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

合集下载

叶朗美学原理

叶朗美学原理

叶朗美学原理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它既包括对美的感受和认识,也包括对美的创造和表现。

叶朗是20世纪著名的美学家,他对美学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观点和理论。

在叶朗的美学原理中,最为重要的是对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的探讨,以及对美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的思考。

本文将从叶朗美学原理的几个关键要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首先,叶朗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的感受。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的万物之中,也存在于人类的思想和创造中。

美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它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叶朗强调了美的客观性,这就意味着美不仅仅是个体的主观感受,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属性。

这种客观性的认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叶朗认为美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的感受。

美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随意确定的,也不是主观感受的简单堆积。

叶朗提出了美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观点,这就意味着美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这种客观存在的美的标准,对于我们正确评价和鉴赏美的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朗还对美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美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它既包括自然界的万物,也包括人类的思想和创造。

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自然界的山水花草,也可以是人类的建筑雕塑绘画。

叶朗还指出,艺术创作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产物。

艺术创作是一种对美的表现和再现,它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表现,使人们感受到美的存在和价值。

总之,叶朗美学原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对于我们正确评价和鉴赏美的作品,对于我们正确对待美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叶朗的美学原理,不断提高自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高自己对美的创造和表现的能力,为推动人类美的事业不懈努力。

美学原理叶朗丑的定义

美学原理叶朗丑的定义

美学原理叶朗丑的定义
叶朗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他对美学和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意见。

在他的著作《美学原理》中,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丑的定义。

根据叶朗的观点,丑不是完全缺乏美的事物,而是有一种另类的美。

他认为,丑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它与美有着本质的差异,但同样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叶朗认为,丑具有戏剧性的特点,它通过突破美的标准和规则,打破人们对美的固有观念,引发争议和思考。

丑可以是外貌上的特征,也可以是行为或情绪上的表现,它经常与夸张、反常和怪异相联系。

然而,叶朗并没有给出丑的具体定义。

他认为,丑是一个主观的观念,因为每个人对丑的看法和感受可能不同。

它受到文化、时代和个人观念的影响。

因此,丑的定义是相对的,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

总之,叶朗对丑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认为丑是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可以激发人们对美的思考和探索。

短篇校园小故事【三篇】

短篇校园小故事【三篇】

【导语】记忆想是倒在掌⼼的⽔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滴⼀滴流淌⼲净。

那么有关短篇的校园故事有哪些呢?下⾯是⽆忧考为您整理的短篇校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孩深藏在⼼底的秘密】 那晚是迎新晚会,我和叶朗有⼀个歌舞表演,他唱歌时台下的⼥⽣哇呀啊地尖着嗓⼦喊,“叶朗师兄最帅”…… 刚下完⼆⼗⼀个⼩时的⼤雪,晚⾃习被取消了,只有⼤⼀新⽣还在会场中为⾃⼰庆祝,此时外⾯冷清清的,雪地中只有我们。

在我的脑浆快要变成冻⾖腐时,⼀个剔透的东西蹦跳着出现在⾯前,我停⽌发抖,顺着那东西向上看到了叶朗紧闭的眼,和紧咬的唇。

我愣了,当时冰天雪地,我们俩穿着演出服装站在⼀⽚朦胧雪光中,说不出是羞涩居多还是惊讶占了上风,因为在我回过神之前叶朗已经把东西塞到我⼿⾥跑⾛了。

我虽然奇怪,可还是被⽔晶貔貅吸引了⼤半⼼神。

这算是告⽩吗? 那时我没敢戴⽔晶貔貅,⼀是怕被郎君粉⼉们知道后吞了,⼆是我脸⽪⼉薄,弄不清叶朗是什么⼼思前不敢贸然⾏事。

在独⾃纠结了⼏天后,我还是决定把⽔晶貔貅送回去,趁他不在时偷偷放到了他的书包⾥。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晚⾃习后叶朗在宿舍楼下拦住了我,硬是⼜塞回我⼿⾥,⼝⽓⽣硬地说:“不要让我再跑第三遍。

”然后转⾝⾛了,没有留给我说话的机会。

我握紧了⽔晶貔貅,有些⽆措。

后来发⽣的事,谁也没想到。

起因是⼀个同学丢了新买的苹果6,报了警,警察对⼿机进⾏定位后,找到了叶朗。

我是不相信叶朗会做出这种事情的,可摸到抽屉⾥的⽔晶貔貅,有些不确定了。

之后我遇到了⼩纨绔。

可我就⼀直戴着这个⽔晶貔貅,并不是我对叶朗念念不忘,只是放不下当初的⼼结。

“咔嗒。

”⼩纨绔穿着那条⽜仔裤进来了,我那因回忆⽽扰乱的⼼蓦地平静下来。

恋⼈之间不应该有那么多秘密。

我决定问问⼩纨绔⽜仔裤的事,然后告诉他有关⽔晶貔貅的事。

不料我⼀问,他直接从沙发上跳了起来,伸出⾷指点着我,“你居然不知道?”然后⼩纨绔⾯⾊狰狞地给我讲起那场五⼗七年不遇的⼤雪后会场另⼀边发⽣的事。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是什么)【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是什么)【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章美是什么一、名词解释1.实践美学答: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派,李泽厚为其学派的代表。

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实践美学的理论含义有四个方面:①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亦即人类能动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实践;②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③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④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

2.美的规律答:美的规律是指人类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及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美的尺度、标准等诸多规定的总和。

劳动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美的规律就是生产中的造型规律,即主体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实际上美的规律是一个没有具体内涵的概念,在实践中把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的理想等,审美的加以实现便体现了美的规律。

二、简答题1.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答:“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情绪和感受部分,不能模仿心灵的高级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

“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模仿说”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现实主义文论是模仿说的近代形态。

这种理论虽然经常使用模仿说的语言,但表达的却是一种再现理论。

模仿和再现的区别在于:模仿的对象总是个别事物,再现却可以同时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模仿是一种纯粹的接受,再现则是一种能动的把握。

再现论之所以是模仿说的延续,是因为它也强调艺术要真实地描绘客观现实。

关于叶朗意象美学的看法

关于叶朗意象美学的看法

关于叶朗意象美学的看法一、前言叶朗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和美学家,他在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以其提出的“意象美学”理论最为著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叶朗意象美学的看法。

二、意象美学的概念意象美学是叶朗提出的一种新的审美理论,它强调人们对于审美对象所产生的“意象”的重要性。

这里所说的“意象”指的是人们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图像,而非客观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本身。

换言之,我们所感知到的不是真实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而是我们自己心中构建出来的一种虚拟形象。

三、意象与现实叶朗认为,人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并不等同于客观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本身,而是由我们自己构建出来的一种主观体验。

因此,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本身,而是艺术家对于这些事物进行加工和再造后形成了一种新型态。

四、艺术作品中的意象在艺术作品中,意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艺术家通过对于现实事物的加工和再造,形成了一种新型态,这种新型态就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象。

而这种意象并非是客观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本身,而是艺术家自己构建出来的一种心理图像。

五、意象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区别与传统美学相比,意象美学强调了主观性和个体化。

在传统美学中,审美对象被认为是客观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本身,而在意象美学中,则认为审美对象只是人们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图像。

因此,在意象美学中,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物所产生的心理图像都可能不同。

六、叶朗意象美学对于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叶朗提出的意象美学理论对于当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了主观性和个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审美标准对于艺术作品的限制,使得艺术家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

同时,它也为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七、结语叶朗意象美学是一种新的审美理论,它强调了人们对于审美对象所产生的“意象”的重要性。

在艺术作品中,意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与传统美学相比,意象美学强调了主观性和个体化。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一、名词解释1.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答:(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①美的问题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美学原理叶朗范文

美学原理叶朗范文

美学原理叶朗范文美学原理是研究美、审美的原理和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美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美学原理旨在揭示人类如何感知美、创造美以及美的表现形式和规律。

本文将从美学原理的定义、内涵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同时探讨叶朗对美学原理的贡献。

首先,美学原理可以理解为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美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美感,即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美学原理涵盖了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审美经验的形成过程、美的标准和规范等方面。

通过研究美学原理,可以深入了解美的本质和特征,把握美的内在规律。

美学原理的研究对于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体验和开展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美学原理的内涵主要包括感知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和感知美的规律。

感知美的能力是人类天生的感知能力,是通过感官来感知和体验外界的美。

这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运用。

创造美的能力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创意创造新的美。

这包括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设计师设计美的产品等。

感知美的规律是通过对大量美的事例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它揭示了人类感知美的普遍规律,包括对颜色、形状、音乐、文学作品等的感知规律。

美学原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学原理可以用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审美体验。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研究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这对于欣赏艺术作品、品味生活中的美具有重要价值。

二是美学原理可以指导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

在创作和设计过程中,了解和运用美学原理可以使作品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更具有艺术感和美感。

三是美学原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美的本质和特征。

在人类文化传统和艺术史上,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研究美学原理,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美的内在规律和演变过程。

叶朗是中国当代美学界的知名学者,对美学原理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美学身份”的概念,认为美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应该有其专业身份,不应该被其他学科所完全禁锢。

美学原理叶朗课后答案

美学原理叶朗课后答案

美学原理叶朗课后答案一、名词解释1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①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③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学习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①美的问题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

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美的根源、特征、形态以及美的相对性和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艺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艺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6章艺术美一、名词解释1.艺术美答: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2.意境答:意境是指抒情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审美境界。

即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总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多重视作品的意境创造。

3.直觉说答:“直觉说”,又称“表现说”,是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20世纪初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核心观点是: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

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

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但他强调形象思维在审美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二、简答题1.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艺术美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1)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

形象性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2)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

(3)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2.简述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艺术美特点的观点。

答:(1)基本观点他们从美学的基本问题,即艺术与现实关系出发,提出了自己对艺术美的见解。

(2)影响和意义批判地吸取他们观点中的合理因素,这对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艺术美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叶朗美学思想述评

叶朗美学思想述评

叶朗美学思想述评叶朗是中国美学史上的著名美学家,其学派被称为叶派美学,又称为新美学派。

他提出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刻的独特性,对于推动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精神价值观的重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对叶朗美学思想进行详细的述评,并举出5个例子,以证明其为人类美学史贡献的独特性。

叶朗美学思想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对于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和超越,以及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首先,叶朗的美学思想挑战了传统美学坚持的一系列观念。

比如说,传统美学理论家们普遍认为,美是一种超出日常生活范畴的、超验的精神体验,是对于理性之外存在的呈现。

而叶朗反对这种观念,他提出“美是生活的记号,就在于生命的表现力和矛盾统一”这一思想。

他认为,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体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验息息相关。

美和生命、社会、文化都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

其次,叶朗的美学思想超越了传统美学对于艺术作品的关注。

他将美学关注点扩展到了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关注的问题包括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社会秩序以及公共空间等。

他认为,这些问题不是只能通过政治学、社会学、科学技术等领域去解决,美学也应该是这些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

针对上述叶朗美学思想的独特性,本文举出以下5个例子,以更好地证明其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1、叶朗的观点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灵魂。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功能的区分,还包括城市的表现形式和颜色,这也是城市人文精神所在。

叶朗的城市审美观认为,一个城市的规划应当尽可能地凸显城市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因此,城市规划的美学价值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2、叶朗的观点促进了公共空间的提升。

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

与城市规划类似,公共空间的设计也需要更多地关注美的需求。

美学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空间。

美学家往往会倡导开创更加美丽、亲近和舒适的公共交通设施、公共休闲区域、公园等公共空间,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当地生活所需。

大学生要有大格局

大学生要有大格局

大学生要有大格局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院,曾是科学名家、北大老校长周培源先生的居所。

如今的56号院,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所在地。

当年爱花的周先生种下许多樱花树,美学中心入驻10多年来,院子里又种了白桃、玉兰、海棠、牡丹、芍药和许多竹子。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朗近日在这里接受记者采访,他指着南边偏西的57号院说,那是冯友兰先生的故居、即“三松堂”;西边的60号院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故居。

燕南园还曾经居住过马寅初、汤用彤、向达、翦伯赞、朱光潜、冰心吴文藻夫妇、侯仁之等等诸多学术大师。

随着这些大师仙归道山,学校的一些研究机构等陆续搬进来。

走进燕南园,进入56号院,静美之感油然而生。

怎样进一步正确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怎样积极开展美育?如何扩大美育优质资源的覆盖面?积40年研究美育之功、常年为学生开设多门美学课程的叶朗教授,对记者畅谈自己的感悟和实践。

燕南园海棠依旧,这里是美学与美育的重镇记者:您有一篇文章和一本书的名字均为《燕南园海棠依旧》,北京大学燕南园赓续着怎样的人文传统和高远的精神境界追求?叶朗:燕南园是北大学术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在这里住过的学术大师,构成了一种人文环境、一种精神氛围,其灵魂是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一种人生的神圣性。

冯友兰先生曾用“欲罢不能”的学术创造来说明人类文明“真火”燃烧不灭的原因,“欲罢不能”体现高远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的神圣性。

单就56号院来说,在开展美学与美育研究方面,个人项目有95岁高龄的张世英先生的十卷本《文集》,还有许多研究美学基本理论、研究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研究西方美学的著作,集体项目有历时25年、200多位学者参与、近1800万字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中国美学通史》《中国艺术批评通史》3套多卷本著作。

我们还在56号院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邀请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参加。

记者:您现在还担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经同时担任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和艺术学系的主任,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叶朗美学原理

叶朗美学原理

叶朗美学原理
叶朗美学原理指的是一种审美理论,它强调了对美学对象进行感知和理解的方式和方法。

叶朗美学原理的提出者叶朗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感受,与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因此,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不能只关注表面上的形式和外观,更应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内涵和情感。

叶朗美学原理强调了观察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认为,观察者的主动参与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察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去探索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感情。

这种主动参与不仅体现在观察者对作品的解读上,还包括观察者将自身的情感和经验投射到作品中,从而与作品发生共鸣。

叶朗美学原理强调了审美体验的个体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偏好和主观感受,因此对于同一件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叶朗认为,这种个体差异是正常和可接受的,不应该用对错或优劣来衡量。

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且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

总之,叶朗美学原理强调了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和多样性。

它提醒我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文学作品阅读、建筑品鉴等活动时,应该注重个体经验的发挥,尊重多元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主动参与和真实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美的本质,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

《八角楼上》课文

《八角楼上》课文

《八角楼上》课文《八角楼上》是中国作家商震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36年出版。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典型的城市小市民家庭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生活变迁。

小说通过对八角楼上一家五口人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悲欢离合、乐观与坚强,并对战争和家庭的困境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故事发生在上海,小说的主人公是典型的城市家庭,九宗尧和妻子叶朗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莉莉、文文和成年的九大爷。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九宗尧夫妇一直努力工作,过着勤俭的生活。

然而,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一切。

九宗尧作为一个实业家,受到了侵华日军的迫害,被迫离开家庭,加入了抗日队伍。

留守家中的叶朗和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困境和压力。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九宗尧在前线的战斗经历展开,同时描写了叶朗和孩子们如何在战争的磨难中坚强生活。

叶朗勤俭持家,照顾孩子们的成长。

莉莉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家人度过了许多困难,成为全家人的精神支柱。

文文是一个性格内向的男孩,他在战争中失去了许多亲人,变得沉默寡言。

九大爷则是九宗尧的弟弟,他留在家中照顾叶朗和孩子们,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八角楼上》描绘了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家庭冷落,心灵受伤,各种困难和压力下,人们的生活变得困苦而凄凉。

然而,小说也展示了人性的悲壮和顽强。

尽管遭受了许多苦难,九宗尧一家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面对困境勇敢坚持。

他们在战争中互相扶持、互相鼓励,逐渐明白了家庭的珍贵和重要性。

小说最后以九宗尧与家人在战争胜利后的团聚为结尾,展示了希望与重生。

通过《八角楼上》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战争时期人们的艰难与困境,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坚强和乐观的一面。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家庭和生活的作品。

它向我们展示了希望和勇气从哪里来,并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关于叶朗意象美学的看法

关于叶朗意象美学的看法

关于叶朗意象美学的看法导言意象美学是现代文化艺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叶朗是中国当代意象美学的代表性思想家之一。

他在对古代和现代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意象美学理论。

本文将对叶朗意象美学的核心观点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影响。

一、意象美学的起源和发展意象美学建立在象征主义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旨在探究艺术作品中的意象和意义。

叶朗作为中国当代意象美学的代表人物,深受西方象征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意象美学理论。

1.1 象征主义与意象美学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艺界一股重要的思潮,它强调通过象征和隐喻表达情感和思想。

象征主义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是独特的、多义的,并通过形象和隐喻来传递观念和情感。

1.2 叶朗对象征主义的发展和变革叶朗在借鉴西方象征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实践,提出了意象美学的观点。

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意象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更重要的是其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叶朗追求意象的“直观”,以求达到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共鸣。

二、叶朗意象美学的核心概念叶朗的意象美学理论包括多个核心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有“形象挪用”,“隐喻场景”,“内化再现”,“心理效果”,下面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2.1 形象挪用形象挪用是叶朗意象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挪用和改变形象的方式,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

形象挪用能够使原本具有特定意义的形象,脱离原来的语境,产生新的象征意义。

2.2 隐喻场景隐喻场景是叶朗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创造一种隐喻场景的方式,引导观众进入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隐喻场景可以是一种虚构的场景或者是对真实场景的重新解构和再现。

2.3 内化再现内化再现是指艺术家通过再现自身内心世界的方式,使观众在审美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投射。

叶朗认为,艺术作品首先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再现,只有内心世界的再现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联结。

名人成功励志的故事

名人成功励志的故事

名人成功励志的故事名人成功励志的故事15个名人成功励志的故事通常是指那些著名人物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挫折却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名人成功励志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叶朗北大文科资深教授叶朗曾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学生。

上中学时,叶朗经常和同学们去北大玩耍。

有一次,他们途经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看见一位十分矮小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

看到孩子们走近,老人拄起拐杖,从石板上艰难地站起来,慢慢绕到残垣之后,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向孩子们递过一枝盛开的紫丁香。

孩子们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坏了,便加快脚步,慌张地跑掉。

叶朗胆子最大,没有跑,而是一个人走上前,隔着墙,双手接过紫丁香。

老人没有说话,但他的嘴角在笑,在努力地表达着一种美好的情愫。

后来,叶朗考上北大,才知道当年那位隔墙递花的老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

大三的一天,叶朗从燕南园经过,途经那段残垣,又一次遇上了朱光潜。

先生手里握着一枝紫丁香,见叶朗走来,又一次隔着矮墙,递过一枝散发着清香的紫丁香。

直到今天,叶朗一直珍藏着那两朵紫丁香,把它们夹在朱老先生的著述《西方美学史》中。

在北大的课堂上,叶朗谈及这段往事,无限感慨:“我一直偏执而迷信地认为,那不是自然界中一枝普通的花朵,它分明是人类精神之树的果实,是一代宗师无言的暗示。

在即将熄灭生命之火的岁月里,先生不断越过隔墙,把旷世的风范吹进晚辈们的心灵中。

”大师无言,静水流深;先生之风,高山仰止。

那隔墙递过的紫丁香,便是一本教会后辈做人处世的珍贵教科书。

安德鲁卡内基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很小就表现出商业天赋。

有一次,他养的母兔生了一窝小兔子,他没有足够的食物喂这些小兔子,又没钱买。

卡内基心生一计,他对邻居小孩子们说,如果谁能弄来金花菜、车前草喂养他的小兔子,将来他就用谁的名字来称呼这些小兔子作为报答。

这一计策果然产生了奇效,整个暑假,小朋友们都心甘情愿地帮他采集金花菜和车前草。

《美学原理》叶朗

《美学原理》叶朗

《美学原理》叶朗《美学原理》是中国美学家叶朗的重要著作之一。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特征和美的评价等问题。

在阅读《美学原理》之后,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叶朗在《美学原理》中详细解释了美的本质。

他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属性,存在于自然物体和人类创造的产品中。

美的本质不仅与形式相关,还与情感、意义等因素密切相关。

叶朗指出美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属性,它既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享受,也可以提供精神的满足和启发。

其次,叶朗对美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美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关联性等特征。

美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体主观的影响。

美的存在是普遍的,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中。

美还具有关联性,即美与其他价值属性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共同构建出世界的美。

此外,叶朗还探讨了美的评价问题。

他认为美的评价是主观的,但不是完全主观的。

美的评价来源于人类的感受和体验,但也与美的客观属性有关。

叶朗主张,在美学评价中,既要注重主体的感受和审美情趣,也要从美的客观属性出发,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判。

在《美学原理》中,叶朗还介绍了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他深入剖析了美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同时介绍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和理论。

从古代希腊的美学思想到现代美学的多元发展,叶朗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美学的演进脉络,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美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内涵。

总结来说,《美学原理》是一本系统全面的美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

叶朗的观点理性而客观,对美的本质、特征和评价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探讨。

这本书不仅对美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对艺术爱好者和普通读者也能够提供美的感悟和审美体验。

通过《美学原理》,我对美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叶朗美学原理讲演录

叶朗美学原理讲演录

叶朗:美学原理讲演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叶朗先生有一个《美学原理》的系列讲座视频,其教材就是他的新著《美学原理》,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学术视频”可以找到,网址为?id=2222叶朗先生思想比较清晰,声音浑厚,讲课颇有效果。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实现“领进门”方面,叶朗先生的这个美学原理讲座系列显然是做到了,我以为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美学老师,并且我以为这个讲座对于美学入门是相当合适的,加之“超星”这个讲座的每个视频都有“同步字幕”,我便决定慢慢把这个字幕整理出来,姑且名为《叶朗美学原理讲演录》,在晓芒学园里连载,作为学习美学的一个资源,与晓芒学园的网友分享。

这个《讲演录》的文字稿,估计有二三十万字。

由于这系列讲座有现成的“同步字幕”,可以复制下来,所以我的整理并没有花太多的心血,无非是对那些字幕分分段落,去掉几个偶然的口头字眼,有时改几个标点符号,等等细枝末节的工作,等于自己较为认真地看一遍罢了。

第一讲什么是美学第一讲什么是美学今天我们讲一个开场白,就是这个绪论叫:什么是美学?美学这个学科,它的名称Astetik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不能说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

美学,在鲍姆加通之前没有美学,事实上无论是东方和西方美学思想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个学科的名称和学科本身的历史是两个问题,应该加以区分。

很多学者,比如法国的大哲学家杜夫海纳,还有波兰的一位美学家塔塔尔卡维奇,他们都认为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这些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是柏拉图他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辩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塔塔尔卡维奇说: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的大师。

他在美学领域中的兴趣、论述和独创的思想,范围非常之广,在柏拉图那里,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列入到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里。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两性一度”在线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两性一度”在线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两性一度”在线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415摘要“金课” 的概念一出,湖北省各高校都启动了“ 以学为中心”的示范课建设。

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学校近些年来动作不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精彩一课”、微课比赛、校本教研项目、PPT大赛等等教学改革与提升活动层出不穷,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一系列的“金课”的建设,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在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本文首先介绍了课程在线教学的现状,然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三个方面分析了课程“两性一度”在线教学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金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两性一度引言2018年11月,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出了“金课”建设的标准,即“两性一度”。

其中“两性”指的是“高阶性、创新性”,“一度”指的是挑战度[1]。

这个标准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从而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有机融合。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面向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2]。

近年来,各研究院所、设计院、施工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侧重于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3]。

在疫情笼罩的阴霾下,如何通过在线教学模式改革对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进行基于“两性一度”的教学改革,从而让学生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1课程“两性一度”在线教学现状1.1教学目标按照“两性一度”标准,将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和课程相融合,对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方法、实验环节、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机制进行优化。

(1)按照“创新性”和“高阶性”的标准,优化以往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明确课程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的理解;充分发挥新型在线教学模式的优势,增加教学的多元维度,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按照“挑战度”的标准,对课程的实验环节和期末考试进行改革,将课程的章节知识体系贯穿到具体的设计项目和期末综合大作业中;客观评价学生运用理论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叶朗:《红楼梦》的意蕴

叶朗:《红楼梦》的意蕴

相关素材:1.叶朗:《红楼梦》的意蕴2.《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3.冯其庸:解读《红楼梦》1.叶朗:《红楼梦》的意蕴叶朗:大家好!我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给大家讲一讲《红楼梦》。

在讲《红楼梦》之前,我想讲一个问题,就是文学艺术作品的解释的一种无限可能性,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觉得文学艺术作品,它的内容我们一般称之为意蕴,理论作品它的内容我们叫意义,有没有意义,那个意义。

那么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它跟理论作品的内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理论作品的内容它是确定的,因而它是有限的。

比如说我写一篇社论,我这个社论要讲一个什么道理这是很确定的,很明确的,因此它的含义也是有限的,就讲这一个道理,这就像标语口号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像《红楼梦》它的意蕴极其的丰富,极其的丰美,就是我们古人讲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对它们的解释,一种解释、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样一些作品,对它的解释就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

所以,西方人有一句话叫说不完的莎士比亚,那么我们中国人也可以说说不完的《红楼梦》,意思就是对《红楼梦》的解释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

我为什么要讲这么一段话作为开头呢?就是为我今天的讲演做一个论证,就是有那么多的人,刚才主持人也讲了,那么多人研究《红楼梦》,大家知道自从《红楼梦》一出来,就有研究《红楼梦》的人,《红楼梦》刚出来的时候不像我们今天是印刷本,叫手抄本,就是你有一本《红楼梦》,当时叫《石头记》,我借过来找人帮我抄下来,我就有一部了,叫过录本。

当时流传这种手抄本的时候,上面就有一个署名叫脂砚斋的人,在上面写评点。

那么这个脂砚斋是个什么人呢?红学家有讨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也知道,《红楼梦》里头几乎任何一个问题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讨论很多、争论很多,那么脂砚斋是什么人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就不去详细说他。

但是有一点,红学家差不多多数人都是同意的,就是脂砚斋,第一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族的一个人,而且他的辈分可能比曹雪芹稍微大一点,比如说是他的叔叔这样的;第二,他对曹雪芹的生平,对他的创作,对他的思想非常熟悉;第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也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为据他自己说,比如说秦可卿这一段故事,他说我命令曹雪芹把它删掉,曹雪芹真把它删掉了,就把秦可卿的故事从前面退到后面去了,就虚写了,不是实写,是虚写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学研究向大文化研究的扩展
肖鹰:我注意到,在您这前后两部书中,关于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建构原则,您先后分别使用 “东西美学融合”或“东西文化的大综合”。坚持东西融合,保持了您这两部书的一致性;从美学融合到文化融合,又产生了两书的差异性。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您的美学研究视野向大文化视野的扩展。在《美学原理》中,我读到非常浓厚的文化气息,生活气息。您主张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不仅是东西文化的大综合,而且是19世纪文化学术精神和20世纪文化学术精神的大综合。在这部书中,在阐述审美理论时,你引用了不少19世纪和20世纪中的文化和生活实例,这些实例,不同于艺术活动的实例,传统美学往往是忽视它们的。我感到,您引用这些实例,不仅突破了传统美学偏重于艺术(尤其是经典艺术)的表述体系,而且的确表现出为美学理论营造文化大综合的底蕴的学术胸襟。实际上,在阅读《美学原理》时,我感到您对美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和阐述,都表现了一种非常鲜活的文化意识,让读者明确地感受到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审美活动的鲜活的文化意蕴。这个特点是在既往的美学原理类著作中看不到的,当然,在您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中也看不到。相比于《现代美学体系》,这是否是《美学原理》的一个重要的新特点呢?
东西美学融合以构建现代美学体系
肖鹰:叶老师,您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与您现在这部《美学原理》先后相距20年。从主题内容来讲,两部书都是立足于现代形态的美学原理体系的建设。在《现代美学体系》中,您提出了建构现代美学体系的“四原则”:第一,传统美学和当代美学的贯通;第二,东方美学(对我们来说,着重于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融合;第三,美学和诸多相邻学科的渗透;第四,理论美学和应用美学的并进。20年后,在《美学原理》中,您又提出:“所谓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要体现21世纪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就是文化的大综合。所谓文化的大综合,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综合,一个方面是19世纪文化学术精神和20世纪文化学术精神的大综合。”(P20)读您这两部书,我感到,虽然间隔20年,但是贯穿在两部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您坚持东西美学融合以构建现代美学体系的思想。
肖鹰: 我认为您达到了这个目的,《美学原理》的确具有这种文化大综合的气象,而且是以您的“生活世界”为中心展开的活生生的文化大综合气象。我相信,您这部《美学原理》的写作,不仅给读者(尤其是大学生)提供一个在文化大综合背景上的新美学思想体系,开拓和深化读者的美学视野,而且会对美学原理的研究和写作提供新的思路。《现代美学体系》对中西美学的综合,注重于中西美学概念、理论的“平等的纳入”,综合程度较底,特别是学理的统一性和精神的一贯性不够,不少地方有生硬之感。当时的综合,似乎更多是在“技”的层面,功夫也多用在技上。《美学原理》对中西的综合,正如您从中西美学综合的视野跨越到中西文化的大综合视野,是由技入道,展示了您在中西文化大综合视野下对美学基本问题的深入悟思和从容论述。北大张祥龙教授近日在给您的一封信中谈到:“此书(《美学原理》)的基本思想方式向包括现象பைடு நூலகம்、海德格尔在内的西方现当代哲理开放,反倒使得中国古代的美感经验及其哲理领会获得了与它们对话的平等身份,因为其中的思想素质正是中国古学的长处可以舒展者。”我同意张祥龙这个看法。在这部书中,您在中西文化对话中对中国美学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展开,是以一条红线透彻地贯穿下来的,这就是“美在意象”。“美在意象”,是您一直坚持的一个核心美学思想,在《现代美学体系》中就明确论述过;但是,在这部《美学原理》中,这个命题才真正作为一条红线得到了透彻的阐述和贯彻。这个“透彻性”,我想是得益于您的中西文化大综合的理论视野。
叶朗:在《现代美学体系》问世20年以来,我对美学问题的思考,不仅用心于中西美学家们的学术著作,而且用心于我这20年阅历所及的生活这部大书。相比较而言,我更着眼于从“生活世界”这个具有本原意义的视野来审视和思考美学问题,我相信,这个思考方式是对传统美学局限于范畴推演和艺术鉴赏的突破。在众多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中,我赞成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就是一种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思考美学问题不能离开审美活动的文化背景,在作理论阐述时,也应当传达其丰富的感性特征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在写作《美学原理》时,我的一个明确原则是,要让这部书具有高度的可读性,这不简单指行文的优雅和流畅,而是要传达你所说的审美活动的鲜活的文化意蕴,但更准确讲,是传达活生生的文化精神。
肖鹰:从您的论述可见,“意象”美学建立在对传统的客观论和主观论美学否定的基础上,或者说,这个双重否定是它的逻辑起点。这就是您书中所说的,“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另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这个双重否定,既是您研究中国传统美学获得的基本思想之一,又是您对20世纪中期国内那场“美学大讨论”的反思的结论之一。在对“意象”的具体分析中,您综合地运用了柳宗元、王阳明、王夫之和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中西哲学家的审美-艺术哲学思想。借助于这些思想,您不仅深化和拓展了传统中国美学关于“意象”的“情景交融”理论,而且明确将“显现真实”和“自我超越”内置于“意象”的规定中,从而赋予它形而上的意蕴――超越与复归的统一。您指出:“美(意象世界)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境域,是回到人生的自由的境界。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P79)因此,您对“意象”的分析,不仅包含着存在-本体论的理论阐释,而且包含着精神-价值论的美学建构。您在书中以这个意象论为基础重新诠释“真、善、美的统一”的命题,应当突出了您的精神-价值论的美学立场。
“艺术终结论”误解了艺术对于人类的意义
肖鹰:在《美学原理》中,您运用“意象”理论,不仅对传统审美(艺术)活动作了透彻的阐释,而且也对现代(先锋)艺术中的诸多作品作了肯定的阐释。由此,我感到“意象”理论在审美活动阐释中的广泛适用性。同时,您主张:“艺术与非艺术应该加以区分,区分就在于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在这个原则下,您否定“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的某些作品的艺术属性。的确,这两种“艺术”的很多作品都是否定“意象”创造的。“观念艺术”的很多作品取消“意象”不用说了,“波普艺术”的鼻祖杜桑将从商店购买的搪瓷小便器充作艺术品提交艺术博览会,曾有评论家赞美杜桑此举是使这个小便器摆脱了功能目的而自由展示了它的可爱形式,杜桑却拒绝这种赞美,明确声称他的目的就是要挫败美学。而美国波普艺术的集大成者安迪?沃霍尔把一个布里洛牌肥皂盒提交展览,其目的则是要证实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不可视别性”。他们消解意象的意图是明确的。您在书中指出,“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意蕴的虚无”,我认为,这是从“意象”理论出发,对20世纪后期流行的反艺术趋向的精辟的论断,是切中要害的。您说:“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意象世界)。波普艺术总让我们看到物(而且多半是破烂物),却很难让我们观到‘象’,因为没有‘情’、‘意’便不能感兴,不能感兴便不能生成意象,不能生成意象便不是艺术。”(P245)我完全赞成您这个论断!从“意象”理论讲,艺术是从“物”到“象”的飞跃;而波普艺术是从“象”到“物”的退化。波普艺术是20后期西方领导潮流的艺术运动之一,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的很多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这个“向物退化”的趋向上逆历史而行的。就此而言,美国美学家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似乎也触及到20世纪后期西方艺术的真实状况。
美在意象
叶朗:“美在意象”这个命题,实际上是朱光潜先生的命题。早在1932年出版的《谈美》这本书的“开场白”中,朱先生就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意象”是传统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传》。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情景交融”,是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规定,而“意象”就是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体。“意象”的思想源流从《易传》直到王夫之、叶燮,再到王国维,形成了中国古代审美-艺术论的主流,这是我们建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的传统资源之一。同时,“意象”思想的基本内涵,也是与西方现代美学相通的。近代西方美学奠基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主张“美”和艺术的本体,都是脱离于人的客观自在之物;现代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趋向,就是打破主客二分,在主客一体的意向性关联中来讨论“美”和艺术的本体。浪漫主义以后的移情论、表现主义和现象学美学都是沿着这个路子走下来的,尽管它们之间也存在重要的差异。因此,我曾说:“由于抓住了‘意象’这个概念以及通过对‘意象’的解释,朱光潜先生找到中西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契合点。”(《胸中之竹》)我在《美学原理》中做的工作,是在中西文化大综合的背景上将这个契合点推演、扩展到中西审美-艺术的整体透视,并以此建构美学体系。
叶朗:“意象”理论应当回答两个方面的基本美学问题:一方面,“美”和艺术的本体是什么,又是如何存在的?另方面,它们的基本意蕴是什么?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回答是:“美”和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它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交融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的基本意蕴是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使我们在自我超越中复归自然和自由,从而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你将这两方面概括为美学的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是可以的。这样的理论建构,并不只是为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且也是要赋予理论一种现实的针对性,这个针对性,不仅是要阐释现实,而且是要引导现实。自20世纪以来,从西方到中国,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既有市场经济发展,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有文化观念、生活意识转换引起的新现象。就审美文化领域来看,有两个基本问题是必须面对的:第一,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别问题。20世纪的先锋运动,颠覆了西方传统美学体制,甚至瓦解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20世纪后期流行一种说法,即“什么都是艺术”。根据“意象”理论,我们可以确定地指出,不能说什么都是艺术,只有创造了审美意象的活动,才是艺术。第二,艺术的意义问题。与其界定危机相联系,20世纪艺术也面临意义危机。这既与先锋运动瓦解艺术体制有关,也与20世纪后期盛行消费主义,导致艺术普遍的娱乐化有关。后者的影响,实际效果上更重要。针对艺术的意义危机,“意象”理论可以从形而上的层次揭示艺术对于人生的根本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