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离骚》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9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离骚》教案9教学目标: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请问:现在南方的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出自哪里?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
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
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14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离骚》教案14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能力。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运用“移情”的方法,学习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认真领会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
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的波澜,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学习鉴赏诗的意象及意境。
3.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屈原形象化的比喻以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简介屈原、《离骚》与《楚辞》。
2.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思路及情感。
二、整体感知1、简介屈原、《离骚》与《楚辞》(见练习册)。
2、思路。
《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离骚》学案一.doc
高中语文第2专题《离骚》学案一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然后做到正确朗读一、关于屈原屈原,名__________ ,字 ___________ ; _______ (时代)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秫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_________________ 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_____________________ o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_____________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 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 》(11篇)、《___________》(9篇)、《__________ 》,凡23篇。
其中,《___________ 》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语文必修三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17
语文必修三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教案17教学目标:学习有关屈原、楚辞的文学常识;理解课文如何运用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如何通过比兴象征来表现自己的政治遭遇的——鉴赏屈原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
这段话揭示出一个发愤著书的创作动机。
二、了解“风骚”“楚辞”和“离骚”的内涵:1、“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里的“离骚”。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风骚”后借指文章之事、文学之事,也指文采。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2、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按照司马迁、班固的解释,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近世学者,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钱钟书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骚”(忧愁)而欲“离”(告别);一是“骚”而欲“离”不能,弃置而复依恋,无可忍而又不忍,欲去还留,难留而亦易去。
总之,《离骚》是抒发忧国之思的浪漫主义杰作。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译成诗歌。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教案
《离骚》一、教材分析《离骚》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单元《殉道者之歌》版块的教学内容。
诗歌主要叙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斗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⑵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正确理解全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象征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水平有差距。
屈原的《离骚》距今年代久远,又使用楚地方言,因此理解起来很有难度。
所以应编制详尽的导学案,把时代背景、文言知识、艺术成就、语言特色等方面介绍清楚,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课文。
五、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诵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先来看一首诗《吊灵均》(投影)。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高中语文《离骚》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离骚》导学案教学课时建议:3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离骚》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诗对比、比兴手法的运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感受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学法指导】1、初读课文,标记出不能读准字音的字词和理解不了的词句。
2、利用工具书,疏通标记的字词句。
3、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意。
4、借助“教材助读”,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揣摩文中表现手法的妙处。
【使用说明】1、按照“学法指导”初步完成对课文的预习。
2、明确学习目标(多看几遍“学习目标”),完成“教材助读”的阅读和对本文的内容的整体把握。
3、不借助任何外力,独立书面完成“预习自测”。
4、将预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I、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屈平(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
2、了解背景屈原出身贵族家庭,曾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并被流放汉北。
怀王死后又因项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江南,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本诗写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
3、文体知识1、《离骚》是“楚辞”名篇,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
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楚辞: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之为骚体。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10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离骚》教案10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第一课时一、1、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2、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_______”义;“骚”,“________”义。
“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3、屈原:(约前339 —约前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_____ ,字____ ,又自云名_____ ,字_____ 。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诵读课文1 、指导朗读注意节拍如:长太息/ 以掩涕兮余/ 独/ 好修/ 以为常虽/ 体解/ 吾/ 犹未变兮岂/ 余心/之/ 可惩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 、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离骚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
离骚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课前预习】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苗裔.()孟陬.()揆.()辟芷.()扈.()搴阰..()()..()()又重.()骐骥..()()肇锡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朕皇考.曰伯庸:又重之以修.能: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来.吾道夫.先路:3、概括文章内容:4、查阅资料:①屈原生平: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________,字________,战国末期_______人。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他的诗,思想深刻,想象丰富,文辞绚烂,形式独特,是_________的最高范本,为历代文人学士所景仰。
其作品都收入汉代___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_____中。
1953年,屈原被列入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离骚》导学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离骚》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字音] [词语]
1、给加黑、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该词语:
⑴苗裔⑵孟陬⑶揆
⑷肇⑸重⑹扈
⑺辟芷⑻汩⑼搴
⑽阰⑾骐骥
2、解释下列加黑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①肇锡余以嘉名②又重之以修能
③日月忽其不淹兮④来吾道夫先路
[自主学习]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2.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练习巩固]
帝高阳之苗裔兮,;
,惟庚寅吾以降;
,;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又重之以修能;
,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
,;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1。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22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离骚》教案22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诗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在我们的印象中,屈原是怎样一个人呢?……爱国,忠诚,坚贞不屈……教师补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二、诵读课文1、先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
注意以下词语: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肇(zhào)汩(yù)搴阰(qiān pí)2、讲解“兮”。
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
它的位置不同导致了作用不同,主要表现:(1)放在句中,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表示声音的延长(2)放在句间,课文的“兮”都是这样,表示语义未尽,等待下句补充。
(3)放在句尾,表示感叹。
三、整体感知课文(翻译),教师补充。
1、翻译1—8节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伟大的父亲名叫伯庸。
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
我的先父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节,一开始父亲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
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取字叫灵均。
2、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皇考:伟大的先父。
皇,大,美。
贞:通“正”摄提:寅年孟诹:寅月庚寅:寅日览揆:观察思量初度:初生的时节肇:开始锡:通“赐”名:取名字:取字3、这节写了什么?……叙说自己高贵的血统、祥瑞的出生、美好的名字。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之离骚》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
《离骚》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二、材料补充1、作者介绍: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作品风格: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苗裔()孟陬()庚寅( ) 揆()肇()扈(h ) 辟芷( ) 搴阰()汨()四、文本解读1.作者在《离骚》的前半部分(1——12句)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诗歌的后半部分(13——24句)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五、问题探讨: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六、诗歌艺术品味。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6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离骚》教案6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三维结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4、通过学习本诗,体会屈原坚定执著、洁身自爱的高尚品格和深沉诚挚、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并反观自己的青春理想和人生追求,从屈原那里汲取精神营养。
【教学过程】高效学习三步曲: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老师指导一、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阅读《语文学习报》第39期《从秭归到汩罗》、《一个屈原已经足够》,参考《名师伴你行》第36页《走进作者》,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人格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2、参考课本第38页《关于楚辞》、《名师伴你行》第36页《了解文体》,了解“楚辞”这一古老的诗歌体裁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朗读全文,体会其节奏、韵律。
4、完成《名师伴你行》第35页《预习热身子》。
二、课堂学习。
——“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检查预习。
1、学生互查。
2、老师抽查。
(二)诵读、感悟。
1、参考课本第37页练习一,注意以下几点:A、注意句式结构特点:主要是六字句,间有五、七、八字句;B、注意处理好虚词:兮、之等;C、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D、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2、老师指导诵读。
3、学生自读自悟,同学交流诵读。
4、师生交流诵读。
(三)理解、感知。
1、解题。
(1)篇名的含义大致有三种说法:A、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认为:离通“罹”,遭受、遭遇;骚,忧、忧愁、忧患;离骚,遭遇忧患。
B、东汉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骚,离别的忧愁。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7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离骚》教案7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楚辞”,欣赏《离骚》浪漫绚丽的色彩。
2、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句法等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一些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3、体会《离骚》的比兴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1、完成预习作业,独立阅读,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带问题进入课堂讨论、交流。
2、从人物形象、移情手法两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理解中欣赏屈原鲜明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物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实质,品味屈原的倜傥浪漫的风貌。
四、课程学习目标达成设想“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说”的能力是首要的,探讨的成果,思考的结论,质疑的表达等,都需要锻铸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读”是基础,反复吟诵古诗词,特别是《离骚》这样佶牙拗口的楚辞,是需要训练读的技巧的。
“写”是语文的终结目标,体现学习语文的一个个个体的综合涵养和全面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预读(3、4分钟)晨读:《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导入(1分钟)画面,背景音乐—《楚辞协奏曲》。
导语:现代有人美妙地《温一壶春光下酒》,远古时楚国的屈原却是用香草、荷花、桂树、木兰来装扮自己,薰香品格,升华身价!这,是怎样的一个奇特之人,怎样的一袭绚美身姿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到《离骚》的探讨和品味中去------三、课堂探讨、分析(20分钟)1、要求在预习中找找写诗人衣服装扮的语句,都找到了吧。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离骚》导学案
离骚【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知识链接】1.屈原:(约前340~约前275年)名平,字原,号灵均。
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
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流亡于沅湘流域。
楚都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自尽。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怒而疏屈平……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司马迁《屈原列传》2.屈原的作品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教学过程】[字音] [词语]1.给加黑、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该词语:⑴苗裔⑵孟陬⑶揆⑷肇⑸重⑹扈⑺辟芷⑻汩⑼搴⑽阰⑾骐骥2.解释下列加黑加横线的词的含义:①肇锡余以嘉名②又重之以修能③日月忽其不淹兮④来吾道夫先路[自主学习]1.《离骚》开篇在内容上突出了什么?2.文中写花草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合作探究]1.本诗开篇自叙身世,强调自己的先天禀赋及“修能”有什么作用?2.诗中表现了诗人的哪些焦虑?试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之离骚》教案1 苏教必修3苏教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之离骚》教案1 苏教必修3苏教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过程备注〔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学生根据文章描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语文必修三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最新同步教案13
语文必修三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教案13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品德。
疑难的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音、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
二、解题1、简介“楚辞”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汲取楚声歌曲的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
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
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其中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
三、诵读课文1、放录音: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离骚》的导学案
《离骚》的导学案《离骚》的导学案《离骚》是我国古代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下面是《离骚》的导学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4.分析并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习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法指导】1.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及利用工具书,疏通标记字词句,进一步熟悉文意。
2.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揣摩文中表现手法的妙处。
3.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知识链接】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5年)
名平,字原,号灵均。
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
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流亡于沅湘流域。
楚都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自尽。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怒而疏屈平……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司马迁《屈原列传》2.屈原的作品
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教学过程】
[字音] [词语]
1.给加黑、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该词语:
⑴苗裔⑵孟陬⑶揆
⑷肇⑸重⑹扈
⑺辟芷⑻汩⑼搴
⑽阰⑾骐骥
2.解释下列加黑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①肇锡余以嘉名②又重之以修能
③日月忽其不淹兮④来吾道夫先路
[自主学习]
1.《离骚》开篇在内容上突出了什么?
2.文中写花草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合作探究]
1.本诗开篇自叙身世,强调自己的先天禀赋及“修能”有什么作用?
2.诗中表现了诗人的哪些焦虑?试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3.诗中写到的“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4《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拓展迁移]
1.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练习巩固]
1.背诵默写:
帝高阳之苗裔兮,;
,惟庚寅吾以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又重之以修能;
,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
,;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