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式教学模式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3期2019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Vol.35No.3
2019
文件编号:1003-7586(2019)03-0027-03
基于阅读式教学模式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韩滨岳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00)
摘要阐述了阅读式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从而实现知识共享、智慧共享。并以人教版“传染病及其预防”这节内容为教学案例,教师精心挑选的3则资料为主线,帮助学生养成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的习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的转变;学生通过对3则资料进行归纳与概括、比较与总结,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关键词阅读式教学传染病基本环节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通过阅读,学生既可以了解世界、思考世界,也可以完成一个人心灵的自我审视,即借助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很大一部分依赖于阅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提倡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知识考查方式已经由单刀直入逐步转变为借助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再去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体现为中高考的考题中出现了大量阅读量大、情境新的题目。信息从何而来?通过阅读从文字、符号、表格中获得,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阅读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对话的桥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字、符号、表格等资料中获取所需信息,再通过表达与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识共享、智慧共享。
1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1.1教材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中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该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帮助学生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
1.2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册中有关人体知识的学习,如人体结构、生理知识、各种生命活动等,有助于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因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每年冬季笔者所在学校都会发布有关预防冬季传染病的通知、举办相关知识讲座等。这些活动使本节内容对学生而言是较为贴近生活的,更可以成为本节课的切入点。在教学上,教师要尽可能提供贴近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来理解名词和概念。
2教学目标
①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出常见传染病;
②通过阅读学案资料,完成学案问题,获得分析资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③通过学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式,学会尊重他人并与病人友好相处,树立健康生活意识,珍爱生命,建立社会责任感。
3教学过程
3.1利用真实数据,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学校发布的预防冬季传染病的通知,提岀问题:你们知道从入冬到现在本校有多少学生患上了传染病么?这样可以迅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继续展示从学校医务室得到的关于患传染病学生人数及类别统计的资料,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学校会要求患了流感的同学在家休养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要知识点:传染病具有传染性。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曾亲身经历过的真实情境,加强学生的代入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主动思考、理解传染病的特性一传染性。
—27—
3.2传染病的病因和流行的基本环节
教师列举蛔虫病、结核病、贫血、艾滋病、嶠齿、近
视、血吸虫病、流感、白化病、血友病10种疾病,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哪些是传染病,并引导学生思
考:传染病有什么特征?如何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某种疾病是否为传染病呢?
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3则资料来解答上述问题。
资料①:蛔虫病由摄入感染性蛔虫卵所致,大量虫卵随蛔虫病患者或感染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植物及泥土,若食用沾染虫卵的不洁蔬菜(如生食拌鲜菜)、瓜果,则食用者极有可能感染蛔虫病。通常,儿童发病为多,随着年龄增长,多次感染后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是成人感染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儿童若能注意自己的一些卫生习惯,不吃没有洗干净的食物,不喝没有烧开的生水等,就能有效降低患蛔虫病的风险。
资料②: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联合起来消除结核病:不让任何人掉队”,更进一步地唤起公众结核病人的关注。当健康人群前往医院看望结核病患者时,双方最好都带上口罩。因为结核病人咳嗽、咳痰、打喷嚏时喷岀的唾液飞沫中含有大量的结核杆菌,大的飞沫颗粒很快落到地面,小的飞沫核就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一般教室里有几十名学生上课,宿舍里大家又共同住在一起,如果房间通风不好,当健康的人吸入这些飞沫核后,就容易被结核菌感染。
资料③: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发“手足口病”
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EV71病毒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该病以口腔、手、足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其病毒可通过与患者接触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专家建议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若已经患有手足口病,需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教师提岀问题:①引起疾病的病原体是什么?(红色标出),并与学案上的病原体图片连线。②疾病是从哪儿开始的?(绿色标岀)③疾病是怎么传播的?(蓝色标出)④疾病会传染给谁?(黄色标出)
学生阅读学案资料后,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教师所
提岀的4个问题,并将4个问题对应的答案在3则资料里分别用彩色的笔标记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3则资料里用同种颜色笔画
出答案的共性。学生通过分析上述3种传染病的异同点,总结出:三者的病原体不同,可以是寄生虫、细菌或是病毒;三者都是从散播病原体的人传染给容易患此病的人,中间的传播途径可能不同,可以是饮食传播、空气传
—28—播或接触传播。师生共同总结出传染病的病因、定义和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阅读传染病相关资料,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科学思维习惯;分析病原体图片,回顾复习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结构。同一问题在不同资料里用同一种颜色笔标记出来,可以提升学生阅读资料的技巧,增进理解能力。一份资料既有病原体又有传染源,将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通过比较二者的区别,从而将其区分。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结合思考与小组讨论,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概括,既培养了科学思维,又化解了本节课的难点,从而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3.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学生再次阅读上述3则资料,寻找针对每一种传染病的相应预防措施,思考每项预防措施又是针对3大环节里的哪个环节呢?学生分析后,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得到图1。
.及时治疗一空世*传染源]
.通风 裙
•不食不洁食物、不喝供水一遁—传播途径[|
•戴口罩,施
•少去拥挤场所一陛—易感人群J
图1学生整理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判断、推理、概括等思维活动将资料进行加工,促进了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发展,从而理解针对传染病传播的每一环节都有相对应的预防措施。
3.4回归导入
学生详细阅读导入中提及的学校所发布的预防冬季传染病的通知,分析通知里提及的信息中哪些属于病原体、哪些属于传染源、提及的每一项预防措施分别是针对哪个环节。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新情境下的旧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能够检验和评价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发展。3.5总结升华
学校的通知给学生提出了许多关于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注意事项及相关建议,可是他们平时是否做到了呢?教师展示提前准备好的调查表(表1),学生阅读调查结果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是否有欠缺。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调查表中所展示的学生的身边小事,唤起学生对日常错误做法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促使学生关注和思考身边的生物学问题,并能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意识。
(下转第67页)