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第一课时学案
《诗词曲五首》表格式教案
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脱化而来的。
“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
真可谓“奇逸之笔”。
“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
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
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唐诗五首(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三)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卜.面两位同学绘制的《野望》诗意图,你觉得哪•幅更贴合诗歌 (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思考:《黄鹤楼》在诗歌体式上与《野望》有哪些不同之处?(二)比较两幅诗意图,理解诗歌内容与意境 哪一幅图更加契合诗歌的内容与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与诗 1 .熟读并背诵两首唐诗。
2 .完善、修订自己为这两首唐诗绘制或选择的插图。
3 .小结阅读和理解诗歌的方法。
(四) 展开联想和想象,画出诗意图 四、学习
《黄鹤楼》
人情感说明理由。
三、学习
《野望》
的意境? 五、布置作。
《杜甫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杜甫诗五首(第一课时)《月夜》《登岳阳楼》【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2、把握《月夜》和《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衬托、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学习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杜甫诗歌的特点。
参考:①诗歌:《望岳》、《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春望》、《登高》等等。
②特点:诗风沉郁顿挫,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知识梳理1. 作者简介,见金版学案P112. 创作背景:见金版学案P1123考试链接: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炼字型)(1)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其中,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注:此种诗眼更专业的说法叫做炼字。
倘若考试时叫我们找出全诗诗眼,我们就找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或词。
倘若是叫我们找出哪个字用得最好,那就是炼字。
)(2)诗眼的位置:①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
②在诗句中:《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提问方式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②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答题步骤(①释字义。
②解释诗句。
③明手法。
④表情达意)①解释这个字的含义。
②解释诗句。
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③答手法。
如果有运用表达技巧,必须答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④答思想感情。
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简要分析。
初中语文_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二语文下册《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讲课人:单位:第一课时内容:《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以丰富的感情、博大的思想、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一支美妙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古诗,相信这里的风景独好。
二、检查、交流预习情况1、《饮酒(其五)》作者,名,字,世称,又自号,东晋浔阳柴桑人。
他共创作《饮酒》诗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首。
2、《行路难(其一)》作者,字,号,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有传世。
代表作有、、、等。
3、《己亥杂诗》作者,字,号,近代、,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己亥杂诗》共首,多和之作,写于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
4、解释下列重点词语:结庐。
人境。
尔。
日夕。
相与。
欲辨已忘言。
樽。
斗十千。
珍羞。
羞。
直。
箸。
今安在,安。
长风破浪。
云帆。
济。
吟鞭,吟。
落红。
5、自由朗读这三首诗。
6、通过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课堂交流。
三、合作探究:(一)品读《饮酒(其五)》,思考下列问题。
朗读指导:注意读对字音,读准节奏,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1、诗歌朗读展示,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多种形式朗读)2、小组合作弄清诗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研讨①如何理解“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②“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改成“望”,为什么?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④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学习《行路难(其一)》1、看视频,听录音,跟读,自选形式朗读,感悟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研讨①《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②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③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④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学习《己亥杂诗》1、齐读诗歌。
诗五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30《诗五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
【学习重点】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预习导学】1.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饮酒》这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行路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风豪放、清新、飘逸,享有“诗仙”之美称。
杜甫有诗赞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其诗作大家熟知的有《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语),可见其影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是李白人格的写照。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744)。
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愤而写了这组诗。
这首诗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己亥杂诗》龚自珍(1792~1841),字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
三十八岁中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等小官,后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
他学识渊博,对于经学、史学、文学等有很深的造诣,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
他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语言瑰丽,气势挺拔,颇有特色。
他是晚清重要的诗人,著有《定庵全集》。
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眷,往返途中写成这组诗,共三百五十首,杂述见闻、感想以及往事、回忆等。
2.熟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略)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
三、品读诗歌(一)《观沧海》1、作家作品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赏析: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属于想象)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小结: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4、学生当堂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1、作家作品简介《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1课时导学案
21 古代诗歌五首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当堂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思,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理于景的表现手法;赏析佳句,体味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
4.体会蕴含在诗词中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1课时◎重点:1.学习借景抒情和寓理于景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赏析作品中千古传诵的句子。
知识链接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
山体由石灰岩构成。
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
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
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明人袁宏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峰为第一。
”据记载,飞来峰过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被埋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
【预习导学】熟读前三首诗歌,完成填空。
《登幽州台歌》记述诗人登临想到时间之、空间之、个人之,抒写由此产生的感慨。
《望岳》的前三联分别从、、的视觉角度写泰山的景象。
《登飞来峰》抓住飞来峰上塔的特点来抒发感慨。
【答案】幽州台久远阔大渺小远望近望细望高【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诵读·解大意1.读诗歌,读准确,读出节奏感。
用“/”在课文中标出朗读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三首诗歌的大意。
任务驱动二感知·品情理【感知一】《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知二】《望岳》全篇紧扣“望”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小助手·联系写作背景,结合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及诗人感情。
【感知三】《登飞来峰》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内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怎样的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感知四】三首诗中蕴含的感情是否相同?同样与登高有关,为什么三首诗歌中体现的诗人情怀有如此大的差异?·学习小助手·细读诗歌,抓住关键性的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感情。
26《诗词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6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中易读错的字词,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前三首诗歌,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不同韵律特点。
2.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前三首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品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不同韵律特点。
2.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品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
”这句歌词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国家的感情。
家国观念古已有之,当国家衰弱甚至狼烟四起时,人们的家国情怀更为浓烈,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道路:有的人选择了出仕参政,有的人选择了上阵杀敌,有的人选择了辞官归隐。
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这三种人的不同心境。
新知探究《饮酒》(其五)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陶渊明及其作品。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进行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
3.古代诗歌的分类。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古代诗歌的分类”的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不同体裁、题材的古诗的特点,为学习诗歌作铺垫。
二、诵读诗歌【活动内容】听《饮酒》(其五)的朗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尝试融入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词,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从体裁和题材来看,本诗分别属于什么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古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给诗歌分类。
【活动内容】2.从表达方式来看,全诗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3.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4.怎样理解“真意”一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结构、重点词句等方面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四、诗歌赏析【活动内容】有的版本为“悠然望南山”。
你认为“见”和“望”哪个字更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从用词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第1课时教案
《第30课诗五首(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情感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育学生酷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预备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畅地朗诵。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拍和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诵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诵指导。
3.问题研讨指名朗诵,试探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何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其中有真意”,你以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试探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取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情感。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王侯将相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如此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不是荒远。
若是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够处闹市若深谷。
4.人的自然本性。
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试探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以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2.先独立试探,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诗五首第一课时教案
“以学定教,开放生成”专用教案课题诗五首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自学指导•自主学习:•1、大声朗读《饮酒》和《行路难》。
读出感情,和诗人共鸣!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2、整体把握诗歌:参照注解,了解大意。
•3、选择你喜欢的诗歌或你喜欢的某个句子进行个性化赏析。
•4、分析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可描绘诗中的图景画面、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1、发现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2、分析诗歌语言:看诗歌练字。
师生互动时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学习《饮酒》,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
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静的生活]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
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第1课时教案
《诗五首》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欣赏五首古诗,让我们走近诗人,体会他们的感情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活动过程《饮酒(其五)》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3、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活动二: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结庐:构筑房舍。
尔:这样。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唐诗五首》第1课时
1.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研读,品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录音机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以情真意深、清新自然见长的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魅力无穷,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为传诵。
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或一种深入心灵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从里面采撷几朵多姿的花朵。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朗读指导(听朗读录音)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聪明过人,6岁能文。
曾任沛王府修撰。
在他20岁的春夏之交,诸王子斗鸡游嬉,王勃写了一篇《斗鸡檄》,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
高宗看了这篇檄文,认为是挑拨诸王子,于是将他赶出沛王府。
26岁时前往越南看望父亲,途中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后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3.品味赏析(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解析: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
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感情比较达观,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诵《满井游记》 背诵《满井游记》
讨论理解
饮酒》 二、 《饮酒》
1、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解题。 《饮酒》 选自《 自称 《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 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 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 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 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陶渊明, 人,名 ,字 ,世称 ,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对译积累
3、结合注释翻译。 、结合注释翻译。 4、探究质疑。 、探究质疑。 (1)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 效果有何不同? 4 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3 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提问: 《饮酒》的主旨是什么?
《行路难》 行路难》
1、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解题。 李白(701-762) ,字 ,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隋末
学 生 收 获
回顾以往所 学知识 勾画要点 并识记
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
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3、结合注释翻译。 、结合注释翻译。
,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识记 初读感知
4、探究质疑。 、探究质疑。 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 “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2)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
积累文言知 识
(3)提问: “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பைடு நூலகம்课题
《诗五首》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 1 课时
序号 双边活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 (今四川江油) 青莲乡。 他是继 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世人称他为“ ”。 ”。
双边活动
一、
前提测评: 前提测评: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 年) ,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