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和戏剧文本阅读回归刍议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文学的回归当代文学对传统的致敬与探索
文学的回归当代文学对传统的致敬与探索文学的回归:当代文学对传统的致敬与探索当代文学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传递着文化与思想的声音。
在这个飞快发展的时代,当代文学既向传统致敬,又在探索中展现自我。
本文将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和作品为例,探讨当代文学对传统的致敬与探索。
一、小说:时代背景的反思小说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困惑。
当代小说在向传统致敬的同时,也在探索中融入了当下的时代背景。
在钱钟书的经典小说《围城》中,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礼教观念的嘲讽与讽刺,并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揭示出封建社会下人性的弱点和价值观的虚妄。
这种对传统的批判是对旧体制的挑战,也是对当代社会的反思。
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则以家族史为背景,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命运的描绘,呈现出对家族传统与历史承载的思考。
小说中对土地、家族的表达,使其成为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之作,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下人性的扭曲。
正是通过对传统的致敬与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当代小说赋予了文学以新的生命力。
二、诗歌:语言的升华与自由表达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华,是一种对语言的升华与表达的高度。
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对传统的致敬与对当代语境的探索并存。
近年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一批注重表达个体情感与对传统论述的新锐诗人。
他们通过诗歌,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对传统故事、历史人物等的致敬之情。
同时,这些诗人也积极探索当代语境下的诗歌表达方式,采取前卫的写作手法与主题,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例如,知名诗人余光中的《兰亭集序》致敬了晋代文人谢灵运,将传统的笔墨与现代语言结合,表达出自己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而当代诗人雨滴的《古郡》则通过对古代名胜文化的致敬,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追寻与思考。
无论是对传统致敬还是对当代语境的探索,诗歌作为文学形式的精华,为当代文学增添了灵性与深度。
三、戏剧:古典与现代的碰撞戏剧作为文学与表演的结合体,充分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
在当代戏剧创作中,古典与现代的碰撞成为一种常见的实践方式。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
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
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
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
[语文]《小说与戏剧》教学建议(教师论文)
小说与戏剧一、小说与戏剧的教学内容(教材解读)小说和戏剧是一种再现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小说和戏剧作品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发挥着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高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和学习小说与戏剧作品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小说与戏剧”系列是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之一,包括《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著欣赏》、《影视名作欣赏》四个课程内容。
1、《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是选修课程“小说与戏剧”系列的一个模块。
我们从选文目录中可以看出,课文是以中长篇小说名为题目,而不是以小说节选部分内容作为题目。
和必修模块相比,它更注重作为一个整体的中长篇以及短篇小说,而不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片段。
本模块所选的18部小说按照时间顺序与题材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编课文。
第一至四单元是古代、近代小说。
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小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中阶段的必修教材中多次学过节选自这些小说的片段,特别是古代四大名著在初高中阶段还被列到“名著导读”中。
另外两部小说“三言”和《官场现形记》,“三言”是冯梦龙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的合称,学生可能比较陌生点,是首次接触,《官场现形记》是清朝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第五至九单元的小说则属于现当代小说。
《家》和《白鹿原》是属于家族小说中的典范之作,《呼兰河传》和《长恨歌》是女性作家的作品,是从女性的独特视角来写的。
《小二黑结婚》和《平凡的世界》是相当代乡土小说的代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二黑结婚》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抗争意识,给人以昂扬的奋斗精神,引起巨大的反响。
《子夜》和《骆驼祥子》以都市为生活背景,描绘了不同人物在都市中的命运,是属于都市小说。
小说的戏剧性及比较探索
小说的戏剧性及比较探索从整体创作上看,老舍小说的结构呈现出“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并存甚至交合的状态,具体表现为:1)部分小说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具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和清晰的故事线索。
《骆驼祥子》以时间为主线,用几个前后承继的故事片段联结起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人生,将祥子从勤恳要强到自私堕落的过程曲折而完整地叙述出来。
《四世同堂》以祁家四代人的境遇为中心,辐射及小羊圈胡同的居民在战争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从苟且偷生、忍受屈辱,到心灵觉醒、奋起反抗,情节错综复杂但框架完整、脉络清晰。
《我这一辈子》虽采用“我”回忆人生的形式,但与《月牙儿》、《阳光》不同,“我”的回忆是以连贯的情节为结构,以时间变化为线索有序伸展,而不是以一种感觉、情绪或观念来“选择记忆”。
读者通过“我”的叙述,看到的是一个底层市民从学徒到巡警的完整的人生经历。
2)另有一部分小说既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又暗含了人物心理的发展轨迹,使小说具有时间和心理两条线索,在结构上具有以情节为主和以人物为主交合的特点,以《上任》为代表。
《上任》先写下属的冷漠和慵懒对尤老二工作热情的打击,再写接二连三的剿匪失败对其精力和财力的打击,完整而紧凑地讲述了尤老二在上任不到三天的时间里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同时,尤老二的心情也在这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先是上任前觉得“自己的责任不轻”,到因下属的冷遇而觉得“心里有点不自在”,再因屡次抓捕失败带来的财政赤字和工作压力,让他从“心里难过得发空”,直至觉得“尤老二整个是个笑话”,P156-171失意和挫败感逐步堆积达到顶峰,尤老二由热到冷的心路历程细腻而清晰地展现出来。
3)还有一部分小说以人物为主,人物成为小说表现的主要对象而不再受情节支配,作家根据人物性格或心理的特点组合情节。
这类小说通常弱化甚至不再需要完整的情节。
与老舍不同,赵树理小说的结构比较单纯,都以情节为中心,故事完整连贯,有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小说阅读之文体特征二戏剧化小说
小说阅读之文体特征二:戏剧化小说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很集中,节奏快;2.尖锐的矛盾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物内心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3.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4.丰富的潜台词;5.富于动作性。
1.转换视角,隐匿作者(少讲述、直观呈现)。
通过人物的视角看他眼中的情景,减少讲述人(作者)的声音和感受,由人物的活动客观呈现故事。
——真实性2.对话以对话塑造人物,表现人物关系,连接场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揭示心理,表现矛盾冲突。
4.场景集中与现场感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很集中,绝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某一地点。
有更直观的视觉特效,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人物的悲喜。
故事情节的戏剧性是社会矛盾复杂性的集中表现,通过匠心的构思、安排,造成情节的悬念,意境波澜,生活底蕴,使人物精神从中得到生动的表现。
一是强调偶然反映必然。
戏剧性的情节无法缺乏偶然性的存在,可以说排除偶然性就无法构成戏剧性情节,也无法达到情节的生动,这正是俗话说的“无巧不成书”。
但是又要巧得合理,巧得自然,巧得有意义。
二是运用悬念。
悬念是造成戏剧性情节的关键之处,“悬”而不决,使读者处于急切的期待中,这就有利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要造成悬念,就应该迅速确立戏剧性的冲突,但又不急于解决,不急于揭示谜底,而是有迂回,有曲折地将错综复杂的矛盾演变过程逐渐表现出来。
【例文讲解】天二哥台静农烂腿老五坐在栅门口的青石块上,脊梁倚着栅门,手捏着一打钱纸,在那里慢慢地撕开。
嘴里不断地祷告着:“你活着俺俩爱闹着玩,现在你死了,千万不要吓我。
我胆子并不大,又歇在这栅门口。
朋友,你让我再讨二年饭。
俺们再到一块闹着玩罢……”天二哥在这南栅门外一伙中算最能喝酒的,他自小就会喝,他活了三十多年,从没有同酒离开过。
他自己说:他爹会喝,他爹的爹也会喝,这酒瘾是从他娘胎里带下来的老瘾。
他近几天身上有些不舒服。
昨天下午时分,觉着心里比平常还难过。
于是他凑了四百文,都买了烧酒喝。
让文本阅读回归语言本位
让文本阅读回归语言本位作者:许艳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第8期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脱离了课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容易忽视,甚至已经取消,留下的只有空洞的内容分析,使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人文课”;第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大都能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以此带领学生进行深度体会,但往往忽视了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对于阅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语”字的特征,这才是广大一线教师应当追求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言语活动的实践,落实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要借助听说读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我们应当让阅读教学回归到语言本位。
一、基于文本语言,引导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关键目的就是加深他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而个性化阅读,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征,突出强调的也是基于文本开放性的思维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脱离文本或是阅读过程的随意化,正确的方式应当是基于文本的重点语句,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促进他们与文本进行对话,由此来确保个性化阅读的高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绝句》一课时,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时主要基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
如果单从表面上看,这句诗是对景物的描写,但实质上蕴含了诗人在写景时非常丰富的情感,特别是“杏花雨”的出现,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教学中,笔者这样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古诗中的一个词语‘杏花雨’,大家感受一下杏花雨究竟应该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踊跃回答:“是不是在杏花开的时候下的雨?”笔者追问:“这种方式是从字面上进行理解,那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理解吗?”在持续追问之下,有学生回答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而此时杏花开了,这时候下的雨就是‘杏花雨’。
戏剧与小说的比较与分析
戏剧与小说的比较与分析戏剧和小说是文学艺术中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戏剧以舞台演出为媒介,通过对话、动作和舞台布景等元素展现故事情节;而小说则通过文字来叙述情节、描绘人物和呈现背景。
尽管二者都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它们在表达方式、艺术特点以及接受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戏剧和小说在表达方式上有显著的区别。
戏剧以语言和动作为主要表达工具,注重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和情节的推进。
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语言的运用成为戏剧中重要的元素,戏剧因此具有直观和动态的特点。
相比之下,小说采用文字来叙事,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来构建情节和形象。
文字的表达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读者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来想象和理解。
其次,戏剧和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也有不同之处。
戏剧注重舞台上演员的表演,通过舞台效果和演员的功底来打动观众。
戏剧的艺术魅力在于演员的展现和情节的发展,它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直接影响观众的感官体验。
相比之下,小说更加注重文字的表达和情节的推进,它通过语言的力量来引导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小说具有更加细腻和深入的描写能力,能够使读者更好地反思生活和人性。
最后,戏剧和小说在接受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戏剧具有强烈的时空感,观众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观看,且无法将其保存下来以供反复品味。
戏剧具有短暂性的特点,观众只能通过当场的观看来感受其魅力。
相比之下,小说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需要进行反复阅读,以更好地理解故事和情节。
小说具有较长的寿命,能够被广泛传播和保存。
综上所述,戏剧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在表达方式、艺术特点和接受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戏剧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动态的舞台效果来吸引观众,而小说则通过文字的表达和详细的描写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然而,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它们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都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并传递作者的意图。
无论我们选择去欣赏戏剧还是阅读小说,我们都能够从中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小说与戏剧的异同点分析
小说与戏剧的异同点分析小说和戏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表达方式、叙事结构和观众互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与戏剧之间的异同点。
一、表达方式的异同小说是一种文字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和展示情节发展。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作者的叙述和描写,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小说可以通过详细的描写和内心独白来展现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戏剧则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布景来展示故事情节。
戏剧以视觉和听觉为媒介,通过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声音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戏剧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形式,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相互配合,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展。
二、叙事结构的异同小说通常以线性的叙事结构展示故事情节,通过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将故事呈现给读者。
小说可以灵活运用回忆、倒叙和闪回等手法,使故事更加有层次感和张力。
戏剧则以戏剧性的叙事结构呈现故事情节,通常分为幕、场和场景。
戏剧的叙事结构更加紧凑,每一幕都有特定的目的和发展,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行动来推动故事的进展。
戏剧中的冲突和转折点更加明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观众互动的异同小说是一种个人阅读的艺术形式,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来阅读。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解读和思考。
小说的阅读是一种独立的、个人的体验,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文字来实现。
戏剧则是一种集体观赏的艺术形式,观众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前往剧场观看演出。
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亲身感受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
观众在观看戏剧时可以与演员进行情感共鸣,与其他观众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一种集体的观赏体验。
总结起来,小说和戏剧在表达方式、叙事结构和观众互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叙述和描写来展示故事和人物;戏剧则以演员表演和舞台布景为媒介,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展示故事和人物。
小说与戏剧的异同分析
小说与戏剧的异同分析小说和戏剧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角色塑造、舞台表现等方面对小说和戏剧进行异同分析。
首先,小说和戏剧在叙事手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描写、叙述和对话等手段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
小说可以通过详细的描写和复杂的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文字,想象出场景和人物形象,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想象空间。
而戏剧则以舞台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布景来呈现故事情节。
戏剧具有直观性和现场感,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直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冲突。
戏剧更加注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在角色塑造上,小说和戏剧也有所不同。
小说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小说中的人物可以通过作者的叙述和描写,透过文字与读者建立起一种亲近感。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而戏剧中的角色则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
演员通过肢体语言、声音和面部表情等方式,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直接呈现给观众。
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冲突。
此外,在舞台表现上,小说和戏剧也有明显的差异。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可以通过描写和叙述来创造各种场景和环境。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的力量,将读者带入不同的时空和地点。
读者可以通过想象力,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感受到故事情节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而戏剧则通过舞台表演和舞台布景来呈现故事情节。
戏剧通过舞台的设计和布景,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直观地展现给观众。
观众可以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和布景,感受到戏剧的真实感和氛围。
综上所述,小说和戏剧在叙事手法、角色塑造和舞台表现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描写和叙述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而戏剧则以舞台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布景来呈现故事情节。
语文中的戏剧与小说
语文中的戏剧与小说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教育环节,其中戏剧和小说作为文学的两个主要流派,在语文教学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戏剧和小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本文将从戏剧和小说在表达形式、创作方法和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戏剧作为表演形式的特点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来呈现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
戏剧以对话和动作作为主要表达手段,强调舞台形象和情节冲突的展示。
演员通过表演技巧,将角色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发展和角色的情感变化。
戏剧的舞台呈现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发展。
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的运用都能够为观众创造出真实的视觉感受,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此外,戏剧还注重戏剧冲突和悬念的设置,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二、小说作为文字叙述的艺术形式小说是一种通过文字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与戏剧不同,小说更加注重文字的叙述和描写。
小说以文字来创造故事的世界,通过作者的叙述和描写来让读者产生想象,并体验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小说的文字叙述可以更加详细地描绘角色的外貌和内心活动,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小说还可以通过对环境、社会、历史等的描写,为读者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背景和情境,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三、戏剧与小说的创作方法在创作方法上,戏剧和小说也有差异。
戏剧注重对话和舞台上形象的展示,要求角色的形象和情感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给观众。
而小说则通过文字来创造场景和描绘角色,通过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展示角色的形象和思想。
另外,在叙事结构上,戏剧和小说也存在差异。
戏剧通常以几个幕或几个场景为单位进行叙述,注重情节和冲突的发展。
而小说则可以根据作者的安排,进行章回或分卷的叙述方式,更加灵活地展示故事的发展和角色的演变。
四、戏剧与小说的文学价值戏剧和小说作为文学两个重要的流派,都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回归文本小说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鲁迅小说《祝福》为例
首先,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是小说中最为基础的一种对话形式。叙述者 通过讲述故事和描绘人物,向读者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在《祝福》中,叙述者 “我”通过自己的视角,描绘了鲁镇的种种生活细节和人物形象,同时也表达了 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这种对话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故事和人物的窗 口。
其次,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小说中最为常见的对话形式。在《祝福》 中,有许多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情感,也让读者 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例如,祥林嫂和鲁四老爷之间的对话,表 现了封建礼教下的夫权对妇女的压迫;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的对话,表现了乡 村社区中的冷漠和无情。
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这部小说通过叙述者“我”的视角,描绘了一 个江南乡村中一个叫“鲁镇”的地方的生活状态和人文风情。小说中出现了多个 对话层次,既有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也有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还 有叙述者和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层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 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对话结构。
回归文本小说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 鲁迅小说《祝福》为例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问题分析
03 三、解决方案
04 四、实践效果
05 五、结论总结
06 参考内容
在当今社会,文本小说教学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然而, 作为传承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文本小说教学应当重新得到我们 的重视。本次演示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探讨回归文本小说教学的探索与 实践。
一、背景介绍
鲁迅的小说《祝福》创作于1924年,描写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祥林 嫂的悲惨命运。这部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与扼杀。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 景与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与戏剧的比较与评析
小说与戏剧的比较与评析引言:在语文教学中,小说和戏剧是两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叙事的方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戏剧则以舞台表演为载体,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布景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的呈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学价值的角度,对小说和戏剧进行比较与评析。
一、故事情节的呈现小说以文字为主要表现方式,可以通过描写、叙述和对话等手法,详细地展现故事情节。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文字,想象出场景和人物形象,体验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转折。
小说的叙述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描写细节、运用比喻和夸张等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戏剧则以舞台表演为主要表现方式,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布景来展现故事情节。
戏剧的表现形式直观而真实,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声音等来感受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转折。
戏剧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可以通过视觉效果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使观众更加沉浸其中。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通过文字的描写和叙述,可以深入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
作者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和与他人的互动等来塑造人物形象。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文字,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与人物产生共鸣或者产生喜爱或厌恶之情。
戏剧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人物形象。
演员通过动作、表情和声音等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直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戏剧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肢体语言等来更加生动地呈现人物形象。
三、文学价值的评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小说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小说可以通过对现实的描写和批判,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同时,小说也可以通过艺术的表达和想象,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戏剧通过舞台表演和演员的表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小说结构知识:如何在小说结构中展示幽默和戏剧性
小说结构知识:如何在小说结构中展示幽默和戏剧性小说结构是小说的骨架,是小说表现形式的基础。
在小说结构中,展示幽默和戏剧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元素可以提高小说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小说的世界中。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说结构中展示幽默和戏剧性。
一、角色塑造在小说结构中展示幽默和戏剧性的一个关键是角色塑造。
通过对角色特征的描绘和塑造刻画出角色的性格,让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能够理解角色的行为和言谈。
特别是对于幽默和戏剧性这样的吸引人的元素,角色的塑造需要更加生动、有趣和特别。
作者需要通过角色塑造来让读者喜欢、关心和理解这些角色,进而进入小说的情境中,参与其中。
例如,《三体》中的文化大革命幽默场景就是通过对主人公罗辑的性格特质描绘和塑造,向读者展现了罗辑那种以一个理科孩子对着《红岩》哭了这样的荒诞,却又萌生深刻思考的幽默。
二、情节设计小说中情节的设置也是展示幽默和戏剧性的重要方式。
作者需要善于引导读者去探索故事情节,调整读者的情感状态,以激起读者的笑声或使其感到快乐与共鸣,从而提高小说的趣味性。
通常,幽默和戏剧性情节的设置是通过对意外的安排或出人意料的事件发展来实现。
例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情节设置,通过AndyDufresne的智慧、耐性、操心和构思,让他通过徐徐铺开每一个阶段打破自己在监狱里的限制和改变整个监狱环境的故事,让读者惊叹其智慧与胆识,孜孜不倦的反抗精神也让读者感到欣慰和快乐。
三、情感营造在小说结构中展示幽默和戏剧性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情感营造。
作者需要通过情感的刻画、交织和展示来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幽默和戏剧性情感营造的关键是对于人物情感的巧妙处理和选择。
具有幽默和戏剧性的情感通常是欢快和充满了幽默感的,而且这种情感通常是由于意外事件而产生的。
例如,《哈利·波特》中的情感营造。
在这个系列小说中,马龙日耳曼的塞弗勒斯·斯内普人设,他在书中的表现被多位读者评为邪恶却有趣,他的课堂上经常诙谐、尖刻、揶揄、严斥,让读者在反叛情绪与共情情感的交织中体验不一样的幽默和戏剧性情感。
小说戏剧化概念的提出
小说戏剧化概念的提出小说戏剧化概念的提出是指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转化为戏剧形式的创作方法和理论。
小说戏剧化的概念最早由俄国文学理论家托尔斯泰提出,他认为小说应该具有戏剧性的特点,即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冲突的描写,以及对事件的紧凑安排和高潮迭起的叙事方式,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感。
小说戏剧化的提出对于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说戏剧化的概念使小说创作者意识到小说与戏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借鉴。
小说和戏剧都是文学的重要形式,它们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和要求。
通过将小说戏剧化,可以使小说更加生动、紧凑和具有张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其次,小说戏剧化的概念对于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小说往往以线性叙事方式展开,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而小说戏剧化要求小说具有紧凑的叙事结构和高潮迭起的情节安排,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戏剧般的紧张感和悬念感。
同时,小说戏剧化还要求小说的人物形象具有戏剧性的特点,即具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欲望和冲突,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小说戏剧化的概念还对于小说的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说戏剧化要求小说的语言简练、生动,能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的张力和冲突。
同时,小说戏剧化还要求小说的艺术表现具有戏剧性的特点,即通过舞台布景、角色扮演和音乐等元素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小说戏剧化的概念的提出对于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小说创作者意识到小说与戏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借鉴,对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将小说戏剧化,可以使小说更加生动、紧凑和具有张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同时,小说戏剧化也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
小说情节的戏剧性与转折点的设置
小说情节的戏剧性与转折点的设置小说的情节是构建整个故事的基础,并将读者带入一个世界中。
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产生共鸣。
因此,戏剧性和转折点的设置在小说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说情节的戏剧性以及转折点的设置,并分析其在提升故事吸引力和张力方面的作用。
一、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小说情节的戏剧性指的是故事中的冲突、高潮、转折和高度紧张的发展。
戏剧性的情节能够激发读者的情绪,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
要使情节具备戏剧性,作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冲突的设置:故事中的冲突是情节戏剧性的核心。
它可以是内部冲突,即主人公内心的斗争,也可以是外部冲突,如与其他角色或环境的冲突。
冲突的设置要有张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
2. 高潮的安排:高潮是小说情节的最高点,也是最紧张的部分。
它通常发生在故事的关键时刻,能够吸引读者并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高潮的设置要紧凑,展现出紧迫感和决定性。
3. 紧张的氛围:在整个故事中,作者应该营造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感。
通过描写紧张的情境、表达人物的内心痛苦和恐惧等手法,可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二、转折点的设置转折点是小说情节中的重要转折,它使得故事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也是小说戏剧性的重要元素。
转折点的设置可以提供绝佳的情节发展机会,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以下是设置转折点的几种常见方式:1. 角色的转变:通过主角的性格、态度或行为的转变,可以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这种转变可以是主角由善变恶,或由恶转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转变。
这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角和故事的意外。
2. 意外事件的发生:在故事中加入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可以给情节带来反转。
这个意外事件往往与前面的情节发展不一致或与读者的预期相悖,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
3. 揭示隐藏的真相:当故事中的某个秘密或谜团被揭示出来时,会引发情节的转折。
这种设置可以让读者意外发现新的情节线索,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紧张感。
4. 突然的转变与命运的安排:通过引入未曾预料到的转变或冥冥中的命运安排,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可以得到加强。
小说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龙源期刊网 小说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作者:杨建设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6期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说明是:引导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这一抓手,而小说知识教学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现有的知识教不好,一个是现有的知识不够用。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教好现有的知识“在现在的中小学小说教学中除了被拧干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
[1]可就这有限的知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孤立地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这样的知识教学不但不得要领,而且割裂了一篇篇趣味饱满的小说。
笔者认为小说三要素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把握三者的关系。
①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孙绍振教授指出在正常的环境下,人物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多层次结构,只有把人物置于不寻常的环境之中,他的内心深层就暴露了,因而人物的性格是环境逼出来的。
[2]笔者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课文。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他忍了;后来被陷害发配沧州,他逆来顺受,在路上差点被公差暗杀,幸亏鲁智深相救;他想着有朝一日和妻子团圆,继续忍受;直到后来到沧州看守草料场,发现高衙内派两个人来烧草料场,欲置他于死地,这时,他的英雄气概就显示出来了,义无反顾地把来人杀了。
在外部环境逼迫之下,林冲从一个逆来顺受的教头变成了一个义无反顾造反到底的英雄。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人物性格是环境逼出来的”这一理论知识。
②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为了表现小说人物的深层结构,作家往往把人物放到极端的情境中进行考验,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的时候,切不可脱离了人物的性格。
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分析老人的性格和情节发展的关系。
回归文本──中国文学史建构的一种策略
作者: 宁宗一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天津市;300071
出版物刊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22-28页
主题词: 中国文学史;建构;时代;文本;审美;心灵
摘要: 选择回归文本和走进经典,是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一种策略,这不仅仅是因为经典名著已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检验与筛选,更重要的,它们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是打开时代灵魂的心理学。
一部理想的文学史(哪怕是断代史),应该是一部文本的艺术分析文。
不妨把文学史作为审美化心史──心灵史,从有机整体的观念来看,一部中国文学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部生动的、形象的、细腻的“心史”,是一部人民的灵魂史。
夹缝时代是夹在两个时代之间的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它里面充满了各种生机和可能性,时代往往造就了作家的天才、敏感、灵性和特殊感悟时代的能力,他们不得不提起笔来写出他们的也是民族和人民的爱和憎、苦难与希望。
可以这样做一简明的概括:每一部名著的背后都隐藏着艺术家多难的经历、历史的磨难。
略论李渔的戏曲文本趋同阅读及身份认同
略论李渔的戏曲文本趋同阅读及身份认同趋同阅读是戏曲身份认同过程必然的客观体现。
在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审美价值取向方面,李渔以丰富的实践和创新的理论,为戏曲身份认同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卓越功绩。
一是通过创作戏曲文本,向人们提供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对象,丰富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二是通过撰著戏曲理论,帮助人们戏曲文本趋同阅读,建构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三是为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特点张目,公开彰显戏曲本体的艺术个性,阐明戏曲身份“结构第一”的独特内涵。
标签:李渔;戏曲;趋同阅读;身份认同在古代中国,“身份”是指人的出身,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资格、资历,等等。
“认”是认为、认作、认可、承认的意思,“同”就是齐一、一样、一致、没有差异的意思。
“认同”就是认作同一、认为与……一致、赞成与……一致、承认与……一致等的意思。
在当代中国,借鉴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将身份认同范畴运用于古代戏曲研究,是二十世纪末以来方兴未艾的一种态势。
众所周知,戏曲是以演员舞台搬演为主体及核心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艺术。
按照审美文化哲学的理论,古代戏曲身份就是戏曲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与文学如诗、词、散文、小说,以及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绘画,包括中国传统的武术、杂技等身份相区别。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创造了戏曲主体,也创造了戏曲本体、戏曲实体。
戏曲身份隶属于戏曲主体,与戏曲本体、戏曲实体密切关联,互渗互融,体现为戏曲确证自己圆融自足并固有的与众不同的构成、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
按照审美文化哲学的理论,戏曲认同是某一个人或群体自觉地对戏曲与众不同的构成、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对与戏曲的关系以及戏曲的审美文化价值和意义的一致性追求和承认,而不论这种身份认同是理性思辨的还是感性直觉的。
从文学文本的角度而言,戏曲文本是戏曲身份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戏曲身份认同的主要对象之一。
戏曲文本阅读是戏曲身份认同的重要路径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素来有雅文学和俗文学身份之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撞
“
一
,
进行探究
、
再 创 造 的过 程
,
但 把 这 当成
,
种流行
过滥
、
的影视剧
这 样 影 视 作 品 的欣 赏
,
千个 读 者就 有
”
,
千 个 哈姆雷 视
、
种时尚
用得过 多
,
、
,
无
就 顺 理 成 章 地 走 进 了课 堂
了 多媒 体 运 用 的
一
成为
既省
特 性
体现 了文 学欣 赏的再创造
因此
,
疑 会 喧 宾夺 主
,
上 的偏 差
赏视 频
、
,
但 是 音像
、
视频
、
人物
、
情节
是 作用 于 视
、 ,
听 觉 的文 艺欣 赏
、
多媒 体平 台 的运 用 成
一
戏 剧 文 学 最 重 要 的要 素
为我们学 习小说
、
有人认
人 物 形 象 的塑 造 已 由演 员
观 赏 者往 往 是 在 有 限 的 时
,
为
一
种 流行
、
种时 尚
,
似乎 成
,
一
,
会儿赏视频
,
,
又是
,
段 代 替 文 本 的 阅读 是 对 语 文 课 程 本 质 的 曲解
无本之 木
、
又 是探 讨
。
内容 丰 富
,
好
无 源 之水 ; 甚 至 在公
不热闹
看 的听 的多 了
读 的背
对 小说
、
戏 剧 文 本 的阅读
,
,
的 少 了 ; 争 的议 的多 了
,
静下 心
来 阅读 文本 的少 了
固 毛顺霞现 在 的时来自是个快速、高教学进度
效 个
、
信息容量 巨 大 的时代
“
,
也是
,
教师愿 意学 生 乐意 影 视 作 品 的 欣 赏代 替 了 文 本 的 阅
,
。
时尚
”
和
”
“
流行
”
的 时代
读
,
编剧
、
导演
、
演 员 的 共 同诠
,
我 们 的 高 中语 文 教 学 也 面 临着 阵 阵 流 行 风 的挑 战 我 们 见 到
由于
由现 象 引 发 的 思 考
为什 么 在 高 中语 文 教 学 特 别
是小说
高 中生 学 习 时 间 和 学 习 条 件 的 限 制 (课 时 紧 张 图 书 馆 图 书 数 量
,
戏 剧 的 教 学 中会 出 现 这 种 忽 视 文 本 阅读 的现 象 呢 ? 笔 者
、
不 足等)
大部 分学 生 无 法完成 这 个 补 充 阅读 这 造 成 这 任 务
认 为存 在 如 下 几 个 因 素
1
、
必 须 由教 师辅 助 完 成
3
、
多媒 体 手 段 在 小 说 音乐
品鉴
、
戏剧课
、
。
。
对 现 代 教学 手 段 的认 识
对小说
、
戏剧 教学理 解
环 境是小 说
,
堂 上 的运 用 最 多 的 是 看 图 片
、
听
存在误 区
随 着 多媒 体 技 术 在 课 堂 教 学 中的推广
,
一
读 出作 品 的言 外 之 意 理 解 意外 之 象 提 高 自己 的 阅读 欣 赏 水 平 培 养 自 己 的 文 学 美 感 可 见 学 生 阅读 能 力 的提 高 阅读 品 质 的形 成 阅读 美 感 的 培 养 是 必 须 以 文 本 为
;
同时进 行 再 创 造
,
,
,
。
,
,
,
依托 的
。
,
寻找 契合
点
振
,
进行思 想 交流
,
产 生 情感 共
,
,
哗众 取 宠 之 嫌
,
。
笔 者认 为 这
戏 剧 的 文 本 阅读 往 往 较 费 时 力
,
、
费
样 做是 不 妥 的
、
一 .
我 们应 回 归 到 小
。
除 了课 堂 学 习 外
,
学生还需
,
戏 剧 文 本 的阅 读
在课 后 作 大 量 的补 充 阅 读
,
作用 于 不 两 者的过程
,
翻 一 目
有本质的 区别 。如果把 小说 、戏 剧 的 教 学 等 同 于 艺 术 欣 赏 中 的 把
握情 节 、欣 赏 人 物 形 象 ,这 就 陷
入 了 一个 认 识 的误 区 。
听音 ,去单纯 追求形象 、感 官的
刺 激 性 、愉 悦 性 ,这 不 能 不 说 是
,
我 生 存 环 境 和 所 处 的 时代 的 社 会
特征
,
、
、
直觉经 验
,
,
堂 容量 种 流行 实 说
提 高 教 学 效率 这种
“
。
、
高效
”
带 上 了这 有华而不
个 时代 流 行 的浮 躁
、
大 部 头 著作 则 是 节 选 缺 少 篇 幅 短 小 的 阅读 材 料 ; 中 长 篇 小 说
、
寻作 品 的原 初 意 义
“ ,
释 取 代 了学 生 的个性 解 读
学生
对 小 说 的分 析 鉴 赏
环 节 相 应 地 被淡 化
、
探究评 价等
在不 少语文课 堂上
,
又 尤其在小
,
、
减少 甚 至 忽
戏 剧 教 学 的课 堂 上 师 生 借 会 会儿看 图片 助 多媒 体 说
、
一
一
略了
。
,
,
二
.
用视
、
听 觉 的 多媒体 手
儿 听音 乐 争论
会淡化
忽视 文
种形式
、
。
可 以说
、
,
、
听觉 的
。
本 的 阅读
,
如果 课 堂 上 开 展 的 活
,
力 又 省时
环境
,
,
了解 了人 物
,
情节
欣 赏 与小 说
戏 剧 的 文 本 阅读 是
、
动 失 去 了 文 本 的依 托
就会成 为
增 大 了 教 学容 量
加快 了
两 种 不 同的 欣 赏方 式
同 的信 息 接 收 系统
比 中 占有 相 当大 的 比 重
客观 上
赏 相 应 的影 视 作 品 获 得 ; 现 代 社
,
读 主体通 过 语 言文 字这
主动地 与作者
、
载体
、
,
多媒 体技 术 的运 用 的 确增 大 了 课
堂 教学 的 容 量
的 内容
一
课 本 中 出现 的
作 品交流
一
碰
,
,
丰 富 了课 堂 教 学
一
戏剧 基 本 能 找 到 据 此 改 编
戏 剧 的 目 的就
,
完成
,
了 每 节 课 (特 别 是 公 开 课 ) 的 必 要环节
,
是 把握这几 大要素
而 这几 大要
空 内被 动 地 接 受 信 息
难以对作
一
甚 至 在 很 多大 型 教 学 评
。
素我们可 以 快速 会 影 视 文化 发 达 小说
、
、
轻松地 通 过欣
品进 行 再 创作 ; 文 本 阅 读 则 是 阅
,
情况
,
这 岂不 可 笑 ?
、
展 开 联 想 和 想象
、
2
戏 剧 文 本 阅 读 的现 象
日
:
。
美其名
显 然这
阅 读 条件 的 限 制
、
与 作 品 沟通 审美 趣 味
交流
,
利 用 现 代 化 教 学 手 段 增 大课
,
高 中语 文 教 材 选 取 的 小 说 戏 剧 的 材 料 往 往 都 是 中长 篇 幅
,
甚至省略
开 课 上 出现 了 由 于 多 媒 体平 台无
能让 学 生 通 过 语 言文 字 进行思 想交流 对话 想
,
, ,
与作 者 大胆 构 凭着 自
追
了 ; 还 出 现 了 个别 教 师在 常 规 课
上 用 影 视剧 的欣 赏来代替 小 说
、
法 正 常使 用
,
公 开课无 法 开 展 的
与 作 品 中的 人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