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

合集下载

肝炎病毒病原生物学

肝炎病毒病原生物学

HBcAg抗原很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 HBc,但无中和作用。
检出高效价抗HBc,特别是抗HBc IgM则表示HBV在肝内 处于复制状态。 HBeAg:HBeAg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急性乙型肝炎进入恢复期时HBeAg消失,抗HBe阳性;但
抗HBe亦见于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
微生物学检查法
实验室诊断不依靠分离病毒,而采用下述方法: (一) 病毒检测: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早期,取粪 便用免疫电镜检测HAV颗粒;用放射免疫 (RIA) 或酶 免疫 (EIA) 法检测HAV 的抗原。 (二) 血清学检查:检测抗HAV常用RIA和EIA法。 检测抗HAV IgM有助于早期诊断;测抗HAV IgG有助 于流行病学调查;测粪便中抗HAV IgA也有助于诊断。 (三) 病毒核酸检测:应用 cDNA-RNA分子杂交技 术及PCR技术检测HAV的RNA,方法特异、敏感。用 斑点杂交法可检出10-9mg核酸。
生物学性状
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
只有黑猩猩对HBV易感,接种后可发生与人类相 似的急慢性感染。 体外细胞培养尚未成功。近年来应用基因克隆技术, 可使HBV基因转移给小鼠或转染细胞株。将病毒DNA 导入肝癌细胞后,病毒可复制并在细胞中表达 HBsAg、 HBcAg和HBeAg。有此细胞株可持续地产生Dane颗 粒。这些细胞培养可用于抗HBV药物的筛选、疫苗制 备及HBV致病机制研究等。HAV口小肠淋巴结内增殖
潜伏期
血(病毒血症)
排毒高峰
肝细胞内增殖
致病(出现临床症状)。
急性期 排毒量 Ab
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参与了肝脏的损伤,即抗HAV在 肝脏与HAV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或Tc(CTL)对感染 病毒肝细胞的攻击所致。
致病性与免疫性

hbv的核酸类型

hbv的核酸类型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

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 病毒科(hepadnaviridae)。

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

1965年由丹娜发现,直径为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 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 ,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小时、煮沸10 分钟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中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7.18%,以此计算,全国约有93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这是传染性疾病,不是遗传病,早已经有了安全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医学在发展,治疗的新药也在推出,治愈的病例会越来越多。

乙肝病毒之所以鼎鼎大名,与它的特殊性很有关系。

现在我们就把它展示给大家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图,让大家知道它的真面目。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HBV),是目前已知的感染人的最小DNA 病毒之一,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四万分之一,而它也是最难治愈的病毒之一。

HBV的复制有几个主要特点:1. HBV虽然是一个双链DNA 病毒,但和身为RNA病毒的艾滋病毒(HIV)一样,其复制存在着逆转录的过程,使得病毒基因组可以被整合到机体中,一方面使得机体难以将病毒彻底清除,另一方面成为潜在致癌的隐患;2. HBV在进入肝细胞后可以转化成cccDNA,并长期潜伏在细胞核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即使抗病毒治疗也难以彻底清除;而一旦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放疗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cccDNA则会跳出来作恶,转入活跃的复制状态,使得HBV感染长期持续性存在。

因此,HBV在目前医疗水平上,是一个可以控制但不能彻底清除的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完整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完整版
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显示耐 药性,称之为交叉耐药。多药耐药则是由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他种 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一)流行病学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 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 和肝细胞癌 (HCC)。全球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 分别为30%和45%。
2014年全国1~29岁人群 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 调查结果显示,1~4岁、 5~14岁和15~29岁人群 HBsAg流行率分别为 0.32%、0.94%和4.38% 。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一)流行病学
HBV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和HBV DNA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 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 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和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 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 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 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的 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 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及处置
无应答者:无抗体产生 (5%) ---- 加强剂量复种 低应答者:<10 IU/L (10%) ---- 加强剂量复种 中应答者:10-100 IU/L (65%) ---- 无须复种 高应答者:>100 IU/L (20%) ---- 无须复种

第11章 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

第11章  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

第十一章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一、概述二、正嗜肝DNA病毒属(一)土拨鼠肝炎病毒(WHV)(二)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三)树松鼠肝炎病毒(TSHV)三、禽嗜肝DNA病毒属(一)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二)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很久以前人们就认识到肝炎是一种传染病,但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才弄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传染性肝炎的一个重要病因。

Dane等(1970) 和Robinson等人对HBV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由于该病毒宿主范围狭窄,又不能在培养的细胞中增殖,因而对其研究的进展不大。

直到90年代以后,HBV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分子遗传学的诞生,尤其是HBV基因组克隆的成功,用克隆的HBV DNA 可以进行体外转染试验,才使人们对HBV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嗜肝DNA病毒科具有相似的病毒粒子结构和嗜肝特性以及明确的种属特异性。

并可导致持续性病毒感染。

HBV,WHV等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本科病毒与其他已知病毒科病毒的主要不同点,包括具有部分单链的双链DNA基因组、大量颗粒性囊膜抗原分泌到宿主血液中以及由反转录酶参与形成病毒粒子的独特复制机理等。

1. 分类现状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下设2个属:正嗜肝DNA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

详细分类情况见表11-1。

近年来,在牛、马、羊、猪、鸡等多种动物体内检测到与嗜肝DNA病毒相关性抗原或类似的病毒粒子,但均未正式确定为独立的病毒种。

表11-1. 嗜肝DNA病毒科的分类现状科属代表株成员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DNA病毒属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 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round Squirrel hepatitis virus, GSHV)树松鼠肝炎病毒(Tree Squirrel hepatitis virus, TSHV) 禽嗜肝DNA病毒属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 DHBV)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eron hepatitis B virus, HHBV)2. 形态结构本科病毒具有相似的病毒粒子结构。

微生物学 病毒的分类

微生物学 病毒的分类

逆转录病毒科 Retrovirdae
慢病毒亚科 Lentivinae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牛白血病-人T细胞逆 转录病毒属 BLV-HTLV 基本特征: retrovirues 有包膜,毒粒呈球形,大小为80泡沫病毒属 Spumavirus

★ ★
咳嗽、喷嚏甚至说话都可传播
学龄儿童为易感人群 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 9天仍有传染性
“麻、风、腮”(MRM)三联疫苗
14
小RNA、冠状、黄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ECHO病毒 人肠道病毒68-71
小RNA病毒科 Picornaviridae
Enterovirus
麻疹病毒属
麻疹病毒
Morbillivirus
腮腺炎病毒属
Measles virus
腮腺炎病毒
副黏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
Rubulavirus
Mumps virus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肺病毒亚科 Pneumovirinae
肺病毒属
Pneumovirus
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丙型流感病毒 有包膜,毒粒呈球形或丝状, -ssRNA,分节段,80-120nm 细胞质内复制。
Influenzavirus C Influenza C virus
副黏病毒属
人副流感病毒
Paramyxovirus 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副黏病毒亚科 Paramyxovirinae
法国科学家吕克·蒙塔尼 (Luc Montagnier)

世界卫生组织乙肝疫苗立场文件-WorldHealth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乙肝疫苗立场文件-WorldHealthOrganization

乙型肝炎疫苗WHO立场文件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

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

范围有限的免疫接种(多为私营部门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

WHO的立场文件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

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

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WHO关于乙型肝炎疫苗使用的立场乙型肝炎(乙肝)免疫接种策略的主要目标是防止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及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如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在全球范围内,对所有婴儿常规接种疫苗来预防HBV感染应成为各国国家免疫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常规基础免疫在婴儿中的高接种率对控制儿童的慢性HBV感染率产生了巨大的、全面的影响,并应成为HBV预防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国家免疫规划中,乙肝疫苗接种可有多种方案,视所在地的流行病学状况和从国家免疫规划的总体考虑而定。

然而,如所在国中围产期HBV感染所占的比例较高,婴儿出生后就应尽快(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

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只有一小部分HBV感染是在围产期获得的,那么,应审慎评估围产期HBV感染对总体疾病负担的相对影响以及出生时进行疫苗接种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然后才能确定最佳的疫苗接种方案。

在乙肝呈中、低度流行的国家,针对年龄较大的人群或有较大风险感染HBV 的人群可考虑实行初始强化免疫(“Catch-up”)策略,藉以弥补常规婴儿免疫接种之不足。

在这些国家,疾病负担中有相当一部分可归因于大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获得的感染。

在乙肝高度流行的国家,在婴儿中实行大规模的常规疫苗接种可迅速减少HBV的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dna病毒属(orhtohepadnavirus),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高达3.5亿。

我国人群hbv携带率约为10%,hbv携带者超过1.2亿。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电镜之下hbv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可知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即为小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和管形颗粒。

(1)大球型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直径42mm,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型颗粒。

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hbv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前s1抗原(pres1)和前s2抗原(pres2)。

内层为病毒的核心,相当于病毒的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表面的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epatitisbcoreantigen,hbcag)。

病毒核心内部含病毒的双链dna分子、dna多聚酶等。

(2)小球型颗粒:直径为22nm,为一种中空颗粒,成分为hbsag,就是hbv在肝细胞内激活时产生短缺的hbsag加装而变成,不不含病毒的dna及磷酸酯酶,并无感染性。

这种小球型颗粒大量存有于血液中。

(3)管形颗粒:由小球型颗粒聚合而成,颗粒长100~500nm,直径22nm,成分与小球型颗粒相同,具有与hbsag相同的抗原性。

2.基因结构与编码蛋白hbvdna分子为不能全然双链环状dna,两链长短不一。

短链就是负链,约存有3200个核苷酸,短链为正链,就是短链长度的50%~100%。

hbvdna负链含4个对外开放写作侧边(orf),分别称作s,c,p,x区。

其中s区存有3个启动子,分别编码主蛋白(含hbsag)、中蛋白(含pres2ag和hbsag)和大蛋白(含pres1ag、pres2ag、hbsag)。

【免费下载】病毒分类学目录

【免费下载】病毒分类学目录

病毒分类学目录第二编脊椎动物病毒第3章脊椎动物DNA病毒一、痘病毒科(Poxviridae)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二、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三、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脊椎动物病毒成员四、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五、腺病毒科(Adenoviridae)六、乳头瘤状病毒科(Papovaviridae)七、多瘤病毒科(Polyomaviridae)八、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亚科九、圆环病毒科(Circovirudae)十、指环病毒属(Anellovirus)第4章脊椎动物反转录病毒一、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二、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第5章脊椎动物双链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二、双节段RNA病毒科(Birmaviridae)脊椎动物病毒成员第6章脊椎动物负链RNA病毒一、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二、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三、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四、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博尔纳病毒科(Bornaviridae)五、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六、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七、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八、丁型肝炎病毒属(Deltavirus)第7章脊椎动物正链RNA病毒一、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二、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三、成套病毒目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四、成套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五、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六、微RNA病毒科(Picomaviridae)七、星状病毒科(Astroviridae)八、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乙型野田村病毒属(Betanodavirus)九、戍型肝炎病毒属(Hepatitis E virus)第三编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第8章昆虫DNA病毒一、杆状病毒科(Baculovilidae)二、多分体DNA病毒科(Polydnaviridae)三、痘病毒科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四、泡囊病毒科(Ascoviridae)五、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昆虫虹彩病毒六、细小病毒科(Parvovirdea)浓核症病毒亚科(Densovirinae)第9章昆虫DNA和RNA反转录病毒一、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二、前病毒科半病毒属(Hemivirus)第10章昆虫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二、双节段RNA病毒科(Birna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三、双顺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四、野田村病毒科(Nodavridae)甲型野田村病毒属五、四体病毒科(Tetraviridae)六、传染性软腐病病毒属(Iflavirus)第11章甲壳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一、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二、杆状套病毒科(Roniviridae)三、其他甲壳动物病毒(Other Crustacea viruses)四、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Other Inwertebrate viruses)第四编植物病毒第12章植物DNA病毒和反转录病毒一、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二、矮缩病毒科(Nanoviridae)三、花椰菜花叶病毒科(Caulimoviridae)四、前病毒科(Psed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五、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第13章植物双链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二、双组分RNA病毒科(Partiti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三、内源RNA病毒属(Endomavirus)第14章植物负链RNA病毒一、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二、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三、蛇形病毒属(Ophiovirus)四、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五、巨脉病毒属(Varicosavirus)第15章植物正链RNA病毒一、伴生病毒科(Sequiviridae)二、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三、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四、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五、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六、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七、长线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八、芜菁黄花叶病毒科(Tymowviridae)九、线形病毒科(Flexiviridae)十、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十一、烟草脆裂病毒属(Tobravirus)十二、大麦病毒属(H0rdeivirus)十三、真菌传杆状病毒属(Furovirus)十四、马铃薯帚顶病毒属(Pomovirus)十五、花生丛簇病毒属(Pecluvirus)十六、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属(Benyvirus)十七、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Sobemovirus)十八、欧尔密病毒属(Ourmlavirus)十九、悬钩子病毒属(Idaeovirus)二十、伞形病毒属(Umbravirus)二十一、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属(Sadwavirus)二十二、樱桃锉叶病毒属(Cheravirus)第五编原核生掬、寅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病毒第16章单链DNA噬菌体一、丝杆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二、微小噬茵体科(Microviridae)第17章双链DNA噬菌体一、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三、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四、复层噬菌体科(Tectiviridae)五、覆盖噬菌体科(Cotticoviridae)六、芽生噬菌体科(Plasmayfridae)七、脂毛噬菌体科(Lipothrixviridae)八、小纺锤形噬菌体科(Fuselloviridae)九、小杆状噬菌体科(Rudiviridae)十、微滴形噬菌体科(Guttaviridae)十一、盐末端蛋白噬菌体属(Salterprovirus)第18章RNA噬菌体一、囊状噬菌体科(Cystovitidae)二、光滑噬菌体科(Leviviridae)第19章真菌和原生动物病毒一、单组分RNA病毒科(Totiviridae)二、双组分RNA病毒科(Partiviridae)三、产黄青霉病毒科(Chrysoviridae)四、低毒病毒科(fypoviridae)真菌病毒成员五、杆状RNA病毒科(Bamaviridae)六、裸露RNA病毒科(Namaviridae)七、根前毛菌病毒属(Rhizidiovirus)八、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变位病毒属(Metavirus)九、前病毒科(Pseudoviridae)真菌病毒十、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真菌病毒成员十一、拟态病毒属(Mimivirus)第20章藻类病毒一、藻类DNA病毒科(Phycodnaviridae)二、海洋RNA病毒科(Mamaviridae)三、前病毒科(Pseudoviridae)藻类病毒成员第六编类病毒、卫星体和朊病毒第21章类病毒一、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科(Pospiviroidae)二、鳄梨日斑类病毒科(Avsunviroidae)第22章卫星体和朊病毒一、卫星体(satellites)二、朊病毒(prion)。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

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

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加热煮沸(100℃)5分钟或干热160℃2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氯1mg/L30分钟或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使之灭活。

实验动物中猴与黑猩猩均易感,且可传代。

体外细胞培养已成功,可在人及猴的某些细胞株中生长,增殖和传代。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各病毒株在基因结构上虽略有差别,但无显著不同,目前仅检测到一种抗原抗体系统。

HA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粪便及肝胞浆中。

感染后血清中抗-HAV1gM 抗体很快出现,在2周左右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在8周之内消失,是HAV近期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抗-HAVIgG抗体产生较晚,在恢复期达高峰,可持久存在,具有保护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 的球形颗粒。

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

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

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

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 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

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

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版)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版)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1版),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进行了更新。

近4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HBV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更好地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再次更新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CHB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并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CHB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基于相关研究进展和知识更新,现对本指南进行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见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1 术语•慢性HBV感染: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CHB:由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HBV再激活(HBV reactivation):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HBV DNA较基线升高≥2 lgIU/mL,或基线HBV DNA阴性者转为阳性,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

•HBeAg阴转(HBeAg 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 消失。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

•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曾有急性或CHB病史,现为HBsAg持续阴性、抗-HBs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下限、丙氨酸转氨酶(ALT)在正常范围。

病毒学各论

病毒学各论

病毒各论一.选择题1.引起普通感冒最多见的呼吸道病毒是A. 流感病毒B. 副流感病毒C. 鼻病毒D. 呼吸道合胞病毒E. 冠状病毒2.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及其致病性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转变,而使人群对新病毒株缺乏免疫力B.丙型流感病毒不发生变异,抗原性稳定C.流感病毒不能进行组织细胞培养,因此只能依靠血清学试验进行病原学诊断D.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E.甲型流感较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情严重,且易酿成流行或大流行3.下列对麻疹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 麻疹病毒包膜上有H和F刺突,但无N刺突(无神经氨酸酶活性)B. 麻疹患者有两次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时,体表不出现红色斑丘疹C. 麻疹是急性传染病,但极少数患儿于病愈2~17年后可出现慢发感染患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D. 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可获得牢固的终身免疫,不必隔6~7年再次接种加强免疫E. 麻疹自然感染后,患者可获得牢固免疫,持续终生4.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即胎儿或新生儿患先天性白内障(失明)、心脏病、耳聋等,是因为孕妇A. 在孕期1~5个月患风疹B. 在孕期6~7个月患风疹C. 在孕期8~9个月患风疹D. 分娩时患风疹E. 缺乏血清特异性风疹抗体5. 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体是A.肺炎衣原体B.军团菌C.肺炎枝原体D.副粘病毒E.新型冠状病毒6.关于肠道病毒属的共同特征,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于小RNA病毒科B.可引起肠道外症状,如脑膜炎等C.病毒在肠道内增殖并从粪便排除D.病毒基因组RNA不具有传染性E.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球形颗粒7. 有关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Sabin疫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疫苗接种后,可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类似自然感染B.可能发生神经毒力回复突变,导致麻痹型疫苗相关病例(VAPP)的发生C.可迅速产生肠道局部免疫,及时阻断野病毒的传播D.疫苗可置室温下长期保存E.免疫力低下患者不宜服用8.关于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lk疫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无突变及毒力回复的潜在危险B.可用于免疫力低下患者接种C.需多次加强免疫以维持一定的抗体水平D.接种疫苗后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机体,因此可产生局部分泌型SIgA和血清IgG抗体E.若疫苗灭活失败,可产生严重后果9.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A.New enterovirusB.ShigellaC.Norwalk virusD.RotavirusE.E.coli10. 下面关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抗原成分位于病毒颗粒表面的VP4衣壳蛋白中B. 当poliovirus 处于高盐等可使其灭活的环境中时,病毒VP1蛋白脱落,从而失去生物学活性C. Poliovirus 对pH不敏感,在胃肠道中可耐受胃酸、蛋白酶和胆汁的作用D. Poliovirus 的自然宿主包括人类、猕猴、黑猩猩E. Poliovirus 在体外培养时,可在敏感细胞中迅速增殖,引起敏感的CPE,形成包涵体样病变11.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是A.猪B.虱C.螨D.蜱E.三带喙库蚊12. 中国乙型脑炎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A.虱叮咬B.跳蚤叮咬C.三带喙库蚊叮咬D.蜱叮咬E.螨叮咬13. 不能通过垂直传播的病原体为A.艾滋病病毒(HIV)B.乙型肝炎病毒(HBV)C.梅毒螺旋体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风疹病毒14. 汉坦病毒的传染源是A.猪B.鼠类C.狐狸D.蜱E.三带喙库蚊15. 汉坦病毒的传播媒介是A.虱叮咬B.跳蚤叮咬C.三带喙库蚊叮咬D.蜱叮咬E.螨叮咬.16.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不包括A. 发热B. 出血C. 低血压D. 肝脏损害E. 肾脏损害17.甲型肝炎病毒(HAV)归属于A. 嗜肝DNA病毒属(hepadnavirus)B. 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C. 肠道病毒属72型(enterovirus type 72)D. 嵌杯病毒科(Caliciviridae)E. 黄病毒科(Flaviviridae)18.下列对乙肝病毒(HBV)的描述,错误的是A.Dane氏颗粒是完整的HBV,直径为42nmB. 病毒的外衣壳(包膜)由HBsAg镶嵌于脂质双层构成C. 病毒的内衣壳由HBcAg组成D. HBcAg仅单独存在于感染的肝细胞膜和胞浆内,很难在血清内发现E. 病毒的核心含有完整双链DNA和DNA多聚酶,在正股5’末端连接一小段RNA,作为合成引物19.人体感染乙肝病毒(HBV)后,很难在其血清中查出的抗原是A. HBsAgB. HBcAgC. HBeAgD. PreS1E. PreS220.关于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均为RNA型病毒B.均需要依赖乙型肝炎病毒(HBV)完成其病毒复制C.均主要为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E.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21. Dane氏颗粒是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丁型肝炎病毒E.戊型肝炎病毒22. HSV-1主要潜伏部位是A. 口唇皮肤B. 唾液腺C. 脊髓后根神经节D. 骶神经节E. 三叉神经23.目前认为与鼻咽癌发病有关的病毒是A. 鼻病毒B. HSVC. EB病毒D. 脊髓灰质炎病毒E. CMV24. HSV-2主要潜伏于A. 骶神经节B. 三叉神经C. 颈上神经节D. 局部淋巴结E. 肾25. 不属于嗜神经病毒的是A. 狂犬病病毒B. 脊髓灰质炎病毒C. 麻疹病毒D. HAVE. HSV26.在儿童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老年复发则引起带状疱疹的病毒是A. HSVB. CMVC. VZVD.EB病毒E.HHV-627. HPV是一种小球形A. 复制缺陷型病毒B. RNA病毒C. 逆转录病毒D. DNA病毒E. 肠道病毒28. HPV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污染物品或以下途径传播感染人类A. 呼吸道B. 消化道C. 性接触D. 输血E. 吸毒29. GARDASIL四价人乳头状瘤病毒重组基因疫苗可用于预防人类A. 宫颈癌B. 乳腺癌C. 卵巢癌D. 鼻咽癌E. 胰腺癌30.狂犬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为A.单股正链RNAB.单股负链DNAC.单股线状,不分节段的负链RNAD.单股线状,可分节段的负链RNAE.双股环状DNA31.关于狂犬病病毒,不正确的描述是A. 可通过虫媒传播B. 在中枢神经细胞胞浆内形成内基小体(Negri Bodies)C. 不会引起化脓性脑炎D. 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扩散到脑干E. 病毒对热抵抗力不强,560C30分钟即可杀32.狂犬病病毒感染机体的重要特征是A.可引起病毒血症B.经肌神经感染而不经血液传播C.可导致出血性肠炎D.皮肤表面可出现出血点E.可导致免疫缺陷33.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A.(HTLV)Ⅰ型和II型B.人类乳头瘤病毒(HPV)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I型和II型D.泡沫病毒E.缺陷型病毒34.下列对逆转录病毒基因复制的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在编码蛋白前,正链RNA基因组片段拼接成1条完整的mRNA链B.当病毒单股负链RNA进入细胞后,先复制为正负股RNA复合体,再进行基因组的复制。

[临床医学]乙肝指南

[临床医学]乙肝指南
问世,新指南不仅反映了医学的进步,也更具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该指南将对我国慢性乙 肝的防治产生深远影响。
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 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 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 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 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 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 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 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 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
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42],因此, 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 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 如抗-HBs<10 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43](Ⅲ)。
(二) )如何更好的切断传播途经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 (包括针灸的针具),并严格遵循医 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防护(Standard Precaution)原则。 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 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 须刀和牙具等用品。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 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在 性伙伴健康状况不明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安全套以 预防乙型肝炎及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
再活动期:部分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可能出现1次或数次的肝炎发作, 多数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部分是由于前C区与/或BCP变异所 导致HBeAg表达水平低下或不表达),但仍有HBV DNA活动性复制、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成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23],这些患者可进展 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失代偿肝硬化和HCC;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現自发性 HBsAg消失(伴或不伴抗-HBs)和HBV DNA降低或检测不到,因而预后常 良好。少部分此期患者可回复到HBeAg阳性的状态(特别是在免疫抑制状 态如接受化疗时)。

2021-2022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临床执业医师其它测试卷(含答案)

2021-2022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临床执业医师其它测试卷(含答案)

2021-2022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临床执业医师其它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0题)1.可使患者安静、减轻过度兴奋的活动是A.倾听优美轻柔、节奏缓慢的乐曲B.打桥牌C.剪纸D.陶土工艺E.下棋2.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A.明确诊断B.去除病因C.清洗腹腔D.放置引流E.预防腹腔脓肿的发生3.早期休克的主要体征是:A.昏迷B.末梢紫绀C.心率增快D.血压下降E.脉压变小4.用于补充体液、营养及热能的输液是A.氯化钠注射液B.碳酸氢钠注射液C.乳酸钠注射液D.羟乙基淀粉注射液E.脂肪乳注射液5.不能执行口头命令者属于A.意念运动性失用B.运动性失用C.意念性失用D.结构性失用E.以上都不对6.鉴别腹股沟直疝或斜疝量有意义的体征是:A.疝块外形B.疝内容物是否为肠管C.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区.增加腹压疝块是否突出D.是否易嵌顿E.单侧或双侧7.关于某恶性肿瘤5年治愈率是指:A.病人5年生存数占全部病人的百分率B.病人5年生存数占全部治疗病人的百分率C.病人5年无复发表现者占全部病人的百分率D.病人5年带瘤生数存占全部治疗病人的百分率E.病人5年无复发表现者占全部治疗病人的百分率8.关于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发生于呼吸道梗阻B.主要由于体内HC0-3减少C.当循环与组织灌注不足时可以发生D.可发生于急性肾功能衰竭E.可发生于肠道液体大量丧失时9.甲状腺癌预后最差的组织类型是:A.乳头状癌B.滤泡状癌C.未分化癌D.髓样癌E.胶样癌10.胃癌下列哪种情况下不能行根治手术?A.幽门上下淋巴结转移B.大网膜有转移C.肠系膜种植转移D.癌肿侵犯横结肠E.肝左叶外侧叶局限性浸润二、1.A1型题(10题)11.82.形成脑疝的根本条件是A.剧烈频繁呕吐B.过量过快补液C.高压灌肠D.腰椎穿刺E.颅内各分区压力不均衡12.符合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临床特征的是A.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后壁B.易导致幽门梗阻C.易并发出血D.易发生癌变E.临床症状多不明显13.下列何者不为脑脊髓液检查之适应证A.脑膜炎B.脑炎C.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入侵D.脑瘤合并脑压升高E.脑膜刺激征14. 下列细胞中,与其他系统的增殖不同,属多倍体细胞的是A.红细胞B.粒细胞C.淋巴细胞D.单核细胞E.巨核细胞15.48.关于霍乱,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剧烈吐泻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B.每日大便排出1000~3000ml,可无或轻度脱水C.每日大便排出10000ml以上,可有重度脱水D.排出粪便为低渗的,故血钠多在正常范围E.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是治疗关键16.用于治疗人破伤风的抗毒素血清对人是A.抗原B.半抗原C.抗体D.不完全抗体E.抗原抗体复合物17.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弥漫型最明显的临床表现是A.喘鸣B.胸痛C.气急D.咳嗽E.咳痰带血18.1.下列哪种肝炎病毒基因组为DNA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丙型肝炎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19.体液抗凝成分的描述,错误的是A.PC由肝细胞合成,是一个依赖维生素K的蛋白质B.由肝细胞合成,是一个依赖维生素K的蛋白质C.TM由肝细胞合成,是一个依赖维生素K的蛋白质D.TM分为细胞型和可溶型两种E.EPCR由内皮细胞合成20.66.可引起首过效应的主要给药途径是A.吸入给药B.舌下给药C.口服给药D.直肠给药E.皮下注射三、2.A2型题(10题)21.男,40岁,半年来剧烈活动时诱发胸骨后疼痛,休息数分钟可自行缓解,近3天来发作频繁,且于上楼或步行时均可诱发,夜间也有发作。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母亲是家庭聚集的主体,我国约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所致,成 人肝硬化、肝癌90%以上是婴幼儿时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
“乙肝患者什么有传染性”是更重要的,乙肝患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体液的具体包括精液,阴道的液体, 乳汁,血液,淋巴液,脑脊髓的液体,肺腔的液体,腹膜的液体,关节的液体,羊水等等。这些都属于人体的体 液,只要体液含有乙肝病毒,就具有传染性。
(3)礼仪性接吻。乙肝带毒者的唾液中可能含有HBv,但礼仪性接吻不沾染唾液,属于“干接吻”,即使口唇 相互接触也没有问题。
(4)相互拥抱。这是一种常用的礼节性行为,因为没有实质性接触,不可能造成HBv的传播。
(5)跳舞。在一起跳舞时可能有手拉手的动作,这都不足以构成HBv的传播。
(6)共同游戏、旅游。在野外进餐、相互掺扶、说笑谈话都不能引起HBv的传播,因为乙肝带毒者体内的病毒 和对方没有传播的渠道,只是一般的接触,怎能使HBv进入对方的血液中呢。大自然界的环境,绝不是传播HBv的 场所。
而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直接与外界相连,储存的体液也直接和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 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
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 传播,其实不然。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 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 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常见疑惑
和乙肝带毒者在一起是否就要被传染上HBv,医学研究发现,如下的行为都不能引起HBv的传播:

医学微生物专业医药翻译词汇(7)

医学微生物专业医药翻译词汇(7)

医学微生物专业医药翻译词汇(7)伤寒沙门菌 Salmonella typhi社区感染 community infection申克孢子丝菌 Sporotrichum schenckii神经氨酸酶 neurominidase神经毒素 neurotoxins神奈川现象 Kanagawa phenomenon肾盂肾炎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nephropathogenic E. coli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生物分型 biotyping生物合成 biosynthesis生物制品 biological product始体 initial body嗜肺军团菌 L. pneumophila嗜肝DNA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嗜沫嗜血杆菌 H. aphrophilus嗜热芽胞杆菌 B. stearothermophilus嗜水气单胞菌 A. hydrophila嗜酸乳杆菌 L. acidophilus嗜血杆菌属 Haemophilus嗜盐菌 halophilic噬菌体 bacteriophage噬菌体分型 bacteriophage typing疏螺旋体属 Borrelia鼠布鲁菌 B. neotomae鼠毒素 murine toxin鼠亚种 biovar mouse鼠疫杆菌外膜蛋白 Yersinia outer membrane protein 鼠疫耶尔森菌 Y. pestis衰亡期 decline phase双毛菌 amphitrichate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水痘 varicella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丝状病毒科 Filoviridae丝状病毒属 filovirus丝状菌 flamentous fungus丝状菌落 flamentous colony宋内志贺菌 S. sonnei宿主范围突变株 host-range mutant 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梭杆菌属 Fusobacterum梭菌属 Clostridium索状因子 cord factor胎儿弯曲菌 C. fetus肽聚糖 peptidoglycan炭疽芽胞杆菌 B. anthracis特异多糖 specific polysaccharide 特异免疫 specific immunity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天花 smallpox天花病毒 variola virus天然免疫 innate immunity条件致病菌 conditional infection条件致病真菌 conditional fungi铁锈色小孢子癣菌 microsporum ferrugineum 铜绿假单胞菌 P. aeruginosa头孢霉素 cephalosporin晶莹质酸酶 hyaluronidase突变 mutation豚鼠气单胞菌 A. caviae脱壳 uncoating外毒素 exotoxin外毒素 exotoxin外-斐试验 Weil-Felix test外膜 outer membrane外膜蛋白 outer membrane protein外源性感染 Exogenous infection弯曲菌属 Campylobacter晚期抗原 late antigen微生态学 microecology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微需氧菌 microaeroohilic bacterium韦荣球菌属 Veillonella维隆气单胞菌暖和生物型 A. veronii biovar sobrid 伪病毒 pseudovirion卫星现象 satellite phenomenon温度敏感性突变株 conditional-lethal mutant温顺噬菌体 temperate phage瘟病毒属 pestivirus稳定状态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无环鸟苷(阿昔洛韦) acyclovir无菌 asepsis无菌性脑膜炎 aseptic meningitis无性繁殖 asexual reproduction五邻体 penton戊型肝炎 hepatitis E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吸附 adsorption希氏沙门菌 S. hirschfeldii锡克试验 Schick test细胞病变 cytopathy细胞病变效应 cytopathic effect 细胞毒素 cytotoxins细胞毒性因子 cytotoxicity factor 细胞免疫 cellular immunity细胞培养 cell culture细菌素分型 bacteriocin typing细小病毒 parvovirus先天感染 congenital infection腺病毒 adenovirus腺病毒相关病毒 adenoasso。

剖析乙肝病毒的包膜——乙肝表面抗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致病机制

剖析乙肝病毒的包膜——乙肝表面抗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致病机制

剖析乙肝病毒的包膜——乙肝表面抗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致病机制田晓晨;闻玉梅【摘要】乙肝表面抗原作为病毒的包膜蛋白,在病人体内大量存在,甚至远远超过成熟病毒颗粒的含量.这表明表面抗原在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笔者介绍了乙肝表面抗原在乙肝持续性感染致病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期刊名称】《自然杂志》【年(卷),期】2010(032)006【总页数】5页(P314-318)【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病毒受体;致病机制【作者】田晓晨;闻玉梅【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乙肝表面抗原作为病毒的包膜蛋白,在病人体内大量存在,甚至远远超过成熟病毒颗粒的含量。

这表明表面抗原在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笔者介绍了乙肝表面抗原在乙肝持续性感染致病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自1965年美国科学家Blumberg博士首次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澳大利亚抗原”,并确定其为乙型肝炎的病毒标志物以来,人类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斗争已经持续了40余年。

在这40多年里,科学家将乙肝病毒层层剖开,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手段对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乙肝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方面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和重大的突破。

尽管如此,乙肝病毒感染仍然是目前最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累计有20亿人口曾受 HBV感染,约有3.5亿人口现行慢性感染,每年新增感染约500万人。

在如此庞大的感染人群中,每年有约100万人死于包括慢性活动性肝炎(chronic active hepatitis)、肝硬化(liver cirrhosis)及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等在内的各类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1-2]。

共价闭合环状DNA

共价闭合环状DNA

请您及时更换请请请您正在使用的模版将于2周后被下线请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 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HBV 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 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 (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不仅能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而且还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形成。

乙型肝炎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病,我国是高流行区。

我国有50%~70%的人群受过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有8%~10%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约有一亿人口。

根据1980年全国调查表明,我国现患肝炎病人约2000万人,其中60% 以上为慢性肝炎患者。

然而,遗憾的是至今尚无有效的办法来防治HBV的感染。

目前,乙肝疫苗虽已开始研制并应用,但是,即使普及疫苗接种,现有的乙肝患者及带毒者的治疗,至少在今后的50的内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何况在我国,疫苗推广尚存在问题,而乙肝的治疗更为困难。

近年来,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加速了HBV的研究进程,HBV的基因结构,转录及增殖特性已基本搞清,并且整合在原发性肝癌细胞染色体上的HBV DNA序列亦被证实。

同时采用多种载体系统重组HBV DNA片段,在体外已成功地表达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和e抗原(HBcAg/HbeAg),可望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制备合适的HBV疫苗替代昂贵的HBV血源性疫苗。

第一节嗜肝DNA病毒科的分类与毒粒结构一、嗜肝DNA病毒的分类乙型肝炎病毒于1986年由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划归为一个新病毒科的成员,该科下设正嗜肝DNA病毒属(Orthohepadnavirus)和禽嗜肝DNA病毒属(Avihepadnavirus)。

属于本科的还有东方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 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round squirrel hepatitis virus, GSHV)和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BV)。

本科病毒具有类似的毒粒结构,构有嗜肝特性,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并可导致持续性病毒感染。

HBV、WHV等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二、嗜肝病毒的毒粒结构完整的毒粒即Dane颗粒,直径42 nm,由外膜和核壳组成,后者含有一个环状DNA分子、DNA多聚酶、DNA结合蛋白以及蛋白激酶活性。

完整的HBV颗粒由外膜蛋白(HbsAg)与核衣壳组成,核衣壳由HBcAg构成,其核心部分含有病毒DNA,DNA多聚酶/逆转录酶,蛋白激酶及DNA结合蛋白,另一种存在于急慢性乙肝病人血清中呈可溶性状态的蛋白称之为HBeAg,它是由HBV C基因(不含前C区)编码的,当用2-硫基乙醇,热或轻微的蛋白酶处理HBV核心颗粒时,可使HBcAg转变成HBeAg,亦有人认为HBeAg能形成多聚体形式,可能是病毒核心的一结构成分。

(一)外膜蛋白HBsAg的抗原性比较复杂,有一个属特异性的共同抗原决定簇“a”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d/y和w/r”。

“a”决定簇又可分为a1、a2、a3;“W”决定簇又可分为W1、W2、W3、W4,此外,尚有少见的亚型决定簇q、g、n、x和t。

其中最常见的主要血清型为adw、adr 和ayw。

亚型的地区分布不同,我国以adr为主,adw次之。

新疆、西藏、内蒙地区以ayw 为主。

外膜由蛋白、多糖和类脂组成。

糖蛋白插入双层类脂膜。

毒粒的外膜含有主要蛋白、中蛋白和大蛋白三种蛋白。

1.主要蛋白:含226个氨基酸,由S基因编码,有糖基化与非糖基两种形式,前者为GP27,后者为GP24,两者的比例大致为1︰1。

GP27在146位Asn有一N连结的多糖分子。

根据不同亚型的6个主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它有3个疏水区段,7~23,80~98和169~226,为两个亲水区段所隔开。

疏水区段的氨基酸比较保守,氨基酸的变异主要发生在亲水区段。

Tiollais等(1983)认为两个主要蛋白分子通过二硫键形成的二聚物是一个结构单位,它具有完全的HBsAg抗原性,其中第二个亲水区段,即122~155位,含有HBsAg主要的属和亚型的抗原决定簇。

2.中蛋白:由281个氨基酸组成,由前S2和S基因编码。

它是糖蛋白,根据糖基化程度,有两种类型:GP33和GP36。

GP33含有一个多糖分子,而GP36含两个多糖分子。

前S2基因编码的55个氨基酸中亲水性的属多,在外膜表面含一个抗原决定簇,后者与二硫键无关,其免疫原性较主要蛋白为强。

3.大蛋白:由前S1、前S2和S基因编码,它有糖基化(GP42)和非糖基化(GP39)两种类型。

不同亚型的大蛋白的氨基酸长度不同:ay亚型有389个氨基酸,ad亚型有400个氨基酸。

GP42含有一个N连结的多糖,至少N端一部分露在外膜的表面。

每一毒粒含有300~400个主要蛋白分子和40~80个中蛋白和大蛋白分子。

(二)核衣壳蛋白HBV的HBcAg含有一种主要蛋白(P22C),并含有一种蛋白激酶,能使P22C蛋白磷酸化。

P22C羧基端富有Arg(精AA)、Ser(丝AA)和Pro(脯AA)。

在Arg丰富区内有一个八肽的串联重复序列:Ser-Pro-Arg-Arg-Arg-Arg-Ser-Gln(谷胱酰胺),这与P22C和HBV 基因组结合有关。

这样的结构与鱼精蛋白和其他DNA结合蛋白相类似。

HBeAg是一个隐蔽的抗原决定簇,可经衣壳的裂解而释放,在患者血清中,呈较小的蛋白(15 Kd),由P22C经蛋白酶水解形成,其C端为Thr(苏AA)-Thr-Val-Val(缬AA)序列。

(三)基因组HBV的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环状DNA,单链区长度不等。

其长链(L(-))的长度是固定的,约3200个核苷酸。

短链(S(+))的长度为L(-)链的50%~100%。

L(-1)和S(+)链的5′端的位置是固定的,而S(+)链3′端的位置都是可变的。

基因之所以能维持环状结构是由于两条链的5′端各有一个粘性末端序列。

S(+)链的5′端位于1601,L(-)链的5′端位于1826。

粘端的两侧各有一个11 bp的直接重复序列(DR):5′TTCACCTCTGC,各开始于1824和1590。

称为DR1和DR2。

第二节嗜肝DNA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一、四种嗜肝DNA病毒基因组结构上的异同嗜肝DNA病毒具有类似的基因组结构。

HBV(adw)基因组全长为3200 bp。

一般以S(+)链中EcoR I单一切点5′GAATTC的第一个T作为物理图的起始点;无EcoR I切点的,则以相同位置为起始点。

WHV和GSHV的基因组约为3300bp,而DHBV为3021 bp。

HBV与WHV,GSHV和DHBV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70%、55%和40%,其中WHV和GSHV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为80%。

不同毒株的HBV L(-)链转录物均含有4个ORF,而且在不同的HBV亚型中基因的缺失或插入均为3的倍数,从而使ORF保持不变;相反,S(+)链的转录物为无任何足够长度的ORF。

所以,L(-)链携带有病毒的全部的编码容量,也正因为是这样把长链称为负链。

4种病毒两条链的5′端均有DR1和DR2,以维持基因组呈环状结构,但是,其重复序列及其间隔距离有差异。

HBV L(-)转录物的4个ORF称为S、C、P和X。

其中P区与其他三个ORF相重叠。

但是DHBV L(-)链转录物缺少X区。

HBV、WHV、GSHV和DHBV不同编码区的长短略有不同。

HBV以及其他嗜肝DNA病毒的基因组在哺乳类动物DNA病毒中是最小的一种,其编码还有广泛的重叠以充分扩大其编码容量。

L(-)链可以阅读其长度的1.5倍。

总结HBV、WHV、GSHV和DHBV基因组结构的差异,如下表:嗜肝DNA病毒基因组结构的差异aa:氨基酸数。

对HBV的主要亚型ayw、adr、adw和aydw进行全序列分析认为,亚型之间的差异为8%~10%,而同一亚型之间的变异为1.5%~2.0%。

4株WHV的全序列分析表明,变异率为1%~3.5%。

二、嗜肝DNA病毒基因组的转录物在感染的猩猩肝细胞中发现有两种主要的HBV聚(A)RNA转录物,分别为2.1(或2.2)kb和3.5 kb,均由L(-)链转录。

2.1kb RNA的5′端在前S2区上游约20 bp处,3′端在C基因起始端,它包括前S2区段,S基因和X区段。

3.5 kb RNA的5′端在前C基因区,3′端与2.1 kb RNA的3′端相同,它包括HBV的全基因组加上大约100 bp。

这提示3.5 kb RNA 来自共价闭合的双链RNA。

HBV转录物未发现拼接现象,至少在2.1 kb和3.5 kb RNA是如此。

2.1 kb RNA是PreS2和S1蛋白的mRNA;而3.5 kb RNA是核心蛋白的mRNA,可能也是DNA多聚酶的mRNA。

除以上2个主要转录物外,还有2.6 kb mRNA,产生pre S1蛋白及0.8~0.9 kb mRNA,它可能与X蛋白有关。

理论上HBV应有4个启动子。

现已知2.1 kb mRNA 启动子与SV40晚期启动子同源,3.6 kb mRNA启动子位于1573~1657 bp区段,并有一个细胞蛋白参与转录调节。

在WHV和GSHV感染并有病毒繁殖的肝脏中也有2.1 kb和3.7 kb的转录物以及一些次要的转录物。

DHBV有第三个主要聚(A)RNA转录物,起始于前S1区起始密码子下游的几个核苷酸处。

第三节嗜肝DNA病毒的繁殖机制HBV DNA在肝细胞内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游离DNA,一种是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

游离DNA,它代表病毒复制的中间型,见于HBV感染的急性期和某些慢性期;而整合DNA则常见于慢性病毒感染,特别是原发性肝细胞癌中。

游离的与整合的DNA可存在于同一样本,但并不意味着两种形式不同时存在于同一细胞内。

除肝细胞外,其DNA还可见于肾、胰和皮肤组织细胞中,游离形式和整合形式的HBV DNA还可在骨髓单形核血细胞中发现,这可能与发病机理有关。

关于嗜肝DNA病毒的繁殖机制,根据对DHBV和HBV的研究认为,不同于其他DNA病毒,主要有RNA的中间型。

主要步骤如下:嗜肝DNA病毒的种属特异性可能是由于前S区存在肝细胞受体的识别位点;当病毒进入细胞后,DNA到达核内,即转变为完全的开环双链DNA,随后成为超螺旋DNA,L(-)链通过细胞的RNA聚合酶被转录成3.5 kb RNA,称作前基因组。

从每个基因组合成多拷贝的前基因组。

前基因组带上DNA多聚酶和DNA连结蛋白,以前基因组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合成L(-)DNA。

反转录起始于DR1区,而DNA连结蛋白共价结合子L(-)链的5′端,可能作为L(-)链合成的引物。

在DNA合成过程中,前基因组被一种类似RNase的活性物所降解,这样反转录的产物是一个全长的L(-)链DNA。

有一种大约20 bp 的小RNA片段,可能来自前基因组的5′端,在DR2处,作为合成正链的引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