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作业及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作业及答案第一章一简答题1.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答:1视听教学运动推进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2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3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2.试说出视听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观念的3条主要贡献.答:1它明确提出对学习过程的研究,从而修正了视听教学"物.感观.具体化"的研究取向.2它明确界定了视听传播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传播论和早期的系统观念.3把对学习者的首次纳入教育技术领域的范畴内.3.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答: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
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4.简述我过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2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核心.3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4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5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5.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哪4个方面的内容?答:信息流.人的加工信息能量是有限的,记忆取决与信息骗码.会议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哪4个要素?答: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4学习是自我评价的.7.简述现代建构注意观的学习具有哪6个特征?答: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雷击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反思性的学习.8.简述香农--施拉姆模式和施拉姆模式的内容.答:香农-施拉姆模式是施拉姆对香农的传播模式作出了研究改进,在传播模式中加入反馈环节,并强调只有信息发出者(信息源)与信息接受者(信宿)的经验领域有重叠的共同经验部分,传播才能完成.施拉姆模式的内容是传播的循环模式,不仅强调反馈并且突出,反馈的双向性,表明任何传播活动都应具有的双向性.9.简述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答:是把系统方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逻辑过程的组成是: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并组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惊醒实施,评价效果,对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做必要的调整或修改.10.简述发现学习有哪4项优势和作用?答:1提高智力的潜力.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二.论述题11.试述美国教育部教研室突出的建构主义在学校的教与学中的9个应用要点.答:1学习依赖于学习者以前的经验.2学习者必须建构起自己的意义.3学习是情景性的,新知识所具有的意义高度以来于情景,知识在不同的情景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很少有独自于任何具体情景的意义.4学习依赖于共同具有的理解,这种工友的理解来自学习者与他人的商讨.5建构主义的教学包括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并且提供适当的学习活动去帮助他们.6针对概念变化的关键成分可以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7建构主义导致了关于何为优秀的教与学的新观念和师生角色的新观念.8在建够性的教与学中,更多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事实的积累.9建构主义创造了一个关于学习内容的哲学:"少就是多".12.试述罗杰斯列举的10种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方式.答: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2提供学习的资源.3使用合约.4利用社区.5同伴教学.6分组学习.7探究训练8程序教学.9交朋友小组10自我评价第二章一、简答题1.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填空题
填空:1、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各个学习者不同需求和特点的教学。
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而实现。
2、程序教学的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
3、教学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估教与学全过程的总方法。
4、我国教育技术源于欧美的视听教育,教学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应用学科,整合了多门相关科学的理论。
5、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的指导理论。
现代学习理论可分4种类型,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6、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代表是布鲁纳。
7、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罗杰斯,他认为,学习原则的一个核心,是要让学生自由学习。
8、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主要因素:学习基础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环境。
9、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身上的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10、教学活动过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
11、教学的三种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12、教学资源指促进学习的一切物质条件、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资源。
13、网上教育资源的特点是:多样性、便捷性、共享性、时效性、交互性、丰富性。
14、教育信息处理是计算机在教育应用中的重要方面,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检索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和各种有用信息,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
15、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有: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数字化。
16、网上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优势互补性等特点。
17、个别指导教学形式是通过教师或教学软件(如CAI、个别化学习支持软件)对学生进行指导式实现的。
这种指导有同步指导和异步指导两种方式。
18、自主学习形式包括四个因素,问题、信息资料、提示、反馈。
19、比较典型的课堂教学媒体环境有组合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和语言实验室。
何克抗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一、名词解释: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5、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6、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7、成分显示理论:8、ITT:9、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
10、肯普模式:11、史密斯—雷根模式:二、思考题:1、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答: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层次上都有所区别: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第二节音乐教学模式分类一、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分类(一)情感模式是以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参与—体验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等。
1.参与—体验模式“参与”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① 理论基础:音乐美学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② 教学目标: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参与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协调发展,使学生身心和谐成长,陶冶心灵,确立健康的审美观。
③ 操作程序:情感唤起——定向激趣阶段,情感深入——感知体验理解阶段,情感外化——创造阶段。
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情感深入,即感知体验理解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高尚健美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的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④ 实现条件:参与—体验模式的实现条件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为诸如何时让学生参与教学,以何种方式参与,如何有效利用参与活动等问题,都是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的。
⑤评价:第一,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注意力,增强音乐记忆力,最终达到终生热爱音乐的目的。
第二,此模式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进行参与(歌唱、演奏乐器、律动、表演、创造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挥通感的作用,提高了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愿望与能力。
第三,参与—体验模式能够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交流,培养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该模式也有利于课内外结合,把音乐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家庭。
第五,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从中获得许多新鲜的感受,很受学生的欢迎。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一测试答案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一测试答案>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承担主体有多个层面,下面的()不是学校层面所需做的工作。
(制定教师培训的标准和规范10分)2、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电脑和投影仪通电后,电脑运行正常,但投影幕上显示没有信号输入,最可能的原因为(电脑与投影仪连接的信号线没有插好)。
(10分)3、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发挥了多种教学应用功能,以下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说法正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信息,并对所获取的资源进行加工和进一步的利用) (10分)4、以下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描述错误的是(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10分)5、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10分)1、整个课程分为5个模块,9个主题,通过本课程各模块的学习,你将对系统化教学设计环节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主要内容包括:(全选)等。
同时,你还将深度学习和应用一些支持教学设计的软件,包括:知识可视化工具、因特网搜索技术、网页制作工作、字处理软件和电子表格软件。
(10分)2、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全选)。
(10分)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存在着固定的模式,教师只要掌握这个模式,就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
(10分) 否2、整合课程实现的是学生的经验整合、社会整合和知识整合。
(10分) 是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直接落实在与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整合之上。
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教学模式、活动本身的目标和信息技术特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在教学模式和活动之中。
(10分) 是2、以下对教育基础知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中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
(10分)3、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以下观点正确的是(尽量对学生加以鼓励)。
教育技术学名词解释
1.▲建构主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得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
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为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刺激是否被注意或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里结构。
3.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常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4.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5.▲经验之塔理论:6.▲认知发现说7.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8.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10.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双主模式:主导---主体(“学教并重”)教学法系统设计是在兼取以教为主教学法系统设计,以学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两者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其理论基础也就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也就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两者的结合。
11.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Automated Instructinal Design):指能够有效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一、概念题(共28小题)1、教学系统设计:2、系统方法:3、认知结构:4、学习需要:5、认知发展:6、学习需要分析目的:7、认知策略:8、教学媒体作用:9、媒体内容:10、生成型教学策略:11、替代型教学策略:12、先行组织者:13、掌握学习教学策略:14、学习策略:15、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16、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17、支架式教学策略:18、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19、认知工具:2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21、信息化学习环境及特征:22、有意义学习:23、“整合协调”策略:24、发现学习的特点:25、引导性材料:26、绩效技术:27、学习绩效:28、教学绩效:二、填空题(共51小题)1、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2、教学系统设计的四大理论基础是:(、、、)。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四大基本要素为(、、、)。
4、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 、、、和)。
5、ID 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三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 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 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三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
6、教学系统包含了(、、和)等四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系统的()结构。
7、ID1的代表性模式应推肯普模式的特点可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需着重解决(),要适当安排()。
8、在ID1中学习者特征分析仅仅考虑学习者的()和();而在ID2中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学习者的()与()。
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 )和( )的综合。
10、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包括(),(),()。
11、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和(),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
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
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
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
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学习的局面。
它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授受关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知识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灌输为主。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第一讲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系统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1.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综 合考虑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 2.将教学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置身于社会系 统中加以考察
环境 教师 目标 内容
媒体
过程 学生 效果
教学系统构成
四、传播理论
传播: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 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 活动。
1.加涅的“九五矩阵”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罗伯特· 加涅 (Robert Mills Gagne 1916- 2002),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教学设计 大师。
加涅--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
为学习设计教学
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
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9个阶段) 外部条件:教学任务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工作)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贝尔、加 涅 基本观点: ①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 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②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 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 构的过程。
认知学派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①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 极性 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量使学习者联系以往 已经掌握的知识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本章学习目标与要点
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特点与学科性质 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历程、应用范围与层次 理解教学系统设计主要的理论基础 了解主要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过程模式 理解学习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
[详细讲解]“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一、引言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
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之所以要把教学结构作为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因为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简单地说,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
所以教学结构是很重要的,它是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
教学结构的改变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深刻变革。
所以它比教学手段、教方法的改革意义要重大得多,当然也困难得多。
二、两类现行的不同教学结构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是: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2.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3.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4.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结构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中美两国学生不同特点的对比,看到了这个严酷的事实。
尚贤中学“五主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尚贤中学“五主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尚贤中学“五主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五主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五主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落实科学的课时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以师生、生生多维互动,学生自主建构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以当堂达标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持目标科学性、学习自主性、达标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达到学生生命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二、“五主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一是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的理论精髓在于相信95%以上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掌握学习目标。
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反馈—矫正性系统式“掌握学习”的核心:布鲁姆指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
”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必须通过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并对教学教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帮助。
二是布鲁纳的“发现教学”。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发现教学”所包含的,与其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那里发生”的事情的过程,不如说是他们发现他们自己头脑里的想法的过程。
三是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相反,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使知识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知识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大理论基础:1、构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概念: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意义的制定,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
建构主义强调:世界是客观的,但人的认识主观的,人对于世界的解释是依赖个人经验的。
1、学习者为中心2、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情境、协作、会话、资源几点共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如何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教师如何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2、多元智能理论1. 有关智力与智能传统的智力观: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解答智力测验题(IQ)的能力或善于应试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AT)的能力加德纳的智力定义: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八大智能1、自然观察智能: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讲义教学结构设计
讲义教学结构设计一、教学结构1、什么是教学结构何克抗认为: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七期,《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2、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三个概念的关系与层次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型。
教学模式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程序,包含有教学策略(李晓文,王莹,2000 年)。
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与技巧,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余胜泉,《论教学结构》,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六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是处于三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教学结构处于较为宏观的层次,用于反映一定教育教学理论中四个核心要素在教学中所展开的比较稳定的作用关系,它不依赖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教学模式则是教学结构在具体的学科领域中的教学过程中展开的体现,同一教学结构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中展开,则可衍生多个用于指导具体教学进程展开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一个最下位的概念,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技巧,在某个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同时,一个教学策略可用于多种教学模式中。
简单地说,解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处于三个不同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概念。
教学结构强调教学组成要素及其稳定的组成关系,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进程展开的过程形式,教学策略是教学进展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3、教学结构的基本特性依附性——教学结构强烈的依附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
动态性——教学结构是“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是动态的,因此教学结构具有动态性。
系统性——是教学系统四和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要素组成的系统。
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下的教学结构
第三节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下的教学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发生了变化,从课堂空间发展到网络空间,同时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等特征。
现今各高等学校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体现了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
然而,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信息化教学起到了不同的支持作用。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类型依据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不同以及对信息化教学的支撑程度,可以将信息化教学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下表先大致给出我们的学习资源分类方法及各类资源的例子。
表:学习资源的分类下面我们将对这几种分类方法作更进一步的分析1.教学授递环境所谓授递型的教学环境,是指由各种信息传播媒体及配套运作软件组成的媒体化教学环境。
国外一般称之为教学授递系统(Instructional Delivery System)或教学传播系统(Instructi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教学传播环境也有设计的与利用的之分。
设计的环境如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网络教室等,在设计时通常对它们所能支持的教学传播模式有比较明确的假定,如课堂教学、远程教学、个别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教学、众体教学(Mass Teaching)等。
利用的环境大多是借用了大众传播系统的功能来为教育服务,如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图文电视等。
主体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
为了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激起了民
族化、本土化的逆动,群体的价值反而凸显出来。
中国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和艰辛。
一方面,它必须尽快摆脱封建血缘的“人的依赖关
系”一一这是官僚主义和权力腐败的重要根源,以
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培养现代意义上的个体主体;
论学习,广泛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有效解决
问题的成功策略。当前,有必要继续发扬这一研
究传统,进一步学习和吸收各种有价值的学术思
想,丰富学术资源。对此,总的指导原则应该是古
今中外法,即努力吸收人类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文
化成果,全面利用各学科研究的有益成果。不过,
从实际工作来说,这只能是方向和理想,事实上谁
学术源泉。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确立合理的教育价值观,是主体教育首要的
理论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理论为主体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
体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个人
发展的社会历史规律,阐明了在现代社会中人的
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人的解放和弘扬人
说视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论,出现只见树木,不见
森林的现象,这是值得警惕的问题。其实,一个学
科领域,有一些基本问题,在每个基本问题上,可
能会有种种不同的学说,一个学科的基本认识,是
多种学说权衡综合而达成的结论。在利用各学科
资源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区分不同学说,防止
把某种学说和一个学科的基本成果等同起来。此
系,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身。教育作为
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方面,人的发展当然是其基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理论依据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理论依据作者:孙国林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8年第09期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只有弄清“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论基础,才能增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自觉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应是学生为主体的必有之义。
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主要由教师设计和决定。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且要“言传”,也要“身教”,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要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主体是主导下的主体。
这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互相促进。
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根源,广大教师要自觉地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自身的不断发展。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这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包含着教师的教,也包含着学生的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就教的过程说,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就是说,只有有了教师的教,同时也有了学生的学,才能称其为教学过程;看问题要分清主次,不能把矛盾双方平等看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贯穿全过程,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参与和组织下进行的。
所以,教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就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说,教师的教却只是外因,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善于学,才是内因。
“教得好”这一外因,只有通过学生肯学、善学,也就是“学得好”这一内因,才能起作用。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对两种教学方式下具体实现有 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 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策略作了更为深 入的探索,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所 谓“先行组织者”,是在教学中首先呈现的一 种引导材料,这个材料具有较高的抽象、概论 和综合水平。这种教学顺序是自下而上的,即 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的形式。与发现学习的教 学顺序刚好相反。依据奥苏贝尔的认知理论观 点,我们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步骤 为: 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 合贯通
二、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奥苏贝尔学与教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学与教的理论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械 学习,一类是有意义学习。要想实现有意义的 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 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 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 新知识("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 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 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
动机理论
三、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
"主导--主体"模式教学设计流程 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 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 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的 “传递-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 为补充,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 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第六节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
要想理解和掌握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设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一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确定学习者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
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
计
否(转入“发现式”教学分支) “学教并重”教学模式和“主导—主体”ID模式,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理论基础,就是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
流
程 其突出缺点则是强调“传递—接受”式学习,否定发现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者置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
“学教并重”教学模式和“主导—主体”ID 模式,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理论基础,就是 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
• 建构主义理论的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培养 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其缺点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 视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因而不利 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甚至可能偏离教学 目标。
• 但我们把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作为以教 师为中心的教训模式和以教为主ID模式的主要 理论。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 一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二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 三 “动机理论” • 四 奥苏贝尔理论的缺陷
三 两种理论互补性与“主导—主 体”ID的理论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奥苏贝尔的“学与教” 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都有其优点和不足, 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则可相得益 彰。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 设计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要想理解和掌握“主导—主体”教 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并不困难,只 需了解以教为主ID和以学为主ID的理论 基础,再把前四章所介绍的有关以教为 主ID和以学为主ID的具体设计方法与步 骤结合起来,并加以适当的补充就可以 了。
一 以学为主ID的学习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一、引言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
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之所以要把教学结构作为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因为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简单地说,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
所以教学结构是很重要的,它是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
教学结构的改变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深刻变革。
所以它比教学手段、教方法的改革意义要重大得多,当然也困难得多。
二、两类现行的不同教学结构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是: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2.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3.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4.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结构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中美两国学生不同特点的对比,看到了这个严酷的事实。
例如,他们指出,美国学生在上课时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国家,除非老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容许学生这样做的,学生也决不敢这样做。
其结果是使中国的大学生与研究生和美国的同类学生相比,从总体上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明显不如对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胡卫平博士于2001年对中英两国青少年七个方面的创造能力进行抽样调查和比较,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1]:在七个方面的创造能力中,除了问题解决能力一项以外,其它六项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产品改进能力和应用能力)中国学生都不如英国学生。
江泽民同志在98年2月14日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而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未来21世纪的需要—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是:1.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3.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4.教材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主要从其它途径(例如图书馆、资料室及网络)获取大量知识。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要素[2],可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这就不难理解,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为什么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在西方迅速流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
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可通过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C.Wittrock)的“学习生成模型”来概括。
他通过总结认知心理学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以及他本人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于1983年提出了一个“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简称”学习生成模型”),这个模型比较集中地、全面地反映了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成就,对于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帮助我们组织好各种类型、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活动,以及网上课件的研制、开发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生成过程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特殊方式,这种加工方式是通过以前的多次学习逐渐形成的,并且保存在大脑的长时记忆中)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获得选择性信息并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指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各种表象、事件、判断与技能,即过去的经验与知识)而完成该信息的意义建构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
按照维特罗克的模型,这个学习生成过程包含以下六个步骤:(l)学习者长时记忆中影响知觉和注意的内容(即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用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即认知特点)进人短时记忆。
(2)由这些内容和倾向形成个体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就使个体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从而选择出所关心的感觉信息。
(3)为了达到对该选择性信息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建构该信息的意义(这是学习生成过程的核心),即在该信息与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有关信息(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新知与旧知的联系),这个过程也称“语义编码”。
(4)对刚建立的试验性联系进行检验,以确定意义建构是否成功。
检验办法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对照:与当前的感觉信息对照和与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进行对照。
(5)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未实现有效的语义编码),则应检查该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试验性联系是否适当,例如:o当前的感觉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使用了没有根据的假设)?o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是否适宜?o从感觉信息中选用的信息是否合用?……然后返回(3)去重新建构选择性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如果意义建构成功则达到了意义理解的目的,可转下入一步。
(6)达到对新信息的意义理解后,将这种意义按一定的类属关系从短时记忆加入到长时记忆中,以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
(“同化”是指将对新信息建构的意义结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从而促进知识的增长;“顺应”是在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信息意义的情况下,引起认知结构的改变与重组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
上述学习生成过程模型的图式表征如下图所示:图1.维特罗克的“学习生成模型”上述模型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对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并阐明了与意义建构相关的心理要素及心理加工过程,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相应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
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棗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
目前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自我反馈式”和“启发式”等多种。
这种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
但是,这种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
由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所以上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优缺点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本身优缺点的具体体现,在我们应用与推广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由以上分析可见,两种教学结构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者去否定或取代后者。
而是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便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跨世纪新型人材。
为了与前面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区别,我们把按照这种思想和目标实现的教学结构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以强调这种教学结构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
应当着重指出,这里所说的“学教并重”和前几年有些人所主张的“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的“双主”是有原则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如上所述,我们所说的“学教并重”是指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这里的学习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学生;而有些人所主张的“双主”,则是指双主体,其用意是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其客观效果则是起维护“教师中心论”的作用,所以是我们不能苟同的)。
四、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由于“学教并重”结构是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为了阐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必须先了解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