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相关性贫血_葛军娜

合集下载

贫血与肿瘤的关系

贫血与肿瘤的关系

贫血与肿瘤的关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肿瘤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肿瘤作为一种严重的疾病,不仅会对人体的器官造成损害,还会对全身健康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而贫血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也被发现与肿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就贫血与肿瘤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具体的病理生理机制。

一、贫血与肿瘤的概念及类型贫血(anemia)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体积等方面的指标低于正常范围,导致血液功能和输送氧气能力下降的一种疾病。

而肿瘤(tumor)是指细胞生长失控形成的新生物体,可以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两类。

二、贫血与肿瘤的相互关系1. 肿瘤引起贫血:恶性肿瘤常常会侵袭到人体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包括造血系统。

恶性肿瘤细胞繁殖迅速,浸润到造血组织,导致造血功能受损,造血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的发生。

2. 贫血促进肿瘤的发展:贫血会导致人体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从而使细胞缺氧,造成机体代谢紊乱。

一些研究表明,缺氧环境可能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增加肿瘤的恶性程度。

三、贫血与肿瘤之间的病理生理机制1. 炎症因子的释放:肿瘤细胞释放的一些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等,可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一些炎症因子会抑制骨髓中造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从而导致贫血的出现。

2. 骨髓红细胞生成受损:某些肿瘤细胞会分泌一些抑制红细胞生成的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相关因子等。

这些因子的存在会直接抑制骨髓内红细胞的生成,导致贫血的产生。

3. 铁代谢异常:贫血患者常常存在着铁代谢异常的情况。

而铁元素对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铁元素的丰富可为肿瘤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而贫血导致的铁元素缺乏则会阻碍肿瘤的发展。

四、贫血与肿瘤的临床表现贫血与肿瘤的关联不仅体现在其病理生理机制上,还会通过一些临床表现得以体现。

一般来说,贫血与肿瘤相关的表现如下:1. 体力下降:贫血导致机体供氧不足,使患者易疲劳、乏力,体力下降。

GnRH-a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GnRH-a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GnRH-a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葛冠南;史小荣【摘要】子宫肌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压迫症状、腹痛和不孕等,目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从高位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减少患者血液中雌、孕激素,缩小子宫肌瘤体积,改善贫血及盆腔压迫症状.与口服药物相比,GnRH-a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治疗效果确切.子宫肌瘤体积缩小,使腹腔镜手术及保留子宫的难度下降,术后恢复快.对于绝经过渡期、伴有严重合并症而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GnRH-a的应用还能使其避免或暂缓手术,控制合并症不进展.停用GnRH-a 2周内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可恢复,6~8周后可重建正常月经周期.【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年(卷),期】2018(045)006【总页数】5页(P638-642)【关键词】子宫肿瘤;平滑肌瘤;促性腺素释放激素;腹腔镜;绝经期【作者】葛冠南;史小荣【作者单位】030001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子宫肌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良性肿瘤。

育龄期女性发病率可达25%~30%[1],绝经过渡期妇女则高达32.9%~45.4%[2]。

子宫肌瘤可导致经量增多、盆腔不适、尿失禁和不孕等,甚至可能模仿、掩盖一些恶性肿瘤,也是临床子宫切除的主要病因,对妇女生殖健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是合成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衍生物,大剂量连续使用后可抑制垂体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激素(LH)的合成与释放,降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E)、孕激素(P)水平,从而起到缩小肌瘤、减少经量的作用。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主要应用于育龄期和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目前腹腔镜技术发展良好,患者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后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已成为主流治疗方法。

1 子宫肌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子宫肌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为性激素依赖性肿瘤,与E、P等水平波动有关。

参白扶正颗粒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

参白扶正颗粒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

参白扶正颗粒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发表时间:2017-10-30T17:20:23.9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作者:陈方姗[导读] 肿瘤相关性贫血又被称之为癌性贫血,指的是肿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或者是由于肿瘤本身所造成的一种贫血症状。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参白扶正颗粒在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78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其中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参白扶正颗粒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在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不大,P>0.05;在治疗4周和8周之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参白扶正颗粒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起效快,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参白扶正颗粒;肿瘤相关性贫血;红细胞生成【中图分类号】R25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325-02肿瘤相关性贫血又被称之为癌性贫血,指的是肿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或者是由于肿瘤本身所造成的一种贫血症状,其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对于治疗过程中肿瘤患者来说,发病率甚至能达到90%左右。

因此,肿瘤相关性贫血也能够当做是衡量患者预后的标准之一。

本文主要是针对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采用参白扶正颗粒治疗,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78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所有患者的入院检查结果中符合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本次研究是在患者及其家属已知且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在35~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32±3.61)岁;24例肺癌,19例胃癌,18例结直肠癌,6例乳腺癌,5例食管癌,6例其他恶性肿瘤;38例轻度贫血,35例中度贫血,5例重度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是一类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

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是指由于肿瘤本身或肿瘤治疗引起的持续性贫血。

本文将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

肿瘤导致贫血的机制多种多样,包括肿瘤侵袭造血器官、骨髓受损、恶性肿瘤产生滤过性溶血等。

患者常表现为乏力、气促、皮肤苍白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输血、铁剂和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其中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包括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激动剂(rHuEPOR-Ag),能够通过刺激骨髓红细胞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促进红细胞生成,从而改善贫血状况。

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是有效且安全的。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240例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提高,同时贫血相关的症状也显著改善。

另外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510例患者,发现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更稳定。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的症状和血液指标,同时可能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的疗效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副作用包括高血压、静脉血栓栓塞等,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治疗利益和风险。

部分患者可能对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不敏感,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的反应。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和其他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和血液指标,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结肠癌与直肠癌在癌变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方面的对比

结肠癌与直肠癌在癌变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方面的对比

结肠癌与直肠癌在癌变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方面的对比目的:探讨结肠癌和直肠癌在癌变相关分子机制方面的异同。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30例结肠癌和30例直肠癌组织标本用于基因突变检测,分别设为结肠癌组与直肠癌组,各8例新鲜的结肠癌和直肠癌组织标本用于信号通路检测,比较不同标本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和信号通路。

结果:两组APC、Wnt-1和p53基因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直肠癌组PSM2和MLH1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结肠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癌组MSH2和MSH6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直肠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肠癌组K-ras突变率显著高于直肠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肠癌和直肠癌共有的信号通路为代谢通路、Wnt/β-catenin、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紧密连接通路和细胞周期通路,且这些通路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大部分;而轴突导向通路仅出现在直肠癌中,p53基因信号通路、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通路大量出现于结肠癌中。

结论:结肠癌和直肠癌在癌变相关分子机制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表现为Wnt信号通路、变异型p53蛋白和APC蛋白在二者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个性表现为结肠癌中存在大量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蛋白表达缺失,以PSM2和MLH1为主,而直肠癌以MSH2与MSH6为主。

结肠癌和直肠癌均为消化系统常见的肿瘤类型,其发病率随着人类生活的改善而逐渐升高,其死亡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4位[1]。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二者的发病率和病因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结肠癌与人类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相关,直肠癌与地域、人种相关,故其在发生和发展中必然存在差异[2]。

肿瘤的癌变机制通常为多基因改变、表达调控失调或传导路径变化造成,不同疾病癌变机制正处于研究中[3]。

其中结肠癌和直肠癌癌变机制研究较为透彻,认为由其生长调控基因p53、K-ras和APC突变导致蛋白表达异常,进而引起正常上皮-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重度增生-肿瘤形成的癌变过程。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慢性贫血是指由于红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缺氧、萎缩和代谢异常的一种疾病。

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则是指在肿瘤患者中出现的慢性贫血,可能是由于肿瘤本身产生了促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或者是由于肿瘤治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以及失血、红细胞破坏等因素引起的贫血。

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就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对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进行综述。

一、慢性贫血的病因1. 肿瘤本身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肿瘤在体内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激素或细胞因子,其中包括一些能够抑制红细胞生成的因子,如TNF-α、IL-1β、IFN-γ等。

这些因子不仅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还会诱导红细胞的破坏,从而导致慢性贫血的发生。

2. 肿瘤治疗导致的骨髓抑制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骨髓抑制的情况,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导致贫血。

3. 失血、红细胞破坏等因素引起的贫血肿瘤患者可能因为肿瘤本身的肿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导致出血的情况;或者因为肿瘤相关的并发症如DIC等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进而引起贫血。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作用机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是一类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蛋白质激素,包括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和长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激动剂(CERA)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结合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激活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信号传导通路,促进骨髓原始成红细胞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加红细胞的生成。

促红细胞生成素还能够抑制骨髓前体细胞凋亡,延长红细胞的寿命,提高血红蛋白的合成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

,促红细胞生成素还具有神经保护、抗氧化、抗炎症等多种非血液效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 ESA)是一类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和提高血红蛋白水平的药物。

在临床上,ESA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tumor-related chronic anemia)患者,以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和生活质量。

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是指由于肿瘤本身和抗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等)引起的慢性贫血。

患者常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悸等贫血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通过刺激骨髓内的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增加红细胞生成,达到纠正贫血的目的。

多项研究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于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具有疗效。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442例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后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提高,贫血症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另外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191例癌症患者,发现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患者的贫血症状显著减轻,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尽管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于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已经得到了确认,但是其使用时仍需要注意一些限制和风险。

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直接刺激骨髓细胞增生,因此存在着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潜在风险。

部分患者可能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还可能引发一些副作用,如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等。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应在严密监测下进行,并且应遵循临床指南和相关规范。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于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是积极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要慎重考虑潜在风险和副作用,以便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决策。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_相娜娜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_相娜娜
2 CRA 对患者 QOL 和治疗的影响
2. 1 贫血对肿瘤患者 QOL 的影响 贫血可引起肿 瘤组织缺氧,致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心悸、胸闷、乏力、 食欲不振、恶心、腹部不适等,严重者可发生心功能不 全,使患者的 QOL 降低。其中疲劳感是患者最常见的 主诉,也是影响肿瘤患者 QOL 的重要因素[3]。Craw-
JOURNAL OF BASIC AND CLINICAL ONCOLOGY Vol. 26 No. 2 Apr. 2013
g·L - 1 可考虑采用 EPO 治疗,血红蛋白 < 100 g·L - 1 则推荐采用 EPO。使用方法是 epoetin-α 150 IU·kg - 1 或 10 000 IU 每周 3 次,或 36 000 IU 每周 1 次,皮下注 射,4 ~ 6 周为 1 疗程,如治疗 4 周无效( 即血红蛋白上 升 < 10 g·L - 1 ) 可增至 300 IU·kg - 1 或 20 000 IU 每 周 3 次,或 36 000 IU 每周 2 次皮下注射,并根据患者 情况进行补铁治疗,推荐采用静脉注射蔗糖铁。任何 情况下,当血红蛋白≥120 g·L - 1 ,则停止使用 EPO, 要注意高血红蛋白出现。darbepoietin-α 目前主要在 欧洲国家有上市,推荐使用剂量为 200 μg、每 2 周 1 次 皮下注射,此疗法可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3. 3. 2 EPO 的优缺点 多项研究显示 EPO 可使患者 的血红蛋白升高,输血率下降,贫血症状改善,QOL 得 到提高。但 EPO 治疗也存在一些严重的毒副反应,包 括高 血 压、血 栓 形 成、癫 痫 发 作、纯 红 再 障 等。有 研 究[14 - 15]表明 EPO 的使用可能会增加肿瘤患者死亡率 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等。此外 EPO 用药量大、疗程 长、疗效慢、价格昂贵,且大约 40% 的患者治疗无效。 然而最近有研究[16]发现部分 CRA 患者对肾上腺皮质 激素有良好疗效,推测这部分患者的贫血可能与自身 免疫相关。1 例 EPO 治疗无效的乳腺癌相关贫血患 者,应用凝集法和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到该患者骨髓细 胞膜上存在自身抗体,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 依赖输血的严重贫血获得完全纠正。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现状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现状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现状1. 引言1.1 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是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贫血程度较重、贫血持续时间长、对治疗反应差等特点。

恶性肿瘤患者因肿瘤本身的消耗及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如化疗、放疗等导致造血功能受损,丧失了正常的造血功能,造成贫血。

恶性肿瘤本身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加速红细胞破坏和凋亡,使贫血的病情加重。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消化道出血、肿瘤侵犯骨髓等因素造成贫血加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带来不良影响。

及时有效地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提高贫血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恶性肿瘤是由于体内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气机郁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而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针灸、中药治疗、推拿按摩等综合手段,调理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达到疏利气滞、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

1. 调理气血:中医药可以调节患者体内的气血,促进气机畅通,改善气滞血瘀的情况,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 活血化瘀:中医药中的一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消除患者体内的淤血瘀滞,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贫血情况。

3. 调理阴阳:中医药强调阴阳平衡,通过药物和针灸等手段调理患者的阴阳,达到恢复机体平衡状态的目的。

4. 缓解症状:中医药还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治疗恶性肿瘤时的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调理气血、活血化瘀、调理阴阳等,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辅助治疗的有效选择。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生存机会。

《2024年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缺铁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范文

《2024年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缺铁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范文

《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缺铁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肿瘤相关性贫血(Tumor-associated anemia,TAA)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缺铁性贫血是TAA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缺铁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对于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缺铁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某医院肿瘤科收治的肿瘤患者资料。

根据患者血常规、血清铁等指标,将患者分为缺铁性贫血组和非缺铁性贫血组。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缺铁相关指标在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的意义。

三、研究结果1. 基本情况与临床特征本研究共纳入100例肿瘤患者,其中缺铁性贫血组45例,非缺铁性贫血组5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类型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缺铁性贫血组患者普遍存在乏力、头晕等症状,且与病情进展程度密切相关。

2.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通过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血清铁等指标,发现缺铁性贫血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等指标均明显低于非缺铁性贫血组。

同时,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等缺铁相关指标在缺铁性贫血组中显著降低。

此外,转铁蛋白饱和度(TS)等指标也提示患者存在铁缺乏。

3. 缺铁相关指标与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关系本研究发现,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情进展程度与缺铁相关指标密切相关。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缺铁相关指标逐渐降低,提示缺铁在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同时,及时补充铁剂可有效改善患者贫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存在明显的缺铁现象,且缺铁与患者的病情进展、贫血症状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关注肿瘤患者的缺铁状况,及时进行血常规、血清铁等相关指标的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缺铁性贫血。

同时,针对不同肿瘤类型和病情程度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补充铁剂、调整饮食等,以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和生活质量。

2024肿瘤相关贫血的诊治要点

2024肿瘤相关贫血的诊治要点

2024肿瘤相关贫血的诊治要点摘要肿瘤相关贫血(CRA)主要是指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和(或)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贫血,表现为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减低或红细胞比容(HCT)降低至正常水平以下。

30%~90%的肿瘤患者合并贫血,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年龄肿瘤类型、分期、病程、治疗方案、药物剂量及化疗期间是否发生感染等因素有关。

近期,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肿瘤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旨在为CRA患者提供更为合理的诊疗方案,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关指导。

一、CRA诊断及分级1、外周血血红蛋白的正常值范围正常成人外周血血红蛋白的范围标准为成年男性120~160g/上成年女性110~150 g/L。

2、CRA分级参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和WHO贫血分级标准,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对CRA进行分级和贫血严重程度评估。

3、CRA筛查鉴千血红蛋白水平在健康个体间差异较大,故难以确定通用的正常值。

美国NCCN建议肿瘤患者中血红蛋白水平�110g/L时提示应进行贫血评估;对基线水平高者,血红蛋白水平降幅立0g/L者也应予以关注并评估。

评估的总目标为找出贫血的特点,并在初始治疗前确定任何潜在的可纠正的基础性合并症。

4、CRA初始评估贫血的特征性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和确定是否存在其他细胞缺乏症的指标。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的图像分析对判断红细胞的大小、形状和血红蛋白含量较为重要。

CRA的初始评估包括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详细的病史问诊和体格检查是必须的,病史包括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合并症、家族史和是否使用过任何抗肿瘤药物或放疗暴露史。

5、CRA评价方法有两种常见方法来评价贫血:形态学法和动力学法。

形态学方法通过平均红细胞体积或平均红细胞大小描述贫血特征,将贫血分类如下:(1)小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80fl):最常见原因为缺铁,其他病因包括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2)大细胞性贫血(>100 fl):常见原因为药物和酒精,两者均为非巨幼细胞贫血类型;(3)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fl):可能原因包括出血、溶血、骨髓功能衰竭、慢性炎症性贫血或肾功能不全,关键的随访检查有网织红细胞计数。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

【摘要】 肿瘤化疗相关贫血(chemotherapy-related anemia ,CRA )为肿瘤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和化疗周期等均有关,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CRA 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化疗时间延迟、需要输注红细胞等,从而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生存时间。

CRA 的主要治疗包括输注红细胞、促红细胞生成治疗和补充铁剂等。

基于近期文献和临床研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肿瘤化疗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旨在为中国肿瘤学医师提供更为合理的诊疗方案,从而帮助患者改善CRA ,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肿瘤;化疗;贫血;铁剂;促红细胞生成治疗A consensus o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ancer and chemotherapy-related anemia in China (2019edition)The Society of Chemotherapy,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 Committee of Neoplastic Supportive-care (CONS),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 BA Yi, E-mail: bayi@ 【Abstract 】 Cancer and chemotherapy-related anemia (CRA) is a common side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tumors, the incidence of which is related to tumor type, treatment regimen, the duration of chemotherapy, etc. The pathogenesis of CRA has not been fully defined. CRA may lead to chemotherapy dose reduction or may even delay chemotherapy. Patients with CRA require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thus increasing the treatment cost, reducing the efficiency of chemotherapy and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shortening the survival time. The main treatments of CRA include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iron supplements, erythropoietin, and so on. Based on recent literature and clinical studies, the Society of Chemotherapy,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 and Committee of Neoplastic Supportive-care (CONS),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 drew up the consensus o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ancer and chemotherapy-related anemia in China (2019 edition), aiming to provide more reliabl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s for Chinese oncologists to help improve CRA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tumors.【Key words 】 Tumor; Chemotherapy; Anemia; Iron supplements; Erythropoiesis therapy中国肿瘤化疗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通讯作者:巴一 E-mail :bayi@肿瘤化疗相关贫血(chemotherapy related ane-mia ,CRA )主要是指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和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贫血,特征表现为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或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T )降至正常水平以下[1,2]。

156例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156例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156例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关系及临床特点.方法以回顾必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确诊为胃癌的患者156例, 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肿瘤与贫血间的关系,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估.结果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病灶大小不同与贫血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贫血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胃癌贫血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大小、临床病理分期与胃癌贫血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胃癌患者贫血发生与胃癌患者病程呈正相关性.【关键词】胃癌;肿瘤;贫血;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05-01胃是人类消化的主要器官,易因各种情况影响而发生病变引发胃癌,在世界范围来讲,它也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且死亡率高,据相关资料显示排癌症死因的榜首[1].在我国也不例外,也位居第一.据统计,有约占50%的患者均存在贫血现象,临床的发病率极高,给患者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往往还会因此而出现生命特征的消失.因此,应该对其加大研究,并对其进行改善,从而改善肿瘤患者症状.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的患者156例,对其时行该方面的临床观察,了解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特征. 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确诊并进行入院治疗的患者156例,对其时行该方面的临床观察,探讨肿瘤与贫血间的关系,了解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特征.其中,男103例,女53例,年龄49岁到73岁,平均年龄为(53.68±18.33)岁.本次研究中,在选取病例时,排除原发性肝肾脾功能亢进、血液系统疾病、胃癌复发、输血及化疗等方面引发的贫血患者.1.2方法对于病历资料的搜集方面,主要是治疗前的血常规三个方面,分别是HB、RBC、HCT,以及胃癌发生的大小、部位、临床病理分期、癌细胞分化程度四项.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病灶大小不同与贫血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贫血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胃癌贫血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所3讨论胃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当贫血作为并发症在肿瘤患者身上出现的时候, 不但会给其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也会使其生命特征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一些变化,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改善癌症患者的肿瘤问题. 首先,需要对贫血及肿瘤间的关系进行讨论,从而得出较为确切的结论, 增加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对胃癌肿瘤患者的治愈进行进一步的探析与研究.从通常的临床表现及相关的癌性贫血发生原因来分析,归纳总结出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会对红细胞起到直接抑制的作用,妨碍其正常生成;二是会使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受到抑制;三是会让恶性肿瘤患者反应性降低,尤其是在红细胞生成素方面的反应性;四是会造成营养物质的缺乏性贫血症发生;五是抑制放、化疗方面的骨髓增长;六是会因失血、自身免疫性的降低而引起溶血性贫血[2].从这些方面应该注意造成胃癌患者贫血性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所造成,并非是由于单一的营养缺乏所导致,如贲门胃底部、幽门部等往往会随之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出现不同的症,如梗阻等,此时,进食无法继续,各方面的营养吸收出现严重阻碍,而且由于隐性失血的存在,也会使胃癌性贫血出现,所以,应该认识到其中的各因素的综合影响,对其差异性进行研究. 本次研究中,在胃癌患者的不同部位、不同分期都说明,这种肿瘤性质的贫血大多出现在胃癌晚期,而且,二者的密切程度可以得到证实.分析其中的可能性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类:一是病变会渐渐变迁发展,从而形成胃腔内的梗阻,从而影响进食,引发营养问题,其时,肿瘤的生长也会耗费体内的营养并引起缺乏性贫血,二者加剧,其贫血状况会变得更为严重;二是晚期胃癌也会更少量的生成红细胞生成素[3];三是肿瘤生成过程中,会引发各种干扰素,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会使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分泌也会相应增长,其最终结果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使骨髓干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从而使造血物质受到相应的损耗,经过癌性代谢产物的释放,即会使骨髓受损等;四是晚期胃癌所引起的急慢性失血现象易于发生,从这一现象可以初步判断胃癌肿瘤相关性贫血,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之一,较为重要,应该加以关注.胃癌大小与胃癌患者的病程关系密切,尤其是在癌灶直径<5cm 时,其发生率明显高于≥5cm 时的发病率,所以,当其大时,引发贫血发生的可能性会更大,而且由于其面积的增大,其失血发病率也会随之而不断增加[4]. 综上所述,探讨肿瘤与贫血间的关系,了解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特征.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分析,如癌灶直径、病理分期、发病部位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胃癌的大小(癌灶直径>5cm 与直径<5cm)及胃癌临床病理分期与胃癌贫血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胃癌患者贫血发生与胃癌患者病程呈正相关性,据胃癌贫血发生的状况可初步估计胃癌的大小以及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参考文献[1]陈飞云,邓钺涛,钟飞庄,等.胃癌肿瘤相关性贫血与胃癌病理的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13,(5):413-416. [2]余秋玲.胃癌患者贫血与胃癌病理间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2,24 (5):114-114. [3]于健春,葛军娜,唐云等.胃、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贫血状况的多中心临床调查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53-56. [4]朱辞.中国胃癌常用化疗方案诱导骨髓抑制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J].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12(06):125—126.。

《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要点

《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要点

《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要点1 前言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是恶性肿瘤常见的伴随疾病之一。

CRA产生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肿瘤方面的因素(如失血、溶血、骨髓受侵犯) 或针对肿瘤治疗方面的因素(如化疗的骨髓抑制作用、肿瘤放射治疗等)两个方面。

2 CRA概述2.1 CRA的分级和分类CRA主要是指肿瘤患者在其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贫血。

CRA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肿瘤本身所致、机体的营养吸收障碍以及肿瘤患者接受长期、多种治疗所致。

2.1.1 按照贫血严重程度分级0级(正常)Hb正常〔正常值(男性>120g/L,女性>110g/L)〕1级(轻度)Hb90~<正常值2级(中度)60~<903级(重度)30~<604级(极重度)<302.1.2 按照CRA的形成原因进行分类2.1.2.1 非化疗相关CRA2.1.2.2 化疗导致的CRA2.2 CRA 的流行病学情况2.3 CRA 的临床表现CRA的患病率为10%~40%,并且CRA与其他类型的贫血是有区别的。

首先,任何程度的贫血,CRA患者较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内源性EPO水平相对或者绝对不足。

其次,肿瘤患者Hb和EPO 之间的反馈调节减弱,在接受化疗的患者中这种关系更明显。

再次,肿瘤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贫血症状。

2.3.1 CRA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CRA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密切。

2.3.2 CRA与乏氧和抗肿瘤治疗的关系CRA会加剧肿瘤乏氧。

乏氧也可以导致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

乏氧应激蛋白和凋亡潜能缺失也能产生对化疗药物耐药。

3 CRA的治疗3.1输血治疗在CRA的患者的Hb水平明显下降至70g/L或80g/L之前,原则上不应考虑输血治疗。

而当Hb<60g/L或临床急需纠正缺氧状态时,或对EPO治疗无效的慢性症状性贫血以及在没有时间和机会接受EPO 治疗的严重贫血可考虑输血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和医学杂志M ed ical Journ al of Pek i ng U n i on M ed ical C ollege H osp it a l70Januar y,2011综 述 肿瘤相关性贫血葛军娜,于健春,康维明,马志强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北京100730通信作者:于健春 电话:010 ********,E m ai:l yu j ch@163 co m关键词 炎性因子;肿瘤相关性贫血;铁调素中图分类号 R556;R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9081(2011)01 0070 06 DO I:10 3969/j issn 1674 9081 2011 01 015肿瘤相关性贫血指因为肿瘤或放化疗引起的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低下[1]。

早在19世纪人们就认识到肿瘤相关性贫血[2],但直到最近15年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才逐渐清晰。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特征是轻重度贫血,伴红细胞平均体积(m ean cor puscular volu m e,M CV)正常或低下,红细胞外观正常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网织红细胞数量呈不正常的减少[3],常伴随的铁代谢异常表现为血清铁降低、血清转铁蛋白下降、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骨髓铁不缺乏及红细胞寿命缩短。

肿瘤相关性贫血是慢性疾病性贫血的一种[4]。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与肿瘤相关的发病机制影响红细胞合成过程的因素很多,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发生可能与肿瘤直接作用、肿瘤相关放化疗,或肿瘤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首先,肿瘤放化疗引起骨髓抑制及肾毒性均可使肾脏合成红细胞生成素(er y t hropo iet i n,EPO)的能力下降。

其次,肿瘤骨髓转移是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其可抑制红细胞生成并降低骨髓对EPO的反应,破坏干细胞和祖细胞及骨髓微环境,减少造血生长因子的生成,诱导炎性因子,如I L 6、I L 10、TNF 等合成增加。

此外,肿瘤免疫产生的抗体可破坏红细胞,肿瘤形成的瘤栓及肿瘤血液凝固系统激活可造成内皮细胞对红细胞机械性损伤而形成微血管内溶血性贫血,肿瘤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功能亢进的吞噬细胞可吞噬骨髓细胞[5]。

与营养相关的发病机制外科手术或肿瘤破裂造成血液丢失,或铁、维生素B12以及叶酸缺乏、铁剂重新利用障碍均可导致肿瘤相关性贫血。

在肾性贫血、肿瘤相关性贫血等慢性贫血疾病的急性期反应物铁调素(he pcidi n)生成增多,铁调素是肝脏分泌合成的一种抗微生物肽,可负向调节肠内铁吸收及网状内皮细胞的铁释放[6],急性期炎性因子白介素(i nterleuki n,I L) 6上调铁调素,而铁缺乏则降低铁调素的水平,铁调素的作用主要是调控肠道铁吸收与机体铁储备[7]。

动物实验证实,短期内给予大量铁调素,能迅速降低血清铁浓度,长期小剂量补充铁调素能够降低血清铁,加重肿瘤相关性贫血[8]。

与炎症感染或慢性疾病相关的发病机制在炎症(包括化疗后炎性因子合成增多)或者慢性疾病过程中,炎性因子的增多造成EPO生成减少、铁库中铁释放减少、红系祖细胞增殖减少。

目前研究的焦点在于炎性因子对贫血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在许多动物实验及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均发现血液循环中的炎性因子与贫血相关[9 10]。

在91例子宫颈癌肿瘤患者中发现低血红蛋白伴随C反应蛋白(C re act i ve protei n,CRP)、I L 1、肿瘤坏死因子 (t 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TNF )及 、I L 6、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 S)升高,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I L 6是影响血红蛋白的独立因素[11]。

基金项目: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 I58B02)肿瘤相关性贫血Vo l 2N o 1 71目前较多的观点更支持:肿瘤引起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过多的炎性因子,如I L 1、TNF a ;过多的炎性因子严重破坏了EP O 促红系集落形成作用,降低了红细胞的自然寿命,进而妨碍EPO 生成、影响铁剂的正常代谢;其具体的分子机制是这些炎性因子抑制了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信号通路,诱导红系祖细胞凋亡蛋白表达,促进红系祖细胞死亡[11],但详细的分子机制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流行病学贫血是肿瘤最常见的合并症,贫血的发生概率与肿瘤的类型、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在淋巴瘤、肺癌、妇科肿瘤以及生殖系统肿瘤中高达60%[12]。

在接受放化疗的患者中贫血发生率高达70%~90%,在所有肿瘤患者中约有50%会发生贫血,其中20%接受化疗的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13]。

欧洲肿瘤协会进行了包含13628例肿瘤患者的研究表明,妇科肿瘤、肺癌、淋巴瘤及骨髓瘤患者易发生贫血,入组时贫血的发生率为39%,半年后贫血发生率上升至67%[14]。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危害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率低下,其主要原因为医师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认识不足,最新的调查发现在20个肿瘤医师治疗的3472例接受化疗的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中,52%~70%(红细胞压积<30%)贫血患者未接受重组人EPO 治疗,尽管贫血发生率很高,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医师并不重视抗贫血治疗,仅有严重贫血的患者才接受相关治疗,因为临床医师并没有认识到肿瘤相关性贫血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以及改善贫血带给患者的利益[15]。

肿瘤相关性贫血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肿瘤相关性贫血可引起很多临床症状,如疲劳、眩晕、心动过速、认知缺损、气短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体力及生活质量,甚至拖延肿瘤的治疗[16]。

恶性肿瘤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与其生活质量相关参数呈线性关系,这表明贫血患者需要接受贫血治疗[4]。

Cella 等[17]在3个不同人群(实体瘤接受化疗、淋巴增生疾病接受化疗、肿瘤患者未接受化疗)中进行贫血及疲劳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组患者中,血红蛋白水平升高20g /L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未接受化疗组,改善贫血后疲劳症状消退,体力、日常生活能力、总体健康水平均有明显的提高。

肿瘤相关性贫血对预后的影响肿瘤相关性贫血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肿瘤预后的不良指标之一,且为独立于放化疗的危险因素[18]。

来自60个临床研究的M eta 分析显示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与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是否贫血密切相关,贫血的肿瘤患者死亡风险增加65%(头颈肿瘤患者风险增加75%,前列腺癌患者风险增加47%,肺癌患者增加17%)[18]。

在进展期乳腺癌接受化疗患者中,贫血对术后复发、后生存期都是危险因素[19]。

在直肠癌患者中,贫血是无瘤生存的危险因素[20],在接受放疗的患者中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35g /L 、女性低于120g /L 是局部复发、总体生存率的危险因素[21]。

肿瘤相关性贫血影响预后的机制可能在于贫血降低了肿瘤组织的氧和,而低氧和降低了放疗的敏感性[22]。

部分研究结果提示:肿瘤氧和受多种因素影响,63例头颈肿瘤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低氧和与肿瘤预后相关,但贫血与低氧和两者间相关性不明确,而在无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患者中仍然存在低氧和[23]。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肿瘤相关性贫血是肿瘤局部复发及总体生存率的危险因素,但需要除外与贫血相关且能影响预后的混杂因素的影响,如肿瘤的大小。

研究者在子宫颈癌患者中观察到:肿瘤体积大且氧和低的患者2年无病生存率是12%,远远低于肿瘤体积大但氧和好或非大体积肿瘤氧和好/差的65%[24]。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现状EPO 治疗1980年L i n 等[25]成功地分离出了人类EPO 基因序列,这一结果使研究者实现了人类重组EPO 体外合成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 mb i nant human eryth ropo i etin ,r H uEPO )。

最早在晚期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证实了EPO 治疗贫血的疗效,后来研究者明确了EPO 具有改善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功效。

EPO 对存在骨髓抑制的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更为适用,可减少50%输血需求,明显改善肿瘤相关性贫血导致的心血管症状[26],与输注红细胞相比,EPO 起效较缓慢,但疗效持久。

虽然EPO 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确切,但其安全性尚不明确。

在一项包含57项协和医学杂志72 Januar y ,20119353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M eta 分析中,EPO 使用使输血风险降低了36%,在使用EPO 的3728例患者中有229例合并血栓形成,而在3041例未使用EPO 的患者中合并血栓形成118例,EP O 治疗组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了67%[27]。

自Farrell 和L ee 等[28]发现EPO 受体不仅存在于正常的造血细胞上,在非血液系统肿瘤细胞及肿瘤细胞系中也有表达,研究者对实体肿瘤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90%的乳腺癌肿瘤细胞表达EPO 受体[29]。

在许多肿瘤组织中存在EPO 及EP O 受体的共区域化,在黑色素瘤甚至存在EPO EPO 受体自分泌环[30];而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也分离出了EP O 、其受体蛋白及两者的mRNA[31]。

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EPO 及其受体在转移性淋巴结中表达升高,说明EPO 及其受体在恶性肿瘤的进展和转移中也发挥了作用[32]。

也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EPO 能够改善贫血带来的不良预后,在一项375例铂剂化疗患者的对照试验中,EPO 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60%,高于未行EPO 治疗组[33];实验室数据也显示,EPO 类似物能够通过N F KB 途径促进EPO 受体阳性细胞凋亡[34]。

但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 r ug Adm i nistration ,FDA )将EPO 从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建议中删除,可见人们对EPO 在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的应用价值尚持怀疑的态度。

输血治疗据2001年统计:美国每年血液制品消耗为1500万单位全血或者红细胞,490万患者接受血液制品治疗[35],且这些数字以每年6%的速度持续增长,已经危及到血液供应[36]。

一项临床调查发现,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 ve care un it ,I CU )中85%住院时间超过1周的患者都接受过输血治疗[37];在一项以4992例I CU 患者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44%的患者接受了输血,其中63%的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33%的患者住院时间不足1周,且超过40%的输血治疗并无明确原因[38]。

目前红细胞(redb l ood cel,l RBC)的输注仍然是改善急慢性失血后贫血的主要方法,其可以改善临床重症,但这种治疗作用是短暂的,并且对贫血的根本性治疗无作用。

血液制品输注存在较大风险,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艾滋病、丙型肝炎等,输血性肝炎的发生率为1 42%,国外报道为1%,这些感染性并发症一旦发生,严重地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及生活质量,且病毒性疾病,尤其是丙型肝炎的治疗仍然是医学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