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例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掌握它们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

3. 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特征及周长、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如书本、桌面、魔方等。

(2)请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实践应用(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设计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总结提升(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物品包装等。

5. 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Pxx页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应用,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特征及计算方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简单计算两部分。

认识几分之几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块,是继学生学习了几分之一后的一节课,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而几分之几是对几分之一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以后小数的认识以及分数的进一步认识,认识几分之几不仅是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简单的分数计算的基础,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但由于现在社会的信息流通途径很多,并且信息获取很便捷,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知。

针对这节课教材所呈现的特点及学生已有分数认识的差异,我采取了以小部分学生带领所有学生一起认识分数的方式,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渐渐清晰分数的概念。

而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我设置了两个形式简单却颇有新意的教学环节"互动交流,认识1/2"、" 创造分数,认识分数",充分调动了学生眼、口、手等各感官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通过有秩序、小段时间的活动,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保证了学生整节课学习的热情。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会读写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和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单元难点:比较分数的大小。

课时安排: 5课时认识几分之一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7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7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苏教版)

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第1课时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教学内容】教材第87~89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应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几个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PPT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提问:图片,你看到些什么?把每种食品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

(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个。

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1瓶。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

这半个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2.认识几分之一。

(1)平均分蛋糕。

引导:把1个蛋糕怎样分可以得到两个半个呢?(学生操作平均分,教师巡视指导)说明: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就是这2份中的1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可以写成12。

(2)读写二分之一。

先写短横线;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横线上面写1,表示这样的1份。

读作:二分之一。

提问:蛋糕的另一份可以用哪个数表示?每份是谁的12? (3)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教学试一试。

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的12,并展示。

指出:不管怎样折,也不管折出的这1份形状是怎样的,只要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12。

进一步要求: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14吗?折一折,再互相交流。

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PPT 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同桌两人合作,用两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分别涂出它们的12和14,试着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1课时四边形【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例1【教材分析】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四边形的学习提供了大量有趣的素材。

在本节课内容的呈现中,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实世界的物体,通过让学生观察大量丰富的平面图形,从而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从中“发现”四边形,归纳其基本特征。

另外,在介绍新知识时,要尽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

【学情分析】本节课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学习各种四边形。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1.经历生活中的实际事例,通过圈一圈、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运用四边形的特征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在一系列感知四边形特征的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

难点: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水彩笔、学具、小棒、七巧板。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小房子、方砖铺成的走廊、松树、苹果树……)这幅画设计的漂亮吗?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幅画都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2.找出你认识的图形。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还有其他一些你叫不出名字的图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各种形状,得出教材中的主题图。

4.揭示课题:这幅美丽的图画里包含了许多图形,图形中有一种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四边形。

(板书课题)【探究新知】1.感知四边形特征。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里有许多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学生先看一看,找一找,再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用笔做出标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四边形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难点: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大屏幕出示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屏幕上出示说出的图形。

有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伸缩门的形状,都是四边形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教学教材第79页例1。

(1)创设学习情境。

师:大屏幕上有许多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找一找,在教材上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在教材上找四边形,涂颜色,教师板书课题:四边形)看一看,你们都找对了吗?(课件展示四边形的图形)与其他图形作对比,你能说说其他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吗?(2)认识四边形。

师:四边形是指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

(板书)(3)讨论学习四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和纸,动手剪一剪,剪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教师巡视,并选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加以展示)师:这些都是同学们剪的四边形,请观察,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加以引导)教学例2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条让学生观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 教师指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的4条边都叫边长。

总结四边形的特征。

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板书)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七第1题。

(判断,说理由)2.练习十七第2题。

(独立填写,集体反馈)3.练习十七第4题。

(填一填,为什么这样填?)4.练习十七第5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周长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的活动中认识封闭图形,感知周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02课时两位减两位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02课时两位减两位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02课时两位减两位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两位数减两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计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两位数的认识也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和混淆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以及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掌握计算方法。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教学软件,来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发学生对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讲解:通过一个生动的例题,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整数减法知识,来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问题。

3.练习:通过一些有趣的习题,让学生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实际问题解决: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 (共55张PPT)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 (共55张PPT)

课后练习
四、猜一猜。 1.一个三角形去掉一个角可能变成( 三 )边 形或( 四 )边形。 2.一个四边形去掉一个角可能变成( 三 )边 形或( 五 )边形。
三年级数学上册(RJ) 教学课件
第 7 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 2 课时 周 长
情景导入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问题:1. 你认识这些物品或图形吗?
(60+40)×2×5=1000(米)
1000米=1千米
答:他走了1000米;合1千米。
课后练习
三、李叔叔用28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 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8÷4=7(米)
答: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7米。
课后练习
四、一口鱼塘,长40米,正好是宽的5倍,它的周长 是多少米?
40÷5=8(米) (40+8)×2=96(米)
正方形:
⑥⑦ ⑩
长方形:
②④
巩固练习
五、解决问题。 1.小华沿着一个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池塘跑了两圈, 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8×4×2=64(米)
答:他一共跑了64米。
巩固练习
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四周围上篱笆, 篱笆长多少米?
(10+6)×2=16×2=32(米)
答:篱笆长32米。
2.黑板的面是( 四边 )形,手帕的面是 ( 四边 )形。
3.
有( 4 )条边,有( 4 )个
角,它是( 四边 )形,也是( 长方形 )。
课后练习
二、找出四边形。
课后练习
三、判断。 1.四边形都有4个角。( √ ) 2.四边形有4边直的边。( √ )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 √ ) 4.四边形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 )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四边形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例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从多种图形中辨认出四边形。

通过找、涂、分、围的活动,建立四边形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过四边形的抽象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的内在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区分辨认四边形,理解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发现并比较认识四边形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与学法: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课前调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四边形?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四边形。

2、导入新课。

看来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关于四边形你还想了解它什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什么是四边形。

板书课题:四边形三、探究新知1、认识四边形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自己先判断一下哪个是四边形。

师:同学们请你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一下以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四边形?同桌议论一下,然后指名说一说。

小结:四边形的特征是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板书)3.动手折一折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那请你们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折出一个和它不同的四边形。

4、展示生活中一些表面是四边形的物体。

四、课堂练一练课件出示一些试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给出的图形是不是四边形,在练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用四边形的定义和特征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四边形。

五、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六、作业布置填一填1、四边形的特点是有()条()边和()个角。

2、黑板的面是()形,手帕的面是()形。

二、找出四边形。

板书设计四边形1、认识四边形四边形是指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

2、四边形的特征:(1)有4条直的边(2)有4个角教学反思:第二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内容:教材第80页例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7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7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连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连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旧知:让学生回顾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探究1. 教师出示例题:小明有832个糖果,先分给小红200个,又分给小刚150个,小明还剩多少个糖果?2. 引导学生用连减计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 让学生尝试用连减计算方法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三、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巩固1. 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连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环节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探究”环节中,教师通过出示例题和引导学生用连减计算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3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3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3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增加”和“减少”这两个概念解决问题。

–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使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表示运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够理解问题的要求,分析问题的关键点。

–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归纳规律、运算求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理解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2.教材准备:课本、练习册。

3.学生准备:文具、课本。

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增加”和“减少”的概念及运用方法。

2.新课讲解–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增加”和“减少”的意义。

–介绍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符号解决问题的方法。

3.示范演练–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思考方法。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合作意识。

4.小组练习–安排学生分组,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老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鼓励正确的解题思路。

5.课堂讨论–在小组练习后,整理学生的答题思路,展开全班讨论,分享解题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互相学习。

6.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督促他们查漏补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增加”和“减少”概念展开,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对于学生的表现,需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1课时四边形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2、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2、我们已经认识了4种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四边形(板书课题:四边形)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究竟怎么的图形是四边形呢?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试着找一找?课件出示例1图形:(2)你觉得哪些是四边形吗?(生说,师点击涂色)(3)其他同学想的一样吗?(4)集体反馈,: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2、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1)现在你们觉得四边形应该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讨论、汇报)(2)师:对,像这样由四条直直的边围成的,有四个角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3、生活中的四边形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四边形。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34页,我们一起去光明小学,在那里找一找四边形。

把你们找到的四边形用铅笔描下来。

4、教学例2(分类)1、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四边形,他们有什么不同?(边角)2、你能给这些图形分分类吗?3、拿出课前下发的学具袋,(上面7个图形)先自己分,后同桌交流,说说分类理由。

(要求找一个分类标准,可以用三角尺量角或量边)4、全班交流。

按角的特征分按边的特征分师按照生回答,随机课件演示按是否对称分5、师总结三、练习巩固1、判断:(1)那些图形是四边形?(2)正方形,长方形不是四边形?(×)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叫特殊的四边形。

2、画一画:在格子图上画一个四边形3、剪一剪: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4、数一数图中有(5 )个四边形四、课堂小结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内容〗课本第8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纸,剪刀,直尺,一副三角板。

〖情景导入〗1.出示几个多边形,问:这几个是什么图形?你们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2.再出示几个四边形,问: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就一定是长方形吗?追问:为什么这几张图不是长方形呢?3.揭示:看来大家在判别长方形时有一些特殊的标准,你们认为长方形还有什么特点?〖进行新课〗1.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形,它的长依次缩短,依次让学生判断它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

2.出示例2。

(1)长方形的特征。

小组合作动手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如量一量四条边的长,用三角板比一比它的四个角等活动。

汇报交流,教师随着板书: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特征。

依照长方形的探索方法,小组合作。

板书:四条边都相等3.对比观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小组合作交流。

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都有四个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而长方形只是对边相等)〖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

第二题注意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动手剪一个正方形,边剪边思考为什么这样剪。

2.同桌合作用两副三角板,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每位同学用纸剪出一个正方形,试着把这个正方形折成相同的两部分。

〖课堂小结〗提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说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点: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课后作业〗教材练习十七第2、4、6、7题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直角相同点:都有四个直角不同点: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而长方形只是对边相等《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2节 【第一课时】 认识周长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2节 【第一课时】 认识周长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节【第一课时】认识周长》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例子能够应用周长的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人教新课标》2.教具:计算器、白板、彩色粉笔3.资料:周长计算练习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周长的概念。

•提出问题:你们对周长的概念有什么理解?周长是什么?如何计算周长?2. 学习新知(15分钟)•介绍周长的定义:周长是封闭图形的边界长度。

•讲解计算周长的方法:根据不同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3. 练习(20分钟)•学生进行周长计算练习,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带领学生一起解决周长计算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解决方案。

4. 拓展应用(10分钟)•老师给学生出示一些更复杂的图形,让学生尝试计算其周长。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展示解题成果。

5.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化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共同评价。

五、课堂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周长计算练习题。

2.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如何利用周长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周长的概念展开,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表现积极,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以上为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节【第一课时】认识周长》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分析和说课稿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分析和说课稿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分析和说课稿2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能会存在计算方法不明确、计算过程繁琐等问题。

此外,学生在分数大小比较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情况,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大小的比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7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7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1 >1
2
3
4.在 里填“>”或“<”。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件设计
5.判断: 5 < 3。 77
( ×)
辨析: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错误地认为分子小 的数大。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子越大, 分数越大。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件设计
6.判断。
1与
4 4
无法比较大小。
(× )
辨析:“1”既可用整数表示,也可用分数表示。不理 解“1”的分数表示的意义。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件设计
我国很早就有了分
数,最初用算筹表示,
如把
2 5
表示成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件设计
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用和我国相似的方法表示
分数,如把
3Hale Waihona Puke 4写成3 4。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
就把分数表示成现在这样了。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件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 5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件设计
( 3) 8
( 3) 10
探究点 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4 用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分别表示出 3 和 5 ,
再比较大小。
88
都平均分成8份, 3份比5份小。
3个 1比5个 1小。
8
8
3< 5 8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件设计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 2) 5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分析和教学设计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分析和教学设计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分析和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这些内容都是分数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但是对于分数的比较,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比较和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能够正确地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能够正确地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比较和加减法运算。

同时,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比较和加减法运算。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分数卡片,用于学生的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分数的比较的主题。

故事中,有两个主人公,它们分别有两个糖果,一个糖果有3块,另一个糖果有4块,它们想知道哪个糖果更多一些。

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这两个糖果的多少。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分数的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当分子相同的时候,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当分母相同的时候,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套分数卡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长方形和正方形》全部教案(共6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长方形和正方形》全部教案(共6课时)

集体备课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全部教案【学习内容】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本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任意图形的入手,学生体会周长是一个概念,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学生经历长.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描述】本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任意图形的入手,学生体会周长是一个概念。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认识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结合实例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学生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学习重点.难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对四边形不同分法。

周长的概念,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

【学习时间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四边形【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例1例2。

【课程标准描述】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认识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学习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圈一圈、围一围、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在探究中认识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

【评价活动方案】1.通过学生从众多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发现并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学生动手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学会测量周长。

3.教学准备:课件、尺、树叶、各种图形。

4.学习活动设计:(第3课时)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出示物品。

请各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个你们喜欢的物品或图形。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教师活动:一、谈话引入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教师:请各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个你们喜欢的物品或图形。

二、引导自学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学生活动:一、复习旧知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和()。

2.观察图上物品都是什么图形,生回答二、探索新知1.生通过回答操场长500米,跑道长200米,想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活动意图:通过谈话引入,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周长,同时回顾所学的有关路程距离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环节二:探究新知1、理解周长的含义。

(1)谁知道周长的含义是什么?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样的长度。

找同学分别到前边指一指物品或图形的周长。

(2)总结周长的含义。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2、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如果你想知道你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独立思考。

(1)出示:这个钟表的周长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①用直尺量。

找一个学生试量,感知直尺不能量出这个圆形钟表的周长。

②先用绳子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实际操作,感知此方法的可行性。

③用米尺量。

在钟表上做一个记号,把钟表在米尺上滚一圈,就能知道它的周长。

(2)出示:①学生分小组思考、实验,怎样用手中的工具量出它的周长。

②汇报交流,用绳子先围,再量。

(3)出示:说一说怎样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赛课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周长的认识.doc

(赛课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周长的认识.doc

第E课时周长的认识@整体设计④)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屮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T)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难点】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

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树叶、双面胶带等。

【学生准备】水彩笔、线绳、皮尺、直尺,印有树叶、数学书封面、三角板、圆的练习纸。

⑤教学过程阿复习准备找岀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四边形。

(8) (9) (10) (11)【参考答案】⑴(4) (6) (8)(⑵匡新课导入1•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师:小胖要减肥,爸爸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课件演示图1)师:他跑对了吗?预设生:不对,他跑到里面去了。

师: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1)(5)预设生:应该沿着最外面的黑线跑。

师:这条黑黑的线也就是操场的边线。

I丿帀:如果你是小胖的爸爸,会对小胖说些什么? 预设生:小胖,不能再偷懒了,要沿着操场的边线跑。

师:说得真好!第二天川、胖乂开始出发了。

师:这回跑完一圈了吗?预设生:没有,还没有跑到。

师:你来指指应该跑到哪里?学生边在图上指认位置边口述:这点是小胖的起点,沿着边线跑,最后要回到 起点,这才是操场的一周。

师:第三天让我们陪着小胖一起跑,好吗?伸出小手,一起出发、一起喊停,预备 出发!学生结合课件演示手势比划,齐声喊“停”。

指出:围着操场跑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着操场跑一周。

(板书:一周)岀示图(1),图(2),组织学生辨认:操场的一周是不是这样的呢?(课件演示图2)预设生1:(指图(1))不是的,应该是外面的边线,里面的线不算。

生2:(指图⑵)不是的,虽然是边线但没有冋到起点。

师:那该如何调整?预设 生:线再画长,连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 “绕着公园走一圈”是什么意思?你能指一指吗? 2. 你会列式计算吗?
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两个图形的周长不一样长。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84页练习十八,第1题、第3题、 第4题。
3cm
2cm
判断
1、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周长 ( × ) 2、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三角形 三条边的总长度 (√ ) 3、 左图中,红色图形 比黄色图的周长短( × )
4、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 √ )
三、巩固练习
3、下面是一个公园的示意图。王奶奶绕着 公园走一圈是多少米?
150+20+80+180+100=530(米)
我们做合适的相框,就 要先 量出相片的周长 。
我们买裤子, 要量一量腰围 。
我们制作窗户的塑钢 边框,就需要计算玻璃 的周长。
二、多种方法,测量周长
(一)测量周长
活动要求:1. 以小组为单位。 2. 合理利用工具。
二、多种方法,测量周长
(二)方法回顾,提升思想
问题:在活动中我们用到了哪些工具可以得到周长? 软尺 绳子 化曲为直 直尺、三角法
方法一:绳绕法
方法一:绳绕法
方法一:绳绕法
方法一:绳绕法
0
1
2
3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10
20
30
方法二:滚动法
0cm
10
20
3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10
20
30
方法二:滚动法
0cm
10
20
3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10
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长 例3
西平中心小学
张丹 制作
一、观察图形,理解周长含义
问题:1. 你认识这些物品或图形吗?
2. 你了解周长是什么意思吗?
一、观察图形,理解周长含义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起点

线
从起点开始围边 线画一圈又回到了起 点,这就是一周。
1
2
3
4
找出下面图形的不同之处
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
30
方法二:滚动法
0cm
10
20
3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10
20
30
方法二:滚动法
0cm
10
20
3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10
20
30
三、巩固练习
1. 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2、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6cm
4cm 3cm
3cm
2cm 3cm
2cm
1cm 2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