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必修2,高二下期,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教案 必修二 技术与设计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二技术与设计2》教案全套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一节:认识常见的结构(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分析1.从广义上了解结构的含义。
2.能够从自然界、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列举出具体的结构。
3.展示一些采用架、梁、拱结构的建筑物的图片,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
4.能够说明三种结构类型的各自特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无处不在的结构”的第一课时。
1.本课时要通过讲解列举关于自然界、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等各方面的结构例子,并对结构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明白“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2.本课时还要通过总结自然界、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等各方面的结构例子,来归纳三类结构类型的特点。
3.本课时意在培养学生对身边存在结构的感性认识,留意身边的各式各样的结构,培养学生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设计思想——结构理念,通过讲解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给学生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
教学重点:结构的含义(能够从自然界、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列举出具体的结构)教学难点:结构的类型(能够从结构本身外形和受力的角度来分析结构的特点)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对身边存在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不能准确把握结构的定义。
此外,学生不能准确地区分三类结构类型,特别是壳体结构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从身边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案例分析法和提问法,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交流互动等教学形式交叉和渗透灵活运用,并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
并及时让学生自主总结和归纳。
(二)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本课时对苏教版教材的内容编排加以调整,按照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教学过程中的顺序为:讲解相关的例子——总结概念——概念延伸——细化讲解,也就是先把无处不在的结构和结构的类型放在一起来讲解,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全套教学设计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一、技术的价值(一)教材内容分析“技术的价值”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其中包括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技术与人体现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价值。
技术与社会体现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
技术与自然体现技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
教学重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和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通用技术课程,虽然他们对技术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内涵并不是很清楚。
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理论性的,所以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与技术产品有机地联系起来。
特别是学生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比较陌生,难于理解。
因此教师要当好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的领路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⑵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经历案例分析和探究讨论的过程,理解技术的含义和技术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技术价值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技术,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解技术、需要技术和掌握技术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策略:选择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和鲜活有趣的案例。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讨论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知道技术的发展过程,感受技术的价值所在。
方法: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直观图片、详实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分配:2课时(七)教学流程: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二、技术的性质(一)教材内容分析“技术的性质”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二节内容,既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和专利性。
教材以“案例分析”、“马上行动”、“阅读材料”和“举例讨论”为主线,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进而让学生对技术有深刻的理解。
2.2流程的设计教学设计-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
流程的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流程设计的活动体验,分析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2.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流程设计,并用流程图表达出来。
3.通过流程设计,体会流程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流程设计,并用流程图表达出来。
通过流程设计,体会流程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任务引导法教学过程任务一分析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1.情境导入情境展示:孙宇妈妈平时在家没有固定摆放的地方,随意乱放,所以她总是不停地找。
孙宇决定送给妈妈一个亲手制作的架,方便妈妈摆放。
体验目的:通过简易架的制作流程设计,分析流程设计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
活动准备:材料:三合板、支架的设计图纸。
工具:美工刀、线锯、手电钻、尺子、铅笔、砂纸等。
主要过程:1.同学们分成两部分,甲组同学独立制作,乙组同学以同桌为一小组合作完成。
2.根据要求,确定环节及时序,并画出流程图。
3.制作与组装任务二设计金属笔筒加工流程1、情境导入流程设计,第一,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和任务,明确流程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
第二,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
不同的设备和人员条件可能导致不同的流程设计结果。
第三,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
第四,分析各事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环节。
例如,一个产品的生产流程设计一般由材料准备环节、加工环节、组装环节、产品质量检查环节等组成。
这些环节中分别应该安排哪些工作,是串行工序还是并行工序等。
第五,选择种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
对于有严格时间要求的时序,要标注时间。
一个流程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反复的修改,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2、案例分析金属笔筒制作与装配的流程设计如图222所示的金属笔筒可分为三个部分:笔筒1 (高)、笔筒2(低)、铭牌。
其中,笔筒包括筒身与底板:两笔筒可分可合,笔筒之间有一定的连接结构;铭牌制作后还要与笔筒连接。
通用技术教学计划(必修2)
通用技术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
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辟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 1》,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
《技术与设计 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普通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质。
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普通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量问题。
四、实施措施1、在开学初将高 11 班金额高 12 班学生分为 6-8 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一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索、试验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全册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全册教案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实生活相关的通用技术内容。
2、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设计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学习重点】:1、学生了解面向生产与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对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的几个主题融为一体学习,把握好两个必修模块的内容;2、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学习过程】:【导读】:1、学习一门新课,主要掌握好三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课程结构及学分设置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2学分)《技术与设计2》(2学分)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2学分)一、什么是通用技术?通用技术: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和迁移价值的技术。
二、为什么要学《通用技术》?1)、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几乎无时不在,不处不在的客观存在,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
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人人必须修学的课程.a、运用科技手段可以改变物质材料的结构、性质或改变物质的种类。
b、运用科技手段可以变废为宝,将那些利用价值不高或没有利用价值或有害的物质变为有价值、高价值的物质。
从劳动者看------科技型人员成为主体劳动者。
我国的劳动力状况:一方面大量的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员下岗失业,一方面急需大量的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
2)、国际形式和我国的现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壮大,多数快速发展的行业受制与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成为“世界的加工厂”。
高二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教学计划
高二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教学计划课程简介《技术与设计2》是高二通用技术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基本的技术设计和制造工艺。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常见的材料、技术和制造工艺,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和制造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产品。
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制图技能和图纸阅读能力。
2.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三维模型的设计。
3.了解并运用现代制造工艺来制造出实际的产品。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制图基础1.1 制图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 制图的目的和意义 - 制图所涉及的图形和符号 - 制图所需的基本工具和规范1.2 基础图形的绘制和组合 - 直线、圆、多边形等基础图形的绘制 - 基础图形组合成复合图形的技巧1.3 基础图形的变换和投影 -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缩放 - 图形的投影类型和投影方法第二单元: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2.1 界面和工具介绍 - 软件的主要界面和功能 - 常用的绘图工具和物体控制工具2.2 三维模型的设计 - 三维模型的创建和编辑 - 三维模型的切割和组合2.3 三维模型的渲染和动画 - 三维模型的材质和贴图 - 三维模型的动画和演示第三单元:现代制造工艺3.1 材料与材料性质 - 常见的金属、塑料和复合材料 - 材料的硬度、韧性、延性等相关属性3.2 制造工艺与设备 - 常见的加工方法和设备 - 制造的流程和要点3.3 产品设计与实践 - 产品的功能和实际需求 - 产品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 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改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 + 实践」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将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行完成简单的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实践等任务,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度、发言质量、作业完成情况等。
2.平时作业(30%):包括上机实验、课堂小测验、个人学习笔记等。
高中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2 《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讲稿) 苏教版必修2
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讲稿) 苏教版必修2前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技术与设计1》模块,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技术世界,认识了技术及其主要特性;我们一起步入了设计殿堂,学习了设计的基本知识,体验了设计的初步过程,进行了设计的交流和评价。
应该说,在培养“技术素养”的进程中,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程的第二个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
本模块共有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
同学们会发现,在第一模块中的八个内容是用“章”来表示的,而本模块的四个学习内容则用来“单元”来表示,这是因为,第一模块的八个内容是彼此相连,且有递进关系的内容,而本模块的四个内容相对比较独立。
但并不是说它们没有关联。
实际上,这四个主题,也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这种联系可以理解为:系统是主体,结构是核心,流程是系统状态的变化,控制是对系统状态实施的干预。
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我们除了要继续加深对技术的认识和对设计知识的掌握外,同学们特别要对包含在这些专题里的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理解,并将这些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由于本模块内容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第一模块要强得多,同学们在学习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并要学会灵活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技术问题。
要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技术理论素养、技能素养和创新能力。
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为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而竭尽全力。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一节认识结构一、结构的涵义“结构”一词,对同学们来说可能并不陌生。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学习其它课程中,有哪些课程提到过“结构”?对!;在生物课中提到过:人体的结构;在政治课里有社会结构;在化学和物理中,有物质结构、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在语文课里接触过:文章的结构,在地理课中有地质结构。
看来,世界上的事物,大到宇宙,小到原子、分子;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有其自身的结构。
高二通用技术第二学期《技术与设计2》教学计划
高二通用技术第二学期《技术与设计2》教学计划高二通用技术第二学期《技术与设计2》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
“技术与设计2”模块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设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与设计的教学内容,是“技术与设计1”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深化。
本模块由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四个主题组成,侧重于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以及生活中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
这些对于高中生的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1、理解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初步掌握简单控制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能使用常用的规范的技术语言表达设计方案;3、能结合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形成设计方案并初步实施;4、学会从技术、环境、经济、文化等角度综合评价技术设计方案和实施的结果,增强革新意识。
三、实施措施1、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2、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3、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技术试验,领悟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能将它们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进行灵活运用,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中应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能否反映时代的发展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对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
5、课程教学全部结束后全面进行复习。
四、课时计划本学期是第二学期,每学期每周1课时。
五、《技术与设计2》教学内容安排表章节课时学习目标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 系统的分析(1)1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教案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教案教案名称: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常见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工程设计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鼓励他们在团队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常见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工程设计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如何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白板、示范工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实践用品。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视频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和意义。
2. 讲解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常见的工具和材料,如锤子、电锯、钳子等工具,以及钢材、木材、塑料等材料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步骤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提供一定数量的工具和材料。
2. 设计一个简单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手中的工具材料,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
3.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并执行他们的设计方案,通过动手实践来完成任务。
步骤四:成果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设计成果,并解释他们的设计理念和解决方案。
2. 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步骤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困难。
2.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设计一款简单的工具或材料的改进方案,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或科技创新竞赛,展示他们在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方面的才华和能力。
通用技术_技术与设计2全套教案课程
《无处不在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一)了解结构的含义。
(二)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三)通过学习椅面、简易桥梁的受力分析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展示一些采用架、梁、拱结构的建筑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无处不在的结构”的第一课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本课时要通过放映蜂窝、蜘蛛网、大树、动物的身体与器官等结构图。
通过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明白“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结构与设计”,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
人们将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本课时还要讲解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讲解应力概念。
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 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
应力从认识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的力与结构讨论, 通过有趣的小试验, 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结构概念教学难点:应力概念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纸板承受压力试验需要废旧纸盒的纸板和给纸板加压的重物,由于是第一个课时,不要求学生准备材料,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材料。
四、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对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一定的基础。
另外,学生在物理课中已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有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受力分析是物理课教学中的难点,多数学生在受力分析中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利用模型演示形变的情况,分析说明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等。
五、教学策略从认识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的力与结构讨论, 通过有趣的小试验, 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教学设计)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第一节认识结构一、教材分析1、本节主要内容介绍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结构的涵义,是学生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进而,使学生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并且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报告。
最终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二、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涵义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案例,充分让学生参与讨论、动手实验、演示实验等多种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二节探究结构(一)一、教材分析1、本节主要内容介绍本节内容从一个工程事故引入,以期加深学生对工程设计中质量安全重要性的理解。
本节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结构的性质:结构的稳定性;结构与强度;结构的连接;技术试验。
在“设计与实践”栏目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三脚架上施加重物的具体操作办法,进行技术试验时,应该观察及记录好内容,写出技术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和总结。
二、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指导学生的技术试验,加深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多种因素的了解;使学生认识技术试验是解决技术问题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二节探究结构(二)一、教材分析1、本节主要内容介绍本节内容从一个工程事故引入,以期加深学生对工程设计中质量安全重要性的理解。
本节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结构的性质:结构的稳定性;结构与强度;结构的连接;技术试验。
在“设计与实践”栏目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在三脚架上施加重物的具体操作办法,进行技术试验时,应该观察及记录好内容,写出技术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和总结。
二、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指导学生的技术试验,加深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多种因素的了解;使学生认识技术试验是解决技术问题的重要方法。
《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2》高二下学期必修二全套教学教辅资料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高二下学期必修二全套教学教辅资料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高二下学期必修二全套教学教辅资料本文档旨在提供高二下学期必修二《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的全套教学教辅资料。
以下是教材内容的简要介绍和教学辅助资源的提供:教材内容摘要1. 单元一:通用技术概述- 介绍通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探讨通用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 引导学生了解通用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2. 单元二:设计思维与创新- 研究并应用设计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研究并分析设计案例,理解设计背后的思考过程。
3. 单元三:产品设计与制作- 理解产品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研究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产品设计。
- 实践并制作简单的产品样板。
4. 单元四:工程制图与标准- 研究工程制图的基本规范和常用符号。
- 掌握绘制工程图纸的技巧和要领。
- 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家标准的相关知识。
5. 单元五:工艺流程与控制- 研究工艺流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 探讨如何优化工艺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 研究并应用控制技术,实现工艺过程的自动化。
教学辅助资源提供1. 教材配套课件- 提供与教材内容相符的课件,便于教师展示和学生研究。
2. 题和练册- 提供大量题和练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指导书- 提供详细的实验指导书,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课程。
4. 辅助研究资料- 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和在线研究资源,供学生深入研究和扩展知识。
总结:本文档为高二下学期必修二《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的全套教学教辅资料,涵盖了教材内容摘要和教学辅助资源的提供。
通过这些资源,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并且培养设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用技术二教案全套_(32课时)_67页
通用技术二教案全套 (32课时, 67页)一、教学目标1.了解通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通用技术的主要内容和要点;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课时内容1通用技术的概述2通用技术的基本原理3通用技术的应用领域4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5数据通信的编码与解码6数字通信系统的拓扑结构7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8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9数字通信系统的调制技术10数字通信系统的解调技术11数字通信系统的误码控制12数字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13数字通信系统的侦错技术14数字通信系统的解码技术15数字通信系统的多址技术16数字通信系统的调度与流量控制17数字通信系统的数据链路层18数字通信系统的网络层19数字通信系统的传输层20数字通信系统的应用层21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概述22密码学基础知识23非对称加密算法与公钥密码体制24对称加密算法与数据密钥的管理25数字签名与认证26网络安全概述27网络安全的攻击与防御28网络入侵检测与防范29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30信息技术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31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32信息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三、教学活动•概念讲解:通过课堂讲解的形式,介绍通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通用技术相关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用技术的应用领域,促进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课堂练习:通过小组和个人练习,巩固学生对通用技术内容的掌握;•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在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等方面运用通用技术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材:通用技术二教材全套•实验器材: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五、教学评估方法•总结评估:每章节结束后进行相关知识总结和评估,了解学生对该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实验评估:通过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期末考试:组织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通用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技术与设计2全套教案(通用技术)
《无处不在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一)了解结构的含义。
(二)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三)通过学习椅面、简易桥梁的受力分析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展示一些采用架、梁、拱结构的建筑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无处不在的结构”的第一课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本课时要通过放映蜂窝、蜘蛛网、大树、动物的身体与器官等结构图。
通过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明白“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结构与设计”,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
人们将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本课时还要讲解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讲解应力概念。
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 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
应力从认识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的力与结构讨论, 通过有趣的小试验, 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结构概念教学难点:应力概念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纸板承受压力试验需要废旧纸盒的纸板和给纸板加压的重物,由于是第一个课时,不要求学生准备材料,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材料。
四、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对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一定的基础。
另外,学生在物理课中已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有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受力分析是物理课教学中的难点,多数学生在受力分析中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利用模型演示形变的情况,分析说明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等。
五、教学策略从认识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的力与结构讨论, 通过有趣的小试验, 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2013年通用技术_技术与设计2_必修2_高二下期_全套教案
一些关于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有关系统的基本概念。
同时通过多个案例与小试验,帮助同学们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基本特性。
六、教学准备:相关的挂图、自行车等实物或模型、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系统”一词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汇。
课前可请同学们从各大搜索引擎对“系统”一词进行搜索统计,查阅概念、定义。
我们发现,系统似乎看不清,摸不透,有些神秘。
那么,什么是系统?它有什么特性?(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他们是如何理解的,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回忆,要渗透“利用情景学习”的教学设计思想。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在理解系统的含义前,先给学生们讲个故事:我国古代《申鉴时事》中记载的有关用网眼捕鸟的故事。
课堂讨论:(1)上述故事说明了什么?分别造成了什么后果?(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和举例来说明故事体现出来的什么思想。
)(2)展示汽车图片,让学生大致了解汽车四大组成部分,教师得出答案,汽车四大组成部分:①发动机系统②底盘系统③车身系统④电气系统教师分析汽车组成部分相关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无法正常行驶。
提问:a.有人说汽车行驶时是车轮在路上滚动,才能行驶,所以人就可以坐在车轮走。
b.有人说汽车行驶时是发动机动力驱驶汽车行驶,所以人可以坐发动机走。
通过对汽车结构的简单分析,得出:汽车行驶不是单一组成部分能完成,各组成部分间要相互作用和依赖,才能使汽车能正常行驶,这就是我们技术中所要学的: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去处理问题。
(二)新课第一节系统的结构1. 系统教师:系统是什么?如何更深入理解系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下面以对“自行车”的结构分析,来更深理解系统和子系统的概念。
展示自行车实物。
教师:自行车是同学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提问学生,自行车由哪些构件组成。
学生:(略)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由教师照实物再详细讲解。
技术与设计2全套教案(通用技术)
《无处不在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一)了解结构的含义。
(二)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三)通过学习椅面、简易桥梁的受力分析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展示一些采用架、梁、拱结构的建筑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无处不在的结构”的第一课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本课时要通过放映蜂窝、蜘蛛网、大树、动物的身体与器官等结构图。
通过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明白“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结构与设计”,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
人们将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本课时还要讲解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讲解应力概念。
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 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
应力从认识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的力与结构讨论, 通过有趣的小试验, 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结构概念教学难点:应力概念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纸板承受压力试验需要废旧纸盒的纸板和给纸板加压的重物,由于是第一个课时,不要求学生准备材料,教师应提供足够的材料。
四、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对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一定的基础。
另外,学生在物理课中已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有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受力分析是物理课教学中的难点,多数学生在受力分析中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利用模型演示形变的情况,分析说明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等。
五、教学策略从认识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的力与结构讨论, 通过有趣的小试验, 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关于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有关系统的基本概念。
同时通过多个案例与小试验,帮助同学们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基本特性。
六、教学准备:相关的挂图、自行车等实物或模型、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系统”一词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汇。
课前可请同学们从各大搜索引擎对“系统”一词进行搜索统计,查阅概念、定义。
我们发现,系统似乎看不清,摸不透,有些神秘。
那么,什么是系统?它有什么特性?(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他们是如何理解的,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回忆,要渗透“利用情景学习”的教学设计思想。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在理解系统的含义前,先给学生们讲个故事:我国古代《申鉴时事》中记载的有关用网眼捕鸟的故事。
课堂讨论:(1)上述故事说明了什么?分别造成了什么后果?(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和举例来说明故事体现出来的什么思想。
)(2)展示汽车图片,让学生大致了解汽车四大组成部分,教师得出答案,汽车四大组成部分:①发动机系统②底盘系统③车身系统④电气系统教师分析汽车组成部分相关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无法正常行驶。
提问:a.有人说汽车行驶时是车轮在路上滚动,才能行驶,所以人就可以坐在车轮走。
b.有人说汽车行驶时是发动机动力驱驶汽车行驶,所以人可以坐发动机走。
通过对汽车结构的简单分析,得出:汽车行驶不是单一组成部分能完成,各组成部分间要相互作用和依赖,才能使汽车能正常行驶,这就是我们技术中所要学的: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去处理问题。
(二)新课第一节系统的结构1. 系统教师:系统是什么?如何更深入理解系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下面以对“自行车”的结构分析,来更深理解系统和子系统的概念。
展示自行车实物。
教师:自行车是同学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提问学生,自行车由哪些构件组成。
学生:(略)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由教师照实物再详细讲解。
并在讲解过程中重点分析各组成构件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然后得出“课件”中系统的定义。
由此提出相互概念:第二课时系统的分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对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提出优化的方案。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树立系统分析问题的观念,培养系统分析的观点。
(1) 增强学生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以及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
二、教学重点:系统优化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三、教学难点:系统优化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学习法。
五、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系统优化是系统分析的深入,也是系统的结构和系统分析的综合,又是系统设计的基础,更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2. 设计理念本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核实”等方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理解系统分析的含义,学会系统分析的方法,体会系统分析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系统观。
3. 教学策略设计(1)通过搭建模具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探讨性学习。
(2)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及其原则性。
(3)运用马上行动让学生做出决策,学以致用。
4. 学情分析进入系统的内容,学生的兴趣明显比前期活跃,显然系统分析的深入符合高二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
但是,学生在对某个系统的分析容易陷入原有的逻辑思维,而不能很好地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很好理解系统优化的约束条件和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因此,系统优化的约束条件和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成了本节教学内容上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旋转木马的搭建模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系统分析,承上启下)情景设置:有一个农夫带一条狼、一只羊和一筐白菜过河。
如果没有农夫看管,则狼要吃羊,羊要吃白菜。
但是船很小,只够农夫带一样东西过河。
请你帮农夫解决难题?学生:1.农夫带着羊首先过河,农夫回来; 2.农夫与狼过河,农夫与羊回来;3.农夫搬白菜过河,农夫回来;4.农夫与羊一起过河。
教师提问:说说你们对该系统分析的过程?学生:问题的突破口在——狼与白菜能够共存!农夫、狼、羊、白菜和船组成了这个系统。
系统中各要素是一个整体,都依赖农夫过河;最大的问题是“船很小,只够农夫带一样东西过河”和“没有农夫看管,则狼要吃羊,羊要吃白菜”的冲突。
我们联系已知条件,做了一系列的分析实验,但是比较其他方案不能实现所有要素都安全过河。
最后得出以上方案。
教师:你们的思维过程很有价值,很清晰。
而且在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抓住了系统分析的三大原则——整体性、科学性、综合性。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产品在不断更新,系统在不断的升级。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追求更好,希望投入尽可能少,回报越多越好。
为了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目标所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法,称为最优方法。
但是有很多复杂系统,实施方案五花八门、干扰因素四面八方,我们不可能的逐个比较权衡,或者漫无目的瞎蒙。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寻找系统最优值。
(二)新课教学1.案例分析:案例一:“农作物种植系统的优化——农作物间作套种”槟榔林套种香草兰收益高香草兰——香料之王,是藤本植物,需要有支柱攀缘,并要求适度的荫蔽。
测定结果表明50%的荫蔽度有利于香草兰的生长发育。
荫蔽有两种,一种是死荫蔽,通过修建人工荫棚的办法(用遮光网)达到控制荫蔽度的目的。
这种方式需要水泥柱或石柱作为香草兰棚架或攀缘的支柱。
另一种是活荫蔽:可选择天然树木或人工种植的椰子、槟榔等作物为活支柱,以控制活支柱树冠来调节种植园的荫蔽度。
园地的选择要选择近水源且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比较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台风主风方向有良好屏障比较静风的向阳缓坡地或平地。
2002年,符良接受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专家的建议,在槟榔林下套种了20亩香草兰种苗,通过对香草兰的水肥管理,使槟榔的产量较纯槟榔林提高15-20%。
经过精心培育,现在棵棵香草兰上挂满了沉甸甸的豆荚。
预计20亩香草兰到11月份总收入可达285000元。
现场一位管理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帐,40亩槟榔园年收入72万元左右,间种可使槟榔增收8万,再加上香草兰的收入,每亩土地较单纯种槟榔增收约9000元!经发酵生香的商品香草兰豆荚含有250多种发挥性芳香族成分及有机酸、糖、树脂、矿物质等丰富成分,香气独特,留香时间长达2~3年,被广泛用于高档食品和饮料的配香原料,在发酵业、化妆及医药等领域均有应用,具有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的特点。
目前国内售价为1000~1200元人民币/千克。
教师提问:符良为什么选择活学生:每周生产桌子和椅子的数目。
教师提问:在这个利润问题的系统中,又存在哪些不能人为解决的约束条件呢?学生:制作一张桌子需4平方木板及20小时工时,制作一张椅子需6平方木板及18小时工时;每张桌子利润50元,每只椅子利润60元。
教师:若把利润最大值用表示,变量每周生产桌子数用表示,每周生产椅子数用表示,请你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最优化问题的有关数学式子。
其中(1)式体现了目标与产量、利润总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目标函数。
(2)(3)(4)(5)式则体现了约束条件。
教师:数学思维很清晰!下面就请大家算一算的解,找出最大利润值。
学生:算不出来!教师引导:仔细观察这四个约束条件的式子,找出数据中体现出受限最大的约束条件是哪个?学生:工时!教师:好,请你将最主要的约束条件(3)与目标函数式(1)联系起来,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影响因素与最优值的关系。
学生:生产椅子所需工时少利润大,生产桌子所需工时多利润反而小!生产的椅子越多利润越大。
教师:那我们干脆不生产桌子了,专门生产椅子,可不可以?学生:不行,至少要生产8张桌子!教师:哦,原来还有约束条件(3)的限制。
那好我们就生产8张桌子,算一算椅子最多可以生产多少张?学生:13张!教师:8张桌子,13张椅子。
把你们经过一番分析计算选择的这两个变量的解代入约束条件看看是否超出了约束条件的限制范围。
学生:都在约束条件范围内。
教师:再利用这两个变量的解,算一算利润最大值是多少?学生:1180元。
教师:我们再随意找几对满足约束条件的的解带入目标函数检验一下,1180是不是利润最大值。
如:(每个小组分别用一对计算)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以上计算表明,我们找到经过数学方法求出的就是最优值!回忆我们求解的过程,最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1)提出系统需要进行最优化的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数据;(2)建立求解最优化问题的有关数学模型,确定变量,建立有关约束条件,分析模型;(3)选择合适的最优化方法;(4)求解方程;(5)最优解的验证和实施。
这种用数学公式、图表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模型的思想就是建模思想,建立的模型就叫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研究和掌握系统运动规律的有力工具,它是分析、设计、预报或预测、控制实际系统的基础。
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2.应用:学生探究(2人一个小组)要求学生分组利用提供的大、中、小三个大小不同的齿轮将上节课完成的旋转木马进行系统优化,看谁的木马转的又快又稳。
学生进行探究……A组:将传送带传送改为大齿轮带动,三个齿轮传送;B组:将传送带传送改为中齿轮带动,三个齿轮传送;C组:将传送带传送改为小齿轮传送,三个齿轮传送;D组:齿轮与传送带一起赞成传送系统……小组比赛交流。
学生体会:皮带传送系统在木马旋转时,皮带容易出轨,同时因为速度太大使系统容易散架。
针对这个问题,利用有限的资源,将皮带传送换成齿轮传送后,发现齿轮传送比皮带传送速度更快更牢固;再更换三种齿轮的带动比较,又发现大齿轮带动时,动力更足速度加大了稳固性能也增强了。
八.教学反思教材的案例选择切题,但是有部分案例离我们海南的实际甚远。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选用了教材中技术类的案例,拓展了我们对技术的视野;但是生活案例我倾向于改用我们身边的例子,大家熟悉,分析起来有亲切感、简单易懂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的乐趣。
故在本案例中将“麦、棉、瓜、玉米套种”案例换成“槟榔与香草兰套种”,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学生很感兴趣。
本节课内容较多,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就比较紧。
案例分析: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讲解:王丹遇到了照明问题,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系统设计(一)王丹的目的: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只简易的手电筒。
(二)设计要求:可照明的手电筒,携带方便,使用安全。
(三)设计分析:1.手电筒的结构:(1)可把手电筒看成一个整体(2)再把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分为两个子系统,一个是照明子系统;另一个是供电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