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论文:2010届高考历史备考锦囊:2010高考历史复习全攻略

高中历史论文:2010届高考历史备考锦囊:2010高考历史复习全攻略

2010届高考历史备考锦囊:2010高考历史复习全攻略——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2009年高考已经结束过去,2010届高考也逐渐逼近,那么,现阶段如何复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一、“此时无纲胜有纲”高考大纲(说明)是高考的根本依据,在一般学校,都是高三师生人手一册,但现在离2009年的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的颁布还有一段时间,因此,对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既要参照,又不可以完全照搬。

如某某省的2009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规定要掌握的内容有: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由2009年全国和某某考试大纲(说明)可以看出,两者都没有对“古代的选官制度”提出要求,而2008年版人民教育新版历史教科书和2009岳麓新版教科书都增加了这一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如何把握尺度,就要要求广大师生心中要有“纲”,既不过分增加负担,又不盲目丢弃任何知识点。

无数成功的同学的实例告诉我们:如果考生对历史成绩没有过高的要求,“选官制度”和“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两个知识点完全可以不作要求;但如果高考录取对历史成绩要求较高,考生对历史成绩的渴望值较大,尤其是考生的素质也比较高,可以适当增加以上两个考核要点,真正做到“此时无纲胜有纲”。

二、“史无巨细全收录”当今高考分省命题趋势越来越明显,考查的知识点也越来越细致,如(2008年某某卷,第1题)“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答案:C。

在课文的行文中没有齐、鲁、楚等国的名称,考查的知识点又明明是考查分封制,所以就要求在复习中能尽可能将知识点细化,做到全面掌握。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

() 2 全球史观 。 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 将 从世界历史 整体发展 的
统一 胜去考查历史 。3 以人为本 。 () 把人类生存发展作为最高价值 目标 , 强调人文
主义 、 性 思 考 。 此 , 们 在 平 时教 学 与 复 习 备 考 中 , 入 这 些 历 史 观 , 展 各 理 因 我 融 开
的本 质 特
体 系化 。 针对本校 大多数学生在一年级 时受文理分科情况影 响 , 中国近现代史基 础相对 薄弱 、 很多知识 都已经遗忘 的实 际 , 我们把复 习的重点放在 了中国近现代 史 上 , 细致复 习的基础上进一 步深入挖 掘 隐性 知识 。2 在2 0 年 3 在 ( ) 0 9 月一5 月第
() 1 纯粹考查 基础知识 阶段 , 侧重考查 记忆能力 。 在这一 阶段 , 只要把 书背好 , 一 眼就能找到答案 。 2 前几年 , 题范 围更加 细化 , () 命 开始考查平 时老师和学生不注 意 的地方 , 如教材 中的小字和注释部分 。 3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常常设 置新 情境 , () 对 知识 进行重新 组合 , 提升能力 考查的层次 , 既立足于 主干知识 , 又超 越主干知 识, 进一步拓宽 了学生视野 。 但是 , 也有部分试 题学术性太强 。4 目前 , () 高考命题 在 突出基本 历史 素养 的基础上 , 注重考查学 生分析问题 的能力 , 体现 了高 中历史 新课 程 的j维 目标 。 鉴于 目前 的高考历史命 题趋势 , 我们在 平常 的复习教学 中 , 精 心 设 计 了 一些 新 场 景 新 问题 , 以激 发 学 生学 习 历 史 的 兴 趣 和积 极 性 , 高 学 生 提
分 析 问题 的 能 力 。 课 堂 上 我 们 运 用 多种 教 学 方 法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 在

例谈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例谈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例谈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改革进入“深水区”。

一方面,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仍然要求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以及终身教育的确立,在高考内容方面会逐渐发生变化,突出有利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理念;另一方面,高考作为“指挥棒”,在推动课程改革方面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课程改革的成果。

要依据高考的变化,调整高考复习思路。

一、新课标高考的特点高考在中国承载着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作用。

高考改革千头万绪,牵扯到千千万万考生和家庭的希望和命运,所以在高考的改革中一直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从2009年高考大纲来看,相对于2008年并没有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题型示例方面仍吸收了大量的大纲版高考的典型题例,例如1995年的“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不同命运”题、2003年的“哥伦布和全球化”题,2005年的“济南针铺”题等。

这一信息提示我们,新课标的高考命题与大纲版的高考命题有着极强的传承性,新高考并不排斥历年高考成果的继承,我们绝不能割裂新高考与大纲版高考的关系,不能忽视历年经典高考试题的研究。

纵观从2007年第一轮试点省份的高考试题,新课程下的高考与传统的大纲版高考逐渐“合流”,在稳定性的基础上,也有发生一些持续性的变化,这就是历史高考的走向。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1、试题设计结构平稳,仍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但各题型的界线在淡化,功能趋向于多样化。

具体表现在问答题与材料题的界限消失,选择题则以材料选择题为主。

这一变化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史料成为历史学习、历史命题的载体,为新课程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拓展了舞台。

2、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主导,贴近教学实际,如“分封制”这一考点就分别在2009年全国文综卷一、二、北京文综卷、广东单科卷、江苏单科卷中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查。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主干知识更突出了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注意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年高考10年高10年高考历史考试策略(中考也适用)

历年高考10年高10年高考历史考试策略(中考也适用)

. . 。

. .2010年高考历史考试策略(中考也适用)(转自市教研网)2010年高考历史考试策略开考前,考生不妨多做做深呼吸,使其气定神闲,以“大无畏”之英雄气概积极迎战历史考试。

为使“临门一脚”发挥到极致,建议考生坚持四大准则:1.严谨审题。

把握三要素,一是时空概念,即所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间上、下限。

要根据题干中的“限定语”提取出隐含的历史信息,弄清历史事物的横向、纵向的时空概念和阶段特征,明确时空范围和特点,避免张冠李戴;二是设问的角度(切入点),准确把握命题者意图。

即使材料多、设问新,但命题者必定是一道题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考查,所以回答时要紧扣这一中心,避免泛泛而谈;三是答题的对象,如设问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等,避免答非所问。

2.速拟提纲。

草拟提纲事半功倍,其好处有三:一是利于记下“心灵火花”(往往正确),谨防遗忘;二是利于思维加工,条理清晰;三是利于表达完整,使卷面整洁,言简意赅。

3.规范答题。

1.要序号化、段落化。

数字作序、最重要观点放左侧,有助于阅卷人一目了然,这是高考网上阅卷快捷性决定的。

2.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实事求是。

有时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人物,课本可能主要叙述他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他局限性的一面,考生必须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出发,准确提炼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3.要问题回答要点化。

看清设问指向,依分定值,详略得当,绝不在同一个要点上过多浪费笔墨。

4.要注意使用历史学科规范语言回答,避免口语化。

尽管《考试说明》表示不必拘泥于课本,但必须指出的是,考生回答问题尽量使用教材语言,否则阅卷有争议风险。

4.敏锐复查。

复查是避免答题要点遗漏的保险措施,也是高手博弈避免失误的重要手段。

无论考试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留出时间认真检查,提醒自己答题中是否充分获取了有效信息?是否充分利用了有效信息?是否完整表述了有效信息?也许,就这一分之差,决定了你学科等级的高低。

2010高考命题预测及提分策略:历史

2010高考命题预测及提分策略:历史

历史把“课标”读“厚”把教材读“薄”2010年广东省“3+文综/理综”的新高考形式下,历史并入文科综合考试之中。

与单科考试相比,无论是试卷结构还是题量都将发生较大变化。

考生应该如何应对?为此,记者日前走访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牧航教授,他多年来参加高考阅卷工作,并对高考命题有着深入研究。

命题预测非选择题或增大知识点跨度黄牧航教授介绍,从2005年起广东省高考开始自主命题,经过多年时间的实践,广东省命题组已经摸索出一套较完备的命题思路,2010年虽然取消了单科考试,但文综命题基本思路和单科考试比不会有大的转变。

他归纳近年广东省历史科命题有四大特点:一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二是从政治史走向社会史;三是从传统史学到现代史学;四是打分方式从采点打分到采点采意相结合。

黄教授说,今年是文综每一年,就历史科来说,由于题量大幅减少,对命题者而言,题目如何切入、选择材料将是一种挑战,他们要充分顾及知识点和考点的分布、覆盖面及比例。

毕竟,考点不能过于集中,过于集中长远来说不利于中学历史科教学,也会促使人们去猜题。

而在这种情况下,在每道非选择题的设计中,命题者有可能把知识点的跨度增大,以考查更多的知识点。

此外,在他看来,考生和老师不必执著于试题的难度,这没有太大意义。

“所谓难度,具有群体依赖性。

与其猜难度,不如关注命题者增加难度或降低难度可以通过什么方式。

”他说。

备考策略历史课标与教科书同等重要考生都有历史教科书,但却不一定有历史课程标准。

黄教授建议,如果没有,就去买一本或从网上下载一本。

“在新课程的学习和备考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教科书。

”他说。

那应该怎么读?黄教授介绍,一般来说,历史课标中的每句话都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基本史实的表述,后一部分是对该史实进行价值判断。

我们研读历史课标,主要是从这两方面进行,因为高考命题也不外乎从这两方面切入。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把“课标读厚”,就是指掌握历史课标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再不断扩大知识面。

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

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

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黄牧航一、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考什么从2005年起,广东省高考开始自主命题。

经过五年时间的实践,广东省的命题组已经摸索出一套较完备成熟的命题思路。

把握好命题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总体来看,广东省的历史科命题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新课程强调,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不在于培养历史学的专才,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习古而知今,懂得以史为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有明确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试卷可以看出,命题者一方面努力回归历史专业,让试题体现出明显的历史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努力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让考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树立起现代的价值观念。

具体分析,以下十个方,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一是倡导制度创新。

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7题,通过对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

稍为变换了思考的角度,就给科举制度这一古老的话题增添了时代的元素。

二是倡导社会改革。

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以“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为主题,要求考生用现代的视角把握四个历史内容——王安石变法与民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改革;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世纪伟人邓小平。

广东卷和江苏卷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彼得大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内容;山东文综卷考查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

三是倡导民主共和。

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l6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对民主的追求;宁夏文综卷第42题考查了民主与革命的辩证关系;山东文综卷第34题考查了辛亥革命后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江苏卷第24题通过对比拿破仑和华盛顿,加深考生对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的理解。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题特点和对2010届高三历..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题特点和对2010届高三历..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题特点和对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的反思平和一中历史备课组高考是学生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考试,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研究高考试题,分析应考工作的得与失,无疑会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试题特点1.立足知识,突出能力,在平稳中求发展。

试题突出历史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基本上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

非选择题则综合测试《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项能力要求。

试题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如选择题第16、20、23题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考查史学理论与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

2.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强调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第17题强调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第18题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第(4)问要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更凸显了时代性;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

选考题关注热点话题。

3、加强学科间综合渗透:试题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典型体现在第38题中。

其考查的范围涵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

试题继续坚持跨学科知识融通的命题导向。

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知识,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形成题组,分别考查历史、政治学科知识,第20题更是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

非选择题第37题(地理)、39题(政治)都涉及历史素材,第38题以经济学图表资料为素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读、分析,在巩固去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3.强调历史材料的运用,历史学科特色明显。

高中历史论文:2010年全国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的备考策略

高中历史论文:2010年全国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的备考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的备考策略一、自主命题的结构及特点:1、试题远离教材,避免中学历史教师猜题:中学历史教辅用书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绝对不算过分,各地的命题者挖空心思猜题、押题。

实际上这是不可取的,作为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来说,应该清醒的明白,你的任务就是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不应该用来猜题、押题上,这既不符合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实际上也是劳而无功,因为相信高考的命题者的素质和反猜题的能力。

2、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相互渗透,主观试题中有客观答案,客观试题中有主观性的材料: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已经本明确无误的告诉我们,情境材料尤其是新情境材料的设置构成了命题试卷的主要成分,从09高考选择试题来看,基本是都是材料性质,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取舍而获得有效信息;而非选择题中的答案也不完全是主观性质,有的答案就是课本的基本结论甚至是基本事实,可惜的是学生往往不能够得到。

3、试题背景材料丰富多彩,最新颖的或最热点的或是最典型的,应该是广大师生第一次见到的。

历史材料浩如烟海,再加上时事知识、时事热点,就使得历史出题者的出题空间大大扩展,试题材料的新颖与独特就有很大的可能,很多都是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第一次见到的材料。

这样说的意思就是作为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由于本身的局限性,没有必要过分追求新颖,只要对现有的试卷进行规范讲解即可,着重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有效信息夹杂于很多的无效信息或是干扰信息之中:虽然高考命题的主管部门、主管机构、命题者自身,都一再强调减少阅读量,充分增加学生的思考与理解空间,但是一定的阅读量和文字量仍然是高考的试卷的命制所必须的,因为这也是考察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让更多的有效信息夹杂在无效信息或干扰信息之中,让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取舍也是一种能力。

5、选择题知识点的表述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增加选择试题的干扰性,提升分析的难度:选择试题的考察已经不再是仅仅的识记与史实,而是具有越来越大的考察能力的空间,无论是题干还是备选项,都有很强的迷惑性,这些都增强了选项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大,难度系数就越大,区分度就越大。

高中历史论文:2010年历史高考复习要注意的五个新动向

高中历史论文:2010年历史高考复习要注意的五个新动向

2010年历史高考复习要注意的五个新动向2010年历史高考备考的基本思路应当是“稳中跟进,稳中应变”。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四个新动向。

1、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重在夯实基础。

从2009年各地的高考试题看,偏重记忆的选择题大约占60%左右,偏重理解的选择题约占到40%左右;偏重基础知识的主观题约占40%左右,偏重理解的主观题约占到60%左右。

这就凸现了高考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

如2009年的全国I卷历史试题,纯历史基本概念和史实的题目约占了总分值的约20%,属于教材主干知识或重点内容的题目占了总分值的约70%;2009年安徽高考题重点考查的是新教材主干知识及当代史学研究的基本史观。

如:第12、17、16、20、21题是对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近现代国际关系等政治文明的考查,第13、14、15、18、19、22题是属于对中外思想、文学、绘画、社会生活习俗等文化文明的考查,第35大题重点考查了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对比,第36大题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对外贸易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的经济文明,显现改革开放、全球化等时代主题。

因此,重视“双基”(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狠抓课本和考标,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要以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要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要在掌握具体的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形成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把握。

2010年高考命题一定会继续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科体系整体把握。

2、在掌握“双基”基础上,把能力培养落在实处。

2009年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是让考生通过体验材料所设置的情境、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合理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种试题与新课标倡导的“体验性学习”是一致的,这就昭示2010年高考的历史复习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局面,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知灼见,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考必看]2010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方略汇总

[高考必看]2010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方略汇总

2010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方略从2009年起,安徽省高考开始自主命题。

把握好命题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新课程改革理念和高考的衔接1、关于高考改革2、理想状态中的新课程高考是怎么样的3. 在考查思路上,力求与新课程的教学思路接轨,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

4、在考查目标上,突出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5、在考查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三、2009年高考命题分析1.试卷命题的思路(1 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一是倡导制度创新,认识到制度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是倡导社会改革。

商鞅变法、戊戌变法、1861年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世纪伟人邓小平、明治维新的内容。

三是倡导民主共和。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对民主的追求;民主与革命的辩证关系;辛亥革命后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

此外,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提醒学生要正确掌握民主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民主体制的建立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等。

四是倡导理性爱国。

既要反对西方人妖魔化中国,也要冷静地分析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

五是倡导生态文明。

六是倡导社会保障。

考查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分析了福利国家的意义和困境,倡导建立良性的社会保障体系;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救济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

七是倡导民族团结。

八是倡导和平与发展。

考查了20世纪以来人类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追求;中国政府致力发展中日友好的努力;宁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了联合国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

九是倡导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论述;中、苏、美、英四国的历史经验全面考查了19、20世纪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纷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从政治史走向社会史(3)从传统史学到现代史学(4)着重考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包括基本线索和重要史实。

2010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注意策略

2010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注意策略

[键入文字]2010 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注意策略2010 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注意策略近几年历史试题的特点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现在:立足基础知识,体现基础性;重视能力考查,体现能力性;突出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

此外,新课改理念全面渗透于试卷,命题风格由以往的注重死记硬背发展到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运用能力并重的新阶段。

立足基础知识,体现基础性近几年高考从试题的赋分情况看,60%以上的试题考查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试题选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紧扣教材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重视能力考查,体现能力性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单纯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

从主观题来看,传统的问答题已经彻底淡出,材料分析题成为唯一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

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突出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近年来高考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

高考历史对热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折射出现实社会;二是将现实社会问题放在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

渗透新课改理念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理论在试卷中得到了全方位渗透。

试题的命制体现了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高考历史冲刺策略最后这段时1。

福建省2010年高考历史科命题走向与备考策略

福建省2010年高考历史科命题走向与备考策略

第Ⅰ卷考试结果:
第 I 卷 12 题 中 有 9 题 难 度 值 在 0.50~0.77之间,在正常值范围内。 第13、17题偏低,第20题偏高。特别 是第13题、第17题出人意外的低平均分, 把第I卷的平均分拉下,致使第I卷成绩与预 计的低了三个百分点,整卷的难度值也被 拉下。
第Ⅱ卷考试结果:

三、历史教学和备考策略
(一)强化“三主线一理念”的复习思路
要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 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以新 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 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统筹做好2010 年高考的复习备考工作。
(二)复习备考指导思想
以课标为指导,以教学要求为航 标,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 为依托,以新课程试验省份07—09高 考试题为参照,在继承中探索,在改 革中创新 ,构建高考复习新体系。
按教材模块体系分:必修一(22分)、 必修二(28分)、必修三(31分),历史 常识4分,必修一所占比例最小,必修三所 占比例最大,基本合理。 从知识内容构成比例上看,中外史为6: 4。
总之,试卷结构平稳,知识点覆盖 面广,分布合理,难易适中,文字阅读量 安排适当。试卷以原创题为主,有利于体 现考试的公平性,发挥良好的教学导向作 用。绝大多数题目都提供了新材料、新情 境,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获 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体现了学科特色。
(4)重视现代公民教育(热点、现实)
案例:17题“东渡黄河”——国共合作;19题 “松绑”——改革30周年回顾;38题、41题A、 B、C都涉及“民主、科学”等现代公民意识
★重视历史与现实联系,但不刻意追求热点
3.与省质检卷形成对接、过渡
困难:无专业命题队 无丰富实验数据 自主命题缺乏经验 在试卷形式、命制技巧、难度把控等方面 均会与省质检相仿。

2010年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2010年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 4 以便符合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明确历史学科复习备考的指导思想、 二)明确历史学科复习备考的指导思想、目标及任务
指导思想 : “导向正确、方法科学、提高效率”为前提,实现 导向正确、方法科学、提高效率”为前提, 全面扎实、主题鲜明、问题中心、突出主干、训练有效” “全面扎实、主题鲜明、问题中心、突出主干、训练有效” 达成目标: 达成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任务要求: 任务要求: 在重视使学生掌握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科学、 在重视使学生掌握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科学、 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使学生具有正确的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 2
一、把握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历史学科 命题趋势的发展变化
一)明确新课程下历史学科命题发展方向 二)明确历史学科复习备考的指导思想、目标及任务 明确历史学科复习备考的指导思想、 三)明确新旧课程体系下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明确新旧课程体系下考试试题的变化 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贯彻“三维目标” 五)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贯彻“三维目标”的考查 要求, 要求,实现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的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II)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新增内容: 新增内容:
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明朝的内阁; 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明朝的内阁;古代希腊罗马的 政治制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 政治制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等。 经济: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扩大知识面; 经济: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扩大知识面; 思想:宋明理学、古希腊学者,以及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记忆的涵盖面。 思想:宋明理学、古希腊学者,以及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记忆的涵盖面。 选修:多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选修:多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重要事件:梭伦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 重要事件:梭伦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 改革等。 改革等。 重要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甘地、凯末尔等。 重要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甘地、凯末尔等。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方案与复习设计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方案与复习设计

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⑴洛 克 ⑵卢 梭 2、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⑴《独立宣言》 ⑵《人权宣言》 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大抗议 3、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书;内战)删去,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 ⑴法国大革命 ⑵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主权利的斗争中的宪章运动删去。 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⑴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⑵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⑶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5、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⑴第一国际 ⑵第二国际
考纲新目标由高校测量学权威专家依据新课程改 革理念制订。 四大项目标按照考生答题的思维顺序来表述,层 层递进,突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解读解析能力, 突出了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观点解决和 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突出了独立思考和创新思 维的能力。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学科专业性要求提高,有学术 下移倾向,要求教师关注学术动态及时反映学术 新成果,突出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启示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应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学 术进展,及时吸纳新的学术成果并与高中教学的 实践相结合。
5、选考内容的试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选考部分的高考题其选拔性特点更加鲜明,更注重考查 学生的综合能力,难度一般不低于必修模块。复习中注 意选考四个模块选择的策略性和学习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还要有一定的应变性以克服四选一试题中四道试题难易 度的不均衡性。 选考部分安排在文综试卷的最后一题,在时间的紧迫性 上和考察深度、难度和广度可能会有高于必考部分的不 确定因素,这都对学生是较大的考验。近三年宁夏高考 选考题的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远远高于课本,和课本 呈现若即若离的关系,材料选择的空间和答题的依据和 教材的联系并不紧密,更注重利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 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选修部分也是平时复 习备考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制约, 一般至少选择两门选修课程备考以便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2010年高考历史试卷简析及后一段的复习建议

2010年高考历史试卷简析及后一段的复习建议

三、2010年高考阅卷反映出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在教学 中的应对策略。
选择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准: 11.20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 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的科学家 是(D) 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玻尔 D.爱因斯坦 【应对策略】教师在最后复习阶段中尽量将 知识简化。重点知识强化。教学中尽量少 补充与考点无关的知识。
•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 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 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些法 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 【答案】 (2)加强市场管理;(2分)实行“海禁”。 (2分) 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2分)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 (2分) • 【问题】不认真审题,不能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材料的信息筛选: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重点开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的高科技产业。1993年到1999年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占总投资的45%。 1995年到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0%,传 统的住房建筑业和汽车业的贡献率分别降为14%和4%。90年代 末,美国与信息产业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80 %。 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 给我们的启示。(5) 【答案】 特点:以信息产业为代表团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取代 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3分) 启 示:重视科技创新,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2分) 【信息】信息技术

2010届高三历史题难度预测及对策

2010届高三历史题难度预测及对策

2010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题难度预测及对策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牧航从2010年起,广东省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历史科的考试内容并入文科综合的试卷中。

面于这种新的考试形式,无论是命题者还是考生,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题型、题量和分值的变化情况,而对试题的难度和命题思路的变化可能还心中无数。

本文就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试题的难度问题,在考试中如何做到有备而战。

一关于试题难度的基本知识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今年试题的难度会是多少?”其实,这个问题并非我给你们一个数据就能够说明清楚的。

同学们一定要了解一下关于难度的基本知识。

首先,同学们应该了解难度的计算方法。

对于一道试题而言,该题目的难度是题目的平均分除以题目的满分值。

例如,该题目的平均分是6分,而该题目的满分值是10分,那么该题目的难度就是0.6。

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份试卷而言,该试卷的难度就是试卷的平均分除以试卷的总分。

从中我们看到,试题的难度系数与试题的实际难度其实是反序关系的,难度系数越高,说明试题的实际难度越低,相反,难度系数越低,说明试题的实际难度越高。

其次,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而不是水平考试或资格考试,这意味着对于命题者来说,高考最重要的数据并非难度,而是区分度。

区分度高,说明考试结果不会出现扎堆的现象,全省考生都拿到了90多分,或者全省的考生都考不及格,这样的高考考试是无效的、失败的。

好的高考命题一定能够拉开同学的差距,一定能够把同学们从成绩上分成三六九等。

然而,要保证试题的区分度,却又离不开一定的难度。

一定的难度是保证试题合理的区分度的前提,这就是我们要重视研究难度的原因。

从理论上来说,当难度为0.5时,试题的区分度为最优。

由于高考还存在着对中学教学的引导问题,所以通常不会把难度设置为0.5,而是设置为0.55到0.65之间。

因此,今年文科综合的命题要求也应该与往年一样,试题的难度确定在0.55到0.65之间。

2010高考历史选择题分析与技巧

2010高考历史选择题分析与技巧

2010高考历史选择题分析与技巧2010年的高考历史选择题在考查内容和题型设置上较为典型,本文将对该年份的高考历史选择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供考生参考。

下面将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分类讨论。

一、上古史与古代史在上古史与古代史的选择题中,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史、埃及文明、古希腊与古罗马等方面。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显著人物以及文化特点等。

例如,一道考题可能为:“下列哪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主张‘道法自然’?”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知道春秋时期是战国时代前的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代,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老子。

然后需要知道老子的主张是“道法自然”。

因此,正确答案为老子。

二、中古史与近代史在中古史与近代史的选择题中,主要考查包括中国中古时期、欧洲中古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内容。

对于这部分的复习,考生需要关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制度变革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一道考题可能为:“下列哪一次中世纪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知道中世纪是欧洲中古时期的一段时间,然后需要了解什么是十字军东征。

通过复习,考生可以知道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因此答案选项为第四次。

三、近代史与现代史在近代史与现代史的选择题中,主要考查包括中国近代史、世界两次世界大战、联合国与冷战等方面内容。

复习这部分知识时,考生需要关注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以及思潮变化等。

例如,一道考题可能为:“下列哪一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知道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复习可以知道,日本侵略中国的导火索是九一八事变。

因此,正确答案选项为九一八事变。

解题技巧:1. 提前摸清题意:在做选择题时,考生应该在阅读题目时明确选项内容,尤其是关键词,这能帮助考生更准确地找到答案。

2. 排除干扰项:在四个选项中,通常会有一些干扰项,这些选项常常是与题目有联系但不是正确答案的。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蕲春一中李海军近几年的全国文综卷在命题上不回避社会热点。

这样在高考备考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较重视历史热点知识。

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今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问题。

一、高考热点确定的原则:1.教学大纲与高考考试说明是理论依据。

2.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如今年的两会涉及的民生问题、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及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3.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人类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如反恐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等。

4.与我们今天科教兴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有密切了解。

5.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实前沿新理论为依据,来确立热点问题。

二、高考热点的确立:1.民生问题2.哥本哈根气候大会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经济发展4.两岸和平与国家统一问题5.中国构建和谐社会6.大国崛起历史思考7.从武广高铁通车联想到交通问题8.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9.金融危机10.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11.能源问题三、历史热点复习的方法:1.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2.梳理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3.重点解读4.适当练习附: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分析之一:关注民生一.背景材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于2009年8月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正不断扩大覆盖面,到年底将有超过12亿公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在“十一”之前启动,使我国农民在60岁以后能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此外,2009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已落实到位,调整后的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200元,月人均增加110元。

2009年8月,湖北省物价局出台了《关于暂缓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价格调整措施的通知》,根据该文件规定,除了执行国家统一出台的调价政策之外,其他调价政策都将暂缓出台。

叫停涉及民生的涨价行为,可避免增加群众的支出。

2010高三历史高考备考:中国古代史命题特点和备考策略

2010高三历史高考备考:中国古代史命题特点和备考策略

2010高考历史备考:中国古代史命题特点和备考策略中国古代史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在整个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庞杂,而在文综考试中,该部分所占分值又较多,因此,考生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该关注历年来中国古代史的考查情况,以其命题特点为导向,积极准备复习。

一、文综试卷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命题特点从试卷结构来看,中国古代史的题型、分值、结构以及命题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及考查的能力要求、试卷结构等方面都相对稳定。

考查的内容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为辅,命题的思想稳定在能力立意、现实立意和实践立意之上。

具体而言: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避免了“难”题、“偏”题近年来,文综历史卷所考内容大多是历史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

虽然不少试题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材料,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但解决问题所需运用的知识,依旧是来源于课本。

文综卷历史部分的12道选择题,尽管有组合型选择题、否定式选择题、图片型选择题等多种形式,但基本上考查的都是课本内容,有的选择题的答案直接源于课本的表述。

材料解析题尽管会选一些课本之外的材料,如2005年全国卷Ⅲ就选取了《汉书》、《三国志》等材料的引文,但答案都源于课本,略高于课本。

以全国卷Ⅰ中的选择题第18题为例:[典型例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

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A、陈子昂B、孟浩然C、杜甫D、杜牧[解析] 解题关键是要读懂两句诗,并再现相关课本内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开元年间唐朝的繁荣,“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反映的是天宝年间社会经济的萧条景象,目睹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无疑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启示]无论题目创设怎样的问题情景,答题的关键都是要联系课本基础知识。

2、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近几年来文综历史卷一直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基础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死记硬背所有知识点,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载体考查考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提纲)
一、从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看命题意图、考生答题和教学问题
例.(09年安徽35)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蒲安臣使团;日本:岩仓使节团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12分)
安徽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没有介绍蒲安臣使团,选修教材在明治维新的单元中也只是在图片的注解文字中说到这个大型的使节团。

命题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背景,没有选取原始材料,而是用陈述性的文字介绍基本情况,这样就使考生没有任何阅读障碍,可以很快集中精力理解题意,调动储存的知识,思考如何回答问题。

试题的文字平实,指向明确,在命题技术上没有纰漏。

该题有效地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比较性思维能力。

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一直是高考追求的目标,而比较这种理解能力又是历史思维水平较为适中的。

考查比较性思维虽然涉及的基础知识面比较宽,但试题的效度和信度比较容易把握,测量上的伸缩性并不大。

此类试题基本上是要求考生理解试题信息,结合掌握的基础知识。

运用比较性思维,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本质的、系统的整理、对比,然后做出自己的结论。

因此,考查比较性思维能力符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水平,也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

尽管这道题的答案要求并不高,考查的思维水平也比较一般,但是从整体上看,考生答题的情况并不好,得分率较低,与命题估计的难度值有一定的距离,说明大部分考生的理解力偏弱。

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很多考生的基础知识混乱,事实性知识知道很多,但概念性知识不清晰,近代化的概念有明确的内涵和时间,但不少考生从大化改新开始叙述日本的近代化。

第二,对事实性知识仅仅掌握到知道的层次,理解远远不够,因此不能提炼出特点,比较出差异。

如叙述中国近代化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再到五四运动,下笔千言,都停留在再现的水平上。

第三,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材料的能力较差,审题能力较弱,题目交待的时间段很明确,材料和问题也都限定了范围,但答非所问,无条理、无要点、逻辑混乱的现象很普遍,虽洋洋洒洒,但得分甚低。

第四,由于不能理解材料和问题,因此不能把握比较的角度,偏离了主题,有的貌似言之有理,却不符合题意。

该题第二问是在第一问基础上的延伸,并不是脱离材料要求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差异,设问中非常明确地限定了“这一时期”,遗憾的是,不少考生却没有注意到。

即使从应试考虑,以这道题反思教学也很有价值。

“第一问就事论事,大部分考生都能应付;第二问要求放大“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假如这第二问变成一道简答题:比较中国洋务运
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者和学习西方的不同特点,可能大部分考生都不会跑题,而该题的测试结果,大部分考生恰恰都在第二问上败走麦城。

究其原因,似乎就是因为比较的角度放在了“近代化”上。

这反映出教学“教教材”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

高考历史试题虽然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它的基本内容出自于教科书,也就是学什么、考什么。

但是,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不会原封不动地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记忆。

因此,拘泥于教材的教学无法对应高考的要求。

“教教材”就是按照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不敢打乱教材的结构。

现代化已经是被史学界广泛接受的一种史学观念。

高中历史教材不是完全按照现代化史观编排的,但是,现代化的历史观念渗透其中。

……明白教材的特点才能做到“用教材教”,也就是用不同的视角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重新建构知识。

——徐贵亮《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5题解析与反思教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8期)
二、2009年安徽历史卷试题特点
1、总的特点——稳中有变
平稳过渡
重大变化
2、试题依据《课标》、《考纲》和教材。

3、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4、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009年安徽《考试说明》
5、反映前沿成果,体现新的史观。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9年安徽《考试说明》
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5、富有地方特色。

以选择题第一题(安徽文综,12)为代表,试卷打上了鲜明的安徽烙印,颇为适合安徽考生“口味”,富于地域特色,很有人情味。

该题考查历史上安徽的行政区划,将“中国古代地方制度”这一基础知识与安徽地方史有机结合,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三、解读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
1、考试理念基本不变,必修内容基本不变。

2、选修考试内容做了调整。

如选修由原选修一变为选修一中的四个改革和选修二中的三个单元。

3、题型示例新增了2009年各地高考题,由此对今年高考的启示。

四、2010年高考历史学科复习建议
1、重视主干知识,全面落实基础。

全面把握《课标》和《考纲》,深刻诠释教材。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旨在准确地测量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作为选拔性考试,在保持学科特点的前提下考查主干知识是一贯原则。

强化基本历史概念的诠释
加强历史比较能力的培养。

2、适度关注热点问题。

高考历史不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安徽卷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对论题”(安徽文综,19)对应了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确立150周年(1859-2009)。

“中日近代化题” (安徽文综,35)对应了百日维新开始110周年(1898-2008)和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40周年(1868-2008)两大热点。

“外贸题”(安徽文综,36)对应了改革开放30周年(1978-2008)这一热点。

但是上述试题并没有“单刀直入、就点考点”,每一题都只是“软切”热点,考查角度都较为新颖,基本做到“只有人猜到方向,没有人知道角度”,有效避免了被“押中”的风险。

(1)上海世博会。

(2)民主与法制。

(3)民生与和谐。

(4)建设新农村。

(5)三大新史观。

(6)经济全球化。

(经济危机)
(7)主流文化潮。

(古今中外思想比较)
(8)全方位外交。

(多极化趋势)
(9)新型工业化。

(民族资本主义)
3、注意边缘知识延伸。

对策:
(1)平时注重文史知识积累。

(2)课堂对文史知识的拓展。

(3)临考前专题讲解和训练。

例:四书五经、阴阳五行、三字经、三纲五常、百家姓、避讳、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十二生肖、纪年法、图书分类(经、史、子、集)、史书体例、京剧脸谱、三教九流、姓氏、《百家姓》、官职、科举、风俗礼仪节日(春节、春联、节气、端午、青年节、国庆)……
5、关注时空定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一段历史,有一段历史的时代特征。

一切历史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之中,反之,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总能看到相应
的历史。

借助时、空这个重要的历史要素,很多选择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6、借鉴高考试题,原创试题。

原创试题的原则
(1) 围绕主干知识;
(2) 精选原始材料;
(3) 创设多种情境;
(4) 培养四种能力。

7、训练解题技巧,培养应试能力。

8、适当关注安徽史。

安徽历史名人如老子、庄子、曹操、华佗、毕升、包拯、朱熹、朱元璋、胡雪岩、李鸿章、胡适、陈独秀、陶行知、邓稼先等。

在安徽大地发生的重大事件。

如洋务运动、刘邓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农村改革等。

中部崛起。

徽商和晋商。

(更多详细内容见现场课件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