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政治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计划学时 4 授课章节第七章政治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阐述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使学生:
1、深入了解政治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及其途径
2、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与基本要求。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启发式讲授法与互动讨论法
作业与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有哪些要素构成
2.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七章政治文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一、文化与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

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有密切关系。

(韩非“凡治天下,心因民情”,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如果我们做一个比喻,把政治体系分为“硬件”(hardware)和“软件”(soft-ware)两个部分,那么,各种制度化和结构化的政治组织、机构和规则,可以说是政治体系的“硬件”部分,而构成“软件” 的东西则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

犹如计算机运行需要软件/硬件相互兼容一样,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

1、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可被理解为“人文化”,即英文中的“文明” (civilization)的概念。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把“文化”和“自然”相区别,未经“人文化”过程的客观世界被看作是“自然”,即自己然也;经“人文化”处理以后所形成的世界被称作是“文化”的世界或“文明”的世界。

所以,广义的理解,文化就是“人文化”的过程和结果,它体现为“人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人在与自然相处中的生存方式,包括在“人文化”改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由上可见,从广义的文化或文明的概念中,作为其构成因素的“物质技术---组织制度---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呈现出由表及里的关系:处于最表层的“物质技术”是最容易变动的,而处于最深层的“社会心理”是最不容易变动、最稳定。

狭义的“文化”:被理解为精神或精神产品,即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表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化”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对自然和社会的精神反映,即所谓的“精神文明”(精神文化)。

2、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

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的建立、稳定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治文化研究成为政治学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学术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是一个非常近期的概念,它的提出不过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

但是,政治文化研究却历史久远。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专门研究政治革命和政治变迁的心理因素。

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罗马盛衰原因论》,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和《论美国的民主》等著作都可以被看作政治文化研究的典型案例。

当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1956年,阿尔蒙德在美国《政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政治体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来指称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诸种主观因素。

阿尔蒙德----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以后的研究中,阿尔蒙德和维巴(韦伯)应用行为分析方法,采用民意调查的手段,系统研究和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五国国民的政治态度,并于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该书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视为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此后,许多政治学家转向政治文化研究,他们通过社会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访谈、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展开更加广泛的比较研究。

在20世纪60-7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为跨国研究和社会转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政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政治文化作了定义。

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

在阿尔蒙德定义的基础上,派伊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等,其作用在于赋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

维巴(韦伯)在分析政治文化的构成和作用时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由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信念、符号和价值所构成,它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参与政治的主观意向。

我国学者对政治文化的解释,总的来看有两派观点(教材P200):教材综合中西学者观点,给出的关于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是由一定阶级、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或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政治文化的这一定义,包含如下要点:
第一,政治文化的主体是一定社会中的成员
第二,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基础和以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上层建筑。

第三,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第四,政治文化是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3、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P202)
一、对政治文化传统的研究
二、对现实政治思想的研究
三、对公民政治态度的研究
四、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研究
六、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关系的研究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P205)
(一)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种政治文化和任何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都由各种因素构成。

从最抽象的意义来说,一种政治文化可概括为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两大层面,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政治文化的心理—价值结构。

(一)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通常指一定阶级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的总和。

政治心理一般潜在于社会成员及其归属的各种社会群体中,当它外显于人们的政治行为时,才能被觉察和对其作出综合判断。

通常所说“人心思治”、“人心浮动”,指的就是人们的社会政治心理趋向和态势。

1、政治认知是指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主要是从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获取的,也有一部分来源于长期的政治实践的经验积累。

政治文化中的认知性成分构成了人们对政治体系进行判断以及选择行为目标的行为方式的基础。

不同政治文化环境决定人们对政治体系不同的认识:中国古代曾有过“天人合一”的政治观;中世纪西欧曾有过君权神授的观念;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形成了当代西方世界通行的天赋人权政治观,这些均属于政治文化中认知性成分差异。

当今世界政治文化中的认知性成分也千差万别:有的是自然权利占主导地位;有的是人民主权占主导地位;有的是宗教教义占主导地位……。

政治文化中的认知性成分,表明一个政治共同体作为整体和构成它的个体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认识。

这种认识包括政治形势、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手段、政治关系等,人们运用推理、判断、记忆、想象等方法来扩大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认识。

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

2、政治情感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系统、政治统治活动或政治事件所具有的一种直观的情绪反应。

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活动过程中对行为客体及环境的内心体验,表现为好恶之感、美丑之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亲疏之感、信疑之感。

政治情感形成的基础是日积月累的意识和经验的积淀,带有极大的主观成分,主要反映个人或集体的选择偏好。

政治情感有两个心理层面:第一,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即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其政治期望和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产生的暂时性主观体验,分为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愉快、喜悦、满意等)和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如沮丧、痛苦、恐惧、忧愁、愤怒等)两种。

政治情绪带有较多的生理性和原始性,具有波动性大、不甚稳定、不易控制的特点。

第二,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即政治主体在对政治关系的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而稳定的心理体验。

如对领袖和英雄的敬仰之情、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对空洞政治说教的冷漠之情。

政治感情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具有持续、稳定、较有理性、易于自我控制的特点。

3、政治动机即人们为满足政治需要、达到政治目标或特定政治目的采取政治行为的心理动因,表现为政治期望、政治兴趣、政治抱负、政治理想等。

政治动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对阶级而言,政治需要、政治利益是直接的动因,而经济利益、经济需要是根本原因。

对个人来讲,面对同一个政治行为对象,如参加共产党或某项政治参与,其动机可能有差异,这是因为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意识、政治胆识、政治气质,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政治动机有定质、定势作用,而在上述各方面每个人存在着个性上的差异,难以一概而论。

从政治文化结构关系的角度来说,阶级、政党、个人的政治动机的端正或调整,取决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确指导,取决于思想政治路线的正确引导,还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

4、政治态度即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行为客体(政治体系、政治机构、政治事件、政治事务、政治关系)总体上一贯的、局部上随机变量的对待与反映倾向。

政治态度从倾向性上可以概括为三种:支持、反对、不介入。

支持和反对都属于参与型,不介入则属于非参与型。

政治态度的定势,受价值取向、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习俗、政治动机的综合影响和制约。

政治态度不仅和政治心理结构的其他因素相关,而且政治文化结构范围内的各层次因素都与之发生联
系。

可以说,在政治态度上集中了全部政治文化结构的内在作用机制。

从上述基本因素看,政治心理倾向层面有较多直观、感情成分和潜在的隐性的特点,且比较复杂。

它的形成是人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结果,通过政治实践对现实的国家政治生活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也是在一个国家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的产物,有着一种历史的继承性。

它的内容具有阶级属性,社会成员的心理活动必然要受制于一定的阶级意志与利益,同时他们又是在民族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受到传统的民族文的久远影响,所以政治心理倾向中带有民族性的特色。

(二)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经验和政治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政治现象的理性认识,是对政治现象内在因果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抽象和逻辑阐述。

因此政治思想是系统、完整和严密的政治思维成果和意识形态。

政治思想通常有政治理想、政治信仰和政治理论构成。

(三)政治价值
政治价值观念是一定阶级、阶层的社会成员,受阶级的、经济的、政治制度的、文化的、政治实践的、社会生活体验的种种因素决定或影响所形成的对政治生活进行价值判断、决定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政治价值观念向人们提供认识和评价政治体系及其功能,政治活动及其产品与结果,政治群体及参与政治活动的人们的政治行为的量化的指标。

在阶级社会和存在阶级差别的社会中,由于人们的阶级立场、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情感不同,导致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导向也不同。

一般说来,同一阶级的政治文化哺育的所属成员,总体上都存在一种基本一直的政治价值观念,也有少数人,受政治思潮影响,对自己原来遵循的政治价值观念,也会产生怀疑或背离。

政治价值倾向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政治思想观念即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意向,直接反映社会经济运动和生产方式的状况,直接体现社会阶级关系和不同阶级的地位与利益。

社会各阶级都有着自己的一系列基本看法和意向,并通过本阶级的政治思想家们形成理论化系统的政治思想体系,来指导本阶级的政治实践活动。

第二,政治理想信念即对国家政治生活未来发展前景的认定和追求,人们
在对现实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意向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对国家政治生活将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设计和憧憬。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政治理想信念,成为社会各阶级政治活动中一位重要的导向型的精神因素。

第三,政治评价标准即对国家政治生活尤其是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团体和政治领袖等的价值衡量尺度。

这种价值判断表现为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肯定与否定,是与非。

对与错,得与失,有意义与无意义,重要与不重要等。

这些都是价值判断的两极,在两极之间还有一些过渡性的倾向,如好与坏之间还存在较好、次好,较坏、次坏等价值判断。

政治评价可分为对自己和对他人两个方面:对自己为政治价值取向,对他人为政治价值评判。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成员在各种群体中通过各种形式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及其结果评价。

政治评价受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的影响和支配,也受政治心理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政治评价在不同制度下只能是一统治阶级的政治价值观念作为评价社会及其成员行为准则的标准。

三者的关系:政治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是特定政治文化的本质体现。

政治价值观的心理和感知基础是社会政治心理。

其理性认知和逻辑基础是社会政治思想。

四、政治文化的功能
1、塑造和影响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
(如政治理想、信念影响主体的行为方向,政治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约束政治主体的行为方式;政治的情感、期望支配政治主体的选择
2、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变迁
3、影响政治发展的道路和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