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 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礼治秩序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礼治秩序与泛道德化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 嗣也。(《左传》)
孔子主张对民“齐之以礼”,打破 “礼不下庶人”的界限,提出“克己 复礼”。
孟子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 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 “五伦”。
汉儒:“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 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曲 礼》)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音绌),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 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 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 “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 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 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 陇也。”宣默然不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2.乡土情结
或曰乡土意识,是指人们对于 自己家族及本人出生地与生活 的家乡故土怀有的一种特殊的 心理、特殊的观念、特殊的感 情,具体表现在对乡土乡音乡 俗和乡民以及文化传统特别骄 傲自豪。
2.乡土情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文献典籍——《易经·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 (笃厚)乎仁,故能爱。”《白虎通· 社稷》:“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民两金”,“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 人是故乡亲”,“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千里做官只为钱。” “升官发 财”。
政治文化特点
政治文化规定或影响着社会公民的政治意识,制约着公民的政治行为,同时也约束着其它文化的倾向。
政治文化对社会的政治发展起着或是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政治文化是政治主体关于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的某种情感表达及价值判断.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结构性、模式性等特征;它在维系及保障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引导社会成员的政治实践及促进政治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属于下面基本要素)
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道德和政治心理
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政治文化的阶级性,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
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
2、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系统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摘要: 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 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 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
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 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 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 具体讲, 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 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 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一)、重民的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
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 无民孰农’的口号。
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 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 ‘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
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 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 让人民休养生息。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上重民的君主, 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 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
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 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 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① 政治文化是与一个民族、国家、集团政治行为有关的情感、价值观、心理、习惯和精神,是介于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思想理论之间的东西。
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政治文化受到该民族或国家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文化素养的局限。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文化还要受到阶级或阶层利益的制约。
也就是说,政治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中逐步积淀起来的社会政治心理、习惯、精神、情感、价值观的总和。
政治文化与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会有某些边缘性的交叉和重合,但政治文化不包含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全部。
政治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它会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政治发展长久地发生作用。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应该是指自周秦至清朝末期三千多年所形成的政治文化,其主体应当是封建时代的政治文化。
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界定出入很大,歧义横生。
朱日耀等同志认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与社会政治心理构成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三个层次中,社会政治思想占据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制高点。
政治思想是人的政治行为和社会政治心理的升华,因此,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部分保留在社会政治思想中。
”②言外之意,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这种认识在中国政治学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990年3月,吉林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套《中国政治文化丛书》,主要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
汤一介教授在该丛书的《总序》中指出:“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实是中国的一套政治哲学,而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
如何认识‘内圣外王之道’就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课题。
”而撰写这套丛书的作者的认识又有所不同。
写作《圣王理想的幻灭——伦理观念与中国政治》的朱汉民同志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是“内圣外王之道”,而主体要素是“儒、法、道”,儒法互补成为“外王之道”,儒、道互补成为“内圣之道”。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
中国传统政 治文化 形成的经济 、 社会和文化基础 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和宗法 制的社会结构 , 以及 以儒 家文化为 主体 的政治 意识 形态 。在此基 础上 形成 的 中国传统政治文 化具有 专制 性 、 附性 、 依 宗法性 和人 治性 的特征 。
( ) 一 执政理念 的专制 性
中国传统政 治文化 的专制 性 是 以土 地私 有 的小 农经济为 基础 的。中 国奴 隶社 会 实行 土 地 国有 , 即 “ 溥天之 下 , 莫非 王土 。率 土之 滨 , 非王 臣” 莫 。春秋 以后 , 土地 私有 制确 立 , 并形 成 了一 家一 户 、 男耕 女 织、 自给 自足 的小农 经济 , 小农 经 济 的分 散性 和封 闭 性正是专 制主 义政 治 文化 生 存 和延续 的肥 沃 土壤 。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5期
2 年 9 月 06 0
南都学坛 ( 人文社会科 学学报 )
Acd mi F r m o n u(o m a o e H ma ie n o il c n e) a e c ou f Na d J u 1 ft u nt sad S ca S i cs h i e
要别人来 代表他 们 。他们 的代 表 一定要 同时是他 们
的主宰 , 是高高站 在他们 上 面 的权 威 , 是不 受 限制 的
政府权力 。这种权力保护他们 不受其它 阶级 的侵犯 , 并从上 面赐 给他们 雨水 和阳光 。所 以, 根到底 , 归 小 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 政权支配 社会 。 l(7 于是 , ” J' ’ 1 6
中图分类号 : 09 D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62 (06 0 0 1 —0 1 2— 3020 )5— 19 5 0 因为这种生产方式不 是使 农 民“ 相交 往 , 互 而是使 他 们互相隔离” J [( 阳 。“ 他们不能 自己代 表 自己 , 一定
政治文化的知识点总结
政治文化的知识点总结政治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政治行为的方式和制度、政治观念和信仰、政治组织和领导人物、政治活动和习俗等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的总和,是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政治传统和价值观念。
1.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是政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是政治活动和制度发展的基础、民主政治成功运行的基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文化源自政治和文化两个领域,它是政治和文化相互作用、互相渗透后形成的一个复合概念。
政治文化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政治文化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国家政治的实践和制度的建设。
政治文化在国家范围内对政治生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是政治文化是与特定历史条件、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其他文化要素相结合,具有一定历史性、地域性和群体性。
2.政治文化的要素政治文化具有三个基本要素:政治观念、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
政治观念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政治认识、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
政治观念是人们对政治世界认识和判断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是个人或集体对政治事物的思想内容和认识水平。
政治价值观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对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制度和社会进步的理想以及对统一团结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等。
政治价值观是社会各阶层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评价标准,是人们对政治目标和政治手段的选择和取舍。
政治行为是政治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指个体或集体在政治领域内所展开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活动,包括政治参与、政治决策和政治管理等。
3.政治文化的特点政治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历史性。
政治文化是由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群体所形成的,它反映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实践。
(2)地域性。
政治文化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环境和民族传统之中的,它具有一定地域的特色和独特的地方色彩。
(3)群体性。
政治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群体所共同遵循和传承的,它具有一定的社会群体性和民族性。
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1] ——家族势力与国家势力的博弈与合流内容提要:我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
自秦始皇统一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两千多年里,“大一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
在“大一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是否巩固的基础。
同时,乡村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为了维系王权,封建国家采取“官民共治”的形式,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从而实现“摄取乡村资源”和“降低治理成本”的统一。
而“官民共治理”的“乡里制度”是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即以血缘为前提的有限自治。
本文追溯了乡里制度和官民共治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乡村政治文化特点的内涵。
关键词:古代乡村乡里制度官民共治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本文发表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发表时编辑部有改动。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
)我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乡村社会是国家旺盛生命力的来源,它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1]认为,中国大城市的数量远没有西方多,许多城市与县府相当于设置了围墙和衙门的大乡村。
乡村社会的重要性,使乡村治理成了封建王权统治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秦始皇统一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两千多年里,统治阶级在乡村一直坚持“官民共治”的传统。
在“官民共治”的模式下,王权和族权的相互博弈与合流决定了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面貌。
一、古代乡村治理目标:摄取乡村资源和降低治理成本自秦朝以后,中国历史分分合合,但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大一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
在“大一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是否巩固的基础。
同时,庞大的国家机器的运转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而农耕社会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是乡村。
为了维系王权的延续,国家必须保持“行政力量”深入到乡村,维护乡村稳定,汲取乡村资源。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政治社会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政治社会[真诚为您服务]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和深入,批判地继续我国传统的文化,剔除其糟粕,合理地吸收其精华,是建立和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是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再熟悉过程中所作的初步探索。
不当之处,望不吝赐教。
文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文化一词从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总的看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解释,把文化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解释,将文化理解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观念的积淀。
本文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讨论文化的。
所谓政治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政治思想、理论、政治价值观念等的总积淀。
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应当是自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直到新中国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政治文化。
但在实际上,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的政治文化一直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主体,至今仍有着深厚的影响.本文所谓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人类总是按照不同的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创造其文化的。
一定的社会结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决定着它的特征。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除了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外,更具有自己的特点。
只有揭示其具体的特点,才能熟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才能熟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那么,中国封建社会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呢?我们认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
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答应“民得买卖土地”。
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二)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这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本质上是以维护王权为核心的文化。
这种文化已深深存在于人们的心理的、知识的、生活的结构中,并通过政治社会过程的以延续。
同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的产物,有其不同于其他民族、国家或地区政治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虽然经历封建王朝的多次更迭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但是两千多年来仍一直保持着、并持续稳定地发挥着作用。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有“人治”“思想”、“德治”思想、君主本位思想和权力本位思想。
1.“人治”、“德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主流是“人治”和“德治”为主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大力倡导贵族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他们认为政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统治者。
这就造就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最高愿望就是盼望出现好皇帝、清官,而且这种情结在中国民众的心中积淀很深。
它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法治”只能作为统治的辅助手段而不具备现代法治的原因。
“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庄子.天下篇》所祈求的理想的“治世”便是“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更主张“圣人最宜于帝王”,即使无缘做帝王,也可比于王侯。
从大的方面说,“内圣外王”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治人者”,特别是天子、王、侯的要求,要达到“圣人”的文章学问和道德修养;二是要依靠这样的“圣人”来“治世”以达到理想社会的境界。
孔子认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他把贤人看得比良法更重要,就有所谓的“以德为教”,“明人伦之教”。
在礼法德邢的关系上,强调“礼外无法,法在礼中”,“德力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强调礼为本、为体、为主,法为末、为用、为辅。
2.王权本位王权主义的主要内涵是王权至上和王权崇拜。
王权主义作为传统政治价值系统的核心,决定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质,制约着其他价值构成,并通过多种社会化渠道,对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选择施以强烈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 关键词] 政 治文化
政治亚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文章编号] 1 6 7 1 —2 8 0 3 ( 2 O 1 4 ) O 2 一O O 6 O 一0 4
[ 中图分类号3 D O ~0 5
[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我 国国 内主要存 在 三种政 治 文化 。居 于 主导 地位 的是 中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政 治 文化 , 是 正 在 努 力构建 中的 一种 年 轻 政 治 文 化 , 代 表 着 我 国
两 种政 治文 化 由于在 时代 背景 、 经济 基础 、 阶级基 础、 社 会结构 和 目标宗 旨等方 面存在 的巨大差 异 ,
形 成 了各 自诸 多不 同 的特 征 , 其 中许 多 方 面具 有
比照 意义 , 具 体 包括 :
第一 , 中国传 统政 治文化 属 于伦 常文化 , 西方
一
、
两种 政治 文化 的 内涵和 特征
中国传统 政治 文化 是 以封建 小农 经济 为经 济 基础 , 以宗 法 关系 和血缘 关 系为社 会基 础 , 以维 护 封建 君 主专制 为 核 心 目的 , 以儒 家思 想 为主 要 载 体 的政治 文化 。 [ 1 西 方政 治 文化 特 指 西 方 近 代 资 本 主义政 治 文化 , 它 是 以资 本 主 义生 产 方 式 为 经
推理 以追 求完 整 的理 论 体 系 , 因此具 有浓 厚 的思
辨性 和学 理性 , 体现 了“ 求 真” 的价值 取 向 。 第二 , 中国重治 国之 道 , 西方 重制度 模 式。 中
国传 统政 治文 化注 重 治 国 之道 , 主张 以“ 王道 ” 治 天 下 。因此历 代统 治阶 级都积 极探 求和 总结治 理 国家 的方法 。 中国传 统政 治文 化秉 承经 世致用 的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探析
权威 主义与 封建家 长制 的结合 .使从 天上 而来 的权
作 者简 介 : 春 辉 (9 6 ) 男 , 东 河源 人 , 叶 18 一 , 广 华南 师范 大 学政 治 与行 政 学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究方 向 为 中国 民 主政 治理 论 。 研
中国属 于权威 型文化 国家 。 自政治发 端 以来 . 权
威 就 构 成 了政 治 和社 会 生 活 的一 切 [。 代 的统 治 引古
阶级认 为 :他们 的权 威是 上天 赋予 的 .是与 生俱来
的 , 不受 限 制 的。 建 的统治 者 这种 超 现 实 的 、 是 封 不 受干预 的权力 可 以延 伸到社 会生 活 的一切方 面和任 何 角 落 , 以控制一 切人 的一切财 产 和生命 . 可 于是有 “ 天之下 , 非王 土 : 普 莫 率土 之滨 , 莫非 王 臣” 说 。 之 这 种 绝 对 的权威 观念 为人 们 所 接 受 并 深 入 人们 的意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探析
叶春 辉
( 南师 范 大 学 政 治与 行 政 学 院 ,广州 5 0 3 ) 华 1 6 1
摘 要 : 国 的传 统 政 治 文 化 具 有 顽 强 的 抗 变 性。 文 分 析 了 中 国传 统 政 治 文 化 的特 点 , 示 了传 统 政 治文 化对 中 本 揭 中 国 民主 政 治 的建 设 的 现 实 影响 和 现 代 走 向 。
识, 形成 中 国传 统政 治文化 中 的权 威 主义 。
式 的 全 面引人 , 实上 中国文 化是 保持 中国统 合 的 事
重要 因素 ”[ 2 ]
一
、
中国传统政 治文化 的特点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探究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探究
陈 志华 、
(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 院 上海
2 12 ) 0 6 0
【 摘要】 治文化是从一 定思想文化环境和 经济社会制度 中生 长 出来的 ,经过 长期社会 化过 程 而相 政 对稳 定地 积淀于人 们心理层 面上 的政 治态度 和政 治价 值取 向 。本文从 国家和 民众 两个层 面,通 过结合 传统 中国的社会 、经济 、政 治 以及思 想文化 ,系统地 分析 中国传统政 治文化 的特征 ,对 中国今后 的政 治文明建 设具有一 定的借 鉴意 义。 【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 治文化 专制主 义 宗法 人 治 中庸之道 平 均主 义 【 中图分类号】 0 2 [ D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 0- 3 9 (0 0 2 0 8 2 9 5 4 2 1 )0 —0 5 —0 0
阿尔 蒙德提 出的 “ 治文 化 ”这 一概 念越 来越 多地 受 政 到人们 的关注 。的确,政治文化作为积淀 于人 们心理层 面的 政治态度和政 治价值倾 向性,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 定性 的特征 ,对一个 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具有关键性 的意 义 。中国有五千 多年 的历史,在 这些历史 中,无论是来 自自 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的因素,都会引发一些思想文化和社会 经济制度 的产 生,而这 些思想文化和社会经济制度又不 可避 免地渗透到政治生活 中去 。漫长 的历史也注定 了中国传统政 治文化在 中国人心理上 必定 是极 其稳固,并且具有很高 的认 同度的。对 中国传统政 治文 化的探究,有助于发现 中国政 治 制度改造的着 眼点,是建设政治文 明的一大课题 。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其政治文化的形成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入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内涵。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政治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观念和道德理念,认为天地与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人类社会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运行,塑造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是政治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被视为一种伦理和道德的实践,政治行为必须以道德价值为根本准则。
尊重权威、忠诚、谦逊、廉洁、执著、忍让等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共同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还包括了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规范被视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孝道、仁爱、诚信、礼仪等传统道德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成为了中国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这些道德规范不仅在政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政治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
这些精髓所蕴含的哲学智慧、生活智慧和伦理智慧,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在当今社会,虽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但也应当注重挖掘其深厚的思想底蕴,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
它包含了许多精髓和价值观念,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和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内涵和特点,以期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和谐,倡导“仁者爱人”、“父慈子孝”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君子以仁为本,臣子以孝为本,体现了社会和谐与家庭伦理的特点。
在政治上,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主张君臣父子之间要相互尊重和忠诚,主张君主以仁为本,以德治国,以礼行事,强调人伦之道和仁政道德。
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二、思想家对政治文化的贡献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仁政”的理念,主张以德治国,推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强调“君子之道,立克立德”。
这些思想家们的思想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道家、法家等思想也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主张政治宽容和自由,法家思想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和制度的约束。
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在当今仍有重要意义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对于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仁政”、“以德治国”的理念,推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强调政治的仁爱之道和和谐之道。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道家的政治观念,主张政治宽容和自由,重视道德和精神的提升。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姓名:石*学号:*********班级:13 政治班政治文化是伴随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而来的。
这个概念首先出现于阿尔蒙德于1956年8月在美国《政治学杂志》发表的“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
后逐渐被众多学者接受。
虽然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理解略有差异,但一般都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及其过程所大体持有的政治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意识指向,也可以完整地表述为,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过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至今仍然在政治生活中活着的东西,是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中国政治系统和政治运作层面的依托。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轫于两周,制度化于秦代,定型于两汉,承袭发展于隋、唐、宋、元、明、清各代,流行数千年经久不衰,始终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主流地位,成为传统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牢固的精神支柱与深层的文化土壤,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仍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不衰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它又有哪些特点致使它长期存在与发展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首要特点就是人治。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人治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自孔子的国家兴衰取决于有无圣主明君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再到今天的中国梦无处不体现着人治思想。
孔子认为“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孟子同样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荀子在《荀子·君道》中更开宗明义指出“有治人,无治法”,即只有自觉致治的人,没有自动致治的法。
身为儒家三大代表性人物尚如此认为更何况其他人,我们应该知道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传统文化特点(传统文化特点政治必修三)
传统文化特点(传统文化特点政治必修三)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特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特点政治必修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2、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3、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有什么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举例:1、时节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
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3、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楚辞》、;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时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4、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千层底等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其显著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
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第六讲 中国传统文化之经济基础和政治特征
(6、中股)大道而精言之,则与性命相孚。
以不贪为富,以不蓄为宝,清心寡欲,既以 清生财之原而由是,措之则正,施之则行, 百官万民,群拱手以观圣天子之发育。道之 所为,无欲而通也。大道而广言之,则与天 地相参。裁成其有余,辅相其不足,仰观俯 察,既以博生财之途而自是,天不爱富,地 不爱宝,人官物曲,咸奋发以赴圣天子之精 神。道之所为,大亨而正也。
堺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一书 中认为,宋代即出现了“近世化思 想”
十世纪到十一世 纪后半叶北宋鼎 盛时期,是近代 型高速经济增长 与合理精神充溢 的“东洋文艺复 兴”,甚至是超 越它的“亚近代”
清明上河图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1、稳定、战乱循环交替; 2、人口、生产比例失调; 3、农耕、游牧长期对垒; 4、上层建筑,重农抑商
凿壁偷光的匡衡
山中宰相: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三)、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西方封建社会--领主庄园制; 中国则商品经 济很早就发达;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封建社会 内的商品经济的 发展,已经孕育 着资本主义的萌 芽,如果没有外 国资本主义的影 响,中国也将缓 慢地发展到资本 主义社会。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宋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远 远超过汉朝、唐朝,北宋人口达到1亿!! 但是两宋军事力量都很薄弱,分别亡于女 真族的金朝和蒙古族的元朝。 日本学者琾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一 书中指出,宋代中国即出现了近世化思 想,也就是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前夜,可 惜进程被打断。
[日]堺屋太一《知识价值革命》
取得举人这一“职称”后,方可参加会试。 会试的地点在京城。全国各地的举人赴京会 试,会试的目的在于向朝廷进贡人才参加殿 试,故合格者称为贡士(区别于贡生),贡 士的第一名称为会元。 每次“录取”名额通常是300名,各省名额 以到京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 定。会试揭榜以后,得中贡士者须于下个月 应殿试。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过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传统的政治价值取向,形成了德治思想、和谐思想、“天下为公”思想、国家统一思想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在传统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思想对传统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政治文化;价值取向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过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传统中国政治系统和政治运作层面的依托。
寻求文化的由来,探究政治文化的根源,不能不追问反映着生存样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育成与演化,以及人类主体精神活动的可能性空间都可以从中找到解释。
中国政治文化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归纳起来,影响着中国政治文化性状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小农自然经济方式,二是宗法族制的社会构造,三是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儒家学说,四是国家制度和权力阶层的支配与匡约。
它们结成互为依存、相互支持的政治生态系统,成为育化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土壤。
按照经典政治文化的分类标准,可以说中国属于依附型政治文化,积淀于国民心理层面的政治价值意识与行为习惯取向所展示的政治文化特征主要是: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权力崇拜的政治文化;以及均平取向的政治文化。
作为一种主观理性存在,家长制体现的是在政治生活的序列中,人们自上而下拥有绝对权力而无相应的义务;由下而上只有绝对的义务而无相应的权利。
与家长制相映随形的,是中国特有的礼制秩序或伦理角色定位系统。
五伦三纲既是一种礼制秩序,又是一种角色规范,从而固化了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
由于政治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所以家长的全能地位就必然造就出权威主义人格。
权力崇拜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其存在前提是政治的泛化,即是说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的一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2新视野69政治文化对一个政治系统的合法性的获得、对政局的稳定、对现实中政治角色的活动和行为都有重大影响;政治文化还对政治变革和变迁产生巨大的影响。
历史地说,政治文化有两种形式:现实政治文化和传统政治文化。
本文主要着眼于考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一、权威主义和等级制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权威本身应该是一个中性词,权威本身无所谓好坏,在一个存在着社会分工和分层的社会,缺乏权威是不可想象的,取消权威也是不现实的,这一点恩格斯在他的《论权威》里表述得很明确。
权威能够给社会带来组织和秩序、制度和结构。
对于行政学来说,区分权威和权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政治学来说,权威和权力是一回事。
对于一定的权威来说,关键的是要解决权威的合法性问题,即权威的来源问题。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宣称国家的权威来源于人民大众(这里暂不对他们的区别进行分析);封建统治者则号称自己的权威来源于“神”或天。
因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宣称的权威至少在一点上是相似的,那就是承认国家的权威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是要受现实存在的物质力量(人民群众)限制的。
而封建统治阶级宣称的权威却是超验的、无限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因为“神”或天的力量是人怎样都不能达到的。
封建的统治者这种超现实的、不受干预的权力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任何角落,可以控制一切人的一切财产和生命,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就是绝对的权威,这种绝对的权威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并深入人们的意识,就成了权威主义。
在中国,权威主义和等级思想根深蒂固,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土壤。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被束缚在以家庭为单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之上。
男性家长制的确立为封建的权威主义奠定了现实的基础,这样,从天上而来的权威和从地下生长的权威走到了一起,一方面超验地、另一方面经验地论证了权威主义的合法性。
而儒家的伦理学说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儒家从血亲伦理关系出发,推演出由近及疏、由上及下、由尊及卑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准则,并用一套颇为奇特的比附手法把家庭血亲关系移植到本来属于政治范畴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上,使赤裸裸的政治利害关系罩上了伦理的面纱。
这一方面减小了绝对权威主义贯彻中的阻力,另一方面使整个政治生活宗法化。
整个中国就是一个诺大的家庭,一个个家庭就是一个个小型的中国。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实际上表述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关系,那就是绝对的支配和绝对的服从。
整个中国从上到下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支配和服从、主导和依附的等级链条。
现实中从皇帝以下的所有中国人都有双重的身份和责任——支配和服从、主导和依附。
长期的主从关系的固化导致了中国人的权威主义的人格特征,这一点恰恰对应了弗罗姆所揭示的权威主义人格的两面性。
人的两面性如何表现出来完全以他所处的权力等次为转移,面对等次较自己为低的权力时,他就表现出一种宰制一切的欲望,要求别人对他的绝对服从:“服从意味着承认权威具有超越于人的权力和智慧,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施加命令、给予奖惩。
权威要求服从,这不仅要使他人惧怕他的权力,而且要使人格外相信他在道德上的优越性和权力。
对权威的尊重伴随着对此不可有所怀疑的禁忌。
”[1]而面对较自己为高的权力时,他就像被抽去了脊椎一样,表现得诚惶诚恐、无所适从,奴性十足,甚至感到自己背负了一种罪恶的意识:“有罪感不仅来源于人对非理性之权威的依附性,而且来源于这样一种情感,即人的责任是取悦于权威,而有罪感则反过来增加了这种依附性。
”[2]权威主义和等级制造成了传统中国的权威主义人格,形成了特殊的权力崇拜心理和人身依附意识。
专制权力和宗法伦理的紧密结合,导致中国政治的畸形发展。
本来政治的核心就是权力,政治的运作表现为权力的行使,这是正常的现象。
但是,在传统中国,公共权力的表现和实质就是专制权力。
专制权力的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受约束,是绝对的、无限的、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
在专制权力下,政治的一切别的方面都被弱化了,政治的管理功能和本来应有的积极意义完全消失了,政治只表现为权力的攫取和丧失、巩固和转移。
而在传统中国,专制权力的最高形式是皇权,一切社会存在着的政治权力都是从皇权中产生,从皇权中派生而来的。
因而,传统中国的权力崇拜首先表现为对皇权的崇拜。
但是,皇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其抽象性是指它的高不可攀和不可企及,是指它具有一套形而上的理论为它提供合法性的依据。
皇权又是具体的,具体到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感到它是一个强大的存在。
它的具体化是通过传统中国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形式、宗法伦理的规范性教化,以及从上到下的一整套国家行政机器来实现的。
所以,皇权形似高不可攀,实则无所不在。
因此,在传统中国,人们不仅仅崇拜皇权,而且崇拜一切权力。
与权力崇拜相联系的是依附心理。
封建国家对政治资源实行的是绝对垄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文/戴长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04;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2)02-0069-032002.2新视野70断,财富、名望、地位、身份所有这些价值物都要通过封建国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进行分配。
因而丧失了靠近权力中心的能力、信息和通道,就意味着丧失了社会竞争力。
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获取靠近权力或权威的资格。
在传统中国,人们在竞争政治资源方面真正作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士人们通过科举考试,以求有朝一日出人头地、辉煌腾达,“学而优则仕”表达了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愿望,这种理想和愿望就其实质,是有封建政治权力作为最终的推动力的。
退一步说,即使真的有那么一些知识分子怀抱着救世济民的理想,那么攫取政治权力仍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的基本前提。
商人们通过手中所掌握的资财,大行贿赂,买官求进,以图取得和接近封建权力。
作为掌握了传统社会最重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地主乡绅在获取政治权力方面最是左右逢源,他们是封建政权的最重要的统治基础和依靠力量。
他们上通官府,左右地方政局,形成纵的势力;下制百姓,利用宗法家族制度,形成横的势力。
而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是封建权力刀俎之上的鱼肉,只好任人宰割。
大多数人只能托庇于封建宗法势力,部分破产了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会铤而走险,或占山为王,成为江洋大盗,或揭竿而起,成功者取封建帝王而代之,失败者则身首异处,惨遭屠戮。
二、道德和人格主义圣君、贤相、清官、顺民,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理想,它充分地体现了儒家政治文化的“人文”和道德特征。
“仁”是儒家最高的社会理想,而“仁政”则可以被看成是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
“仁”的社会理想和“仁政”的政治理想最终都要落实在“人”上,儒家所说的“仁政”,用现代汉语来解说,完全可以理解成政治的“人化”。
就如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的许多概念和范畴一样,“仁”也是一个难以确切界定其含义和内容的词语。
只有把它放在中国传统文化所设定的语境下进行意会和默想,才有可能把握其精神实质。
遵循这一思路,理解“仁”的最好办法,要先从较为具体、容易理解的“人性”开始,因为儒家显然是从区分“人性”与“兽性”开始展开自己的逻辑推论,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
那么,人与兽、人性与兽性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儒家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人者,所以能群也”,“仁者,爱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儒家这里的所谓“群”、“爱”、“忍”无疑是属于主观精神方面的意志和情感,是从人的内心发出的先验的心理取向,是动物所无法具备也不可能达到的,正是因为人具有这样的主观精神和情感意志,他才与兽区别开来。
人能“群”,所以他能与他人结合成社会,在与他人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成为社会人;人能“爱”,所以他能与他人结成特有的伦理关系、形成人类所特有的伦理价值;人能“忍”,所以人能在相互之间结成政治关系,去过一种有着公共设置和公共权威的生活。
儒家之所以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性本善”。
人心善恶从来就是一个争论不清的问题,但儒家或者是从外在的家庭伦理出发,发现了人心之善,或者是出于为既存的礼制政治秩序提供合法性依据的需要,将性本善作为逻辑推演的总的出发点,无论如何,在儒家那里,人的主观精神的主导倾向都是一种向善的冲动和需要,即对道德践履的要求——“人皆可以为尧舜”。
由孔、孟发端的道德学说,中经董仲舒,在程、朱、陆、王那里走到了极端和顶点,形成中国传统政治社会思想独特的道德和人格主义。
把道德和人格主义落实在政治上,就成为政治道德主义和政治人格主义,它是和儒家提倡的伦理政治互为表里,交相为用的。
因为伦理政治的特点是拿家庭关系来比附政治关系,而政治道德主义正是从个体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心之善生发出来的。
儒家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形而上的道德理念做支撑,那么他们所提倡的礼制(伦理政治)的君臣、父子之道就不能得到保证。
现实中总有一些人不遵循礼制,总是要向儒家的“道”提出挑战,儒家不是从人的外在出发来为伦理政治寻找支持的源泉,而是更多的走向人的内心,挖掘人们内心潜存的道德力量,以为政治秩序所用。
儒家正是从这里开辟了与政治法治主义相反的路径。
儒家政治意识形态首先强调的是人的作用,特别是人的道德能动性。
人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他要按照儒家为之设定的“礼”的准则和“仁”的规范进行活动。
即君要守君道、臣要守臣道,“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3]儒家要求天下都要“克己复礼为仁”,发挥道德能动性,遵循既定的统治秩序,达到天下大治。
为此,君子要成为道德的表率,要施仁政,要克己、修身,树立正人君子的形象,才会获得权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所以,在法和人之间,法治和人治之间,儒者毫不迟疑地选择了人和人治。
荀子明确主张:“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引;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5]儒家将政治清明的理想完全寄托在了道德完善化了的人身上,因而人的良心发现和道德自律就成了仁政的最后保障。
“正心、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正心、诚意、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治国、平天下则是正心、诚意、修身的逻辑结果。
在儒家看来,政治的一切善果,毋须外求,只需在人的内心寻找。
而且从政治形而上的根本上说,儒者是相信宇宙万物的和谐有序的,“万物皆备于我”——只要人们努力向善,发掘内心的道德根本,就可以成为参天赞地的圣人,就可以达到物我相融、天地统合为一的境界,就可以作到政治和道德的统一,人心与道心的统一、天理和人事的一致,由此天下太平的理想是不难实现的。
儒家在人们面前悬置了一颗诱人的政治乌托邦的果实,有多少代的中国人想品尝它,就有多少代中国人对之倍感失望。
但儒者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它的政治理想国本身的问题,在儒者看来,人们之所以不能踏进理想国的乐土,恰恰在于人们还不配享有这一理想国国民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