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复习重点—不看后悔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课本重点综合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课本重点综合

1.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价值的土壤或者土地。

2、土地:是自然界的产物,当其被利用为社会生产后,就具有自然属性所固有的生产力,也有人为活动所赋予的劳动生产力。

3.土地资源调查: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各种土壤类型,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和规律,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4、土壤剖面: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

5、地物反射光谱:地物反射电磁波能力可用反射率或亮度系数来表示。

地物的光谱反射率或光谱亮度系数是入射电磁波波长的函数,这个函数关系称为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

6.土壤调查流程:准备工作-----外业调绘-----业内工作-----检查验收。

7.土壤调查比例尺的确定:(1)详细比例尺:1:200-1:5000 变种或更细。

(2)大比例尺:1:1万-1:2.5万土种或变种。

(3)中比例尺:1:5万-1:20万土属、土种。

(4)小比例尺:<1:20万亚类、土属。

(5)复合比例尺:在同一幅图中有两种比例尺。

8.土壤调查搜集资料有哪些?(一)资料收集(1)自然成土因素的收集:气象资料: eg:温度,积温,极端温度,降水,大雨,暴雨,灾害,天气,土壤温度,风向,风速,风力地质地貌资料:地表水和地下水:植物资料:(2)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基本资料,农业区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历史,轮作布局的发展及其对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影响(3)土壤资料的收集:土壤类型,分布,形成,肥力问题,改良利用经验,与农业生产关系方面的资料历次调查实验的分类系统,调查方法(二)收集资料的方法当地气象局、图书馆、文献、开座谈会9.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与方法,挖掘方法。

(1)原则A稳定的成土环境。

B无人为干扰C遇异常剖面改变剖面点的位置(2)方法(1)常规布点法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一般是亚类或者土属,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单元设置主要剖面,土壤界线-------景观变化目视估测大比例尺土壤调查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土种/变种,主要剖面和检查剖面,(预设)定界剖面。

土地管理基础土地估价师考试要点经典总结第一科土地管理基础

土地管理基础土地估价师考试要点经典总结第一科土地管理基础

第一科土地管理基础(提醒:此总结知识要点都领会的话土地管理基础至少在70分左右)第一部分土地基础知识一、土地的定义1土地的内涵:1、综合体2、自然产物3、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4、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5、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2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A经济学:大自然无偿地资助人类的地上、水中、空中、光热等物质和能力;B地理学: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一个立体的自然综合体,对土地的任何利用活动,都受土地生态系统某些构成要素的制约,并对土地的演变产生影响。

2、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1、不可替代性2、面积有限性3、位置固定性4、质量差异性5、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1、经济供给稀缺性2、用途多样性3、用途变更困难性4、土地增值性5、报酬递减可能性(楼层)6、产权特性7、不动产特性(刚性)。

3、土地的功能:1、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2、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4、我国土地资源特点:1、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2、后备资源有限3、类型多样,山地多4、农地分布不均匀5、森林覆盖率低6、土地质量较低7、水土资源不平衡。

二、土地的分类(历年重点)1、土地的基本类别: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1耕地: 1)水田2)水浇地3)旱地2园地: 1)果园2)茶园3)其他园地3林地: 1)有林地2)灌木林地3)其他林地4草地: 1)天然牧草地2)人工牧草地3)其他草地5商服用地:1)批发零售用地2)住宿餐饮用地3)商务金融用地4)其他商服用地6工矿仓储用地: 1)工业用地2)采矿用地3)仓储用地7住宅用地:1)城镇住宅用地2)农村宅基地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机关团体用地2)新闻出版用地3)科教用地4)医卫慈善用地5)文体娱乐用地6)公共设施用地7)公园与绿地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9特殊用地:1)军事设施用地2)使领馆用地3)监教场所用地4)宗教用地5)殡葬用地10交通运输用地:1)铁路用地2)公路用地3)街巷用地4)机场用地5)港口码头用地6)管道运输用地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河流水面2)湖泊水面3)水库水面4)坑塘水面5)沿海滩涂6)内陆滩涂7)沟渠8)水工建筑用地9)冰川及永久积雪12其他土地:1)设施农用地2)田坎3)盐碱地4)沼泽地5)沙地6)裸地2、主要类别土地的特征:A建设用地特征:1、承载性和非生态利用性2、利用逆转性困难性3、利用的集约性4、区位重要性5、无限性和再生性6、空间性和实体性B农用地的特征:1、生态利用性2、利用逆转性3、利用的相对粗放性4、利用的永续性。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重点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重点

1、土地资源调查概念: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1)、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主要指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分区等社会经济要素的调查。

);(2)、土地类型及其属性的调查(主要在于划分土地的类型、获取其面积、长度、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布等特征。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土地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4)、专项土地资源调查(指专门针对某个土地类型而展开的土地调查。

但专项调查也可能与一般性土地类型调查同步进行,而成为土地调查的一个子项目。

)(5)、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指调查的对象区域被限定在特殊的区域。

);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仪器和设备的准备;(2)、外业调绘:路线勘察、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地类调绘、补测、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转绘、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4)、检查验收(验收的标准要对照技术规程和精度要求,达到要求的即为合格)第二章1、气候调查与分析:调查内容(气温、积温、降水和干燥度)与分析方法(气象站)气候调查的特点:一般温带地区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度2、地形地貌调查与分析:调查内容{大、中地貌(山地、丘陵、平原、高原、河谷盆地)、几种特殊地形(熔岩地形、红色岩系地形、黄土地形、风行地形)、微地形或微地貌、海拔、坡度与坡向(地形图、实地描述、绘制断面图、地形描述、资料整理和分析)与分析方法3、土壤调查:调查内容{地表特征(石块度等级、岩石露头度、侵蚀的迹象、盐分和碱分的存在)、剖面特征(质地、剖面层次构型、土层厚度、土壤结构、砾石含量、障碍层次)(实地调查法)4、土地类型制图方法:综合制图法、叠置制图法5、土地类型分类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多级分类制原则、分异特性逐级累积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和层次性)6、中国1:100万土地分类系统:将土地型作为承上启下的分类单元,在土地型之后设置土地相,然后续分出土地面基层单元,从而构成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五级分类系统。

土地评价与管理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与管理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与管理第一部分:土地评价1相关概念和概况1.1土地评价的概念:又称土地资源评价,是指为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是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属性详细研究基础上,通过土地质量对于特定用途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来确定土地等级的过程。

1.2土地评价的作用: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交易、土地税收、土地管理、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而进行的。

2土地评价单元2.1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行政单元、宗地、土壤发生学分类、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采用评价作用的几种图件叠置形成的图斑。

2.2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定义:根据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及特征的相似性欲差异性而进行的归并或划分。

2.3土地类型的划分土地自然类型是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为依据,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综合特征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3土地潜力评价3.1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以土壤为主的潜力评价。

3.1.1.1土地潜力:又称土地利用能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3.1.1.2土地潜力评价:是对这种潜在能力的等级划分或数量评定。

3.1.1.3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

3.1.1.4以气候为主的潜力评价3.1.1.5农业生产潜力模型3.2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土地潜力综合评价;土地潜力评级的步骤。

3.2.1.1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以土地的适应性、限制性、保护及改造措施来划分等级的评价。

3.2.1.2土地潜力评价分为:定性(根据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的生产潜力分为若干顺序的类别。

)定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来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

土地评价知识点总结

土地评价知识点总结

土地评价知识点总结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

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土地评价成为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进行土地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包括土地的产出潜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土地利用方式等。

本文将对土地评价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土地评价的方法和要点。

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质量、用途、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评价的内容1.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是对土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肥力、适用性和可利用性。

评价内容包括土壤类型、质地、厚度、排水性、酸碱度等。

2.土地生态环境评价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是对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和自然环境功能。

评价内容包括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程度等。

3.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发展方向和容量规模。

评价内容包括土地的适用性、开发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等。

4.土地价值评价土地价值评价是对土地的经济潜力和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买卖价格、租赁费用和抵押价值。

评价内容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市场需求等。

5.土地功能评价土地功能评价是对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评价内容包括土地的产出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三、土地评价的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根据专家经验和实地调查,对土地的质量、生态环境、利用潜力、价值和功能进行综合判断和分类。

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

土地管理与评价复习重点.doc

土地管理与评价复习重点.doc

⼟地管理与评价复习重点.doc⼟地管理与评价复习重点绪论⼟地资产:是指⼟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地。

地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地资源。

⼟地管理:是国家在⼀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政、经济、法律、技术⽅法,为提⾼⼟地利⽤⽣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地所冇制,调整⼟地关系,监督⼟地利⽤,⽽进⾏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地的功能:1、⼟地的负载的功能2、⼟地的养育的功能3、⼟地的仓储的功能4、⼟地的提供景观的功能5、⼟地的储蓄和增殖的功能⼆、⼟地的基本特性:1、⼟地是⾃然的产物2、⼟地⾯积的有限性3、⼟地位置的固定性4、上地质量差界的普遍性5、⼟地利⽤的永续性三、⼟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树⽴可持续发展观2、实现⼟地、⼈⼝、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3、选择和建⽴可持续发展的⼟地、⼈⼝、环境组合运作模式四、⼟地管理的内容和⽅法1、地籍管理2、⼗?地权属管理3、⼟地利⽤管理4、⼟地市场管理第⼀章:⼟地管理的⼀般过程⼀、政府失灵的对策1、强化政府对⼟地的公共管理职能2、加强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3、建⽴良好的地⽅政府与⼬央政府的互动合作关系4、强化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5、建⽴健全⼟地法律体系和加⼤执法⼒度⼆、⼟地管理的主要任务:答:坚持“⼀要吃饭,⼆要建设的⽅针,努⼒实现⼟地,特别是耕地供求的动态平衡。

三、⼟地管理应遵循原则: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Z间关系的原则2、坚持⽣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的原则3、坚持依法、统⼀、科学地管理⼟地的原则第⼆章:地籍管理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科学⽅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积和⽤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之,在此基础上进⾏⼟地登记。

宗地:被界址线所封闭,具有独⽴使⽤权或⼏个使⽤者共有权的⾃然地块。

权属调査:权属调查⼀般是以宗地为基⽊调查对象,调查核实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使⽤情况等,并进⾏记录。

土地评价与管理重点

土地评价与管理重点

1. 土地与土壤的区别:①从发生学观点看: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地是指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包括土壤在内)作为它本身的组成成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②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③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④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由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基岩等组成;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

2. 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

在气候因素中,光、热和水等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类型和利用方式,而且也左右着生产中采用的农业措施和科学技术的应用。

3. 光能条件:光能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

光能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两个方面。

4. 太阳辐射:常用辐射总量,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是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总和。

5. 对于多年生作物来说,最佳土层厚度为150cm以上,临界厚度约75cm。

6. 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

7.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①现状特征原则;②地域性原则;③生产适用性原则;④科学系统性原则。

8.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把全国土地类型分为三个级别: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

土地纲:又称土地带。

土地类型分级系统中最高一级土地单元,是按大气候水热条件组合特征的差异划分的最大尺度的土地区域分级单元。

土地估价师土地估价相关知识考试要点

土地估价师土地估价相关知识考试要点

1、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经挤学是政治经济学和空间经济理论以及其他经济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的经济理论。

他是研究城市经济的产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活动规律和城市内外部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趋势的科学。

2、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增长在城市这个特殊区域内的表现。

城市经济增长有着不同于一般经济增长的特点:第一、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城市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收入总量的增加,而且还必然带来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

第三、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即城市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要素比例的合理性及产出的高效性;整个城市经济部门特别是物质生产部门及基础结构部门结合方式的先进性及合理性;主导产业部门及整个城市经济部门的协调性等。

第四、城市经济增长意昧着城市物质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第五、城市经济增长还意味着在城市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的同时,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增强。

以及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

供给及需求理论1、需求曲线是一条表示在所有其他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不变时,某物品需求量及其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特点是:(1)曲线方向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2)曲线形状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曲线。

(3)曲线具有连续性。

(实际上,曲线是不可能连续的,但为使分析不致复杂,假定曲线是连续的。

2、需求函数如果影响需求的其他各种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量及价格之间的关系,即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需求的惟一因素,以户代表价格,就可以把需求函数写为:D=f(P) 上式表明了某种商品的需求量D是价格P的函数。

需求函数是用模型法(或称代数表达法)来表述需求这个概念。

需求函数表明,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3.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表示在其他影响厂商供给的因素不变时,某种商品价格及供给量关系的曲线。

供给曲线的特点:(1)曲线的方向是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总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总复习资料

1、土地评价的概念: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进行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对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效益、效果等方面作出评估。

实质:对土地质量的评价,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

第二节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1、以一定行政单元内的土地为评价单元2、以权属界限形成的宗地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3、以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4、以土地类型体系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5、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6、采用评价所用的几种图件叠置所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态条件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数量分析结构分析布局分析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果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第三节土地评价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分析、1.气象气候2.地形3.水文4.土壤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区位)2.农作物产量3.经济生产水平4.经营管理水平三、选择评价因素的基本原则1.选择的因子:对土地质量有较大影响,在评价区内变异较大,具有一定稳定性,具有较强针对性,可获取、定量化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自然、经济、生态条件)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果)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土地潜力:又称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实质:土地潜力评价就是对这种潜在能力的等级划分或数量评定。

评价方法:经验一、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二、以土壤为主的潜力评价土地潜力综合评价四、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土地适宜性: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程度。

土地评价学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

土地评价学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

土地评价学复习重点(优秀版)word资料土地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或土地资源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或非物质效用能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做出定性或定量的等级评定。

土地类型的概念(狭义)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它清楚的表明了土地类型研究的最基本内容,是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分类。

土地分级是指土地地段的个体研究,即依据自然综合体地域分异的原理和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在对所研究的区域所有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逐级划分或自下而上的逐级合并,区分出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具体土地地段(或土地单位)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1.相——相当于一个地貌面,具有同一的地貌部位,同一的小气候,同一的植被群丛,同一的土壤变种。

相是自然综合体的最小单位2.限区——由一系列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

限区内水体运动、固体物质组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方向一致。

限区是中级土地单位,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综合体。

3.地方:由多个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

相当于复杂的中地貌形态。

土地分类是指对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类型的划分。

即按土地性质和特征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将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个体土地分级单位,作不同程度的类型抽象概括,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关系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前提。

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则是对土地的横向(即同一等级内)类群归并。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区别土地类型的表示方法“科”用拉丁数字Ⅰ、Ⅱ、Ⅲ…等表示;“属”用英文字母A、B、C …等表示;“种”用阿拉伯数字1、2、3 …等表示。

然后按照科——属——种依次组合成ⅠA1、ⅠA2 …等土地类型符号。

土地分类的步骤与方法(一)土地分类的步骤1、确定分类对象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对象,主要取决于分类的目的及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复习重点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复习重点

1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
10.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类型较多的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是 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适当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 因为土地利用类型一方面反映出土地的自然 属性,一方面也反映出人类活动所赋予土地的属性。 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自然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相同的农业生产或 其他利用上的适宜性,要求相同的保护、改造土地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 11.土地分级:就是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 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由这些土地单位构成一个相对完 整的土地等级系统或等级阶梯。 12.土地分类:将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 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则是对土地的横向(即同一等级内)类群归并。 13. 土地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步骤: 1)确定分类的对象 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分类依据就是导致土地产生分异的主要因素,分类指标 就是体现分类依据的一些定量指标) 方法: 1)顺序法:就是按种、属、科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 优点: 系统性和逻辑性强, 有利于分类者理清土地分级单位之间的逻辑关系。 缺点: 做法机械,主观性较强,工作量大。 2)两列指标网络法: 具体做法是,划出纵、横坐标,在纵坐标上表示地貌类型,自上而下依次列出从高处至低 处的地貌类型; 在横坐标上表示植被和土壤类型,自左至右依次列出湿生至旱生的植被类型名 称和湿润至干燥的土壤类型名称。纵横两列的交叉构成一个网格,这便成了土地分类系统。 优点: 可以更清楚、 直观地展示研究区域土地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土地类型单位在分类 系统中的从属关系,因此有利于较准确地建立土地分类系统。缺点:比较机械。 3)路线考察法:就是在研究区范围内选定几条代表性考察路线,进行实地考察。 4)参数法:建立在对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坡度、水文网密度的分类指标的数量化和 等级化基础上来对土地进行分类。 14.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结构) :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 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的格局。 15.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简称为土地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所处的空间位 置及彼此间的组合而形成的一定的格局或图式。 土地空间结构是所有土地结构类型中最直观表 现的形式,它反映出土地类型群体关系在空间上的有序性。 1)递变型组合结构: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 一定的系列。 如海岸带区域自滨海至内陆的土地类型条带状组合,内陆盆地从边缘到中心的土 地类型同心圆状组合等。 2)重复型组合结构:指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和斑块 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分散的复区。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一、土壤资源调查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土壤资源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土壤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土壤资源调查的资料搜集与整理;
4.土壤资源图件的制作与应用。

二、土壤资源的分类与分布:
1.土壤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土壤分类的原则、方法和体系;
3.土壤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
4.土壤类型划分的标准与方法。

三、土壤质量评价:
1.土壤质量的定义和意义;
2.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3.土壤质量评价的评价标准与等级划分;
4.土壤质量改良的方法与措施。

四、土壤利用与保护:
1.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宜利用方式;
2.合理土壤利用的原则与方法;
3.如何合理利用有机肥料与化肥;
4.土壤污染与土壤治理的基本知识。

五、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1.可持续土壤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2.土壤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合理施肥与耕作措施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4.土壤保育和水土保持的措施与技术。

六、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实践应用:
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在复习时可以结合教材和参考书籍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
还要进行实践操作,例如参加实地考察、查阅真实的土壤资源调查报告等。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土壤资源调查
与评价的核心内容。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期末复习重点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因素长时间作用的产物。

2.地理景观研究法:根据地区性水、热指标、划分调查地区的生物气候区类型,作为制定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和发生发生分类的参考。

3.地形因素研究内容:即对水、热状况的再分配和土体物质的再搬运两个方面影响土壤发生和发育,它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

地形的高度、坡度和坡向及其组合的形态特征,对土壤形成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因此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4.重力地形:是指坡地上的风化壳、土体等在重力和一定水分的参与活动下,发生不同形式位移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地形。

5.岩溶作用地形:岩溶作用是指地下水为主要作用因子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解过程,其所形成的特殊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称为岩溶地形6.岩溶(喀斯特):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总称为7.雅丹地形:是由强劲的风力对产生龟裂的平坦地形作定向风蚀的结果,并使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沟槽,在沟之间形成高达5-10m的垄背,其延伸方向与主风向平行。

8.黄土地形:黄土地形和其它地形一样,是在各种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

它是第四纪时期的一种特殊沉积物,分有很广,约占整个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9.冰川地形: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形可分为两大类.即:侵蚀型的和堆积型的地形。

冰斗:主要是在山坡处.或河源洼地中,长年积雪成冰,周围基岩也因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

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的物质从洼地中带走,使原洼地加深,三面为陡峭的岩壁,另一面为低平的山口,形同斗状,故称为冰斗。

10.绝对年龄:以土壤经历的年份,就可以推断出土壤发育的深浅11.相对年龄:某些土壤的发育始终处在年幼阶段,或者原来土壤的发育进程被终止了。

这种造成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差异*古土壤:是指在过去环境条下形成的土壤12.古土壤:是指在过去环境条下形成的土壤13.河流流域:包括主流及其支流的分水岭以内的水流区域范围14.河长:指从河源至河口的距离,计算时从河口为起点,向上游量测15.间隙性间流:每年出现两次汛峰,两次枯水期,三、四月上游积雪消融,形成春汛,六月下旬至九月,雨期来临,出现第二次洪峰,径流变幅大,径流系数5% 一20%。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重点1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重点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1.土地资源调查: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2.土地资源评价: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台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以及土地利用效益,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在维护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的土地需要的全部过程,是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4.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的调查,以保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准确可靠的现势资料。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6.土地类型是指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侯、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大小不同的、相对均一的地域组合单元7.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8.土地分类: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9.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土地评价重点

土地评价重点

土地评价重点土地评价重点第十一章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到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

2.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一致性。

3.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4.生态安全是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补充和完善。

刘勇认为的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或少受威胁与破坏的健康、平衡状态。

郭凤芝认为的土地生态安全的含义:①数量安全含义,即土地资源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水平的充裕,而且后者较之前者更有意义;②质量安全含义,即维持土地资源具有长期、持续和稳定生产能力的土地资源质量;③结构安全含义,即指土地资源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包括耕地系统、林地系统、草地系统之间稳定的结构关系以及各系统内部的结构关系的稳定,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是结构稳定性的基础,没有多样性就谈不上土地资源的结构安全;④均衡的含义,包括土地资源发布的地区均衡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分配均衡两方面,土地资源分布或分配不均衡,会增加资源供给的时间和成本,是导致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⑤目标含义,即土地资源安全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资源数量供给的稳定、质量供给稳定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保证土地资源供给的地区均衡和人群均衡。

土地生态安全的特征:1.保障供给: 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需的各类土地资源都要保障供给,这是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的最基本特征。

2.土地生态安全的收益具有代际转移性: 是指保证土地资源安全既为当代人的发展权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又为后代人的发现权利提供了去强有力的保障。

3. 土地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大象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栖居的基地和衣食的基本来源,人类的所有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都必须依赖于土地资源。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第一篇: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明显地具有四方面特点:①对象宏观性。

②实践应用性。

③技术技能性。

④专业综合性2我国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存在问题:(1)土壤调查资料缺乏。

土壤资料缺乏主要表现在大比例尺方面和资料不齐全方面。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比例尺多在1:50000和小于1:50000;土壤属性多局限于作物大量养分元素含量方面。

如工作中需要比例尺大于1:50000的土壤图或者需要的土壤属性超出作物大量养分元素含量的范围,就必须自行进行土壤调查。

(2)土壤调查资料陈旧。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始于1981年,土壤野外调查和采样多在1982年-1984年之间。

所以,若引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资料,所说明的情况是20年前的情况。

(3)难以找到针对性强的土壤调查资料。

就全国而言,除做了1:500000的水土流失调查外,没有其它土壤专题的调查资料。

3土壤调查的任务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型:(1)对一个较大区域,如一个省或地区一级的行政区域、或大流域、或某一自然区域的土壤资源作一概括的了解,以便进行农业区划、土地资料评价或总体规划等,这种调查均采用中比例尺或小比例尺、其比例尺确定主要考虑其调查面积大小,即面积较小者多采用中比例尺,反之,则多采用小比例尺(2)对一个具体地区,如某一县,乡、农场、甚至更小型的生产单位,需要对其土壤情况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以便进行具体的土地利用或土壤改良规划等,一般采用大比例尺调查。

4底图的精度及要求:土壤调查的精度是用成图的比例尺表示的,精度不同,所用地形底图比例尺也不一样,通常采用的比例尺有以下四种;(1.)详测比例尺:规定为1:200-l:5000.多用于小型试验地、各种苗圃、土壤改良试验区等类型的土壤利用改良设计。

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变种或更细。

(2)大比例尺:规定为l:l万-1:2.5万。

多用于乡和国营农场的农业生产规划,土壤利用改良区划和指导农业生产。

土地估价报告易错知识点考前归纳

土地估价报告易错知识点考前归纳

20XX年土地估价报告易错知识点考前归纳1 第一部分总述一、估价项目名称:二、委托估价方:三、受托估价方:四、估价对象:包括:1、土地使用者2、土地位置3、宗地数4、面积5、用途6、权利状况7、年限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漏项、描述不规范五、估价目的:包括:1、为什么评估2、谁委托评估的3、应用方向可能会出现的错误:缺少应用方向。

六、估价依据:包含:1、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依据2、技术规程及当地的有关地价评估的文件及规定3、委托方提供资料4、评估人员调查收集的资料可能出现的错误:1)缺少《城市土地估价规程》(1998年考题) ;2)评估中采用了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依据中缺少当地的《基准地价评估报告》或政府公布的基准地文件。

七、地价定义:包含:1、基准日;2、土地用途(设定、实际);3、开发程度(设定、实际);4、土地使用年期(设定、实际);5、土地使用权价格类型(所有权价格、使用权价格、抵押权价格)。

价格定义叙述时要说明:①估价期日土地实际开发程度;②评估宗地外围目前的土地开发程度;③估价期日设定土地开发程度必要时列表说明),设定开发程度可以界定为宗地红线内外“几通”和宗地内场地平整,和宗地外“几通”及宗地内场地平整。

④土地用途若土地证明不标准不规范,需重新设定时也需在此叙述);⑤最后进行地价定义。

之所以要外围的开发程度,是因为外围的开发程度体现着周围的地价水平,体现着现状利用状况,反映了设定土地开发程度是否合理。

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漏项、不规范、错误。

1)未界定土地开发程度或界定不准确、不匹配情况;2)未说明用途或用途界定不符合用地类型划分标准或与土地证不符;3)使用年限有计算不准,选取不当情况;4)价格类型描述不准确如1996年改错“现实市场价格”改为估“价期日的市场价格”);5)漏掉基准日、年限等。

八、估价期日:是决定估价额的时间,是一个时点。

可能会出现的错误:1)写成一个时间段;2)缺少日、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评复习
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管理
主要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土地评价概述第一节土地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土地潜力评价第二节农用地的管理
第三章土地适宜性评价第三节建设用地的管理
第四章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章土地生态评价第五节我国的土地产权
第六章土地经济评价第六节土地市场
第一章土地评价概述
第一节相关概念和概况
第二节土地评价单元
第三节土地评价因素
土地评价的概念
第二节土地评价单元
一、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
1、以一定行政单元内的土地为评价单元
2、以权属界限形成的宗地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
3、以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
4、以土地类型体系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
5、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
6、采用评价所用的几种图件叠置所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
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
土地利用类型定义:根据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的归并或划分。

三、土地类型的划分
1、土地自然类型的分类,它是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性为依据,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2、广义:是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它包括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此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和动态演替机制和规律等。

第二章 土地潜力评价(以气候要素为主)
一、 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 二、 以土壤为主的潜力评价 三、 土地潜力综合评价 四、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土地潜力(Land capability ):又称土地利用能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就是对这种潜在能力的等级划分或数量评定。

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
第三章土地潜力评价(土地潜力综合评价)
一、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
二、以土壤为主的潜力评价
三、土地潜力综合评价
四、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以土地的适应性、限制性、保护及改造措施来划分土地等级的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分为
定性:根据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的生产潜力分为若干顺序的类别。

定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来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

按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将土地利用潜力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三个层次
潜力级是分类中最高的等级,依据土地对大田作物或牧草的限制性强度,把所有土地划分为8个潜力级。

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共分为四个亚级(对应四种限制因素)
e(erosion)亚级:指侵蚀危害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的土地
w(water)亚级:指水分过多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或危害的土地
w(water)亚级:指水分过多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或危害的土地
c(climate)亚级:指气候为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土地
Ⅱe Ⅲs ?
根据限制因素限制程度的不同,将土地潜力亚级续分为土地潜力单元,限制程度可分三级
Ⅱe-1:1:限制程度轻微
2:限制程度中度
3:限制程度很大
Ⅲw-2:
Ⅴs-3:
第四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FAO的《土地评价纲要》
二、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适宜用来干什么、适宜某种用途的等级
土地适宜性
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
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如何所作出的等级评定。

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
适宜:是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能产生足以抵偿投入的收益,而且没用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是指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的利用。

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类别,一般用有帮助记忆的小写字母来表示,如:m表示土壤水分的限制性,e 表示侵蚀性危险的限制性。

S1下面没有亚级。

单元:为适宜性亚级的再细分,用以表征亚级单元内的土地经营管理和土地生产状况的差别,以连接号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如S2e-1。

在一个亚级内划分的单元数目不受限制。

二、我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1、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5级组成。

土地潜力区:根据水热条件,全国划分9个潜力区,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和适
宜作物、牧草、林木
9个潜力区:华南区,华北—辽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干旱区,云贵高原区,
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土地适宜类:依据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进行划分,共8种适宜类,主要是主宜性划分 8种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
土地质量等:分别根据农、林、牧的适宜程度和生产力高低分为三等地,用1、2、3表示,为一个三位数;
不宜则用0表示。

(231)
土地限制型:10种,用英文小写字母标于土地质量等的右上方 无限制(o ),水文与排水条件限制(w ),土壤盐碱化限制(s ),有效土层厚度限制(l ), 土壤质地限制(m ),基岩裸露限制(b ),地形坡度限制(p ),土壤侵蚀限制(e ), 水分限制(r ),温度限制(t )
土地限制型:10种限制因素,限制强度则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放在英文字母(土地限制型)的右下角
土地资源单位:即土地类型,用1、2、3……表示,标于土地质量等的右下方
第六章 土地经济评价
一、 土地经济评价概述
二、 农用地的等级评定和估价 三、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土地自然评价与经济评价的区别
土地自然评价是反映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能力或土地诸要素对不同土地利用的适宜程度和限制强度;
土地经济评价则主要展示土地利用方式的经济效果
“城镇土地等”:反映该区域不同城镇之间利用土地效益高低的差异;土地等的顺序是在各城镇间进行排列。

我国已统一对全国的城镇进行了土地等的划分,全国434个城市可分为7个等级,共分为10个等;
土地等的实质:各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状况的排序。

土地等的顺序在全国或省、地级行政区域内统一排列。

城镇土地分等的对象是:城市市区、建制镇镇区土地;
土地定级的对象: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土地。

城镇以外的独立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等用地也可一同进行评定。

二农用地的等级评价
毛利分析法
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法
综合分等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