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税收政策与降低产业退出壁垒-精品
第二章 之进入和退出壁垒
结构性壁垒产生于欲进入的产业本身的基 本特性,即进入某一特定产业时遇到的经 济障碍以及克服这些障碍所导致的成本的 提高,包括技术、成本、消费者偏好、规 模经济和市场容量等方面的障碍。
专利技术是产生绝对成本优势的一个重要原 因。因为专利限制了新企业取得最新技术的机会, 专利保护的有效性,决定了新企业进入产业或市 场的难易程度。
德姆塞茨等人认为,在某些产业中,企业 经营需要获得批准和执照,企业进出口需 要获得有关许可证,资金筹措也要受到政 府限制,还有差别性的税收壁垒、专利制 度。都将成为阻碍新企业进入的壁垒。并 且这些壁垒很难用降低成本或增加广告费 等手段加以克服。
依仗其现有的庞大的客户群,企业可组建 一个由辅助性产品和服务商加盟的巨大网
络,为核心产品增加价值。若想吸引这些
辅助产品的供应商和服务加盟商离开该企
业的网络而加盟另一个竞争运作系统,将
会非常困难,并且即使可行的话,新进入
市场的公司也需要投入巨额的花费。这种 模式是由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引起 的:随着某一产品用户基础的增加,越来 越多的用户发现使用该产品非常值得。
C.贝恩的实证研究(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部分产 业的进入壁垒进行了分类)
高度进入壁垒产业:当价格比平均费用(包括 平均利润)高10%时,新企业仍难以进入的产 业。农用拖拉机、卷烟、汽车和钢笔。
较高进入壁垒产业:高6%~8%。钢铁、铜、 炼油、肥皂。
中等和低进入壁垒产业:4%以下。橡胶轮胎、 水泥、面粉、人造丝。
第四讲 进入与退出壁垒
3、网络效应壁垒
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是网络产业的显著特征,
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 --某种产品的价值会随着购买这种 产品或其兼容产品的用户数量的增多而增大。 反映了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性在现代网络产业中的地位,企
业建立的网络用户规模 (也称“用户基数”)是决定其网络
效应大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对潜在进入者的市场行为产生 策略性影响。
提高顾客的转换成本利用长期契约锁定产品需求3影响潜在进入者信念的进入阻挠信息不对称现有企业管理者思维这些壁垒很难用降低成本或增加广告费等手段加以克如对于电力石油化工钢铁等规模经济极其显著的行业
第四讲 进入与退出壁垒
一、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的含义
1、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
贝恩 从经济角度对进入壁垒展开,将其定义为: 使潜在进入者处于与已存厂商相比不利竞 争地位和使已存厂商能长期获取常态利润 的因素。
过剩生产能力投资。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或称学习效应)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垂直一体化、利用政府管制、利用产 品的互补性和配件生产、提高工资和其他投入品的价格。 阻止进入定价
2、影响未来需求结构的进入阻挠
产品扩散策略(产品线深化或宽度增加)。 提高顾客的转换成本 利用长期契约锁定产品需求
总结
不能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进入壁垒的问题, 还应该将政策、法律和技术等非经济因素包括 进来。
按照造成进入壁垒的主体因素将其划分为: 结构性进入壁垒 行为策略性进入壁垒 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
2、退出壁垒(Barriers to Exit)
退出壁垒指企业从原来的市场退出(企业破产或 向其他行业转移)所遇到的种种障碍。
五、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
第四章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进入壁垒与进入壁垒的基本涵义、形成原因与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进入壁垒,退出壁垒。
教学难点进入壁垒的产生原因。
本章主要从新企业进入市场(产业)与原有企业退出市场(产业)角度,对进壁垒与退出壁垒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考察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复杂的市场竞争行为,揭示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对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影响。
为政府通过提高进入壁垒与降低退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与行业集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提供政策思路。
第一节对进入壁垒的理论分析一、进入障碍的基本涵义进入障碍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的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
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进入壁垒,如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
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
施蒂格勒(G.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的厂商无须负担的。
”克拉克森等经济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寻求进入某个行业的厂商而不是由已在该行业内的厂商负担的生产成本。
”显然,在他们看来,进入壁垒就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生产成本。
但事实上,除了生产成本外,还必须存在其它影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因此,进入壁垒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
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课堂提问:请同学们举一个进入壁垒的实例?二、进入壁垒的种类及其原因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与非经济性壁垒。
经济性壁垒具有自发性,它是新企业在对进入产业后的预期收益与竞争对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进入新市场(产业)的一系列障碍因素。
与此同时,经济性壁垒具有平等性,它对所有企业都会产生阻碍,甚至对于行业中已有的企业。
产业优惠政策方案
产业优惠政策方案引言产业优惠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促进特定产业发展而实施的政策措施。
通过给予经济、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府希望引导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流入,推动特定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本文将就产业优惠政策的定义、分类、影响和实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政策并利用其中的机会。
定义产业优惠政策是指各级政府为特定产业推出的针对性政策措施,通过给予经济、税收或其他方面的优惠,以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这些优惠政策一般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土地优惠、信贷支持等,旨在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特定产业,并提高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分类产业优惠政策可以根据优惠项目的不同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1.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向特定产业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包括直接补贴、奖励金等形式。
2.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对特定产业的税收进行减免或减免一定比例的税额,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3.土地优惠政策:政府为特定产业提供土地出让价格的减免或延长土地使用权期限。
4.信贷支持政策:政府通过提供贷款担保、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为特定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5.研发创新政策:政府对特定产业的研发活动提供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品改进。
影响产业优惠政策对特定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影响非常显著。
其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升级:产业优惠政策可以促进特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企业从低端生产向高端技术和服务提供方向发展。
2.人力资源引进:产业优惠政策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特定产业,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资本投入增加:产业优惠政策可以促进资金的投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特定产业,提升资本市场的活跃度。
4.经济增长:产业优惠政策可以带动特定产业的增加产值和就业,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实施产业优惠政策的实施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宏观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包括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实施机制和监管措施等。
企业风险管理及退出策略
企业风险管理及退出策略1、风险分类及概述2、风险管理措施为了使得本项目得风险管理更加有效,下面将针对各种风险提出各种具体得防范措施。
2、1 风险项目——市场开拓风险防范与对策市场开拓关系着公司在市场上得地位以及未来得发展,公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市场开拓风险进行监控与防范。
(1)明确两大企业目标,策略上有所侧重调整我公司通过各种展览会议等渠道进行品牌化运作,建立自有营销团队,主攻大型客户取得示范化效应以达到提高企业得形象得目得,同时,公司还将通过信息化建设搭建良好得咨询平台、建立与上下企业得战略联盟实现企业资源得一体化整合、并通过专业化服务及立体式促销来促进产品得销售。
(2)凸显服务品牌理念,提供针对性更强得服务对于我们得客户,我公司将会大打服务品牌,力求树立值得信赖得品牌形象,并且,根据产业链得具体特点,对不同得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销售渠道由专到宽,减少因渠道不畅所可能带来得风险企业发展初期,产品知名度低、公司经济实力有限且目标客户集中,因此公司在这一阶段将选择直销模式,通过公司自有营销团队直接推销与各个电子元件营销商协助推广“两条腿”走路,建立良好得口碑;随着公司产能得提升,市场范围得扩大,公司将引入区域代理商,同时开始进入专业市场,采取直销与分销相结合得渠道模式拉动产品得销售。
(4)严格采取市场导向策略,在市场拓展上走稳健路线。
在开拓市场时进行细致得市场调研,把握管道行业现有得运营模式,定期访问消费者与客户,用来贴近市场了解市场。
制定针对目标市场特点得营销策略,并不断将现实执行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如有出入则究其原因,在问题出现得时候将其解决,不断朝着目标前进。
(5)丰富产品组合,满足市场上不同得产品需求在了解市场了解顾客得基础上有计划得推出新产品,丰富公司得产品系列,不断满足市场得需求。
不断加强公司得营销组合,配合灵活得销售策略不断开拓市场,降低公司在单一市场里得风险。
(6)打好政府关系牌,避免可能由此带来得隐形风险。
公司自愿放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情况说明
公司自愿放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情况说明引言:研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研发费用的优惠政策。
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公司自愿放弃这些优惠政策,可能会更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
本文将对公司自愿放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部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概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是指国家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而设立的政策,该政策允许企业将其在研发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在计算所得税时加计扣除一定比例。
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税负,提高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公司自愿放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原因1.减少公司研发活动的依赖性:一些公司可能认为,过度依赖政府优惠政策可能会削弱公司自主研发的能力。
为了加强公司自身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公司自愿放弃优惠政策,可以强制自己更加重视自主研发,增加创新投入,提升竞争力。
2.注重绩效导向:在一些情况下,公司可能更加注重业绩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而相对忽视研发投入的直接回报。
即使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可以减少税负,但是对于公司的发展战略来说,更加注重盈利性业务的拓展可能是更长远的考虑。
3.其他补贴政策的存在:除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外,许多国家还有其他形式的研发补贴政策。
公司可能认为,与其依赖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导致税负减少,不如专注于申请其他形式的研发补贴,以进一步提高研发资金的获取能力。
第三部分:公司自愿放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利弊分析1.利:对于发展实力强、财务稳定的公司来说,可能更加注重长期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放弃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可以减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提高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弊:放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可能会增加公司的税负,对财务状况较为脆弱的公司来说,可能会面临一定的财务压力。
此外,公司放弃优惠政策后可能需要增加研发投入,这对公司的现金流和利润率也会带来影响,需要在整体财务规划中做出合理安排。
国有企业退出的经济壁垒与体制壁垒
府“ 惜退” 缓退” 路的盛行。 与“ 思
5 . 卖方市场的 乐观 预期 导致的退 出壁垒。计
划 经济在中国同时 也就是短缺和卖方市场的代名
词。在非 国有企业 没有真 正弥补 由国有企业 低效 率和特殊 的产业政 策约束 造成的需 求缺 口的情 况 下, 政府就会保持乐观 的产业 预期, 千方百计地 维 持亏损 国有企业的生存 。 二、 国有企业退出的体制性壁垒 体 制性退出壁垒 指的是 由传统国有企业 产权 制度和管理体制等原 因导致 的国有 企业退出壁 垒 (陈明森, 2001)。具体地 说, 我国 国有 企业退 出的 体制性壁垒主要如下 : 1. 国有企 业特 殊性质 导致 的退 出壁 垒。市 场 经济条件下企业退 出决策主 要考虑 的问题是事 前 投资的 回收可能性, 而我国国有企业退出则要做 更 多权衡 。刘世锦( 1995)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其关 于
工作研究与理论探讨
(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 06 年第 2 期
国有企业退出的 经济壁垒与体制壁垒
徐 世江, 邵
( 辽 阳职业技术学院 , 辽宁
亮
辽 阳 11 004 ) 1
摘 要 :在 明晰 了国有企 业退 出的经济性壁 垒和体制性壁垒及其成因的基础上, 本文运用 动态观点考察 r 二者的交替 关系。本文的核心性结论和政策建议在于 ,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退出效率, 必须将降低体制性壁垒置于更为重要 的地位 。 关键词 :国有企业退 出;经济性壁 垒; 体制性壁 垒;动 态观点 中图分类号 :F2 70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 1008 一 155 (2006 )02 一0003 一03 0
尽管 19% 年非国有企业的 产值比 重已 63. 7%, 达 但37.7 %的国有企业亏损比 重无形中加大了 政府
第四章进入与退出壁垒
第二节 退出壁垒
2.亏损企业率 由于各种退出壁垒的存在,企业即使亏损,也不 能退出产业。我们可以用亏损企业率来度量产业 的退出壁垒,即某一产业的亏损企业率越高,该 产业的退出壁垒也就越高。
第三节 进退无障碍理论
一、进退无障碍理论的主要内容
进退无障碍理论是指厂商可以自由地、无任何损 失地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
第二节 退出壁垒
2.违约成本和企业信誉损失 如果企业退出原有产业,就不能履行原先签订的购 销合同,企业就必须承担违约成本。同时,企业退 出产业往往被视为竞争能力不足,这会造成企业信 誉损失,其它企业可能因此不愿与这家企业签订新 的购销合同,也会增加企业融资的难度,提高融资 成本。这些因素都会阻碍企业退出原有产业。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进入障碍?构成进入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退出障碍?构成退出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3.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
性? 4.进入壁垒高的产业其退出壁垒一定高吗?为什么? 5.在什么情况下,政府对企业进入数量的限制有助于
社会福利的改善?
谢 谢!
退出
壁垒种 类
第二节 退出壁垒
违约成本和企业
2
信誉损失
沉淀成本
退出壁垒
市场发育不完 4
善造成的壁垒
3
政策法规 制度壁垒
第二节 退出壁垒
三、 退出壁垒的度量
对于退出壁垒的度量问题,至少可以从“生产能力 过剩度”和“亏损企业率”这两个指标来度量退出 壁垒。
第二节 退出壁垒
1.生产能力过剩度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产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应该 在70%-80%以上,即生产能力过剩度应在20%-30%以 下,我们可以通过生产能力过剩度这一指标来衡量 退出壁垒,即生产能力过剩度越高,退出壁垒也越 高。
产业组织学&营销第三章 进入退出壁垒
第一节进入及进入壁垒
④必要资本量壁垒
• 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入的资 本量。 • 生产过程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资本量越 大,新企业筹措资金越困难,其资本费用就比 在位企业高,因此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也就 越大,这就是必要资本量壁垒。
第一节进入及进入壁垒
⑤网络效应壁垒
• 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是指消费的外部性, 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 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 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 的需求 。 • 网络效应分为两种 网络效应分为两种:直接的网络效应和间接的 网络效应 。
在位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可能源于以下因素: 在位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可能源于以下因素
在位企业通过专利或技术秘诀控制了最新的生产工 艺; 在位企业可能控制了高质量或低成本投入物的供应 渠道; 在位企业可能控制了产品的销售渠道 在位企业拥有具有特殊经营能力和其他技术专长的 人才; 进入企业在筹集进入资金时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资 金成本。
案例: 案例:我国汽车产业的进入壁垒
• 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都是处于寡头垄断状态, 并且有日益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从奔驰 与克莱斯勒合并、宝马兼并劳斯莱斯等一系列 并购案件看出来。我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处于起 步阶段,总体产量不高,技术水平较低,但增 长速度较快。虽然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的进入壁 垒较高,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汽车产 业的进入壁垒仍然较低。
第一节进入及进入壁垒
• 在位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效应形成有效的进入壁垒: 在位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效应形成有效的进入壁垒:
– 在位企业率先进入市场,为一部分用户提供服务,在 用户基数上相对于潜在进入者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 正反馈效应的作用,潜在进入者通常在竞争中将处于 不利地位,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理性消费 者会选择用户基数大的在位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 在位企业可能会通过制定对产品或网络的行业标准来 增加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成本,强化自己的优势地位。
论国有企业退出壁垒与降低退出壁垒的政策选择
约束
由 于 进人 的 企 业 过 多 甚 至 负利 润 率 的 状 态
,
已 经使许 多 企业 处 于 低 利 润 率
但 生 产 要 素 和 企业 仍 不 从这个 行 业 中退 出 使全行 业 的低利润 率或 负利 润 率 的 状 态 持续 下 去
。
,
对 其追加 贷款 给 其提 供 生 存 的 温 床 ’ , 导 致 国 有企 业 自动 退 出 的动力 较 弱 另 一 方 面 还 有 一 些 被政府
”
存 在着软 性价格 软 性税收 软性信 贷 和 补 贴等 这 往
往 造 成企 业 对政 府 的依 赖性 虽 然 这 种 状 况 已 有 了转
。
、
、
,
) 或
“
Hale Waihona Puke 过 度竞 争Co
(
-
E
x e e s s
iv
e
m Pe ti
变
,
,
但 这 种 转变 只 是 由过 去 的 依 赖财 政 变 为依 赖 银
。 ,
”
, , ,
,
“
”
“
”
会 碰 到很多 障
。
“
”
具 体地 说
、
,
“
退
但 很 多 人把 国 有企 业
困 境仅 仅归 结 为制 度 问题
,
是 指 现 有企 业在市 场前 景不 好
。
企 业 业 绩不
,
佳 时 退 出该 企 业 (市 场 ) 但 由 于 各种 因 素 的阻挠
,
资
致使 国 有 企 业
,
改 革 山 重水 复
。
保 险等社 会保 障制度不 尽完善 的情 况下 企业 不得 不 启 动大 量 资 金 支付 退 职 金
产业经济学4.进入与退出壁垒
弹簧门 - 现状调查
◆不仅是税收,在融资、行政收费、政府服务等各方 面,各种政策也无法让民企满足。一些村镇银行、 商业银行不给民营企业机会,在股权融资方面存 在很多不完善的配套政策。 “民企寻求资金是要 快、很急,希望尽快消化资金使用成本,而金融 机构审贷程序较长,不适合民营企业的使用方 式。”
第一节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含义
三、进入壁垒的类型
按照进入壁垒的成因把它划分为两类:结构性 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
四、退出壁垒的含义
一般而言,某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其他企业 击败,就应该退出该产业或市场,但由于受到种种 限制和制约,很难从该产业或市场中退出,这些妨 碍企业退出的限制因素,就称之为退出壁垒。
第二节 结构性进入壁垒
六、法律政策壁垒
如果政府认为一个产业中只适合少数几个企业 的生存,为避免过多企业进入引起的过度竞争,政 府就会实行许可证制度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
由于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一般来说都是企业无法 控制的外生变量,所以由此导致的进入壁垒是结构 性进入壁垒。
玻璃门、弹簧门现象
弹簧门,也特别喻指民间投资(特别是民营企业) 在市场准入和门槛上遭遇到有关限制,被政策“弹 出”的现象。中国民营企业进入一些行业领域,往 往会遇到两扇门的困扰:一扇是“玻璃门”,看着 可以进去,真的想进去的时候,头上会撞出个大包; 另一扇就是“弹簧门”,刚刚把脚挤进去之后,但 又不得不在非市场因素干扰下被迫退出来。
第一节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含义
五、退出壁垒形成的原因
形成退出壁垒的因素多种多样,如经济的、政 治的、法律的等。构成退出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 是资产的专用性,即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存在增 加了原有企业对已占领市场的依赖性,也是努力阻 击进入的重要原因。构成退出壁垒的行为性因素主 要是管理者的行为。
企业税负减轻政策解析
企业税负减轻政策解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减轻企业税负的政策,旨在促进企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增长。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二、免税政策1.增值税免税政策中国政府对小型微利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实施增值税免税政策,适用于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
免税政策的实施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鼓励创新创业。
2.关税减免政策为了鼓励企业进行新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关税减免政策。
这些政策可以降低企业的进口成本,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减免税政策1.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中国政府实施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政策取向。
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鼓励发展的特定行业,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税政策,以促进其发展。
2.资源税减免政策为了鼓励节约资源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实施了资源税减免政策。
对于使用节能设备、环保工艺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资源税减免,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四、其他税收优惠政策1.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了刺激企业的研发活动,中国政府实施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可以将相关费用加计扣除,从而减少企业的缴税额。
2.股权激励优惠政策为了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政府实施了股权激励优惠政策。
企业通过股权激励可以为员工提供一定的股权收益,从而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动力。
五、政策影响及总结通过减轻企业税负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使得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
然而,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宜进一步细化执行细则,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同时,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合规意识和税务风险防范,以充分获得税收优惠政策所带来的利益。
总之,企业税负减轻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完整版)PEST分析汽车行业模板
PEST分析(一)政治环境分析1、税收政策对汽车行业的制约我国汽车消费的市场潜力巨大,可是汽车消费环境的状况却是十分恶劣。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国家有关部委统计在册的税费就达500多项,收费总量达1600多亿元,部分地区附加在汽车上的收费竟达车款的30%至50%.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征收牌照费、购置费及各种杂费,这些车外费相当于中档车车价的30%以上,再加上每年超过1万元的维护费用,使得不少消费者放弃购车。
高税费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汽车消费环境,这是目前汽车消费市场启动的最大原因。
当交通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后,同时配套渐进的汽车消费政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优化汽车消费环境需要一系列的政策。
2、产业政策汽车产业政策重点从生产环节向销售环节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汽车产业的支柱作用。
政治要素主要涉及世界贸易组织、垄断与竞争立法、环保和消费者保护立法、税收政策、就业政策和与法规、贸易规则、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逐渐完善汽车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汽车工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
⑴《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有利于抑制能源需求增长过快的势头⑵《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地方政府一律取消不利于汽车消费的政策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取消汽车产品进口配额管理,继续降低汽车进口关税⑷《二手车市场管理办法》:二手车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⑸《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只要汽车生产商授权,进口车可以和国产车同网销售。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长期困扰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瓶颈”问题。
其他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小质量、低价位、经济适用型的汽车消费品以及代用燃料;加快发展柴油客车,提高轻型柴油货车、客车的比例;开发和生产柴油轿车和微型车,提高燃气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推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支持企业生产大功率客车和载货车;支持发展高速公路行驶条件高档重用载货车、牵引车和商用车;支持和鼓励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其他企业,扩大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鼓励并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或者利用外国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乘用车产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辅助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新增同步发展能力,按照专业分工、层次清楚的零部件产业结构,向系统性、模块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效,加强和完善准入管理制度,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限制利用散件进行简单组装,特别是引进散件进行组装;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优化策略
B usiness观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优化策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制造业面临着日益加剧的转型升级需求。
税收政策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优化税收政策是指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调整和完善税收制度,为制造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实际,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税收政策优化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税收政策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驱动创新。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减免企业研发投入所涉及的税费,鼓励制造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例如,“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制造企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税收环境,激励其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可以使市场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刺激产业结构调整。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差别化征收、优惠税率等方式引导制造业从传统行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升级。
比如,一些国家为了鼓励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在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促进投资和创业。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减免增值税等措施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并鼓励创业者进入制造业领域。
例如,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2021年1月1日起,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
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税收政策问题缺乏差别化纳税政策。
我国制造业涵盖广泛的领域和行业且呈现出多样化,各行各业发展形势和特点各异。
尽管我国针对新兴企业、创新企业推出了一些优惠税收政策,但在纳税方式上缺乏足够的差异化和针对性,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
期限要求不够灵活。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常需要很长时间的投资和发展,但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中对于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或优惠往往只限定在短期内,这使得政策无法完全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长期需求。
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有哪些
091584405陈梦诗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有哪些?1.进入壁垒。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特点,将进入壁垒分为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政策法律制度壁垒、技术优势壁垒。
其中规模经济壁垒和必要资本量壁垒相对下降;政策法律制度壁垒和技术优势壁垒相对上升。
(1)规模经济壁垒:作为全球汽车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因此从动态来看,我国的规模经济壁垒会是一个不断降低的趋势。
(2)必要资本量壁垒:汽车行业是一个高资本密集度的行业,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才能正常运行。
而且在整车项目建成后,每年还要投入巨资用于R&D和广告宣传。
在我国,近几年汽车产业投资热潮中,诸如力帆等汽车产业的新进者无一不是预算投入数十亿资金。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资本积累量迅速增大,不断有新资本进入汽车产业,分享中国居民消费结构转变上所带来的利润空间,从而表现出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必要资本量壁垒相对下降。
(3)政策法律制度壁垒:行政性壁垒是目前构筑我国汽车进入壁垒的主要形式,我国政府在两个层面上对汽车产业实施严格的行政性进入限制:一是在2004年6月1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前实行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国家对轿车、轻型车整车及发动机的投资项目采取严格的审批立项。
这就形成了新进人者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二是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只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特定企业和特定产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同时,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也受到严格限制。
(4))技术优势壁垒:企业长期平均成本递减一方面是由于规模经济报酬引起。
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曲线的作用造成。
特别是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企业,学习曲线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即使企业的经济规模不变,管理者在不断熟悉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掌握经验,吸收新的技术知识,从而降低了企业长期平均成本。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和持续增长的重要路径,相关政策的制定和
推行对于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的政策:
1. 优化税收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种,鼓励传统产
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同时,可以对采用环保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促进绿色转型。
2. 资金扶持政策: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为传统产业提供创新研发、技术引进、设备更新等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实施转型升级。
此外,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降低融资成本。
3. 培训和人才引进政策:为增强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加大
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通过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和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参与转型升级。
4. 鼓励产学研合作:政府可以鼓励传统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促进
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
通过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提供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推动传统产业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5. 市场准入和产业升级导向:政府可以加强对传统产业的市场准入监管,推动
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此外,制定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引导传统产业朝着技术领先、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
总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同时依靠企业自身的创
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积极倾听企业的需求和意见,确保政策能够有效地支持和激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传统产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降低行业进入壁垒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降低行业进入壁垒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一级标题:背景介绍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一些行业实施了进入壁垒政策,限制新企业或者外国企业的参与。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阻碍创新和经济增长。
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以降低行业进入壁垒。
二级标题:加强政府监管1. 改革审批制度:政府应简化并规范审批程序,提高透明度和效率。
减少冗长的等待时间将使新企业更容易进入市场。
2. 制定公平竞争政策:政府应制定更加公平的竞争政策,保护市场中所有企业参与的权益,并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3. 鼓励创新产业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提供资金支持等手段来鼓励创新产业的发展。
这将吸引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业进入市场。
二级标题:优化企业登记制度1. 简化登记流程:改革企业注册登记制度,减少冗余的材料和程序,简化注册手续。
这将使新创企业更加便利地进入市场。
2. 降低注册资本要求:适当降低注册资本的要求,以减轻初创企业的财务压力。
这样一来,更多具有创业意愿但资金相对有限的人才也能够投身到创业中。
3. 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建立统一的、高效的企业登记服务窗口,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和支持。
这将帮助新创企业在各个环节更快速地完成相关手续。
二级标题:促进产学研结合1.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
通过共享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并降低新企业进入壁垒。
2.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这将鼓励更多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加快新技术的市场应用。
3. 推动人才培养与引进:政府可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同时,鼓励企业提供更好的薪资待遇、福利和职业发展空间,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二级标题:加强国际合作1. 拓展贸易渠道:通过拓展贸易渠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可以使国内行业面对更多市场机会,并减少行业进入壁垒。
经济环境分析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影响货币价值、影响投资 和消费行为、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国际贸易与政策
贸易规模与结构
01
贸易规模与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往来的重要指
标,包括贸易额、贸易差额、贸易结构等。
贸易政策
02
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管理的指导方针和措施,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就业状 况有直接影响,包括求人倍率、 招聘与求职比等。
通货膨胀与物价
消费者物价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数, 是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
生产者物价指数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 数,是反映工业产品市场价格的重要指标。
国际金融市场与汇率
金融市场波动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如股票、债券、外汇等市场的波动。
汇率波动
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重要影响,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可能导致国际贸易和投资 的变化。
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配置和投资活动。
THANK YOU
行业政策与法规
政策影响
评估政府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如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贸易政 策等。
法规约束
分析行业法规对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的影响,如环保法规、质量标 准等。
政策与法规变动趋势
预测未来政策与法规的可能变化及其对行业的影响。
技术进步与创新
技术发展水平
评估行业内技术的先进程度和发展趋势,如数字化、智能化等。
企业风险与机遇
经营风险
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包 括供应链风险、财务风险等,以了解企业
无形资产转让减半征税政策
无形资产转让减半征税政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日,我国出台了一项新的政策,即对于无形资产的转让,将征税税率减半。
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创新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政策的影响和意义。
无形资产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价值但没有形态的资产,如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由于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确定,其转让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降低无形资产转让的税负是为了鼓励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和技术转移,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减半征税政策的出台,也将提升我国的投资环境和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税收政策竞争日益激烈,降低无形资产转让税率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强其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
可以预见,这一政策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减半征税政策的实施也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和资源整合日益频繁。
降低无形资产转让税率可以降低企业的转让成本和风险,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这将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经营,有助于形成更加稳健的经济增长模式。
减半征税政策的实施还将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降低无形资产转让税率将鼓励企业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投入和保护力度,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这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开拓新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二篇示例:无形资产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形式,它指的是无形的权利或资源,如专利、商标、秘密技术、品牌价值等,通常无法看见或触摸,但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收政策与降低产业退出壁垒
一、引言
不论是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还是芝加哥学派的效率主义,抑或是鲍莫尔的可竞争市场,均承认有效竞争是效率的源泉。
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作用的竞争格局,垄断和过度竞争都不是有效竞争。
能否实现有效竞争,归根结底在于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高低,而相对于进入壁垒而言,退出壁垒的作用更大。
一方面,高退出壁垒本身限制低效厂商的退出,使产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大量稀缺资源被无效占有,妨碍规模经济的形成;另一方面,高退出壁垒使进入厂商的风险增加,从而厂商的进入,阻碍正常竞争的产生。
因此,消除高退出壁垒是保证有效竞争、维护市场效率的关键。
在现阶段的中国,高退出壁垒的消极作用突出体现在导致过度竞争方面,它使我国许多产业厂商数量众多、结构单一、规模较小,呈“原子”状态,产业集中度过低,生产能力闲置严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同时,低于平均利润率的低效益甚至亏损也难以使厂商退出。
因此,政府有必要发挥作用,以降低退出壁垒,促进有效竞争的形成。
降低退出壁垒的政府规制手段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其中的税收措施。
二、我国当前产业退出壁垒的种类
(一)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厂商退出市场时无法收回的投入资本。
即厂商进入市场时投入的资本,如设备等固定资产及开发费用等无形资产,在退出市场时因无法转作他用而报废或由于转让价格过低而损失的部分。
沉没成本的大小决定于厂商退出市场时投入资本的净值和成本沉没的程度,投入资本的净值越小、成本沉没的程度越低,沉没成本越小,产业的退出壁垒越低。
投入资本的净值指厂商退出市场时已投入的固定资产的未折旧部分(即折余价值)和无形资产的未摊销部分(即摊余价值),因此,投入资本的折旧或摊销速度越快,则投入资本的净值越小;成本沉没的程度则与投入资本的专用性程度有关,投入资本的专用性越高,就越难以向其他市场转移或向其他厂商出售,投入资本的所有者厂商在退出市场时所负担的沉没成本的比例就越高。
我国固定资产的折旧单一,大部分厂商使用直线法而非加速折旧法,同时折旧年限较长,使得我国厂商资产的净值往往偏高,若该资产的专用性较强,则厂商退出市场时,其沉没成本一定较高,从而影响厂商的退出。
(二)人员壁垒
①如此之低的文化程度限制了劳动力对不同产业的适应能力,同样阻碍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
(三)行政壁垒
我国现阶段部分厂商退出市场还有行政方面的障碍。
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利益主体,也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各部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有时会以行政手段阻止厂商退出市场。
如地方政府的生存和政绩往往与当地的财政收入挂钩,而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收却以流转税为主体,而流转税是以销售额、营业额为计税依据的,与利润无关,只要厂商有收入就有相应的税收,这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更注重收入指标而忽视利润指标,在当地厂商利润较低甚至亏损时,采用行政手段阻止厂商的退出。
此外,我国当前税费混杂的状况也为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设置退出障碍提供了理由。
厂商在产业间的转移可能会影响某些政府部门的收费数额,从而可能引发这些部门设置产业退出障碍。
三、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的相关缺陷
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存在一些缺陷,客观上加剧了产业退出壁垒的强度。
这些缺陷包括:
(一)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增加了固定资产原值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是生产型增值税,与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相比,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已纳增值税税额,由此使得厂商的固定资产原值较消费型增值税高,加大了厂商的实际投入资本。
如厂商购入价税合计为117万元的设备(增值税率为17%),在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下,该设备的原值为117/(1+17%)=100万元,设备中所含的17万元的已纳增值税额允许在销项税额中抵扣;而在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设备中所含的已纳增值税额不允许抵扣,厂商的设备原值因此为117万元,比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下的设备原值高17%.设备的原值提高,以相同的方法和时间计提折旧后,其净值也高,当设备具有较高的专用性时,厂商退出的沉没成本必然较高。
而且,集中度较高的产业的厂商规模较大,其资本的有机构成一般也较高,生产型增值税对其影响也就越大,而集中度较高的产业,其资产的专用性往往也较高,沉没成本形成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生产型增值税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这些产业的退出壁垒。
(二)税式支出政策不利于投资的快速收回
税式支出(Tax Expenditure)是指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目的而实行的税收优惠。
税式支出形式可分为两类:直接税式支出和间接税式支出。
直接税式支出包括税收豁免(即减免税)和优惠税率,间接税式支出包括税收扣除、税收抵免、加速折旧、优惠退税等形式。
我国大量采用的是操作简便但针对性较差的直接税式支出形式,对针对性较强的间接税式支出则采用较少。
而在间接税式支出形式中,税收扣除、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均对降低沉没成本有较大作用。
②这些规定可以大大加速厂商设备购置等费用的收回。
加速折旧法是一类快速计提折旧的方法,与平均年限法相比,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计提较多的折旧,而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后期计提较少的折旧。
对于投资回收而
言,其具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若厂商退出发生在某项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期之中,该固定资产通过折旧已收回的成本一定高于平均年限法;二是若所得税法允许加速折旧,相对平均年限法而言,厂商的所得税就会推迟缴纳,其折旧期内所得税的贴现价值就会减少,相当于多收回了固定资产投资。
所以,使用加速折旧法可以减少退出市场时可能产生的沉没成本。
许多国家的税法都规定了加速折旧的内容,如美、英、法等国均允许范围宽泛的设备加速折旧。
我国的税式支出政策近年来经过调整,对税收扣除和税收抵免等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如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以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中扣除;国有、集体企业及国有、集体企业控股并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的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以上(含10%),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经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等。
但总体而言,此类规定数量较少、范围较窄,对加速厂商收回投入资本、降低退出壁垒作用有限。
同时,我国的有关制度规定仅有、医药、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少数行业的厂商可以使用加速折旧法,这也降低了厂商投入资本的收回速度,导致退出壁垒相对较高。
(三)未开征社会保险税,不利于降低厂商退出产业的人员壁垒
世界上许多国家均以社会保险税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险税在大部分国家税收总额中的比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保险税已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见表1)。
社会保险税的开征和加强为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顺利转移提供了物质保障,从而降低了产业退出的人员壁垒。
而我国一直未开征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障资金采用社会统筹基金的形式筹集,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陷:(1)强制性不够,欠费较多。
由于我国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统筹基金是“费”而不是“税”,因此其强制性明显不足,许多厂商出于眼前私利不愿缴纳,致使欠费现象严重。
(2)覆盖面过窄。
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只有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而其他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由于制度规定或制度执行等方面的原因,实际仍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3)存在地区和部门差异。
按照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规定,缴费比例、覆盖范围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省级政府确定的,部分纵向管理色彩浓厚的行业还受本部门规定的制约,导致我国的社会保障形成了地区和部门差异。
(4)管理部门众多,管理成本较高。
我国的社会保障涉及劳动、人事、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严重侵蚀了本已不足的社会保障基金。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使得劳动力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与厂商紧密相联,厂商的彻底退出及在产业间的转移将使因此而失业的劳动力的生存保障和再就业的技能训练缺乏物质基础,而劳动力在地区、产业间的转移也会由于社会保障的地区、部门差异而受阻,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
但若开征社会保险税,以上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税收所固有的强制性将大大缩小欠缴数额,通过税法的规范也可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减小甚至免除不规范的地区及部门差异。
同时,社会保险税由税务
部门统一征收,可大大降低由于管理机构重叠而引发的高管理成本。
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将大大降低产业的退出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