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控制、母亲教养方式对3岁儿童外显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儿童行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些孩子表现出攻击性、不服从、自闭等问题,这不仅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困扰,也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
然而,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有直接影响。
一种常见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过分放纵。
这种方式下,父母没有给予孩子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任由孩子为所欲为。
长期下去,孩子会变得过于自我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另一种常见的教养方式是过分严苛。
这时,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度批评和严厉惩罚。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包括自卑、抑郁以及攻击性行为等。
其次,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是复杂的。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性格发展有关。
对于过分放纵的教养方式,孩子可能养成依赖性和无拘无束的性格特点。
而过分严苛的教养方式,则可能使孩子变得胆怯、缺乏自信。
所以,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需求,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以帮助他们发展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此外,父母的行为对儿童行为问题也有启发作用。
孩子往往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冲动和暴力的行为,孩子很容易学到这样的行为模式。
相反,父母如果能够提供温暖和支持,以及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就会受到积极的影响,更容易发展健康的行为模式。
对于父母来说,教养方式的调整是帮助孩子改善行为问题的重要一环。
首先,父母应引导孩子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明确对错,并且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能力。
其次,父母应该提供恰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奖励可以是实质性的或者是鼓励性的,而惩罚则应该合理且不过度。
第三,父母需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倾听和理解孩子的需求,鼓励他们表达情感,有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除了父母的努力,社会和教育机构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帮助儿童解决行为问题。
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作者:魏梅来源:《新一代》2020年第04期摘; ; 要: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互动研究认知取向的兴起,家庭内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
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针对父母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认知、情感、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的因素,就解决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父母教育;教养态度;影响因素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范的对象,要想让孩子有什么样的品质和习惯,父母也得具备这方面的素质。
所以,父母的相互配合是最重要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失败。
父母的教育态度总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保持父母的教育态度一致性是父母的责任,更是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保证。
只有父母相互配合的教育,才是对幼儿最好的、最完美的教育。
一、父母教养态度一致性的含义父母的教养观念,是父母基于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對儿童教养的理解。
它直接影响父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及行为,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父母在对人对事,应该做好榜样作用,在对待幼儿上,父母需要有共同的教育理念。
父母还需在教育幼儿上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及学习环境。
二、父母教养态度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儿童的社会性认知,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的认知,是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的关系的认知。
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从具体的、表象的认识向较为全面的、抽象的认识的过渡,在自我认知中自我中心的成分逐渐减少,扩展到对他人的认识。
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能使儿童逐步认识到他人有与自己不同的思维和情感,有助于帮助儿童妥善处理社会性。
由于父亲性格、能力等的独特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孩子在交往上的独特性,使孩子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在对幼儿社会认知的影响中,父母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摘要:家庭教育是幼儿接受教育与成长的起点,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对幼儿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幼儿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本文从幼儿心理角度出发,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
关键词:父母教养;幼儿发展;心理健康幼儿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经历与体验对幼儿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关乎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方面面。
父母教养方式实质上反映了教育理念,其对幼儿发展影响不容小觑。
1.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1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对于涉世未深的幼儿来说,情绪是他们最直接的心理反映,而父母教养方式也给幼儿情绪变化带来很大的影响。
如果父母教养过程中能给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温情的体验,及时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反应,再加上积极的沟通与引导,那么则有利于调控幼儿乐观、稳定的心理情绪,有益身心全面发展。
1.2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实践表明,如果父母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则幼儿也会表现出更多正面的社会行为;而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或者过多干涉,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表现出诸多外显或者内隐的问题。
父母能够更大程度地接受孩子、理解孩子并且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独立面对人生,那么幼儿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也会有所下降。
1.3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发展的影响幼儿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多尊重他们、多信任他们,关注其社会性成长能力;切忌父母以自己的思想观念或者行为去过多地约束孩子,否则将给幼儿人格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家长要重视社会化教育,采取积极的教育与引导措施;另一方面,父母要充分认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解决任何事情不能独断专行,而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这样既有利于建立亲子关系,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
2.树立正确的父母教养观念2.1 关注孩子,端正教养态度幼儿的发展与父母教养观念及教养方式都有直接关系。
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报告
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儿童及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和观察,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具体而言,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呈正相关,而温和且支持性的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呈负相关。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儿童行为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在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中,家庭环境和母亲教养方式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母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照顾者和教育者,她们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 参与者本研究共选取了300对母亲和儿童作为研究样本。
样本中的儿童年龄范围为3至6岁,性别比例基本平衡。
母亲的年龄、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也进行了统计。
2. 测量工具为了收集相关数据,本研究采用了两种主要的测量工具:母亲教养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问题问卷。
母亲教养方式问卷包括了过度严厉、温和支持和放任三个维度,儿童行为问题问卷则涵盖了内外化问题行为。
3. 数据收集和分析研究人员在儿童所在的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观察记录了儿童的行为表现。
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和编码后,使用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表明,过度严厉的母亲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
相反,温和且支持性的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呈负相关,即母亲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儿童更少出现行为问题。
然而,放任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讨论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母亲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产生压力和焦虑,进而表现出行为问题。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一、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对幼儿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也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不同家庭不同父母之间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也不同。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亦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幼儿最先学习社会规则的重要来源,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父母对儿童的态度,也影响着儿童进行教育的期望、目标、途径、策略及行为。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幼儿产生好的影响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是尊重和理解孩子,能和孩子平等交流,通常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能够使儿童有较高的求知欲、好奇心并极具创造性。
小卡尔•威特出生后被认为是有些痴呆的孩子,出生的时候身体瘦弱且反应迟钝,但是他八九岁时就精通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等六种语言,并且知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十岁时便入哥廷根大学就学;年仅十四岁就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小卡尔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他父亲的合理的教养方式。
老卡尔从不逼迫小卡尔读书或者其他一些小卡尔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也不会因为小卡尔的吵闹而屈从孩子并且答应他的无理要求;另外他注重的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能够充分理解孩子,跟孩子一起玩耍,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伙伴且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平等的对待。
老卡尔•威特认为:斥责孩子、用打孩子的方法教育孩子极为错误的观点;耐心地讲道理,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亦不可娇生惯养,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孩子,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善行以及以后做人的能力。
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看出尊重和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对孩子的成才和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亲教养方式对幼儿害羞行为的影响
母亲教养方式对幼儿害羞行为的影响作者:***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03期【摘要】本研究以406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母亲教养方式对幼儿害羞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母亲采用温情与理解型的教养方式,幼儿害羞行为较少;母亲采用严厉惩罚型、否认型、保护型和偏爱型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增加幼儿的害羞行为;母亲温情与理解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同质-被动型害羞、同质-主动型害羞、异质-被动型害羞、异质-主动型害羞、公众-被动型害羞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公众-主动型害羞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严厉惩罚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害羞行为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否认型、保护型与偏爱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同质-主动型害羞、异质-主动型害羞存在显著正相关;高害羞组和低害羞组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温情与理解型、否认型和偏爱型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母亲教养方式;幼儿害羞行为;影响【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1)03-0038-05害羞是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关于幼儿害羞的研究中,害羞通常被定义为幼儿遇到陌生人时的胆小和退缩行为。
〔1〕害羞是幼儿的一种内化行为问题,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有研究发现,害羞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交焦虑密切相关,〔2〕并且与孤独感、抑郁等消极情绪存在显著相关。
〔3-5〕害羞对幼儿的人格、心理健康、社会性发展都有明显的影响。
〔6〕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幼儿最先接触到的教养环境。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和认知发展等。
〔7〕亲子关系,特别是母亲与幼儿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幼儿社会性与情绪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8〕本研究旨在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对幼儿害羞行为的影响,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河南省安阳市6所幼儿园的50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06份,回收率为81.2%。
1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准考证号: 013712212453姓名:徐婷专业:学前教育办学点:郧阳师专指导教师:王凤2014年10月18日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内容摘要:在我国,对幼儿的引导、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幼儿教师的事情。
在这一传统思想的支配下,忽视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好坏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行为,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儿童形成积极地人格特征,而长期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于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如何根据幼儿不同成长阶段调整教养方式,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典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深入分析了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深刻的阐述了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很好地诠释了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策略与方法.关键词:教养方式幼儿发展成长影响目录前言 (1)1父母教养方式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2)1.1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 (2)1.1.1权威型 (2)1.1.2专断型 (3)1.1.3溺爱型 (3)1.1.4忽视型 (4)1.2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4)1.2.1幼儿的年龄与性别 (5)1.2.2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5)1.2.3父母的经历 (5)1.2.4社会经济地位 (5)1.2.5父母的个性特征 (6)2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2.1对幼儿心理过程发展的影响 (7)2.2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9)2.3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10)3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策略 (11)3.1加强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 (11)3.2提倡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 (11)3.3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11)结论 (13)参考文献 (14)前言托尔斯泰曾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孩子最初的感触都来自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任“老师”的教育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亲情的关系下,家庭的教育有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从价值、背景、问题、对策方面展开
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从价值、背景、问题、对策方面展开价值:家庭是儿童生活和教育的最早环境,也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环境。
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最主要的。
有人通过对不同学派的观点的研究,以控制和温暖两个重要的概念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和放纵型。
近年来,父母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国内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也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进行了研究。
背景: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是直接的也是重要的,这也是研究者对此更多关注的原因。
进入学校后,儿童的主要活动场虽然变成了学校,但生活环境和周围刺激的复杂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体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在学校的人际交往、学习成绩、环境适应能力,都与教养方式有着潜在或直接的影响。
从童年到青少年经历的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变化,都影响着亲子关系,父母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以帮助青少年更好更快的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管制,如替代思考、行动限制等,这些所谓的关爱,并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保护,反而会带来更多心理上的伤害。
有对子女的学业成就进行的研究表明,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直接的负向影响,原因可能是专制型父母以绝对的高标准要求子女。
如果子女的行为或行为结果不符合要求,就会进行严厉惩罚。
因此子女就很可能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表现为学习更不用功,成绩更差,甚至逃课逃学。
相反,父母要求非常严格,也可能导致子女为避免惩罚,而形成强烈的外部学习动机,而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此外,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子女的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概念,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学业成就。
权威型教养方式则有利于子女追求掌握目标和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专制和放任型则相反。
因此,父母应更多采取权威型教养方式,从而积极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和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个性及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率较高 ,而且 呈逐年上升趋势口 】 ,最为常见的是儿 童行 为 、情绪 、社会适应及 习惯等方 面的 问题 ,应 引起 医 学界 、教育界 、心理学界等社会各界 的广泛重视 。 儿童行为 问题 的发 生与生物学 、社会学 因素等密
二、研 究对 象和方法 ( 一 )研 究 对 象
随机抽 取广州 市天河 区内市一 级幼儿 园三所 ,每
切相关 。其 中,家庭作 为儿童接触 社会 的第一 场所 ,
所 幼 儿 园分 别从 大 、中 、小 、托班 各 整体 抽取 一 个
其对儿童 行为的影 响至为重要 。近年来 国内外 研究表 班 ,共 1 2 个班 3 6 0 名幼儿 ( 实发 问卷3 6 0 份 ,回收3 2 7
明 :心理 学界 已开始将 注意 的焦 点从 教育 、教 养方式 份 )作 为研究对 象 。儿童 的具 体年 龄在2 周岁 6 N 岁 等外显 的行 为 因素转 向寻求形成外 显行为 的内在心理 之 间 ,其 中男性 儿 童 1 7 5 人 , 占抽查 人数 的4 8 . 7 %,
度 ,分别是① 外 向性 ,② 宜人性 ,③ 责任性 ,④ 神经 童在行为 问题上 的差异 。结果见表一 : 质 ,⑤开放性 。以往 的个 性测量量 表使用较 多的是艾
从 表一可 知3 岁一 4 岁 时儿童 的各种 行 ) ,大 五人 格问卷将人格 结构归类 均分数要 比1 岁一 2 岁 、5 岁一 6 岁两个年龄段高 ,由此可
常发展 ,影响学 习甚至对成年后 的人格 特征和行为都 儿的行为可 能有更大 的影 响。本研究着重探讨母 亲个
产生不 良的影 响Ⅲ,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负担 。据 性 、教养方式 与学前儿童行 为问题 的相关性 ,并 以此 有关调查 显示 , 目前 我 国儿童心 理及行 为问题 的发生 为根 据 ,提 出一些 改善 和减少幼儿行为 问题 的建议 。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重要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仅会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更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父母教养方式,并分析它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严厉管制的教养方式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实施严厉的管制教养方式。
他们常常过分关注孩子的行为规范和成绩表现,强调服从性和纪律。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好成绩,但他们的心理健康却可能受到影响。
首先,严厉的管制可能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他们习惯于被父母控制和指导,无法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困难。
这可能导致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无法应对,心理上产生焦虑和自卑。
其次,过度强调成绩和规范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追求完美和高分的过程中,孩子可能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学习焦虑和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二、宽容放任的教养方式另一种常见的教养方式是宽容放任。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父母很少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和规范,他们倾向于让孩子自由发展。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相对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但也可能面临一些心理问题。
首先,过度宽容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纪律和责任感。
他们可能无法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容易沉迷于游戏、社交媒体等无益于成长和发展的活动,从而滞后于学业和生活上的发展。
其次,缺乏成人的引导和规范可能使孩子存在行为问题。
在一些家庭中,由于父母从不干预孩子的行为,孩子可能易于发展出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以及问题行为等。
这些行为问题不仅会对孩子自身造成困扰,还有可能对与他们接触的其他人产生不良影响。
三、关爱和支持结合的教养方式关爱和支持结合是一种健康的教养方式。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父母既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又适度地给予规范和引导。
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孩子通常具有较强的内外控制能力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儿童行为问题的关联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儿童行为问题的关联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
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儿童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的关联。
许多家长常常感叹,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出现问题行为,不乖巧听话呢?究其原因,可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温和型、严厉型、放任型等。
温和型父母通常倾向于在教养孩子时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他们更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相反,严厉型父母通常对孩子要求严格,控制欲较强,喜欢通过惩罚和限制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焦虑和压力,导致他们产生逆反情绪和挑战权威的行为。
研究发现,严厉型父母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抑郁和焦虑等问题行为。
放任型父母则倾向于对孩子过度宽容和放任,很少给予明确的规则和指导,对孩子的行为不作干预。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自私、任性、放纵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自律和责任感。
因此,放任型父母的孩子也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除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外,家庭环境、生活压力、社会支持等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一个和谐、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而紧张、冲突的家庭环境则容易让孩子产生问题行为。
生活压力和社会支持也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行为发展,家长如果面临压力过大,容易对孩子施加更多压力,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研究表明,温和型父母的孩子通常表现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而严厉型和放任型父母的孩子则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教养孩子,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
首先,家长应该关注自身的教养方式,尽量选择温和、理解和支持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和互动。
关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
关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摘要:自我控制能力是构成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任务目标,而家庭的影响又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因此,父母对儿童自控能力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
文章分析了父母的教养方式、控制模式、亲子关系、文化程度、个性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在家庭教育中的相应干预策略。
关键词:自我控制;儿童;父母一、儿童自我控制的含义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自我控制的表述及含义尚未达成共识。
国外对这一概念的表述有“self-control”、effor tful control”、“ego-control”、“self-regulation”等,国内研究中也用“自我控制”、“自我监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一些相似或相对应的词来表述。
在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概念是社会认知心理学家Kopp提出的: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
它能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
[1]我国学者桑标、陈伟民在研究国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将自我控制归结为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劣势反应的唤起。
其中,所謂优势反应,指的是对儿童具有直接、即时吸引力的事物或活动所引起的想要获得该事物或参加某活动的冲动,劣势反应与此正好相反。
[2]刘金花认为,儿童的自我控制是指儿童按照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对自我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施加管理和控制,使自我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3]陈家麟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管理与控制,是个体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
[4]杨丽珠认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坚持性及延迟满足。
[5]对于自我控制发生的时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自控最早发生于出生后12―18个月之间。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一、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
人类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中的决定因素。
而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儿童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
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反之,则阻碍儿童的发展。
其次,幼儿期的儿童虽然也接受幼儿园的教育,但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与主要抚养者(父母)在一起的,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发展的期望以及对儿童发展的看法等父母教育观念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播下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所以找出一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随着家庭互动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儿童和父母的相互作用模式被用于充分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但是对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的父母教养方式,为现代家庭子女抚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同时,研究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以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合作,从而促进儿童的稳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儿童问题行为
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儿童问题行为一、本文概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其教养方式不仅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还对其未来的生活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儿童问题行为,分析不同教养方式下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轨迹,以期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预防和纠正儿童问题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类,明确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及其特点。
随后,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具体影响,包括情感问题、行为问题和学业问题等。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旨在帮助家长优化家庭教养方式,预防和纠正儿童问题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共同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与分类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抚养和教育儿童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模式、态度和方法的总和。
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如何理解世界、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他们如何形成自我认知。
家庭教养方式不仅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还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不同的维度和理论,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三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放任型和专制型。
权威型教养方式强调父母的控制和引导,但同时尊重儿童的意愿和需求。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较高的自尊和自信,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问题行为相对较少。
放任型教养方式则表现出较少的控制和引导,父母往往对儿童的行为和决策持开放态度。
父母教养态度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父母教养态度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作者:庄莉莉发表于:2023-05-24, 19:41评论:1浏览:557RSS:摘要: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互动研究的认知取向的兴起,家庭内成员间的互相作用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
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研究针对父母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认知、情感、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的因素,就解决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父母教养态度一致性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范的对象,要想让孩子有什么样的品质和习惯,父母也得具有这方面的素质。
所以,父母的互相配合是最重要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失败,假如把父亲比作大树,那么母亲则是一片绿地,对于孩子来说,象征力量的大树和象征温情的绿地是不可或缺的。
①父母的教育态度总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保持父母的教育态度一致性是父母的责任,更是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保证。
只有父母互相配合的教育,才是对幼儿最佳的、最完美的教育。
为此,让幼儿更健康地成长,父母教育态度保持一致是必可少的,对幼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父母教养态度一致性的含义父母的教养观念,是父母基于对儿童及其发展的结识而形成的对儿童教养的理解。
它直接影响父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的、方向、手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及行为,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父母在对人对事,应当做好楷模作用,在对待幼儿上,父母需要有共同的教育理念。
由于父母自身的性格特性、对教育的见解、态度和角色定位的不同,幼儿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也不尽相同,所以,父母应当保持态度的一致,才干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特别是在幼儿期,幼儿期是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父母与幼儿朝夕相对,是幼儿模仿的对象,父母怎么教,都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
(《幼儿家庭教育》学期考核论文)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摘要】:在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育者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幼儿有所溺爱和骄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儿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
因此,家庭教育在矫正幼儿问题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个性行为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
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
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界定(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
浅谈溺爱型家庭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和策略[001]
浅谈溺爱型家庭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和策略一、家庭教养一直是关注的热点话题,家庭教养方式有各种不同,但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目前,溺爱型家庭教养是一种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
该教育方式主要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为主,忽略了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变得更为突出,溺爱型家庭教养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有着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对溺爱型家庭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影响的探究及相关策略的论述,旨在提高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价值。
二、溺爱型家庭教养的定义溺爱型家庭教养是一种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
溺爱的定义并不是纯粹简单的宠爱孩子,而是一种盲目的爱,将孩子看做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忽略了孩子的发展,贪图一时的快乐而满足孩子的需要。
溺爱型家庭教养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惩罚和约束,对孩子行为的纠正和教育不力,过度保护孩子,削弱了孩子的自我克制和决策能力。
三、溺爱型家庭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一)焦虑和抑郁溺爱型家庭教养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知道怎么自我安慰和调节情绪,遇到问题会不自主的寻求父母帮助,缺乏自立自强的思想,长此以往会增加孩子情绪上的困扰,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行为问题溺爱型家庭教养容易使孩子养成任性、蛮横、自私等行为习惯,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不知道在遇到问题时与人进行沟通、合作和协商,容易产生问题行为,例如自私、无礼、暴力以及偷盗等。
(三)教育能力低下溺爱型家庭教养的父母往往缺乏必要的惩罚和约束,无法给出具体的行为规范,自己也缺乏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导致孩子对错误的认识和对未来规划的不清晰。
(四)未来学习受限溺爱型家庭教养的孩子往往无法按计划和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没有自我约束和执行力,只关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立即需要的满足,将来在学习和工作中会遇到困难。
四、溺爱型家庭教养应对策略(一)理性教养,坚定自信家长应该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充满亲情的同时,要有理性,要有自信,不要过于保护孩子,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有充足的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认 的行 为 规 范 和 道 德 标 准 以及 在 情 绪 或 社 会 适
应 方面 不成 熟 的行 为 。儿 童 的 问 题行 为 , 般 是 由 一 于个 人行 为 表现无 法顺 利 适 应 身 边 多变 的环 境 , 导 致他 们 开始 感 到适 应 困 难 , 而 在 家 庭 、 校 或 者 从 学 社会 等各 个 方面 , 出现 生理 上或 精神 上 的困扰 。
Hale Waihona Puke 邹晓 燕等 : 力控 制 、 亲教 养 方式对 3岁儿童外 显 问题行 为的影 响研 究 努 母
本研 究 旨在验 证 儿 童 的努 力控 制 、 亲 的教 养 母
方 式 对 3岁 儿 童 外 显 问 题 行 为 的作 用 , 及 二 者 在 以 预 测 儿 童 外 显 问题 行 为 时 的交 互 作 用 。 的 评 分 者 信 度 为 0 9 1 .7 。 ( ) 迟 任 务 1延 延 迟 任 务 通 过 推 迟 满 足 儿 童 的 愿 望 来 测 试 儿
基 金 项 目 : 国教 育 科 学 “ 一 五 ” 划 课 题 ( B 0 0 4 ) 全 十 规 B A 8 0 8 作 者 简 介 : 晓燕 (9 2 , , 宁 营 I人 , 授 , 士 , 要 从 事 儿 童 个 性 、 会性 发展 与教 育 研 究 。 邹 1 6一) 女 辽 = 1 教 博 主 社
第3 5卷 第 5期
21 0 2年 9月
辽 宁师 范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J u n l fLio i g No ma ie st ( o il ce c d t n o r a a n n r lUn v r iy S ca in e E i o ) o S i
题 之 间存在 更 为显 著 的关 系 。这些 研 究 显示 : 教养
方式 在气质 类型 不 同 的儿 童 身 上有 不 同的影 响 , 但
制[ ( f rf l o t 1 是 美 国心 理 学 家 R tb r 2 ef tu nr ) ] o c o o h at M 最早 提 出的 , 把努 力控 制 定义 为 一 种 抑制 占 K 她
对努力 控制 水平 不 同 的儿 童 来 说 , 积极 的和 消极 的 教养方 式 是 否 和 外 显 问 题 行 为 有 不 同 的联 系 暂 时
还不 清楚 。
优势 的反 应 , 目的是 完 成 劣势 反 应 , 觉 出错 误 , 察 以
收稿 日期 : 0 20 - 6 2 1 - 61
本研 究假 设 : ( ) 童 的外 显 问 题 行 为 与 努 力 控 制 相 关 显 1儿 著—— 高努力 控制 导 致低 外 显 问题 行 为 , 努 力 控 低
制 导 致 高 外 显 问题 行 为 。
母 亲教 养方 式 的水平 , 采用 问卷 法检 测 儿 童 外 显 问题行 为 水 平 , 并使 用 方差 分 析 和 回 归分 析 的方法 对儿 童努 力控 制 、 亲教 养 方 式 与儿 童 外 显 问 题 行 为 之 间的 关 系进 行 探 讨 。结 果 表 母
明: 1 儿童 的努力 控制 和 外显 问题 行 为 呈 显 著 负 相 关 ; 2 教 养 方 式 中的消 极 控 制和 儿 童 的 () () 外 显 问题 行为 呈 显著正 相关 ; 教养 方 式 中的积极 控 制和 儿 童 的 活跃过 度 问题行 为 呈 显著 负 相 关 ; 3 努力控 制和 家庭 教 养 方 式 中的 积极 控 制 交 互 作用 影 响 儿 童 外 显 问题 行 为— — 对 于 高 ()
努力 控制 水平 的儿 童 , 家长 干涉过 多反 而会 增加儿 童发展 出外 显 问题 行为 的可 能性 。 关 键词 : 努力控 制 ; 亲教 养方 式 ; 母 3岁儿 童 ; 显 问题行 为 外
中图分 类号 : 8 8 B 4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0 1 5 (0 2 0 —6 90 1 0 —7 1 2 1 )50 1— 7
一
、
问 题 提 出
及按 计划 执行 的能 力 , 括个 体 随意 调 动 执行 性 注 包 意、 允许 儿童 更 好 地 调 节 自 己的 反 应 倾 向等 , 它是
一
问题 行 为 L ( r be b h vo) 是 指 违 反 社 会 1 po lm e a ir , ]
种 儿童 抑制 优势 反 应 、 动 劣 势反 应 的能 力 。近 发
年来 在努 力 控 制 领 域 研 究 比较 深 入 的是 美 国爱 阿 华大 学 的 Kah n k E 她 的 努 力 控 制 实 验 受 到人 c a s a引, 们较 为普遍 的认 可 。 已有研 究发 现 , 亲 的教 养 方 式 和儿 童 的努力 母 控制 间存 在交互 影 响 : 亲 消 极 的教养 方 式 仅 仅在 母 低水平 努 力 控 制 的 孩 子 身 上 与 外 显 问 题 行 为 相 联 系 。对 于 困难 型气 质 的儿 童 , 教 养方 式 和 外显 问 在
对 于儿 童 问题 行 为 产 生 的 原 因 , 早期 研 究 者 主
要关 注 的是 家 庭 教 养 方 式 和 儿 童 问题 行 为 之 间 的
关 系 。而 近 年来人 们 开 始 重 视 气 质 , 特别 是 努 力 控
制 这 种 气 质 特 征 对 儿 童 问 题 行 为 的 影 响 。 努 力 控
Vo1 3 N O. .5 5
S p. 2 2 e O1
努力控制、 母亲教养方式对 3 岁儿童外显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
邹 晓燕 , 章 慧平
( 宁师 范大 学 教 育 学 院 , 宁 大 连 1 6 2 ) 辽 辽 1 0 9
摘 要 : 该研 究选 取 3 O名 3岁儿 童作 为研 究对 象 , 用 情境观 察 的方 法检 测 儿 童努 力 控制 和 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