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 导学案2 商鞅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历史导学案(二)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二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师精讲】
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1.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发展,瓦解,确立,新的剥削关系产生。
2.政治上:
⑴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士大夫夺权;和动摇。
⑵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实行改革。
3.军事上: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4.文化上:“”;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5.各国开展变法运动,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⑴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土地私有权。
⑵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变法运动在各国逐渐展开。
二、商鞅变法的原因
1.诸侯争霸,为了的需要;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 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5.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三、措施和内容
1.废除、奖励军功:按,设20个等级军功爵,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2.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兵民合一,保证兵源;一家犯法,各家连坐。3.废除井田:废除,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4.奖励耕织:努力耕织的人可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者,罚为官奴;从三晋(韩、赵、魏)招徕农民垦荒。5.废分封,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全国划分为41个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
6.统一度量衡:颁行“商鞅方升”等。
7.文化上专制:——加强了思想控制,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8.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四、变法特点:,不畏权贵,严刑峻法;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和进步性
1.全面性: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
2.有效性:变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商鞅虽死,秦法未灭”。
3.进步性:废除了落后的旧制度,确立了新的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
五、商鞅变法性质:
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六、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积极影响:
1.对秦国: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加强中央集权;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2.对历史发展:
①推动社会转型: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从根本上确立了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促使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
②促进国家统一: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消极影响:
1.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2.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3.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七、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大无畏的精神。
3.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5.制定了顺应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且用人得当。
【当堂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