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古代的都市国家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发展,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面貌。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约45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文明。
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各个城邦,如河南的安阳城、陕西的咸阳城等。
这些城市以宫殿、官府、庙宇和市场为中心,以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为支撑,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和社会体系。
然而,由于技术和交通的限制,古代中国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城市规模也较小。
进入宋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改善,许多城市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此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大城市,如东南沿海的杭州、南京等。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成为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中心。
然而,由于行政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而大幅扩张。
各个城市不断壮大,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许多城市开始采取规则和顺序的方式进行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后来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到了20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
从小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国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许多城市成为了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城市的功能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文化和社会中心。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推动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是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基础的。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就业的增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人均GNP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1、推拉说
2、1970年马卜贡杰模式
第三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始 于何时?(工业革命?产生之日?)
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始,因为在 此以后城市才大规模扩展,才在社会经济生活 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力量。工业革命以前的城 市化没有规律是城市乡村化,城市是乡村的一 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6000-7000年 以前就出现城市。现代城市是古代城市的继承 和变革,因此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 化进程。
三次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
城市化阶段的差异
1、发展速度的变化
初期:缓慢,由慢变快 中期:快 后期:慢,由快变慢
2、产业结构的变化
美国城市化阶段的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业劳动力比重
80
60 51.5
40
24.273.8 31.341.345.2
20
0 25.70%
53.40%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新马克思主义者学派
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研究应 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入 手,只有这样才能揭露资本主义 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及所产生的城 市问题的根源。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
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关联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1.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1)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相互联系表现为:a.共存性。
可以同时享受两种经济利益,一个企业追求范围经济利益时,并不排斥规模的作用,反之亦然;b.相容性。
在一些场合,二者是相互包容的,产出规模的扩张过程包容着经营领域的拓展,扩大事业范围的同时伴随着规模经济。
(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相互区别表现为:一般来讲,规模是指经济系统或集聚体的大小;范围是指经济系统或集聚体的结合分离程度。
规模经济反映的是产出规模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的经济性,范围经济反映的是多样化程度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的经济性。
2.简述中国城市化道路与经典城市化道路的区别。
(1)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2)从规模较小的小城镇起步,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并同时引导这部分人向小城镇迁移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发展小城镇的政策;(3)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乡村的推力,而不是城市的引力;(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移,也就是所谓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5)有形的物质形态上的城市化发展较快,无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城市化显著落后。
3.简述城市化经济产生的原因从整个城市角度看,城市规模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
(1)从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来看,城市公共投入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企业能够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好处。
(2)从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来看,单一企业变成企业集团、企业集群和企业网络,这使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
(3)从商品交易的规模经济看,单店经营发展到超市和连锁经营,使消费者节省购物时间的同时享受到商店的规模经济。
(4)从共享熟练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来看,大城市提供劳动力市场共享服务更完善。
(5)从信息外部经济来看,信息和知识的交流由行业内部扩展到行业之间,一方面加深了社会化,使人力资本形成获得正外部性;另一方面交流作用于生产活动,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和工资水平。
经济发展、城市增长边界与最优城市规模分析
经济发展、城市增长边界与最优城市规模分析施祥(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237)[摘要]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以快速城市化为关键特征的过渡阶段。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发展是21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长期以来,对消费端和投资端均带来了强烈的需求,这也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
同时,快速城市化还带来了诸如资源限制等问题,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迫使我们反思旧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当前城市化发展的新方向。
城市增长边界理论和城市最佳规模理论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通过对有关城市经济学理论的阐述,实证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城市最佳规模理论对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结合城市增长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提出了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城市增长;最优规模;增长边界[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9)08-0035-03[作者简介]施祥(1996-),安徽铜陵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一、引言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农业生产过剩;二是城市生产;三是存在着发达的用于交换的运输体系。
而城市化是指将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将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所以总的来说,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传统的相关学科定义来看,衡量城市化发展进程主要指标和主要表现基本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和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中前者是一个绝对的数值指标,后者在用地规模方面则包括了人口规模、用地建设规模、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规模等等,人口规模更是这当中的决定性指标。
基于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就业困境、交通拥堵、房价偏高、环境问题严重、城市治理成本增加、投资效率下降等一系列的“城市病”,意味着当前对于研究中国城乡人口之间的变化以及研究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历程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成为了本文探讨合理最优的城市规模和增长边界的研究缘起,以期为进一步讨论如何达到城市最优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城市化进程。
40年来的城市化浪潮,使得中国城市的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了2020年的850个,城市人口从17.9%增长到了60%以上。
这样的城市化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堪称惊人。
而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如何发展呢?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
但是,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相对较低。
到了19世纪,由于开埠、驱除鸦片战争和大洋运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
然而,这种进程被20世纪的两次战争硬生生打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只有1.72亿人,城市化率为17.9%。
而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反超了当时的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拥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代表性大城市,也经历了从工业城市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型。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城市化贡献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与氛围。
二、中国城市化达到马尔可夫转移城市化是5,000多年的文明演进中如火如荼的一环。
这一进程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人口的聚集、种业、学问的繁荣。
相应的城市化定位是极其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变化。
第一变化是,城市化破除了地区与群体之间的属性障碍和耐力障碍。
城市化现象可观之为马尔可夫转移。
即一个人的转移前状态只与他所在状态有关系,而与他之前处于什么状态无关系。
在这种转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区域人口结构、职业类型和文化等元素的转化。
接着,第二变化是,城市化加快了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经济学家可以很好地理解节奏较慢的农业、手工业为什么总会被现代工业化取代。
城市化扩大人口基数,提高人口集聚效应,催生了乡村日趋依赖城市的现代农业与工业。
城市经济学 第3章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
LOGO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 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2000年人 均创造GDP第一产业3990元,第二产业2.8万 元,第三产业1.5万元)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 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 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LOGO
第三章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城市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 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 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二)内涵
一是“人口城市化” 二是“非农产业城市化” 三是“空间城市化” 四是“生活方式城市化”
美日法三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 单位:%)
国别
城市化水平 和就业结构
城市 化率
美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日本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法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年 份
1960 70.0 1970 73.5
8.6 4.4
30.6 29.9
LOGO
(三) 长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原动力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 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 体现。长期的经济发展表现为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 1、总量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密切的相关关系
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国家类型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市场经济工业国 世界平均 国家数 33 63 19 125 加权人均GNP(美元/人) 260 1400 10320 2340 加权平均城市 化水平(%) 17 45 78 41
城市规模分布演进与经济增长
上述研 究 为我们 有效 推进城 市化 提供 了许多 有价 值 的洞 见 。然 而 , 它们 在 很大 程度 上 忽略 了一个 事 实 : 同人 口规模 的城 市共 同构 成 了一个 城 市 体 系。 因此 , 果仅 从 单个 城 市 的规模 来 调 控 城市 体 系 的 不 如 发展 与建设 , 能没有 抓住 问题 的关键 。然 而 , 对 中国城 市体 系 的研 究并 不 多 , 们 主要 探讨 了位 序 一 可 针 它 规 模 分布① 中国 的表 现及其 影 响 因素 ( 在 高鸿 鹰和 武康 平 ,0 7 ) 不 同层 级城 市 的效 率 变化 及 其 对城 市 20 b 、 规模 结构 的影 响 ( 高鸿 鹰 和武康 平 ,07 ) 中国城 市体 系 的 中心 一外 围模 式 ( 20 a 、 许政 、 陈钊 和 陆铭 ,00 , 2 1 )
看, 中国的城 市体 系仍 未达到 最优 分 布 状 态 , 正 逐 步 向其趋 近 。 中 国城 市规 模 分 布体 系主要 特 征 为 中 但
小城 市过 多而大城 市过 少 , 少数 大城 市相对规 模过 大。新 的( ) 特 大城 市的 出现 , 各 大城 市 的共 同发展 , 及
能显著促 进 区域 经济效 率 。本 文 的发 现 为 中国未 来的城 市化途径 选择提 供 了有益 见解 。
南方 经济
21 0 2年第 6期
城 市规 模 分布 演进 与 经 济增 长
谢 小平 王 贤彬
摘 要 : 文探 讨如 下 问题 , 本 中国城 市化推 进过 程 中 , 如何 构 建合 理 的城 市体 系。我们基 于城 市经 济 学的研 究路 径 , 中国过 去 1 对 0年 的城 市体 系演进进行 了 系统 回顾 , 并运 用 省 区动 态 面板 数据 识 别 了城 市规 模 分 布 演进 影 响整 个城 市体 系的 外部 性 进 而影 响 经 济 增 长 的机 制 。本 文 发 现 , 整 个 城 市体 系的规 模 分 布 从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
③ 辜胜阻 : 《二元城镇化战略及其对策》, 《人口研 究》1991 年第 5 期 ; 《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 浙 江人民出版社 , 1991 年 , 第 196 —201 页 。
由于最初的城市化道路之争是从发展小城镇是中 国 “城镇化”的正确道路的立论开始的 , 城市规模就 成了最初讨论的中心 , 并由此形成了 “小城镇论”及 与之相对的 “大城市论”, 随后又派生出 “中等城市 论”与 “大中小论”等 。“小城镇论”的立论依据主 要是 “国情与乡情”, 持此论者一方面考虑到我国的 大城市存在诸多城市问题 , 另一方面 , 他们认为 , 在
④ 孟晓晨 : 《中国城市化的双轨归一道路》, 《城市问 题》1990 年第 1 期 。
⑤ 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 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文件》, 中发 (2000) 11 号 。
⑥ 朱镕基 :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 年计划建议的说明》, 《人民日报》2000 年 10 月 20 日。
其四 , 从近期经济发展的问题入手 , 认为目前中 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出现了产品过剩 , 市场需求不 旺 。在 1999 年的 “保八”战役中 , 城市化被发现是 应该可以长期拉动内需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于是城 市化被赋予了新的作用 , 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
其五 , 农民 、农村 、农业的 “三农”问题在近几 年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大问题 , 如何解决 “三 农”问题亦成为一个大课题 。尤其是人们认识到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 , 而解决农民问 题的出路只能是减少农民 。于是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 成为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 。这次在 “三农” 问题上重提城市化已经不同于 1980 年代初对城市化 作用的认识 , 而是充满了对城市化紧迫性的认识 。这 方面的文章与论著林林总总 , 反映了认同的普遍性 。
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
人口100万-2007 19 12 81 62万50万-100万6 35 29 118 8320万-50万32 80 48 151 7120万以下84 49 -35 264 215合计132 193 61 655 462图1: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数量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
(二)城市间经济水平差距巨大从城市经济规模来看,一线城市的经济规模巨大,而广大中小城市的GDP总量不高。
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13个城市市辖区人口超过400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深圳、沈阳、广州、西安、武汉、哈尔滨、成都),这1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江苏统计年鉴(2009)》、《山东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各城市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四、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原因(一)市场选择下的城市规模有“两级分化”的倾向在市场的选择下,城市的实际规模会大于最优规模,这个理论已被经济学界证明。
埃德尔等人的成本一收益理论分析能较好地分析城市实际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关系。
如图3,平均成本曲线( AC)代表每个城市居民负担的成本,平均收益曲线(AB)体现了规模经济带给城市居民的收益。
平均收益曲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先升后降,因为在城市扩大规模的初期,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表现得很明显,当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时,会增加城市的交通成本、产生污染、拥挤等外部负效应。
平均成本曲线随着人口的增加一直上升,原因很简单,在城市空间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拥挤程度的增加。
对于一个迁移者而言,他对进入城市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后,才会决定是否迁入到这个城市,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他才会考虑迁入。
因此,当AB> AC,城市人口增加;AB=AC时,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城市达到均衡,得到城市的实际规模点E。
但是,城市的最优规模点由边际成本曲线(MC)和边际收益曲线(MB)的交点D决定。
市政学论文——论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
论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一种变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一般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关键词:新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正文:一城市化简述及我国城市化特点所谓城市化,通俗地说,是指人口在城市迅速集中的现象。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看,城市化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
工业化需要劳动力在某些经济区域迅速集中,这样可以产生聚集的经济效益,带来集约化经营的众多好处。
而城市不仅可以提供集约化经营的场所,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市场、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就业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正确制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很有必要。
我国城市化的特点我国巨大的城乡差异使城市化的进程不同于其他国家。
一般说来,城市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都是农村所无法比拟的。
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导致农民大量从农村流入城市。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城市化也处于不同的阶段。
一些发达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已出现了生活富裕起来的阶层从城里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也就是说进入到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市郊化阶段”。
然而,绝大多数地区仍处在第一阶段,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
不同发展阶段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给制定城市化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我国城市化的压力非常大。
根据现代化的标准,城市人口至少要达到60%,才称得上是现代化国家。
城市规模与城市化相关关系研究——基于四川省面板数据分析
e c o n o my,a t t r a c t i o n a n d r a d i a t i o n b e d e mo n s t r a t e d c l e a r l y .
Ke y wo r ds:c i t y s c a l e;ur b a n i z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o f c i t y s c a l e;c e n t r a l p l a c e t h e o r y;r e re g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Ab s t r ac t :Emp i ic r a l a n a l y s i s s h o ws t h a t l a r g e- s c a l e c i t i e s i n S i c h u a n Pr o v i n c e ma k e g r e a t c o n t ib r u t i o n s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ur b a ni z a t i o n. Th e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c i t y me e t s t h e l a w o f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c i t y s c a l e,n a me l y t h e who l e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t h e c i t y i mp r o v e s w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i n t he s i z e o f t h e c i t y.Onl y i f wh e n t h e c i t y r e a c he s a c e r t a i n s i z e,wi l l i t s i n d us t r i a l c o mp e t i t i v e n e s s ,t h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t h e t o t a l
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
我们认为, 从综合角度来看城市化 大体包括三个
层次 : , 其一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 口经济活动的转移 过程 ; 其二, 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是农村人 口 转变为 城镇人 口、 农业人 口转变为非农业人 口; 其三, 城
市化 的内容包 括社 会 生 产 方式 的转 化 、 活 方 式 生 的转化 、 价值 观念 的转化 等相互 联 系的 三个方 面 。
维普资讯
8 8
财经 问题研 究
20 06年第 3期
总第 2 8期 6
个单一性的范畴, 而是一个复合性范畴, 包括经济 意义、 社会 意义、 间意义 、 口学 意义等 内容 。 空 人
城市化的经济过程虽然不可分割 , 但从理念
上 来讲 可将 这 个连 续 的 过 程 划分 成 : 劳动 力从 农
究对 象 的城 市 地 理 学 在 分 析 城 市 化 的 动 力 机 制
了巨大推动力 。与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相联 系, 农业劳动力 的剩余则 日益明显和 突出, 如何采取
有效的措施实现农业剩余劳动 的转移 , 推进我国 人 口城市化进程 , 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下一步改革 及经济发展 目 的实现 , 标 关系到经济 与社会发展 系列项 目的预测和规划 。因此 , 有必要从经济 学角度对我国城市化经济学动力机制进行研究 ,
城市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必然结果 , 作
为经济增长和社会活 动的重要伴生物 和制约 因
素, 作为人 口发展变动的必然趋势 , 引起了世界众 多经济学家、 社会学家 、 地理学家 、 口学家 的广 人
迁移去解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为城市化就是 认 人 口向城镇 集 中的过 程 。实 际上 , 城市 化 不 是 一
市化 自我修 正 机 制很 强 。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与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这种趋势可能会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同时也会为中国带来无限的机会。
那么,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路径呢?路径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城市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共同努力、分步实施。
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大规模的城市化,可能会增加资源消耗和社会成本。
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即使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城市化进程也要逐步推进,不能盲目扩展城市规模。
路径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发展不会停止,但是城市的影响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
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必要条件。
城市的绿化、景观、城市公园等绿色空间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让城市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土。
路径三:信息化水平和城市化的提升相互促进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信息化、智能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了越来越普遍的趋势。
通过信息化手段,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城市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这种互相促进的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也能够为城市文化、城市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路径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品质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品质。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还要关注城市的人文环境、人文精神和人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进程必须尊重人的需求,切实满足人民对于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的需要。
趋势一:加速城市群发展中国的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城市群发展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效益,提高城市体系的整体效率。
趋势二:提高城市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努力提高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不仅包括经济、科技、产业等方面,还包括城市管理能力、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品质等方面。
只有城市自己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趋势三: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加快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
我国城市规模的经济学浅析
3主 张 以发展 中等城 市 为 主的 . 城 市化 道 路 。他 们认 为 , 中等 城 市
的经 济 效 益 比小 城 市好 得 多 , 而且
规 模 问题 , 索 中国城 市 发 展 的道 探
路 。 城市发 展战 略上 , 要 有 3 在 主
规模 3种 涵义 。经 济规 模 是指 城市
等 级 的城 市 都 有 了飞 速 发 展 , 发 济 效 益 较 好 。大 城 市 具 有 聚集 效 但 展 速度 表 现 出很 大 的 差 异 , 中等城 应 , 城 市是 人 才 市场 、 大 技术 市场 、
市发 展 最 为 迅速 , 次 是 大 城 市 和 其
方 式 , 是惟 一 目前 中国 能 负担 起 也 的一种 方式 。
人 ) 中等 城市 ( , 城市 人 口在 2 0万 ~
5 0万人 ) 和小 城 市 ( 市 人 口在 2 城 0
万 人 以 下 ) 。
模会 继 续 扩 大 , 而且 将 有 几 个 大城 市 和特 大城市 进入 全球 城 市体 系 。
从 城市 数 量 结构 看 , 国 的 中 我
等城 市 占 3 . % ,小 城 市 和 小 城 06 9 镇 占 5 . %, 者 合计 为 8 .3 64 4 二 71 %,
大 城 市 占 73 % ,特 大 城 市 仅 占 . 4
55 % 。 .3
规模 就 小 , 占地少 。因此 , 人们 通 常
城市 的历史 沿 革 不 同 , 界 各 国关 世 于城 市 规模 的划 分标 准 不 尽 相 同。 19 9 4年 以前 , 以人 口规模 为标 准 , 我 国的 城市 规模 分 为 4种 类 型 , 即 特 大 城 市 ( 市 人 口在 1 0万 ) 城 O , 大 城 市 ( 市 人 口在 5 城 0万 ~ O 10万
中国城市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一)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 0 6年
第 8卷
第 4期
城市 展 略 发 战
中 国城市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空航 天大 学人 文学 院经 济 系 , 京 20 1 ) 南 南 10 6 摘要: 改革 开放 以 来 , 中国 的城 市化 水平得 到 了大幅度 的提 高, 入 到城 镇 化 的快 速 发展 期 。但 城 市化发 展 进
( cn m cD pr e t f ol eo H m n i n oi c n eo a j gU i r t o E o o i e at n o C l g f u a ie adS ca S i c f ni nv sy f m e ts l e N n e i
b rr nbet ejy h ei ni et e tntee pomet n c l urne s n d ct n T et dt nl u oe al o no ers e t lram n i h m l u t d at y n ds i aate de u a o . h a io a d — a o ag a i r i
a y tm n u n e i te b sc r a o . Ba e n t i ,t i a t l y tma ial ic se h o ma in,t e c n e t lss e i f e c s h a i e s n l s d o h s h s r ce s se t l d s u s s t e f r t i c y o h o tn ,
关键 词 : 市化 ; 城 制度 ; 元 二
中图分 类号 :0 F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27 (0 6 0 0 4 10 2 120 )4— 17—0 4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之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研究课件
市场经济是基本制度前提 工业化是城市化基本动力人口自由迁移是重要条件城市和乡村互动发展规律高水平城市规划建设是关键大城市超先发展规律城市化具后发优势
1.市场经济是城市化基本制度前提
几乎所有市场经济体制较健全国家, 都走上了高度城市化。或者说,几乎所有高度城市化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几乎所有非市场经济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城市化水平还很低。或者说,几乎所有城市化水平低的国家都不是市场经济。
1900年
1980年
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和总人口比重提高
人口
7.后起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后起的国家工业化进城更快城市化进程也必然加快究其原因:一是可以学习和借鉴;二是科技和生产可以引进并叠加发展。
二、城市化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最佳载体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人类智慧和素质重要载体
传统农业社会的城乡结构
现代工业社会的城乡结构
占总人口10%
农村占总人口90%
城市占总人口90%
占总人口10%
城市
农村
工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发展,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
相对稳定
不断迁移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经济运行基本格局
(城市)工商业向城镇集中发展,带动农村人向城市迁移,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最佳载体
制造业厂商设在城市有许多外部经济。 城市发展具有聚集经济效应。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在深入考察了伦敦发展后对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表述得更形象、更直观,他说:“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口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的力量增加了100倍。” 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摇篮。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程。
题再次引起 了学界的热烈争论 ,大家普遍认为 ,中国的工业
化与城 市化在社会 隔离状态下非均衡 发展 的模式再也无 法持
续 下 去 。但 对 中 国为何 长 期 实行 社 会 隔 离的 户籍 制 度 以及 如 何 才 能废 除 户籍 制度 的研 究却 并 不 多见 。从 公 共 产 品供 给 机 制 的 角度探 讨 了影 响我 国城 市 化进 程 的 主要 制 度 障 碍 ,揭 示 了 户籍 制度 难 以割 舍 的公 共 产 品 需 求结 构 方 面 的历 史原 因 ,
a d d i io t n, we ls a o a na l y z e t he s c le a e c o n o my oft he s up p l y o fp u bl i c g oo s d t ha t ur ba n i z a io t n ma y br in g ,a nd t he wa y s t o s o l v e p r o b l e ms
内地 新兴 的工 业化 过程 不仅 未 能解决 城市 化 与工 业 化发
r e v e a l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a s o m b e in h d h o u s e h o l d r e i g s t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I n
分析 了作为工业化基础与现代化标 志的城市化可能带来的公 共产品供给的规模经济效应,并对取消户籍制度后 可能 出现
2024年城市化进程分析与规划
政策支持:政 府出台相关政 策,支持城乡 一体化发展和 乡村振兴战略 的实施。
未来展望: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推 进,城乡一体化 发展和乡村振兴 战略将成为未来 发展的重要趋势。
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城市化进程
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
交流平台: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
人本主义:关注人的需 求和福祉
协调发展:平衡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鼓励创新和 科技进步,推动城市发
展
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 空间,实现土 地资源的有效
利用
功能分区:根 据城市功能需 求,划分不同 区域,如商业 区、居住区、
工业区等
交通规划:优 化城市交通网 络,提高交通 效率,减少交
全球城市化现状
城市化率:全 球城市化率逐 年上升,预计 2024年将达到 60%
城市人口:全 球城市人口持 续增长,预计 2024年将达到 45亿
城市化速度: 发展中国家城 市化速度较快, 发达国家城市 化速度较慢
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 产生的环境污 染、交通拥堵、 住房短缺等问 题日益严重
各国城市化水平比较
发展能力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民生福祉改善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 质量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推进就业创业,提高就业 质量
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 环境质量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 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THANK YOU
汇报人:XX
添加文档副标题
2024年城市化进程分 析与规划
用经济学解读中国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1.1节1、"福利刚性"专指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具有允许其上下波动的心理预期(cuo)只能允许其上升,不允许其下降。
2、不同群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同一事情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对)3、影响人们快乐与否的因素:时间、价格变动指数、4、70年代中国省里的粮票可视为全国通用型粮票()5、传统机制下价格的提高会增加供给(错)体制的低效率6、中国的改革前后,人们对财富的理解是不同的(对)7、经济学,可以作为一种:8、经济学关注的任何变量,都是相对量1.2节1、“权然后知轻重,学然后知不足”,出自(马寅初)2、经济增长的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的一个(自然)基础制度是社会基础。
3、汉代时期中国实行单嗣继承制(错)是唐代4、经济学没办法在同一模型中同时讨论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对)5、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方式不包括:灾害移民有军事移民无商业移民行政性移民6、黄河入海口改道发生在咸丰元年(对)7、商业性移民是为追逐商业利益,获得比较收益的好处而进行的大规模移民。
1.3节1、中国历史上比较多的移民方式是:战争移民商业移民灾害移民这个行政性移民2、劳动力和人的再生产不包括:心力再生产脑力再生产体力再生产智力再生产无3、基本公共品可以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错)4、下列不属于基本公共品的是()。
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大学生就业无基本社会保险5、公共品的配置可以通过定价机制的办法来解决。
(错)1.4节1、机制的优化设计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2、总量在经济学中是由(宏观)经济学来完成3、用经济学解读中国的维度:总量结构微观行为没有制度4、参与制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机制(错)是经济学的5、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认识,错误的是国家没有宏观调控错假定利率是可以调整的假定税率是可以调整的假定汇率是可以变动的2.1节资本与技术1、下列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19世纪中期中国已经对外开放19世纪中期中国的民生指标直线上升错,直线下降,国家财政税收指标也是国内制度的整体性变革影响着国家的对外开放所造成的利弊中国1978年的改革是与开放同时进行的2、一个国家的体制转型强调更多的是制度变迁(对)3、没有资本和技术介入的话,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和土地4、中国的第一次社会转型是救亡多于启蒙,建构多余解构的转型(错)1919-1949年解构多于建构5、威廉佩蒂,描述错误的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之一劳动价值论的创始人之一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是法国的经济学家错,英国2.2节第一次转型的社会背景1、中国的第一次转型被称为“过渡期”的是(C)A 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B 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时期C 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八年时间D 辛亥革命期间2、历史证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民主是在()文明基础上形成的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批仁人志士主张“实业救国”,这个实业是以(制造)业为起点借助于工业化(军械工业),这是洋务运动4、在1966年中国对外宣称:只有内债,没有外债(错)中国一没有内债二没有外债5、传统集权计划体制下的国家之所以没有对外开放是因为它没有改革(对)之所以没有改革,是因为它没有实质意义的开放。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中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中,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1.资源利用: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包括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和管理这些资源,推动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环境保护:城市化进程会带来大量的工业排放和废弃物,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3.城市规划: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因素,促进城市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功能的协调发展。
4.社会公平:城市化进程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城市规划和社会政策上考虑到社会公平,减少贫困人
口数量、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居住条件。
5.生活质量:城市化进程会带来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社会公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王小鲁内容提要:鉴于城市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家 十二五 规划对未来城市化进程将要给予的关注,本文尝试探讨我国城市的合理规模和城市化路径。
本文回顾了我国过去城市化的一些重要经验教训,认为我国目前一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仍然太少。
市场调节下的大城市合理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合理利用,尤其是节约土地资源。
但不同规模城市及小城镇之间存在某些共生和互补关系,处在大城市辐射区内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更好的发展条件,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市群。
本文还通过计量模型分析,证明各国大城市的发展有规律可循,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本文预测我国一百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20年可能达到30%左右,在2030年可能达到39%。
这需要未来至少增加上百座百万人级别的大城市。
文章还对政府在城市化中应起的作用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城市化 城市规模 聚集效应 城市布局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优先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还是更加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深入研究,审慎决策。
处在目前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的政策导向发生偏差,将会导致大规模的资源无效配置,给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低于世界49%的平均城市化率;如果要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78%的城市化率,还要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
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还要4亿多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在未来30年中,如果城市化率能够持续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1998 2008期间平均每年提高了1 2个百分点),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在此期间,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将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发动机,引领中国迈进发达国家的门槛。
但是,什么是未来城市化的合理路径?我们应当优先促进哪一类城市(或者镇)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的合理目标模式是什么?什么是促进城市化的有效手段?城市化过程中应当避免哪些问题的发生?解决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还需要大量深入的研究。
本文旨在对中国城市化的合理模式和路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第一部分扼要讨论中国过去的城市化过程在城市规模方面的经验教训;第二部分是有关城市规模的若干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第三部分使用计量模型方法,对世界各国影响城市规模的各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据此对中国未来的城市集中度(指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出一个初步的预测;第四部分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就政府在城市化中应扮演何种角色提出一些看法。
* 王小鲁,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38,电子信箱:wangxi aolu@。
在本文写作和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经验教训:大与小自1949年以来,中国过去60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前的近30年,其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步伐。
这主要是由于处在当时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采取了牺牲城市化发展的策略。
从1952年到1978年,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7 6%上升到44 4%,提高了27个百分点;而同期城市化率仅从12 5%提高到17 9%,只提高了5个百分点。
这种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工业化的情况,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是反常的。
这一政策虽然在初期起到了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的作用,但后来却越来越导致了经济布局不合理、工业效率低下、城乡隔绝、收入差距拉大、就业不充分、大量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反而影响了经济发展。
从改革初期(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20年左右可以划为城市化的第二阶段。
从1980年开始,国家的城市化战略从限制城市发展,转变为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
由于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网开一面,并得益于市场的开放和逐步放开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率在这20年间提高了15个百分点,1998年达到33 3%。
不过,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是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而城市平均规模显著下降,大城市数量偏少、发展滞后。
中小城市在1978年有153座,到1998年已达583座,在20年中它们的数量和人口各增加了2 8倍和2 6倍。
这一方面是行政建制改变的结果(相当一批县改为县级市),同时也反映了城市化的客观趋势。
在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下,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仍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城市数量增加了1倍,人口增加了1倍半,但增长幅度显著低于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
这种变化,使全部城市的平均规模从40万人下降到30万人。
城市规模过小,缺乏规模经济性,也导致了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不高、土地资源浪费和过多占用等问题。
但这些中小城市的发展毕竟为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
按照我国过去沿袭下来的城市分类,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万人列为大城市,中等城市为20 50万人,而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
但经济学界已经有相当多数的意见认为这一分类标准偏低。
实际上20 50万人的城市在我国仍然可以算作小城市。
这期间,撤乡建镇的行政建制改变,使小城镇数量迅速从两千多个扩大到1 8万个(1979 1996年),增加了六、七倍,但镇人口仅从接近一亿人增加到1 6亿人;而单个镇的平均规模从4万人下降到不足9千人。
这说明镇的数量增加主要是行政建制改变导致统计变化的结果,而不是人口自然向小城镇集中的结果。
名称变了,却缺乏相应的实质性变化。
也有不少镇使用财政资源或银行贷款进行了建设投入,但由于多数小城镇缺乏凝聚力和自身发展的动力,这些投入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导致了资金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目前的10年左右可以界定为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
在这期间,中央政府放弃了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并于2001年正式宣布了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的新政策。
对农民工进城的政策,也从仅仅允许逐渐转变为鼓励和支持。
这期间,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到2008年,城市化率比1998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达到45 7%;年均提高1 24个百分点,显著高于1978 1998时期的年均0 77个百分点。
因此第三阶段是一个城市化更加均衡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中型城市的数量和人口增长都显著加快了。
其中发展突出的是200万人以上的更大规模城市。
需要说明,这期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发生改变,所公布的城市规模分类不再按非农人口计算,而改按市辖区总人口计算。
下面将按市辖区总人口分类,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变化进行分析。
但在更换统计口径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沿袭原有的大、中、小城市人口数量标准(50万人以上、20 50万、20万以下),实际上就进一步降低了城市规模分类的标准。
因此在本文以下部分,将市辖区总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城市称为大城市(其中超过200万人的可以称为特大城市),将50 100万人口的城市称为中型城市,而将50万人以下的城市统称为小城市。
这一分类比原来的城市规模分类标准在人口数量上有所提高,但由于市辖区总人口大于市辖区非农人口,因此并没有将规模分类标准提高很多。
为了使统计口径统一可比,作者将199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以下简称为地级城市),统一按市辖区总人口的口径进行了分类计算,与2008年数据进行比较,以反映各类规模城市数量的变化,见表1。
表1不同规模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数量变化(座)200万以上100 200万50 100万20 50万20万以下合计199820617761422320084181110514287 2008 1998205%133%143%84%100%129%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2008)数据计算。
表1显示,在此期间,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
100万 200万人的大城市和50万 100万人的中型城市,数量分别有30% 40%的增长。
不过要注意到,这其间少部分大城市已升入特大城市的行列,因此100万 200万人城市的实际增幅更大一些。
相反,5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数量有明显的下降。
这主要与一部分小城市进入了中型城市行列有关,但同时也说明小城市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得不到后续资源补充。
在此期间,各类城市人口的变化幅度与城市数量的变化幅度差不多,表中没有另外列出。
由于大城市发展加快,这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规模,从85万人上升到130万人。
上述情况,与1978 1998年期间城市平均规模下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说明:在一个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城市的聚集效应导致大城市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自然趋向于大城市(特别是其中的特大城市)更快发展。
如果人为改变这一规律,采用行政手段迫使资源向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无疑会减慢城市化进程,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但即便经过了过去一个时期大城市的较快发展,国内外一些近期研究仍然发现,从国际视野出发来衡量,中国的城市化率仍然偏低(参见简新华、黄锟,2010),而且大城市数量仍然偏少,平均城市规模仍然太小。
著名城市经济学家弗农 亨德森(Henderson,2007)指出: 虽然一些城市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大规模人口流入,中国总体仍是城市数量众多,人口规模不足 ,而且中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也仍然低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
他认为,如果一些地级城市的规模扩大一倍,可以使其单位劳动力的实际产出增长20% 35%。
这一比例高于王小鲁和夏小林(1999)估算的中国城市最优净规模收益17% 19%的水平。
但前者未扣除城市的负外部效应,而后者指的是扣除负外部效应后的净收益,因此两者是比较一致的。
二、关于城市规模和布局的经济学思考学文献中,已经有过不少理论论证,说明存在最优城市规模(参见托利、克瑞菲尔德,2001;斯特拉斯蔡姆,2001)。
但究竟哪种规模的城市具有更好的聚集效应,国内和国外的实证性研究都不多。
王小鲁和夏小林于1999年发表在 经济研究 上的一篇论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应用中国600多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规模的城市具有不同程度的聚集效应(或称正外部效应、规模收益)和外部成本(或称负外部效应)。
两者均可以用对数非线性函数来表示,但前者边际收益递减,后者则边际成本递增。
两者正负相抵后,处在一个广大区间的绝大部分城市都具有正的净规模收益(或称净聚集效应)。
其中规模在100万至400万人的大城市,净规模收益最高,达到城市GDP的17% 19%。
超过这个规模区间,净规模收益逐渐递减,而规模小于10万人的城市,则无法发现净规模收益 (见王小鲁、夏小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