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课 随堂练习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训练卷及答案(20190731115434)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训练卷及答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训练卷一、选择题1.秦统一六国后,赢政自称“始皇帝”,他还规定,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大下共击之。
”这表明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2.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
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
这些做法有助于A.纪传体例的推广 B.君主权威的神化C.宗法观念的强化 D.华夏文化的传承3.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
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制度的强化B.宗法纲常的束缚C.小农经济的发展D.科举制度的僵化4.秦律规定:百姓应缴纳的田租,一年完了没有缴清,以及有向国家借贷的财物未还的,官方追讨文书下达超过三十天仍不还,罚欠租者及主管官员各一甲(约1344钱),县丞、令等官吏各一盾(约672钱);欠租者逃亡而死掉,又没有后人、欠债无法追讨的,责成主管官员代为偿还。
由此可见,当时A.官员执行公务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B.百姓的负担非常沉重C.法律视官员为国家的债务人D.官员与百姓处于同等的经济地位5.《左传》载,公元前493年,晋国赵鞅与郑军作战,为鼓舞士气,赵鞅下令,“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县大于郡,时称“县郡制”。
《逸周书》载:“千里百县,县有四郡。
”这反映出县郡的设立A.旨在取代井田制B.适应了诸侯争霸C.巩固了分封秩序D.加速了各国分裂6.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1。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自称皇帝,突显个人功绩。
他的功绩不包括〔〕A. 灭六国,统一天下B. 统一文字、货币C. 开场推行郡县制D. 修长城,抵匈奴2.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A.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 中央设三公等官职C. 地方实行郡县制D.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3.“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场,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三公九卿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4.夏曾佑曾评价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秦皇之政〞是指〔〕A. 察举制B. 分封制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宗法制5.秦国平定六国后,积极开疆拓土,在北方形成了__、__和__的有效的国防体系。
①“直道〞②“五尺道〞③长城④边防军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如今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向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势力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
〞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A.握有至高无上的势力和威严B.承当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C.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D.把专制王权的范畴扩展到新的领域7.假设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展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8.以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络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2018学年历史必修1随堂作业与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 含答案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周朝时,礼乐征伐出自天子,但春秋时期诸侯纷纷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争霸称雄,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国君相继称王。
这一过程本质上反映的是( )A.周王权式微B.宗法制不符合实际C.思想的解放 D.诸侯突破周礼约束答案:A解析:从“礼乐征伐出自天子”到“尊王攘夷”、战国七雄纷纷称王体现的是诸侯对自己政治地位的突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削弱。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
B项说法错误;思想的解放并非材料中现象的本质;C项错误;D项为现象,非本质。
2.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周王的权威逐渐动摇。
3.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
”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 )A.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B.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C.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D.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减少,统一的趋向日益明显,由此可知C项正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度逐步瓦解的时期,而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的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加速封建化进程,由以上分析可知B、D两项错误;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仅是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描述,不属于对中国发展进程产生的推动作用。
4.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 )A.确立了封建制度B.建立了皇帝制度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A、B、C三项所指的是秦始皇贡献的一个侧面,而D项是对于秦始皇的贡献最全面的概括。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 辛亥革命(第2课时)练习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

第2课辛亥革命(第2课时)1.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材料信息体现了日本近代化的顺序是:先变革人心,即思想,然后改变政治,最后是物质,即器物层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顺序正好与日本相反。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国近代化·近代化的历程2.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的成立被称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巨变。
这两次巨变共同见证了中国A.社会性质的改变 B.君主专制的结束C.中华民族的独立 D.现代化历程的进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比较类选择题,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所以A、C项都不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新中国的成立是在推翻了某某国民政府以后,所以B项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某某革命·近代中国的某某革命·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巨变3.孙某某去世后,被安葬在某某某某陵,墓前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某某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
孙某某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历史功绩有()①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某某国②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③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某某某某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孙某某的伟大历史功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孙某某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贡献的史实,所以答案选A。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6d088b76a20029bc642d40.png)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室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王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核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利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核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了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阅读与思考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核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核权利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制。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核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和枢密院,宣政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思之窗】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本课测评: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学习延伸】(略)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思之窗】: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本课测评: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原因: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课 随堂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一课一、选择题1.《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A)A.禹死后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解析]材料中提到的“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说明最高权力转移方式发生变化,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政治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
2.(2018·临沂高一联考)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形成这种传统的家国观念的政治因素是(B)A.君主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世官制[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这个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国同构”的特点,所以,形成这种传统的家国观念的政治因素是宗法制,故选B项;君主制、分封制和世官制都不能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故可直接排除A、C、D三项。
3.(2018·广州高一联考)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
”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A)A.拥有世袭统治权B.所属土地可以买卖C.尊重上级的权威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解析]材料中的“地主”指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的统治阶级,而“后世”指的是从战国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题目中“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注重血缘性,是一种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一种官僚政治,用区域代替血缘,故A项正确;西周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从战国开始为土地私有制,允许买卖,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封臣尊重上级的权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对君主是绝对服从,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主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也是人民归统治阶级管理,为两者共同点,非“地主”特殊性,故D项错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同步练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同步练习题1.(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
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边王朝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B.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迅速扩大【解析】选C。
秦国统一六国,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结束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最符合题意。
2、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专用“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兼并了六国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解析】选D。
秦始皇兼并了六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故D包含了A、B、C,3.“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样。
”“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A.分封制的实行B.郡县制的推行C.宗法制的实行D.皇帝制的创立【解析】选B。
从题干中“没有封国封爵”等内容可以判断这是对分封制的否定,A排除,由“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可知C、D不符合题意。
正确答案为B。
4、秦统一后,有人提出:“诸专用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该观点实质上是主张()A恢复分封制度B.重建宗法秩序C.全面推行郡县制D.以严刑峻法立国【解析】选C。
秦建立后,朝廷内部出现了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争论。
材料中的观点是不封皇子与功臣,而是通过赋税等重赏他们,即给予经济照顾,认为这样易于控制他们。
故选C。
5.(2017·湖州高一检测)秦始皇平定六国后,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其中位置最南的郡是()A.会稽B.闽中C.蜀郡D.象郡【解析】选D。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同步测试: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效法古代名君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
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
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
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
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
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钱穆意在说明A.研究历史要尊重历史真相B.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C.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不能说是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
D.历史研究要区分历史的叙述和历史的真相3.据文献记载,秦国灭巴国后,在苗族聚居的渝东南置巴郡和黔中郡。
今酉阳、秀山当时属黔中郡;今彭水、黔江当时属巴郡。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二级制。
这:①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②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强化了君主专制④有利于民族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法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C、皇权意识的增强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6.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7.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反映了秦朝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秦朝实行皇帝制度②秦朝在地方设郡③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 第2课

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练|1.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这主要反映出李白( )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朝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C.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朝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2.秦完成统一后,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规定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有特殊的名号,独一无二。
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 ) A.彰显秦始皇功绩B.维护中央政府尊严C.体现皇权的至尊D.显示皇权来之不易3.下图反映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A.相互配合,彼此牵制B.三权分立,相互制衡C.分别决策,相权分割D.相权空虚,中央集权4.秦朝,太尉一职并不是常设的,只在有战事之时而设,而且没有调兵权,“也许仅仅是起到高级参谋的作用。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才选拔机制未建立B.官僚机构重新调整C.当时社会政治较清明D.皇帝总揽一切大权5.秦朝时实行“朝议”制度,其规定:“国家大事皆由朝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朝议做出决定。
”此规定( ) A.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完善B.表明皇帝总揽一切军政事务C.反映了秦朝实行了民主决策D.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6.据资料可知“县”作为地方行政机构,最早出现于(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灭六国之后D.汉帝国建立时7.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A.《史记》的记载B.秦朝绘制的政区地图C.民间的传说D.史家的学术观点8.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今山东境内的有齐郡、琅琊郡等。
下列关于琅琊郡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辖区内有自己的封地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9.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选择题: (共 20 题,共 50 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指()2、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
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 (3、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行同伦、 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封建制之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 ,不贡不朝 ,争为雄长 ;郡县制之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 , 官民不悉 , 官视民如路人 ,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 他主张“行郡县 之制 , 师封建之意” 。
在此作者旨在强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材料中这一“规范”是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A.中央集权的强化B. 君主专制的加强C.地方实权的扩大D.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车同轨、 书同文、 钱同币、 A.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4、柳宗元称郡县制“摄制四海, 运于掌握之内, 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认为郡县制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D.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A.封建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郡县制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6、《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 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7、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 论其性质, 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2 含解析

阶段综合测评(二)(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光荣革命”后,威廉以他自己和妻子的名义宣读了誓词:“我们衷心地接受你们向我们提出的议案,并保证以英国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威廉所说的“你们”是指()A.英国议会B.英国贵族C.英国民众D.英国王室【解析】“光荣革命”中,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答案】 A2.《世界文明史》指出:“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殷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
”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B.建立了民主共和制C.确立了责任制内阁D.确立了分权制衡的权力结构【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专制政治的警惕”,其中心意思是权力的制衡。
美国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民主共和制并不一定能避免专制政治,故排除B项;美国实行的并不是责任制内阁,排除C项。
材料强调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也要防止因中央政府权力的过分集中而出现的专制独裁,因此联邦政府实行分权制衡原则,故选D项。
【答案】 D3.(2016·银川高一检测)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存在了70多年之久。
其主要原因是()A.它不断地对外扩张B.铁血政策的实行C.它适应了经济的发展D.责任制内阁的高效运转【解析】题干反映法国共和制的建立过程尽管艰难,但是它依然长期存在下去了,主要是由于它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 C4.(2016·忻州高一检测)恩格斯说:“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按照’俾斯麦的‘身段剪裁’的。
”这实际上说明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 A.具有专制主义色彩B.具有民主主义色彩C.确立君主立宪政体D.议会掌握着立法权【解析】俾斯麦以铁血手段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体现了高度的集权性和专制性,所以“俾斯麦的‘身段剪裁’”实际上指的是德意志宪法的专制主义。
人教版2018高一历史必修一同步测试(附答案)

人教版2018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测试1.“东欧和西欧的划分是不同集团之间边界最典型的例子,东、西欧的划分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划分,而是政治地理意义上的概念。
”这表明当时东欧和西欧之间的主要差异是()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宗教信仰不同C.社会意识形态不同D.民族成分不同2.马歇尔计划要求受援国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间的关税壁垒。
这主要反映出马歇尔计划()A.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秩序B.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C.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重要作用D.便利了美国向西欧输出大量商品3.1947年,一位精通苏联事务的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在《外交事务》中提出:“要熟练和警醒地在一系列经常变换的地理和政治节点上对苏联的政策和操作加以迅速的反击。
”该主张的实质是()A.遏制共产主义B.争夺中间地带C.推进全球合作D.强调和平共处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
”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
斯大林所说的“他的演讲”是指()A.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铁幕”演说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援助希腊的国情咨文C.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D.肯尼迪总统针对古巴导弹事件发表的谈话5.《杜鲁门回忆录》:“(1947年)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A.美苏战时同盟破裂B.冷战政策就此开始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D.美国力图称霸世界6.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
肯尼迪曾经评价柏林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敌人,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百姓的墙。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课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间:4 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肥高一月考合)《三字经》中说:“周辙东,王纲坠。
”这反应出( C )A.春秋战国期间诸侯盘据混战B.封建社会已经确定C.宗法分封制渐渐遇到损坏D.人民盼望东周实现一致[分析]剖析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被少量民族消亡后,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但周天子大权旁落,王室日趋衰微,诸侯渐渐强盛,宗法制、分封制渐渐遇到损坏。
故答案选C项。
2.(2018·州学业水平测试广)秦始皇一致六国,创办了(D)A.分封制度B.世袭制C.宗法制度D.皇帝制度[分析]此题观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
A、B、C三项在西周时已推行,秦一致后创办了皇帝制度。
3.(2018·南学业水平测试湖)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秦始皇一致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呼。
其主观目的是(B)A.夸耀文治武功B.建立专制威望C.追求暴政依照D.宣扬君权神授[分析]题干反应秦始皇以为皇、帝都不可以彰显自己,故将二者合而为一,其主观目的是建立专制威望,应选B项;从题干表面上看有夸耀文治武功的特色,但不是主观目的,C、D两项与题意没关。
4.(2018·州高一检测郑)以下有关秦朝皇帝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D)A.皇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B.推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皇帝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D.皇权遇到三公九卿的限制[分析]此题要求回答不正确皇权至上、皇位继承、皇帝独尊都是其的选项,重要特色,皇权不可以能遇到三公九卿的限制,D项说法不切合史实,切合题意。
5.(2018·昌高一联考南)元代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医生统之。
”他以为御史医生的重要职责是(C)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B.统率百官,办理政事C.督查官员,审理大案D.起草诏书,审议履行[分析]御史医生,官名。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的试题第2课 随堂

第一单元第二课一、选择题1.(2018·重庆名校高一联考)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此处省略的是(C)A.察访推荐B.血缘关系C.皇权独尊D.相权独大[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秦汉大一统的实现”可知当时的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其核心为皇权独尊,C项正确。
2.(2018·银川育才中学高一期末)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B)A.三公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的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所以在秦朝,丞相也就被称为“百官之首”。
3.(2018·太原高一联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B)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解析]“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独断专行的特点,故选B 项。
4.(2018·梅州高一期末)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说: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B)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解析]材料中“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指秦朝时期。
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5.(2018·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期末)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这是因为秦朝(A)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④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国家权力的承继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②③与史实相符,④中“彻底”的表述错误,帝位仍然是世袭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课练: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课练:答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答案:C C A C D C(1)西周分封制(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统治(3)作用:巩固了西周对占领区的控制,建立了一套比商代方国制度更加紧密、关系更加明确的制度。
不能。
血缘关系不能维持长久的政治关系。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D C B D C C(1)神话君权,体现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
(2)①皇权之上,皇帝地位不可僭越。
②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③秦朝中央存在三公九卿。
(3)①吸取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止的历史教训。
②适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需要。
(4)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 C D A A A(1)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3)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4)①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②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③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容易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人浮于事,难以对地方实行有效的治理。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C B D D B B A(2)丞相专权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3)没有(1分)内阁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或决策机构,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2分)(4)废除丞相后,皇权不受制约,政治更加腐败.(1分)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答案:D A D D B B A(1)不是;公民指的是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男子可以参与政治,男子是统治者,女子是被统治者。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随堂测试

1.北魏孝文帝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包括()①前者属地主土地所有制②后者以前者的实施为基础③前者规定土地不得买卖④前者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A. 伯利克里改革B. 商鞅变法C. 梭伦改革D. 孝文帝改革3.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①冯太后聪颖惠达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4.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 设立三长制B. 推行均田制C. 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D. 推行新的租调制5.北魏推行的均田制()①确认受田农民对国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和生产的恢复与发展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②③6.关于孝文帝改革中傣禄制的评述正确的是()A. 是世界最早给予官吏物质补贴的B. 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重要措施C. 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吏的贪污D. 每月发放一次俸禄7.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8.北魏征服中原时,遇到了许多豪强地主建立的“坞堡”,它们“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并拥有武装。
面对这种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的策略是()A. 铲平豪强地主,消灭割据隐患B. 实行宗主督护,构建基层政权C. 广泛发动农民,消灭豪强地主D. 严令地方官员,孤立豪强地主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二课
一、选择题
1.(2018·重庆名校高一联考)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此处省略的是(C)
A.察访推荐B.血缘关系
C.皇权独尊D.相权独大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秦汉大一统的实现”可知当时的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其核心为皇权独尊,C项正确。
2.(2018·银川育才中学高一期末)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B)
A.三公B.丞相
C.太尉D.御史大夫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的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所以在秦朝,丞相也就被称为“百官之首”。
0 0 3.(2018·太原高一联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B)
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
[解析]“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独断专行的特点,故选B 项。
4.(2018·梅州高一期末)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说: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B)
A.分封制B.郡县制
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
[解析]材料中“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指秦朝时期。
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5.(2018·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期末)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这是因为秦朝(A)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④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国家权力的承继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②③与史实相符,④中“彻底”的表述错误,帝位仍然是世袭的。
因此,本题选A项。
二、非选择题
6.(2018·天津河东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解析]依据材料一,“变局”主要从统治阶层的身份方面分析。
“变化”的解答要明确“政治体制”的内涵,从整体上概括。
[答案]变局: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结合材料二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解析]“观点”,由材料二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依据”要根据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来回答。
[答案]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
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