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0“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120“问”
一、谁“问”,“问”什么?谁“答”,“答”什么?
笔者按“问”者的身分加以梳理,通过表格,呈现这一部分内容。
《论语》120个“问”字,直接发问113次(因另有7个“问”字是在感
叹句和叙述句中出现)。
梳理整合表中的113次“问”,可以清晰地看出:谁“问”,“问”什么?(表中的“问”什么内容,有些部分是笔者提取的关键
词或者概括)谁“答”,“答”什么?(表中的“答”什么内容,有些部分也
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下面对113次“问答”作类化性地阐释。
1.诸侯君王卿大夫之“问”:概括来说,“问”的是“政”,“答”的是“仁政”。
从具体章节来看,除直接“问政”的篇章季康子问仲由、赐、求可
从政?(6.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2.1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12.17、12.19),定公问: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有诸(13.15)?叶公问政(13.16)以外,还有问孝、仁、拜神、弟子好学、患盗、陈(阵)等,但这些“问”都
可以说是问“政”思想行为的关联,或者说是君王卿大夫以问“政”为目的而
引发的“问”。
从孔子的回答来看,都是围绕孔子的思想核心“为政以仁,为政以礼”来
回答。
如“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15.1)”孔子的回答与“遂行”就是明确反对卫灵
公的“武治”治国思想,表达了“礼治”“仁政”的思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孔子的回答赋予了“君臣父子”名分的道德内涵,要求各尽其职,各行其道,纠正不符合名
分要求的道德思想行为。
孔子针对当时存在的弑君、弑父,僭越的行为,仁德、礼仪人伦秩序的悖乱现象,发出了“正名”的呐喊。
治国安民就是要君臣“正”,尽其职,行其道,而道就是“合礼”的“仁道”。
孔子其他章节的回
答也是围绕“仁道”“礼治”的思想来阐发的。
2.孔子弟子之“问”:概括来说,“问”的是“仁”,“答”的是“仁”。
先来说“仁”,整部《论语》讲“仁”109次,而113次“问”中,孔子学生
直接问“仁”的也有13次。
如“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12.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12.22)”,“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3.19)”,“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17.6)”,还有其他
章节问“仁”及孔子答“仁”的内容。
孔子对弟子问“仁”有不同的回答,到
底“仁”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从孔子对学生曾参说的话可以推知“仁”的
真意:“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
“吾道”就
是孔子的整个思想道德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是“忠恕”。
孔
子对“忠”的定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30)对“恕”
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24)而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30)所以概括说“忠恕”就是“仁”。
3.孔子及他人之“问”:概括说“问”的是“礼”,“答”的是“礼仁”。
如“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
戚。
’(3.4)”,孔子回答的意思是,礼仪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礼”的根本不在形式而在人的内心真正合乎于“礼”的仁德,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3.3);孔子入太庙(周公庙),每事问的懂礼行为
及对周礼的恭敬态度(3.15);阙党童子不知礼的行为(14.44);厩焚,孔子问人不问马的“礼”问,“仁”问品德(10.17);曾子回答阳肤“为士师”的
“哀矜勿喜”的“仁道”劝告(19.19);子贡回答公孙朝,老师(孔子)的学
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19.22)。
“文王武王之道”的“道”不就是包含“礼”“仁”为主要内容的“道”吗!而“礼”是什么?《论语》中孔子没有明确回答,我们可以参见
《礼记》中孔子及言游谈及的“礼”:“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
’(礼就是做事的准则)”,“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
者与?’子曰:‘然。
’(子游问所谓礼,恐怕就是指导人们抛弃坏的而保全
好的行为吧?孔子说:“是的”)”。
所以孔子及他人之“问”,问的是“礼”,答的是“礼仁”。
二、孔子的思想体系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
而竭焉。
’(9.8)”。
“叩其两端”是孔子解决鄙夫之问的方法,在这里我把这种方法拿来,“叩其两端”――谁“问”,“问”什么?谁“答”,“答”
什么?用来解决《论语》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问题,明晰孔子的思想体系。
由以上对120“问”中113次“问”什么?“答”什么?的整合优化可以
得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包括恭、宽、信、敏、惠、忠、恕、孝、弟、知、勇、中庸等内容。
从“仁”的思
想体系出发,生发了孔子“仁政”的政治观:为政者应为民表率、礼让为国、
诚信教民、举用贤才、具备温良恭俭让等美德;生发了孔子“仁爱”的德行观:忠恕贯之、孝弟仁本、恭敬合礼、谨慎言行、忠信交友、君子修为、中庸之道、博施济众等仁德;生发了孔子“仁教”的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不愤不启、学文修行等教育观念;生发了孔子“仁学”的学习观:学诗学礼、持之以恒、三人有师、不耻下问、学思结合等学习观念。
当然,由于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出身地位、生活经历、学术思想以及所
受的其他影响等,决定了孔子思想体系形成的渊源是复杂的,不可能用一二个
词就能准确概括。
笔者在这里从“问”字入手所作的整合优化概括还难以具体、全面、深入,只是提出整合优化《论语》教学内容的一种思维方式,解决教学
内容繁杂的一种方法――“追问‘问’字,‘叩其两端’”法,以期或多或少
地解决教师教学《论语》无从下手,学生学习《论语》头绪繁乱,一头雾水,
教学效果不堪言说的困惑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