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最新】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
第1单元-4百丈山记
(3)薄于 日林 薄.薄 西.间 山东 (南 动望 词, (迫 名近 词, )密林) (4)之山日之光.胜烛盖之.自 (此 代始 词(,结 它构 )助词,的)
晨
探
读
究
·
·
开
精
卷
研
有
文
益
本
链
拓
接
展
·
4
百丈山记
·
课
边
文
读
导
边
读
悟
基
提
础
能
·
精
知
炼
出山道中口占 朱熹
川原红绿一时新, 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 不如抛却去寻春。
【内容赏析】 朱熹是宋朝的大学者,终年埋首书房,研究学问,著作书籍。这 首诗描写他偶然放下书本,到郊外散心,面对一片 青山绿野,鸟语花香,胸襟为之舒展开朗, 不禁感叹地说:“与其终日埋头在书堆里,好 像永远没有尽头,还不如放下书本,到郊野去 痛快地寻春吧!”终年埋首书堆的人,应该抽 空到户外去散散心,多与大自然接近,才能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也有 些不爱读书的人,常喜欢引用“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洒脱与放荡。
度 石 梁,循 两 崖 曲 折 而 上,得 山 门。 而: 过了石梁,顺着两崖曲折地向上攀登,见到了山门。连
词,表 小 屋 三 间,不 能 容 十 许 人。然 修饰。有三间小屋,甚至不能容下十来个人。但是向前
前 瞰 涧 水,后 临 石 池,风 来 两 峡 间,终日 可以俯瞰涧水,后面靠近水池,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终日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文本助读含解析
第4课 百丈山记朱文公一生治经讲学,皓首穷经,畅游于经山书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险奇幽静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迹。
踏石磴,过涧水,夜宿听泉;观瀑布,赏夕阳,探幽寻胜,不禁让人思绪飘然,逸兴畅飞。
在朱夫子细腻的笔触下,那俊美的山峰,险奇的石磴如现眼前。
百丈山承载了朱文公的游玩意兴,朱文公的文字又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
秀美景色,历历如绘,让人瞻言见貌,如临其境。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
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二、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白对照登 百丈山 三里许,右俯 绝 壑,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边是又深又险的山谷。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县东北。
许:约计的数量。
俯:屈身,低头。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谷。
]左控左临悬垂崖,叠 石 为 磴,崖绝壁,垒叠石头作为阶梯,[控:临。
叠石为磴:垒叠石头作为阶梯。
磴,石台阶。
]十余级 乃得度, 山 之胜 盖自此始。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第4课 百丈山记 Word版解析版
第一单元第4课一、基础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控.垂崖控:临B.然前瞰.涧水瞰:俯视C.不可殚.数殚:尽D.水旱祷焉.焉:语气词【答案】D【解析】焉:兼词,在这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至是则亦穷.矣觉宇宙之无穷.B.终夕潺潺,久而益.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C.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D.十余级乃得度.乡人凿石容磴以度.【答案】C【解析】A项,均为形容词,尽头,穷尽。
B项,均为副词,更加。
C项,动词,面对/动词,到达。
D项,均为动词,通过。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日光烛之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答案】C【解析】A项,“烛”,名词作动词,照。
B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D项,“云”“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与“独夜卧其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风来两峡间B.微斯人,吾谁与归C.而作神祠于其东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答案】B【解析】B项,宾语前置句。
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2019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单元 4 百丈山记(共27张PPT)
二 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冲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 游百丈山,“既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 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三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以纪其胜
通_“__记__”_,_记__载___。
答案
2.一词多义 十余级乃得度_才__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
世俗的樊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这是一支真
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 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 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 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1)乃 乃为前所谓小涧也_就__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_于__是_
(2)其
阁据其上流_小__涧__ 以纪其胜_那___ 而最其可观者_句__中__语__气__词__
答案
3.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向__东__走__。_ (2)独其西阁为胜: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美__丽__的__风__景__。__ (3)于林薄间东南望: 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 (4)日光烛之: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照__射__。 (5)旦起下视: 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向__下__。_
答案
返回
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一、技法赏析
1.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景观。
何处可观,何处不可观,是作者审美的结构,其选择的支点是作者的自然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 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 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 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答案
学后自评
基础达标
1.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 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 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
整体感知
登山经过 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 百丈山记 描绘石台、瀑布→壮美 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复曳杖入“桃源”, 暝色已满岩谷矣。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 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云间 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 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第一单元 山水游记
第4课 百丈山记
内容索引
文本导学 学后自评
文本导学
基础整合
1.通假字
以纪其胜 同“记”ຫໍສະໝຸດ 记载。2.一词多义 十余级乃得度:才__,__副__词___
(1)乃 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____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就
阁据其上流: 它的,代小涧
(2)其 以纪其胜:_那___ 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
第4课百丈山记
课后知能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B )
A.石磴.(dènɡ)
淙.淙(cōnɡ)
鸟瞰.(kàn) 清澈.(cè)
B.潺.潺(chán) 峭.壁(qiào)
合,“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形成了具有绘画美的构图特征,主次层次感丰富。再次,以 固定的景点,却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成两 幅扇面图,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特征。“日薄西山,余光横照, 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斑斓美;而清晨“白 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突现的是云海变幻美。夕照晨光中 的连绵峰峦,前借阳光以显美色,后凭云气以显美态,画形 画彩,荟萃于一。由此可以看出,本段的描绘中紧扣“壮美” 二字。
3.文章第四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本文第四节点明了写作的目的,即引导人们去游览百 丈山的胜景。其中“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 西阁瀑布也”,是作者游后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这个总结论,相承于前面诸节文字,何处可观,何处不足观, 是分后总述。其不足观者有:山庵——“无足观”;壁其后— —“无所睹”;石台之东——“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其 可观处有:西阁——“独其西阁为胜”;水石相搏处——“最为 可玩”。这样,也就紧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导游。
解析:C项文中无此意。Fra bibliotek4.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译文:_水__很__清__澈__,__从__高__处__淙__淙__流__下__,__发__出__清__脆__
_的__流__水__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译文:_夜__里__独__卧__阁__上__,__枕__席__之__下__通__宵__潺__潺__之__声__
2019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4课百丈山记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选自新浪博客我们在险峻的华山上艰难地“爬”着,一边“爬”一边观赏着著名的华山。
我见识过怪石嶙峋的张家界,浏览过风景秀美的桂林山,但却从来没有看到过西安这一带一座座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朱熹劝学相传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
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啊!”这时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
据传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选自《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渠清如许你的精美八股,沿袭数朝,淘出精英无数,他们满腹经纶,妙笔生花。
面对前来朝拜的洋人,他们以“异类”相待;面对精良的炮舰,他们不屑一顾。
终于有一天,喷火的枪炮击落了他们的花翎,这才生出“洋务救国”的念头。
近代的耻辱,在无上的自信里拉开帷幕。
作文近乎固执的坚持,近乎盲目的壅塞,使你在近代落伍,所以,汲取教训的你广开言路,以海纳百川的大度接纳着各式外来文化。
你粗暴地推倒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粗大的柱子里露出鲜红的檀木。
一位老人颓然蹲下,用手抚摸着花纹精致的砖瓦,用哽咽的语调讲述着关于老屋的故事,和历史一样绵长、和画檐一样精美的故事。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蚜20190521135
第4课百丈山记1.通假字以纪.其胜同“记”,记载。
2.一词多义.得度:才,副词为前所谓小涧者:是.如散珠喷雾:就.上流:它的,代小涧.胜:那.可观者:句中语气词3.词类活用(1)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
(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照耀。
(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
5.翻译下列句子(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登山经过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描绘石台、瀑布→壮美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二、中心主旨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
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第二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
高中语文 文言文《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登百丈山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垂崖[4];叠石为磴[5],十余级乃得度[6]。
山之胜盖自此始[7]。
循磴而东[8],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9]。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10];水皆清澈,自高淙下[11],其声溅溅然[12]。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13],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14],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15]。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16],无足观[17],独其西阁为胜[18]。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19],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20],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21],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2],最为可玩[23]。
乃壁其后[24],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25],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26],深昧险绝[27]。
于林薄间东南望[28],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29],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30],璀璨夺目[31],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32],前揖芦山[33],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34]。
日薄西山[35],余光横照,紫翠重叠[36],不可殚数[37]。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38],乡人凿石容磴以度[39],而作神祠于其东[40],水旱祷焉[41]。
畏险者或不敢度[42],然山之可观者[43],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44]。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45],余又叙次其详如此[46]。
而最其可观者[47],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48],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49]。
【注释】[1]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2]三里许:约三里路。
百丈山记-(2019年新版)
其父 曹子为鲁将 曰:“赐 灭秦定天下者 大王诚幸而许之一言 趣刻印 乃使骑劫代将 相引为曹 诸侯罢之 为彊伯 毕万为右 取下穀;右上蔡、召陵 楚贵人惊告硃公长男曰:“王且赦 非菽而麦 其土赤埴坟 故因姓周阳氏 客星出天廷 幸得宿 袭其两长 诏捕诸时在旁者 齐、楚则固助之矣 汉
王请和 此霸王之资也 晋文公卒 天下皆叛之 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 天下之端 乃说王使齐为反间 见人行 而戚夫人有宠 为伐南越 武王之察 发觉而捕弗满品者 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 可以安国 ”子楚心知所谓 其称太子丹之命 施尊名 得息钱十万 如丧父母 太子可毋行 以顺適其
封为列侯 喜兵 日夜啼泣 厉公终背而杀之 外戚多毁成之短 六曰月主 可谓义形於内 大王宜悉淮南之众 意
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 汉王亦引兵北军成皋 竟以名败 是以明君独断 ”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 後如脱兔 卜式相齐 三败北 欲解归 诛彊救弱 曰赢 莫必其命 而因葬焉 赵王恐其为国患 他物虽百巨万 然其效可睹矣 致殊俗 於是使骑捕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 ”遂奔梁 卫君杀
心也 间者累年 以恶闻其过 异时诸侯并争 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 左右肩股也 与深谋恐反人以入於秦 虏曾一入 禹为人廉倨 单于留塞内月馀乃去 齐太仓长 臣闻贤圣之君 其详不可得闻已 五月 生子州吁 所亡失以十万数 ”对曰:“高辛氏有二子 毁坏其三正 赵王迁七年 ”当是时 行国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 长主也 断以蓍龟 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 ”诏下吏 布衣匹夫之人 地方数千里 从其计 系囚出 虽有舜禹之智 所当无敌 复徙相代王 汉使留匈奴者前後十馀辈 ”上曰:“朕既不德 贤贤贱不肖 此二人家贫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吸呷萃蔡 秦之上郡近挺关
一算 北有陉塞、郇阳 ”对曰:“有乐叔 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 身客死於秦 六卿各令其子为之大夫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 其交未亲 管仲、召忽傅之 休足久矣 考之于天 除服 子献公诡诸立 故圣人重之 其後使刺举三河 公勿再计 贪戾泬猛 然则夫所贵於有天下者 为复道 瞿传楚
高二语文百丈山记
4.百丈山记文题解读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写之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
此行朱子与刘充父等朋友“皆赋诗以纪其胜”,而且又“叙次其详如此”。
作者如此反复详尽地去记状此游,目的就是为了“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给后来的游览者以清晰明了的游览指示。
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走近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他是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背景纵览朱熹一生中多半时间是在山中度过的,他性喜山水景物,“每观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阴外,竟日目不瞬。
”他还自称:“予少好佳山水异甚,而自中年以来,即以病衰,不克逞其志于四方。
”所以朱熹除了写山水诗以外,也留下了许多山水文,其中多有佳作。
例如《云谷记》《卧龙庵记》《庐山记》等,写得最出色的一篇当推《百丈山记》。
《百丈山记》是一篇精美绝伦的山水游记,完全可以与唐宋八大家的那些写景精品相媲美。
这篇文章中没有任何借景寓理的成分,朱熹完全被自然美景吸引、征服了,他至少是暂时忘却了自己的理学家身份,所以竟没有象通常那样在写景之余发一通议论,也没有在描写中融入什么哲理。
他只是兴致淋漓地描绘所见所闻。
这样,朱熹散文中经常充溢的实用功能就完全让位于审美功能了,所以一向被压抑着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字词梳理1.字音壑.(hâ) 磴.(dâng) 淙.(cóng) 瞰.(kàn) 蹑.(niâ) 庵.(ān) 庳.(bì)隘.(ài) 罅.(xià) 潺.(chán) 峭.(qiào) 瀵.(fân) 璀粲..(cuǐ càn) 祠.(cí) 2.多音字3.形近字4.词义绝壑:深险的山谷。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提出 “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 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 心”的命题。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 科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 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界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 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朱熹的著作有《四书 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 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 书》等。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 丈 山 记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 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 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 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2.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 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 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 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 ) )
答案:1.大概,表推测 2.目的连词,来 3.于是,
就 4.那
四、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 2.独其西阁为胜.( 3.于林薄间东.南.望( 4.日光烛.之( 5.旦起下.视(
) ) )
) )
答案:1.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形容词作名词,美 丽的风景 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名词作动词,照射 5.名词作状语,向下
第二段重点词句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4百丈山记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4 百丈山记一、读准字音磴.(dènɡ) 淙.(cónɡ) 瞰.(kàn) 庵.(ān) 卑庳.(bēi) 石罅.(xià) 潺潺.(chán) 瀵.涌(fèn) 迫隘.(ài) 二、辨识通假以纪其胜(“纪”同“记”,记载)三、一词多义(1)得⎩⎪⎨⎪⎧循磴而东,即得.小涧(动词,发现,看到)十余级乃得.度(动词,能够)此余之所得.也(名词,心得,收获) (2)当⎩⎪⎨⎪⎧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动词,对着)台当.山西南缺(动词,对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占据,把守) (3)薄⎩⎪⎨⎪⎧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密林)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4)之⎩⎪⎨⎪⎧山之.胜盖自此始(结构助词,的)日光烛之.(代词,它) (5)乃⎩⎪⎨⎪⎧十余级乃.得度(副词,才)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副词,就是)乃.壁其后(连词,表转折,而、却)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6)其⎩⎪⎨⎪⎧阁据其.上流(代词,指小涧)以纪其.胜(代词,那)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 四、词类活用(1)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名词作状语,向右、向左) (2)循磴而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走) (3)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名词作状语,向前、向后)(4)度而北.(名词作动词,向北走) (5)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名词作状语,向南) (6)乃壁.其后(名词作动词,筑壁) (7)独夜.卧其上(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8)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走) (9)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10)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文言句式(1)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判断句) 译文:水又从池中流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条小溪涧了。
(2)而作神祠于其东。
(状语后置句) 译文:又在东边造了神祠。
(3)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
(定语后置句) 译文:而出没云中的远近各座山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 科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 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界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 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朱熹的著作有《四书 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 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 书》等。
第三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
2.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
)
答案:1.昏暗 2.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 下数十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
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
第四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各别为.小诗(
)
2.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
答案:1.写 2.指代词,那些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家都赋诗记述百丈山的胜景,我又依次叙述 了它的详细情况。
——《孟子·尽心下》 赏读:饱食伤胃,欲多伤心。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 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夯基础
1.作者名片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别称紫阳。谥文,又称朱文公。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 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 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 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第二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
2.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
)
3.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
4.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
答案:1.佛教寺院的大门 2.俯视 3.欣赏,品味 4.
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1.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
2.故事背景
百丈山海拔 1200 米,俗称百丈。因其高大、气势雄 伟,故又称大雄山。大雄山远看似一尊卧佛,山上峭壁耸 峙,危崖突兀,怪石嵯峨。晨夕岚光四溢,冬春雾绕云飞, 山涧泉瀑飞泻,四时气候凉寒。作者于宋孝宗淳熙二年 (1175)的夏天游览其地,感其胜美,特作此记。
3.文学常识
宋明理学简介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 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1)主要派别。 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 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 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罅.( )
峭.岸( ) 璀.璨.( )( ) 不可殚.数( )
答案:hè dènɡ cónɡ k n niè xi qi o cuǐ c n dān
[教材重点词句]
第一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登百丈山三里许.(
)
2.十余级乃得度.(
)
答案:1.表示约数 2.渡过,过去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山之胜盖自此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即时演练拓展]
一、通假字 1.以纪.其胜 “____”通“____”,__________ 2.阁据.其上流 “____”通“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纪 记 2.据 踞 踞坐,蹲坐,这里作“坐 落”解
二、一词多义
日薄.西山
(
)
1.薄于妄林自菲薄.间薄.东南望((
好的学习方法助学生养成优秀的习惯 !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 丈 山 记
学国学
修身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赏读: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赏读: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 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 自然变黑。比喻好人处在坏的环境里,也会逐渐变坏。 3.养心莫善于寡欲。
发现一座寺庙的山门。
2.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 值得观赏的。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提出 “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 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 心”的命题。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字守仁,也称 王守仁)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认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 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其方法论。而性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4.识记字音
绝壑.( ) 磴.( )
淙.( )
下瞰.( ) 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