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影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深深影响了我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中最
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仁”的概念。

仁者爱人、合群、仁者乐山乐水、仁者同物,传承至今。

这种思想推动着现代中国政府
的关注和关爱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和谐的举措和政策制定,使得我国
政治文化不单纯面向自我,也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

此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还倡导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这一思
想强调的是平衡和中间立场的重要性。

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这种思想
使得我国在面对国际事务中,不会轻易偏狭。

同时,这也能够使得我
们在国内政治斗争中能够更好地保持稳定和协调,使得政治生态更加
健康。

总之,在我国的现代政治发展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让我们的政治文化更有特色和独特的优势,也让我们在国际和国内政
治舞台上更具有个性和优势。

对我国政治文化进行评析

对我国政治文化进行评析

对我国政治文化进行评析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模式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中国民众在不同时代的各种政治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客观政治过程的观念意识,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所包容的各种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政治共识、政治理想、政治作风和政治价值观等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和遵循。

但在实际上,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的政治文化一直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主体,至今仍有着深厚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有“人治”思想“德治”思想、君主本位思想和权力本位思想。

1,“人治”、“德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主流是“人治”和“德治”为主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大力倡导贵族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他们认为政治的好坏主要取决与统治者,这就造就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最高愿望就是盼望出现好皇帝、清官。

而且这种情节在中国民众的心中积淀很深,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只能作为统治的辅助手段而不具备现代法治的原因。

2,君主本位即王权本位思想王权主义的主要内涵是王权至上和王权崇拜,王权主义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系统的核心,决定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质,制约着其他价值构成,并通过多种社会化渠道,对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选择施以强烈的影响。

所谓王权主义,其具体内容有:君主能参天地,是调节人与自然的中枢,君主体现着自然与社会的必然性,把握着必然之理,君主是政治治乱的枢机和决定力量,君主拥有全国一切的最高所有权,君主是认识的最高裁决者。

君主专制在中国源远流长,它的特点集中表现为集权制,国家权力为君主所有,由君主总揽国家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大权,君主对臣下和民众享有生杀予夺得权力,伴随着政治专制体制,必然以言代行、权大于法,君主专制下的权利结构也决定了人们的相互关系,唯上、崇上意识的突出,形成了“官贵民轻”现象,培植了等级森严的官本位制和特权制。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摘要: 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 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 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

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 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 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 具体讲, 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 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 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一)、重民的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

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 无民孰农’的口号。

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 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 ‘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

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 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 让人民休养生息。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上重民的君主, 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 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

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 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 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

2024年浅谈中国政治文化发展

2024年浅谈中国政治文化发展

2024年浅谈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政治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深受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本文将从政治文化的内涵、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的国际交流以及政治文化的未来展望等方面,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进行浅谈。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指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态度、情感、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它涵盖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等多个层面,是政治体系运行的重要基础。

在中国,政治文化不仅包含了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也融入了现代政治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体系。

二、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对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仁爱”、“礼制”等观念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政治观念中。

同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也对政治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些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民本思想等,在现代政治文化中仍有体现,并为现代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三、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中国政治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既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外来政治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政治理念、法治精神等现代政治文化元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四、政治文化与社会稳定政治文化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健康、积极、稳定的政治文化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在中国,通过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价值观念,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文化体系,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中国政治文化与价值观念

 中国政治文化与价值观念

中国政治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国政治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其中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政治文化的形成与演变1.1 传统思想对政治文化的塑造中国政治文化的形成起源于伦理道德观念,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君子养心”,以及墨子的“兼爱”等。

这些哲学思想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为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

1.2 封建制度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对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封建制度中的君主专制思想、等级制度和奉献忠诚观念,影响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并且对后来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1.3 近现代的政治思潮近现代以来,外来政治思潮的传入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注入了新的动力。

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的改革与发展。

二、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2.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融合中国政治文化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并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价值观念。

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而集体主义强调整体的利益和团结,这两种价值观念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形成了较强的矛盾统一关系。

2.2 稳定与和谐的重视中国政治文化中非常重视社会稳定和和谐。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强调“和为贵”的思想,认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最重要的价值追求。

这种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宗教与儒家思想的相互融合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信仰体系。

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国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1 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国的政治文化对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群众路线等。

这些制度和思想反映了中国政治文化中对人民群众的重视,强调各阶层的利益统一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演进的结晶,孕育出了丰富而深厚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传统。

其精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仁爱思想“仁者爱人”,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仁爱思想体现了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倡导人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不断追求和谐共处的理念。

仁爱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孔子,他所强调的仁爱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对社会秩序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礼制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另一个精髓是礼制文化。

礼制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在中国古代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礼制不仅覆盖了个人的行为,也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广泛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第三个精髓是政治思想。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兼具哲学和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和思维方式。

其中,尊王攘夷、仁政爱民、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等都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这些思想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四、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第四个精髓是民族精神。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危机,但中国人民从没有屈服于外侵的压力,而是坚守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这种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保护家族和国家安全方面,也表现在爱国主义、团结合作、和平共处等方面。

总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了丰富深厚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这些精髓都将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国家治理和民族自信提供重要的支撑。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政治社会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政治社会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政治社会[真诚为您服务]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和深入,批判地继续我国传统的文化,剔除其糟粕,合理地吸收其精华,是建立和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是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再熟悉过程中所作的初步探索。

不当之处,望不吝赐教。

文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文化一词从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总的看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解释,把文化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解释,将文化理解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观念的积淀。

本文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讨论文化的。

所谓政治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政治思想、理论、政治价值观念等的总积淀。

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应当是自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直到新中国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政治文化。

但在实际上,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的政治文化一直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主体,至今仍有着深厚的影响.本文所谓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人类总是按照不同的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创造其文化的。

一定的社会结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决定着它的特征。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除了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外,更具有自己的特点。

只有揭示其具体的特点,才能熟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才能熟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那么,中国封建社会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呢?我们认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

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答应“民得买卖土地”。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价值,这些价值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提倡“仁爱”、“礼治”、“中庸”等观念,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来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维护作用。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多干预社会事务,让百姓自由发展。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治理提供了一种灵活、温和的方式。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

法家主张通过明确的法律规范和严格的执行来治理国家,强调权力的集中和统一。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这种民本思想倡导统治者关心民生、保障人民的福祉,强调政治权力应该为人民服务。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思想对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价值观念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价值观念强调道德伦理、社会秩序、法治、民本等方
面,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推动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纪律规矩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纪律规矩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纪律规矩理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纪律规矩理念,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观点:
1. 以民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统治者必须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倾听民意,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2. 仁爱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道强调统治者要有爱心、同情心和慈悲心,尊重和关爱人民,做到仁政爱民。

3. 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强调统治者要遵循礼仪规范,以身作则,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

4. 廉洁奉公: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廉洁奉公,反对贪污腐败,要求统治者要清正廉洁,为人民谋福祉。

5. 忠诚正直: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忠诚正直,要求统治者要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坚持正义,敢于担当。

6. 谦虚谨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要求统治者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谨慎行事,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些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介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古代政治体制与文化传统深受世人关注。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东周时期东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君主制为主,封建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士大夫阶层则在君主统治下担任官职。

同时,东周时期也是诸侯割据的时代,诸侯国与中央政权形成复杂的关系。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国实现了较为集中的统一政权,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央政府设立了一系列官职,并推行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统一了法律和文字。

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皇权虽然仍然重要,但内外两个制度逐渐形成。

内朝以皇帝为中心,负责决策和管理国家大政方针;而外朝则是士大夫阶层的主要活动场所,起到了参与政治、管理地方的作用。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

君主拥有神圣的统治地位,延续了皇权至高的传统,同时设置了各级官员来管理政务,并对士人进行科举选拔,确保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

二、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古代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儒家强调以仁爱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主张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友善待人等。

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并对现代中国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强调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我修炼,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道家思想对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同时也对现代中国的宗教观和哲学思考产生了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政治不仅表现为一种制度模式,而且还表现为一种文化形态。

政治文化是人类社会政治活动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体系。

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要巩固自己的政权、维护本阶级所需要的政治秩序,必须要有体现本阶级意志的政治文化,并使之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研究首先起源于阿尔蒙德,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哲学”一文,首先提出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

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

它的隐含前提是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强制作用。

我们可以将政治文化准确概括为: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和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倾向、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总和。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所构成:(1)政治心理倾向。

它包括人们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对各种政治现象所表现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反应活动。

主要是人脑感应政治现实的一种主观表现,具有不系统、不稳定的特点。

(2)政治价值观念。

它包括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态度、政治道德、政治信念等基本内容。

它是人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体系及其活动所形成的标准,并由此而成为政治活动主体的政治行为的选择标准。

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总是存在一种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念。

(3)政治思想意识。

它由一系列政治主张和政治目的、政治理想所构成。

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和见解,是人们对政治现实的能动性反映。

它在整个政治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哺育了灿烂的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帝国体系。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尊重权威、崇尚仁义、注重德治、重视和谐稳定。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权威的尊重是其精髓之一。

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封建式的政治制度,强调权力的集中和统一。

这种制度使得权威成为社会政治秩序和稳定的基石,被视为社会运转的必要条件。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权威观念包括对君主、家长、长者等统治者和高级官员的尊重,以及对孔子、墨子等伟大思想家的崇敬。

这种尊重权威的传统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崇尚仁义的理念也是其精髓之一。

仁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公正、正义和人道主义。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仁义观念包括对官吏的治理能力和道德品质的要求,以及对民众福祉的关注。

这种崇尚仁义的思想使得中国的政治文化注重人民的利益和民生问题,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注重德治的理念也是其精髓之一。

德治强调以德治国,强调领导者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对政治决策和治理能力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强调领导者要风德兼备,要以身作则,做到诚信、守法、廉洁,以此来树立威信和权威。

这种注重德治的理念使得中国的政治文化更加注重道德伦理和人的品质,认为道德高尚的领导者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视和谐稳定也是其精髓之一。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平衡发展。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强调政治合理性和道德合规性的统一,以及社会稳定和安定的重要性。

这种重视和谐稳定的思想使得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矛盾的调解,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尊重权威、崇尚仁义、注重德治、重视和谐稳定。

这些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政治行为,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政治文化特色。

这些特色既是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的重要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地缘政治思想,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和启示不可忽视。

本文将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的启示。

一、儒家地缘政治思想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家。

儒家提出了“仁爱”、“仁政”、“兼听则明”等思想,其中地缘政治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1. 以仁爱治国。

儒家认为人之本性是善的,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应该以仁爱相待,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这种关系可以推广到国际关系中,通过友好协商、互利共赢等方式,构建稳定的国际秩序。

2.以仁政治天下。

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仁政来治理国内外事务。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儒家强调了君主应该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提倡和平共处、互相尊重。

道家是另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道家强调平衡、自然、不争等思想。

以下是道家地缘政治思想的呈现:1.以平衡治国。

道家认为“天下之事,若能常以己为疚,是谓己恶”。

因为这样会时刻提醒权力者不要滥用权力,不要成为蛮夷,这是一种建立和谐国家关系的方式。

这种思想可以对国际关系做出启示,即途径和平协商,尊重对方权利,避免单方面的强取豪夺。

2.以自然治国。

道家认为自然法则不能被人类所改变,所以君主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

当国家处理外部关系时,也应该顺应自然,尊重国际规则,注重和平、安全和合作。

法家的理念强调统治者要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并强调严谨的制度以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尽管存在差异,但两者都有一些关于地缘政治的共同点:1.强调治理和谐的国内外关系。

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重要的思想几乎都强调了君主如何处理国家关系,强调了和平与谅解、互相尊重等理念。

2.强调制度、规则和秩序。

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强调通过制度、法律、规则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其他一些思想家或思想流派,例如墨家、兵家等,其中也蕴含了地缘政治思想的元素。

高中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高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国家制度、了解政治文化的基础。

而有效的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探讨现实社会与历史事件,更好地评价和分析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本文将就高中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进行探讨。

一、政治文化传承知识点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我国的基础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括我国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

着重强调“德治于心”、“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民为贵”等思想,强调道德与法律的相辅相成,主张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天下大事有所不为,有所为。

重视道德教育,强调仁爱、忠诚、勤俭、孝道等基本道德要素。

同时,还包括尊卑有序、分工合作、治理人心、尊师重道、学以致用等特点。

2.西方现代政治文化西方现代政治文化的特点是重视个人权利、重视自由和平等、追求民主自由、强调权利平等。

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代议制和制衡制度,即行使权力的人受制于法律,社会成员对其选择出来的领袖行使强制性的监督权。

西方现代政治文化寻求团结、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强调法治精神等,其重要思想有个人主义,敬信自由、民主、平等等议题,行之有效的建制是“三权分立”。

3.马克思的政治思想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利发动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生产关系,它决定了政治和文化的形态,显示了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具备别具一格的创造性。

4.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对三个主要的政治问题的回应而产生的,即民族、农民、共产党。

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融合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基因和实践经验。

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主张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翻旧文化革命开创新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要确立作为一个新生的革命国家的民族自信,倡导人民送教下乡,逐步摆脱文盲的局面,认真生产生活,实现大跃进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其政治文化的形成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入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内涵。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政治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观念和道德理念,认为天地与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人类社会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运行,塑造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是政治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被视为一种伦理和道德的实践,政治行为必须以道德价值为根本准则。

尊重权威、忠诚、谦逊、廉洁、执著、忍让等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共同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还包括了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规范被视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孝道、仁爱、诚信、礼仪等传统道德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成为了中国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这些道德规范不仅在政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政治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

这些精髓所蕴含的哲学智慧、生活智慧和伦理智慧,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在当今社会,虽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但也应当注重挖掘其深厚的思想底蕴,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政治制度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这些思想和智慧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仁爱之心“仁”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核心,其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

仁者爱人,通常被理解为慈悲心、恻隐之心、同情心等等,它是一种广泛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共有的本质特征和精神追求。

中国人民将仁爱之心视为处世之道和做人之本,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倡导,正是在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心。

二、和谐与平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和谐”和“平衡”这一理论,认为“和谐”和“平衡”是整个社会组织的基石和生存之道。

和谐即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协调,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得以化解,从而实现各种利益的平衡,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三、尊师重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尊严。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认为学问的传承只能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实现。

师德境界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同时,老师也能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传授人生经验,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精神指引和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尊师重道被视为核心价值观之一。

四、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重视礼仪之道,尤其强调“礼”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秩序、风俗习惯和人际关系都与礼仪密不可分。

实行礼仪的目的是加强社会秩序、升华道德品质,强化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文化认同和尊重。

礼有尊卑、繁简、远近之分,以不同的等级、场合、年龄等来体现不同的礼节,从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是围绕“仁爱之心”、“和谐与平衡”、“尊师重道”和“礼仪之邦”等理念构建起来的。

这些思想和智慧,为中国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传统文化 政治制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 政治制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政治制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简要介绍: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道德准则以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遗产。

其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中国传统医学、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孝道、礼仪、尊重长辈、忠诚、谦逊等价值观念,并注重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君主制、封建制、帝国制、共和制等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

其中,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封建制度以皇帝为中心,通过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

在封建制度下,皇权至上,官员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社会层级分明,农民和平民的地位相对较低。

在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并逐步建立了共和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采取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实行了一党制和计划经济。

近年来,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民主制度建设。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传统文化对政治制度的价值观念、社会秩序、道德准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政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不同,因此在政治理念、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礼仪观念、人性观念和权利观念三个方面,分析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的不同。

一、礼仪观念的差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礼仪观念很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在政治上的重要性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

在周礼中,礼仪制度既是国家制度,也是社会道德准则。

中国的官制也与礼仪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由此可见,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传统礼仪观念强调尊卑有序、礼法规范、仪表端庄等。

这种礼仪观念对中国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西方政治文化中的礼仪观念则和中国大不相同。

在西方,没有像中国那样的严格、规范化的礼仪体系。

在西方的政治中,礼仪并不是很重要。

在国家元首与外国元首会晤的场合,只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遵守礼仪即可。

这体现了西方的实用主义思想,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人性观念主要是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人天生是有道德标准的,是基本善良的,只是因为环境、教育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恶劣的行为。

因此,儒家强调要善教人,以引导人们追求道德和良知。

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人性观念则有所不同。

西方政治哲学家普遍认为,人性本恶。

这种观念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是因为社会和国家对人的行为作出了规范和约束,才能够维持社会秩序,而不是人的本性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这种观念并不强调道德和良知,而更强调规则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在权利观念方面的差异也很大。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权利观念比较淡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视的是从属关系、集体荣誉和共同利益。

这种观念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强调的是集体利益和责任,而不是个人权利和自由。

西方政治文化中个人权利的观念则很浓烈。

在西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绝对的。

已经成为了一个基础性原则,其权利包括:自由、平等、义务、权利、拥有财产、言论自由等。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过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传统的政治价值取向,形成了德治思想、和谐思想、“天下为公”思想、国家统一思想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在传统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思想对传统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政治文化;价值取向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过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传统中国政治系统和政治运作层面的依托。

寻求文化的由来,探究政治文化的根源,不能不追问反映着生存样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育成与演化,以及人类主体精神活动的可能性空间都可以从中找到解释。

中国政治文化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归纳起来,影响着中国政治文化性状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小农自然经济方式,二是宗法族制的社会构造,三是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儒家学说,四是国家制度和权力阶层的支配与匡约。

它们结成互为依存、相互支持的政治生态系统,成为育化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土壤。

按照经典政治文化的分类标准,可以说中国属于依附型政治文化,积淀于国民心理层面的政治价值意识与行为习惯取向所展示的政治文化特征主要是: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权力崇拜的政治文化;以及均平取向的政治文化。

作为一种主观理性存在,家长制体现的是在政治生活的序列中,人们自上而下拥有绝对权力而无相应的义务;由下而上只有绝对的义务而无相应的权利。

与家长制相映随形的,是中国特有的礼制秩序或伦理角色定位系统。

五伦三纲既是一种礼制秩序,又是一种角色规范,从而固化了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

由于政治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所以家长的全能地位就必然造就出权威主义人格。

权力崇拜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其存在前提是政治的泛化,即是说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的一体化。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政治理念、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国家制度、权力分配、人民参与等方面。

一、国家制度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在国家制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制度,强调君主至上,以天命说为依托,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多为共和制度,以选举产生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权力相对分散,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二、权力分配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在权力分配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重视权力集中,一言堂式的决策模式普遍存在。

而在西方国家,政治权力相对分散,采取议会制度,政府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制约。

三、人民参与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在人民参与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注重民众对政治的敬畏和服从,强调“天命”和“君权”,人民参与的方式相对有限。

而在西方国家,政治参与权被视为公民的权利,公民可以通过选举、示威抗议等方式来参与政治。

四、行政管理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着重行政命令的执行和事务管理,注重官员的廉洁和忠诚。

而西方国家注重行政决策的透明和参与性,重视行政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五、价值观念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在价值观念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忠诚、孝道、仁义等价值观念,重视传统道德伦理。

而西方国家重视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强调人权、法治等基本原则。

总结来看,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在国家制度、权力分配、人民参与、行政管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为政治改革和治理提供借鉴和思考。

中西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互学互鉴的可能性,通过相互交流和借鉴,可以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人治论占主导地位,倡导“天赋王权”,法律地位卑下,成为权力的附属品和权势的工具;人性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殊途同归,以道德与政治的互渗为手段,为权力绝对化提供了理论支撑;权力泛化为整个社会体系的主导运行规则,权力是谋取个体利益和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衡量个体地位和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中央高度集权和泛政治化是全能政府模式下国家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全面控制社会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关键词】政治文化;人治;性善论;权力本位;全能政府。

【作者简介】伍俊斌,哲学博士,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广东行政学院政治学 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 政治学原理、政治发展与政治变革、中国政治和公民社会研究。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位卑下和工具性质,法律只是权力的婢女,它仅是权力运行所依凭的工具,法律的废立仅在君主的一念之间。

且法律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刑法领域。

这意味着,用暴力维持社会秩序和政府生存是法律的首要任务。

权力的绝对化和法律的卑微必然导致权力崇拜和官本位情结。

当法律不能承载个体对自身基本权益的追求,不能承载自由、民主、公平和正义等崇高价值时,“法律的统治”自然无从谈起。

个体的正当诉求不能通过合法渠道得到解决,转而求助权力的直接干预会变得快捷而有效。

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此之重要,以至于获得权力成为荣耀的事业,接近权力便有利可图。

其结果不可避免的是法律权威的荡然无存和对权力的崇拜与迷信,当受压迫者的利益诉求长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有效表达时,他们通常运用暴力手段进行反抗[8]。

人治是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社会不公的主要根源,也是历代王朝更迭、人亡政息的重要原因。

二、性善论“人性”是人对世界和自身追问中的一个始源性和本然性问题。

“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任何科学不论似乎与人类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9]。

在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问题的探索由来已久,异彩纷呈。

有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还有董仲舒的“性三品论”和老子的人性自然论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而对中国政治传统影响最大的是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代表的儒家人性论。

特别是汉代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孟子的“性善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和政府建构的理论基石。

孟子以良心说性善,性善既是言人性的起点又是论政治的根据,还是向人的尊严复归的据点。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10]。

在孟子看来,人性之善就如水往下流一样是确证无疑的。

他进而发挥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11]。

孟子以善性四端内置于人心为伦理规范的原初型态,以对物性和人性的特质界分为性善论提供强有力的方法论支撑,以对生命的内在同情和敬畏,证得人性本善。

孟子的性善论如果单纯是对善的信念和推崇,那么基于其上的政治架构就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但它是与对人的现实理解内在勾连的,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

孟子以良心打通了人之为人和人之为政的领域划分,确认了一般人性与政治中人性的一致性。

人之善性“本是一种良知之智,良能之具,为人扩而充之,可成为大丈夫;为君扩而充之,可成就仁政”[12]。

孟子将人的善性直接扎根于人性与政治之中,将伦理与政治合二为一。

由此,人性之善便成为关乎个体自我与政治生活的决定性要素。

在孟子这里,对伦理政治内蕴效用的信心达到了极致(“仁者无敌”)。

荀子从性恶维度求解人性,拒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13]。

荀子认为,仁义礼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善端,它们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孟子所说的善性是“伪”。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4]。

荀子没有把道德的起源归于性善论者的良知、良能,也没有从神启中引申出道德,而是明确提出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自身的需要,这是其深刻之处。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最终还是把道德的起源引入歧途,认为它源于“圣王”。

“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情性而正之,以拢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15]。

道德就是对人之恶性的约束与矫正。

从表象看,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与孟子迥然相异。

但深究之,荀子论证的起点、取向、主要根据、最终的落脚点,却仍就是一个善字。

圣人以化性起伪为目标,而为的正是善。

善是圣人圣君的天赋职责,是先知先觉者追寻的唯一对象,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目的之所在。

因此,荀子的性恶说得出了与孟子从性善出发所得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相同的结论——“涂之人可以为禹”。

二者殊途而同归,凸显了二人论说的实质趋同性。

从本质上说,孟子与荀子并不在同一层次言人性,前者关注人的特质,后者以人的本能立论。

荀子对孟子的批评,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为了立论的方便,并不构成对孟子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结论的颠覆。

荀子对孟子的批评,对人性善恶的界分,并不构成对人之为人的特质在于善的全面否定,倒是更加强化了人之为人在于善的理念,适成孟子理念的有效补充。

所以两者的分歧不具实质性。

不是目的差异,而是手段区别;不是取向不同,而是方式多样;不是同室操戈,而是适成互补[16]。

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性假设进行学理分析,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那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者,其“性恶”的主体到底是谁?是所有的人,还是一部分人?[17]荀子言性恶,指向的是被统治者、是民众,而统治者的人性被排除在怀疑和拷问之外的,因为君主、圣人是能化性起伪、生礼义制法度的。

依此路径,荀子的“恶性论”得出了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结论。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异曲同工,它未能唤起民众对统治者的警惕和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却赋予君主、圣人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他实际上为政治国家成为不受制约的“利维坦”提供了人性论证明。

尽管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代表的儒家人性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固有文化的主流是一种乐感文化,总体上体现出至善论倾向(包括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者)。

在孟子这里,圣王之善还是一种“应当”,经宋明理学家的论证,圣王之善就由“应当”一变而为“是”了,实现了从价值判断到事实判断的飞跃。

奉天承运的君主积美德于一身,是至善的化身,体现着上天的意志,圣王可“德治天下”。

因此,对至善的君主的防范就成为多余,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也毫无必要。

至善的统治者支配着公共权力,君主的德性是第一位的,德性的善是保证权力不被滥用和天下太平的充要条件,统治者不必受到法律的规范和制约。

林语堂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制定一部宪法的前提是认为我们的统治者可能是一些无赖、骗子或窃贼。

他们可能滥用职权,侵犯我们的‘权利’……而中国人有关政府的观念却恰好与此相反。

我们认为官员是‘父母官’,他们施行的是‘仁政’。

他们会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们的利益那样照看人们的利益,我们放手让他们去处理一切事务,给予他们绝对的信任。

”[18]倡导君主成为至善的圣人值得肯定,但对政治权力和权力拥有者的内在缺陷视而不见,从而为政治权力走向专制独裁提供了人性基础。

当把价值目标当作既定事实,并以此为逻辑基石建构治理模式和社会秩序,其缺陷和危险是不证自明的。

儒家人性论,以道德与政治的互渗为手段,将道德伦常推崇为政治行为的最高准则,既为政治上“王权至上”的权力绝对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道德政治化奠定了基础。

道德是个体存在的终极性依据,是人性的评判尺度和直接体现。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不管王朝政权如何更迭,“三纲五常”作为调节社会关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都始终被提升到人性和天理的高度,构成普遍适用于所有领域的普遍价值规范和最高行为准则。

基于性善的前提假定,社会治理应致力于道德教化,其理想模式是内圣外王的统治者施“仁政”,实行“德治”[19]。

人皆有善端,并有向善的无限潜能,内省和践仁是人性至善的修炼途径,通过诚心正意,修齐治平的正确途径,个体和社会就能求仁得仁。

儒家力倡德治。

孔子阐释了德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功效:“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0]孟子把德治提升至王道仁政的层次:“以德行仁者王”,“辅世长民莫如德。

”[21]荀子把德治提升为政治治理的基本规则:治理国家应“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22] 。

从强调统治者的自律角度,德治有其积极意义。

但把德治作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种道德的狂妄,是一种对统治者自身理性力量的狂妄。

它的逻辑起点是对民众道德品质和认知能力的极度低估,它把整个国家的命运维系于圣主明君的道德修养和理性自律。

它为披着德治外衣的人治,为君主专制和极权政治打开了方便之门。

正如林毓生所言:深受儒家影响的中国政治哲学,要求政治上的领袖人物大圣大贤,由“内圣”而“外王”,并且相信道德力量本身具有“奇理斯玛”的功能,只要居高位者能成圣成贤,百姓自然景从,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政治问题就是道德问题。

在政治领袖美好的道德感召之下,所有社会成员都能自然产生美好的道德意图,良好的政治秩序自然形成[23]。

当道德政治化,统治者就可用目的之善证明手段之善。

任何达至所谓崇高道德目标的手段都成为应当。

在道德理想国面前,暴力与血腥、思想的奴役与摧残都会变得合理。

结果在现实中,人们所期盼的圣主明君通常会蜕变为独裁暴君,建立一个人间天堂的美梦,使得人间更像一个人类为其自身准备的地狱。

基于性善论的道德改造通常把个人与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家庭与国家联为一体,把经济、政治、文化高度一体化,使个体丧失自主性和独立性,必须依附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网络才能生存和发展。

这也许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但它带来的是一种停滞的、封闭的秩序[24]。

三、权力本位在汉语中,“权力”是由“权”和“力”组成的复合词。

“权”最初意指测量物体重量的器具,即“锤谓之权”。

在春秋战国时期,“权”与政治联系起来,喻指“权势”“权柄”“权贵”等政治经济方面的优势力量,且此力量能对他人其制约作用。

“权”字经过引申,具有了新的含义和词性,经常被作为动词,有衡量、揣度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