际会议。
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阻挠会议获得成功。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历史人民版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历史同步练习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40分)1. 明朝及清初,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这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通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
康熙时,开始出现新的文书——奏折,上奏人撰写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
从社会形态演变趋势看,奏折制度的形成()A.标志着君主专制体制达到了最高峰B.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C.预示着君主专制体制即将走向尽头D.有利于皇帝了解下情2. 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
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A.基层社会治理加强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C.经济发展水平趋同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3. 清朝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要务的皇帝谕旨称为“廷寄”。
如图是我国辽宁地区发现的国内惟一完整廷寄,对此正确的说法是()A.这张廷寄出现于康熙年间B.廷寄的内容是由军机处决策的C.廷寄的出现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D.为了保密廷寄只能用满文书写4.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材料所述制度确立于(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5. 明朝中枢政治制度出现了显著变化,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废除宰相制B.出现宦官专权C.设立内阁制D.实行三司分权6. 明代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为“三法司”,如果在办案的过程中,刑部或大理寺错误严重,都察院有权对其进行弹劾,都御史还有提督各道、考察百官、朝会纠仪的权力。
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练测(含答案全解)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49年,毛泽东在同斯大林特使米高扬谈话时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D.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
右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A.朝鲜B.苏联C.印度D.日本3.新中国成立初期掀起一股留学热潮。
以下对这一时期留学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以欧美国家作为热门留学国B.体现“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主要是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最吸引学子们的是科技与工业成就4.1950年,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占到当年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7.3%,此后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
1951~1956年的六年间分别是49%、28.4%、35.4%、25.8%、25.7%、34.2%。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纷纷撤离B.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C.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D.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5.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教材对联邦德国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
”以上叙述()A.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D.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6.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C.解决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D.推行“一大片”外交方针,积极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A.有利于亚洲和非洲国家反帝B.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C.符合西方大国的全球战略利益D.打破了两极格局和冷战对峙的局面8.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面对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历史人民版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历史同步练习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40分)1. 有人认为,希腊神话中的神灵实际上是美化了的人,他们之间的仇恨、爱恋、互惠互利及背信弃义等都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夸张写照。
这说明古代希腊( )A.盛行人文主义思想B.神话反映民主弊端C.人人平等成为现实D.奴隶主特权受保护2. 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这说明( )A.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B.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C.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D.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3. 威尔斯称:“因‘希腊全国,为山脉海臂割成多数小山谷,故诸城每不能征服他城’。
”这一观点()A.揭示希腊无法实现统一的外部因素B.全面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C.认为希腊分裂导致城邦制度的形成D.意识到自然环境对城邦政治的影响4. 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经济发展落后C.实行民主制度D.人文主义盛行5. 据统计,希腊的土地面积中,超过80%是崎岖的山地,只有不到20%的土地可供耕种,境内也没有大河可资灌溉。
这一地理环境直接导致了()A.实行城邦政治B.造船、航海业发达C.粮食产量有限,无法承受人口增长的压力D.进行海外殖民6. 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两年,均进行抽签选举。
这种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 )A.动摇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B.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C.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7. 下列疆域垮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8.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运动会期间,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各城邦除派出它们最好的运动员到奥林匹亚城参加比赛外,还会参加下列城邦活动:利用奥运会公共场合讨论政治问题,解决彼此争议,甚至结成各种同盟;洽谈商贸活动:雄辩家、诗人、戏剧家、雕塑师和民间艺人也聚集在此,展示才华据此可以判断,古代奥运会()A.促进了希腊各城邦走向统一B.夯实了雅典民主制度的根基C.强化了城邦共同体集体认同D.丰富了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9. 古埃及美术基本采用侧面像的形式去描绘人物,这一创作原则也传到了北面的克里特王国。
高中历史 7.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历史材料与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7.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历史材料与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新中国必须实行新外交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
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
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解读】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与137位工作人员在北京外交部街的一幢3层小楼里召开外交部成立大会,开启了新中国通过外交手段捍卫新生人民政权的艰苦历程。
这是周恩来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节录,其要点是:①旧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②新中国必须制定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交政策。
③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础之上。
资料还显示:①由于过去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旧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没有独立性,依附于帝国主义。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拥有了独立的国家主权、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因而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制定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中苏结盟材料一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
……第三条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七单元第23课
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后|1.美国在中国内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又是在美“冷”的国境中生的。
基于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是()A.“另起炉灶”B.“一倒”C.礼尚往来D.和平共2.周恩来多次指出:“与盟只是政治方,不是倒向抱⋯⋯在略上是合,但上不能没有批。
” 明()A.中两国社会制度相同B.两大峙局面形成C.中国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D.中国家利益的差异3.“另起炉灶”“打干屋子再客”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中国于孤立地位B.在国交往中加和的合作C.清除帝国主在残余力D.世界和平民主力量4.1953 年底,美国情部的一封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是在其周地区( 指新民族独立国家) 促和建立可以作冲的友好国家。
”当中国政府()A.参加日内瓦会议B.确立“一边倒”外交方针C.提出“求同存异”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变化()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C.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D.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6.1954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尼赫鲁也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临别之际毛泽东以《离骚》中的词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相赠,被传为中印友谊的一段佳话。
这说明() A.美国敌视新中国政策破产B.中印矛盾和冲突暂时解决C.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印关系D.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
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这次会议应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巴黎和会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8.1954 年 7 月 21 日,会议达成恢复印支和平的协议。
使持续8年之久的印支战争停止下来,使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历史人民版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历史同步练习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40分)1. 大化改新时期,日本在各地方,设国、郡、里三级行政单位,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
在首都、摄津、九州等军政要地分别设左右京(大夫)职、摄津(大夫)职和大宰府。
这些举措()A.推动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B.促进了庄园经济的发展C.削弱了幕府对地方的控制力D.增强了武士集团的势力2.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3. 20世纪9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发掘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上面刻有“代郡”、“邯郸郡”、“蓝田县”等字样。
这一考古发现印证了秦朝推行()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科举制4. 在历史学习中,历史地图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①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②秦长城西起陇西,东到辽东③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5. 据《史记》记载,秦代对一些较重大的或疑难问题的决策,一般要经过朝议与廷争,最后才由皇帝裁决后执行。
这说明当时()A.国家决策由群臣集体作出B.注重提高行政决策的正确性C.行政决策程序完整而严密D.实现了各大臣间的通力协作6. 秦朝的九卿,奉常主管宗庙礼仪,郎中令主管宫殿警卫,少府主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太仆主管皇帝车马等。
2022-2023学年人民版高一上历史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中高一上历史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40分)1. 近代中国有部法律第五十五条规定,“本约法由参议院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经临时大总统之提议,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可决得增修之”。
下列对此法律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C.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D.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灭亡2. 广东人谢公惠在其《辛亥杂忆录》中不无感慨地说,士子们的演讲和文章例有“驱逐鞑虏”之类的1920词句,成了那个时候的“八股文章”。
材料反映了世纪术世纪初( )A.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封建帝制B.帝国主义势力已深入内地C.国人对清廷统治有理性认识D.反满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3. 观察如图,当时( )A.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B.共和政体得到法律制度保障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4. 1914年,(台湾抗日志士)罗福星临刑前,于狱中写了一首《祝我民国词》:“中”土如斯更富强,“华”封共祝著边疆;“民”情四海皆兄弟,“国”体苞桑气运昌;“孙”真国手著光唐,“逸”乐丰神久既章;“仙”客早传灵妙药,“救”人于病身相当。
该词()A.体现了时人对祖国未来的展望B.反映了台湾各阶层人民的团结C.说明辛亥革命鼓舞着台湾人民抗敌D.表达了革命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5. 1912年2月孙中山辞职,临时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拒绝南下,参议院又被迫同意袁在北京就职,放弃了原来建都南京的主张,并于4月5日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南京临时参议院也同时北迁,并改组为北京临时参议院。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历史人民版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历史同步练习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40分)1.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设置十三部刺史分化相权B.宋代设立三司使以分割丞相的财权C.明太祖设置内阁限制宰相权力D.清朝设军机处以履行丞相职能2. 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就是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
这说明三省六部制()A.加强了皇帝权威B.巩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民主决策D.有利于科学决策3. 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其目的是( )A.恩泽贵族B.实现民族融合C.增加税收D.削弱王国势力4. 《资治通鉴》记载:唐“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
”最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
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
这种变化()A.成为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导致了地方权力过度膨胀D.说明了唐地方官制得到完善5. 孟德斯鸠说:“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科举等途径选拔官吏。
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
这段言论揭示了()A.世袭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各类人才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的界限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机会6. 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7单元综合测试人教版必修1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 单元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关系最主要的特色是(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高涨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社会主义开始形成世界体系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是当时最大的特色,促使中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 D2.建国后,毛泽东提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解正确的是( )①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②取缔帝国主义特权③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④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了新中国的主权与独立A.①②③B.①③④.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一边倒”政策的内容,可排除含③的A、B、D三项。
答案: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利于世界和平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强化训练本准则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强化训练本准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强化训练本准则。
所以,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答案:4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右图是我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的照片,该会议应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APE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D.第26届联大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知识的掌握。
我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答案: A5.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总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当时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直接原因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D.一些国家对新中国产生误解和疑惧解析: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万隆会议,散布“共产主义威胁论”,将矛头指向中国,导致一些国家对新中国产生误解和疑惧,为此,周总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方针。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七)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中必修1历史试题
高中同步测试卷(七)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B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1.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政策:“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
”该外交政策是( )A.不结盟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2013年10月,印度总理辛格在访华期间说:“中印握手,全世界都会关注。
”60年前,中印握手而产生的外交成果是( )A.某某问题的和平解决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求同存异”方针的产生D.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3.中印两国由曾经的“龙象之争”到如今的“龙象握手”,正如60年前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所说:“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两个大国之间,一定会有些问题。
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下列不属于“这些原则”的是( )A.互不侵犯B.互不干涉内政C.和平共处D.“另起炉灶”4.《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中最能体现该思想主旨的是( )A.奉行“一边倒”方针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发展多边外交关系 D.支持不结盟运动5.美国《商业周刊》曾经发表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
这是因为在这次会议上中国( ) A.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B.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6.历史漫画能够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仔细观察下面20世纪50年代政治漫画,你认为它与哪一历史事件最符合( )A.日内瓦会议B.“文化大革命”C.亚非万隆会议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7.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同步练习: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同步练习: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一边倒”4.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他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
这次会议是A.雅尔塔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5.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2019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两个历史事件表明中国外交A.坚定奉行友好同盟政策B.力图打破西方国家封锁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6.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
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
”这次国际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C.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7.1949年,华北出现旱灾,粮食、棉花供应困难,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
此外,他认为提供大批借款和进行贸易,对中国工业化也有帮助。
中国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实现这些事情并非易事。
此事件表明当时A.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B.美国企图用经济封锁要挟新中国C.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原则基本形成D.中国已经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战略8.《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
这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A.“一边倒”依赖苏联B.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原则C.“冷战”拉近中苏关系D.力求在平等谈判中寻求支持9.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同步训练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训练3这一方针,毛泽东访问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 B4.(2019·四川资阳高一期末)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
新中国下列外交原则、方针及政策最能体现该理念的是()A.“一边倒”政策B.“另起炉灶”的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不结盟政策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逐渐成为发展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准则,是“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的最佳体现,故C项正确。
答案 C5.“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
其演说的宗旨是()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解析题干中“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说明了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作用。
1954年4月至7月,苏、美、英、法、中等国外长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答案 C6.越南胡志明曾说:“在会议上……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文中的“会议”()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B.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D.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解析“越南”“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法国”等信息显示,该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故选D。
答案 D7.(2019·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万隆举行会议。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A.单边主义B.另起炉灶C.科教兴国D.求同存异解析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022-2023学年人民版高一上历史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中高一上历史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40分)1. 从汉代文物资料中可以频繁地看到“国家”这一说法,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十六经》中的《五正》《兵容》《三禁》《前道》等篇都说到“国家”;中山怀王墓出土的竹简《文子》中,“国家”一词连续出现5次。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集权政治体制建立B.郡国问题得以解决C.国家意识较为浓厚D.儒学正统地位确立2. 中国古代行省的设置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行省制度确立于(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3.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
有鉴于此,宋朝为此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4. 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C.实行中外朝制度D.颁布“推恩令”5. 南朝皇帝多以皇子出镇州府,同时以寒人出身的亲信为诸王辅佐,代为批答公文,处理机务,时称典签。
诸王上报中央的公事须经典签副署,典签返京师亦可密报方镇治绩。
这反映了南朝()A.中央集权的发展B.分封制得以恢复C.门阀士族被削弱D.九品中正制衰落6.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B.夏、商、西周时,享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的主要是贵族C.“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D.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7.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规模扩编和新建部队,解放军全军在编人数由1955年的360万余升至1969年的631万余。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历史人民版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历史同步练习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40分)1. 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 雍正时,随着部分大学士入值军机处,大学士出现了内、外中堂之分。
内中堂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要务,外中堂的主要任务则是管理原先内阁日常事务。
这种分工( )A.提升了中枢机构运行效率B.加强了内阁大学士的权力C.弱化了封建君主专制集权D.消除了君臣间的权力斗争3.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以一一省揽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机构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4. 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可知,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5. 有学者将中国秦汉以后的社会统治结构概括为“中央—地方—宗族—农户”,其中“宗族”已多带有地域性色彩,管理者大多是从当地“能率众”的长者中推荐以掌教化。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同步练习7.24人教版必修1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在谈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的。
”这句话最能说明( )A.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美国无力阻挡中国加入联合国解析:这段话说明了第三世界国家在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答案: A2.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
主要表现在(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提案被废置D.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案”被否决解析:本题考查生识记能力。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答案: A3.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出发点不包括( )A.取得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影响B.改善中国的国际发展环境.牵制和对付自苏联的威胁D.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解析:解题关键是把握中美关系改善的历史背景,这一点教材叙述的很清楚。
此外要把握当时美国的国际霸权地位,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善中美关系绝不是要走美国的霸权道路。
答案: A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其关键是( )A.中日关系的改善B.中苏关系的缓和.中英关系的改善D.中美关系的缓和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
答案: D5.(2011·山东省济南外国语校月考)下图的漫画“乒乓外交”反映了( )A.中美关系的缓和B.中美关系的对抗.中美关系的破裂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周恩总代表中国正与美国比较默契的打乒乓球,反映了中美关系的缓和,A项正确;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周恩总已经去世,故D项不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1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949年周恩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外交问题有一个强化训练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
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不结盟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D.求同存异
解析:本题考查生分析能力。
结合1949年我国的外交方针分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4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不结盟政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的一项重要方针。
答案:
2.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采取的外交孤立政策主要表现在( )
①政治上不承认②经济上封锁禁运③军事上包围威胁④制造“两个中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根本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也就谈不上制造“两个中国”,所以④错误,排除含④的B、、D三项。
答案: A
3.新中国首次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政策的外交行动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派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派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D.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解析: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这就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答案: D
4.1954年6月,周恩总应邀访问印度,此次访问( )
A.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国际关系的准则
.提出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办法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解析:本题考查生的识记能力。
1954年6月,周恩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强化训练本原则。
答案: B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强化训练本准则主要是因为它( )
A.适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
B.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指导处了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D.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本题变相考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因为它适用于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定。
答案: A
6.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在会议陷于僵局时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合建议
B.起草了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推动达成《万隆公告》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生分析解能力。
A项符合日内瓦会议,B项不是最主要的体现,项与此无关,D项是其意义。
答案: A
7.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针对( )
①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②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③与
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④印度支那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②③④ D.①②
解析:依据题意,④印度支那问题是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内容,应排除。
答案: B
8.在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万隆会议得以顺利进行,下列不属于“万隆精神”的是( )
A.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B.反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D.发展各国人民友好往以及保卫亚非和世界和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中中国和亚非国家在帝国主义干涉、与会国矛盾复杂的情况下达成协议,取得会议成功所呈现的精神。
结合万隆会议的背景、过程、结果去分析、解、归纳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项是与会国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会议的精神。
答案:
9.对下列四幅图片解错误的是( )
A.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
D.新中国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生对课本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知识的解和识记能力,D
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D
10.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另起炉灶”的方针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一边倒”的方针
A.①②④ B.①③
.①② D.①②③
解析:本题以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为命题切入点,考查生的综合能力,“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方针至今仍富有生命力。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
材料二2005年4月2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印尼亚非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年前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强化训练强化训练。
”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求同存异”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第(1)问,思考“异”要从与会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着手,“同”要从与会各国在历史上的共同遭遇和面临的相同困难等入手。
回答第
(2)问的“情况”时,一要说明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二要指出与会各国的分歧;关于作用,较为简单,只要依据教材回答即可。
第(3)问要指出二者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前者是后者的灵活运用
答案:(1)“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同”:大多与会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2)情况: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作用:使会议向团结反帝的方向发展,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3)否。
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强化训练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
“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