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疲劳研究

合集下载

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研究

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研究

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驾驶员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疲劳驾驶导致的车祸致死人数高达上万人。

为了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研发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

第二章:驾驶员疲劳驾驶的危害疲劳驾驶对驾驶员的注意力、反应能力和判断力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疲劳驾驶会导致驾驶员的视觉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视觉模糊、失焦和眼部疲劳等问题。

同时,驾驶员疲劳还会降低驾驶员的警觉性和专注力,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因此,研发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分类当前,常用的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技术主要分为生理信号检测和行为特征检测两大类。

生理信号检测主要通过监测驾驶员的心率、脑电波和瞳孔等生理指标,以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而行为特征检测则通过车内摄像头等设备,对驾驶员的眼睛活动、头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两种检测方式各有优势,可以相互结合,提高疲劳驾驶的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生理信号检测技术生理信号检测技术是通过监测驾驶员的生理信号,如心率、呼吸频率、皮肤电阻和瞳孔直径等指标来判断其疲劳程度。

其中,最常用的是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通过统计驾驶员心率的变异情况,判断其疲劳状态。

还有基于脑电波的检测方法,通过监测驾驶员的脑电波变化来预测疲劳驾驶的发生。

这些生理信号检测技术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第五章:行为特征检测技术行为特征检测技术主要通过监测驾驶员的行为特征,如眼睛活动、头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来判断其疲劳程度。

通过分析驾驶员的眼睛活动,如眨眼频率、眼球运动轨迹等,可以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驾驶员的头部姿态和面部表情来判断其警觉性和专注力。

这些行为特征检测技术具有无需额外设备,安装方便等优点,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第6章结构件及连接的疲劳强度计算原理

第6章结构件及连接的疲劳强度计算原理

148第6章 结构件及连接的疲劳强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重机械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对起重机械的工作级别要求越来越高。

《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3811-2008规定,应计算构件及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对于结构疲劳强度计算,常采用应力比法和应力幅法,本章仅介绍起重机械常用的应力比法。

6.1 循环作用的载荷和应力起重机的作业是循环往复的,其钢结构或连接必然承受循环交变作用的载荷,在结构或连接中产生的应力是变幅循环应力,如图6-1所示。

起重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结构或连接中某点的循环应力也是变幅循环应力。

起重机工作过程中每个工作循环中应力的变化都是随机的,难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其构件或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然而,其结构或连接在等应力比的变幅循环或等幅应力循环作用下的疲劳强度是可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的,对于起重机构件或连接的疲劳强度可以用循环记数法计算出整个循环应力中的各应力循环参数,将其转化为等应力比的变幅循环应力或转化为等平均应力的等幅循环应力。

最后,采用累积损伤理论来计算构件或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6.1.1 循环应力的特征参数 (1) 最大应力一个循环中峰值和谷值两极值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应力,用max σ表示。

(2) 最小应力一个循环中峰值和谷值两极值应力中绝对值最小的应力,用min σ表示。

(3) 整个工作循环中最大应力值构件或连接整个工作循环中最大应力的数值,用max ˆσ表示。

(4) 应力循环特性值一个循环中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的比值,用minmaxr σσ=表示。

(5) 循环应力的应力幅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差的绝对值,用σ∆表示。

149,r i i N σ-曲线max min max (1)r σσσσ∆=-=-(6) 应力半幅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差的绝对值的一半,用a σ来表示。

max min /2a σσσ=-(7) 应力循环的平均值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和的平均值,用m σ表示。

第六章 疲劳与磨损

第六章 疲劳与磨损

若应力变化幅度为常值,称为等幅交变应 等幅交变应 力。若应力变化幅度也是周期性变化的(图 a),或应力变化幅度具有偶然性(图b), 称为变幅交变应力 变幅交变应力。图b所示的也称随机交变 变幅交变应力 随机交变 应力。 应力
变动应力示意图: 变动应力示意图:
+ -
+ -
+ -
+ -交变应力的描述:交变应力的描述:上图所示的齿轮传动副,观察其中一个齿, 上图所示的齿轮传动副,观察其中一个齿,该齿参与啮合就承 否则就不承载。由于该齿承受着随时间循环变化的载荷, 载,否则就不承载。由于该齿承受着随时间循环变化的载荷, 因而齿根上任一点A的弯曲正应力也随时间循环变化 的弯曲正应力也随时间循环变化。 因而齿根上任一点 的弯曲正应力也随时间循环变化。像这样 随时间而循环变化的应力称为交变应力。 随时间而循环变化的应力称为交变应力。交变应力随时间变化 的历程称为应力谱(应力-时间曲线)。 的历程称为应力谱(应力-时间曲线)。
摩擦副真实接触面积ar只有表现接触面积a的百分之一和万分之一产生塑性流动接触面积增加接触面上压力很大很容易达到材料的压缩屈服极限sy接触点塑性变形后接触面容易产生粘合现象产生结点滑动时先将结点切开设结点的剪切强度极限为则摩擦则摩擦系数sy则摩擦系数显然此时摩擦系数取决于材料的剪切强度和抗压强度材料的剪切强度越低滑动时先将粘结点切开的强度抗压强度越高摩擦系数越小
2. 疲劳破坏的基本概念
疲劳:工程构件在服役过程中, 疲劳:工程构件在服役过程中,由于承受变动载 荷或反复承受应力和应变, 荷或反复承受应力和应变,即使所受的应力低于 断裂强度或屈服强度,也会导致裂纹萌生和扩展, 断裂强度或屈服强度,也会导致裂纹萌生和扩展, 以至构件材料断裂而失效,或使其力学性质变坏, 以至构件材料断裂而失效,或使其力学性质变坏, 这一过程,或这一现象称为疲劳。 这一过程,或这一现象称为疲劳。 疲劳是一个过程, 疲劳是一个过程,疲劳破坏过程是材料内部薄 弱区域组织在变动应力作用下, 弱区域组织在变动应力作用下,逐渐发生变化和 损伤累积、开裂,当裂纹扩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发 损伤累积、开裂, 生突然断裂的过程, 生突然断裂的过程,是一个从局部区域开始的损 伤累积,最终引起整理破坏的过程。 疲劳破坏过 伤累积,最终引起整理破坏的过程。(疲劳破坏过 程可以明显地分成裂纹萌生、 程可以明显地分成裂纹萌生、裂纹扩展和最终断 裂三个部分) 裂三个部分

人体运动与骨骼肌疲劳研究

人体运动与骨骼肌疲劳研究

人体运动与骨骼肌疲劳研究第一章引言人们日常生活中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运动,无论是健身锻炼还是日常劳动,都会涉及到人体的骨骼肌。

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肌肉系统,它与骨骼相连,能够通过肌肉收缩完成人体的运动。

但是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这会影响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表现,进而影响到人体的运动能力。

因此,研究人体运动与骨骼肌疲劳的机理和规律,对于优化人体运动表现、增强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骨骼肌的运动机理骨骼肌的运动机理涉及到肌肉纤维的结构和功能。

肌肉纤维由许多肌纤维束组成,每个肌纤维束由一百多个肌原纤维组成,每个肌原纤维含有许多肌球蛋白分子和肌红蛋白分子,它们通过肌肉收缩反应,使肌肉产生力量和运动。

肌肉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对骨骼肌的力量和耐力特性产生影响。

肌肉收缩的过程可分为肌肉兴奋和肌纤维收缩两个阶段。

肌肉的兴奋由神经元的电信号传递到肌肉的神经末梢,触发肌肉中的钙离子释放、进一步刺激肌肉纤维束产生收缩。

肌肉纤维的收缩取决于肌肉中肌红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结合状态,结合力量越强、越多,肌肉收缩力量越大,发生疲劳的时间越长。

第三章骨骼肌疲劳的表现骨骼肌疲劳分为偶发性疲劳和累积性疲劳。

偶发性疲劳是指在极端运动强度下,由于肌肉中糖原等能量物质不足、脂肪不能被有效利用等原因导致的肌肉分解、收缩抑制、过度疲劳等现象。

而累积性疲劳是指在长时间的运动中,由于肌肉纤维的收缩作用,新陈代谢产物和乳酸堆积,导致肌肉纤维损伤、血管受损、发酵作用加强、神经末梢损伤等情况,表现为肌肉力量、耐力、反应能力等下降。

肌肉疲劳的表现可通过运动实验来测量和评估。

例如,运动员在疲劳情况下跑步的速度和时间、肌肉强度、耐力等参数,都可以用来评估肌肉疲劳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骨骼肌疲劳的影响因素骨骼肌疲劳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运动强度和时间,还包括个体差异、心理因素、外界环境、训练方式等多个方面。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人的基因、年龄、性别、体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运动性疲劳突变理论示意

运动性疲劳突变理论示意

运动性疲劳
思考:经常运动的人为什么显得年青 ?
运动性疲劳
表现
注意力下降; 动作变形和走样; 动作的稳定性和精确性下降; 速度、耐力和力量下降; 运动成绩下降,反应变慢; 辨别能力下降;缺乏信心和战斗精神; 烦躁。 上述现象出现越多,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就越
严重。
运动性疲劳运动疲劳的恢复
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1982年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对运动性疲
劳的定义 思考:人体产生疲劳的意义?
运动性疲劳--分类
1、按疲劳发生部位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
运动性疲劳--分类
2、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分 (1)局部疲劳是指身体某一局部进行运动,使该局
部技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 (2)整体疲劳是指由于运动使全身各器官系统技能
本次课重点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 运动性疲劳的表现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
水平下降而导致疲劳。如马拉松、足球比赛造成的 疲劳。 3、按运动方式分 (1)快速疲劳指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 (2)耐力疲劳指强度较小、长时间运动引起的疲劳 。
运动性疲劳
1、“衰竭”学说 “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量
物质的耗竭。其依据是,在长时间运动中 ,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 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衰竭”学说并不能解释所有项目 引发的运动性疲劳的原因。
运动性疲劳的超量恢复学说
运动性疲劳消除疲劳的措施
1、合理的生活制度 2、运动后的积极性放松活动 3、运动后的理疗 4、运动后的营养学手段及药疗 运动性疲劳其实是身体的一种正常反应,只
要我们能很好的了解其发生机制、及时发现 并通过以上一些方法能尽快消除身体的疲劳 ,加快身体的恢复过程,就会使运动水平更 上一层楼,也可以避免运动性损伤的发生。

航空机组人员疲劳管理研究

航空机组人员疲劳管理研究

航空机组人员疲劳管理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航空机组人员疲劳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疲劳是航空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会影响到航空机组人员的反应速度、注意力和决策能力,从而增加了犯错的风险。

航空机组人员疲劳管理是保障航空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本文将探讨航空机组人员疲劳管理的研究。

第二章:疲劳对航空机组人员的影响疲劳是一种自然反应,当机体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或者睡眠不足时,就会产生疲劳。

航空机组人员疲劳会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疲劳感、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和决策力下降等。

这些负面影响会增加航空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第三章:航空机组人员疲劳管理的重要性航空机组人员疲劳管理是航空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减少航空机组人员的疲劳程度,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从而减少航空事故的发生率。

疲劳管理需要航空公司、政府和机组人员共同努力,其中航空公司应负责制定有效的疲劳管理计划,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机组人员应加强自我管理,避免疲劳状态下的操作。

第四章:现有的航空机组人员疲劳管理措施目前,航空公司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管理航空机组人员的疲劳。

其中,航空公司通常会制定疲劳管理计划,包括调整班次、教育培训和疲劳监控等。

政府则通常制定法规和政策,加强对航空公司疲劳管理计划的监管。

此外,机组人员也应加强自我管理,包括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保持足够的饮食和参与适当的锻炼。

第五章:具体案例分析美国FAA在2005年引入了新的最大操作限制时限(Flight Duty Period),旨在限制航空机组人员的工作时间,从而减少疲劳程度。

而欧盟则制定了欧洲航空安全局最大飞行时间限制,要求在24小时内,机组人员的最大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4小时。

这些措施与法规的实施,有助于减少航空事故的发生。

第六章:未来展望未来,航空机组人员疲劳管理将会成为航空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将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航空机组人员的疲劳状态。

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

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

运动
恢复 CP 糖元 蛋白质
正常水平
图2
超量恢复的异时性原理
图3-1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 太长,在超量恢复后进行下 一次训练,人体机能水平得 不到提高;
图3-2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 太短,未完全恢复阶段就进 行下一次训练,人体机能水 平不断下降;
图3-3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 时间适宜,在超量恢复阶段 进行下一次训练,人体机能 水平不断提高。
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 过程的生化特点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 、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机体机能水平下 降和/或运动能力降低,从而难以维持一定的运 动强度,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后又可以恢复的现象。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一)运动性外周疲劳
运动性外周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 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消耗与恢复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图1)
运动
超量恢复
逐渐消失
恢复 A B C D
正常水平
图1 消耗与恢复过程规律示意图
第Ⅰ阶段,运动时物质的消耗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 虽然存在,但消耗大于恢复,故能源物质减少,各器官 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 第Ⅱ阶段,运动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明显优 势.这时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 复到原来水平; 第Ⅲ阶段,在运动时消耗掉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 统的机能恢复到超过原有水平,即超量恢复阶段; 第Ⅳ阶段,超量恢复逐渐消失,能源物质的贮备及 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到原水平。
三、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 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的其运动能 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症。
本章作业
1. 名词解释: 运动性疲劳 过度训练 半时反应 2. 总结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

第六章焊接结构的疲劳解读

第六章焊接结构的疲劳解读

第六章焊接结构的疲劳解读疲劳是材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逐渐产生裂纹并以裂纹扩展为特征的破坏形式。

在焊接结构中,疲劳问题尤为突出,因为焊接接头处存在着应力集中的情况,容易引起疲劳裂纹的形成和扩展。

因此,对焊接结构的疲劳行为进行解读非常重要。

首先,焊接结构的疲劳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应力水平、应力集中程度和循环次数等。

应力水平是指焊接接头的应力大小,它与焊接工艺参数、材料性能和载荷类型等有关。

应力集中程度是指焊接接头处的应力分布情况,通常存在应力集中的区域。

循环次数是指加载周期内的循环次数,它是影响疲劳寿命的重要因素。

其次,焊接结构的疲劳裂纹形成和扩展的机理主要是由应力集中引起的。

在焊接接头上,由于焊缝的存在,使得应力在焊接接头处集中。

当接头承受荷载时,焊缝周围的应力达到疲劳极限,从而形成小裂纹。

接下来,裂纹会随着加载的循环次数逐渐扩展,最终导致破坏。

然而,焊接结构的疲劳寿命和其它因素也有关系。

首先,材料的选择是影响疲劳寿命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疲劳极限和韧性,因此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延长焊接结构的疲劳寿命。

其次,焊接工艺也会对疲劳寿命产生影响。

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会影响接头的疲劳寿命,因此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可以提高疲劳寿命。

最后,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对焊接结构的疲劳寿命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腐蚀环境下,焊接结构更容易发生疲劳破坏。

综上所述,焊接结构的疲劳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焊接结构的疲劳行为对于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安全性非常重要。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焊接结构的疲劳行为,探索有效的疲劳强化方法,提高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疲劳研究
疲劳研究
本章内容 1、能量代谢与劳动强度 2、工作疲劳与疲劳测定 3、疲劳与工作效率
第六章 疲劳研究
第一节、能量代谢与劳动强度 一、能量代谢
所谓劳动强度,是指劳动者所从事劳动的繁 重、紧张程度或密集程度。
正常的劳动强度要求人的肌肉能力和神经能力 不影响人的劳动能力的正常使用和发挥,保证 劳动能力在下一个劳动周期开始之前得到充分 的恢复,投入劳动后得到有效的发挥。
第六章 疲劳研究
体力疲劳: 当人体在持续长时间、大强度的体力活动时, 肌肉(骨骼肌)群持久或过度收缩,在消耗肌 肉内能源物质的同时,就会产生乳酸、二氧化 碳和水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又被称为 疲劳毒素)如在肌肉内堆积过多,就妨碍肌肉 细胞的活动能力。疲劳毒素进入血液并运行全 身,疲劳就产生了。
司机、车工、 打字员
油漆工、木工
炼铁、炼钢工 土建工人 伐木工
第六章 疲劳研究
第二节、工作疲劳与疲劳测定 一、工作疲劳 (一)工作疲劳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概念
所谓工作疲劳--就是劳动者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工
作以后,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使劳动机能产生下 降的生理现象.
第六章 疲劳研究
疲劳种类
疲劳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疲劳 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精神) 疲劳和混合性疲劳等四种。
第六章 疲劳研究
脑力疲劳 如果脑力活动持续时间过久,也会产生疲劳。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用心看书或演算 过久时,会感到头昏脑涨,记忆力下降,思维 变得迟钝了,这就是脑力疲劳。它产生的原因 与体力疲劳相仿,是细胞活动所需的氧气和营 养物质供不应求的结果,这也是脑力活动中产 生的疲劳毒素堆积造成的。
体内代谢总能量 = 对外作功能量 + 体内直接和间接
转化为热的能量
第六章 疲劳研究
2、能量代谢的分类 能量代谢一般分为三种代谢量:
即基础代谢、安静代谢、劳动代谢
(1)基础代谢——维持生命所必需消耗 的基础代谢能量
它反映人体在基础条件下心博、呼吸和维持 正常体温等基本活动的能量需要,反映人体 新陈代谢的水平。
第六章 疲劳研究
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也称精神疲劳或心因性疲劳,它与体 力疲劳和脑力疲劳不同,一般不是发生在劳动 或学习进行之中,而往往在刚刚开始甚至还没 有开始时,就出现了。觉得很累,不想活动, 对劳动或学习失去兴趣,严重者会感到厌烦。 所以有人提出:心理疲劳的人不是不能做或不 能学,而是不愿意做或不愿意学。
293 322 350 370
劳动时间率 (%)
61 67 73 77
第六章 疲劳研究
(3)作业劳动强度的判断
分类
RMR
作业特点
极轻劳动
0-1.0
轻劳动
1.0-2.0
中劳动
2.0-4.0
重劳动 极重劳动
4.0-7.0 7.0以上
1.手指作业 2.精神作业 3.坐位姿势不动,站时身体重心不移动 4.属于精神或姿势方面的疲劳
S=0.0061h(cm)+0.0128w(kg)-0.1529
第六章 疲劳研究
(2)安静代谢 安静代谢是工作或运动还没有开始以前,仅为了 保持身体各部位平衡及某种姿势所消耗的能量
常温下以基础代谢量的20%作为安静代谢量
安静代谢消耗总能量 = 基础代谢量×(1+20%) = 1.2×基础代谢量
(3)劳动代谢
劳动强度----是指劳动者所从事劳动的繁重、紧张
程度或密集程度
劳动强度的大小是以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体力和智力 的支出量来衡量的。 劳动的繁重程度主要表现为体力消耗; 劳动的紧张程度主要表现为脑力消耗。 单位时间内劳动量消耗越多,表示劳动强度越高。
所谓劳动强度就是用能量代谢率所表示的人体生理 的负荷程度
(2)劳动强3T + 7M
式中:I——体力劳动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M——八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 强度级别
Ⅰ Ⅱ Ⅲ Ⅳ
劳动强度 指数
≤15 16-20 21-25
>25
能量消耗值 (千卡/人)
850 1328 1746 2700
净劳动时间 (分)
第六章 疲劳研究
一克营养物在体内释放的能量
营养物名称
释放能量(卡)
炭水化合物
4.1
蛋白质
4.3
脂肪
9.4
第六章 疲劳研究
1、概念 能量代谢-----体内能量的产生和消耗
体内能量的主要作用 : 第一、对外作功,可以进行各种体力劳动和运动; 第二、对内作功,可以保持体内血液循环、呼吸 和神经传导; 第三、维持体内温度计正常 。
1.手指作业为主,连动上肢作业 2.以一定速度可以连续长时间工作 3.局部产生疲劳
1.几乎立位,身体水平移动为主,速度均匀 2.上肢作业用力 3.可持续几小时
1.全身作业为主,全身用力 2.全身疲劳,10-20分钟就想休息
1.短时间全身用力加速作业 2.呼吸困难,2-5分钟就想休息
工种举例 电话交换员 制图员
测定基础代谢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人在基础条件 下,单位时间的耗氧量来计算 基础条件:室温20C/饭后10小时/清醒/卧床/安静
第六章 疲劳研究
基础代谢量平均值(千卡/小时.平方米)
年龄 11- 16- 18- 20- 31- 41- 50以 15 17 19 30 40 50 上
男 46.7 46.2 39.7 37.7 37.9 36.8 35.6 女 41.2 43.4 36.8 35.0 35.1 34.0 33.1
第六章 疲劳研究
混合性疲劳 综合性或混合性疲劳,几种疲劳同时存 在。因此,仅靠一种休息方法是不能消 除的,应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性的 休息方法。
第六章 疲劳研究 (二)工作疲劳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1.局部性疲劳 2.全身性疲劳 3.智力性疲劳 4.技术性疲劳
疲劳与疲倦
第六章 疲劳研究
二、工作疲劳的测定
第六章 疲劳研究
劳动代谢--人体由于工作、劳动或运动所增加的 能量代谢。
劳动代谢量 = 劳动时消耗的总能量 - 安静时消耗 的总能量
劳动代谢与体力劳动强度有直接对应关系,并与 疲劳程度有关
第六章 疲劳研究 (4)能量代谢率
能量代谢率--劳动代谢量与基础代谢量之比
第六章 疲劳研究 二、劳动强度 (1)概念
(一)疲劳调查
(二)疲劳测定 1.脉搏测定法 2.信号反应测定法 3.动作变化测定法 4.皮肤电流测定法 5.能量代谢率测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