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课本重点综合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课本重点综合

1.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价值的土壤或者土地。

2、土地:是自然界的产物,当其被利用为社会生产后,就具有自然属性所固有的生产力,也有人为活动所赋予的劳动生产力。

3.土地资源调查: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各种土壤类型,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和规律,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4、土壤剖面: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

5、地物反射光谱:地物反射电磁波能力可用反射率或亮度系数来表示。

地物的光谱反射率或光谱亮度系数是入射电磁波波长的函数,这个函数关系称为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

6.土壤调查流程:准备工作-----外业调绘-----业内工作-----检查验收。

7.土壤调查比例尺的确定:(1)详细比例尺:1:200-1:5000 变种或更细。

(2)大比例尺:1:1万-1:2.5万土种或变种。

(3)中比例尺:1:5万-1:20万土属、土种。

(4)小比例尺:<1:20万亚类、土属。

(5)复合比例尺:在同一幅图中有两种比例尺。

8.土壤调查搜集资料有哪些?(一)资料收集(1)自然成土因素的收集:气象资料: eg:温度,积温,极端温度,降水,大雨,暴雨,灾害,天气,土壤温度,风向,风速,风力地质地貌资料:地表水和地下水:植物资料:(2)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基本资料,农业区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历史,轮作布局的发展及其对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影响(3)土壤资料的收集:土壤类型,分布,形成,肥力问题,改良利用经验,与农业生产关系方面的资料历次调查实验的分类系统,调查方法(二)收集资料的方法当地气象局、图书馆、文献、开座谈会9.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与方法,挖掘方法。

(1)原则A稳定的成土环境。

B无人为干扰C遇异常剖面改变剖面点的位置(2)方法(1)常规布点法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一般是亚类或者土属,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单元设置主要剖面,土壤界线-------景观变化目视估测大比例尺土壤调查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土种/变种,主要剖面和检查剖面,(预设)定界剖面。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重点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重点

1、土地资源调查概念: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1)、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主要指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分区等社会经济要素的调查。

);(2)、土地类型及其属性的调查(主要在于划分土地的类型、获取其面积、长度、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布等特征。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土地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4)、专项土地资源调查(指专门针对某个土地类型而展开的土地调查。

但专项调查也可能与一般性土地类型调查同步进行,而成为土地调查的一个子项目。

)(5)、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指调查的对象区域被限定在特殊的区域。

);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仪器和设备的准备;(2)、外业调绘:路线勘察、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地类调绘、补测、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转绘、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4)、检查验收(验收的标准要对照技术规程和精度要求,达到要求的即为合格)第二章1、气候调查与分析:调查内容(气温、积温、降水和干燥度)与分析方法(气象站)气候调查的特点:一般温带地区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度2、地形地貌调查与分析:调查内容{大、中地貌(山地、丘陵、平原、高原、河谷盆地)、几种特殊地形(熔岩地形、红色岩系地形、黄土地形、风行地形)、微地形或微地貌、海拔、坡度与坡向(地形图、实地描述、绘制断面图、地形描述、资料整理和分析)与分析方法3、土壤调查:调查内容{地表特征(石块度等级、岩石露头度、侵蚀的迹象、盐分和碱分的存在)、剖面特征(质地、剖面层次构型、土层厚度、土壤结构、砾石含量、障碍层次)(实地调查法)4、土地类型制图方法:综合制图法、叠置制图法5、土地类型分类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多级分类制原则、分异特性逐级累积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和层次性)6、中国1:100万土地分类系统:将土地型作为承上启下的分类单元,在土地型之后设置土地相,然后续分出土地面基层单元,从而构成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五级分类系统。

土地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第1章绪论1.什么是土地评价?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特性:区域性功用性目的性研究对象——土地质量——在一定用途前提下衡量土地好坏的标志,是土地的综合属性,由诊断指标体系来表达。

1.简述土地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内容:(1)明确评价目的(任务要求);(2)评价工作的计划安排(组织队伍、制定工作方案与技术方案、人员培训、经费预算,等);(3)资料收集、调查和订购(与评价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字和图件资料,订购与评价精度要求相适宜的遥感数据);(4)分析区域土地条件及其相关资料,遥感解译土地用途及其利用方式;(5)评价单元划分(评价目的、分析结果)(6)确定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及其分级标准;(7)确定土地评价分类系统;(8)评价单元汇总归类(评价方法的应用);(9)野外调查验证;(10)编制土地评价成果图件、撰写评价报告;(11)成果验收程序:2.土地评价的作用有哪些?(1)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土地税费:农业税费由土地质量和用途决定。

(2)为土地规划中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与合理布局提供基础资料土地规划需要处理好各种用地的面积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关系。

(3)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的动态监测提供基础资料土地评价能够揭示土地质量差的原因,便于针对性改良;土地质量评价时序上揭示土地质量的动态变化。

(4)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基础土地评价结果是土地作为资产进入市场的基本的重要的属性之一。

(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依据根据耕地质量保护要求(质量、数量和布局)和耕地评价结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6)为判别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解决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问题(耕地占补质量差异及其差异程度)。

(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征地补偿:土地补偿(前三年年均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偿、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三种,第一种标准取决于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资源与评价复习题

土地资源与评价复习题

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立体空间内的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从而划出若干土地类型。

3.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的一门学科。

4.土宜:指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独特的适宜性。

5.土地资源调查:以土地资源知识为基础,用遥感、测绘、测绘制图为基础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的一系列过程。

6.土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7.耕地环境:指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各种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大气、土地、水、各种生物。

8.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土地生产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致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9.区域开发:在一定区域内,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自然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10.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11.土地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12.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14.土地生态重建:对于土地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的改造过程。

15.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对土地资源的社会、自然、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进行检测。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复习资料

1.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资料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服务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为国民经济计划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基本资料2.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程序(一)准备工作1.组织专业队伍2.制定工作计划(调查内容、实践、精度要求、经费安排等)3.资料准备(专业调查资料、工作底图)4.物品准备(二)外业调绘1.路线勘查2.制定工作分类系统3.地类调绘4.外业补测5.样区调绘验证(三)内业工作1.室内预判2.转绘工作3.面积量算4.图面整饰与编图5.成果整理(四)检查验收方法:自查、互查、联查结合内容:外业-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内业-转绘精度、面积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第二章不考第三章1.土地类型概念是地标各组成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2.土地类型结构的概念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格局3.土地类型区域空间结构1.递变型空间结构2.重复型空间结构4.土地类型结构演替概念指在一定时间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第四章1.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1.系统性和多级分类原则2.实用性原则3.统一性和地域性原则2.耕地概念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小于1.0m、北方宽度小于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3.园地概念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率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地类图斑,实际上主要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土图斑的非耕地以及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的耕地。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调查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飞地(插花地):属外行政区划,并脱离其辖区范围而孤独飞入本辖区内的地块。

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土地依靠自然水、肥、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类任何物质投入情况下,土地所具有的自然生产能力,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自然生产的干物质数量表示。

土地经济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类劳动后,水肥基本满足,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几种主要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条件调查: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土地利用结构: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征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土地生态评价就是指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价值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价。

)生态足迹: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第1章1. 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是清查土地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利用现状,并给以综合分析和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分为概查和详查,具体任务包括以下4方面: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3)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4)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记录。

3.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和检查验收等4个阶段。

第2章1. 土地构成要素的野外调查—气候调查,调查内容有:1.气温、2.积温、3.降水、4.干燥度。

2. 地形地貌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有:1.大、中地貌:1)山地、2)丘陵、3)平原、4)高原、5)河谷盆地。

2.几种特殊地形:1)岩溶地形、2)红色岩系地形、3)黄土地形、4)风成地形。

3. 沉积物包括:1)坡积物、2)洪积物、3)冲积物、4)湖积物、5)风积物、6)滨海沉积物、7)冰川堆积物。

洪积物是有洪水搬运堆积而成,颗粒大小悬殊,分选不明显,所夹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和层理。

风积物是风力所搬运的堆积物。

4. 水资源的类型:1)地表水。

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2)地下水。

包括潜水、承压水、土壤包气带水。

第3章1. 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1)统一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4)地域性原则。

2. 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1)1984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2)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过度期);3)2007年全国标准化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3.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林带、固定的沟渠、路等。

第4章1. 垂直摄影,倾角小于3度的摄影,在制图和资源调查中,一般都采用这种摄影。

倾斜摄影,倾角大于3度的摄影。

2. 航片标记,在航空像片的四边通常印有一些像边标记,是当时摄影状态的记录,其中包括:框标、时表、水准表、压平线、像片编号。

14级土地资源评价部分复习重点

14级土地资源评价部分复习重点

土地资源评价部分思考题:1、土地评价的目的?2、什么是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有些什么基本特性。

划分土地评价单元有哪些常用方法。

3、土地特性与土地质量的概念与关系4、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如何选择土地质量?如何评估土地质量?5、土地自然适宜性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含义?*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等级的方法的基本思路即核心内容是比配,即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质量_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与适宜性评价结果相互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的体系中,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order)、土地适宜性级(class)、土地适宜性亚级(subclass)、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四级分类制。

6、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土地评价时,因子筛选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7、数据标准化过程将不同量纲的数据通过变换,变为无量纲的标准化指标。

8、确定土地评价因子权重的方法?等权重法、等差法、经验法、回归系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主成分法、层次分析法9、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概念?我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基本思路?10、土地经济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系?11、农用地分等的基本的思路是:在耕作制度的控制下,从作物光温潜力出发,经作物产量比系数折算成全国可比的标准粮,再测算土地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按照积分法综合成全国可比的分等数量指标。

12、农用地等别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13、农用地级别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重点1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重点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1.土地资源调查: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2.土地资源评价: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台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以及土地利用效益,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在维护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的土地需要的全部过程,是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4.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的调查,以保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准确可靠的现势资料。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6.土地类型是指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侯、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大小不同的、相对均一的地域组合单元7.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8.土地分类: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9.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

土地资源调查(diào chá)与评价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xùlùn)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píngjià)概念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yǎnbiàn)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kèchéng)具有四方面特点(1)对象宏观性。

土壤资源,面广量大,具有鲜明的宏观性特点。

(2)实践应用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和应用性特点。

(3)技术技能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项技术性、技能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4)专业综合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要运用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作用(1)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是农、林、牧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2)土壤资源的数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数量多少,土壤资源的质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质量高低。

(3)查清土壤资源,对于发展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对于国民经济建设,非常重要。

(4)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土壤确定的利用方向,确定种植何种作物,确定施用何种肥料,确定采用何种灌溉方法,确定采取何种耕作制度,确定使用何种农业机械等等(děnɡ děnɡ),提供决策依据。

4、中国开展(kāizhǎn)第一、二次土壤普查时间(1)1958 - 1960年,中国(zhōnɡɡuó)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2)1979 -1985年,进行全国(quán ɡuó)第二次土壤普查5、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zhǔyào)的存在问题(1)土壤调查资料缺乏。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资料

第一章1.土地含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种种结果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2.土地既是劳动的对象,又是生产资料,但并非所有的土地都可以作为生产资料。

3.土地资源调查是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它包括土地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其目的是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4.土地资源评价就是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及土地利用效率,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5.土地资源评价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等;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综合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农业用地评价、林地用地评价、城镇对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等。

6.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2.是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3.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点手段和内容;4.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7.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1.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结构;2.查清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特性;3.查清土地资源的权属和分布;4.查清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成因。

8.土地调查与评价的主体指的是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负主要责任的组织或个人,即调查评价者或执行者。

土地资源是调查与评价的客体。

但是客体并非是土地资源的全部属性,而是那些对土地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性。

9.土地系统的构成要素即子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纵向来划分,通常可分为以下基本类型:1.农田系统2.林地系统3.草地系统4.水域系统5.荒漠系统6.市地系统按土地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分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横向上来划分,可分为1.湿润赤道带土地系统;2.湿润热带土地系统;3.湿润南亚热带土地系统;4.湿润中亚热带土地系统;5.湿润北亚热带土地系统;6.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土地系统;7.湿润半湿润温带土地系统;8.湿润寒温带土地系统;9.黄土高原土地系统;10.半干旱温带草原土地系统;11干旱温带暖湿带荒漠土地系统;12.青藏高原土地系统10.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1993年发表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的五个标准进行:1.生产性2.安全性3.保护性4.可行性5.接受性1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是:1.土地面积辽阔,类型多样2.耕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3.山地多、平地少,开发利用难度大;4.难利用土地面积大,水热条件制约严重;5.土地资源利用区域差异明显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资源调查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复习资料

1.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土地资源调查是指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利用状况、空间分布、生产潜力、适宜性及其它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目的: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资料2.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3.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4.为国民经济计划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基本资料任务:1. 查清土地资源的家底: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其数量2.调查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土地资源的适宜性、限制性等。

3.分析评价土地利用状况与方向: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4.编写调查报告、汇总土地面积、土地登记、土地系列制图:纵向系列→同一内容不同比例尺;横向系列→同一比例尺不同专题内容;时间系列→同一比列尺同一内容但不同时间的图件。

2.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及其特点?一、土地构成要素的调查与分析调查特点:主要是收集、分析和补充已有的有关专业图件和资料。

辅以必要的野外调查。

要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经济等二、土地类型调查土地类型是土地自然综合体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而形成的土地各构成要素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土地。

调查特点:侧重于土地自然属性 (质量)研究。

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村及各类企事件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区划界线。

查清各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地类的面积。

按各权属及各级行政单位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

编制分幅界线图(权属和行政单位)以及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

……调查特点:侧重于土地经济属性 (土地用途)研究。

四、专项土地资源调查专题内容调查特点:有特殊的目的(针对性强)和技术要求或技术规程。

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内容和分级体系。

调查比例尺较大(精度高) 。

专题内容:林业用地、农业用地、城镇用地等五、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调查特点:多学科的协同工作。

以系列成图的形式来体现调查成果。

适用于:未曾进行过土地资源调查(调查盲区)或某些专题内容资料不全的地区。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重点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重点

/boke/page/q/b/1/q01082zqmb1.html1、土地资源调查概念: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1)、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主要指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分区等社会经济要素的调查。

);(2)、土地类型及其属性的调查(主要在于划分土地的类型、获取其面积、长度、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布等特征。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土地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4)、专项土地资源调查(指专门针对某个土地类型而展开的土地调查。

但专项调查也可能与一般性土地类型调查同步进行,而成为土地调查的一个子项目。

)(5)、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指调查的对象区域被限定在特殊的区域。

);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仪器和设备的准备;(2)、外业调绘:路线勘察、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地类调绘、补测、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转绘、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4)、检查验收(验收的标准要对照技术规程和精度要求,达到要求的即为合格)第二章1、气候调查与分析:调查内容(气温、积温、降水和干燥度)与分析方法(气象站)气候调查的特点:一般温带地区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度2、地形地貌调查与分析:调查内容{大、中地貌(山地、丘陵、平原、高原、河谷盆地)、几种特殊地形(熔岩地形、红色岩系地形、黄土地形、风行地形)、微地形或微地貌、海拔、坡度与坡向(地形图、实地描述、绘制断面图、地形描述、资料整理和分析)与分析方法3、土壤调查:调查内容{地表特征(石块度等级、岩石露头度、侵蚀的迹象、盐分和碱分的存在)、剖面特征(质地、剖面层次构型、土层厚度、土壤结构、砾石含量、障碍层次)(实地调查法)4、土地类型制图方法:综合制图法、叠置制图法5、土地类型分类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多级分类制原则、分异特性逐级累积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和层次性)6、中国1:100万土地分类系统:将土地型作为承上启下的分类单元,在土地型之后设置土地相,然后续分出土地面基层单元,从而构成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五级分类系统。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汇总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汇总资料

概念:1、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和权属确认等工作。

2、土地质量: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3、土地特性: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4、土地自然适宜性:是指分析和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5、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

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因此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6、农用地利用等指数:7、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8、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

判断:1、当几种诊断因素并行影响土地质量时,可采用最小因子律原理估算土地质量,即土地质量是由相对值最大的,也就是限制性最大的那个诊断因素决定的。

P199(X)1)根据单一的诊断因素估计土地质量:有些土地质量可以由单一的诊断因素决定: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将诊断因素的值转化为土地质量的值。

表9-15是根据洪水记录估计洪涝危害程度的例子(分为4个等级)。

表9-15洪水记录与洪涝危害程度2)利用最小因子律估算土地质量:当几种诊断因素并行影响土地质量时,可以采用最小因子律原理估算土地质量,即土地质量是由相对值最小的,也就是限制性最大的那个诊断因素决定的。

例如,养分有效性:最后得到的养分有效性的适宜性等级为?。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题型:名词解释(≦5题)、单选题(10分)、多选题(10分)、判断题(10分)、论述题(2题)1、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①土地辽阔,类型多样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资源有限③农用土地资源质量不高,难利用土地偏大④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显著(3)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①水土流失②土地荒漠化③土壤盐碱化潜育化④草地退化⑤土壤污染与肥力衰减2、土地资源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1)土地资源地带性分布①土地资源的纬向地带性分布:在全球性范围内,随着纬度的降低,土地资源依次出现的有苔原地带的土地资源、针叶林地带的土地资源、阔叶林地带的土地资源和热带雨林的土地资源。

②土地资源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海陆对比引起的干湿差异规律。

如从温带沿海至内陆,土地资源的变化大致可分为阔叶林经向带的土地资源、草原经向带的土地资源、荒漠经向带的土地资源以及沙漠土地资源。

③土地资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由于土地构成要素中的水热条件随着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变化,导致土地资源也发生相应的垂直分异规律。

土地资源的垂直带更替方式称为垂直带谱。

(2)土地资源非地带性空间分布土地资源的非地带性分布: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由于地质、地形、水文、人类活动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使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及其分布随区域地质、地貌、土壤及人类活动的不同而表现出地域性的分布特点,也称为区域土地资源分布规律。

3、土地空间结构的主要类型有哪些(1)条带状结构:多出现在缓坡形的平地、山前微倾平原及沿河两岸,从河岸至山麓呈条带状的分布组合形式。

(2)重复式组合结构:几种土地资源交替出现的结构类型。

这种土地资源结构主要出现在广阔的地上河冲积平原上的岗地、二坡地、洼地,土地资源呈条带式重复更替。

(3)环状结构:主要出现在封闭洼地内或小型的山体周围(4)阶梯式组合结构:从平地到山顶,土地资源呈阶梯状的垂直排列组合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 土地含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种种结果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2. 土地既是劳动的对象,又是生产资料,但并非所有的土地都可以作为生产资料。

3. 土地资源调查是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它包括土地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其目的是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4. 土地资源评价就是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及土地利用效率,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5. 土地资源评价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等;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综合性程度不同可以 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农业用地评价、林地用地评价、城镇对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等。

6.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2.是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3.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点手段和内容;4.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7.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1.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结构;2.查清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特性;3.查清土地资源的权属和分布;4.查清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成因。

8. 土地调查与评价的主体指的是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负主要责任的组织或个人,即调查评价者或执行者。

土地资源是调查与评价的客体。

但是客体并非是土地资源的全部属性,而是那些对土地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性。

9. 土地系统的构成要素即子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纵向来划分,通常可分为以下基本类型:1.农田系统2.林地系统3.草地系统4.水域系统5.荒漠系统6.市地系统按土地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分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横向上来划分,可分为1.湿润赤道带土地系统;2.湿润热带土地系统;3.湿润南亚热带土地系统;4.湿润中亚热带土地系统;5.湿润北亚热带土地系统;6.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土地系统;7.湿润半湿润温带土地系统;8.湿润寒温带土地系统;9.黄土高原土地系统;10.半干旱温带草原土地系统;11干旱温带暖湿带荒漠土地系统;12.青藏高原土地系统10. 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1993年发表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的五个标准进行:1.生产性2.安全性3.保护性4.可行性5.接受性11.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是:1.土地面积辽阔,类型多样2.耕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3.山地多、平地少,开发利用难度大;4.难利用土地面积大,水热条件制约严重;5.土地资源利用区域差异明显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12.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运行管理包括1.开展教育培训2.建立运行管理体系(这方面内容较多,可以参见书P16)第二章13. 国外最早的土地资源评价是俄罗斯著名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的。

14. 土地评价作为一个学科的的形成,在世界上有两个标志:a.美国在1940年后为了确定在什么地方、那些土地作为农业利用的潜力最高,那些可以开发,那些土地应作为农业所用需要保护等,在全国范围进行土地潜力评价。

于1961年发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LCC),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土地评价工作系统。

b.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了全世界统一土地评价的方法,汇总了多国土地评价成果,于1976年正式出版了《土地评价纲要》,提出了一种各国通用的、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15. 我国古代的土地资源评价著作有:《禹贡篇》按土色、质地和水分等将土地分为3等9级。

《周礼》根据地形和土壤性质,将土地分为山地、川泽、丘陵、坟衍、原隰5类。

《管子•地贡篇》根据地下水位、植被、土壤性质和生产力差异,将土地分为3等18类,每类又分为5种,共90篇。

16.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是一个五级分类系统,即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

17. 农业生态带(AEZ)方法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了获取农业发展规划所需的资料,进行世界别是非洲热带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的过程中创立的。

它是土地评价中的一个里程碑,主要定量化方法被引进到土地适宜性评价中。

第三章1、土地评价的内容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质量评定、土地资源制图和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的量算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核心部分是土地资源的质量鉴定。

(1) 鉴别土地的质量,重要的是鉴定方法和鉴定指标的选取。

(2) 土地资源制图是把质量鉴定的结果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反应出不同等级土地资源的空间位置。

(3) 数量的量算是以土地资源图为基础,采用适当的方法,获取各等、级土地资源的数量。

2、 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是路线调查法和典型调查法3、 土地资源评价定量方法层次分析法(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 简写为AHP)评价(详见P42-43)在土地评价和研究工作中它可以解决两类问题:在评价和规划过程中确定多目标的排序;在评价某一地块时可以将它的多用途优化为单一用途。

AHP 的基本步骤:建立问题的递阶层结构(AHP最重要一步);构造两两比较法判断矩阵(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之后,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相对权重;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聚类分析评价法(详见P47——49)聚类分析评价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元统计分类法,它可避免传统分类法的主观性和任意性的缺点。

但也应指出,当对土地诊断数据处理不当,一味追求方法的新颖时,有时的分类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聚类分析就是根据土地诊断指标(变量)的属性和特征的相似性或亲疏程度,用数学方法把它们逐步地分型划类,最后得到一个能反应土地质量各因素之间、因素与评价结果之间亲属关系的客观的分类系统。

(1) 聚类分析的数据处理 聚类分析是根据变量的值予以分类,它涉及通过各种来源和手段所得到的有意义的土地资源数据。

由于因素(或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和数量变化幅度的差异,可能突出某些量级大的变量对分类的作用,而压低甚至判处了某些量级很小的变量对分类的影响,为此,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变换。

<1> 数据的对数变换 <2>土地质量数据的标准化(2) 聚类分析的统计量 将土地评价工作由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类,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数量指标作为分类的一句。

聚类分析的依据,就是将个地点要素间或特征值(变量)间的相似程度或相关程度作为分类统计量。

常见分类统计量:相似系数:描述土地资源数据之间相似程度的一种指标距离系数:以点之间的距离来表示两个扬鞭、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似程度的统计量。

4、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土地资源点此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和监察验收等四个阶段。

(1) 准备工作a组织准备b制定工作计划c资料准备d 用品准备(2) 外业调绘a路线调查b制定工作分类系统c室内预判d境界、土地权属界和地类调绘e补测f样区调绘验证(3) 内业工作a转绘b 量算面积c编图与图面整饬d成果整理(4) 检查验收5、 土地资源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土地资源评价程序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室内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和成果整理。

(1) 室内准备工作a商讨(评价的目的; 评价地区的基本情况; 确定对成果的要求)b 资料收集c 评价系统的准备(拟订系统; 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指标)d 拟定工作方案e 队伍组织f 后勤保障准备(2) 野外调查与制图a 调查研究b 制图(土地系列制图 ;遥感调绘制图)(3)成果的整理与提交a资料的分析处理(样品分析; 资料整理)b 评价系统的订正c 图件整饬d 面积量测e 编写评价报告评价任务的来源、目的及意义;区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征描述,即提供区域概况信息;评价原则、土地质量评定指标和评价系统的分析与论证;各类土地特征描述、利用的适宜性以及既能获得较好的产出效益,又保持持续利用所需的经营管理技术;按照为每类土地预定的利用方式,对环境效益的预估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预测;土地环境退化所采取的措施;土地利用现状评述以及对其不合理利用所应采取的措施; 各类资源的数量;区域土地合理利用结构的建议;f 鉴定验收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第1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和原则(1) 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是土地用途,它强调土地利用分类依据不同地域单元上的人类活动,即土地利用地域单元的功能或用途。

(2) 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1、 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性。

不同的土地资源具有不同的生产利用方式和结构特征。

2、 地域性。

各地土地资源在利用方面由于受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3、 多层次系统性。

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具有由大到小、有高级到低级的差异。

分类要从大类分起,逐级细化;层次清楚,从属关系明确;同一地类只能在一个大类中出现,不肯呢个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大类中。

4、 实用性。

类型建明、标准易于判别、含义力求准确、命名尽可能与习惯称谓一致。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1937年,金陵大学教授卜凯(Buck)编著的《中国之土地利用》是我国第一本涉及土地利用分类的著作;40年代初,老一辈地理学家任美锷教授,在组你尝试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时,综合地将土地利用分为了5大类。

第2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途径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一般程序(一)面积量算(p64)(了解)1、面积量算原则(1)图幅为基本控制。

是指一切量算工作最终都要吻合于图幅的理论面积,这样使得部分面积的可靠性最高。

(2)分幅进行量算。

面积量算工作一幅一幅进行,有利于分布在不同图幅的单位汇总出可靠的面积,也有利于同图幅内相邻单位量测面积的闭合工作。

(3)按面积比例平差。

除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外,其他同一级内各部分面积都应参加量算、平差。

闭合差>允许误差,重新量算;反之,平差。

(4)自下而上逐级汇总。

逐级将分布在相邻图幅上的同一单位的面积汇总成整体面积。

2、量算方法(1)解析法。

利用平面几何求积公式计算土地面积的方法。

(2)图解法。

量算分割成简单几何图形的图,运用标准量算工具,分别计算后汇总。

要求对同一几何图形利用不同要素量算两次。

(3)方格法。

将方格膜片放在测算图形上,数出网格数,乘以平行线距离。

每个图形应当蒙图和查算两次,蒙图时改变透明方格纸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