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简答,论述都有!考试必考!!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杜威等。
4. 发展心理学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 教育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个别化辅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7.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课堂管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150个知识点)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150个知识点)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房东岳,1908年出版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翻译日本的)廖世承,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学校情境中,教与学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社会环境与物质环境)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名词解释答这2点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个重点阶段的矛盾学龄前: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自我同一感对角色混乱学生性格差异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被认为是最完整、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每一个连续发展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突发的,跳跃的。
他描述了认识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感知运动阶段(0—2)建立各种感觉运动的图式前运算阶段(2—7)思维集中性、不可逆性4个阶段:具体运算(7—11)守恒、可逆性、多向形式运算(11—16),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心理发展关键期:起初是动物的心理测验研究出来的(生态学家康拉德·劳伦兹研究鸟的习性中发现的)。
后来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引入儿童行为学习中,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间。
例: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进行必要的口语刺激,以后再进行相同的刺激,也达不到正常水平(狼孩的故事)。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需解释)②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解释)③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
教育心理学知识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知识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主要理论。
二、学习与认知过程1.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记忆与遗忘:记忆的分类、记忆过程、遗忘曲线与遗忘原因。
3.思维与问题解决:概念形成、推理过程、问题解决策略。
4.注意与感知:注意的分类、注意的品质、感知觉的发展与教育应用。
三、学习动机与兴趣1.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目标设置、奖励与惩罚、学习兴趣的培养。
3.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兴趣的类型、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情感对学习的影响、情感教育的实施。
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组成、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与过程。
3.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五、学生心理发展1.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
2.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3.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与辅导。
六、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智能差异:智力的类型、智力的测量与评估、智力与学习的关系。
2.学习风格差异:学习风格的类型、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的匹配。
3.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个性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方法。
七、教师心理与教育行为1.教师角色与心理素质: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的心理素质要求。
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的定义、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3.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发展:教育行为的分类、教育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八、教育评估与测量1.教育评估的目的与原则:评估的目的、评估的原则与方法。
2.学生成就测验:成就测验的编制、实施与解释。
3.教育评估的应用: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反馈、评估在教育决策中的作用。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知识考试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总结,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准备。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教育心理学中必背的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以及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通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都揭示了行为是如何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的。
在教育中,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关注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自由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如对知识的好奇心、兴趣等。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如奖励、表扬等。
在教育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合理利用外部动机来促进学习。
2、学习动机的激发设置合理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反馈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开展竞赛和合作学习,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事实、概念、原理等。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2010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简答,论述都有!考试必考!!
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学习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3.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帮助教
师准确的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知识点: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
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
重点大题:
1.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布鲁纳总结出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有以下
名的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基础。桑代克也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5. 1924年廖世承编写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客观性原则(根本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
教育性原则。四、系统性原则。
◆方法:一、观察法(基本方法)。二、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用的最多)。三、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
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具体的:(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学生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就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取代旧的特征而处于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连续发展的。
(2)定向性与顺序性:人的心理发展会有个别差异,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顺序发展,表现为发展的不可逆性和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人的心理发展的同一方面和不同方面发展的起止时间、成熟程度等都有不同的进程和速率,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特征。
(4)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均不相同,表现为差异性的特征。
3.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量力性原则;抓关键期,及时而教,适时而教。
(2)教育对心理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教育可以延缓和加速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教育能够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4.简述学生学习的内涵。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是掌握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过程。
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
(1)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多重目的性;(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教育心理学(简答论述题总结)
教育心理学(简答论述题总结)第一篇:教育心理学(简答论述题总结)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促进学生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
“可能的发展水平”与“现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结合自己体会谈。
(★)1)威信效应: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
3)“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
4)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相反,若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反感,他们就会拒绝教育者的观点。
三种教学水平(★)1.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
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2.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
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
3.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
是优秀的教学水平。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归纳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专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 )的交错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错在一起五要素① 学生——学习的主体要素(其集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 教师——授课中起重点作用(授课过程的主导)③ 授课内容——表现为:授课大纲、教材、课程④ 授课媒体——授课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达信息的工具。
⑤ 授课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授课设施及空间部署)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 授课过程——教师组织授课的过程③ 讨论/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授课前对授课方案见效的展望和评判;授课中对授课的监察和剖析;授课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 1903 年初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 1867-1869 年初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确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确实定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 1877 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初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归纳一、心理发展的见解(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度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色: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温序次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少儿期、童年期、少年期( 11、12 岁—14、15 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生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教育心理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3. 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素质等。
4.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方法:教育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6.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情感发展: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
意志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7. 教师心理与职业发展教师心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如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
职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等。
8. 教育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9. 教育公平与差异教育公平: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0.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教育心理学考点整理必背版
考点1.教育心理学概述考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学习与教学要素和学习与教学过程的关系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②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③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考点(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的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物。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蜿蜒曲折的过程,从最初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1.西方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时期发展特点,由于出版书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
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80年代后日趋完善,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教育心理研究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许多有效教学模式。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师上岗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_必看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教师上岗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_必看简答题、论述题题库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简答和论述题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3、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其主要观点是:①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②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
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特点。
(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①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②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的著名论断,他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往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归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心理过程和教育实践的心理因素的学科。
下面将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思维与学习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过程、信息处理和记忆。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等。
学习策略:指学生在学习中用来促进学习、记忆和理解的各种方法,如归纳法、联想法、编码法等。
信息加工模型:指人类在接收、加工和存储信息时所采取的一系列过程,包括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判断和决策。
认知负荷理论:指在学习中,人脑的认知负荷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学习效果。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负荷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学习环境:指学习时的外部环境,如教室、家庭、图书馆等。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二、情感与人格情感:是人类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包括情绪、态度、价值观等。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格:是个体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
人格发展理论:研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弗洛姆、培根、皮亚杰等的理论。
领导力:指个体在组织和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能力。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
社会影响:指和他人交往、互动、沟通等过程中,一个人所受到的影响。
团体行为:指在团体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社会支持:指家庭、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心理、情感和物质上的支持。
角色:指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如学生、教师、父母等。
四、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理论: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青少年发展理论:研究青少年的心理、身体和社会发展。
成人发展理论:研究成人的心理、身体和社会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如家庭、学校、文化背景等。
五、评估与测试测量:指用定量方法衡量人的某些特征和性质。
测量工具:指用来测量个体、群体、社会环境、教育成果等的各种工具,如问卷、测试、观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归纳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
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学习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基础。
桑代克也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5.1924年廖世承编写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客观性原则(根本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方法:一、观察法(基本方法)。
二、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用的最多)。
三、观察法。
(访谈法和问卷法)重点大题:1.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布鲁纳总结出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差异性。
3.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4.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和妨碍学生学习的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5.关键期:来源于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的“印刻现象”。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6. 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7.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8.自我意识的发展:从生理自我(儿童1—3岁)到社会自我(3岁到少年期)再到心理自我(青春期也是第二个飞跃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的过程。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通过加工和组织信息是所显示出来的具有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一、场独立和场依存(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二、沉思型和冲动型(反应时间和精确性)三、辐合型和发散性。
11.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其中个体差异反应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12.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钟形分布),IQ超过140的属于天才。
13.男女智力的群体差异:第一、男女智力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离散程度大于女性。
第二、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各自的优势领域。
1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于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迁移。
15.怎样根据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因材施教?a)首先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斯托达德,双重进度方案)b)其次应创设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形式。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c)最后应创设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斯金纳,程序教学)1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18. 性格特征差异:一、对现实态度的性格二、理智三、情绪四、意志19. 性格类型差异:一、外倾型和内倾型二、独立性和顺从性20.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不会影响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学习方式。
性格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的性别差异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重点大题:1.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特征:1.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少年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
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3.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剂恩自己的行动。
4.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二、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的阶段,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
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面临着分裂的危机。
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但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束缚。
具有单一思维、思维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获得守恒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它具备几个特征:a)命题之间的关系b)假设—演绎推理c)抽象逻辑思维d)可逆与补偿e)思维的灵活性3.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4.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受教育时期。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成熟、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人格,导致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
a)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培养信任感)b)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培养自主性)c)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培养主动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培养勤奋感)e)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5.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一、家庭教养模式二、学校教育(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方向和基本质量)三、同辈群体6. ★智商公式:一、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该量表是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改。
IQ = 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计算得到的智商属于比率智商。
二、1936年美国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
这里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IQ = 100+15Z。
属离差智商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有计划的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一种是由于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为八类:①信号学习(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②刺激—反应学习(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连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4.★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5.★联结学习理论有:1)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2)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基本规律: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概念)、消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会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会增加。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过程,也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6.★认知学习理论有:◆认知学习理论概念:它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通过顿悟和理解获得期待,且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一、苛勒的完型—顿悟说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内容: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①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学习的分类◆美国的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且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①意义学习的实质:所谓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②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①接受学习的实质: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②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