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9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传播的方向跟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物、实验和图表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运用归纳法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

2.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的理解和归纳。

(2)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敲击物体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学习探究(1)自由学习阶段:让学生自由探索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手持铃铛等实物,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师应提供相关的观察问题和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相关观察结果和规律。

(2)教师引导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观察。

3.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传递到人的耳朵时,人才能感知到声音。

(2)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声音的传播方向与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4.知识运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夜晚在山上能听到更远的声音?为什么在太空中是听不到声音的?(2)学生演示:让学生上台模拟声音的传播过程,表演不同的传播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激发学生与声音有关的经验和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介绍声音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振动有关等基本知识。

3.讨论与实验(25分钟)3.1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观点。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操作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铃铛、弦乐等制造声音,并分析声音产生的原理。

3.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等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振幅、频率等因素的关系。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如需振动源、介质和传播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并由教师提问,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5.拓展应用(2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些拓展应用,如设计比赛、制作音乐乐器等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6.提升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实践经验,解决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时,拓展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能够描述声音的传播过程。

3.能够用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特点,并分析实验结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过程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音的传播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鼓掌声,告诉学生鼓掌声产生了声音。

请学生发言鼓掌声传播的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包括声音通过空气、通过地面、通过物体等,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经过讨论到一致的观点是:声音是通过能够传播机械波的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物体)传播。

2.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摸自己的喉咙,让他们感到喉结的震动,告诉学生喉结是声音的产生器官。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学生可以说是人的声带震动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传播的实验验证:设计实验,验证声音传播的方式。

让学生准备一个音箱和一根导线。

在教室内设置实验场地。

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两人。

一人站在实验场的一端,用手握住导线的另一端。

另一人站在教室的另一端,用手接触导线。

一人向导线传递声音,另一人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通过固体(导线)传播。

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声音的传播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4.音的传播速度:请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敲击几个材料,让学生听觉注意,发现不同材料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实验验证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实验材料:木板、铁板、塑料板。

实验方法:用同样的材料敲击,让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速度。

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八班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本节是同学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到物理学问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育同学动手试验、观看比较、归纳总结的力量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学问传授向重同学进展转变;2)由重老师“教”向重同学“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爱好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同学的学习热忱和才智活动的乐观性,才能使同学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所以,让“课堂布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现与之相全都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同学感悟到声音的美妙,并激发起同学学习的爱好;二是通过播放一些好玩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学问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讨论爱好;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试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试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同学逐步深化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讨论,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意同学的亲身体验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同学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看、分析、思索、试验才能真正汲取学问,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转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看和试验为主,设计了一个老师演示试验、三个同学试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同学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动身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试验,让同学通过观看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同学依据问题自主设计试验并尝试试验,最终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同学自学声速这一部分学问并相互沟通。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三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该章节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特性以及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特性,明白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特性。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包括扬声器、尺子、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图片,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接着,讲解声音的传播特性,包括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衰减等。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

实验包括:扬声器发声实验、尺子振动发声实验、气球振动发声实验等。

4. 随堂练习: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是什么?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如何?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与声音产生与传播相关的例题,进行讲解。

例如:一个物体在空气中振动,求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与声音强度之间的关系。

6. 课堂小结:7.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特性、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的产生原理是什么?(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3)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如何?2. 答案:(1)声音的产生原理是物体的振动。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3)声音的强度与距离成反比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2.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规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

三、教学难点:1.形成声音的物理基础;2.声音的传播与速度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鼓膜、示波器等;2.教学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出示一张音叉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这是什么?”“你们小时候曾听到过音叉发出的声音吗?”“那么音叉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呢?”第二步: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有两个条件:声源和媒质。

声源是声波的源头,通常是物体的振动,如钢琴的琴弦、人的声带等。

而媒质是声波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等。

当声源振动时,产生的机械波传播到媒质中,人的耳朵接收到机械波的振动,就能听到声音了。

2.声音的传播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是沿着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在空气中传播时,声波通过振动空气分子使其传递能量。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在空气中的声音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第三步:实验探究1.实验一:音叉的声音教师用音叉敲击在桌子上并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能否听到声音?能否看到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进一步思考:“音叉为何能发出声音?”2.实验二:鼓膜的振动教师将一个装有小小颗粒的气球系在空气中,教师轻轻地吹气,气球会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回答问题:“为什么会有声音产生?”第四步:归纳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什么有关?”第五步:拓展延伸学生可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并了解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

第六步: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探究,加深对声音的认识和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声速的计算与应用:在这一部分,我会引导学生了解声速的概念,掌握声速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声速,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
2.选择题:声音的三个特性是什么?请从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3.计算题: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声速。
4.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声音现象。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首先,回顾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以及声速的计算等内容。然后,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等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
本章节将从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等方面展开教学,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声音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声音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科学精神。
3.重难点三:声速的计算与应用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物理教学过程中备课是很重要的环节,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为此,下面店铺整理了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三、声音的特性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知识与技能●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五、声的利用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简单计算声音传播的距离或时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2.教学难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尤其是对微小振动的观察和理解。

理解真空不能传声以及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视频,如鸟鸣声、汽车喇叭声、音乐声、人群嘈杂声等。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讲授新课1.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咙,然后发出“啊”的声音,感受喉咙的振动。

教师演示实验:敲响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现象;再用手握住音叉,使音叉停止振动,乒乓球不再被弹起。

给学生每组一个鼓,一些纸屑,让学生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跳动情况,当停止击鼓时,纸屑停止跳动。

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强调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同时向学生介绍,有些物体的振动比较明显,容易观察,而有些物体的振动很微小,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来观察,比如通过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引起的其他明显现象来判断。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质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质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产生与传播》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第九章《声学》第一节中探索声音产生与传播。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定义、声音产生原理、声音传播条件和介质、声音度量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声音产生过程,理解声音传播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度量单位,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声学现象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差异,声音产生原理。

2.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过程,声音传播条件,声音度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鼓、锣、音叉、橡皮筋、尺子、秒表、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敲击鼓面,让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球跳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

2. 讲解:介绍声音产生原理,解释声音传播条件和介质。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

4. 例题讲解:讲解声音传播速度计算方法,并进行例题演示。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声音产生和传播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产生:振动2. 声音传播条件:有介质、振动传递3. 声音传播速度:固体 > 液体 > 气体4. 声音度量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产生原理。

(2)解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差异。

a.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00m时间。

b. 声音在水中传播100m时间(已知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497m/s)。

2. 答案:(1)声音产生原理:振动。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差异:固体 > 液体 > 气体。

(3)a. 0.29s;b. 0.067s。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和讲解,让学生解声音产生与传播,但部分学生对声音传播速度计算仍存在困难,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初二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弹吉他时,吉他弦振动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小问题2: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小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小问题2: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3.声速:
(1)150C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教学
反思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2、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
3、大军和小梅在鱼缸边玩耍,鱼儿被吓跑了,小梅认为是她的动作吓跑了鱼儿,大军确认为是他们的声音惊走了鱼儿。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帮助他们做出判断。
4、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想让甲同学听到两次声音,钢管至少多长?已知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为5 200 m/s,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m/s。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横道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备课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第一册第二单元(章)班姓名成绩:优良差(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 .(人靠振动发声,风声是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发声,鼓靠鼓面发声,钟靠发声,等等);2、振动,发声;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体、体和体;(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 . 体、体和体都可以传播声音.2、,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交谈;3、声音以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声音在内传播的叫声速,单位是;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 ,介质的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填: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填:固体、液体、气体)。

例: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三)、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高山的,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1、听见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

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觉得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距离: S=vt =×340m/s×0.1s=17m2、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横道中学物理组。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学教案教师:王欣宇
学科
物理
班级
8.1
8.2
第三周第二节
总课时6
授课日期
2019.08.26
课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生数
应出席
89
实出席
89
授课时间
45分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方法
讲授法
课前准备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新课讲授: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预设】:在老师充满激情的叙述中,产生走进“声的世界”进行探究的欲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有:a、声音是怎样产生的?b、为什么狗的耳朵很灵敏?C、录音机是如何将声音保留下来的?D、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小时侯与长大后声音不一样?……
妈妈的轻声叮聆,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学到了知识。从这一节课开始,老师将引领大家走进“声的世界”,让我们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所蕴藏的奥秘和规律进行探究。先请同学们提出关于声音感兴趣的问题。
(本节课首先从其中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对于其它的问题,欢迎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提前了解)板书课题: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五、作业,约1分钟
倍数作业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课后反思:
板书: 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源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传播:靠介质传播。(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由介质种类和温度决定。(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为340m/s)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课 题:来自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 学:
目 的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生活中常见发声体是由什么振动发声的; 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通过讨论生活实例和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不强,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较弱,但八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实验的欲望,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创设情境,设计实验。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音叉、铁架台、钢尺、土电话、手机、塑料袋、水糟、小鼓、铜锣、泡沫塑料。
2、【学情预设】:积极参加游戏。
发现答题学生出现很多错误后,老师提供“土电话”,请其再次答题。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可能更有兴趣。
3、【学情预设】:可能通过比较在声音大小和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答题者听不清说话声,有了土电话后,答题者能够听清,总结得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结论。
2、请同学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思考:你观察到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比较、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请同学们都体验一下人说话时声带的运动。所有学生都动手体验。
4、【学情预设】:可能建议:用手摸、靠近水面观察水面溅起水花,或观察到讲台上的仪器,提出下图所示方案。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
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学情预设】:学生积极尝试各种方法使饮料瓶发声后回答问题。可能有的创新发声方式有:1:摩擦瓶体;2:吹瓶口等。
1、先用音叉示范“造声”,再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饮料瓶进行 “造声比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造出与他人不同的声音。
充分鼓励同学们的建议,引导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
三、了解声音的传播的有关知识
【学情预设】:阅读自学后回答问题。
简单介绍光的传播速度很大,请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声音的传播”的内容后,思考: 为什么节日放礼花时,站在远处总是先看到礼花,后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注意提醒学生边实验边思考:
(1)【学情预设】:可能回答:物体发声时在“运动”。并可能举例:用手感觉自己说话时声带在动,瓶中的水静止时不发声,摇晃使之运动时,就能发出声音等。
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2)你的发声物体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设计意图】:选择身边的简易材料实验,体现了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三、当堂训练,7分钟
书本p31动手动脑学物理。
【设计意图】:知识的应用与巩固。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讨论、交流这节课学到了什么?(3分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一切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情况下,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学情预设】:猜想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通过这一现象,同学们有怎样的猜想?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前知识”。
3、【学情预设】: 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多种方案,如:用两个硬币在水中敲击,看是否能听到声音。
请学生设计“探究声音是否能在液体中传播”实验方案。
4、【学情预设】:思考“如何控制变量,让发声体在水中悬浮”。
请提出你的猜想,并简单谈谈你猜想的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初步认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学情预设】:认真观察“随着钟罩中气体的减少,声音逐渐变小,当气体重新逐渐进入时,声音又慢慢变大”的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结论。
介绍“声传播演示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4、【学情预设】:了解形成听觉的原因及声音是通过“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将蜡烛的火焰类比成耳朵中的鼓膜,帮助学生理解形成听觉的原因。再媒体播放“声波”课件。
【设计意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二)探究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1、【学情预设】:学生模拟请别人不要说话的动作。
请有钓鱼体验的同学回答:如果你在发现鱼快要上钩时,有人大声说话,你会做出什么动作?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用身边的日用品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在探究过程中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请同学们通过比较前后两次的答题情况,思考在游戏中得到的启示。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4、【学情预设】:可能有:通过一次实验并不能说明声一定能在固体中传播,应该选用不同物质,做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探究精神。
1、【学情预设】:可能的猜想有: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据说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自由交谈,原因就是太空中是“真空?b.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一段距离后便听不到,或许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得更远。
媒体出示:想一想: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们的耳朵中,假如没有空气,我们周围真的是空无一物的“真空”,声音还能传播吗?
【设计意图】:包有小磁铁的发音盒能很方便的调节浮沉。
6、建议同学们在课后对其它液体的传声,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三)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1、小游戏:请一名同学站在讲台前答题,另一名同学站在其背后,出示标有“捏鼻子”“举手”等动作的题板(如图所示),第三名同学站到教室后面小声读题,答题者相应作动作,如果听不清楚,可以猜测着做动作。其它同学评判其动作是否正确。老师在黑板上记录答题情况.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4分钟
一、播放音频: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学情预设】:仔细聆听后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欣赏“牧羊曲”片断,要求他们听完后指出乐曲中包含哪些种声音。
2、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的噪声几乎无孔不入,又让我们感觉到有些烦恼。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
引导同学们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如可能有学生怀疑:硬币在水中的敲击声是通过手臂传播出来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评估的能力。体验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5、【学情预设】:观察音乐盒在水中悬浮时,在空气中能听到声音(如图所示),得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结论。
向学生展示:用塑料袋将发音盒与小磁铁包在一起,再通过增减吸在磁铁上回行针的多少,从而达到将它们调节在水中悬浮的效果。
出示音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其发声时是否也在运动?(按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演示后鼓励:其实物理学家们也常常利用一些直观的、易观察的现象,把一些微小的,不易观察的现象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感受,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5、【学情预设】:与老师一同模拟,通过实验或生活体验大多数同学都会赞同,少数同学可能提出疑问引导同学们用手模拟音叉的运动特点,指出物理学中称其为“振动”。
2、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使用生活中的日用品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进行简单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更加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5、【学情预设】:可能有:每次实验的声音大小要相同;读题人和答题人的距离要相同;要防止答题人看到说话时的口形等建议。
启发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控制变量这一研究方法的认识。
6、【学情预设】:归纳总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介质。
6、追问同学们,是否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