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合集下载

风疹的诊断标准

风疹的诊断标准

风疹 (Rubella) 的诊断标准风疹,也被称为“德国麻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可通过咳嗽、打喷嚏、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血液而传播。

风疹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潜伏期为14-21天。

这种疾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但也可能在成年人中发生。

以下是风疹的常见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了解患者的接触史,尤其是是否与已知的风疹患者接触过。

该病毒通常在冬春季节传播,所以在这个季节发病的情况更值得怀疑。

2.临床症状:风疹病毒感染的初期症状类似于流感,包括咳嗽、流涕、喉咙痛和发烧等。

如果出现以下一些特定的症状,应考虑风疹的可能性:–额头皮肤出现淡红色或粉红色的皮疹,通常从发际线开始向下扩展,持续3-5天。

–可能伴有发热、头痛、肌肉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3.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可以确认风疹感染。

以下是常用的两种检测方法:–风疹病毒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抗体来确定感染情况。

IgM抗体通常在感染后1-2周内产生,可以持续数月。

IgG抗体在初次感染后几周内产生,并且终身存在。

如果血清中存在IgM抗体,可以确认急性风疹感染。

–风疹病毒核酸检测:这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方法,可以通过检测病毒的核酸来确定感染情况。

使用PCR技术来检测病毒的RNA,从而确定是否存在风疹病毒感染。

风疹的诊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来进行确认。

实验室检测,尤其是血清学检测,对于初次感染和疑似病例的确诊非常有帮助。

4.风疹并发症的检测:一些并发症需要进行特殊的检测,包括风疹相关的关节炎、脑炎和血小板减少等。

这些并发症可以通过相关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来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风疹病毒感染的初期症状与其他感染病毒引起的疾病非常相似。

因此,为了做出确诊,医生需要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症状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

总结起来,风疹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的观察以及实验室检测。

通过这些方法的组合,医生可以尽可能地准确确定风疹感染的存在,从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麻疹(Measles)【WS296--2008】(2008-12-11发布,2009-06-15实施)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在出疹前6d~21d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3.2临床症状(见附录C)3.2.1发热体温≥38℃。

3.2.2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3.2.3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

3.2.4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3d~5d内波及全身。

3.2.5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d~3d)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3.3实验室诊断3.3.18d~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见附录A)。

3.3.2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见附录A)。

3.3.3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参见附录B)。

4诊断原则典型麻疹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轻型麻疹病例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结果或麻疹病毒分离阳性或麻疹特异性基因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5诊断5.1疑似病例具备3.2.15.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2.1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5.2.2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5.2.3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

5.2.4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5.3流行病学诊断病例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3.1者。

5.4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3.15.5排除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5.1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麻疹IgM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

5.5.2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其他疾病(如风疹等)。

风疹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

风疹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风疹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且易感者接触后几乎全部发病。
发病机制探讨
01
02
03
病毒侵入与复制
风疹病毒侵入人体后,在 上呼吸道及淋巴结处生长 繁殖,然后入血引起病毒 血症。
免疫反应与症状
机体针对风疹病毒的免疫 反应可导致发热、皮疹等 症状的出现。
药物治疗选择
抗病毒治疗
在疾病早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以减轻病毒 血症和缩短病程。但需注意,抗病毒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 用。
对症药物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发热、头痛等症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如 对乙酰氨基酚等进行对症治疗。同时,可使用外用药物如炉 甘石洗剂等缓解皮肤瘙痒。
并发症处理方案
脑炎处理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提供 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减轻患者的负担。
有效沟通
与患者及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 求和病情变化,解答疑问,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 建议。
沟通技巧
采用倾听、同理心、肯定等沟通技巧,与患者建 立良好医疗管理
对风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播;同时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05
风疹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般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
风疹患者需保持卧床休息,加强护理,给予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保持皮肤 清洁,避免抓挠引发感染。
隔离治疗
风疹具有传染性,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直至出疹后5天。同时,应避免与易感 人群接触,以防止疾病传播。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 适当的锻炼,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风疹诊断标准

风疹诊断标准

风疹诊断标准(WS 297-2008)风疹(WS 297-2008)1 诊断依据1.1 风疹1.1.1 流行病学史既往未患过风疹,在发病的14d~21d 内与确诊的风疹患者有明确接触史。

1.1.2 临床表现1.1.2.1 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ld~2d。

1.1.2.2 全身皮肤在起病ld~2d 内出现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

1.1.2.3 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或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关节炎)。

1.1.3 实验室检查1.1.3.1 咽拭子或尿液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酸。

1.1.3.2 血清风疹IgM 抗体阳性(1 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

1.1.3.3 恢复期血清风疹IgG 抗体或风疹血凝抑制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 倍。

1.1.3.4 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1.2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1.2.1 流行病学史患儿母亲在妊娠早期有风疹病毒感染史。

1.2.2 临床表现1.2.2.1 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神经性耳聋。

1.2.2.2 血小扳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肿大,黄疽,精神发育迟缓,小头畸形,脑膜脑炎,x 线骨质异常。

1.2.3 实验室检查1.2.3.1 婴儿咽拭子、鼻咽吸出物、血/淋巴细胞、尿液、脑脊液或脏器活检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RNA。

1.2.3.2 婴儿血清风疹IgM 抗体阳性。

1.2.3.3 婴儿风疹IgG 抗体水平持续与母体抗体水平持平或更高。

2 诊断原则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做出临床诊断。

根据血清风疹抗体的检测或风疹病原学检测结果予以确诊。

3 诊断3.1 风疹3.1.1 疑似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3.1.1.1 同时符合1.1.2.1、1.1.2.2。

3.1.1.2 同时符合1.1.2.2、1.1.2.3。

3.1.1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1.1.1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并符合1.1.3 中的任何一项。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

麻疹(Measles)【WS296--2008】(2008-12-11发布,2009-06-15实施)3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在出疹前6d~21d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3.2临床症状(见附录C)3.2.1发热体温≥38℃。

3.2.2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3.2.3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

3.2.4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3d~5d内波及全身。

3.2.5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d~3d)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3.3实验室诊断3.3.18d~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见附录A)。

3.3.2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见附录A)。

3.3.3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参见附录B)。

4诊断原则典型麻疹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轻型麻疹病例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结果或麻疹病毒分离阳性或麻疹特异性基因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5诊断疑似病例具备3.2.1、,同时伴有者。

5.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2.1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5.2.2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5.2.3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

5.2.4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5.3流行病学诊断病例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者。

5.4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3.1、、中任何一项者。

5.5排除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5.1 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麻疹IgM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

5.5.2 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其他疾病(如风疹等)。

5.5.3 能明确找出是有其他原因引起发热出疹的病例(如药物性过敏性皮疹等)。

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二、诊断原则
• 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临床诊断,不 典型病例需根据血清风疹抗体的检测或风疹病毒的分离阳 性予以确诊。
三、诊断标准
• 1 风疹
– 流行病学史 – 与确诊的风疹患者在14~21天内有接触史。
• 2 临床症状
– 2.1 发热。
三、诊断标准
– 2.2 全身皮肤在起病1~2天内出现红色斑丘疹。
三、诊断标准
– 2.2 全身皮肤在起病1~2天内出现红色斑丘疹。
三、诊断标准
– 2.3 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或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或关 节炎)。
三、诊断标准
• 3 实验室诊断
– 3.1 咽拭子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见附录A),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 酸。 – 3.2 1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风疹 IgM抗 体(见附录B)。 – 3.3 恢复期病人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 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见附录B)。
三、诊断标准
• 4 病例分类
– 4.1 疑似病例:具备2.2条,同时伴2.1或2.3条。 – 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1.1条。 – 4.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或3.2或3.3条.

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一、概述
•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世界性分 布,在我国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多,故流行多见 于学龄前儿童。自风疹疫苗问世以来,发病率明显下降。 风疹临床症状轻微,但孕妇妊娠早期初次感染风疹病毒后, 病毒可通过血胎屏障进入胎儿,常可造成先天性胎儿畸形、 死胎、早产,因此,风疹的早期确诊及预防极为重要。

风疹诊疗指南

风疹诊疗指南

3
疾病治疗
继续开展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方案的研究, 以期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04
CATALOGUE
风疹的预防
疫苗接种
常规疫苗接种
对于风疹易感人群,如儿童和青 少年,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 常规疫苗接种,以预防风疹的发 生。
应急疫苗接种
在风疹疫情暴发时,对暴露的高 危人群进行应急疫苗接种,以防 止疫情扩散。
个人防护措施
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的休息, 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风疹诊疗指南
汇报人:XXX 2023-11-21
目 录
• 风疹概述 • 风疹的诊断 • 风疹的治疗 • 风疹的预防 • 风疹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风疹概述
风疹的定义
01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儿童和 青年人。
02
风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 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鼻咽部分泌 物、血液、尿液等传播。
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风疹。因此,临床医生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 和并发症情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如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等,以减轻患者症状和缩短病 程。
未来研究方向
1 2
疾病传播
进一步了解风疹的传播途径和传播特点,以便更 好地制定防控措施。
疾病预防
加强风疹疫苗的研发和接种策略的制定,提高接 种率和保护效果。
老年人感染风疹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呼吸急促、喉咙疼
痛等症状。
02
传播途径
老年人风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衣物、用具等传

感染性疾病-风疹(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感染性疾病-风疹(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中成药
●①板蓝根冲剂:用于邪郁肺卫证。每次1~2岁1/4 袋,3~6岁1/3袋,7~9岁1/2袋,10-14岁1袋,每 日2~3次冲服。
②邪入气营
● 【证候】壮热口渴,烦躁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 较密,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 肿大触痛,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
● 【辨证】本证多见于重症。临床以壮热烦渴,疹点密集, 颜色鲜红或紫暗为特征。
●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
● 【方药】透疹凉解汤加减。高热不退者,加黄苓、生石 膏清热泻火;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清热生津;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泻下通腑;疹色紫暗密集 者,加生地黄、牡丹皮、紫草清热凉血透疹。
2.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麻疹、猩红热及幼儿急疹相鉴别,见本 章第四节
14-1:与麻疹、猩红热、细儿急疹鉴别
【治疗】
1.治疗原则
●西医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为对症和 支持治疗。中医治疗“以透为顺”,治以疏风透 疹,清热解毒为主。
2.西医治疗
●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先天性风疹患 儿可长期携带病毒,影响其生长发育,应早期检 测视力、听力损害情况。
【辅助检查】
●1.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减低,淋巴细胞 相对增多,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2.病毒分离患儿咽部分泌物及血清中可分离出病毒。 孕妇原发感染风疹病毒后,可釆取羊水、胎盘绒 毛或胎儿活检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3.血清学检查风疹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取急性 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4倍以上 升高者诊断为近期感染。
第二节风疹
目录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与调护】
●风疹(germanmeasles,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疹及耳后、枕 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轻微为特征。本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发病率最高。

风疹的诊断标准

风疹的诊断标准

风疹的诊断标准
风疹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在流行期间,不典型病人和隐型感染患者远较典型病人为多,因此对这类病人必须做病毒分离或血清抗体测定,方可以确定诊断。

1. 典型的风疹病人的诊断,主要依据前驱期短,开始在面、颈部有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1天后发展到躯干和四肢,4天或更少时间皮疹消退。

此外,还伴有上呼吸道炎症、低热、特殊斑丘疹、耳后、腋窝、腹股沟枕部淋巴结肿痛等。

2. 特异性IgM抗体有诊断价值。

此IgM抗体于发病4~8周后消失,只留有IgG抗体。

对于先天性风疹,特异性IgM 抗体与自然感染者不同。

胎儿16周龄时即有他自己的特异的IgM,出生后6个月内持续升高,此后渐下降,但一岁内均可测得。

自母体来的IgG抗体生后数月时即下降而婴儿自身的IgG风疹抗体同时持续上升。

儿童风疹的诊断和护理方法

儿童风疹的诊断和护理方法

儿童风疹的诊断和护理方法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儿童。

本文将介绍儿童风疹的诊断和护理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常见疾病。

一、风疹的诊断风疹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 病史:了解患儿是否有与风疹相关的接触史,如与有风疹的患者接触过或参与过风疹疫苗接种。

2. 临床表现:风疹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发热通常持续3至5天,体温可达38.5℃~40℃。

皮疹呈现红色斑丘疹,起初出现在面部,然后向下蔓延至全身。

淋巴结肿大主要表现在耳后、颈部、枕部等区域。

3. 实验室检查:风疹病毒抗体检测是确诊风疹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凝集试验等。

风疹病毒抗体检测分为IgM和IgG抗体检测。

IgM抗体阳性可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阳性可能是既往感染的结果。

二、风疹的护理方法1. 休息与观察:患儿在感染期间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皮疹等情况,并及时记录。

2. 饮食调理:患儿的饮食应以易消化、丰富营养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煮熟的蔬菜等。

同时,要保持饮食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 控制发热:风疹患儿常伴有发热,家长可以给予物理降温措施,如擦身、冷敷等。

如果高热持续不退,需及时就医。

4. 病情观察: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热、皮疹恶化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5. 预防传播:风疹是通过飞沫传播的疾病,患儿要隔离至少7天,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免传播给其他人群。

三、风疹的家庭护理1. 定期通风:家庭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每天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 隔离物品:患儿的衣物、被褥、毛巾等物品应与他人分开,而且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3. 个人卫生:家居环境应保持整洁,经常清洗家具、地板等表面,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

4. 注意饮食:风疹患儿的饮食要注意多喝水,加强营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荨麻疹 诊断标准

荨麻疹 诊断标准

荨麻疹诊断标准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也被称为风疹、风团病或风团性荨麻疹。

它的特点是皮肤出现痒、红、肿、丘疹和风团等反应,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

在临床上,我们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诊断荨麻疹,下面将详细介绍荨麻疹的诊断标准。

一、主要症状:1.突然发作的皮肤瘙痒:荨麻疹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多数患者在皮肤上出现瘙痒感后会划痒,不过这种皮肤瘙痒没有特定的部位和规律,有的患者表现为全身瘙痒,有的患者表现为局部瘙痒。

不仅如此,荨麻疹的瘙痒还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征,有时瘙痒感会在一段时间内加重,有时则会减轻。

2.风团:风团是荨麻疹的主要体征之一,其特点是局部出现隆起、红肿、压痛和局限性瘙痒感。

风团的形状各异,大小多变,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有的风团直径只有几毫米,有的风团则超过10厘米。

此外,风团的颜色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刚出现时呈鲜红色,稍后变为暗红色,最后逐渐消退。

二、辅助检查:1.皮肤划痒测试:皮肤划痒测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存在过敏反应。

在该测试中,我们通常使用生理盐水、组胺或其他过敏原物质刺激患者的皮肤,观察是否出现局部红斑、丘疹和风团等症状,如果有则说明荨麻疹的发病与过敏反应有关。

2.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原和其他病因。

常见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IgE水平、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等。

其中,IgE水平是衡量过敏反应的重要指标,它的升高可以提示存在过敏性疾病。

三、诊断标准:根据荨麻疹的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我们可以结合以下诊断标准来对荨麻疹进行诊断:1.典型病例:患者有突然发作的皮肤瘙痒,伴有风团等特征性体征,且经过皮肤划痒测试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2.非典型病例:患者有类似荨麻疹的症状,但不满足典型病例的诊断标准。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3.排除诊断:在诊断荨麻疹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皮肤病变。

可能需要进行的排除诊断包括药物过敏、接触性皮炎、寄生虫感染、内分泌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风疹及诊断要点

风疹及诊断要点

加减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清热生津;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泻火通腑; 疹色暗紫稠密,加生地、丹皮、紫草清热凉血; 纳呆食少,加神曲、谷芽消导开胃。
[其他疗法]
一、中药成药 1.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小儿 风疹初起,邪犯肺卫证。 2.双黄连口服液:每服10ml,1日3次。用于小儿风疹初 起,邪犯肺卫证。 3.清开灵颗粒:每服1包,1日2~3次。用于风疹邪入气营 证。
近年认为进行性风疹全脑炎 —— 一种罕见的中 枢神经系统慢病毒感染与风疹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患者有先天性风疹病史,常在10多年后发病,表 现为进行性共济失调、强直和痴呆等,病程缓慢, 预后极差。
[病因病机]
1.病因:感受风疹时邪 (风疹病毒)。 2.病位:主要在肺卫 。
炽盛者,可传达入营分 。
二、药物外治 花生油50g,煮沸后稍冷却加入薄荷叶30g,完全冷却后过 滤去渣,外涂皮肤痒处,有止痒作用。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发现风疹患儿,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 2.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 患儿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在妊娠初期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 患儿。
二、护理 1.注意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复感新邪,加重 病情。 2.发热期间,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吃煎炸、 油腻等不消化食物。 3.防止搔破皮肤,引起感染。
风疹及诊断要点
[概
述]
一、定义:风疹是感受风疹时邪(风疹 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 热,咳嗽,皮肤出现细小如沙的淡红色斑丘疹, 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二、发病情况: 1.季节:多流行于冬春季节。 2.年龄:5岁以下的小儿。 3.特点:急:起病急,出疹急。 细:疹点细小。 肿:淋巴结肿大。 无:无色素沉着,无脱皮脱屑。

风疹诊断标准(WS297-2008)

风疹诊断标准(WS297-2008)

风疹诊断标准(WS297-2008)风疹诊断标准(WS 297-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诊断、报告。

2 缩略语RNA 核糖核酸CRS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IgM 免疫球蛋白MIgG 免疫球蛋白GCPE 细胞病变效应RT 逆转录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 诊断依据3.1 风疹3.1.1 流行病学史既往未患过风疹,在发病前14d-21d内与确诊的风疹患者有明确接触史,3.1.2 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1)3.1.2.1 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ld,-2d。

3.1.2.2 全身皮肤在起病1d~2d内出现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

3.1.2.3 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或结膜炎伴有关节痛(关节炎)。

3.1.3 实验室检查3.1.3.1 咽拭子或尿液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酸。

3.1.3.2 血清风疹IgM抗体阳性(1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

3.3.3 恢复期血清风疹IgG抗体或风疹血凝抑制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

3.1.3.4 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2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3.2.1流行病学史患儿母亲在妊娠早期有风疹病毒感染史。

3.2.2 临床表现(参见A.3.2)3.2.2.1 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自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神经性耳聋。

3.2.2.2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肿大,黄疽,精神发育迟缓,小头畸形,脑膜脑炎,x线骨质异常。

3.2.3 实验室检查3.2.3.1 婴儿咽拭子、鼻咽吸出物、血/淋巴细胞、尿液、脑脊液或脏器活检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RNA。

风疹病毒的分离按附录B中B.1进行,风疹病毒RNA检测按B.2规定进行。

3.2.3.2 婴儿血清风疹IgM抗体阳性,检测方法按附录C进行。

风疹临床诊断标准

风疹临床诊断标准

风疹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发热、出现红色斑丘疹、耳后或颌下或颈部淋巴结
肿大或伴有关节痛。

二、确诊病例:
1.在14-21天内与风疹患者有明显接触史;
2.在8年内已接受过麻疹活疫苗接种;
3.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4.咽拭子标本或尿或脏器活检标本中分离到风疹
病毒;
5.血清中风疹IgM抗体阳性者;
6.恢复期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
上升高或恢复期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上1或1与2或1与3。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上4或5或6。

【传播途径】
经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还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消毒】
风疹病毒加热56℃30分钟即可被灭活。

对紫外线、乙醚、氯仿、甲醛乳酸等均敏感。

风疹诊断标准

风疹诊断标准

风疹诊断标准的制定、执行和效果1. 引言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在严重情况下可导致孕妇的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为了准确诊断风疹,制定和执行风疹诊断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风疹诊断标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标准的制定、执行和效果等。

2. 标准的制定制定风疹诊断标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2.1. 国际标准与指南的参考制定风疹诊断标准的第一步是参考国际标准与指南。

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风疹和风疹疫苗接种》给出了风疹的诊断标准和建议。

这些标准和指南可以作为制定风疹诊断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

2.2. 国内疫情与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分析制定风疹诊断标准还需要分析国内疫情与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通过对风疹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风疹的诊断特征和规律,为制定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2.3. 专家讨论与共识建立制定风疹诊断标准需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讨论和共识建立。

通过专家的集体智慧和专业知识,可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2.4. 文献回顾与资料整理制定风疹诊断标准需要进行文献回顾和资料整理。

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对于风疹诊断的各种方法和标准,对于制定新的标准非常重要。

3. 标准的执行制定风疹诊断标准之后,需要确保标准的执行。

以下是标准的执行过程:3.1. 培训医务人员为了确保医务人员正确执行风疹诊断标准,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标准的理解、判断标准的应用和诊断的技术要求等。

3.2. 实施标准化的诊断方法为了准确诊断风疹,需要使用标准化的诊断方法。

例如,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抗体,或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风疹病毒核酸。

3.3. 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系统为了统计和监测风疹病例,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系统。

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标准填写风疹病例报告,包括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3.4. 质量控制与评估为了确保标准的执行质量,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估。

渔歌医疗基层全科医生诊疗指南(1)——风疹

渔歌医疗基层全科医生诊疗指南(1)——风疹

渔歌医疗基层全科医生诊疗指南(1)——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2-5岁多见。

中医认为属“风痧”范畴,由感受风热时,与气血相搏所致。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病史:病前2-3周风疹接触史。

(二)前驱期:发热1-2日,伴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

(三)出疹期:初见于面部,然后颈、躯干、四肢、24小时内遍布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或红色斑丘疹,与麻疹相似、疹间可见皮肤,2-3天皮疹消退。

伴有耳后,颈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

(四)恢复期:皮疹消退,无脱屑或色素沉着,淋巴结及脾肿大渐消退。

二、实验室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减少(WBC):淋巴细胞比例初减少,后相对增高。

(二)病毒分离:出疹前后7天,取鼻咽分泌物,用荧光免疫法可分离风疹病毒。

(三)血清学检查:可用ELISA法等测定血清中的特异性LgM和LgG抗体。

【鉴别诊断】麻疹、猩红热、幼儿急诊
【治疗】
(一)发热时卧床休息,给易消化饮食,加强护理
(二)对症治疗:给抗病毒口服液等清热解毒中药,维生素C (每日0.005-0.3mg,分三次服用)及阿司匹林等。

风疹的诊治常规

风疹的诊治常规

风疹的诊治常规风疹为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发疹性传染病。

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口、鼻及眼部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1次发病后获终身免疫。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原体为风疹病毒,此病毒仅能使人与猿猴致病,早期患者的血液及咽部分泌物可分离出病毒。

2.主要通过飞沫传染,进入人体后,在上呼吸道及颈淋巴结处生长繁殖,以后通过血液而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发疹可能是由于抗体-病毒复合物的一种炎症反应,而不是病毒侵犯血管内膜所致。

(二)临床表现1潜伏期2〜3周。

3.前驱期在儿童多数无或有轻度的前驱症状,在成年人可有发热、头痛、倦怠、咽痛等症状,发疹后即消退。

可有耳后、枕后、颈侧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4.发疹期一般在前驱期后的1〜2d出现皮疹,有时在出诊的第1天,在软腭、颊、腭垂等处出现暗红色斑疹或瘀点。

皮疹为淡红色斑或斑丘疹,可有轻度痒感,散在,初起于面部,24h内蔓延到颈、躯干、上肢,最后到下肢,1〜2d消退,常在下肢发疹时,面部皮疹已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皮疹有迅速演变特点,第1天似麻疹,次日似猩红热,第3天消退。

个别可转为出血性疹,但无色素遗留,极少有脱屑,5.亚临床型则仅有低热、轻咳,而皮疹等并不明显,儿童较成年人多见,需通过风疹病毒抗体检测始可明确诊断。

孕妇在妊娠4个月内患风疹,则可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或胎儿畸形。

6.需与麻疹、猩红热等鉴别。

(三)治疗及预防治疗应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抗病毒药及易消化食物等对症治疗,也可给中药加味消毒饮加减。

皮疹出现后隔离患者5d即可。

孕妇接触风疹患者,应5d内即时注射丙种球蛋白6~9m1用以预防。

对已确诊的风疹早期,应考虑终止妊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前言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多,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自风疹疫苗问世以来,发病率明显下降。

风疹临床症状轻微,但孕妇妊娠早期初次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血胎屏障进入胎儿,常可造成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因此,风疹的早期确诊及预防极为重要。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克洲、张礼璧。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风疹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对风疹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临床诊断,不典型病例需根据血清风疹抗体的检测或风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予以确诊。

3 诊断标准3.1 风疹3.1.1 流行病学史与确诊的风疹患者在14~21天内有接触史。

3.1.2 临床症状3.1.2.1 发热。

3.1.2.2 全身皮肤在起病1~2天内出现红色斑丘疹。

3.1.2.3 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或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

3.1.3 实验室诊断3.1.3.1 咽拭子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见附录A),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酸。

3.1.3.2 1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风疹IgM抗体(见附录B)。

3.1.3.3 恢复期病人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见附录B)。

3.1.4 病例分类3.1.4.1 疑似病例:具备3.1.2.2条,同时伴3.1.2.1或3.1.2.3条。

3.1.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1.1条。

3.1.4.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1或3.1.3.2或3.1.3.3条。

3.2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3.2.1 临床表现3.2.1.1 新生儿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心脏病,听力缺损,色素性视网膜病,唇裂腭裂,头小畸形,X线骨质异常。

3.2.1.2 紫癜、脾肿大、黄疸、精神性迟缓、脑膜脑炎。

3.2.2 经实验室确诊患儿母亲在妊娠早期有风疹病毒感染史3.2.3 实验室诊断3.2.3.1 婴儿血清风疹IgM抗体阳性。

3.2.3.2 婴儿风疹IgG抗体水平持续存在,并超过母体被动获得的抗体水平(4倍以上)。

3.2.3.3 婴儿咽拭子、血、尿、脑脊液或脏器活检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RNA。

3.2.4 病例分类3.2.4.1 疑似病例:具备3.2.1.1任一条或可伴3.2.1.2任一条。

3.2.4.2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3.2.1.1任一条或可伴3.2.1.2任一条,同时伴3.2.2条。

3.2.4.3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3.2.3.1或3.2.3.2或3.2.3.3条。

4 处理原则4.1 病人的隔离与治疗发现风疹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

一般接触者不进行检疫。

对病人进行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根据病症专科治疗。

确诊有风疹病毒感染的早期孕妇,为防止可能产生胎儿先天性畸形,建议及时终止妊娠。

4.2 预防孕妇风疹对育龄妇女,宜进行婚前或孕前检查血风疹IgG抗体,如证实为易感者,均应接种风疹疫苗。

孕妇妊娠早期(3个月内)尽量避免同风疹病人接触。

如一旦接触,可在潜伏期内查血清风疹IgG抗体,若阳性表明既往曾有过风疹病毒感染,若阴性应继续在接触后1个月左右再测一次血清IgG和IgM抗体,若明确阳转可判为风疹病毒感染。

4.3 免疫预防预防风疹有效方法是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可对易感人群实行接种。

附录A(标准的附录)病原学诊断方法A1 病毒分离从病人呼吸道采集标本分离病原体。

A1.1 标本收集风疹病人宜在出疹前4~5天至疹后1~2天取咽拭子标本。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除咽拭子标本外,亦可于出生后尽快取尿液、眼泪、脑脊液、骨髓等标本。

将灭菌棉棒稍蘸液体(2%牛血清Eagle液),反复涂抹患者咽部数次,然后将棉棒浸于上述标本液(1~1.5mL)中反复挤压,标本液中加足量抗生素(青、链霉素1000u/mL)及制霉菌素50μg/mL(或二性霉素5μg/mL)。

A1.2 接种取0.1~0.2mL标本液接种于生长在试管中的单层原代乳兔肾细胞(PRK)(或其他原代细胞如原代人胚肾、兔胚纤维细胞、人胚二倍体细胞等)上,置37℃吸附1~2h后弃液,再加入含双倍常规抗生素量的维持液1mL,置33℃培养,每隔4天换液,连续观察8~14天。

如无细胞病变可见,即置—30℃冻化3次,盲目传代。

每次传代可接种于RK(下标始)13(下标终)、Vero、BHK(下标始)21(下标终)、LLC-MK(下标始)2(下标终)细胞上,连续盲传3代。

A1.3 观察细胞病变一般于10天左右出现细胞病变。

若不出现病变,可在接种14天后用100TCID(下标始)50(下标终)的ECHO(下标始)11(下标终)病毒或一定量的Sindbis、或VSV、或脊髓灰质炎病毒攻击,并设正常细胞种毒对照。

若对照出现病变,接种标本管无病变,表示原接种的细胞内已有病毒感染的存在。

A 1.4毒株鉴定用已知风疹病毒免疫血清,观察能否与新毒株起作用,传统用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或采用免疫荧光法作病毒鉴定等。

A2 病毒核酸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或PCR技术检测风疹病毒核酸。

附录B(标准的附录)血清学诊断方法B1 血凝抑制试验B1.1 原理鹅红细胞(或鸽红细胞)上有风疹病毒受体,遇风疹病毒可产生凝集现象。

若将抗体与病毒(血凝素)预先温育后再加入红细胞则不产生凝集,称为血凝抑制。

定量血凝素与不同稀释度抗体(血清)作用后能完全抑制血凝的最高血清稀释度,即为血凝抑制抗体效价。

B1.2 主要材料B1.2.1 血凝板:6×12或8×12个圆形孔(孔底光滑)的U形板。

B1.2.2 定量移液器:定量移液器选用25μL(即0.025mL)。

B1.2.3 尖底小试管:形如离心管,便于血清的吸取。

B1.3 风疹血凝素的制备取毒种感染BHK(下标始)21(下标终)细胞或Vero细胞,常规换液培养。

末次换入2%牛血清199综合培养基,置33℃培养6~7天以上,待细胞病变十十十时收获,冻化,取上清液用Tween-80乙醚处理即为血凝素;如用白陶土处理的2%牛血清配制感染细胞的培养基来制备血凝素,则不用Tween-80乙醚处理。

B1.4 血凝滴度所用溶液一律置4℃预冷,微量塑料板法。

血凝素用葡萄糖-明胶-巴比妥缓冲液以1∶2倍比递增稀释,再加0.25%新鲜鹅红细胞(或鸽红细胞)悬液,混匀,置4℃至少1h,观察结果,以“++++”(4单位)的最高稀释度为血凝滴度。

B1.5 血凝抑制试验原血清0.1mL+0.7mL氯化锰肝素液,4℃作用20min后在1∶8稀释的血清中加1滴积压鹅红细胞(或鸽红细胞),1h内摇2~3次,置4℃过夜,再以2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取上清液待检。

待检血清用pH6.2的葡萄糖-明胶-巴比妥缓冲液倍比稀释后,每孔加0.025mL血凝素(含4单位;如系pH9的血凝素,事先应用0.1mol/L盐酸调至pH6.2左右再用)。

抗原抗体在4℃作用1h后加入0.25%鹅红细胞1滴(0.025mL),在4℃下作用2h后判定结果,以完全抑制血凝为终点。

每次试验预设以下对照:阳性血清对照:应出现一定已知效价阴性血清对照:应出现阴性结果待检血清对照:应无非特异性凝集抗原对照:应出现+++++(4单位)、+++(2单位)、++~+(1单位)、±(1/2单位)的凝集现象血球对照:应为阳性HI抗体阳性标准判定以1∶16作为阳性标准。

葡萄糖-明胶-巴比妥缓冲剂(DGV)配制:巴比妥0.58g巴比妥钠0.38g明胶0.6g无水CaCl(下标始)2(下标终)0.02gMgSO4(下标始)4(下标终)·H(下标始)2(下标终)O0.12gNaCl 8.5g葡萄糖10g巴比妥与明胶可分别先各在250mL蒸馏水中加温溶解,然后依次加入其他药品,溶解后加双蒸水至1000mL,分装10瓶消毒。

用前以0.1mol/L盐酸将pH调至6.2,用于稀释待测血清、配制血凝素及红细胞。

氯化锰-肝素液配制MnCl(下标始)2(下标终) 3.96g肝素16万单位加双蒸水至100mL,使用时以双蒸水稀释4倍(1∶3)。

B2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风疹IgG抗体(ELISA间接法)B2.1 原理将风疹抗原包被于固相载体上,加上待检血清,再用酶标抗抗体间接检出特异性抗体。

B2.2 材料B2.2.1 聚苯乙烯酶标板。

B2.2.2 风疹阴性和阳性血清。

B2.2.3 风疹抗原。

B2.2.4 抗入IgG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

B2.2.5 酶底物邻苯二胺-双氧水。

B2.3 操作程序B2.3.1 用pH9.6碳酸盐缓冲液稀释风疹抗原与未感染风疹病毒的细胞抗原(对照抗原)。

B2.3.2 于40孔聚苯乙烯板的单排孔与双排孔分别加入0.1mL/孔的风疹抗原与对照抗原。

右下最后一孔不加任何抗原作为空白对照,4℃过夜。

B2.3.3 以0.05%Tween 20生理盐水(NS-T)洗板三次,倒去洗液。

B2.3.4 在血凝板中以2%牛血清NS-T将待测血清稀释成1:20~1:1280四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加风疹抗原与对照抗原各1孔(0.1mL,下同),轻轻振摇后置37℃1~2h。

B2.3.5 以NS-T洗三次,倒去洗液后每孔加入以2%牛血清NS-T稀释的抗人IgG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0.1mL(空白对照不加),置37℃1~2h。

B2.3.6 以NS-T洗三次,倒去洗液后加邻苯二胺-双氧水底物液,每孔0.1mL(包括空白对照孔),避光在37℃放置10~20min,随时观察,待对照孔开始显淡黄色时即用2mol /L硫酸终止,每孔加50μL。

B2.3.7 用空白对照孔调零点,以酶标仪(492nm)测定各孔OD值。

OD值不足0.05者按0.05计。

凡同一稀释度下风疹抗原孔OD值/对照抗原孔OD值>2.1即P/N为阳性。

阳性之最高稀释度的倒数即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

小于1∶20者视为阴性。

B2.3.8 每次实验应作已知效价的阳性及阴性血清对照。

B3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风疹IgM抗体(抗体捕捉ELISA法)B3.1 原理利用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的抗人IgMμ链抗体,捕捉待检血清中的IgM,再用风疹病毒抗原和已知的酶标风疹病毒抗体去检测血清中IgM是否为抗风疹抗体。

利用底物使酶显色而测知。

B3.2 材料B3.2.1 聚苯乙烯40孔或96孔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