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

合集下载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发展特色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发展特色文化
六 届六 中全会 首次 明确 提 出 了“ 会 主义 核心 价 社
从遵 义 会议 到延 安 时期 . 从西 柏坡 到夺 取全 国政 权 。 新 中国成 立 到 改 革 开放 新 时 期 , 们 的每 从 我
}收稿 日期:0 1 0 — 6 2 1- 6 1
作者简介:  ̄
(92 )女 , 东省 封开县人 , 18 一 , 广 江苏省昆山登 云科技职业学 院思政教研室助教

2 9
北 京 教 育学 院 学报
第二, 自力更 生 , 苦奋 斗 。客观 决定 主 观 . 艰 主观 亦 能够 能动 地反 作 用于 客观 中国共产 党 人 深深 明 白这 一道 理 从 上海成 立 到井 冈 山时期 .
定 的民族 形式 才能 实现 ” 因而 . 革命 时期 的文
化主要 有 以下 三个 方面
国化理 论精髓 作 为指 导 .并且要 在 回顾 革命 、 建 设 和改 革 的文化 建设 历史 过程 中 . 总结 中 国共产
党 在 马 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理论 精髓 指 导 下 发展 的
文 化成 果 . 据历 史经 验 和现实 需求 提 出行 之有 根 效 的建议
曲解 . 人在 反封 建糟粕 的同时把 传统 文化 精髓 有 也列 为批 判对 象 了 。幸 而在 新文 化运 动后期 . 知 识分 子开 始宣 传马 克思 主义 思想 . 中国共产 党诞
生 了 。中 国共 产党 人理 性地 分析 现实 , 提倡 传统 文化 精髓 和 时代精 神相 结合 。 毛泽 东 指 出 :马 克 “ 思 主义 必 须 和我 国的 具体 特 点 相结 合 并 通过 一


中国共产 党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理论精 髓 指导 失 但 当 日本发 动对 中国的侵 略 时 . 毫 不 犹豫 地 捐弃 前 嫌 . 争取 国共 合作 . 这就 大 大 增 强 了抗 日力量 . 日后 的胜利 奠定 了坚 实 的基 为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作者:许振全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11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文化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他们既肯定了文化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同时也揭示了部分资本主义文化对于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消极影响。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肯定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提高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我国优秀文化对外进行交流传播,以此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新时代下人们的权利意识和价值追求在社会大众中开始普及开来。

“市场经济的背后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公民个体越来越关注个体经济利益”。

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行学习,就我国文化发展现有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当的解决建议。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文化社会功能理论的解读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自己在世界观上的转变,由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其中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方面人是现实的社会的总和,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主张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即对文化持一种张望态度;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看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当大的能动性,反过来也推动了社会物质形态的发展进步。

对此他们高度重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社会现象,准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肯定了文化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同时也揭示了部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对于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消极的影响。

我们要始终铭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评价文化的社会功能时坚持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文化对物质的依赖性;二是文化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三是文化发展要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为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搞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学习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和条件(1)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历史条件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从鸦片战争幵始,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都遭遇了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与挑战,民族、国家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大地上无数仁人志士虽然经过艰辛的探索,勾画了众多解决危机的方案,却都无法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亡。

直到马克思主义这样先进、科学的思想武器传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使这一窘境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创造解除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文化窘境。

中国作为迟发展国家,其现代化进程是在外来压力和影响下启动的,在世界现代化大潮中处于被动的、消极的状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础。

中国传统化作为一个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以民族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体形态为存在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

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居于核心地位。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不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飞跃。

从文化选择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

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相促进建国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探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并以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为原则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这些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理论基础。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以民族独立和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前提。

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成果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这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具有绝对的先进性.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它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使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这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在这个大飞跃过程中,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和宏观方面而论,获得了四个最重要的成果,或者说经历了理论的四次提升。

一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

这个思想虽早已有之,但形成明晰的科学概念,既要有实践的积累,又要有理论的准备。

至抗日战争前期,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为在理论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有了这个前提,提出至今仍为“显学”的科学概念乃是势所必然。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这个科学概念时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转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转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转变与发展趋势研究一、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一个与社会生产力、社会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体系,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各种新兴媒介的出现,都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如何充分发掘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潜力,成为了当代学者迫切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转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领域的扩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而言,其研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文学、艺术等传统领域,而是转变为“全文化观”,对于社会生活中所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2、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当代社会的文化领域愈加多元化和多样化,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价值的定义和理解也日益分散和多样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需要适应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把握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评价标准,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3、理论方法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需要深入到各个细节和具体实现,对于方法论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现代转变需要引入多学科的方法论,并且在方法上不断进行创新,以符合现代社会和文化的需求。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深度与广度的发展在发展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会逐步形成面向全球、扩大内涵、深化创新的发展格局,确立以时代和民族性为核心的文化成就评价标准。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还会在理论框架上注重思维模式和价值洞察的创新,寻找新的文化理论模式和新的文化理论语言。

2、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多元性的推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跨文化融合日益密切。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仅需要关注本土文化特色的发现和传承,同时也要关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更加开放和国际化。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何以需要?(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本来提供的就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何以可能?(一)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推动。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在价值契合点上具有一致性,传统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正式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在毛泽东看来:“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它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括地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文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孕育和创立过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发展,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意义。

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马恩的提出、列宁的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化的历史演变,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完善、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

当前,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体现人文关怀,还要从根本上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标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建设;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要研究。

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性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仅从历史的客观角度挖掘了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发展演进的本质,而且在归纳人类文化发展内部规律的同时科学地回答了种种历史疑问,因而在我国实现富强之路上,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孕育和创立马克思基于由人在劳动中创造了自己这种对象化认识,也奠定了劳动实践作为马克思文化理论形成的源头。

此外,马恩还从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社会要素之间发展运动的规律和互相关系这一角度深化了对文化本质内涵的界定。

我们所处的世界并非是单纯的由包括个人及机构在内的种种单位元素拼接而成的,世界的构成远比我们想象要复杂得多,它是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也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在人与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文化的作用也日益体现出来,这也充分的肯定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由每一个拥有不同经济地位、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的小个体共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庞大有机体。

在这个庞大有机体中,每个小元素和谐相处,这是统一的一面,同时每个元素间又各自划分区间,这则是它们对立的一面。

它们的对立与统一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源源的动力。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个快速发展期由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所带来。

面对如何解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难题,列宁领导俄国共产党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就。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识记: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的过程中,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理论成果领会: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3马克思主义中古勾画,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任命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应用: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1毛泽东西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心得历史条件下金hi不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识记: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资助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领会: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长期知道我们的思想和行动)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贡献:(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应用:毛泽东思想指导的意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识记: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的三大基本问题中国特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设备那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实现什么养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理论。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形成。

它在全世界无产阶级面前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第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案例1:千年伟人马克思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无疑就是“千年伟人”的评选。

英国广播公司(BBC )在1999年秋天,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 )上经过反复评选,最终结果: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担。

在评选活动开始阶段,在评选活动开始阶段,爱因斯坦的票数领先。

爱因斯坦的票数领先。

在评选活动的后期,在评选活动的后期,评马克思为本千年最评马克思为本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票数直线上升,并遥遥领先于爱因斯坦。

美国纽约的一家报纸用整版篇幅评论了这个意义深远的事件。

后来,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对39名候选者的投票比较平均,爱因斯坦仅以一分的优势领先于甘地和马克思。

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说明马克思是千年伟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并没有结束真理的发展,它并没有结束真理的发展,它并没有结束真理的发展,而是而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而且还包括它的继承者对它的补充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及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一系列新课题,从而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帝国主义链条上的一个缺口,引领着20世纪整个世界格局的转变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这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具有绝对的先进性.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它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使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这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在这个大飞跃过程中,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和宏观方面而论,获得了四个最重要的成果,或者说经历了理论的四次提升。

一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

这个思想虽早已有之,但形成明晰的科学概念,既要有实践的积累,又要有理论的准备。

至抗日战争前期,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为在理论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有了这个前提,提出至今仍为“显学”的科学概念乃是势所必然。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这个科学概念时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篇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篇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3、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论新阶段》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识。

5、1945年七大,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写入党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指导实践)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中来)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进入精神层面)
三、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两大理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相结合,并在具体国情和时代背景下进行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分析其重要性和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1840年以来,中国陆续传入了西方思想和理论,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

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社会矛盾激化,人民急需新的思想指导和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有力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介绍阶段,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吸收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了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分析。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导,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根据中国特色和国情发展而产生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通过实践进行了验证和总结。

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1. 经济理论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经济理论是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

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保留了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并尝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经济,实现经济的社会效益和持续发展。

2. 政治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政治理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标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自己根据老师重点提醒整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完)1、马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将马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马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思,第二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与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毛思发展过程:P135、毛思科学体系包含的内容:P15毛思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邓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要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科学体系内容:P247、三个代表: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为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之间关系:P318、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中共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一致的,实事求是。

2、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求,就是研究。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意义:P524、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含义:在马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第一节理论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时代特征1、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2、近代中国社会的双半性质,是最基本国情,这一性质,也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性质和矛盾,决定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教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教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1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活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2.2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人民战争理论党的建设理论2.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第三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1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困境改革开放的决策和实施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和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第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与启示5.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3 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时代价值6.1 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总结历史,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6.2 时代价值的具体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指导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3 如何在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理论研究,回答时代课题结合国情,推动实践发展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7.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自我革命的关系党的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助力党的自我革命7.2 党的自我革命的具体实践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内监督深化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7.3 党的自我革命的意义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确保党始终成为最高政治力量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8.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途径8.3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措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9.1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背景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9.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9.3 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实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成果1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展望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10.3 全体党员干部的任务与使命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力量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背景与意义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背景,即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1.理论与思想觉醒: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面的社会理论体系,它对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产生了强烈的思想触动和觉醒。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剖析社会关系、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弊端的方法论,激发了对社会不公与剥削的认识,推动了中国社会改革的思考与行动。

2.科学态度和批判眼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和批判。

它在中国引起了对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批判,有助于摒弃封建迷信、束缚和僵化的思维方式,鼓励人们以科学态度思考问题、研究现象。

3.阶级观念和社会主义道德: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阶级觉醒,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促使人们意识到社会的阶级差别,提倡追求社会公正、平等和团结的社会主义道德。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观进行了重要的思想冲击和颠覆。

4.现代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现代化的重要性。

它推动了中国从封建闭塞的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作用,促使中国迅速实现了农村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鼓励了科学思维、批判精神和阶级意识,推动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现代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融入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与时 俱进。我们应该推动理论创新,积极回应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通过加强理 论研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 智力支持
2.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1
引言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3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途径
4
结论
-
1
引言
引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 有强大理论力量和实践 指导意义的学说,在中 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 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推 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发展,以适应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3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途径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结合,寻找共通之处,并吸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中 国人民的精神需求,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3.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他国经验
世界上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我们应该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学习借鉴他国的经验和教训。通过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开辟全新的发展境界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农村和城市的发展、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关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同时, 我们还注重保护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这种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化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的结果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认识。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康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谱写当代华章。

化创新发展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既有稳定性也有自我超越性,不断经历着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演进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J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既有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对中华文明基因的激活,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的丰富和充实。

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作为有机生命体来建设,深刻把握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和特点,深化了对文化的时代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认识。

[其他论文文档]探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及中国文化发展

[其他论文文档]探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及中国文化发展

探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及中国文化发展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世界文化的形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愈发显著,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则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背景下,如何让中国文化既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新元素,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实现文化大融合,又能克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输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阻碍,是世界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需要深思和解决的难题。

( 一) 世界文化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是这样描述的: 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生产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马克思提出的世界文学,是指跨地域的民族之间,在艺术、科学、政治等上层建筑相互交织,形成的全球化的文化体系。

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看法,根据其世界历史理论,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世界文化形成以经济的世界化为基础,它伴随着经济、商品、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世界化,经济的世界化造就了文化的世界化。

第二,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本民族内部自给自足、封闭独立的状态,被各民族之间互相往来与互相依赖所取代。

第三,世界文化与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每个民族独有的文化,都是形成世界文化的重要动因,在世界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有特殊贡献,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二) 世界文化的形成是不同主体追逐利益的媒介。

一是资产阶级对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主导力量,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伴随着生产、消费世界化同时进行的是资产阶级利用一切野蛮、粗暴的手段在各国民族和地区推行自己所标榜的文明,旨在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
作者:杨上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06期
【摘要】文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孕育和创立过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发展,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意义。

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马恩的提出、列宁的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化的历史演变,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完善、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

当前,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体现人文关怀,还要从根本上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建设;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要研究。

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性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仅从历史的客观角度挖掘了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发展演进的本质,而且在归纳人类文化发展内部规律的同时科学地回答了种种历史疑问,因而在我国实现富强之路上,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孕育和创立
马克思基于由人在劳动中创造了自己这种对象化认识,也奠定了劳动实践作为马克思文化理论形成的源头。

此外,马恩还从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社会要素之间发展运动的规律和互相关系这一角度深化了对文化本质内涵的界定。

我们所处的世界并非是单纯的由包括个人及机构在内的种种单位元素拼接而成的,世界的构成远比我们想象要复杂得多,它是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也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在人与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文化的作用也日益体现出来,这也充分的肯定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由每一个拥有不同经济地位、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的小个体共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庞大有机体。

在这个庞大有机体中,每个小元素和谐相处,这是统一的一面,同时每个元素间又各自划分区间,这则是它们对立的一面。

它们的对立与统一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源源的动力。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个快速发展期由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所带来。

面对如何解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难题,列宁领导俄国共产党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就。

首先,列宁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刚刚建立,我们只是完成了政治以及社会变革,而潜在中影响这个国家的文化层面的东西我们并未触及。

因此,对文化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列宁强调,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优秀的文化遗产不计其数,在我们推翻资本主义的同时,不能全盘否认资本主义时代创造过的优秀文化成果。

再次,列宁着眼于苏俄物质生产水平落后、国民文化水平不齐的现状,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持久性和艰难性。

要增强个体国民的文化自觉性,这在当时物质生产水平落后的苏俄是一项持久性工程。

从最早只是马克思恩格斯写于书本上的理论概念,到后来列宁应用于苏俄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利器,可以说从最初只有其骨架到后来有血有肉的完美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傲人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是不断吸收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并而不断丰富其内涵的“活”的理论。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确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将文化作为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独立领域,强调了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第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明确了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

第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确立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基本纲领,突出了文化建设的内涵。

2、历经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历程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扣改革开放的时代主脉,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一方面,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搞好两个文明,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邓小平看来,支撑精神文明的“文化”包含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人、社会、价值,这些本是零星个体的又与文化有关联的分子就被作为一个整体去揭示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另一方面,邓小平以类似包产到户“好猫论”的思想来对待西方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发扬下去,同时,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我们也要进行学习并转化成适合自己的东西去运用。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着意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并列起来,集中体现出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这一重要论述是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是对党的先进性作出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我们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新发展。

我们要从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来充分理解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把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倡导建设和谐文化,提出和谐文化是能有效使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强大凝聚力,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金钥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和精神保障。

和谐文化涵盖了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社会的一切关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人的和睦相处,甚至是人自己的身心和谐。

3、当前对生态文化的推进
20世纪以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日益严重,人类的信仰缺失,物欲泛滥,自我孤立等精神危机也逐渐显现并对发展产生制约。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在发展建设中的过度开采、肆意污染等不顾后果的侵占自然的劣行导致生态失衡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联系起来,尤其是文化建设。

从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到提升“文艺素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精神动力。

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就需要具有生态智慧和生态美感及懂得“美的普遍规律”的主体,这也是对建设者们提升自身素养做到与时俱进的明确要求。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温饱的物质供给,如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才是当下我们应该着眼关注的重点也是未来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物质饥渴”我们可以用提高生产力来满足,解决“文化饥渴”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这需要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体现人文关怀,还要从根本出发去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需要吸取人类历史宝库的优秀经验,从实际出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文化为发展的源泉,让文化繁荣的花朵开遍全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席利哲.大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作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
[2]王向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发展历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童萍等.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和问题[J].岭南学刊,2010.4.
[4]张婷婷.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发展[D].吉林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杨上,陕西咸阳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