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训练融合的策略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与训练融合的策略与方法

——兼谈小学语文第十册1—3组课文的备课意见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话‛这个词使用频率之高,那是前所未有的,可实际效果怎么样呢?舞台上名师、特级教师上演的精彩绝伦的‚对话‛,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蜕变为师生之间简单的你问我答,甚至有些时候成了一种闲散式的聊天。每每对话之后我们会不自觉地反思:学生这节课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哪方面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升?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与此同时,‚训练‛一词却招致空前的冷遇,课标难寻踪影,被‚语文实践活动‛代替了。‚对话‛与‚训练‛,是否真的就是水火不相容呢?其实不然。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第十册1—3组的具体内容,详细阐述对话与训练融合的具体策略及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对话训练融合

对话的核心是精神的,它更多的指向是人文,但也有培养语文能力的使命;而训练的核心是技能的,它更多的指向听说读写能力,但也有思想品德教育的使命。对话与训练是有着很大交集的两个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它们之间的融合点在哪儿呢?我们先来读读朱光潜老先生的一番话:‚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感情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人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臵。那一句话只有那一句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谈文学》)

朱老先生的一番话实则为我们点明了对话教学与语言训练的融合点,那就是要把对话教学指向于言语形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比较顺利完成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的过渡。理解言语形式,才能深刻理解言语内容,才能真正学会阅读。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怎样的引导、怎样的对话才能使学生能够深入文本言语形式,真切感受言语内容呢?下边我结合十册教材1-3组的具体课文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策略。

第一组“走进西部”

训练重点: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法之一:涵泳体味

这组课文中一些优美的语言,学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在这时候,通过比较方式进行涵泳体味就显得极为必要。正如叶圣陶所说:“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体会,一字一句也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我们来看这一教学片断:

师:《白杨》课文中,‚高大挺秀‛把白杨的特征全部表达出来了,怎样理解‚高大挺秀‛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示‚高‛‚大‛‚挺‛‚秀‛。

生:‚你看那树多高‛说明白杨树高;‚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说明白杨树大;‚你看看它多么直‛说明白杨树挺拔。

师:那‚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美。

师:那么,为什么不说‚高大挺拔‛,却说‚高大挺秀‛呢?

生:因为这儿是大沙漠,没有山,没有水,浑黄一片,所以人们看到一行高大挺拔、排列整齐的白杨树,就感到分外秀美了,用‚秀‛就是突出白杨的美。

将“高大挺拔”与“高大挺秀”进行对比,学生感受到的就不再是白杨个体的美,而是包括白杨在内的整个戈壁滩画面的美。类似的通过比较阅读进行涵泳体味的方法几乎适合于每一篇课文,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方法之二:补足填充

补足,指的是补足有形和无形省略的意义;填充,指的是填充文学作品的艺术空框(意象、意境、意义)。第一组课文里边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果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恰如其分的补白,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这种简约言语形式下所隐含的深刻内容。例如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白杨》一文中的两个重点句:

师:咱们把这里的“哪儿”换成一个具体的地方好吗?老师先来说,(课件出示)在气候适宜的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有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分别把“哪儿”换成“河边”、“高山”、“草原”、“沙漠”、“戈壁”,这样以来,他们对白杨生长的环境有了更加具体的感受。

师:白杨树能在这么多地方生长,它的生命力真强。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咱们假设。(师引读,生接读。)

(师)漫天卷地的风沙来了,白杨树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还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树仍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拳头大小的冰苞来了,白杨树依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因此,不管遇到(生)风沙还是雨雪,(师)不管遇到(生)干旱还是洪水,(师)它总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性格是这样坚强,谁来把自己心中的赞叹读出来?

教师对这两个重点句的处理,或换,或补充,或引读,层层递进加以引领,让白杨的品格在孩子内心得以成功建构。可见,有效的补足与填充是搭建对话与训练的桥梁。

方法之三:模仿表达

学习模仿言语形式,可以是词语、句子,段落、也可以是篇章。如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是以前未出现的构词方式,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说说写写;课文中的某种新出现的句式,独特的段落结构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写一写。尤其是这一组课文将体会优美的语言作为阅读的重点,那么结合学生的体会进行模仿表达就显得水到渠成。我们一起来欣赏《草原》的教学片断:师:‚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请大家从怎么写的角度去分析,说说这段话美在哪里?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