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寺水陆画第2124图考释
佛教水陆画:诸天菩萨一
佛教水陆画:诸天菩萨一
按佛教的宇宙观,欲界是由四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四洲(众生居住的地方:1.东胜身洲,此处人身殊胜,故名;2.南瞻部洲,此洲形状如倒三角形;3.西牛货洲,此洲以牛为货币,故名;4.北俱卢洲,此洲形状四方形,人寿年丰,为四大部洲之冠。
)、六欲天组成。
六欲天即三界中欲界的六重天:1.四大天王,即四大天王居住的地方,在须弥山山腰;2.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位于须弥山山顶,中央居住帝释天,四周各有八位天神,总共三十三位天神,故名;3.夜摩天;4.兜率天;5.乐变化天;6.他化自在天。
帝释天是佛教的护法神,职责就是保护佛、法、僧。
帝释天的形象在汉传佛教里多为少年帝王或王宫后妃模样。
欲界有护持佛法的十二位天尊:1.东方帝释天;2.东南方火天;3.南方焰摩天;4.西南罗刹天;5.西方水天;5.西北方风天;7.北方多闻天;8.东北方大自在天;9.上方梵天;10.下方地天;11.下方日天;12.下方月天。
这十二天是往古诸佛为度众生而现,为总摄一切诸天鬼神之护世者,能使国泰民安。
在汉传佛教中,十二天形象多为古代宫廷大臣形象。
十二天中,四大天王为居住于欲界第一天、守护人四洲的四位天王。
东方护世乾闼婆主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守护东胜身洲;南方护世鸠槃荼主增长天王能令他人增长善根,守护南瞻部洲;西方护世大龙王主广目天王能净眼观众守护众生,守护西牛货洲;北方护世大药叉主多闻天王能知闻四方,赐人福德,守护北俱卢洲。
佛教传入中国后,四大天王被汉化。
元明后,受《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影响,北方多闻天王成了托塔李天王,四天王成为专门镇守佛门的四大金刚,形象含意也随之变化,分别表示风、调、雨、顺。
水陆壁画
从燕山之巅到恒山之阿跨过黄河再到祁连之脊,长城有时像一条恣肆腾挪的巨龙,杀气森森。
有时又像一段皴皱盘曲的老藤,死气沉沉。
那杀气,如李贺所写:"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那死气,如杜甫所云:"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杀气、这死气或飘浮于晨雾或散布于暮霭,郁结在许多古刹的钟声中,仿佛是声声穿越时空的叹息......在冀北、晋北,陕北和河西走廊,我们至少能找到30座这样的佛教寺庙,寺中珍藏着一种名叫"水陆画"的圣物。
或绘于殿壁,或描于帛轴,将杀气与死气融入一图,使杀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使死者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这30多座寺庙中,又至少有半数绘有水陆壁画,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县永安寺的壁画,因其年代久远、规模宏大、制作精美、保存完整而最具代表性。
永安寺于元初由云中招讨史都元帅永安军节度使高定邀当时著名法师云归和尚主持兴建。
寺因高定致仕还乡后热心崇佛并号永安居士而得名。
永安寺之主殿传法中正殿中绘有水陆四壁,总面积为170平方米。
其中"人神行进图"共绘六道人物882个,为中国佛教水陆画人物数量最多者。
一水陆北上之缘水陆画因水陆法会而制,水陆法会藉水陆画而宣演。
水陆法会原本兴起于我国南方。
肇始者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南宋和尚宗鉴所撰的《释门正统》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梁武帝之妃郗氏亡,武帝相思甚苦,欲为其做功德超度,梦见一位神僧告诉他"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
"武帝醒来后,向和尚们询问,"水陆"是怎么一回事?无人知道。
最后是一个叫志公的和尚提醒武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
于是武帝在法云殿中广阅贝叶经,终于发现了佛陀第子阿难与面然鬼王的一段因缘。
说:阿难独居时,遇见饿鬼面然。
面然告诉他三日后便会死去,而且要转生到饿鬼中去。
阿难心中惶恐,向面然讨教破免之法。
水陆画的收藏及研究
水陆画的收藏及研究作者:蔡元平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09期水陆画是我国寺庙举办水陆法会时悬挂在大殿的宗教画,而水陆法会则是中国佛教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仪式最隆重的一种法事活动。
水陆法会源于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到元、明时最为兴盛,清末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消失。
改革开放之后,虽有寺庙恢复了水陆法会,但仅设斋礼佛、诵经拜忏,有时也放焰口,古老的水陆画基本没有,有时会用新制的或电脑喷绘的水陆画,但其形式远不如古时的规模。
水陆画及水陆法会远离现代人的生活,许多人对此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
水陆法会的复苏,使水陆画得到重新应用,使这一古老的宗教文化艺术焕发了青春。
一、水陆画的地域分布及特征水陆画一般出自民间画师之手,色彩以赭红配绿色调,视觉效果非常强烈,尤以神佛菩萨画像最为精湛。
以丰富流畅的线条,把人物的形象、服饰完美地勾画出来,运笔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把丰富多彩、各式各类的人物刻画得富有个性、栩栩如生。
水陆画的质地主要为绢、纸、布,设色多为工笔重彩,采用石青、石绿、朱砂或金银粉等矿物颜料绘制,颜色虽经数百年,至今仍鲜亮如故。
黄河流域水陆画的分布及特征。
古代佛教从印度传入西域,再向中原一带延伸,在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保留下来许多不同类别的水陆画。
近几年来,甘肃遗存的五六百余幅水陆画公诸于世,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由于敦煌自元代以后,基本处于荒芜阶段,这里的壁画艺人为了生计,大都流落在河西走廊及附近区域,为这里的寺庙绘制了大量的壁画和水陆画。
我收藏到兰州、白银、文县、徽县、庆阳等地精美水陆画二十余幅,大都为绢本和布本(图1)。
陕西自古都是佛教文化中心,关中地区保留着大量的佛教、道教寺庙,其中彬县大佛寺、长安兴教寺、安康平利县古刹等均有不同类别的明清水陆画。
目前,有纪年款最早的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藏元代大德年间的江西五岳庙水陆画。
陕西水陆画的存世数量仅次于山西、甘肃,但是,陕西的博物馆目前没有本省的水陆画藏品。
山右搜神(8)山西中部一处佛教寺院的水陆画
前段时间发了七处关帝庙的古壁画,先歇一歇,再来发几组水陆画。
这一堂水陆画来自山西中部地区的一处乡村古庙,殿为三间四椽的硬山顶建筑,根据脊槫题记重修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与建筑形式相符,壁画也应该绘制于道光年间。
大殿东西山墙上画满水陆神仙,每面墙分为上下四排,每排五至六组神仙,每组五至六人,两面墙共绘制了二百余位神祗形象。
每组神仙均由一人持幡接引,幡上书有神祗名号,种类繁多,神鬼圣贤俱全:“水府雷神圣众”、“丧门吊客”、“往古烈女”、“贤诸大山王”、“诸员太尉之神”、“王子王孙”、“东洋大海龙王”、“天曹五杀之神”、“天宫星君”、“往古圣众”、“天龙八部之神”、“阳间太岁”等等,从这些名称看佛教已经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很深的交集。
在大殿两次间的后檐墙上,各绘有两尊明王像,三头六臂,手持法器,面目狰狞,也是全殿尺寸最大的四尊神祗像。
这里原本是一座佛教寺院,近年有道士住持,改为道观,一直靠民间维护。
由于近期发现多起古壁画被盗事件,所以我们在文章中不公布古壁画的具体地点。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致力于乡村古建的抢救和古建文化的推广,用我们共同的行动挽救文明余脉,期待您的支持!腾讯公益平台:电脑访问请点>>> 手机访问请点>>>支付宝公益平台:电脑访问请点>>> 手机访问请点>>>基金会银行账号户名: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开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竹支行;账号:0120014210001348(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邮局捐款单位名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 A座 1101室;邮编:100020(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抢救山西古建:纸上谈兵又一年:回访焦点访谈曝光的山西高平失修古建 >>>即将逝去的容颜--急需抢救的山西古壁画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项目 >>>为了改变 - 写在呼吁抢救山西古建两周年之际 >>>储存幸福 >>>《大木殇》全集导引 >>>《大木殇》跟踪回访汇总 >>>。
西来寺水陆画第21、24图考释
人 手 持 书 卷 , 人 正 在 读 书 , 人 怀 抱 一 弓 , 人 手 一 一 一
持 一 棍 , 人 手 持 画像 。 在 这 些 人 物 中 , 的 已鬓 髯 苍 一 有
白 。 的年 纪 略 少 , 管 他 们 的 意 态 不 同 , 都 风 流 儒 有 尽 但
诵 经设 斋 , 佛 拜 忏 , 荐 亡 灵 , 品 以 饮 食 为 主 , 礼 追 供 旨在 “ 度 ” 陆 一 切 鬼 魂 , 济 六 道 四生 。水 陆 法 会 又 分 上 超 水 普
21 第 1 0 1年 4期 总 第 2 7期 0
盘I 谚 I 《 z
T ESL 0 D H IKR A 考古 与考 察 I
西来寺水陆画第 2 、4 12 图考释
蒲 天彪
( 青海 省文 物考 古研 究所 , 海 西 宁 8 0 0 ) 青 1o 7
【 要 】 海 西来寺 创 建于 明代 万历 三 十 四年 (6 6 , 内珍 藏有 一 组 (4幅 ) 陆 道场 绢本 画 , 存 完整 , 摘 青 10 )寺 2 水 保 色彩 艳丽 , 所 绘 人物 栩栩 如生 , 态逼 真 , 神 用笔 纯熟 , 具有 较 高 的艺 术水 平 。水 陆场 绢画 是 中国古 代绘 画 的一 种形 式 , 象多 为佛 、 萨 、 形 菩 神道 、 怪及 社会 人 物等 , 以说是 一种 集 我 国古代 佛教 、 教 、 教 三教题 材 内容 之纷 然杂 陈 的艺术 创作 。该寺 保藏 的 2 鬼 可 道 儒 4 幅水 陆 画所 反映 的 内容 十分 丰富 , 本文 只就 西来 寺水 陆 画第 2 、4图进 行考 释 , 12 以期 为后 续 的研究 和保 护 提供参 考 。 [ 键词 ] 关 乐都 ; 来寺 ; 陆画 西 水 [ 中图分 类 号 ] 8 6 K 7. 9 [ 献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 号 ]0 5 3 1 ( 0 1 0 4 0 2 — 3 10 — 15 2 1 ) 1— 0 30
水陆佛像画欣赏
水陆佛像画欣赏
水陆画是起源于中国宋末的一种水陆法会绘画,盛行于明代,水陆画是中国古代寺院或私人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是水陆法会不可缺少的圣物之一。
因为此画反映的天上的佛、神鬼和人间民俗三个题材等,所以称之为天地合一的水陆画。
此画大都流行在中国西部及北方一带。
水陆画的内容大致为三大部份:一部分以佛教为题材称“水陆佛像画”;一部分以鬼神祭祀亡灵为题材称“水陆祭祀画”;一部分以民俗风情为题材称“水陆民俗画”。
这三种绘画艺术随着水陆法会的逐渐消失而销声匿迹,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存留的“水陆画”都封存在故宫和极少数的中国西部博物馆,“水陆画”由于存世量少,所以水陆画已鲜为人知。
两分钟看懂《水陆缘起图》
两分钟看懂《水陆缘起图》
水陆画是伴随着重大的水陆法会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画,那么水陆法会又是如何诞生的呢?在中国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皇帝,有的励精图治,大有作为;有的纵情声色犬马;有的平庸无所作为。
而“以佛化治国”以至“怪癖”到一再跑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水陆法会的缘起就与这位崇佛的皇帝有关,传说是梁武帝在梦中得到了神僧的启示。
梦醒后,梁武帝与宝志禅师共同研究,创制了水陆法会的仪轨。
这个故事还被绘制成了《水陆缘起图》。
我们看到的这幅《水陆缘起图》绘制于清康熙年间,全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绘有梁武帝问宝志禅师图:宝志禅师身披袈裟端坐于靠
椅上,画面右下方和左上方各站立一位弟子,身披袈裟、双手合十。
宝志禅师前坐着的就是梁武帝。
身穿黄袍,胸、腹系有玉带,足穿笏头履,戴幞头。
帝王身后,站着一位武将,三位文臣都双手合十,武将全身甲胄,文臣头戴展角幞头,人物身后画有日悬蓝天,白云缭绕。
下部是《水陆缘起》一文,记载史传梁武帝梦中得神僧启示,醒后得宝志禅师指教,创作水陆仪轨的经过缘起。
梁武帝之后,水陆仪文因周、隋战乱而逐渐失传一百六十余年,直到唐高宗时,水陆法会得以再度盛行天下;宋代时,遍行全国,特别成为战争以后朝野举行的一种超度法会;元代在朝廷的扶持下,水陆法会的规模达到空前盛大;明代因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僧侣,登基后以朝廷之力极力弘扬佛法,水陆法会不仅因此规模宏大,而且仪轨定型,并发展成为佛教寺院里最为隆重的佛事活动。
元明清水陆画浅说
【月 I 8f.I
画 士 人 ,三 月到
宁 盘 憎 . 五 月近 邀 姥惜
人 走 百 袭 . 废 督 渚 佛 阐 插 教 法 L 拜
太 月百 腼 口 十二 年
皇 难 无 于 雪 罪 宝 忏 抱 赍拯 拔 亡 电
1 1 ) 垃 什杜 , 古 日谨 志 84 \月
砷 瞎 茅 于协 器 博士 荣
人 生 尘 世 错 过 唯 连 .我 等 喜 台 资 料 , 选 择 善地 一
]
所
f 缮佛腥一座 }
于内或辞 塑三 宝金像 随即化盘
尚若完工
有百世 不
j 之境 ,是二人修 囤坪果 £
捐骨于十 月问.
丁 禾 年 【6 三 日 础 和 起 工 烧 遣 畸 瓦 】0j 7
僧 末 寿 、善 士 熊 冻 . 柴
r 轴 但为传 I 兑,尚无丧【 。 i 1 =
2、民 乐县博物馆授水陆 嘣童 轴 姥计I 舳 ! 一 堂 山 1 牦 叫 ”
绢画绢接。赋绘叫化可能莅} 代嘉梢 q ! l j :
常为5 ̄, 布 2d t l 画鳢边 .』 浊手 制作 ¨
川似 时 f 衍f蛳 t
』 永 画m格 人物 造 轲 m “毁 哥.血 为『 I 进 代I 蚓 ・
作 仉它的络 1 手 继 承T ¨f [ 茕 观u 画 缝 亍 “ 己
I f f I 永乐 帅- 自 0L J 哲 I 两 寓
青坨 # 等晰 寺
缘献
l 惜与此撇 档1, 斤
时 谴 . 杨 递 好带 匠凡 山 采未 运 至 工 所 。 , 良 展 . 起 盖 太 腥 一 \月 座 此 时 . 下 山 西 . 购 署钉 丝 , 诸 色颜 料 蚺 奎 ,取 匠 本 寺 . 打 即 造佛垒 人 . 三 月起 庚 成 年 ( 6 ) 月 善 士 傅 士 荣 下 辱 州 取 塑 匠 四 1f 三 D 八 月 完 , 辛 亥年 (6 I正 月 居 士 扬遇 贤 下 东 取 11) ^ 目画 茫 壬 于 午 f6 1 目 普 青 西 2 1I 三
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图像式样系统
293 Study of art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图像式样系统*伊 宝ʌ内容摘要ɔ 山西遗存有中国最多的寺观壁画,其中,水陆寺观有十余座,居全国之最㊂时代由宋金至元明时期均有建造绘制㊂这些水陆寺观壁画虽然都是以表现佛教仪式水陆法会为主旨的绘画创作形式,但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出现了许多不同样式不同内容的艺术语言㊂同时,其以 三教九流㊁诸子百家 为创作依据的图像,涵盖了中国最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特质㊂研究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系统样式,能够将中国传统元明清时期的宗教神祇和民间信仰诸神进行归类整理,完备其神祇图谱㊂ʌ关键词ɔ 水陆寺观 壁画 图像式样 系统一㊁水陆绘画之源流与山西寺观壁画的形成及分布(一)水陆法会的源流与水陆绘画的演变水陆寺观壁画的形成与中国佛教与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㊂作为涵盖了天㊁地㊁人㊁鬼诸神的水陆壁画,其起源于纸本(绢本)供张挂的卷轴画,其功用就是为了在水陆法会当中普济众生,超度亡灵之用㊂起源之说最早源于南宋宗鉴在嘉熙年间(1237 1240)所撰的‘释门正统“:所谓水陆者㊂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义㊂亦因武帝梦一神僧,告曰: 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㊂ 帝问沙门,咸无知者,唯志公劝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㊂于是搜寻贝叶,置法云殿,中夜披览㊂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三年乃成㊂遂于润(今镇江)之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诏佑律师宣丈㊂世涉周隋,兹文不传㊂*本文为山西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立项课题,项目编号:G H 06155㊂至唐咸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禅师,因异人之告,得其科仪,遂再兴焉㊂ 1同时,南宋志盘在其所著‘佛祖统纪“中亦有这类型的神话记载㊂可见,水陆仪轨的起源当归结于梁武帝, 2 由梁武帝创始之后,水陆道场并未由此而盛行㊂实际上,水陆法会大行于世是从宋代开始的㊂尤其是大悲忏法的影响对其至关重要㊂ 3 此外,元佑八年(1093),苏轼为亡妻宋氏设水陆道场,且为驸马都尉张敦礼撰‘水陆法像赞“16篇,称‘眉山水陆“㊂其中也有梁武帝萧衍为水陆法会起源人之论: 在昔梁武皇帝始作水陆道场,以一十六名三千界用狭而施博 4 而苏轼在悼念亡妻王氏的水陆法会上,则制作了16幅画像,分上堂8位和下堂8位,这种图像的排列方法则是源自杨锷‘水陆仪“3卷㊂因此,水陆图像由此诞生㊂南宋乾道九年(1173)则有魏公史浩因慕金山水陆斋法之盛,于是施田四百亩,在四明月波山建四时水陆,以为报四恩之举㊂其所著仪文四卷刊行于世,孝宗闻之,赐以 水陆无碍道场 寺额,时人称为 北水陆 ㊂尔后志磬续史氏之仪文,著成新仪6卷,画绘像帧26轴,大兴普渡之道,史称 南水陆 ㊂ 5 于是宋代就有了 保庆平安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善;追资尊长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孝;济拔卑幼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慈 之水陆通行于世的做法㊂ 6 此时的水路仪轨已十分完备㊂水陆法会虽然是佛教仪轨,但水陆绘画包含有大量的道教神祇㊂早期的道教谱系较为单纯,分为7个层次,这在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的‘真灵位业图“中得以体现, 7 唐末五代时期,本土道教神祇尚不完备,其中的民间俗神1234567 [宋]宗鉴:‘释门正统“,‘佛教要辑选刊“卷四,十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61页㊂谢生保㊁谢静:‘敦煌文献与水陆法会“,载自‘敦煌研究“2006年第4期㊂大悲忏法自宋代知礼创立以来,流行于元明清三代 ㊂吕建福:‘中国密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60页㊂[宋]苏轼:‘水陆法像赞“㊁‘苏轼文集“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31 634页㊂李小荣:‘水陆法会源流略说“,载自‘法音“2006年第4期㊂藏经书院:‘卍续藏经“10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第442页㊂第一层,以元始天尊为首㊂第二层以大道君为首㊂第三层以太极金阙帝君为首㊂第四层以太清太上老君为首㊂第五层以中茅君为首㊂第七层以酆都北阴大帝为首㊂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7 60页㊂295 Study of art 鱼龙混杂,涉及的人物和神祇有天神地祇㊁三官五帝㊁雷公电母㊁岳渎神仙㊁自古帝王等㊂ 1 由此,水陆法像开始将道教的神祇列入其中㊂到了宋代,由于大肆对道教进行扶持,集国家之力组织道释画家参与绘塑,一方面这是道教神像仪范进一步标准化,另一方面则藉此训练一大批能画高手㊂他们将标准化系的神祇图像带入到日后的绘事活动之中,道教神系的传播范围也因此而扩大㊂ 2 至于宋皇徽宗更是对道教绘画格外器重,组织人制定了‘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官服图“㊂民间道教当中,黄箓斋更是盛行之极,此时的‘三才定位图“和‘上清灵宝大法“也将道教谱系更加完善㊂由此,水陆法会大行于元明,并且逐步完善,其神祇造像日趋成熟㊂现存的水陆仪轨大都属于这一时期㊂同时,水陆绘画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㊂尤其是山西出现了大量佛教水陆画 3 与道教水陆画, 4 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㊂因此,水陆画并非完全是以佛教为主体教义的绘画形式,更多的是多重宗教形式绘画的集合㊂同时,水陆画作为水陆寺观壁画的前身,对其创作有着最为直接的指导作用㊂(二)山西寺观壁画的形成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全国首屈一指㊂宗教文化艺术作为山西辉煌灿烂文明中的一部分,更是以它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资源独树一帜㊂目前,在国内保存下来的古代宗教建筑中,山西可谓是独占鳌头㊂此外,在山西现有的27259.52平方米壁画中,约7000多平方米壁画附于70多个寺观的墙壁之上㊂ 5 与其他省份相比,其寺观壁画饱有量是无可比拟的,且其艺术水准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寺观壁画的最高峰㊂山西省自魏晋以来就是佛教的圣地㊂仅在五台山一地,就完好地保存着360多座宏伟的寺院, 6 且年代周详,风格多样(由唐代至明清)㊂因此,12 3 45 6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14页㊂金维诺㊁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74页㊂右玉宝宁寺明代绢本水陆画:共计139幅,其中表现了大量的世俗人物及佛教和道教神祇㊂山西省博物馆:‘宝宁寺明代水陆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页㊂山西省闻喜县吴吕村水陆殿41幅水陆道画,共有五类神祇,包括:第一类道教主神三清像,第二类朝元仙仗图,第三类道教神像,第四类道教护法神将,第五类道长画像㊂李百勤:‘山西闻喜稷王庙明代绢本道画“,太原:山西省文物局,2006年,增刊,第60 77页㊂周志:‘画圣余韵㊃元明清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6页㊂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25页㊂为佛教造景建寺的风俗在山西十分普遍㊂仔细数来,山西境内几乎无山不佛,无地不寺㊂现存最早的五台山佛光寺的唐代壁画,据‘旧唐书“卷十八上‘唐武宗本纪“载: 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所 ㊂绘制壁画所涉名家有 张㊁陆㊁顾㊁吴 等㊂ 1 而据柴泽俊先生考证,唐代当时的寺庙有两万多座㊂ 2 五代及宋㊁辽㊁金的壁画存留于平顺县大云院弥陀殿㊁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㊁灵丘县觉山寺塔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㊁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㊁繁峙岩山寺文殊殿㊂两宋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之外的诸神被纳入道教的神祇当中㊂ 3 也是在宋元之际,山西的道教寺观壁画逐渐兴盛,其中最为著名的画家当数武宗元㊂他所创作的‘朝元仙仗图“ 4 为后世的寺观壁画奠定了图式的样本㊂至元明时,山西寺观壁画的创作进入最高潮的阶段㊂尤其是元代,由世祖忽必烈开始大兴寺观,至元二十八年时,全国寺院达到22318座㊂山西纯阳宫㊁纯阳观㊁万寿宫㊁吕祖庙和吕公祠等一大批建筑就是在这一时期相继建成㊂道教的壁画艺术也随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了像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这样的鸿幅巨作㊂同时,也将‘朝元仙仗图“这一粉本进行了继承和完善, 5 为山西寺观壁画创作提供了图式依据㊂它不仅是元代壁画最为经典的作品,而且还是道教神祇的完整体系和集中反映㊂此外,作品中庞杂的历史人物也成为道教图像总汇的集成㊂水陆寺观壁画作为寺观壁画的一个分支,历来是受人冷落的㊂部分学者认为: 此种绘画,为一种特别功德之物,与普通玩赏绘画全无因缘㊂善作者偏于所学,几成专门技术,不列名于一般画苑,士大夫辄鄙为画匠之作,尤不重之,故中国画传中,全无其名㊂ 6 由此可以看出水陆寺观壁画自古以来为民间画匠所为,并非 入流 之作㊂同时,宋以后的民间画匠逐渐走向世俗化,缺乏象 吴道子㊁武宗元 这样宫廷画师的参与,其名也不再被绘画史册123456 张僧繇㊁陆探微㊁顾恺之㊁吴道子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㊁‘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73 93页㊂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38页㊂金维诺㊁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93页㊂[宋]赵佶:‘宣和画谱“卷四,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18 119页㊂方天渊㊁范金鏊:‘中国殿堂壁画全集㊃元代道观“,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㊂吴为山㊁王月清:‘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页㊂艺术田野考察297 Study ofart 图1 故城村心佛寺脊博所记载, 1 而是逐步走向了作坊式的家族制作群体㊂最为著名的就是朱好古㊁张伯渊等山西画工㊂这些工匠尚能在地方志(‘山西通志“㊁‘襄陵县志“)当中留有一席之地㊂而大部分的水陆寺观壁画作者只能在画面题记中留下署名,并不能被社会所认同,其地位非常低下㊂在佛教史上有三武一宗之厄,称为 法难 ㊂这些打击对佛教都是非常沉重的,尤其是寺庙,可以说中国将近几万座寺庙毁于这几次 法难 ㊂同时,近代战争与革命运动都导致国内半数以上的寺庙毁于一旦,其中也有水陆寺观壁画㊂但山西寺观壁画之所以能够大量保留有着诸多的原因㊂首先,纯朴的民风和牢固的宗教信仰促使村民对这些寺庙和壁画进行自发的保护㊂ 2 另外,干燥的北方气候和偏僻的地理条件使得这些壁画能够很好地得以保存㊂即使如此,仍有一小部分寺观壁画流落海外㊂ 3 虽然是很小的一部分壁画,却在海外引起了强烈的轰动㊂研究晋南寺观壁画者在海外络绎不绝,其中美国著名学者席克门(L a u r e n c eS i c k m a n )在1978年就提出了 晋南寺观壁画群( T h eS o u t h e r nS h a n x iM o n a s t e r y W a l lP a i n t i n g G r o u p )的说法, 4 一时间有许多的国外学者对晋南寺观壁画进行研究㊂ 5 晋南寺观壁画就如同当时的敦煌壁画一样受人关注㊂殊不知,晋南寺观壁画只是山西寺观壁画的一个分支,在我对山西寺观壁画的考察中发现,像遗失于海外的这几幅壁画1 2 345金维诺㊁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201页㊂根据田野考察,青龙寺博物馆研究员高炜㊁杨志遐先生讲诉:1928年,不法古董商勾结当地豪绅准备盗窃青龙寺腰殿壁画,经过村民反抗,只盗走了南壁上端小飞天和拱眼壁画㊂此外,柴泽俊也有相应的著述㊂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58页㊂流落海外的山西寺观壁画有:稷山县兴化寺‘弥勒说法图“,流落于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洪洞县(旧属赵城县)广胜寺下寺壁画‘炽盛光佛说法图“㊁‘药师说法图“流落于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㊂景安宁:‘元代壁画 神仙赴会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第3页㊂S i c k m a n ,L a u r e n c e .N o t e so n L a t e r C h i n e s e B u d d h i s tBu d d h i s t A r t ,P a r n a s s u s A p r i l 1939,p p .13 17.这些学者包括:W i l l i a mC .W h i t e (怀履光),L u d w i g B a c h h o f e r (巴绍夫),N a n c y S h a t z m a n St e i n h a r d t (夏南息),K aB oT s a n g (曾嘉宝),A n n i n g J i n g (景安宁)㊂孟嗣徽:‘元代永乐宫与兴化寺壁画 以襄陵画师朱好古为中心“,‘道教美术新论“,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63页㊂只是山西寺观壁画的一小部分,诸如此类的寺观壁画在山西不胜枚举,水陆寺观壁画亦是如此㊂二㊁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图像式样考释(一)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南北地域论国外学者对山西晋南寺观壁画如火如荼的研究中,他们只是记住了山西晋南寺观壁画,就连水陆画也认为大部分在山西南部㊂ 1 他们忘却了(或根本没有接触过)山西中部与北部同样蕴藏着大量的寺观壁画,这些壁画上至唐宋,下至明清,无不包揽,尤其是水陆寺观壁画,更是长期雪藏,无人问津㊂笔者在通过实地田野考察并翻阅了山西大量的地方志后发现了这些寺观㊂其中有太谷县范村圆智寺㊁太谷县东漾村净信寺㊁灵石县资寿寺㊁阳曲县不二寺㊁繁峙县公主寺㊁浑源县永安寺㊁阳高县云邻林寺㊁天镇县慈云寺㊁灵丘县觉山寺㊁河北蔚县高利寺村重泰寺和故城村心佛寺(旧属大同府)㊂ 2 如果把山西水陆寺观壁画按照地区划分共有三个区:稷山县马村青龙寺属于晋南地区;太谷县范村圆智寺㊁ 3 太谷县东漾村净信寺㊁ 4 灵石县资寿寺㊁ 5 阳曲县不二寺属于晋中地区;繁峙县公主寺㊁ 6 浑源县永安寺㊁ 7 阳1234567 [法]安娜㊃赛德尔:‘西方道教研究史“,蒋建元㊁刘凌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6页㊂明代自宣德以后,在全国分设十三布政司,山西为明十三布政司之一,称山西布政司㊂据‘明史㊃地理志“记载: 终明之世,山西布政司领5府,3直隶州,16属州,79县㊂ 除去今省外蔚州广昌县外,今山西境有明15州,78县㊂圆智寺在县东五十里范村,明万历间里民范朝尹重修㊂[民国]胡万凝:‘中国地方志集成㊃山西府县志辑㊃民国太谷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538页㊂净信寺在县东二十里阳邑,唐开元元年建,有断壁,漫漶不可读(按,唐时寺为尼庵,后改僧院,清嘉庆中寺西尚有石塔顶存焉)㊂胡万凝:‘中国地方志集成㊃山西府县志辑㊃民国太谷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538页㊂资寿寺在东乡苏溪村㊂耿步蟾:‘中国地方志集成㊃山西府县志辑㊃民国灵石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440页㊂公主寺在县南二十里公主村后,魏诚信公主出家建,唐末唯徳禅师重修㊂[清]吴其均:‘中国地方志集成㊃山西府县志辑㊃道光繁峙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49页㊂‘重修永安寺碑记“: 乾隆岁庚辰,余官浑之四年,讼少年稀岁亦丰㊂阴州人来请曰:州东郭永安寺者,元延佑初都帅高公定所建,为州民歌祝祈禳之地,历久荒古,恐遂至于泯灭,敢请命为重修㊂ 护法殿左右为方丈,为过客堂㊂ [清]桂敬顺:‘中国地方志集成㊃山西府县志辑㊃乾隆浑源府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382页㊂艺术田野考察299 Study ofart 图2 青龙寺腰殿脊搏高县云邻林寺㊁ 1 天镇县慈云寺㊁ 2 灵丘县觉山寺㊁ 3 河北蔚县高利寺村重泰寺和故城村心佛寺(旧属大同府)属于晋北地区(图1)㊂ 4 对比下来我们可以发现,晋北的水陆寺观壁画明显多于晋南㊂虽然晋南只有一堂水陆壁画,但从年代到绘画技艺来说其为最佳㊂而且,在作画风格上,青龙寺与其他水陆寺观也有着明显的不同㊂其风格沿袭了永乐宫道教壁画的样式风格㊂色彩以青㊁绿为主㊂造型严谨,线条以莼菜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为主㊂图3 稷山青龙寺山门(二)青龙寺腰殿水陆壁画与永安寺传法正宗殿水陆壁画之典型图式比较 稷山青龙寺始建于唐代龙朔二年(图2)㊂ 5 腰殿建于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其壁画当时与腰殿建筑同时,但北壁一直到明永乐四年(公元图4 青龙寺腰殿北壁左上角题记1406年)方最后完成㊂由于这些水陆壁画大都是私人集资所绘㊂因此,在伽蓝殿内檐栱眼壁东端就有智黠供养像,西端也有两个供养人画像㊂在腰殿脊搏下木版书有 榯(时)大元国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 (图3)㊂从整个腰殿建筑和壁画风格以及相关纪年考察得知,其壁画应是黠惠庵绘于元至元年间㊂而在腰殿北壁东侧左上角的题记中记载了具体绘制时间(图4)㊂ 6 由此可见1 23 45 6 云林寺在西街㊂[清]房裔兰:‘中国地方志集成㊃山西府县志辑㊃雍正阳高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77页㊂慈云寺在城西街,唐时建,辽开泰八年修,明宣德五年重修,嘉靖十八年再修㊂[清]洪汝林㊁鲁彦光:‘中国地方志集成㊃山西府县志辑㊃光绪天镇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459页㊂‘再修觉山寺记“: 云中灵,古成州地也,邑治东南二十里许,山岳典时,溏水环绕,中有古刹曰觉山 三年庚午夏孟㊂ [清]宋起凤:‘中国地方志集成㊃山西府县志辑㊃康熙灵丘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㊂殿内脊桁有题记: 时大明国山西大同府蔚州东乡故城里故城寺,于正德二年岁丁卯季秋吉旦㊂舍地功德主:贾表㊁贾正㊁范本㊁范梁㊂扶梁功德主:贾玘㊁贾胜㊁贾旺㊂丹青:李汉㊁任聪㊂都料:文桓㊁王政㊂青龙寺在县西十里马村,唐龙朔二年建㊂ [清]沈凤翔:‘稷山县志“,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影印,1977年,第813页㊂题记: 绛阳石村丹青刘士通绘画水陆大殿壹座,长男刘存德㊁次男刘存让㊁门仁杨,大明丙成年孟夏渐热月乙酉日工毕 ㊂图5永安寺十大明王像其壁画最终的完成时间或者是补绘时间为明代㊂腰殿壁画总体的布局精巧有致,错落穿插分为上中下三层,神祇人物高度下层最高,中㊁上层高度依次降低(除主佛),主次分明,顾盼照应,层次井然㊂腰殿壁画中共有神祇约300多身,均被安排在腰殿四周和扇面墙上,面积逾130平方米左右㊂壁画所有神祇的名称,都用长方形墨框圈起,附以文字注解,足见作者用心之良苦㊂四壁与扇面墙画僧徒礼三界诸佛㊁普度幽冥水陆道场之情境㊂南壁佛龛高3.32米,宽3.6米㊂两侧壁高3米多,宽7.34米㊂东西两壁,高5米左右,宽7.5米㊂北壁两侧壁高约3米,宽6.88米㊂ 1四壁的构图各不相同,画面上下堂神祇之结构,不受一定的制约,由于绘制时间是跨越了元明两个朝代,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元明过渡期的构图形式㊂元代最为典型的壁画构图就是 千官列行 的构图形式,与青龙寺相距不远的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就是采用了此种形式㊂ 2 这种构图使得神祇人物看起来排列有序,如行云流水般行进,但缺乏一种灵活性㊂到了明代,水陆壁画构图进一步发展,构图开始分三层或四层作画,下层神像高约一米,描绘较细㊂中上层依次减小,多为大半身㊂永安寺传法正宗殿壁画就代表了这个时期最规整的构图形式㊂稷山青龙寺腰殿的水陆壁画构图既采用了元代的中心对称,同时,还应用了明代的分层排列,将两个时代构图形式予以完美结合,使复杂与简单㊁变化与统一得到了很好的诠释㊂同时,在神祇的排列上,壁画构图先以地位㊁身份的高低将其进行分层排列㊂然后,再将佛道诸神相互揉杂,穿插其间,使得画面聚散有致,变化丰富,而且,还加强了画面的戏剧性,使得人物看起来前后顾盼,相互呼应,生动之极㊂这种构图形式的尝试,融合了两个时代的不同特点,既承接了两种文化的过渡,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佛画构图形制㊂在大多数的古代人物壁画中,其画面不单纯只是对神祇人物的描写㊂12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58页㊂龚森浩:‘青龙寺壁画的艺术特色“,‘中国艺术“1985年第2期㊂艺术田野考察301 Study ofart图6 永安寺神祇四色祥云背景背景的衬托和景物的刻画同样为画面增彩不少㊂青龙寺腰殿壁画的背景以祥云和多种器物为主,使主体神祇人物之间的联系更加自然,同时,使得整个队伍恍若置身于市井闹区,在纷繁复杂之中多了一些秩序,使整个画面动静相宜,收放自如㊂这样的手法在其他山西水陆壁画之中同样存在㊂而在拥有众多水陆寺观壁画的晋北地区,最为代表的当数浑源县永安寺传法正宗殿水陆壁画㊂此殿最为宏大的当数殿门正对之北壁的十大明王像(图5),整个像体高3米有余,是国内水陆寺观壁画当中最大的绘像㊂其余东㊁西㊁南三壁均有壁画,共有神祇124组㊁700余身㊂ 1 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堪与永乐宫壁画相媲美㊂永安寺传法正宗殿水陆壁画设色艳丽,工细有余㊂整个壁面五彩斑斓,人物造型的刻画没有青龙寺腰殿水陆壁画严谨,但装饰性十分强烈㊂其神祇五六人为一组,独立成画㊂每组神祇的周围都有青㊁绿㊁黄㊁红四色祥云图7 青龙寺腰殿东壁1 此数据为田野考察所得㊂图8青龙寺腰殿西壁图9青龙寺腰殿南壁为背景(图6)㊂在各组神祇的穿插交流当中也缺少青龙寺腰殿壁画的顾盼生动,整体形象显得过于呆板㊂在永安寺传法正宗殿水陆壁画的壁面上并未找到其绘制年代,就其色彩和绘制风格来看应为明代中期之作品㊂虽然永安寺水陆壁画在艺术价值上稍逊于青龙寺腰殿壁画,但从其地域来看,永安寺传法正宗殿水陆壁画的造型特征和神祇布局代表了晋北水陆寺观壁画的基本形式㊂就此,这两堂南北壁画的不同式样代表了晋南与晋北水陆寺观壁画的主体特征与表现形式㊂这四幅图像(图7㊁8㊁9㊁10)为青龙寺腰殿之东西南北四壁神祇人物布局㊂艺术田野考察303Studyofart图10青龙寺腰殿北壁青龙寺腰殿壁画的东西壁神祇图式排列代表了晋南水陆寺观壁画的典型图式特征㊂其上部所绘图像形体较大,为三世佛,二弟子,二菩萨的佛教典型壁画式样(图11),表示了本堂水陆绘画的主神为佛教神祇㊂同时,东西两壁的佛教神祇也占到了整体壁画神祇数量的三分之二㊂转到南北两壁,同样,大量的佛教神祇占据着主导的地位㊂首先是北壁西侧的面然鬼王和九横生死众及东侧的六道轮回与八寒地狱,然后是南壁上方的十大明王,这些都是佛教神祇(图12)㊂留给道教和儒教的只有少量的空间来描绘城隍伽蓝众㊁护齐护戒众㊁往古文武叶赞众㊁往古孝子顺孙众等神祇㊂虽然这些神祇人物描绘同样精彩,但在数量和空间表现当中,佛教人物是占有统治地位的㊂所谓的 水陆无碍道场 和三界诸神,只是以佛教为主体的功能性超度法会,此时的道教和儒教还只是陪衬㊂同时,青龙寺腰殿壁画的构图形式为放射状三角形的构图(从三世佛到护法善神),这样的构图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体神的功能㊂在整体空间的布局上,青龙寺(南壁)巧妙地利用了上下两层的空隙,将四值使者分列其中(图13),使得画面上下两层看起来疏密结合,松紧有度㊂将中国画当中的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构图原则进行了贯彻㊂同时,在北壁西侧的面然鬼王与阿难的表现当中(图14),画者巧妙地利用阿难作为接引神完成画面的收尾,这是一种富有哲理的绘画精神,也是对壁画的意趣构图㊂因此,青龙寺腰殿壁画所表现出来的图像形式是受中国传统文人绘画影响的布局与结构,其神祇图式是以佛教精神为主体的表现形式㊂。
西来寺水陆画“监斋神”图解
西来寺水陆画“监斋神”图解作者:薛桂花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9期西来寺位于乐都县碾伯镇东关街。
据寺院山门东间山墙上墨书的《佛门弟子杨蕃创建佛寺始末根缘记》记载:西来寺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落成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有390多年的历史了。
该寺院在清代康熙、光绪年间曾有过修葺。
西来寺曾以它古朴雄伟的建筑、精湛的浮雕泥塑佛像和明代珍贵的“水陆道场”绢本画而著称于世。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又称“水陆道场”、“水陆会”、“水陆大会”、“水陆仪”、“水陆斋仪”、“悲济会”等。
从名称的繁杂可以想见它的流传之广。
“水陆法会”是中国佛教佛事活动中举行的一种颇为隆重的经忏法事活动,举行法事时一般以7昼夜为期,多则可达49昼夜。
参加法会的僧人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规模盛大。
水陆画是中国古代寺庙中做“水陆法会”时所用的重要宣传媒介。
水陆画并无一定幅数,依法事规模而定,多者70幅,少则32幅、20幅。
水陆画在举行法会时悬挂在佛教寺院里的,法事活动完毕后再收藏起来。
“水陆法会”,分上、下堂两部分。
上堂供挂诸神、菩萨、缘觉、声闻、祖师、明王、护法及天竺古仙人,水陆撰作者诸人士像;下堂为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六道、五岳、河海大地、神龙、儒士神仙、城隍土地、善恶诸神等像。
水陆道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时。
据佛教史籍记载,梁武帝夜梦神僧对他说:“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做水陆大斋普济群灵?”于是梁武帝创立法会,始创水陆仪轨《慈悲道场忏法》,在江苏镇江金山寺最初举行,超度水陆上的一切鬼魂,普济众生。
后来曾有一段时间衰落,从唐代起又复兴,到宋代就广泛流行开来,很快普及全国。
有富人独立营办的称“独姓水陆”,一般百姓贫穷不能独办,联合起来举办,则叫做“众姓水陆”。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就曾为亡妻王氏举办过,并撰《水陆法赞》16篇,称“眉山北水陆”。
揭秘民间水陆画的内容和传统文化价值
揭秘民间水陆画的内容和传统文化价值作者:王筱燕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作为最早用于佛教寺院进行水陆法会道场专用的神像画,青海乐都西来寺珍藏的一组由24幅绢本画组成的民间水陆画不但保存完整而且极具艺术水平。
因此本文意图以此为例揭秘民间水陆画的内容和传统文化价值。
关键词:青海乐都西来寺;民间水陆画;水陆绢画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180-01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今在我国青海乐都县西来寺、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山东泰山岱庙等地的寺庙中都先后发现了现存于世的水陆画。
这些民间水陆画的存在不但极具文化艺术价值并且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研究价值。
然而因为水陆画和佛教的水陆法会密切相关,随着水陆法会的逐渐消失让这种在我国宗教绘画中拥有重要地位的水陆画也正在渐渐销声匿迹淡出人们的视野。
可见,针对我国水陆画的内容形式以及传统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对于继承和保护我国宗教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水陆画的定义水陆画大多数由民间画工所作因此属于中国民间绘画的一种,但同时水陆画也是我国佛教或道教寺院以及儒教或民间举行水陆法会的时候道场供奉所用的宗教绘画。
在绘画技法上,水陆画传承自敦煌壁画,其应用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技巧,不仅画面颜色鲜艳明丽,且刻画的人物侧重于内心世界的表达,无论是勾线、还是造型在感官上都给人以细腻真实之感,刻画的环境与人物相互融合且赋予丰富的想象力,看上去具有明显的宗教特色。
在绘画颜料上,因为应用的是自然界矿石的提炼物,所以即使历经成百上千年也仍崭新如初,颜色鲜明不褪,在我国成为工笔重彩人物画领域中的珍贵遗产。
二、不同形式水陆画的特点按照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水陆画被分为两种形式——壁画和卷轴画。
壁画,顾名思义,绘制于殿堂的四壁,融于殿堂功能,气势恢弘。
卷轴画,则是用纸质绢画作为主要材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伸展悬挂并方便携带保存。
山西博物院藏|明代宝宁寺水陆画(局部放大)
山西博物院藏|明代宝宁寺水陆画(局部放大)
水陆画是在佛寺举行水路道场时悬挂的一种宗教画。
右玉县宝宁寺水陆画共有139幅,细绢质地,尺幅大多高120厘米,宽60厘米。
虽为不知名的民间匠师所为,但画工深厚,非一般画匠所能比。
所选此幅内容十分丰富,上层绘士、农、工、商,以及医生、占卜师等,下层绘戏曲、乐舞及杂技演员,人物众多,形象鲜明。
这些水陆画除了传统的描写佛教鬼魅、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的作品之外,还有少量反映当时战乱、灾荒、病痛、流离等社会生活内容的题材。
这些社会题材的描绘细腻生动、耐人寻味。
山西博物院藏的宝宁寺水陆画全堂共一百三十九幅,创作于明天顺年间(1460年前后)。
博物院只展示其中的几幅而已,而且常年不换展,虽早年有画册出版但效果堪忧。
图片均为高清图,查看大图效果更佳。
▽
书画︱国学︱养生︱茶道︱鉴赏︱收藏———【
———【来源:网络】———。
古浪县博物馆馆藏水陆画赏析
古浪县博物馆馆藏水陆画赏析作者:景泽时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9期摘要:文章对古浪县博物馆收藏的水陆画部分图像进行了诠释,简要介绍了水陆画的内容、产生和发展,及其社会作用和价值,从文化内涵和情感诉求等方面,探讨了水陆画的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古浪县博物馆;水陆画;作用;价值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9.0060 前言古浪县博物馆馆藏水陆画共42幅,除中央的3幅大佛像外,其余均高约260厘米、宽约110厘米,以细绢为底,用藏蓝和黄色团花花绫装裱,绘制精美,装帧考究,对明清时期河西地区宗教、美术、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基本情况水陆画按照人物、神祇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有关佛教派系的佛、菩萨、明王、罗汉和護法神;二是道教派系的有关神祇,还有中国民间神祇,如三清四御、十二真君、二十八宿、十二宫、十一曜等;三是佛教和民间信仰并已汉化的各种龙王众、十大阎王、阿修罗等;四是儒家代表人物,如玉皇大帝、孝子顺孙、忠贞烈女等。
现选其中几幅有代表性的水陆画略做介绍:1.1 释迦牟尼佛佛绀色螺发,有顶严,面相圆满,细眉长鼻,慈目下视,双耳下垂,袒胸,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搭腿下垂,跏趺坐于宝莲之上。
宝莲之下为六面束腰金刚宝座,座腰处有两身金刚力士坐于阶沿。
佛内着镶边白色长裙,腰束绿帛带;身着镶莲锦边绿大衣;外披右肩半披式红色田相袈裟,袈裟覆及腿面。
佛身后有圆形火焰缘头光、身光,佛顶之上垂流苏华盖,周边布满祥云。
画面采用红、绿、黄、蓝、白诸色,艳丽繁富,搭配自然生动,装饰效果很强。
1.2 多宝佛佛绀色螺发,有顶严,面相圆润,细眉长鼻,慈目下视,双耳下垂,袒胸;左臂下垂,左手撒下珊瑚枝、珍珠、金银锭等财宝;右臂曲折上扬,右手倒持镶金蓝色琉璃长颈宝瓶,赐下琼浆甘露及食粒;右足踩粉莲,左足踩白莲,立于祥云之上。
佛内着镶边蓝色长裙,腰束白色帛带,帛带下垂至足;身着镶边绿大衣;外披右肩半披式红色田相袈裟。
古浪县博物馆馆藏明代《水陆缘起图》相关问题探讨
古浪县博物馆馆藏明代《水陆缘起图》相关问题探讨《水陆缘起图》是一幅明代佛教绘画作品,现收藏于古浪县博物馆中。
该作品以佛教故事为主题,描绘了如来在水陆两界的传说。
本文就古浪县博物馆馆藏《水陆缘起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作品历史背景《水陆缘起图》创作于明代中期,是一幅代表性的佛教绘画作品。
自唐宋时期以来,佛教艺术一直在中国得到重视和发展。
明代时期,佛教绘画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许多佛教寺庙都有大量的佛教绘画作品。
此时期的佛教绘画作品常常具有精细的绘画技巧、绚丽的色彩和深厚的宗教内涵。
二、作品概述《水陆缘起图》长约12米,高104厘米,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连环画,共44幅,描绘了佛教《大圆满修持》中如来在水陆两界张榜招摇的传说。
作品以顺序递进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细节丰富,色彩鲜艳,构思巧妙,是一幅佛教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作。
三、作品价值《水陆缘起图》在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宗教价值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大量的细节描绘,反映了当时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
作品还记载了佛教故事,传达了佛教思想和信仰。
此外,作品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可以反映明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四、作品研究对于《水陆缘起图》的研究,可以从艺术史、文化史、宗教史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在艺术史上,可以研究作品的绘画技巧、色彩运用、构图等方面,探讨作品与当时佛教艺术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在文化史方面,可以从作品中了解到明代佛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情况。
在宗教史方面,可以研究作品所描绘的佛教故事和如来在佛教中的地位等问题。
五、结论《水陆缘起图》是一幅重要的明代佛教绘画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宗教意义。
其细节丰富,色彩鲜艳,构思巧妙,是佛教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作。
对于该作品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佛教艺术、信仰和文化传承情况。
西来寺的明代水陆画《菩萨王赴会图》
西来寺的明代水陆画《菩萨王赴会图》
邓玉秀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 西来寺位于乐都县碾伯镇东关街.据寺院山门东间山墙上墨书的《佛门弟子杨蕃创建佛寺始末根缘记》记载,西来寺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落成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有39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总建筑面积为2184平方米.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邓玉秀
【作者单位】乐都县文物管理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破解"神秘肉团"之谜--西来寺明代水陆画"太岁"考释 [J], 白万荣
2.西来寺明代水陆画"天龙八部"诠释 [J], 白万荣
3.青海乐都西来寺水陆画“五瘟使者”与疫病的鬼神想象诠释 [J], 蒲天彪
4.西来寺水陆画第21、24图考释 [J], 蒲天彪
5.宝宁寺明代水陆画的线描特点 [J], 李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佛教水陆画:水陆法会源流
佛教水陆画:水陆法会源流在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公元505~516年)的南朝,出现了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有影响的崇佛皇帝——梁武帝。
有一天,梁武帝在龙榻上梦到一位神僧来访。
这位神僧告诉他:“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梁武帝梦醒以后,召集朝内的群臣,将自己的梦境告诉群臣,询问群臣的看法,但群臣间没有人能明白梦境的含意。
这时,南朝国师宝誌禅师认为梦境必有缘由,劝武帝广寻群经,以求答案。
于是,梁武帝即于法华殿迎清各种佛教经典,早晚和宝誌禅师一道批览群经,待阅及“阿难遇面燃鬼王”的典故后,才恍然大悟。
这个典故是这样的。
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难在林间修习禅定时,忽然看见一位浑身皮包骨头、满脸火焰熊熊燃烧,痛苦异常的鬼王,来到阿难面前。
阿难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鬼王回答:“我叫面燃,特地来告诉你,你三天以后,也将堕落饿鬼道,和我一样痛苦。
”阿难焦急地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样的果报呢?”鬼王告诉阿难:“如果你能在明天布施百千个饿鬼及百千个娑罗门仙,各施一斛饮食,并供养三宝,仗此功德,即可增寿,避免此果报。
”阿难出定后,内心惊恐不已,忙向佛陀禀报。
佛陀便教阿难《陀罗尼施食法》,使加持过的食物成为法供,可以上奉佛法僧三宝;平等下施饿鬼等众生。
食物经观想修法后,由少量观为无边无量,施食给所有的鬼众,消除众鬼的痛苦,令他们舍去鬼身,生于天上。
阿难因此获得解脱。
梁武帝明悉这个缘由后,即与宝誌禅师一道以《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陀罗尼》施食法为核心,花了三年时间制成了水陆仪文。
水陆仪文制成后,梁武帝便在宫内修建道场,于佛前不点灯烛,手捧仪文,向佛发愿道:“若此水陆仪文能资助六道,广度有情,符合佛法,愿我礼拜后,灯烛不自明;否则,则灯烛晦暗如初。
”发愿之后,武帝开始在佛前执礼。
第一拜拜下,顷刻之间灯烛自然通明,光照大殿;第二拜拜下,宫殿微微晃动,示现安祥;第三拜拜后,天空飘下香花,预示祥瑞。
从水陆画看清末四川民间的十王信仰
作者: 周雅非
作者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四川成都610072
出版物刊名: 中华文化论坛
页码: 100-106页
主题词: 水陆画;四川民间;十王信仰
摘要:水陆画,是佛教、道教举办水陆法会所必需的神像画.最近,成都发现了一大批明清时代的水陆画.其内容题材极其丰富,为研究明清以来四川地区的宗教信仰、风土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本文以清末的一组《十殿冥王图》为史料,依据佛道经籍所载,对图中的主要内容、神真、图像加以分析,以此了解四川地区民间的十王信仰.。
水陆画中的鬼子母图像
水陆画中的鬼子母图像
李翎
【期刊名称】《吐鲁番学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现存水陆画大多属于明清遗存,主要作品有宝宁寺水陆画、北京法海寺壁画、甘肃永登感恩寺金刚殿栱眼壁画、河北毗卢寺壁画、河北蔚县重泰寺壁画、河北正定隆兴寺壁画,以及山西浑源永安寺、山西稷山青龙寺、山西灵石县资寿寺、四川广汉龙居寺、四川平武报恩寺万佛阁、四川新津观音寺毗卢殿以及日本藏宁波所出的水陆画等.在这些水陆画当中,出现了许多有趣的鬼子母及鬼子母变体以及鬼子母的组合图像,说明一种信仰在民间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新创造.作者分析了有典型意义的鬼子母图像的图像样式来源及其图像学意义.
【总页数】18页(P82-98)
【作者】李翎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61
【相关文献】
1.水陆画图像的文化价值——以石家庄毗卢寺水陆画为例
2.中国画中的佛教人物——鬼子母
3.水陆画中的道教图像探析
4.山西地区水陆画中冥府图像研究(上)
5.山西地区水陆画中冥府图像研究(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惊叹!宝宁寺水陆画的高清细节,展现佛教绘画的精妙技法(素材图)
惊叹!宝宁寺水陆画的高清细节,展现佛教绘画的精妙技法
(素材图)
宝宁寺水陆画是现存唯一一套完整的水陆画全图,由宫廷画师绘制,代表了当时佛教绘画的最高水平。
宝宁寺水陆画特由朝廷募集画师绘制,百幅巨制由多人分工合作完成,非出自一人之手笔。
留心观察,即可看到所画圣凡人物在笔法风格上各有趣味格调的不同。
如佛和菩萨尊像,用笔工稳,线条圆转细劲,设色浓丽而沉着,有高古笔法的气韵。
再如明王护法,笔法劲利,线条变化飘举,得“吴带当风”之神采。
而六道众生,行笔顿挫,线条方折闪断,是明代院体浙派的风尚。
人物场景中的树石房舍则另有样式来源,松为蟹爪样,石用斧劈碜,雪地起寒林,屋木作双钩……如此总总,样样有其来历,皆是合作的气象。
然而,由于此套作品为山西博物院秘藏,世所能见者仅早年所出之印刷质量低劣画册一本,其博物院所展出者亦仅数幅原作,致使吾人无从得见其画作细节。
对于学习和传承佛教绘画艺术实为一件憾事。
今有幸于网上得到四十余幅此画局部之高清细节图,吾观之当下被其技法折服,虽未见全豹,亦可得见其笔墨之精妙。
不敢私密,公之于众令喜爱佛教艺术之方家同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来寺水陆画第21\24图考释作者:蒲天彪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4期[摘要]青海西来寺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寺内珍藏有一组(24幅)水陆道场绢本画,保存完整,色彩艳丽,所绘人物栩栩如生,神态逼真,用笔纯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水陆场绢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种形式,形象多为佛、菩萨、神道、鬼怪及社会人物等,可以说是一种集我国古代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题材内容之纷然杂陈的艺术创作。
该寺保藏的24幅水陆画所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就西来寺水陆画第21、24图进行考释,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乐都;西来寺;水陆画[中图分类号]K8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23-03西来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碾伯镇东关街,该寺院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
寺院创建不久,绘制了一组(24幅)水陆道场绢本画,质量上乘,保存完整,色彩艳丽,所绘人物栩栩如生,神态逼真,用笔纯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水陆画是中国民间绘画的一种,内容多为菩萨、诸天、鬼怪,有独幅人物,也有整套故事,供佛家、道家及民间举行宗教仪式,做水陆道场法会时悬挂。
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又称水陆道场、水陆会、水陆大会、水陆斋、悲济会等,是中国寺庙佛事活动中非常隆重的经忏法事活动,举行法事活动的时间较长,少则7天,多则49天,参加法事的僧人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规模盛大。
水陆法会期间,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供品以饮食为主,旨在“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四生。
水陆法会又分上堂和下堂两部分,上堂画有神、菩萨、明王像、罗汉像、缘觉像、印度古仙人像;下堂有清天像、阿修罗像、阎王像、鬼卒像、地狱像、城隍土地像、畜生像、众生像,其中诸天像和诸神像,多掺杂道教画。
水陆画可以说是一种集我国古代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题材内容之纷然杂陈的艺术创作。
西来寺保藏的24幅水陆道场画内容十分丰富,限于篇幅,本文只就西来寺水陆画第21、24图作一诠释。
西来寺水陆画第21图是一幅“往古孝子顺孙、往古诸子百家、桥梁路倒孤鬼”图,该图长150厘米、宽83厘米。
全图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右绘比丘二身,身着袈裟,双手作揖状。
俗人四身,皆身着各色交领袍服,三人戴幞头,一人戴小冠,二俗人手持笏,二俗人双手合十。
前一身着水红色圆领长袍童子掌幡,幡上书“比丘比丘尼道士”七字,左绘一身着蓝衣、肌肉暴突、赤脚者,左手提一条鱼,似为王祥。
①后一身着水红交领长袍束发者,手端一雕像,似为冰郎。
再后一身着绿袍、束腰带者,左手抱锄,右手提箕,似为郭巨。
②后中一身披兽皮衣者,右手提罐,左手持箭,左侧身着交领红袍,束腰带,手持竹笋,中有一身着圆领长袍束腰带童子掌幡,幡上书“往古孝子顺孙”六字。
中层绘人物九身,服色各异,右前一童子掌幡,幡上题“往古诸子百家”六字。
在这九身人物中两身戴黑沙幞头,一身戴小冠,两身戴东坡巾者,其中四身袖手,一人手持书卷,一人正在读书,一人怀抱一弓,一人手持一棍,一人手持画像。
在这些人物中,有的已鬓髯苍白,有的年纪略少,尽管他们的意态不同,但都风流儒雅,一望而知为古代文学艺术家的形象。
下层右绘一桥,左绘瘦如柴骨的六饿鬼,一饿鬼掌幡前行,幡上题“桥梁路倒孤鬼”六字,其余五鬼皆双手作揖状,往桥西行,似渡地狱[3]中的“奈河桥” [4]此图形象地描绘了地狱中的饿鬼形象。
在民间,人们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让其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话传说相结合,再和佛教“六道轮回”说融合,通过迷信附会,造出许多新的吓人的故事来,如奈河(奈何)桥、黄婆送“迷魂汤”、望乡台、牛头、马面、无常、勾魂牌等。
在民间寺院里,阎王像已彻底汉化,多作浓眉巨眼虬髯王者像。
女王不合中国国情,早已暗中取消,在阎王身后常跟着几个中国籍的判官,牛头、马面之类,手持毛笔、账簿、勾魂牌、锯齿、大砍刀等中式道具。
这些画面在中国寺院壁画中经常出现。
佛教吸收了南亚次大陆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并自由地变化改造,提出“三界”说。
即一切“有情众生”都处在“生死轮回”过程中,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内。
只有达到涅槃境界成佛,才能超脱三界外,升入不生、不灭的西天净土极乐世界。
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的一界,食欲、淫欲、地狱、畜生、饿鬼都在此界内,诸天神均也在此界内。
重庆市丰都县有一座“鬼城”,其居于旧县城北名山之上,内设造了阴阳界、奈何桥、玉皇殿、鬼门关、三十三重天,称为“阴曹地府”。
丰都鬼城依山而建,飞檐斗拱,雕花镂空,阴森恐怖。
西来寺水陆画第24图是一幅“清烟饿鬼、欠债负命、冤家债主、车碾马踏、蛇伤等众、山精石怪、一切等众、投河落井、客死他乡”图,即“地狱图”。
该图长148厘米、宽82厘米,全图分上、中、下三层。
上层右绘大小饿鬼六身,饿鬼欲食,食物变火,左上方挂一牌,牌上书“清烟饿鬼”四字。
右绘债主和负债者数人撕打,右上方挂一牌,牌上书“欠债负命冤家债主”八字。
中层绘一车碾人身而过,一马踏小孩而过,一虎咬人,一树洞出蛇咬一裸人身,右上方挂一牌,牌上书“车碾马踏虎咬蛇伤等众”十字。
下层左绘一戴冠扛戟红面孔者,前左绘“山精石怪”八身。
右绘“投河落井客死他乡者”五身,皆作悲哭、求救状,其中两男性裸上身,作求救状,一身着黄裙红衣女者在岸边求饶,前两人,一人在水中,手持靴,一人在岸边,作痛哭状,左方挂一牌,牌上书“山精石怪,一切等众”八字;右方挂一牌,牌上书“投河落井客死他乡”八字。
地狱又称“十殿阎君”、“十殿阎王”,简称“十王”,是中国佛教所传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之总称,据说始于唐末,即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
分居地狱十殿,即一殿阎君秦广王、二殿阎君初江王、三殿阎君宋帝王、四殿阎君伍官王、五殿阎君阎罗王、六殿阎君卞城王、七殿阎君泰山王、八殿阎君都市王、九殿阎君平等王、十殿阎君转轮王。
后道教也沿用此说。
地狱(十殿阎君)虽然宣传的是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内容,但也抨击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平等现象,诸如不忠不孝、欺人作恶、贪脏枉法、勾搭通奸等。
或咒之以阴间得报,或描绘成图像以泄心头之愤,劝诫世人改邪归正。
地狱是梵文Maraka(那洛迦)的音译,亦译“不乐”、“可厌”、“若具”、“苦器”等。
地狱在佛教“十界”里,是“兴道”中的恶道之一。
十界依次为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前四者称为“四圣”,后六者称为“六凡”或“六道”。
“四圣”是已脱离生死轮回之苦的超凡八圣者,而“六道”则在“秽土”中轮回往复,受尽磨难。
“六道”中的畜生、饿鬼、地狱又称“三恶道”,地狱则为恶道之最。
在地狱里,“千百夜叉”以及恶鬼,中牙如剑,眼如电光,手持铜爪,拖拽罪人,复有夜叉,执大铁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抛空翻接,或置床上,复有铁鹰,啖罪人目。
复又铁蛇,纹罪人颈。
百肢节内,意下高钉,拔舌耕犁,抽肠锉斩,烊铜灌口,热铁缠身。
还有“坐火莲花,诸铁嘴虫,纵身毛孔,啮含其驱”,以及“五脏抽取,磨锉成粉,历历得受不尽”等令人毛骨悚然的种种酷刑。
据《俱舍论》卷8、11和《大乘义章》卷8记载,有“八大地狱”(亦称“八热地狱”)等活地狱,生此者相互残杀,凉风吹来死而复生,更受苦难;黑绳地狱,以黑铁绳绞勒罪人;众舍地狱,以众兽、刑具等配合,残害罪人;号叫地狱,罪人受尽折磨,发出悲号;大叫地狱,罪人比前狱受到的残害更甚,大声号叫;炎热地狱,以铜镬、炭坑煮烧罪人;大热地狱,罪人所受煮烧比前狱更甚;阿鼻地狱,梵文的音译,即“无间地狱”,重罪者附入此狱,备受刑罚,一刻不停,无有间歇,故称“无间地狱”。
佛教还有名目不同的地狱,中国民间则广为流传十八层地狱之说。
十八层地狱场面阴森,恐怖残恶,佛教为了“劝善惩恶”而设地狱,用来慑伏人心。
另据佛经,阎摩罗统属八大地狱,每一大地狱下分设八炎火地狱、八寒冰地狱,合称十六小狱。
按此建制,八大狱共有一百二十八小狱,连同大狱本身,为一百三十六狱,后来与汉地迷信传说结合,统一变化成十八层地狱。
十八层地狱中第一是刀山地狱,鬼卒用钢叉将罪人抛向刀山利刃宰身,痛苦万状;第二是黑暗地狱,又名“地解地狱”,将罪人放在夹板中,由鬼卒用大锯自项门一直锯下,剖心断肠,五脏皆裂;第三是剥皮地狱,用尖刀将皮肤从上到下细细剥开,零碎痛苦,十分难熬;第四是抽肠地狱,用刀钩出脐头,将肚肠抽出,其痛彻骨;第五是火坑地狱,推入火坑,烧的血尽肉枯,惨苦万分;第六是血污地狱,丢在血污池中,任凭虺蛇啄食,脱肉断筋;第七是车裂地狱,五辆马车各系罪人头及手足,推动车马,将人分裂为五地;第六是拔舌地狱,用钝刀割舌;第九是幽枉地狱,几百条石柱上铁钻可以自动飞下,皆钉入罪人身体;第十是寒冰地狱,狱中阴森寒冷,冷骨裂肌,痛楚无限;第十一是油锅地狱,受沸油煎熬,其苦无比;第十二是丰都地狱,先吞一颗铁弹,然后鬼卒对胸前一击,使铁弹爆裂;第十三是推磨地狱,罪人入此地狱,被磨成肉酱;第十四是椎捣地狱,推入石臼,用杆徐捣,致成肉糜;第十五是脱壳地狱,用铜柱炮烙,致使全身脱皮;第十六是抽筋地狱,将皮肤划开,全身大小之筋,一根一根被抽尽;第十七是秤钩地狱,用钩倒挂,使骨节离散,筋断决裂;第十八是阿鼻地狱,各种刑罚复加,后用巉岩压下,永世不能翻身。
有一部《十八泥犁经》专讲十八层地狱内幕,极为怪诞,其第一狱以人间3750年为一日,30日为一月,12月为一年,罪鬼在此狱服刑须经1万年,此数相当于人间135亿年。
其第二狱以人间750年为一日,罪鬼在此狱服刑须经2万年,此数相当于人间540亿年。
以下各狱之服刑时间均以前一狱之刑期为基数递增两番,如此计算,第十八狱之刑期,相当于人间23亿亿亿年以上,纵观此十八层地狱,犹如一座倒置的时间金字塔,罪鬼堕入其中,永世不得翻身。
据《阎王经》讲,各类鬼魂在各殿依次受刑受苦之后,最后押解到第十殿交与转轮王。
此殿是专管投生的,凡发往阴间者,都要先灌一通“迷魂汤”,使他们忘掉生前之事,才能放行。
在阴间掌管发放“迷魂汤”的是一位老妪,尊为孟婆神。
据《玉历至宝钞》讲,孟婆生于前汉,知书达礼,喜诵佛经,凡是“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事不想,在世惟劝人戒荤吃素”。
她活到81岁,鹤发童颜,终生未嫁。
因为她姓孟,人们便尊称她为“孟婆阿奶”。
这位孟阿奶后来入山修道,成了冥神,阎王爷最担心从阴间投生出去的人了解前世因果、地狱真相,泄露了“阴机”,于是选中孟婆,请她当老板娘,专门向转世诸鬼赠送一大碗“迷魂汤”,据说“迷魂汤”用人间的一些药物合成似酒之物,分为甘、苦、辛、酸、咸五味,鬼魂到此都必须喝完“迷魂汤”方能投生。
六道中的“饿鬼”音译为“薜荔多”、“闭丽多”等,据说种类很多,总的特征是苦于饥饿,说它腹大如鼓,躯体大如屿山,咽喉细如针眼,进食艰难,水米难以吞咽,没有人给他们举行祭祀,使之常受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