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康复)

合集下载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PPT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PPT课件

4、共济失调型(少见)5%
表现为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征的病型,表现为小脑症 状,步态不稳、摇晃、行走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 协调,上肢常有意向震颤,指鼻不稳,肌张力↓
5、肌张力低下型
表现为肌张力↓,呈软瘫状,肌肉松弛 无力,自主运动少,肢体被动运动时抵抗力 小,仰卧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似仰翻的 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主动偏向一侧,易 致口鼻堵塞而发生窒息。
CT和MRI常见有脑部发育畸形性病变: 常见:Dandy-Waker畸形、脑穿通畸形、巨脑回畸形、 脑灰质异位、透明隔缺如及透明隔囊肿、结节性硬化等。 少见:新生儿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 炎等。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脑部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瘫。 多数病例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相一致,也发现少数病例 不相一致。
脑瘫运动障碍要点
1、运动发育迟缓: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 (或)精细运动两方面,CP患儿存在程度不等的运动障碍, 所以可有运动发育迟缓,轻者粗大运动发育尚可,但有精 细运动发育障碍者需注意。
2、姿势异常
CP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 射延迟消失有关,姿势分静止与活动时两种。静止时姿势 异常,如紧张性颈反射姿势,角弓反张姿势、偏瘫姿势等。 活动时姿势异常以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与痉挛型为最 明显,如舞蹈样手足徐动,痉挛性偏瘫步态,小脑共济失 调步态等。
Vojta七项姿势反射即牵拉反射、立位悬垂反射、俯卧 悬垂反射、侧位悬垂反射、倒位悬垂反射、Collis水平反射、 Collis垂直反射。例牵拉反射头颈极度背屈呈角弓反张姿势 或5~6月时下肢应屈曲而患儿下肢伸直并内旋、交叉、棒
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 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 可能性。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患儿由于反应过激 或过迟而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这便决定了对 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 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 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 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 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 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服务团体标准

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服务团体标准

ICS 11 180C 04团体标准智力残疾康复服务Rehabilitation f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y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发布目次前言 (Ⅱ)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 鉴定与分级 (2)4.2 服务原则 (3)5 服务要求 (5)5.1服务流程 (5)5.2 服务内容 (5)6 质量评估 (8)6.1 质量成效评估 (8)6.2 教育康复的组织评估 (8)7 服务条件 (8)7.1 基本条件 (8)7.2 职业场所 (9)7.3 居家生活 (9)7.4社会资源 (9)附录 (10)参考资料 (11)前言本标准按GB/T 1.1给出的规定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为规范性附录。

考虑到本标准中的某些条款可能涉及专利权,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不负责对任何该类专利权的鉴别。

本标准牵头起草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智力残疾人康复专业委员会智力残疾康复服务Rehabilitation f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y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智力康复的定义、服务原则、服务资源、服务要求、信息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提供智力残疾康复服务的相关机构和服务人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341 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建标156-2011《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智力残疾 Intellectual Disability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

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非进展性脑损伤或异常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出现。

脑性瘫痪造成的运动和姿势问题会导致肌肉不协调、肌肉紧张或过度活跃等症状。

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是脑部受损,可以是在孕期、出生过程或出生后的早期几年内发生。

脑损伤可以由多种情况引起,例如胎儿缺氧、早产、胎儿感染、出生时窒息、脑膜炎或脑出血等。

这些损伤会影响脑部的运动控制中心,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工作。

脑性瘫痪有多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常见的类型包括痉挛型、强直型、扭转型、混合型和轻度型。

痉挛型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的肌肉呈紧张或僵硬状态,常伴有肌肉痉挛和震颤。

强直型主要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造成关节僵硬和不协调运动。

扭转型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扭转运动,肢体运动不协调。

混合型是多种类型的结合,表现多样。

轻度型是指病情相对较轻,症状较轻微。

脑性瘫痪的症状除了运动和姿势障碍外,还包括智力障碍、听力或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程度因患者的脑部受损程度而有所不同。

目前并没有治愈脑性瘫痪的方法,但通过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运动和功能能力。

物理治疗通过训练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来改善患者的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则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和学习生活技能。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通过康复治疗和支持,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帮助。

脑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3)视觉障碍:约半数以上患儿伴视觉障碍,多 为视网膜发育不良或枕叶大脑皮层及视神经核变 性,传导路性损伤。主要表现为内、外斜视,视 神经萎缩,动眼神经麻痹,眼球震颤及皮质盲。
二、主要功能障碍
(4)听觉障碍:多为核黄疸引起,部分患儿听力 减退甚至全聋,以不随意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
(5)其他感觉和认知功能障碍:脑瘫患儿常有触 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患儿常 常无法正确辨认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对各种颜 色的辨认力也很差,其认知功能缺陷较为突出。
三、康复护理评估
1.健康状态评估 (1)患儿一般情况 (2)父母一般情况 (3)家族史 (4)母亲孕期情况 (5)母亲分娩时情况 (6)患儿生长发育情况
三、康复护理评估
2.躯体功能评估 如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 度、原始反射或姿势性反射、平衡反应、协调 能力、站立和步行能力(步态)等。
3.言语功能评估 主要是通过交流、观察或使 用通用的量表,评估病人有无言语功能障碍。
三、康复护理评估
4.感、知觉功能评估 可通过温、触、压觉的检查来确定障碍情况。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日常生活活动包括运动、自理、交流及家务活动
等。
三、康复护理评估
6.心理社会评估 ▪ 家长对患儿患病的反应。 ▪ 对不伴有智力障碍的年长儿,评估其对患病 的反应和接受程度。
三、康复护理评估
7.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2)脑电图检查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 (4)智商测试 (5)其他检查:如心电图检查,甲状腺功能 ,免疫功能测定等
四、康复护理原则和目标
(4)创造良好的生活和训练环境,促进患儿身心的全面 发展,提高康复疗效。 (5)预防关节挛缩等继发障碍及因跌伤造成的二次损伤 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 (6)采取康复护理措施,纠正患儿的异常姿势,从而降 低肌肉的紧张程度。 (7)经常给患儿家长以咨询和指导,争取家长的配合。

儿童脑性瘫痪的康复效果评价与改进

儿童脑性瘫痪的康复效果评价与改进

多学科协作模式构建
建立多学科团队
01
组建包括儿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等多
学科的专业团队。
制定协作计划Biblioteka 02明确各学科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协作计划,确保患儿得到全面
、连续的治疗和服务。
加强沟通与协作
03
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分享患儿的治疗情况和进展,及时调整治
疗计划,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3
挑战与问题
尽管康复治疗在儿童脑性瘫痪中取得了 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治疗费用高昂、专业医护人员匮乏、 患者家庭配合度不高等。这些问题需要 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来解决。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1 深入研究康复治疗机制
进一步探讨康复治疗对儿童脑性瘫痪患者神经可塑性的 影响,以及康复治疗在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机制 。
在关注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同时,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 问题,开展心理干预和辅导,帮助患者及其家庭积极面 对疾病和治疗过程。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社会适应性评价
采用社会适应性行为评定 量表等工具,了解患儿在 社会交往和适应环境方面 的能力。
04
康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患儿自身因素
年龄
患儿年龄越小,大脑可塑性越强 ,康复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病情严重程度
病情较轻的患儿康复效果通常较好 ,而病情较重的患儿则可能需要更 长时间和更复杂的康复治疗。
并发症
价患儿的康复效果。
康复技术与手段
研究表明,儿童脑性瘫痪的康复效果受到多 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 年龄、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这些因素需 要在评价和改进康复效果时予以充分考虑。
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

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ppt课件

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ppt课件

(一)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3.语言障碍矫治 首先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维持患儿头的正中位置,在面对患
儿眼睛的高度与其交谈。不管患儿懂或不懂,都要利用各种机会跟 其说话。为了树立患儿学说话的信心,要鼓励患儿发声,当患儿发 声时要立刻答应并与其对话,即使说不成句,也应点头示意,同时 予以表扬及鼓励。语言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极大的 耐心并持之以恒。
(3)视觉障碍:约半数以上患儿伴视觉障碍,多为视网膜发育不良或枕叶大 脑皮层及视神经核变性,传导通路性损伤。主要表现为内、外斜视,视神 经萎缩,动眼神经麻痹,眼球震颤及皮质盲。
(一)主要功能障碍
(4)听觉障碍:多为核黄疸引起,部分患儿听力减退甚至全聋,以不随意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 (5)其他感觉和认知功能障碍:脑瘫患儿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患儿 常常无法正确辨认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对各种颜色的辨认力也很差,其认知功能缺陷较为 突出。 (6)癫痫发作:脑瘫患儿中伴随癫痫发作的并不少见,在痉挛性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 智能低下者中更为多见。临床发作类型以全身性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性大发作为主。 (7)情绪、行为障碍:患儿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古怪、易于激动、情绪不稳定、 注意力分散等。 (8)其他:多数患儿生长发育落后,营养不良,且免疫力低下,易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评估可在患儿实际生活环境中进行,通过观察患儿完成实际生活中的动作情况,以评 估其能力。有些不便完成或不易完成的动作,可以通过询问患儿本人或家长的方式取得结果, 如患儿的大小便控制、个人卫生管理等。还可采用功能活动问卷(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快速残疾评定量表(rapid disability rating scale,RDRS)等。

脑瘫康复概述

脑瘫康复概述



新生儿期表现

主要表现为哺乳困难,哭声微弱,肌张力低下或肌张力增强,新生儿
痉挛,原始反射减弱或增强,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
1~3月婴儿表现
1、拇指内收,手紧握拳或上肢内收、内旋;
2、不注意看人,不凝视;
3、头不稳定,颈不能竖直,头左右摇动;
4、俯卧位不能抬头。抬头动作标志抗重力肌 的发育情况,正常时2~3个月要抬头 45º ~90º ;
脑瘫的康复
薛宝同
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指脑在 发育成熟前,因损伤或病变而致大脑发育障碍,以非进展 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影响患儿的身体发育及能力、个性、认知,影响其与家庭、 社会的关系,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患之一。
发病和病因
5、肌张力低下,全身发硬,躯干硬性伸展或 全身发软,非对称性姿势。
4~5个月婴儿表现
1、不追视,不注意看人,眼不灵活; 2、表情呆板不灵活,逗时无反应; 3、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90º ;
4、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 交叉; 5、坐位呈全前倾或后倾;
6、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弱智,25%轻度,50%轻中度,25%重度 生长发育延缓 牙齿发育不良 癫痫 言语障碍 视力缺陷—斜视、同侧偏盲






听觉障碍
按运动障碍分类
类型 痉挛型 最常见 锥体束 肌肉僵硬 发病率 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
(高张力型)
迟缓型 (软瘫) 手足徐动型
见于婴幼 儿
肌肉过分松软
锥体外系 不自主颤抖,动作不稳 定 肌张力过低,动作不协 调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九部分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九部分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九部分一、前言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残疾人士关注度的提升,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的康复治疗和管理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常常伴随着感知、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严重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能力。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康复指南,对于提升我国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整体水平,促进患儿康复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九部分》在继承和发展前八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对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更新。

本部分指南旨在为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操作性强的康复治疗方案,帮助患儿及其家庭更好地应对脑性瘫痪带来的挑战,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

本指南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充分参考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我们也期待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本指南,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我们相信,《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九部分》的发布,将为我国脑性瘫痪康复治疗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广大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帮助。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推动我国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

二、康复目标与原则康复目标与原则在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脑瘫是一种由于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伤而导致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康复的目标不仅仅是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还包括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康复目标首先应以改善运动功能为核心,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等多学科的协作,使患儿的运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同时,康复目标还应包括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进食、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_2015_第六部分_李晓捷_庞伟_孙奇峰_尚清_唐久来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_2015_第六部分_李晓捷_庞伟_孙奇峰_尚清_唐久来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Dec.2015,Vol.30,No.12第四章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第三节康复治疗技术(上)一、神经易化技术(一)Bobath 技术1.Bobath 治疗技术是否适用于所有类型脑瘫患儿证据脑瘫患儿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缺少对反射性姿势和运动模式的抑制,导致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4](2个Ⅰ级证据,1个Ⅲ级证据,1个Ⅳ级证据)。

Bobath 治疗技术通过对关键点的控制,达到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促通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的目的[5—7](1个Ⅱ级证据,2个Ⅲ级证据)。

Bobath 治疗技术还通过对运动模式协调性的促进,抑制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对脑瘫患儿正常运动发育的影响,从而实现正常运动模式的整合,防止异常模式的形成和固定。

采用Bobath 技术的不同手技,可以针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特点,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8—11](4个Ⅳ级证据)。

因此,Bobath 技术适合于各种类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

推荐Bobath 治疗技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脑瘫患儿,应根据不同类型特点,选择采用Bobath 治疗技术的不同手技(推荐强度B 级)。

2.Bobath 治疗技术是否适用于所有年龄组脑瘫患儿证据Bobath 治疗技术对各年龄组脑瘫患儿均有效,但2岁前,尤其是1岁以内的轻度脑瘫患儿效果更好[12—13](1个Ⅰ级证据,1个Ⅳ级证据)。

婴幼儿时期脑生长发育快、代偿性和可塑性强,且其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模式尚未固定,这一时期患儿若能得到外界给予的刺激性治疗及功能训练,可使其学习建立正常的姿势运动模式,使其功能达到最佳效果[14—16](3个Ⅱ级证据)。

脑瘫患儿早期应用Bobath 治疗技术是恢复其神经系统功能的有效手段。

推荐1.Bobath 技术可应用于不同年龄组脑瘫患儿(推荐强度A 级)。

2.Bobath 技术对于小年龄组脑瘫患儿更有效(推荐强度A 级)。

康复医学课件:脑性瘫痪(脑瘫)

康复医学课件:脑性瘫痪(脑瘫)

案例二:长期康复治疗的坚持与成果
总结词
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患者具有显著成果。
详细描述
脑性瘫痪患者的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通过持续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职业 治疗等手段,患者可以逐步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可 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案例三:家庭康复护理的成功经验分享
作业疗法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针对穿衣、进食、如厕、洗澡等 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训练和指导
,提高自理能力。
职业技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 技能训练,如手工艺、电脑操作等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辅助器具使用
教授患者使用辅助器具,如轮椅、 假肢等,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范围 。
言语疗法
语音清晰度训练
针对语音不清的患者,进行发音 器官的功能训练和语音清晰度训 练,提高语音清晰度和理解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训练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 ,提高患者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
达能力。
社交沟通训练
教授患者有效的社交沟通技巧, 如表达意见、情感交流等,增强
社交能力。
心理支持与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
针对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进行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支持性心理治疗
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和应 对困难的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中的精细动作能力评估
03
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吃饭、穿衣等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细
运动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试
01
02
03
基本生活技能评估
观察患者是否能够独立完 成基本生活技能,如洗澡 、梳头、进食等。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分类
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包括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各 种原因导致的脑部损伤,如宫内 感染、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窒息等。
危险因素
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多胎妊 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史 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落后和主动运动减少,肌张 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可伴 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
家庭护理技巧培训
日常生活护理
培训患者及家属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康复训练
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 能训练、语言训练等。
安全防护
教授家属如何保障患者居家安全,如防滑、 防火、防跌等。
心理支持
培训家属如何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励患者 积极参与康复活动。
长期随访管理计划
定期随访
制定长期随访计划,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康 复进展。
提供持续支持
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 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ABCD
评估与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随访结果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数据统计与分析
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康复指南的更新 和完善提供依据。
07
家属参与支持重要性
提供情感支持
家属的关心与支持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可以增强患者信心,减轻 焦虑情绪。
协助复训练
家属在患者日常生活中协助进行康复训练,如帮助患者进行自理能 力训练、陪伴出行等。
促进社交互动
家属可以带领患者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帮助患者结交新朋友,拓展社 交圈子。
06

(完整版)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完整版)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合肥长兴康复医院康复科脑瘫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

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

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

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

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需要遵循的六项原则

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需要遵循的六项原则

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需要遵循的六项原则一、个体化和综合性原则脑性瘫痪是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患者的病程和功能障碍程度不同。

因此,康复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制定治疗方案。

康复训练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智力、语言、感觉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二、系统性和持续性原则康复训练需要具有系统性,即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推动患者的康复进程。

同时,康复训练也需要持续进行,不能片面追求短期效果,要注重长期效果。

康复训练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逐步提高患者的功能水平。

三、功能性和促进性原则康复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功能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因此,康复训练应该注重功能性,即通过训练来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同时,康复训练还应该具有促进性,即通过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四、多学科合作和家庭参与原则脑性瘫痪是一个复杂的疾病,需要多学科的医疗团队共同协作。

康复训练应该由医生、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多个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充分发挥各个专业的优势。

同时,家庭对于儿童康复训练的参与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应该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康复技巧,以方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和支持患儿的康复训练。

五、循证医学原则康复训练需要依据科学的临床证据进行,即循证医学的原则。

医生和康复师应该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选择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技术。

同时,应该定期评估和调整康复训练的方案,以提高训练的效果。

六、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原则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康复训练应该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的培养。

在康复训练中,应该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还应该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脑性瘫痪的康复实训报告

脑性瘫痪的康复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胎儿期、新生儿期或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

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脑性瘫痪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了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效果,我院特开展脑性瘫痪康复实训,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康复治疗师。

二、实训目的1. 掌握脑性瘫痪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2. 熟悉脑性瘫痪康复评定、临床分型及各型治疗方案;3. 提高康复治疗师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患儿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脑性瘫痪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2)脑性瘫痪康复评定、临床分型及各型治疗方案(3)康复治疗技术:按摩、理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引导式教育等2. 实践操作(1)康复评定:观察、评估患儿的运动功能、姿势、言语、认知、心理等方面(2)康复治疗:根据评定结果,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实施按摩、理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引导式教育等(3)康复训练:针对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言语落后、智力发育障碍等进行针对性训练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阶段(1)通过查阅文献、参加讲座等方式,了解脑性瘫痪的相关知识,掌握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学习康复评定、临床分型及各型治疗方案,为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 实践操作阶段(1)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康复评定,了解患儿的运动功能、姿势、言语、认知、心理等方面。

(2)根据评定结果,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实施按摩、理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引导式教育等。

(3)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姿势、言语、认知、心理等方面。

五、实训成果1. 掌握脑性瘫痪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 熟悉脑性瘫痪康复评定、临床分型及各型治疗方案,提高康复治疗师的临床决策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病率

瑞典
1967~1970年 1979~1982年 1960年 1980年 1971~1972年 1977~1979年
1.4 ‰ 2.2 ‰ 1.9 ‰ 2.3 ‰ 2.5 ‰ 3.3 ‰
美国
苏联
1.92 ‰ 2.4‰ 2.4 ‰ 1996年 1.9 ‰ 1994~1996年 1.94 ‰ 1997年 农牧区3.5 ‰ 化工区2.4 ‰ 市区 1.3 ‰ 1998年“九五攻关课题”对全国0-6岁儿童抽样调查表 明,脑瘫患病率为1.86‰,我国目前有31万0-6岁的脑瘫 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新病人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讲述内容
脑瘫的定义 关于脑瘫的研究历史 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 脑瘫的分类 脑瘫的诊断及评价 脑瘫的治疗与康复

一、定义(2004年10月昆明)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
简称脑瘫,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 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 障碍及姿势异常。
ATNR



持续时间:顶峰在1-2个月,6个月整合. 脑瘫:不出现、不对称、持续时间延 长,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 检查方法:仰卧位,视觉性刺激引导头 向一侧转,面朝向一侧的上肢伸展 ,枕 侧上肢屈曲.下肢反应同上肢,但不明 显 .6 岁以上儿童 , 取膝手位检查 , 被动 旋转头部 , 枕向侧上肢屈曲大于 30 度 为异常. 临床意义 : 持续存在占优势地位 , 姿势 不对称 , 双手不能够到正中 , 影响进食 穿衣服. 不能对称抬头 , 保持坐位 , 引起 脊柱侧弯,髋关节半脱位,脱位.
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双 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受累。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按受累部 位分:
A 四肢瘫 B 双瘫 C 截瘫 D 偏瘫
E 双重性偏瘫
F 三肢瘫 G 单瘫
五、诊断

四种表现 :
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肌张力异常 姿势异常 反射异常
肌张力异常 :围巾征、窗户征、钟摆运动 围巾征:一手托住新生儿的颈部和头部使其保持正中位, 半卧位姿势,将新生儿手拉向对侧肩部,观察肘关节和中线 的关系。评分:0分为上肢环绕颈部,1分为新生儿肘部略过 中线,2分为肘部未达中线。 窗户征:腕关节做掌屈动作时,和前臂之间会产生角度, 张力低下角度小。 钟摆运动测定:握患者前臂上下摆动手腕,肌张力低下表 现松弛,无抵抗,肌张力高的幅度小硬如棒状。

运动发育迟缓
[临床表现]
发育落后:运动发育明显落后(粗大运动/精细运动) Vojta认为,发育落后3个月以上为异常。 发育解离:如运动发育与精神发育的解离。



感觉障碍 癫痫:以痉挛型较常见 ADL功能障碍 智力低下:约占患儿70-80%,以痉挛型多见;手 足徐动型正常 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不清、口吃 学习困难:与患儿的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及知 觉障碍有关系 人格与行为异常:内向、孤僻、固执等
改善或恢复正常
1970年 1978年 1988年 Peto 创立集团治疗计划 Peto 在日本建立了脑性瘫痪育疗中心及研究所 匈牙利政府建立了国际性的引导式教育体系协会, 目前已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及香港地
区应用
1966年
西德
著名 Vojta诱导疗法
提出早期诊断的Vojta七种姿势反射 ( 新生儿早期诊断 ) 提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 ( 姿势性反射异常 ) 提出 Vojta诱导疗法 ( 两种移动运动—反射式腹爬与反射式翻身)

小儿原始反射、姿势性反射和自动反应
原始反射
交叉性伸肌反射 躯干侧弯反射
时间
出生时~1-2个月 出生时~2个月
自动反应
放置反应 平衡反应
拥抱反射
抓握反射 姿势性反射
出生时~6个月
出生时~6个月
倾斜反应
坐位平衡反应 立位平衡反应
紧张性迷路反射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出生时~6个月
出生2~4个月 出生4~10个月

三、病因
主要病因: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及核黄疸
发病原因的研究 美国围生协会前瞻性的研究(发病率为4‰活婴):发现 出生窒息并非脑瘫的常见病因 其他国家对痉挛性脑瘫的病因研究也表明:仅<10%的患 儿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窒息 有研究证明半数脑瘫发生在存活高危早产儿中
脑瘫病因学的研究:胚胎发育生物学领域
遗传因素:近年来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在的影
响越来越重要。近亲有癫痫、脑瘫、智力低下中的两种因 素者占脑性瘫痪的65%。
临床常见因素有:
围产期前因素(约20%):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
宫内感染、放射线、有机汞、CO中毒 、母严重贫 血、胎盘异常等。 围产期因素(70%~80%):早产、缺氧、缺血、脐 带绕颈、呼吸障碍、惊厥、核黄疸、低血糖、颅内

㈡反应 1.正常反应:分五相 Ⅰ相:小儿头背屈,两下肢轻度外展屈曲. 时期:0~6周(0~3.4个月). 注:括号内为佳木斯地区标准. Ⅱa相:拉起时,躯干屈曲,头颈在上部躯干延长线上,双下肢稍向腹部屈曲. 时期:7周~3个月(2.1~5.1个月). Ⅱb相:拉起时躯干进一步屈曲,头颈前屈,下颌抵胸,双下肢屈曲,大腿可抵 腹部.标志着第二屈曲期发育成熟. 时期:4~6个月(4~6.4个月). Ⅲ相:躯干伸展,用坐骨结节支撑体重,肩外展,被拉起时,上肢屈曲有用力 的表现,头抬高,下肢半屈曲半伸展,并略抬高. 时期:7~8个月(6~10.3个月). Ⅳ相:躯干伸展充分,以骶椎为轴,上肢用力主动拉起,下肢轻度外展,伸展 不动,足背屈,足跟贴床. 时期:9~12个月(8.4~12个月).
二、脑瘫研究
1861年 英国Willian John Little博士首次描述此病 当时脑瘫又称Little’s disease,并认为CP 常常并发智力障碍、语言障碍 1916年 日本 高木宪次博士 康复贡献即本病可以治疗的设想 1932年 美国 Phelps学者 利用矫形器训练 总结15种训练方法 1941年 Phelps 更命为脑瘫 指出脑瘫是大脑各部病变为基础的运动障碍的总称
1940年 英国Bobath夫妇
训练脑瘫
1965年 著名的Bobath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疗法)问世 --即从神经生理学、神经发育学进行研究 --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和运动发育的异常性, 就是Bobath认识脑瘫的两个基本观点
--抑制异常的姿势及异常姿势反射
1947年 匈牙利 Peto Andras 创立了国立CE研究所 引导式教育法(conductor education,CE) --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以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正常:从出生到生后6个 月存在
抓握反射
从尺侧刺激小儿手掌 可引起握持反应 是大脑皮质功能障碍 的表现,反射过强或 持续存在见于痉挛型; 减弱或消失见于重度 脑损伤、高位脊髓损 伤和弛缓型脑瘫

踢蹬反射

小儿仰卧,以一手 掌按压膝关节,另 一侧下肢会作出踢 蹬动作为阳性
三要素:
发育性(脑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受损) 非进行性(运动、姿势、反射异常) 永久性、可变性( 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 病变部位在脑)

诊断条件(2004年10月昆明)
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 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Landan反应
降落伞反应 自动步行反应
正常:a 6个月,b 7个月,c 10个月
前:12个月,侧:18个月,后:24个月

反射异常 反射样式异常或原始反射继续存在、病理征阳性 Vojta姿势反射异常:牵拉反射、抬躯反射 Collin水平及垂直反射 立位和倒位及斜位悬垂反射
侧立悬垂反射(Vojta reflex)
肌张力低下

蛙状姿势
几种特殊姿势: 蛙状姿势、“W” 状姿势、折叠样 姿势、外翻扁平 足
折叠样姿势
肌张力亢进: 肌强直:铅管样、齿轮样 肌张力不协调


姿势异常 静止:紧张性颈反射姿势、角弓反张姿势、 四肢强直姿势、平衡反应异常、 活动:舞蹈样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 痉挛性截瘫或小脑共济失调步态
下肢交叉反射
小儿侧卧,抬起一 侧下肢,正常可见 另一侧下肢髋膝关 节屈曲 脑瘫患儿可见另一 侧下肢随着一起抬 起

踏步反射
扶小儿腋下保持立 位,正常可见双下 肢稍开大,足底着 地站立 脑瘫患儿以足尖站 立,双下肢交叉, 像有意识地踏步

惊吓反射
持续时间:2-3个月反应 最强,5-6个月消失. 检查方法 : 头向后下落 30 度的方法最有效 . 上肢伸 展外展,然后交叉屈曲, 内收,下肢伸展. 临床意义 : 持续存在延迟 坐位,影响头的控制.

1988年

日本上田创立了上田法 --他认为是痉挛、过度紧张才导致异常姿势 的元凶 --解除痉挛、过度紧张是关键
国内
70年代:认为是不治之症
87年: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佳木斯 88年9月全国脑瘫学术会议(在佳木斯召开) 第一届脑瘫会议确定:
- 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各种原因 - 非进行性、永久的、可变化的 - 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88年10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北京 (原名:中国肢体伤残康复研究中心) 行为异常
出血、CNS感染等。
分娩后因素(15%~20%):CNS感染、外伤、呼吸障 碍、心跳停止、持续惊厥等。
四、分类
临床分类:(2004年10月昆明)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